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知识沟”扩大现象的原因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

合集下载

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及原因

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及原因

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及原因-新闻学试析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及原因张越【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集多种传统媒体的优势于一身,具有传播速度实时性、信息内容海量性、信息形态多媒体性、信息检索便利性、传播过程交互性、传播范围全球性等特点。

人们似乎认为,利用几乎无所不能的新媒体能够缩小知识鸿沟,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随着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并不能弥补经济地位高者和经济地位低者之间的“知识鸿沟”,反而使这一鸿沟有扩大的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知沟表现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沟”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在新媒体时代,“知沟”有哪些表现形式,会有哪些变化呢?一、新媒体时代的“知沟”表现1、高学历者与普通大众之间的“知沟”与普通大众相比,高学历者对信息具有更高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样的信息被不同的受众接收所产生的价值不同,并且,高学历者和普通大众选择和接收的信息也有所不同,新媒体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加,使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兴趣影响他们的信息选择,也使得高学历者和普通大众所接触的信息类型和内容产生较大差异。

另一方面,文化程度高的群体经济收益也相对较高,对新媒体的投入也更多,更具有信息优势,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文化教育上,并由此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高学历者将比现在获得更多的信息优势,而普通大众则越来越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

2、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知沟”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别由来已久。

新农村建设虽使得农村的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但与城市经济水平相比差异较大。

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在获取信息上具有优势,与此同时,信息畅通更促进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城乡“知沟”明显。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目前城乡互联网普及率仍存在较大差距,到2012 年底,城镇居民中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约六成,而农村地区目前只有23.7%。

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

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

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朱文博摘要:知识沟理论认为各个阶层之间所获取知识量的差别只会越来越大,而这不利于社会公平的。

随着时代发展,新媒介技术的出现,知识沟理论也不断发展,演化成信息沟等,最终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数字鸿沟概念。

数字鸿沟也由三道构成:接入沟、使用沟和知识沟。

微博作为新媒体的典型充分体现出出,互联网时代知识的碎片化特点,以及知识沟并未缩小而在逐渐拉大的趋势,人与人之间正在区隔化。

关键词:知识沟;新媒体;数字鸿沟;微博;信息我国正处于飞速发展之中,然而社会贫富阶层之间的差距并没有因此减少。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只有保证所有成员都能从社会的发展中有所收获,才能保证社会稳定。

知识在信息时代是重要的社会资源,是能影响其他资源分配的重要能力指标,所以采取措施确保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均衡获取信息和知识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

知识沟理论认为各个阶级之间的知识沟只会越来越大,但它提出于电视作为主要大众媒介的时代。

如今随着围绕互联网的各种新媒介的出现,“知识沟”理论发挥效果的方式也随之改变。

一、最早的知识沟理论20世纪60年代动荡的美国,很多孩子都生活在贫困中,没能接受应有的学前教育。

美国约翰逊总统发起了对贫穷的战争,主要任务就是减少贫穷和社会两极分化的根源,尤其是儿童的早期教育。

《芝麻街》制作的目的是使生活在各个阶层的学龄前孩子都有机会受到教育,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发挥电视的积极作用。

然而经过研究却发现,《芝麻街》在学前教育方面,虽然确实对无论是家庭贫困或是富裕的孩子都产生了良好效果,但家庭富裕的孩子有相较之下对节目的接触机会更多和使用频率更高,所以从中受益更大。

就算利用程度相同的状况下,高收入的家庭的孩子因在其他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具有较高的理解力,因此从中获得知识也比贫穷家庭的孩子更快更多。

因此这个电视节目没能实现教育平等,反而扩大了差异。

鉴于以上情况,1970年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于《大众传播流动和只是差距增长》一文中提出“知识沟”假说。

专家解析网络对社会矛盾的放大效应明显的3大原因

专家解析网络对社会矛盾的放大效应明显的3大原因

专家解析网络对社会矛盾的放大效应明显
的3大原因
来源:综合
第一,多方发声,四处吐槽。

无论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保、军事、国际等各个领域的角度看,还是从工人、农民、企业主、知识分子、白领等各个阶层群体的角度看,网民们似乎都是牢骚满腹,都在发泄不满。

另外,各种类型的举报信件及冤情申诉也一并挂到网上,更给人一种惊奇不安的感受。

第二,观点多样,言辞激烈。

我们浏览各种网站会发现,各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比比皆是,充满火药味儿,弥漫着暴戾之气。

与之并存的是,各种拍砖方式层出不穷,甚至破口大骂也成为网络话语的常态方式。

第三,热点转换速度很快,令人眼花缭乱。

纵观近年来网络上热点话题的演变,不难发现,同中国现阶段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背景以及网民求新求异求变的心理相适应的是,在网络上存在着一个规律:新的热点不断出现,大的热点很快形成;相应地,新热点冲淡了旧热点,大热点遮蔽了小热点,原本的热点话题很快就会被人们所遗忘。

网上热点话题转换速度之快,令人眼花缭乱,难以适应。

短视频平台使用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及弥合措施研究

短视频平台使用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及弥合措施研究
安徽科技
交流探讨
短视频平台使用造成“知识沟”扩大的 原因及弥合措施研究
文/杨 珖渊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冤
摘 要院从传统媒体到以短视频平台为依托的新媒体袁媒介的变迁对野知识沟冶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遥 尽管短视频平台拓宽 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袁但不同属性的用户在使用短视频平台时袁野知识沟冶却呈现出扩大的局面遥 本文以短视频平台的使 用为切入点袁结合经典野知识沟冶理论袁进一步挖掘社会结构影响尧主观选择差异等综合性元素引起的野知识沟冶扩大原因袁在 此基础上为我国更好地借力野短视频热潮冶来弥合野知识沟冶提出针对性的建议遥 关键词院知识沟曰短视频曰用户获取曰弥合知沟
2.用户浏览目的偏好不同 欧洲学者 Van Dijk 指出,一部 分人能够从高级数字技术中获益, 并系统地用于工作和教育;另一部 分人则只能借助基本的数字技术进 行简单应用,并主要以娱乐为目的[5]。 这种“使用沟”的差异是由用户使用 短视频平台的不同主观目的与偏好 造成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水平较高 者以及垂直领域的爱好者,浏览短 视频是为接收前沿新闻、跟踪最新 信息、提高自身学识,其媒介接触行 为带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能主义色 彩,擅长在信息爆炸的平台中精准 锁定自己需要汲取的内容。而其他 多数用户偏好短视频的娱乐化属 性,他们使用短视频平台往往是在 闲暇时间、工作之余,为的是从忙碌 生 活中 暂 时“ 逃 避 ”或“ 抽 离 ”,进 行 娱乐放松。此类用户在浏览时具有 明显的随意性、无目的性,视频风格 多是浅显易懂、诙谐轻松。 诚然,相比于传统体验式、付费 式娱乐项目,观看短视频是性价比 最高的休闲方式,仅需手机和流量, 就能随时随地观看自己感兴趣的内 容。但数量庞大的平台内容很容易 消 耗用 户 的 时 间 、精 力 ,长 此 以 往 , 仅仅是“刷短视频”这个简单的行 为,就会让使用者感到满足,产生媒 介依赖。这种现象会凸显出媒介“麻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信息获取途径以及认知结构。

然而,在网络传播的大背景下,一种被称为“知沟”的现象逐渐浮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分析其成因、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社会信息公平和知识普及做出贡献。

“知沟”现象,即知识沟壑,指的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地位、教育背景、信息获取能力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在知识拥有量上产生差距的现象。

在网络传播环境中,这种差距可能因网络接入的不平等、信息获取能力的差异、以及网络素养的高低等因素而进一步加剧。

因此,研究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对于理解信息社会的分化现象,以及推动信息公平和知识普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将对“知沟”现象在网络传播中的表现进行梳理,分析其在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具体表现。

通过深入剖析其成因,揭示网络传播中“知沟”现象产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多方面因素。

接着,本文将探讨“知沟”现象对社会信息公平和知识普及的影响,包括加剧社会分化、阻碍知识传播、影响社会公正等方面。

针对“知沟”现象的危害,本文将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包括提高网络普及率、加强信息素养教育、优化信息传播机制等,以期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知识差距,实现信息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二、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分析网络传播,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理论上应为所有人提供平等获取信息的机会,打破传统媒介造成的信息壁垒。

然而,在实际的网络传播过程中,“知沟”现象依然存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呈现出加剧的趋势。

数字鸿沟的扩大:尽管网络普及率逐年上升,但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网络接入差距仍然显著。

一些偏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特定社会群体(如老年人、低收入人群等)仍然难以接触到互联网,从而难以获取和利用网络上的信息。

信息获取的不平等:即使在网络接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由于个人的信息处理能力、知识背景、语言技能等差异,人们在获取、理解和利用网络信息方面也存在不平等。

网络传播对“知沟”的影响

网络传播对“知沟”的影响

网络传播对“知沟”的影响作者:田俐来源:《新闻爱好者》2009年第15期网络“知沟”概述所谓“知沟”,也称为“知识沟”或“信息沟”,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

大众媒介传达的信息越多,这两者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播媒介的普及,社会各个阶层在信息拥有的总量方面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增长。

但是不同阶层的人之间相比,他们的信息拥有量增长的速度却是不一样的。

经济地位较高的人信息拥有量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于是在信息拥有量增长的较量中,两者之间的距离将会越来越大。

也就是说。

社会越发达,传播事业越进步,人们之间的“信息沟”也就越大,社会的分化速度也将加快。

网络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新型媒介。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互联网的规模快速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最流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

它打破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地缘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虚拟的以信息为主的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全新空间。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全新媒体,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给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1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2.98亿,较2007年增长41.9%,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2.6%,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1.9%)。

继200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之后。

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

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毋庸置疑。

我国受众已进入网络受众时代。

网络传播的特征何谓网络传播?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

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

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

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

【精品】网络舆论的集聚效应——以新浪微博为例

【精品】网络舆论的集聚效应——以新浪微博为例

网络舆论的集聚效应——以新浪微博为例摘要随着网络媒体传播的不断发展,随之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网络舆论,人们已经无法回避其对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

作为互联网伴生品的网络舆论成了当下影响社会和谐、引导社会风向的其中之一因素,受话题的“标签”影响,网络舆论的进行讨论,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新浪微博热点事件进行讨论,对其生成的舆论集聚效应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在此基础上为形成一个良好的网络信息传播环境提出可行性的指导意见,使网络舆论的传播得以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去健康发展,真正的让网络去造福于社会。

关键词:网络舆论;热点事件;集聚效应;舆论引导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edia, it has formed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more and more, people have been unable to avoid the influence on the social aspects of the Internet.As Interent associated product, there is no doubt that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has become one of elements that guides The social and affect harmonious custom society.Influenced by "Label" of topic, Agglomerate Effect ofInternet public opinion exert great impact.Therefore, how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and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 toward the positive, favorable direction to guide and maintain a correct orientation of public opinion guidance, and can reduce the negative effects ofdirection benign development. This study will discuss the macro topic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by the Sina micro—blog micro perspective, is selected as a representative of sina Micro—blog hot events are discussed, the analysis of many factors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the formation of public opinion gathering. On the basis of the proposed guida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feasibility of a good network environment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the dissemination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 the right direction to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real network to make for the benefit of society.Keywords:Internet public opinion;Hot event;Agglomeration effects;Public opinion guidance目录Abstract II前言1(二)网络舆论集聚效应的特征1二、网络舆论集聚效应的传播现状——基于新浪微博个案的分析3(二)网络舆论集聚效应的传播内容3(三)网络舆论集聚效应的作用4(二)网络舆论集聚效应存在问题的根源6四、网络舆论集聚效应的引导策略7(一)信息发布平台本身的后台完善7(二)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培养7(三)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升8(四)政府相关部门在网络舆论管理中的角色完善8结论10参考文献11谢辞12前言在互联网告诉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网络舆论在不知不觉中引导着社会风向、影响着社会和谐的因素。

微博传播中的信息扩散与影响力分析

微博传播中的信息扩散与影响力分析

微博传播中的信息扩散与影响力分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分享观点的主要途径之一。

作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平台之一,微博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极高的活跃度。

信息在微博上的传播方式独特而快速,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微博传播中的信息扩散与影响力,并分析其中的关键因素。

一、信息扩散机制1. 内容的独特性与吸引力在微博上,内容的独特性和吸引力是信息能否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

用户更愿意分享那些新鲜、有趣、引人入胜的内容。

相较于传统媒体,微博上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用户可以轻松地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人物。

同时,用户转发和评论的行为也对内容的扩散起到了促进作用。

2. 用户关系网络微博上用户的关系网络是信息扩散的重要载体。

用户之间的关注关系、转发行为和评论互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关系网络。

研究表明,用户之间的社交关系、用户的影响力和用户所处的社交圈子都会影响信息的扩散程度。

一旦有用户关注并转发某一条信息,那么这条信息就有更大的概率被更多用户看到和传播。

3. 时间因素时间因素在微博信息扩散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热点话题可以在短时间内传播至数百万用户。

微博上的用户通常会关注热门话题,对于信息的敏感度更高。

因此,在选择发布时间和跟进热点话题方面有较高的策略性和灵活性。

二、信息扩散的影响力1. 影响力的计量指标评估信息传播对用户和社会的影响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常见的影响力度量指标有转发数、评论数、点赞数和影响力系数等。

转发数和评论数反映了信息的扩散效果和用户对信息的关注程度,点赞数则反映了用户对信息的认同。

影响力系数则是综合考量以上指标评估用户对信息影响力的综合度量。

2. 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影响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

用户的社交影响力、关注领域和参与度都会对其影响力产生影响。

在微博的信息传播中,知名度和权威性也是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知名人士、专业人士和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更容易受到用户的关注和传播。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研究一、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传播手段的日新月异,网络已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交流的重要平台。

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一个显著的现象是“知沟”现象的存在。

所谓“知沟”,指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个体之间在获取、理解和应用信息方面的差异。

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结构的不平等,也可能加剧社会分层和群体间的隔阂。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已成为个人和群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不仅影响个体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决策行为,还可能对社会整体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深入研究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探讨其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应对策略,对于促进信息公平、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论文旨在系统分析网络传播中的“知沟”现象,通过文献综述、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评估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探索缩小“知沟”的有效途径。

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信息时代的社会现象,也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背景介绍:互联网的普及与信息传播的特点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互联网已经深深地渗透进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和速度。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使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同时也赋予了每个人发声的权利,推动了信息的去中心化和共享。

这使得信息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的机构或个体,而是呈现出多元化、互动性和全球性的特点。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受众范围不断扩大,几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和发布信息。

这种普及性不仅体现在信息的覆盖范围上,更体现在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上。

通过互联网,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遍全球,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新闻、知识和观点。

互联网的信息传播还具有去中心化的特点。

在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下,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往往由少数机构或个人掌控,信息的流通受到严格的控制。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发布和传播变得更加去中心化,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自己的观点和信息,这使得信息的流通更加自由和多元。

网络生活中的信息泛滥问题

网络生活中的信息泛滥问题

网络生活中的信息泛滥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时间都花费在网络上。

网络为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乐趣,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信息泛滥。

一方面,互联网上的信息量庞大且多样化,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自己的观点、新闻、文章等。

这使得我们在获取信息时面临着巨大的选择困难。

许多人可能会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无法有效地筛选出真正有用的信息。

此外,信息泛滥还使得网络上存在大量的谣言、虚假信息和低质量内容,这给人们的判断和决策带来了困扰。

另一方面,信息泛滥还给网络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过多的信息可能让人们对于真相的判断能力下降。

在没有足够时间和能力验证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人们可能会轻易相信不准确的信息,进而误导自己的判断和决策。

其次,信息泛滥还可能导致人们的注意力分散和浅薄化。

当面对大量琐碎的信息时,我们很难专注于一件事情,长时间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这对于工作效率和思维深度都带来了负面影响。

那么,面对信息泛滥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于信息的筛选和判断能力。

在获取信息的同时,我们要学会辨别真伪,分辨可信的来源和不可信的来源。

可以通过查阅多个权威网站、对比多个信息来源等方式,从而减少被错误信息误导的可能性。

其次,我们要学会专注和深度思考。

可以制定好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任务,避免被琐碎信息所干扰。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选择有价值的信息获取途径,如订阅专业的新闻媒体、参与高质量的在线学习平台等,来增加获取有用信息的机会。

另外,社会各界也应当共同努力来解决信息泛滥问题。

互联网企业可以加强平台内容审核和信息监管,打击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对不良信息的惩罚制度。

同时,教育部门也应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他们对信息的辨别和利用能力。

总之,信息泛滥是互联网时代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具有现实意义。

知识沟扩大的原因

知识沟扩大的原因

知识沟扩大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和知识。

然而,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储备呢?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解释知识沟扩大的原因。

知识沟扩大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

通过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和运行规律。

比如,学习自然科学可以让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学习社会科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只有不断扩大知识的范围,我们才能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

知识沟扩大可以提升我们的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论,通过学习和运用这些思维模式,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

知识沟扩大可以拓宽我们的职业发展道路。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知识型人才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许多新兴行业和职业不断涌现。

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我们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抓住机遇,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知识沟扩大还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

通过学习不同的知识,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培养自己的艺术修养。

比如,学习音乐可以让我们欣赏音乐的美妙,学习绘画可以让我们领略艺术的魅力。

只有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知识沟扩大可以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

知识是一种能力,它不仅仅是为了应试或者追求高考分数。

通过学习和积累知识,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这些能力对于我们的综合素质提升和个人成长非常重要。

知识沟扩大有许多原因。

通过不断扩大知识的范围,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提升思维能力,拓宽职业发展道路,丰富生活,提升综合素质。

在这个信息时代,知识不仅仅是权力,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财富。

让我们一起努力,不断扩大知识沟,追求更广阔的人生道路。

微博时代的“知识沟”表现

微博时代的“知识沟”表现

微博时代的“知识沟”表现
唐天奕
【期刊名称】《《青年记者》》
【年(卷),期】2013(000)012
【摘要】网民的社会地位差距依然明显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蒂奇纳、多诺霍和奥里恩提出了“知识沟假说”。

他们认为,随着大众媒体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处于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获得媒介知识的速度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这类信息。

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知识沟假说”提出后,有学者根据调查研究,得出进一步的结论,即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媒体可能缩小甚至消除“知识沟”。

【总页数】2页(P45-46)
【作者】唐天奕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06
【相关文献】
1.微博时代公共知识分子网络话语力量的式微 [J], 廖雨思;
2.大数据时代下“知识沟”的表现 [J], 曹晶晶;
3.微博时代的“知识沟”表现 [J], 唐天奕
4.科技传播视角下的公众科学素养知识沟与科学参与行为沟研究 [J], 杨晓冬;隗来;刘美秀
5.科技传播视角下的公众科学素养知识沟与科学参与行为沟研究 [J], 杨晓冬;隗来;刘美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网络时代下受众知识沟的扩大与缩小与否之辨析_王凤仙

网络时代下受众知识沟的扩大与缩小与否之辨析_王凤仙

2011.11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表一[摘要]在信息大爆炸的网络时代,是否还存在知识沟,扩大抑或缩小,原因何在?不可置否。

网络新媒介有助于缩小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与部分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之间的知识沟,但是鉴于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个人动机,人们往往选择性地利用网络新媒介,知识沟仍在继续扩大。

[关键词]知识沟;网络;扩大与缩小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传播学者蒂契纳、多诺霍和奥里恩发表了题为《大众传播的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首次建构了知识沟理论,即当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之后,艾特玛、克莱因和卡茨曼也对“知沟”展开了研究,逐渐完善知识沟体系。

这其中,传播媒介一直以来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

当今,在互联网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这些新技术对知识沟究竟有着怎样的影响,是否有助于克服抑或是缩小知识沟?一、互联网上的知识沟在扩大如今在网上,“坐地日行八万里”已无法形容信息高速公路的快捷,地球变成了一个村庄,在这个村庄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个体可以轻易地接触到相同质和量的大众媒介信息。

然而,当人们纵身跃入信息自由的浩瀚大海时,他们之间的知识沟在缩小吗?2002年Heinz Bonfadelli 在《互联网和知识沟:理论和实证调查》一文中提到,在1997年至2000年间使用互联网所导致的知识沟在扩大而不是缩小。

原因在于,受过更多教育的人更积极地使用互联网并且他们的使用更加信息化;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看起来只是对互联网的娱乐功能特别感兴趣。

相对娱乐使用而言,对媒介的信息使用更有利于人们的知识获取。

诚然,在面对相同量与质的信息时,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人们所获取的知识却各不相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更多地是使用网络的娱乐功能,把网络当成玩具,在网络玩乐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不少深度网虫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甚至每天深更半夜爬起来在各个网站的聊天室里畅所欲言或是在游戏网站里厮杀,他们不但没有用网络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相反虚度了光阴,对社会各方面事物难以正确认识,遇到事情容易非理性地、简单化地甚至极端化地处理,最终酿出了悲剧。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泛滥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泛滥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泛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不断扩大,各种信息源呈几何级数增长,信息泛滥现象越来越明显。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泛滥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该如何对待它呢?一、信息泛滥的背景和原因信息泛滥是互联网时代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现象源于多方面原因。

首先是互联网无法阻止信息的快速传播,信息源头不断扩大,包括各种新闻媒体、社交平台、博客等,信息内容也日益丰富多彩。

其次是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信息传播的便利性加剧了信息泛滥现象。

另外,信息的信誉性被严重侵蚀,很多不实信息以及伪造的图片和视频通过网络不断传播,加强了信息泛滥的程度。

这些都是导致信息泛滥现象加剧的原因。

二、信息泛滥的影响信息泛滥对人们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首先,信息泛滥给人们带来了很多误解和偏见,很多人习惯于仅凭听说或阅读就做出判断,使得结论在缺乏具体事实支持的情况下变得很荒谬。

其次,信息泛滥使得人们的注意力变得分散,人们容易受到更多的干扰和诱惑。

这对于需要专注和深入思考的活动和工作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信息泛滥也会达到一种强迫性,人们听到信息、看到信息总想跟进,时间就这样被无意义地消磨掉。

信息泛滥甚至会导致精神紧张和焦虑,以及无知与无助感。

三、如何对待信息泛滥信息泛滥并不是一个可以完全消除的问题,但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轻它造成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该拥有足够的自知之明,在处理信息时必须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克制自己的想象力和探索欲望。

其次,我们需要识别包含谣言、不实信息的内容,同时避免轻信各种不可靠的信息来源,包括不明来源的链接、转发和分享的内容。

此外,我们还可以培养一些有意义的个人爱好,以及锻炼身体或加入有意义的社区组织等来减轻信息泛滥对我们的影响。

同时,有关部门和网络厂商也可以加强信息监管以及对信息真假的辨别,降低信息泛滥的程度。

总结:信息泛滥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它不仅引发了各种负面影响,而且给我们带来很多学习、发展与进步上的挑战。

社交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沟——微博使用、知识生产和公共参与

社交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沟——微博使用、知识生产和公共参与

社交媒体时代的知识生产沟——微博使用、知识生产和公共
参与
韦路;赵璐
【期刊名称】《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42)004
【摘要】以微博这种新媒体形式为突破口,将经典知识沟研究从知识获取延伸到知识生产,以揭示微博知识生产的不同形式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差异,并对知识生产和公共参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发现:1)中国网民在微博上进行知识生产的程度十分有限,且直接知识生产的频率远低于间接知识生产;2)微博知识生产存在显著的性别鸿沟和城乡鸿沟;3)较于知识获取,知识生产能更好地预测公共参与,且直接知识生产的作用更大;4)生产事实加观念知识比单纯的事实知识或观念知识对公共参与的影响更大,而生产正面和中立的观念知识越多,公共参与行为也越多,负面的观念知识则毫无助益.
【总页数】9页(P45-53)
【作者】韦路;赵璐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8;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6.2
【相关文献】
1.90后大学生的社交媒体使用与公共参与——一项基于全国12所高校大学生调查数据的定量研究 [J], 郭瑾
2.社交媒体时代微博在公共舆论中的情感唤起研究 [J], 丁东恩
3.社交媒体时代知识生产的范式变迁——以知乎问答模式为例 [J], 黄士翔
4.社交媒体时代赞助商如何使用微博讲述多线条赞助故事——基于2018年国际足联世界杯赞助商的研究 [J], 朴勇慧
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社交媒体使用对用户生存状态的影响研究——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浪微博使用为例 [J], 胡瑜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知识沟状况及应对策略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知识沟状况及应对策略探析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知识沟状况及应对策略探析【摘要】本文分析了“微时代”背景下我国知识沟的现状;提出了应对知识沟扩大趋势的策略。

指出在宏观层面,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应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弥合社会知识沟;在中观层面,大众传播媒介要进一步提升传播水平,完善媒介运行机制;在微观层面,社会公众应自觉提升自我文化水平和新媒体使用能力。

【关键词】微时代;知识沟;新媒体;应对策略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格局,推动了传播事业的迅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手机移动终端所衍生出的各种“微动力”更是掀起了新的传播媒介技术风潮,以微博为代表,通过建立简约化、社区化的服务体系,公众可以使用个人移动终端即时便捷的展现个人生活状况、发表对社会事态的看法,从而最终达到知识信息共享、社会舆论汇聚的目的。

然而,在各种新媒体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理性的认识到:大众传媒通过新媒体向社会传播的海量信息由于多方面原因,在传播过程中却一定程度加剧了社会知识鸿沟,受众信息接受终端的不平等持有、信息储备和文化水平的不均衡以及大众传媒对受众群体的选择性传播等多方面原因导致了我国知识沟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综合分析知识沟理论及“微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新闻传播现状,探析应对知识沟扩大、促进信息享有公平的策略势在必行。

一、“微时代”背景下我国知识沟的现状分析1970年,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多诺霍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率先提出“知识沟假设”,他们认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多,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这两类人的知识差距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微型、便捷的移动终端通过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运用,在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及时化、共享化、互动化的新模式。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

网络“知沟”及其与传统媒体环境下 “知沟”的对比研究(一)

网络“知沟”及其与传统媒体环境下 “知沟”的对比研究(一)

网络“知沟”及其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知沟”的对比研究(一)一、网络“知沟”概述知沟,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容易接近媒介、获取信息,因而他们之间所能掌握和利用的信息和知识量便存在差距,随着传播的不断进行,这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这就叫“知识沟”,简称“知沟”。

“知沟”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社会传播系统中,受众的经济地位决定其信息传播地位。

信息作为一种精神产品,一种上层建筑,不仅直接作用于其消费者,而且会反作用于消费者的经济基础,即其经济地位。

因此,“知识沟”成为拉大社会贫富分化的一个原因;尤其在当今信息时代,日益成为最显著的原因。

贫富分化的不断扩大,直接危害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因此,研究“知沟”理论,具有其现实意义。

网络媒体在我国已经历了16年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统计,截至2008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了2.53亿,首次大幅度超过美国,网民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

虽就普及度而言,我国19.1%的普及率仍然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1%,但毋庸置疑,我国的受众已初步进入网络受众时代。

网络媒体拥有无限的可能,其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所无法匹敌的,因此网民与非网民,在包括网络在内的社会传播系统中,便被自然地划分为两个阶层,甚至以此划分两个代际也不为过——他们之间不仅可能存在着“代沟”,并且一定存在着网络时代的“知沟”。

“网民”,是一个过于笼统的概念。

我国2.53亿的“网民”中,有男性网民和女性网民,有高龄网民和低龄网民,有资深网民和网民新人,等等。

这些网民有不同的家庭、教育、社会背景,有不同的个性、目标和利益诉求,虽然都统一于“网民”的名下,但实际的他们却千差万别。

网络作为一种媒体平台,其巨大的创新在于赋予了每一人“平等”的传播者的地位。

然而这种“平等”仅仅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一种理论上的平等;在实际生活中,网民之间的这种平等是几乎不存在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网络时代“知识沟”扩大现象的原因分析——以新浪微博为例黄 祎(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摘 要:互联网时代,由于技术赋权,网民可以在网络平台自由发布信息、发表言论,这也对传统的传播学“知识沟”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但是不同人群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兴趣及知识获取目的不同,使“知识沟”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成扩大趋势。

本文以微博为例分析网络时代“知识沟”不断扩大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知识沟;微博;网络时代;知识差距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8-0010-01大数据时代,海量的数据信息充斥网络,人们获取知识的门槛相对较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内容,而且由于微博具有开放性、隐匿性等特点,人们在发表言论和获取知识时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和自主选择权。

但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传统的“知识沟”理论遭到了怀疑。

一、“知识沟”理论的发展过程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制定了《芝麻街》计划,希望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改变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条件。

虽然该计划对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的儿童有一定的教育影响,但相比之下,由于富裕家庭孩子的经济条件较好,所以接触和利用该节目的机会比贫困家庭孩子更多,因此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没有缩小知识差异,反而加大了这种不平等。

1970年,蒂奇诺等人提出了“知识沟”的概念。

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一文中,“知识沟”理论指出,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递的信息量不断增加,经济条件好的人获取信息的速度会比社会经济条件差的人更快。

由此可见,这两种人之间的知识差距将是一种扩大而不是缩小的趋势。

1974年,根据新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卡茨曼提出了“信息沟”理论。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伴随着复杂信息网络的出现,可能是“旧沟”未平、“新沟”重新出现的趋势。

“知识沟”理论后来又发展成为“数字鸿沟”。

这种鸿沟更多地体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方面的4种差异上。

这些差异分别是互联网基础设施设备条件上的差异、处理互联网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互联网内容的差异、上网的意愿动机的差异。

二、网络时代“知识沟”正在不断扩大“知识沟”理论实际上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发展演变的,[1]最初的大众传播媒介现在已演变成网络媒介,但是“知识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社会阶层不平等导致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

如果这种现象无法改变,“知识沟”仍将继续存在。

(一)微博用户知识储存的差异知识储存量也指知识背景的差异,有一部分人知识储存量较多或者之前利用某种媒介已经接触过此类信息,那么相比之下,知识水平较低的人与前者在知识的理解和分析上就存在差距。

微博环境中,这种情况较为明显,在政治、经济、科技等专业信息内容的理解上,知识水平高者通常优于低者。

因此,知识水平低者便自然而然地在之后信息的搜索和获取上较少关注此类新闻,那么在此方面,信息上更大的“知识沟”也就产生了。

用户可以通过微博问答提出问题,邀请博主来回答。

微博问答让答题博主获得了收益,而且也丰富了微博知识变现的方式。

此外,微博具有开放的语言环境,这也就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大量的不确定信息在微博这个大熔炉中经过不断的二次转发、评论引起巨大的舆论风暴。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拥有更强的洞察力和看问题的敏锐视角,更易于理性地分析和判断,不轻易站队发表观点;相反,一些知识水平较低的人更容易情绪化,被谣言左右,在分析事情上经常头脑一热,有时甚至引发线上、线下的暴力行为。

因此,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微博用户社会地位的差异社会地位主要是指社会经济状况,也就是“知识沟”假说里提出的社交范围。

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收入水平也普遍较高,这些人在媒介更新换代的时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接触先进设备;反之,收入水平低者接触电子媒介的时间相比之下就比较晚。

以微博为例,最早注册微博的一批用户普遍经济条件较好。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虽然之后逐渐有大量的人注册微博,但信息是实时更新的,此时获得的内容价值相比之下已经大打折扣。

2017年微博第三季度财报显示,根据对微博用户的人群属性的分析,微博月活跃用户大于6%的区域集中于北京、京浙沪、广东一带,而内蒙古、青海、甘肃、西藏、新疆等地区微博的月活跃用户数仅在0%~2%之间。

由此可以看出,经济较发达地区微博的普及度较高,而欠发达地区普及度较低。

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更愿意关心国家政治,讨论公共事务。

(三)微博用户搜索兴趣的差异在信息海量化的时代背景下,[2]用户的注意力已经成为稀缺资源,从用户的角度来讲,从如此巨大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个性化推送的功能应运而生,其既缓解了信息过载带给受众的巨大压力,又可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微博用户一旦形成了阅读习惯,就会使自己的兴趣局限于特定的领域,对该领域的信息话题极为关注,而且这一兴趣越来越稳固。

对其他领域问题及热点缺乏关注,最终会使用户的注意力及兴趣锁定在较小的范围内。

每一个微博用户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想要关注的信息,以此满足信息需求。

受众有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使用的机会和权利。

微博2017年度财务报告显示,微博用户的主(下转第12页)12二、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一)网络舆情的正面影响1. 网络舆论平台的搭建维护了公众发表意见、表达诉求的权利。

一些公共事件的当事人可以通过舆论平台获得关注,为争取合法权益、维护公正寻求舆论支持。

每个公众都是消费者,消费维权关乎每个人的切实利益。

此次“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戳到了每个人的痛处,引发全民讨论,形成社会舆情事件。

而这些舆论中,体现的是普通民众的心声和公众的意志。

2.有关部门通过网络舆论疏导社会情绪,缓解社会矛盾。

在这起事件中,陕西省市场监管部门等介入调查并在网络平台发声疏导了民众情绪。

同时,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掌握社会动态,为今后舆情事件的处理积累经验。

3. 网络舆论发酵起到了积极的监督作用。

监督作用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舆论监督相关部门、执法机构等参与事件处理的人员;另一方面则是通过网络舆论对公共事件中的相关当事方进行监督。

例如。

在这起事件中,当事4S 店除车款之外,收取金融服务费到第三方的私人账户,涉嫌偷税漏税和诈骗。

而这一关键点是由网友发现告知女车主的,揭开了汽车销售行业的灰色地带。

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将会清查、规范汽车消费领域的乱象。

(二)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1. “情绪型舆论”[3]易使社会出现动荡不稳。

“情绪型舆论”是网络舆论的一种,是指网络上个人感情色彩浓厚的网民意见。

虽然其是公众意见倾向的窗口,但是一些非理性的情绪型舆论。

这种非理性的情绪型舆论,伤害性和感染力都很强。

此次西安奔驰维权事件曝出后,不少网民将女车主的行为与“作秀”联系起来;“涉嫌诈骗”的爆料更令一些网友质疑当事人的人品与维权目的。

情绪型舆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不利于控制舆情态势和缓解社会矛盾。

2. 网络舆论可能造成网络谣言的传播,扰乱社会秩序。

由于网络平台的开放自由,网友为言论负责的心理弱化,一些别有用心的网民会借此制造虚假言论,经过网络平台的“聚合效应”和“放大效应”后,虚假信息扩散后就易形成复杂的网络舆论,从而扰乱社会秩序。

此次事件中,有网友将陕西省市场监管局的官方发言编造为“陕西省内购车被收取金融服务费的,可以去4S 店退费”,许多网民信以为真,前往4S 店要求退费,被拒绝后还大闹一场,影响了市场秩序的稳定。

三、关于网络舆论发展态势的理性思考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舆论是民间舆论场的主要形式,在发展过程中应更成熟、理性,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因此,媒介需要理性报道,正确引导舆论。

新闻媒体应建立舆情应急监视机制,时刻关注舆论与事件的变化趋势,了解公众言论背后的意见诉求,从而根据新闻事件的客观事实及前因后果,引导民众正确应对新闻事件暴露出的社会问题,使网络舆论成为助力社会矛盾得到解决的正面推手。

参考文献:[1] 姜岩.第四媒体的崛起(一)[J].新闻与写作,1999(10):14-16.[2] 张蕾,付洪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指标体系研究[J].青年记者,2016(2):29-30.[3] 胡娟,赵静.如何正确认识和有效引导网络情绪型舆论[J].语文学刊(教育版),2008(14):153-154.作者简介:夏晴(1998—),女,河南郑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舆论学,公共关系学,媒介素养。

通讯作者:陈英皞(1996—),男,浙江宁波人,研究生,研究方向:数据挖掘。

(上接第10页)要兴趣集中分布在明星、美女帅哥、动漫等泛娱乐大众领域。

关注经济科技类新闻的人群主要集中于精英阶层;“草根”阶层普遍关注娱乐、搞笑、明星等话题。

由于两个阶层使用微博的目的不同,知识的差异也不断分化。

(四)用户与非用户的差异网民与非网民、微博用户与非微博用户的差异是切实存在的。

这一点可以结合传统“知识沟”理论和“数字鸿沟”中的“接入沟”理论来理解。

“知识沟”假说中传播技能上的差异、“数字鸿沟”理论中的处理互联网信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以及接触互联网设备条件的差异是发生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

网络带给我们即时信息,使我们及时转变思维。

网络时代,微博已经成为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成为接收和传播新闻的重要舆论阵地。

而很多中年人以及老年人并没有注册微博甚至没有接触网络,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还停留在电视媒介上,而忽略了电视媒介的滞后性。

微博热搜的实时更新功能已经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人们能够在微博上随时随地发现新鲜事。

三、微博环境中“知识沟”扩大现象的解决对策网络时代,缩小“知识沟”的办法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完善信息网络设施建设,落实到城乡各个区域,缩小区域间在媒介技术使用上的差距。

[3]二是运营商应降低网络资费,让人们都能够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捷。

三是加大教育普及力度。

缩小“知识沟”的根本之策在于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义务教育的普及上,也应加大其他各领域技术和技能的培训,让学习知识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基本要义。

因此,加大教育的资金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知识沟”假说诞生于电视媒介时代,随着新媒介的出现,传统的“知识沟理论”发生了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代表“知识沟”已经消失,反而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知识沟”产生的根源在于社会阶层结构的不平等,社会群体知识的巨大差异会造成群体与群体之间信息沟通的不畅,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不利于知识的普及,甚至会影响公民参与和管理国家公共事务的权利,因此弥合知识差距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1]曹晶晶.大数据时代下的“知识沟”的表现[J].新闻世界,2014(9):231-232.[2] 朱文博.网络时代知识沟变化情况探析[J].今传媒,2014(5):113-115.[3]刘垠.“知识沟”在新媒介环境下变化的新特征[J].新闻世界,2015(5):242-243.作者简介:黄祎(1995—),女,黑龙江人,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