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政治学概论难吗,考研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是什么
考研北大政治学
考研北大政治学北大政治学专业考研的要求如下:政治学专业是一个以理论研究为主,兼具实践能力的学科。
考研北大政治学专业,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能力:1.政治学基础知识:包括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分类和发展等。
要求对政治学的基本思想、理论、方法等有相对系统的了解和把握。
2.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要求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熟悉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治国理政经验,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3.调研和研究能力:要求具备独立的调研和研究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政治学相关问题的研究。
4.社会实践和组织能力:要求具备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组织能力,了解国内和国际政治形势,能灵活运用政治学知识为社会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
5.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要求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
考研北大政治学专业主要有以下几个重点方向:1.政治学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学习政治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系统、深入地理解政治学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掌握一定的科研能力。
2.中国政治与政治制度研究:针对中国国内政治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中国政治体制、政治制度、政党制度、政府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3.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研究:针对国际政治形势和国际关系进行研究,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组织、外交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4.公共管理与政策研究:以政府管理和公共政策为主要内容,进行相关研究,包括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等方面的研究。
总的来说,考研北大政治学专业需要有一定的政治学基础和理论素养,具备较强的调研和研究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组织能力。
此外,良好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想要进入北大政治学专业研究,需要在这些方面有所准备和提升。
北大政治学考研
北大政治学考研北大政治学考研是全国范围内非常有名的考研专业之一,吸引了众多政治学爱好者的关注。
北大政治学考研的成功率极高,被誉为政治学领域的翘楚。
以下是关于北大政治学考研的一些介绍,总结了考研的难点和备考的重点。
首先,北大政治学考研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复试的竞争激烈程度较高,仅能通过初试的考生数量远远多于最终录取的名额;二是政治学这个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考生具备广博的政治学知识基础和较强的分析、思考和表达能力;三是复试阶段需要进行面试和论文写作,对考生的综合能力和研究潜力有较高的要求。
针对北大政治学考研的难点,考生应该重点备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扎实的政治学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比较政治学、国际政治学、中国政治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概念;二是要善于分析和思考政治问题,可以通过学习经典文献和政治学研究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三是要注意提升自己的写作和表达能力,要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分析思路;四是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并能够从中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之处。
除了以上的备考重点,考生还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备考建议:一是多做真题和模拟题,通过对题型和考点的熟悉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二是多参加学术讨论和研究活动,通过与他人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三是多阅读相关领域的学术著作和论文,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了解和学习,为自己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
总之,北大政治学考研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考试,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政治学基础知识、优秀的分析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还需要有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方向,并能够从中找到研究的创新之处。
备考期间,考生要注重真题和模拟题的练习,多参加学术讨论和研究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希望以上介绍对广大考生备考北大政治学考研有所帮助。
北京大学政治学概论、政治学基础考研复习范围,复习重点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考研复习笔记第五篇政治文化(重点)第三章政治社会化第一节政治社会化的涵义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对政治社会化的专门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到60年代中期,它己成为现代政治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不过,对于政治社会化的含义,西方学者有着不同界定。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和影响因素一、政治社会化的媒介1.家庭。
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
2.学校。
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特定的政治符号。
4.大众传播工具。
5.社会政治组织。
6.政治实践。
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二、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1.利益因素。
2.政治权力因素。
3.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4.文化因素。
5.政治事件。
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第三节政治社会化的类型和作用一、政治社会化的类型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
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
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和政治实践等。
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等。
二、政治社会化的作用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北大国政专业 师兄经验贴
4月13日公布了复试成绩,16日正式公布了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录取名单,我总分位居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第一。
得知初试成绩为第二名之后,我誓言要在复试后总分夺魁,终不负此誓。
现在心情相当平静,想要写一篇百感交集荡气回肠的长篇叙事讲述我的考研经历,但是酝酿了半天没酝酿出什么情绪,而且复习时间总共只有四个月,也写不成什么长篇(愧无韩剧编剧的功力)。
不过由于近来笔耕颇为疏懒,为了练练笔同时也为有志于报考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广大学弟学妹们提供一点经验,决定还是写下这篇经验帖。
废话说完,转入正题。
我名叫卞恒沁,本科就读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简历笔法),决定报考北大国政是在去年7月做出的决定,当时我还在日本做交换生,白天要竖起耳朵听一位位藤野先生式的老师狂飙语速惊人的日语,晚上则和留学生喝酒吹牛,但有时还是要考虑回国后的出路。
本来想在日本申请读硕,但是基于几点考虑还是放弃了:第一,作为一名纯种人文社科学子,硕士阶段就出国接受西式教育,在国内难免根基不固;第二,日本的学费生活费加起来还是不菲的,虽然家里承担得起,但是大学毕业后还要给家里增加经济压力还是于心不忍。
于是我决定先在国内名校读研再寻找国费出国读博的机会。
经过一番比较,我最后将目标锁定在北大国际政治——我早已腻味了法学的无趣和刻板(个人性格使然,不过相信真正的法学学子还是可以在此领域有所作为的),而更喜欢国政这一综合性学科的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广度,而北大无疑是国内国政学科的泰斗,更加当时狂傲之气发作,我决定奋力一搏。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这几年日渐升温,而其中两大主干专业,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更是炙手可热。
有许多考生都纠结于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我个人的理解,这两者是一母同胞,前者更倾向于各地区的政治状况和政治联系,后者更注重各国间的互动与交往,其实区别不大,北大国关院这两者的必修课设置也是基本一致。
至于如何选择,关键在于何者中有你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
八月初回国后先是适应了一下国内环境,会了会朋友,搜集了一下参考书与资料,一转眼就到了九月,这样实际复习时间就只剩下四个月了。
北大国关院政治学考研都考什么内容,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九章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即一个政治系统中人们对政治现象的去向模式。
这种取向模式包括认知取向、情感取向以及评价取向三个方面。
政治文化常常表现为主流政治文化与政治亚文化、整合型政治文化与极化的政治文化、大众型政治文化与精英型政治文化之间的分野。
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人们政治行为的表现模式以及政治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
政治文化发展集中表现为文化的世俗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政治民主化进程不仅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民主机制,而且需要不断培育该机制运作所必须的政治文化基础,即公民文化。
第一节政治文化的含义、结构与功能一、政治文化的涵义及其特征帕森斯曾指出:任何一种政治体系都可以被划分为政治结构(政治行为模式)和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心理取向)两部分,他们彼此密切相联系、互相影响、彼此牵制,忽视任何一方必然导致对政治体系的片面理解。
按照阿尔蒙德的理解,政治文化不同于明确的政治理念,也不同于现实的政治决策,它作为长期形成的心理积淀,深藏在人们心中并潜移默化的支持着人们的政治行为。
概言之,政治文化即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
它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法律的反应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一个政治体系都表现出该系统特有的政治行动取向模式,而这种取向模式就是该系统的政治文化。
一般说来,一个政治系统中人们对政治对象的取向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认知取向,即关于政治制度之功能、这些功能的执行者以及政治制度输入输出的态度和信仰;(2)情感取向,即对政治制度、政治制度之作用、执行者以及执行过程的情感;(3)评价取向,即凭借已有的知识信息以及价值尺度,对整个政治体系或政治对象形成的判断和见解。
作为一种观念形式,政治文化并非纯粹的主观意识和想象,而与特定社会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密切相关的,这里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北大国关院政治学概论复习范围,北大政治学考研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五章政府第二节立法机构一、立法机构的结构对于立法机构的结构,可以从其组成和程序两方面来理解,在组成方面可以分宏观(整体形式)、中观(委员会组成)和微观(人员构成)三个层次考察。
究其整体组织形式而言,现代国家的立法机构有两种:一院制和两院制。
一院制立法机构只设立单一的民选立法机构;两院制的立法机构拥有两个议院。
尽管后来这种两院体制采取了不同形式,但它基本上仍容许存在两种不同的选区代表制,大部分立法机构的成员继续代表着特定选区的选民。
在两院制议会中,两院的职权划分各国有所不同。
主要有三种情况:(1)下院占有明显的优势。
如英国;(2)两院基本平权,上院略占优势。
如美国;(3)两院基本平权,下院略占优势。
如法国。
学界曾对一院制或两院制的优劣有过争论。
主张一院制的学者从卢梭的主权是对公意的运用、公意只有一个的观点出发,坚持人民主权不可分割的学说,设定人民的共同意志只能由单一的立法机构来实现。
反之,实行两院制,如果两院意见一致,则实属多余;如果意见不一致,则将拖延法案的通过,阻碍社会发展,同时容易被行政机构利用这种议会内部矛盾。
他们认为,实行一院制有利于立法权的统一和政治稳定,避免立法机构内部相互扯皮、推诿,导致立法活动效率低下的现象。
另外,还有利于简化机构,节省人力、物力。
主张实行两院制的学者则从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出发,认为立法机构实行两院制可以通过相互制约,防止议会专制,防止“多数暴政”;还可以防止草率立法。
同时,较之一院制,两院制的人力和组织更能胜任现代社会繁重的立法性任务,也有利于扩大议会人员构成的代表性。
我们认为,一国的议会形式,既与其历史选择有关,也应适应其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
为了更好喝和有效的发挥其功能,各国立法机构都设立了委员会。
这些委员会几乎是专门性的,但有些国家因其特殊情况也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综合性的、全局性的委员会。
这些委员会大多是常设性,但也有临时性的,比如调查委员会、特别委员会、联合委员会等。
北大政治学考研复习笔记,北大政治学概论复习大纲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考研知识点汇总政治体系一.名词1.国家2.国体3.政体4.国家职能5.国家的结构形式6.单一制7.复合制8.国家机构二.回答1.氏族组织的特点2.有关对国家理解的不同观点3.国家职能的范围4.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5.国家消亡的条件、途径、历史必然性6.中西封建制国家的比较7.如何理解福利国家8.西方宏观政治学领域流行的国家分类9.政体与国体的关系10.马克思关许政体划分的标准11.人类发展历史上都出现过哪些政体12.国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划分原则13.社会主义国家的司法活动的依据和原则三.课堂思考1.国家的本质2.如何看待国家职能的转变3.国家消亡的途径4.人类历史上出现过那几种政权形式5.比较中西封建制国家6.国家权利的特点7.国体与政体的关系8.单一制国家的特点政治行为一.名词1.政治行为2.政治冲突3.政治革命4.政治起义5.政治暴乱6.政治不服从7.政治资源8.统治秩序9.工具主义马克思主义10.结构主义马克二.回答1.政治冲突的构成基本要素2.政治不服从与政治冲突的区别3.政治冲突的动因4.政治资源分配不平等的原因5.政治冲突的功能6.政治冲突的结果7.政治革命的特征8.政治起义的特征9.无产阶级统治论的建立基础10.政治统治的本质、内容。
政治统治一.回答1.政策治国的优缺点2.法律治国的优点。
3.政治统治合法性获得的来源。
4.政治统治的方式、特征。
5.政治统治的类型。
6.马克思从阶级角度分析的政治统治类型。
7.政治统治的规律。
二.课堂问题。
1.政治统治的基本理论2.意识形态与政治统治合法化的关系3.政治统治的实施方式4.政治统治的类型。
政治管理一.名词1.管理2.政治管理3.政治领导4.政治决策二.回答1.政治管理的饿性质和特点2.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区别3.政治管理与经济管理的区别4.政治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5.政治管理的特点6.政治管理的作用7.政治领导的过程环节8.政治决策的特征9.政治决策的模式10.政治决策的程序与原则11.政治决策的影响因素三.课堂思考1.政治管理的含义2.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关系3.政治领导的含义与过程4.影响政治决策科学化的因素政治参与1.政治参与2.政治参与方式3.政治人4.制度5.制度化6.政治参与的制度化二.回答1.政治参与的目标、作用、价值标准2.政治参与的方式和途径3.影响政治参与的两个变量4.政治参与的障碍5.政治参与的结果和影响6.政治制度化的内容和特征7.政治制度化的实现途径政治文化一.名词1.政治文化2.社会化3.政治社会化二.回答1.政治文化的内容与特点2.决定政治文化变异的因素3.政治文化的功能4.政治化的特点5.政治化的途径和技术手段6.政治化的功能三.思考题1.政治文化的内涵2.政治文化的基本类型3.影响政治文化变异的因素4.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的差异5.政治文化的功能6.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含义7.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渠道。
北大国关院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经验,政治学考研参考资料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二节政治学的研究方法一、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政治现象的方法论,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它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时,首先要树立唯物政治观,同时,在分析和研究政治现象时还要树立政治辩证法。
在政治学研究中,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所包括的具体方法主要有下面三种。
(一)历史分析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认为,任何政治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历史条件,研究政治现象时应该将特定的政治现象放到特定历史范围中和背景中加以考察。
找出特定政治现象产生和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历史原因。
在历史的因果联系中去把握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二)经济分析法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产生和变迁都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各种政治现象和政治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经济原因决定的。
一方面是经济决定政治,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和经济关系联系在一起,并受后者的制约。
另一方面,政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经济也有巨大的反作用。
(三)阶级分析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一切有阶级的社会中,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是划分为不同阶级的,阶级关系是最根本的社会关系,阶级和阶级斗争则是社会政治现象的实质内容。
阶级社会中政治的实质就是阶级的政治。
二、政治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一)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政治哲学在研究政治问题时所使用的一种主要方法是从哲学思辨的角度,从历史或哲学的层面上解读政治观念,探讨政治生活中的目标、精神、真理等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
(二)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1、早期政治科学的研究方法早期研究者由于深受传统政治哲学和欧陆国家学的影响,主要关注的是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问题。
(1)制度研究法。
制度研究法以政治制度为研究对象,注重对立法、行政与司法等政治组织的正式机构的研究。
(2)历史比较分析法。
这种方法致力于研究国与国之间的制度比较和制度与制度之间的比较,并从各国制度的历史变迁中提炼出普遍化法则。
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重点笔记整理,政治学原理部分知识点串讲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四章 政 体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的转型一、单一制与联邦制单一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的结构形式。
这一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在于:一、 从法律体系上看,国家只有一部统一的现行宪法和一套统一的法律体系;二、 从国家组织机构看,国家具有统一的立法、行政、司法系统;三、 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关系看,最高国家权力归中央掌握,各地域的地方权力由中央权力授予,并接受中央权力的统一领导,地方权力与中央权力之间是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四、 国家主权高度统一,由中央权力机关代表国家主权充任国际法主体,统一行使外交权,各行政单位或自治单位不具有独立的外交权,即使个别地区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这种自治权被限制在统一的国家主权范围之内。
五、 国民具有统一的国际身份。
根据权力集中的程度和特点,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又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型和非中央集权型两类。
在中央集权型的单一制结构形式下,国家的统治权集中于中央政府,地方各级政府受到中央政府的严密控制。
在非中央集权型国家结构形式下,除军事、外交等全国统一性政务外,地方政府享有较大的行政自主权,中央政府主要通过立法、行政、财政方面的监督机制实现对地方政府的控制。
从现代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发展走向看,传统的中央集权型结构形式日益为非集权结构形式所取代。
而且实践也不断证明,非集权型的单一制结构形式能否在维护国家主权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联邦制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共和国、州、邦)结合而成的国家结构形式。
联邦制国家结构性的。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
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政治学概论复习资料政治学是一门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通过对政治制度、政治过程以及政治行为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政治的本质和运作方式。
在政治学概论中,我们学习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各种政治体系和政治思想。
本文将对政治学概论的复习资料进行总结,帮助读者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政治学是研究政治现象和政治行为的学科,它关注的是权力的分配和运用、政府的组织和运作、政治决策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
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政治制度、政治过程和政治行为。
政治制度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权力分配方式,如民主制度、专制制度等。
政治过程是指政治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包括选举、立法、行政等。
政治行为是指人们在政治活动中的参与和表达,如投票、示威等。
二、政治体系和政治思想1. 政治体系政治体系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权力分配方式。
常见的政治体系包括民主体系、专制体系和共产主义体系。
民主体系是指政权由人民选举产生,政府依法行使权力,如美国的总统制。
专制体系是指政权由少数人或一人掌握,政府权力集中,如朝鲜的单一制。
共产主义体系是指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和阶级消亡的政治体系,如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是关于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的理论体系。
常见的政治思想包括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人权的保护,主张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
保守主义强调传统和秩序的维护,主张有限政府和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强调社会公平和经济平等,主张公有制和福利国家。
民族主义强调民族利益和民族认同,主张民族独立和民族自决。
三、政治制度和政治过程1.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一国或一地区的政治组织形式和权力分配方式。
常见的政治制度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和集权制度。
民主制度是指政权由人民选举产生,政府依法行使权力,如法国的议会制。
专制制度是指政权由少数人或一人掌握,政府权力集中,如沙特阿拉伯的君主制。
北大政治学概论难吗,考研复习范围和复习重点是什么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二节政治文化的成分和类型一、政治文化的成分作为人们主观心理世界所反映的政治取向模式,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构成。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理论;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述系统,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政治心理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就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而言,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它实际上反映的是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
而就政治心理本身所呈现形式外观而言,它常常是一种直观的心理反映,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出现,是对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未定型的感性认识。
就政治心理的内在过程来看,其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1、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认知过程就是认知者、认知客体以及认知情境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认知所能达到的程度与认知主体自身的智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以及他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
政治认知过程常常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段: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而政治认知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前两个过程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从而形成对认知对象的综合分析。
政治认知过程要求认知主体获得相应的政治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意识,所以,它是整个认知心理过程的基础,对于政治心理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学考研重难点总结
政治学考研重难点总结政治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涵盖广泛的领域,因此考研政治学的难度不可小觑。
在准备政治学考研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一些重难点的内容,通过系统学习和总结,提高备考效果。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是政治学考研的核心内容之一,要重点掌握。
首先,要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其他政治学学派的区别与联系,例如自由主义政治学、现实主义政治学等。
其次,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最后,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与创新,包括列宁主义的建设学说、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
二、国家与政府国家与政府是政治学的基本概念,要深入理解其含义和关系。
国家是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具有主权和权力,而政府是国家的执行机构。
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时,要重点关注国家与政府的职能划分、权力分立等内容。
三、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是政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治制度是指国家在政治组织、职权分配和运行方式等方面的总体制度安排,而政治体制则是政治制度在具体实践中的表现。
在学习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时,要重点理解各种类型的政治制度,例如总统制、议会制、多党制等,以及各种政治体制的特点和优劣之处。
四、政治思想与政治学理论政治思想与政治学理论是政治学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
要了解和掌握不同政治思想和政治学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核心观点。
例如,古希腊的城邦思想、启蒙思想、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
五、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政治制度与社会发展相互关联,它们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演进。
要学习不同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对政治制度的要求。
同时,要了解政治制度与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践中政治制度对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推动作用。
六、政党与选举制度政党与选举制度是政治学考研的重要内容之一。
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选举制度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组织形式。
要学习不同政党的组织结构、职能与行为,以及选举制度对政治生态的影响。
北大政治学概论考研复习参考,历年真题解析,考点汇总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四章 政 体第二节 政体的基本类型一、君主制与共和制按照传统的政体分类方法,现代国家的政体类型主要包括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
君主制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世袭君主手里的政体形式;而共和制则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执掌者由选举产生,并规定相应任职期限的政体形式。
由于各国具体条件的差异,同一政体在各国可能表现为不同政权组织形式。
例如同样是君主制,由于君主权力受到的限制不同,而使该政体下的政权组织形式表现为二元君主制和议会君主制的差别。
在二元君主制下,君主的权力尽管受到宪法的限制,但仍然握有相当大的权力:君主与议会属于相对独立的两大权力系统;君主才是真正的权力中心,他不仅有权任命内阁,而且有权任命议会中的部分议员,其行政不受议会的约束,有权否定议会决议,甚至解散议会;国家宪法由君主钦定。
这一政体一般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晚、封建势力比较强的国家,如摩洛哥、约旦、沙特阿拉伯以及一战前的德国和二战前的日本等过。
议会君主制的主要特征在于: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严格限制,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而君主只是礼仪上的象征性国家元首;政府内阁由议会多数党或政党联盟产生,向议会负责,如果内阁失去议会信任,要么集体辞职,要么解散议会,重新组织选举。
这一政权组织形式一般都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较早、但仍然保留着君主制的某些传统的国家,如英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瑞典、挪威、丹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以及日本、泰国、马来西亚等。
共和政体也因各国政治、经济以及历史文化等条件的差异而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为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主要包括总统制、议会制、委员会制和半总统制集中。
总统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与议会内阁制相对称,指由选民分别选举总统和国会,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同时担任政府首脑的制度。
实行总统制的国家,在宪法中都规定了总统的职权。
北大政治学概论复习参考-国际政治概论复习重点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十章国际政治第一节国际政治的时代特征与行为主体一、国际政治的时代特征:全球化及其内涵当今国际政治基本的时代特征是全球化(globalization)。
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的现象。
其动因是:首先,近二十年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给市场以充分的自由,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促进了市场经济在全球得以扩展。
其次,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在技术上使全世界各国更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可能。
最后全球公共问题的突显使得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进程。
它的子系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全球问题等各个方面。
概括的说,全球化是指世界上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政府、团体、个人之间跨越领土、种族、语言等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多形式的交流和交往活动,从而使全人类向更加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和相互融合的方向发展。
在政治领域,全球化则意味着国际政治行为体在政治领域内横向联系的扩大和相互作用的加强。
其主要标志是,国际政治行为体多元化、国家的地位和作用发生变化、国际政治行为体之间关系的扩展、决策框架在各个层次上的相互联系以及全球意识的深化等。
从另一方面来说,全球化是一个动态的并非均衡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统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的过程,一个充满着观念更新和范式转化的过程。
着从以下三个方面突出表现出来。
(一)全球化与地方化全球化使各民族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具有趋同的倾向,所以,全球化就首先表现为建立在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人类生活的一体化过程。
但另一方面,全球化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它又使民族和地方的特色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也就是地方化。
地方化的基本含义就是单个国家或民族或地方在全球化进程中强调自身的特殊性、独特性和差异性,并且加以固守。
全球化和地方化这两个进程是同步进行着的。
一方面,全球化体现为一个整体性的历史发展过程。
但从另一方面看,各国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体制的差异并没有完全消失。
北大国关院考研政治学概论考试的范围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复习方法吗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八章政治发展第一节政治发展的概念一、政治发展的含义对于政治发展的含义,学术界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
就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向更高级形态的变迁过程。
从狭义角度讲,政治发展是指政治体系内部结构、体制、功能和运作的科学化、合理化。
政治学研究的政治发展,主要集中在狭义的概念,即政治体系内部的政治发展。
政治发展研究,从狭义上讲,属于政治学研究中的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论研究。
政治发展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首的西方学术界,系统地展开则是60年代以后。
按照亨廷顿的说法,促成政治发展理论研究不断活跃的大体上有两股潮流:一是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区域研究的发展。
二是政治学研究方法中的“行为主义革命”。
这一方法要求把理论的严密性与经验研究相结合并通过系统的多国比较来考察普遍性,从而在概念、方法、数据统计等方面大大促进了发展理论的研究。
政治发展研究的主题包括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历史背景、体制选择、政治参与、文化因素、政治变迁等。
在研究方法上,形成了以体系功能方法、社会进程方法、比较历史方法等为主要方法的系统。
路逊·派伊从十个方面概括了政治发展的含义:(1)政治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是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政治条件或政治形式的生成过程;(2)政治发展是工业社会典型政治形态的生成过程,工业化使政治形态出现许多共性,因而所有工业化社会无论实行民主与否,都有一套相同的政治行为模式和标准,此即政治发展;(3)政治发展是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是非现代化社会建设由现代化已经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过程;(4)政治发展是民族国家建设和运转的过程,政治发展首先是一个国家政治制度中民族主义的政治形式;(5)政治发展主要是一个国家行政和法制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6)政治发展是政治动员和政治参与的过程,一定程度的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和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均可达成政治发展;(7)政治发展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即建设民主政治和制度;(8)政治发展是一种稳定有序的政治变化过程,即一个社会能够理性且有目的地控制政治过程,引导社会变革的方向;(9)政治发展是政治体系能力增强的过程,其中主要是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和政治动员能力的提高;(10)政治发展是多维社会变迁中的一个向度。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考研政治学概论复习方向和重点
2014年各高校政治学&国际关系&外交学考研专业课基础班视频课程+近五年真题、笔记等全套资料+公共课阅卷人一对一指导=1680~3000元7月1日前报名,8折优惠!北大国关院政治学概论考研常考考点汇编根据北大政治学出题趋势编纂,参考性高三、全球政治与国际关系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全球治理】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两枝世界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条道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际政治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国际政治............................................................................................................. 错误!未定义书签。
北大国关院考研复习资料,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三节政治学研究的发展脉络一、西方政治研究的历史变迁(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典政治学时代”1、时间:公元前5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前200年-公元476年。
“古典政治学时代”被分为两个阶段:古希腊时期和古罗马时期。
2、研究主题:关于城市国家的观念和城邦的理论,而后转变为关于世界国家的观念和理论。
3、理论内容:政治思想与伦理学相结合。
4、理论贡献:柏拉图的《理想国》、《政治家篇》和《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雅典政制》。
5、古罗马时代被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700年以前;公元前500年-公园前27年共和制时代;公元前27年-476年帝国时代。
人们对政治问题的思考主要体现在对国家和法律的研究当中,罗马的法学家以及早期基督教的思想是西方政治研究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体现。
主要代表有西塞罗、赛涅卡等。
(二)中世纪时期:“神学政治学时代”1、时间:476年-14世纪2、研究主题:关于政治世界的神学性解释3、理论内容:人们对政治问题的讨论被置于神学架构之下,在政治问题上,人们要为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组织、政治秩序和各种政治现象寻找一种终极的解释,为政治的合法性提供说明。
中世纪人们对政治问题的神学性解释形成了神学政治学。
4、理论贡献:奥古斯丁和阿奎那,他们为天主教辩护,主张神权之上,君权神授,进一步阐述了世界国家的观念。
5、使神学政治理论逐渐衰弱下去的重大历史事件:民族国家的兴起;城市的星期;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
使神学和政治理论分家的是马基雅维利,他被认为是近代西方政治科学的奠基人。
(三)现代时期:“理性主义”政治学时代1、时间:1500年-19世纪末。
2、研究主题:关于民族国家的理论(国家学说),即国家如何形成,政府的目的和形式,政府权力的基础和构建等。
3、理论内容和方法:产生了理性主义学说,主要体现在:(1)以人本主义为指导;(2)以个人主义为本位;(3)以理性思考、逻辑推理和假设、抽象观念等为手段,对政治问题进行哲学讨论。
政治考研复习重难点解析
政治考研复习重难点解析在考研复习过程中,政治科目一直是令人头疼的难点之一。
政治考研的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政治理论、中共党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展开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应对政治考研。
首先,政治理论是政治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
政治理论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重点考察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修养的基本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作用等。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考生需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内容涉及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改革开放等,考生需要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其次,中共党史是政治考研的难点之一。
中共党史内容较为庞杂,涵盖了党的各个历史阶段。
考生需要熟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以及党的十八大以后的新时期等。
其中,党的历史发展中的重要节点包括党的建立、延安整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等。
考生需要掌握这些历史节点的发展脉络和重大事件。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也是政治考研的重点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
在理论学习中,考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和要求。
此外,还需要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点内容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要应对政治考研的重难点,考生需要采取有效的复习策略。
首先,要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资料,掌握政治考研的重点和难点内容。
此外,可以参加政治考研的专业培训班或参加相关讲座,深入了解各个知识点的内涵和背景。
其次,要注重思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
政治考研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更要加强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北大《政治学概论》如何考120分 - 偶然看到,送给考北大的同学
北大《政治学概论》如何考120分 - 偶然看到,送给考北大的同学大家好:下面我将谈一下有关这次专业课改革后的“政治学概论”如何准备的问题,主要分为三部分:如何使用学习资料、应有的心态、其他重要问题。
我相信,大家将它看完后,定会有所启发与收获的。
1、如何使用学习资料(1)、书籍:北大国关院对改革后的“政治学概论”,在保留原两本“国际政治”的参考书外,又新增加了5本关于政治学方面的参考书,其中三本是国外的著名教材,一本是字典类书籍(在复旦是考博用书),一本是我国比较权威的书(王的书)。
面对着这么多的学习资料,我们该如何下手呢?全都看一遍是不可能,囫囵吞枣的看完更是没有效果的,那么我们就要挑重点的学习。
其中《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第一本参考书)这本书应当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这本书对我们进入政治学领域和深入的思考是一个比较好的开始,学习好这本书,可以为我们打下政治学知识的坚实基础。
《比较政治学》和《政治科学》可以做为《政治学中的重大问题》的补充来学习,将这两本书的内容纳入第一本书的框架中学习。
关于我国的那本《政治学基础》,写的还算可以,但是千万不要去死记硬背,切记这一点,因为老师对死记硬背的学生是非常反感的,而对那些根据基本的政治学知识,进行自己思考的学习则另眼看待,在答题的时候,只要不跑的太远,一般都会给高分。
那本《政治学手册》,是比较难于弄到的,年代久远,我认为,买不到的话也不用花太多时间去搞它,如果您想考140分,且时间充足的话,研究研究还是必要的,对那些时间有限的朋友们,这本不看也是没有关系的。
毕竟在复旦是做为考博用书来使用的。
关于国际政治,还是会考的,但有很大的可能性不会做为重点,大家看一下梁的书就可以了,至于另一本太厚了,可以做为参考,不看也可以,不会影响理解与答题。
(2)、笔记:有一份政治学的北大本科生使用的权威笔记是非常必要的,这次是第一次改动科目,为了保险,与北大本科生保持一致是非常的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学概论孙关宏主编第二节政治文化的成分和类型一、政治文化的成分作为人们主观心理世界所反映的政治取向模式,政治文化主要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构成。
政治心理是政治文化的表层和感性部分,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政治态度;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深层和理性部分,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理论;政治意识形态则是特定政治系统试图获取其社会成员认同和支持的权威阐述系统,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一)政治心理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就政治心理的形成过程而言,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它实际上反映的是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政治现象。
而就政治心理本身所呈现形式外观而言,它常常是一种直观的心理反映,以一种潜在的形式出现,是对政治生活的一种不系统的、未定型的感性认识。
就政治心理的内在过程来看,其主要包括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和政治态度。
1、政治认知。
政治认知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政治认知过程就是认知者、认知客体以及认知情境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的心理过程。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认知所能达到的程度与认知主体自身的智识水平和认知结构,以及他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密切相关。
政治认知过程常常包括政治知觉、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段:政治知觉是政治主体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政治印象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政治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而政治认知判断则是政治主体在前两个过程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从而形成对认知对象的综合分析。
政治认知过程要求认知主体获得相应的政治知识,并形成一定的政治认同意识,所以,它是整个认知心理过程的基础,对于政治心理的发展和政治态度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政治情感。
政治情感是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觉,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政治心理包括较低层次的政治情绪和较高层次的政治感情:前者是政治主体在政治生活中根据切身的政治实践而产生的暂时的主观心理体验,这种体验可能是积极的、肯定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否定的;如果说政治情绪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本能的心理反应,缺乏稳定性和可控性,那么政治感情则是一种相对持续、稳定的精神活动。
政治情感是在政治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作为政治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构成的政治生活的感情纽带,也是政治动机形成的内在动力和基础。
3、政治动机。
政治动机即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
政治主体的政治动机取决于主体的政治目标以及主体为达到这一目标而对自身政治能力所做的评估。
4、政治态度。
政治态度是在以上三个心理过程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认知的重要环节。
主体政治态度的肯定与否、积极还是消极,会直接反映在主体最终的行为选择上。
作为政治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以上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共同构成了政治心理的整个过程。
【政治心理的特性:(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自发产生的。
(2)政治心理因社会成员个体差异、社会地位和所处环境不同而不同。
(3)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社会意识。
(4)政治心理积淀相对稳定。
】【政治心理的基础:(1)客观基础。
指外在于政治主体的,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系和条件。
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
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
(2)主观基础。
主要指政治主体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政治主体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
其构成包括政治主体的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政治心理的作用:(1)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2)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
(3)政治心理是政治变革的制约力量。
】(二)政治思想所谓政治思想,就是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在对政治生活系统化思考的基础上形成的政治观点、政治理论和政治学说。
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辨的结果,它仰赖于人们丰富而深刻的政治经验和体验、广博的社会政治知识和严密的政治思维能力。
政治思想是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说政治心理是一种潜在的政治倾向,政治思想则是一种显性的政治文化,它以语言、文字等明确的符号体系为载体,具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完整的思维框架。
政治思想主要包括政治理想、政治信仰、政治价值观、政治理论等要素。
1、政治理想。
政治理想是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
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重要的精神依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政治动机和政治行为。
2、政治信仰。
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政治信仰能够赋予政治行为以特定的意义,构成了一定社会人们最重要的政治取向,是决定政治文化性质的关键因素。
社会成员政治信仰的改变必然带来政治文化本身性质的改变。
共同的政治信仰也是政治系统赖以凝聚人心、整合分歧的重要纽带。
3、政治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是社会成员对待政治系统、政治事件以及政治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取向。
特定时代人们的政治价值观取决于该时代人们普遍的政治心理及政治思想状况。
政治价值观决定着人们对政治制度、政治决策、政治角色等的衡量尺度和行为选择,后者将直接作用于社会的政治过程,因此,社会成员政治价值观的改变会带来政治系统的适应性调整和变迁。
4、政治理论。
政治理论是人们有关政治生活的系统性认识以及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原理体系。
它是政治思想最为直观的表述。
【政治思想的特性:(1)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阶级的利益和政治要求。
(2)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维的产物。
(3)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1)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
(2)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
(3)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
主要体现为政治价值、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
】【(1)政治思想发展变化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利益关系中的矛盾运动是根本原因。
(2)政治思想的发展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3)在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思想深刻,勇于创新的政治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政治思想的作用:(1)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
(2)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
(3)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4)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
】(三)政治意识形态在任何政治文化系统中,政治意识形态是一个政治系统试图说服社会成员、取得后者的认同和支持过程中形成的一套特定的权威阐述系统,是一种能够提供政治认同和引导民众政治态度的符号模型。
它构成了一个政治系统中社会成员政治社会化的核心内容。
“意识形态”这一术语是由18世纪法国哲学家安东尼·特拉西首先提出的,用以指称对感觉主义者理论基础所做的系统批判和纠正研究。
后来,这一概念更多地被赋予否定性的意涵,借以描述所有夸大自身在构设和变革现世界中的重要性的观念体系。
安东尼·唐认为,意识形态就是“一切关于美好社会的文字幻象,一种建构此种社会的信仰形式”。
意识形态并不因缺少科学理论、实用策略或合理的道德哲学所具有的性质而失效。
当传统的准则失去其实际功效时,意识形态以其特有的价值观念对现实世界做出指导性的解释说明,从而为文化构建提供了明晰的范畴。
所以,在所有非传统社会中,意识形态在功能上是必不可少的。
任何政治统治不仅意味着掌握足够的强力手段,而且要使社会成员接收并认同政治系统权威的理念阐释,这种阐释能够赋予政治权威以某种“应当如此”的道德感召力和超越具体的厉害权衡的正当性。
政治权威通过社会化过程将自己所倡导的政治意识形态传递给每一位社会成员,并使其经过后者的认知过程逐步内化为他们观念结构的一部分。
具体的做法往往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公共教育机构和传媒直接的进行劝诱,亦可通过各种政治符号、权威象征以及各种社会活动间接的引导。
一种政治统治巩固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种与该统治权威结构密切相关的意识形态为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接受的程度,所以,将自身的政治意识形态作为政治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切统治权威于政治活动中有意无意间表现出来的政治实践。
在实践中,政治心理、政治思想、政治意识形态之间是处于一个有机的整合系统之中的,三个层面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政治文化的功能结构。
二、政治文化的类型根据主体的不同,人们将政治分化区分为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根据政治文化的进化程度可区分为传统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政治文化与世俗化(理性的)的政治文化;此外还有传统型政治文化、道德主义政治文化以及个人主义政治文化的划分;关怀公意型政治文化和关怀私益型政治文化之分等等。
一般来说,最常见的对政治文化的分类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按政治文化中亚文化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认同的程度划分,政治文化划分为不完整的政治文化和整合的政治文化。
不完整的政治文化是指人们对政治系统缺乏普遍的认同感,地方性忠诚超过对中央的政治忠诚。
社会团体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政府主要依靠武力来维持社会秩序和政府权威。
与不完整的政治文化正相反,整合性的政治文化则表现出比较一致的和阶层化的政治认同。
整合的政治文化的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民众对国家和中央政府的忠诚高于对地方或团体等次级单位的忠诚,这种认同为中央政府的合法性奠定了坚强的心理基础,对一国的政治稳定有极大的作用。
(2)政治暴力程度相对较低,并在多数情况下能够通过特定的政治程序解决冲突。
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在整合的政治文化中,大多数人在政治机构、政治程序、游戏规则等方面存在着基本的共识,在各种社会团体之间也存在广泛的政治信任。
在这类国家中,政治冲突往往围绕具体政策的输入及对政治系统的要求或支持的输入问题展开,而非集中于政治系统本身是否正当的问题上。
因此,通过暴力解决冲突的可能性较低。
(3)社会团体之间能够保持相当程度的政治信任。
虽然整合的政治文化必然是多元的政治文化,但文化的各元之间并不存在极端的政治偏执病和互相敌视的现象,恰恰相反,各个社会团体往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彼此宽容与合作并在合作中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技术。
(4)合理的和持久的政权忠诚。
在整合的政治文化中,可以发现公民对政权合法的高度认可及对政府的高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