2 第6章群体传播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六章)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一.群体的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一)群体的概念日-社会学家-岩原勉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群体的本质特征-目标取向有共同性/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任何一个群体都有组织性群体的分类美-库利-初级群体/次级群体德-韦伯-拥有管理组织系统的群体称为团体/一般群体德-威瑟-组织群体/非组织群体(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群体的社会功能群体是将个人与社会连结的桥梁和纽带群体对社会的意义群体是社会的中观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即部分社会群体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使社会秩序的连续性得到保证群体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集中分散的个人力量,推动社会发展群体对个人的意义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个人参加群体的基本动机之一群体是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群体是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二.群体传播及其内部机制群体传播-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岩原勉-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群体凝聚力的核心-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个人参加群体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的动机-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命线-群体传播(一)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产生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群体感情,特别是“我们”感情群体归属意识,即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群体的传播结构流量-大/小流向-单向/双向法-迪尔凯姆群体意识通过社会化过程为个人所吸收,但总体上属于集合意识,是相对于个人意识的一种外在的、约束性的思维、感情和行为方式(二)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
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群体规范的功能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群体规范作用-排除偏离性意见,控制群体内意见分歧和争论,保证群?寰霾吆腿禾寤疃?男??BR>维持-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美-凯利、沃卡尔特-群体规范对群体内部和外部的传播活动都起作用外-群体规范与说服观点一致,则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加强说服效果群体规范与说服观点相离,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说服效果衰减,甚至唤起自卫(三)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群体活动的基本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
●去个性化——群体的成员 失去个性感,而淹没于群体之 中,集体行为的这一侧面叫做 去个性化。
▲菲力普·金巴尔多1970年的实验 结果表明,去个性化现象有两个主 要特征:
——群体成员的匿名性,三K党 的成员就是如此;
“三K党”(Ku Klux Klan): 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恐怖主义组织。Ku -Klux二字来源于希腊文KuKloo, 意为集会。Klan是种族。因三个字头都 是K,故称三K党。又称白色联盟和无形帝 国。1865年创建于田纳西州的普拉斯基城。 党旗呈三角形,黄底红边,上有一条黑龙。 党员的制服是白外套和套在头部的白色垂胸 布罩,给人一种神秘恐怖感。党员只限于生 在美国的新教徒中的白种人。
六、集合行为的“信息流”
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 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主要形 式是流言。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 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
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 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 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时期。如浙江 瑞安戴海静事件
戴海静,女,28岁, 99年从浙江师范大学 毕业后,进入瑞安市 第三中学任英语教师。 2006年8月18日凌晨 “坠楼”身亡。
五、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1.群体模仿
模仿可分为两类:
●无意识模仿:个人在不自觉状 态下对他人行为的反射性仿效;
●有意识模仿:基于一定动机或 目的的自觉仿效。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 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 反射的模仿。
2. “匿名性”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 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 “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 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次,在朋友之间蔓延比在陌 生人之间快得多;
最后,感染或行动在那些具有共 同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的人中间迅 速蔓延。
传播学教程整理 第六章 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群体传播定义: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社会功能:将个人与社会相联结的桥梁和中间纽带。
a.对社会:主要是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持并保持其连续性;通过分工与协作,集结分散的个人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也会给社会秩序和社会生活带来混乱。
b.对个人:是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和手段;也有束缚和压抑个性的负面作用。
群体成立、生存和发展的条件 ①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群体凝聚力的核心);②成员间的协作意愿,即个人参与群体并愿意为之作出贡献的动机;③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间的传播互动机制,即群体传播。
群体意识的定义及其形成 ①定义: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a.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b.群体感情(指成员间由于密切接触和协作产生的个人感情,更指群体成员间主观境界的融合产生的“我们”的感情);c.群体归属意识(群体成员因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求满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
②形成:在群体信息传播和群体互动过程中形成,受到群体传播结构的流量和流向的影响。
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功能 ①群体规范: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是群体意识的核心。
②功能:主要是排除偏离性意见,将群体内的意见分歧和争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以保证群体决策和群体活动的效率。
通过群体内的奖惩机制来保证。
a.对群体内: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b.对群体外:影响来自外部的说服活动的效果—观点与规范一致,则推动成员接受,反之则阻碍。
后者还会唤起群体归属意识较强的成员的“自卫”行为,使对立观点的说服活动出现逆反效果。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讲义
触发性事件
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传播机制
1.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暗示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
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
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群体感情——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感情
群体归属意识
这几个要素越具备,群体意识就越强,越欠缺则群 体意识越薄弱。
群体意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成员个人的态度和行 为的制约作用上。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随着媒体变化及传播技术发展,流言也出现了新的 形态。
网络言论主体多样化以及匿名性特点,使人们更难 判断信息的可靠性;
数字化电子传播使得流言传播速度达到实时程度;
同时,网络论坛、博客、跟帖等发布平台的媒介性, 也改变了过去的主要经由人际渠道传播的特点,使 流言有了同时大面积传播的可能。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对多数意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性判断做出的。 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
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 态度 。 二是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 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
1.流言的定义及其特点 所谓流言,是“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群体传播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 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 第二节人接集受合某行种为观及点其或传从播事机某制种行为。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机制 1.群体暗示 2.群体感染 3.群体模仿
4.匿名群体状态下的责任扩散。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 一是信息压力。 二是趋同心理(遵从心理)
同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意见的一致性情况以及 个人的自信、意志、理性等情况 有关。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 社会聚集现象。
➢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 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一般来说,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 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三节 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就是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与 组织之间的信息传播以及组织成员与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 传播。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群体规范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
的成共同员性的。群体归属意识越强,对群体的忠诚度就
会➢越群高体,规范因对而来对自与群群体体外的规信范息不或相宣容传的活动宣的传效也果就具越有能重 表要现的出影较响强。 的抵制态度。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 —三垂线实验。
第六章 群体传播、ppt课件
精选PPT课件
2
• 群体的分类:
• 小群体:规模小,更非正式,无需领导 • 组织群体与非组织群体 • 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 • 讨论群体(discussion group)
精选PPT课件
3
• 库利(Cooley)所谓的初级群体
• By primary groups I mean those characterized by
或提出者;督促行动者,智囊人物,分析决策者等。
• 2)关系维持型.关注成员感受,推动成员间情感互动.如积极听从者,娱
乐幽默者,调解人,守门人善于妥协的中间派,公关联络者。
• 3)消极对抗型.阻碍群体实现目标或维持良好气氛。攻击指责者,拒绝
阻挠者,竞争对抗者,冷嘲热讽者,涣散分裂者,惟我独尊者。
精选PPT课件
置感到满意,对自己充当角色更有信心。群体中出现热情。
• Group Action。群体活动全面展开,领导有效力,成员积极参与,成
员相互合作,共同决策,创造更浓的民主气氛。
精选PPT课件
11
• 群体中的领导行为与领导者(leadership and
leaders) • 领导的产生 • 领导的风格 • 领导技巧
• 群体的基本特点
• 以一定数量的个体为其成员的系统整体
• 成员间具有某种共同联系,共同的人际要求,社会需求,或共同活动
目标;
• 具有一定的群体结构形式和交流网络;
• 具有自己的群体心理,群体规范,价值和群体制裁体制;
• 群体的存在,以群体成员间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为前提。
• 集群(crowd),大众(mass),公众(public)
性。
精选PPT课件
8
传播学第六章群体传播——2013集合行为
作用
• 集合行为是一种大规模的无组 织行为,对于现存社会生活秩 序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在社 会变革过程中,对于冲破陈旧 的、探索建立新型的社会关系 和规范,集体行为又具有积极 作用。
集合行为
文化传播学院 王群英
本章内容
• 集合行为的案例 • 集合行为的定义 • 集合行为的特点 • 集合行为的条件 • 集合行为的意义 • 集合行为的理论解释 • 集合行为的防控
定义
• 又称“集体行为”或“大众行为” 或“集群行为”,指不受现有社会 规范控制的人数众多的自发的无组 织行为。
• 在传播学中,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 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聚 集现象。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 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 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 引起的抢购风潮等。集合行为多以 群集、恐慌、骚动的形态出现,往 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 和破坏。
特点
• 自发性 • 狂热性 • 无组织性 • 短暂性 • 行为者相互依赖性
产生条件
• 环境条件 一类是物质条件如群众聚集的公共 场所等,另一类是必要的社会条件。
• 结构性压力 指经济萧条、自然灾害、失业等社 会因素对社会一部人产生的心理压 力,部分社会成员企图摆脱这些压 力是产生集合行为的原因。
• 诱发因素 • 宣传鼓动者
宣传鼓动者传播信息和传递压力感 的工作可以使旁观者经过鼓动而成 为实际参加者。
产生条件
• 普遍情绪的产生 经过宣传鼓动作用,参加集合行为 的人会产生一种普遍情绪如愤怒、 悲伤、失望、兴奋、恐慌等。普遍 情绪的产生是集合行为准备阶段的 结束和行为即将发生的标志。普遍 情绪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将结构性压 力归于什么原因,不同的归因将导 致不同的集合行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中是否有一个统一的指挥或管理系统。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三节
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就是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组织与 组织之间的信息传播以及组织成员与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 传播。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三节
组织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 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机制 1.群体暗示 2.群体感染 3.群体模仿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4.匿名群体状态下的责任扩散。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 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蔓延开来的过程。 (循环刺激)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机制 1.群体暗示 2.群体感染 3.群体模仿
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沟通是否和谐是影响群体
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四、群体规范与群体传播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 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 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 的共同性。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 一是信息压力。 二是趋同心理(遵从心理)
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多数人,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 象。在传播理论研究中,遵从是指个体在 传播活动中不知不 觉地受到一个群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而在知觉、行为 或观点上所发生的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变化。
会越高,因而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宣传也就越能 群体规范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 表现出较强的抵制态度。 要的影响。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 —三垂线实验。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 一是信息压力。 二是趋同心理(遵从心理)
同群体规模的大小、群体意见的一致性情况以及
个人的自信、意志、理性等情况 有关。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 社会聚集现象。 如自然灾害、物价不稳、社会动荡 等等。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所谓群体,指的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 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群体意识、群体规范、群体压力 及遵从心理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三、群体意识与群体传播
所谓群体意识,就是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主 要包括: (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2)群 体感情,尤其是群体成员主观境界的融合所产生的“我们” 的感情;(3)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意识越强群体的凝聚力越强。
(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1.纵向传播:包括下行传播 和上行传播。 2.横向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包括组织内的人际传播 和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三节
组织传播
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二)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4.匿名群体状态下的责任扩散。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所谓模仿,是指个体在感知他人的行为后所再现或复制的 一种类似行为的趋向。这种互相模仿、重复别人行为的趋 向多是本能的、自发的和无意的,并且具有传染性。 模仿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现象。有时也存在基于一定动机 或目的的自觉仿效。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三节
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内部协调、指挥管理、 达成共识 、决策应变等等
群体规范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
要的影响。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群体归属意识强弱与“反规范”说服效果
成员意识弱
第一节
群体传播
12%
0 8%
成员意识较弱
四、群体规范与群体传播 成员意识中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 -39% 成员意识较强 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 -56% 成员意识强 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群体规范对个人成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以保障群体 成员的群体归属意识越强,对群体的忠诚度就 的共同性。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机制 1.群体暗示 2.群体感染
3.群体模仿
4.匿名群体状态下的责任扩散。
第6章 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第三节
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 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一般来说,辨认一个群体是否属于组织,主要看这个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