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小故事
有关劝学的事例
有关劝学的事例
《孟子·公孙丑上》:
子曰:“劝学,劳心,专攻,乐群。”
子曰:“劝学若不可,必也有害乎?若劳心者有害,必也贤乎?专攻若不可,则乐群贤乎?”
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驾车术令人手痿。”
子曰:“劝学之,不可不察也。”
《论语·颜渊》:
颜渊问公冶长:“劝学何如?”
公冶长曰:“劝以爱其师,不慕其长;劝以爱其弟,不嫉其强;劝以爱其友,不藐其无知;劝以爱其亲,不畏其过。”
《左传·昭公十三年》:
昭公劝学于张仪,曰:“古之学者,不劝学而自励,不苦心而自勉,不舍己而为人乐,不苛求而明道理。”
劝学故事
劝学故事之一:
一曝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孟子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无能、做事没有毅力、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大王您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然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您却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十天,它哪里还活的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您,那些奸臣又来哄骗您,您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接着,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想着有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它。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大道理: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专心致志、下苦功夫。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一定做不好。求学、做事都一样,不能“一曝十寒”要有恒心,有毅力。
劝学故事之二:
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因为没能再次得到兔子,农民自己沦为了宋国的笑柄。
加油的劝学故事
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有一个年轻的学子,名叫小明。他聪明好学,渴望知识,从小就有着远大的志向。然而,他的家境并不富裕,父母供他上学十分艰辛。
有一天,小明在学校里遇到了一个富家子弟,名叫小刚。小刚是个傲慢的人,他看不起小明这样的穷小子,经常嘲笑他。小明心里很不服气,他知道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赢得尊重。
于是,小明开始发奋学习。他每天早早地起床,认真地复习功课,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然而,小刚并没有放弃对小明的嘲笑,他经常挑衅小明,让他放弃努力。
小明并没有被小刚的话所影响,他坚定地告诉自己,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改变命运。他在学习上更加努力,每天都熬夜到很晚才睡觉,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
小明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在一年一度的考试中,小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全镇的状元。小刚见状,也不再嘲笑小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向小明道歉。
小明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知道这只是他人生旅程的开始。他继续努力学习,成为了镇上的名师,并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赢得尊重和改变命运。无论面临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的梦想。
在一个小山村里,有一个名叫小明的孩子,他聪明好学,每天都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然而,他的家庭贫困,父母为了生计操劳,无法负担他的学费。小明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孩子背着书包走进学校,而他却只能在家里帮忙做农活。
有一天,小明偶然遇到了一位老师,他向老师诉说了自己的心事,希望能够免费进入学校读书。老师被他的诚意所打动,决定帮助他克服困难。
劝学典故——精选推荐
劝学典故
《劝学》短⼩精悍,内容却富有情趣。以下是⼩编为⼤家收集到的劝学典故,希望对⼤家有帮助!
劝学典故:⼀字千⾦
战国末期,秦国有⼀位⼤商⼈,名叫吕不⻙。他帮助庄襄⺩登上了⺩位,被封为相国。庄襄⺩在位仅三年就病死了,⼗三岁的嬴政即位,他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嬴政尊称吕不⻙为“仲⽗”,秦国的⾏政⼤权全操纵在吕不⻙⼿中。当时,吕不⻙⻔下有三千⻔客,这些⼈充当他的智囊,帮助他治理国家。这些⻔客中,有学问的⼈很多,于是吕不⻙把他们组织起来,编写了⼀部⼆⼗多万字的书,书名就叫《吕⽒春秋》!
《吕⽒春秋》的成书是吕不⻙⼀⽣很⼤的⼀个成就,这部书博采诸⼦百家之⻓,兼收并蓄,纳各家思想贯穿于书中,并以⻩⽼思想为主导,所谓“谦儒墨,和名法”!在治国之道上提倡⽆为。
吕不⻙为了宣传《吕⽒春秋》,就在秦国⾸都咸阳发布告⽰,内容说:如果有⼈能把这本书改动⼀个字,就赏赐千⾦。可是过去很多天了,居然没⼈能够修改⼀个字。
此后,“⼀字千⾦”的佳话便流传开来!
劝学典故:“给⾃⼰掘⼀⼝井”
两个⼩和尚分别住在相邻两座⼭上的庙⾥,⼭之间有⼀条⼩溪,他们每天都会在同⼀时间下⼭去溪边挑⽔,久⽽久之,他们便熟悉了。突然有⼀天,左边⼭上的和尚没有下⼭挑⽔。⼀个星期过去了,⼀个⽉过去了,左边⼭上的和尚仍然不⻅踪影。右边⼭上的和尚决⼼去看看到底发⽣什么事了,等他来左边⼭上的庙⾥之后,不禁⼤吃⼀惊,因为他的朋友竟在练太极拳,⽽且很精神很好,⼀点也不象⼀个⽉没有喝⽔的⼈,练拳的和尚带着右边⼭上的和尚⾛到庙的后院,指着⼀⼝井说:“这五年来,我每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井。⼀个⽉前,井⼝终于冒出了清⽔,我也就不必再下⼭挑⽔了,可以腾出更多时间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断织劝学的历史典故
断织劝学的历史典故
断织劝学,原指东汉时乐羊子之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历史典故】
古时候有个叫做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乐羊子出门求学,没有多久就回来了,妻子问他回来的缘故。乐羊子说:出门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是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启示】
乐羊子之妻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了求
学的意志,而乐羊子也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这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应该磨炼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只有锲而不舍的人才会成功,半途而废的人将一事无成。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陶渊明是东晋末年有名的诗人,可能大家熟悉他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傲骨,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沙”的闲适自得,但不一定知道他还有“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劝学故事。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陶渊明劝学的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渊明劝学的故事
话说陶渊明隐居田园后,乡邻中有个读书少年向他求教说:“老先生,我非常敬佩您的渊博知识,不知你在少年读书时有什么妙法?小辈愿听指教,以开矛塞。”
陶渊明一听这少年是向他讨学习妙法的,先是掩面捋须哈哈大笑:“没听说天下还有什么学习妙法,荒唐,荒唐!”
突然,他收住了笑声,觉得对晚辈后生的幼稚岂能一笑了之,而应循循善诱。于是,他严肃地对少年说:“学习是绝无妙法的,而只有笨法,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马’,勤学则进,辍学则退呀。”
那少年听罢,似懂非懂,仍不甚了了。陶渊明便拉着少年的手,来到他亲手耕种的那块稻田旁,指着尺把高的苗说:“你蹲在那苗前,聚精会神地瞧一瞧,它现在是不是在长高呢?”那少年便蹲下身子,目不转睛地瞧着,可是直到盯的眼睛酸痛了,那禾苗依然如故,不见其长。他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啊。”
陶渊明反问道:“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起的苗芽,又是怎样变成这尺把高的呢?”
少年摇摇头,表示莫门其妙。陶渊明便耐心地引导说:“这禾苗是每时每刻都在滋长啊!只是我们肉眼察觉不到;读书学习也有同理,知识在增长时也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连自已也不易觉察到,但只要持之一恒勤学不已,就会有知之甚少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劝学的例子
古代劝学的例子
古代中国注重教育的重要实践之一就是劝学。劝学不仅仅是为了推崇知识的重
要性,还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鼓励人们学习、充实自己,以成为更好的人。下面将介绍两个古代劝学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关羽劝学的故事。关羽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名将,他在为人之道上
以正直、忠诚和仁义而闻名。关羽曾经说过,无论贫富贵贱,只要能够读书,就能充实自己、增长才能。他自己也十分重视学习,鼓励他人追求知识。关羽的劝学精神激励了许多人,催生了大批有志青年踏上求学之路。
第二个例子是孔子的劝学经典《论语》。《论语》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育观念。其中,孔子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成为君子的基础,强调要不断努力,不断修养自己,才能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积极的角色。《论语》成为后代读书人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料,通过这本书的传颂,古代中国对学习的重视得以弘扬。
这些古代劝学的例子都彰显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无论是通过
一位名将的言行激励,还是通过一本经典著作的传承,都传递了学习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意义。古代中国倡导的劝学思想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激励着人们去追求知识和成长。
劝学的名人故事
劝学的名人故事:
1.孙权劝学:孙权在劝吕蒙学习时,先指出学习是有必要的,然后以自己为例,说明读书对自身的
好处,最后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2.悬梁刺股:孙敬悬梁挂席,苏秦刺股埋头苦读,双双学富五车,终成大器。
3.颜之推《勉学篇》:认为只有通过学习,不断进取,才能使自己不断超越。
4.张之洞的读书法则:读书贵博、贵精、尤贵通。
5.赵括纸上谈兵: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年轻时学习兵法,谈起兵事来连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
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关于劝学的经典实例摘抄
1.孙权的说服
宋朝:司马光
一开始,吕蒙说:“你今天一定要向屠省长学习!”孟辞去了军队的职务。泉说:“我不想让你成为一名医生。但是当你读书的时候,你可以看到过去。你谈论很多事情。谁孤独?我认为经常读书对我有好处。”孟奈开始学习。
找了杨后,鲁肃和孟商量了一下。他们震惊地说:“你的才能和策略是不会回到吴。阿蒙的!”孟说,“学者们在第三天会更加敬佩对方。哥哥,为什么这么晚了?”苏向孟母致敬,结交了朋友,然后离开了。
释义:一开始,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家了,不学习不行!”吕蒙用各种各样的军事事件来解释。孙权说:“我想让你学习儒家经典,成为一名医生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和了解历史。你说有很多军事事务,谁能和我相比?我经常读书,觉得我受益匪浅。”吕蒙开始学习。
当鲁肃来找太阳时,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了这件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的军政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县原来的(文盲)阿蒙人了!”
吕蒙说:“隔了几天,有志之士的眼光就不一样了。大哥,你怎么这么晚才认得东西?”于是吕素去吕蒙的母亲家做客,和吕蒙交了朋友后就分手了。
2.说服
唐代:颜真卿
第三个表上的灯和第五个表上的鸡正是人们读书的时候。
黑发早早不懂得读书,白头方后悔读书晚。
说明:当孩子们每天半夜啼叫时,这是男孩们读书的最佳时间。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只会玩,但我不知道要努力学习。当我老的时候,我后悔为什么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要努力学习。
3.有说服力的诗歌/偶尔的成功
宋代:朱子
年轻人变老容易,学习困难。一寸时间都不能掉以轻心。
我感觉不到池塘里春草的梦境,也感觉不到台阶前梧桐叶的秋音。
古代劝学的小故事
古代劝学的小故事
有关劝学的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劝学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劝学的故事:孙康映雪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一个冬夜,雪下得特别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现窗外似乎有一些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于是他倦意顿消,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正是凭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后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劝学的故事: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劝学的故事:苏洵发奋
苏洵,北宋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告下,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闻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三字经》: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劝学的故事:梁灏夺魁
梁灏,字太素,北宋郓州须城(今东平州城)人,相传他在八十二岁高龄时,在朝廷进行的进士考试中,战胜了所有的考试者,夺得了状
古人劝学励志故事(文字插图)
.中华传统德育故事. 古人劝学励志故事
Zhon ghua chuan tong de yu gu shi
古人劝学励志故事
1.【孙康映雪苦读】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
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
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
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
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
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
进,成为饱学之士。
2.【车胤囊萤夜读】
晋朝时候,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yin),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3.【朱买臣负薪读书】
朱买臣是西汉时期吴县(在今江苏省内)人,小时候,家境贫苦,以砍柴卖柴维持生活。他非常喜欢读书,生活所迫,没钱上学,也没时间读书,每天只是砍柴、担柴、卖柴。每次出门砍柴,他都带上书,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担柴行走时大声背诵书文。
断织劝学的历史典故_历史典故素材
断织劝学的历史典故
断织劝学,原指东汉时乐羊子之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历史典故】
古时候有个叫做乐羊子的人,他娶了一位知书达理、勤劳贤惠的妻子,她总是帮助和辅佐丈夫力求上进,做个有抱负的人。
乐羊子出门求学,没有多久就回来了,妻子问他回来的缘故。乐羊子说:“出门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了这话,半晌无语,表情很是难过。她抓起剪刀,快步走到织布机前“咔嚓咔嚓”把织了一大半的布都剪断了。乐羊子吃了一惊,问道:“你这是干什么?”妻子回答说:“这匹布是我日日夜夜不停地织呀织呀,它才一丝一缕地积累起来,一分一毫地变长起来,终于织成了一整匹布。现在我把它剪断了,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光阴,它也永远不能恢复为整匹布了。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要一点点地积累知识才能成功。你现在半途而废,不愿坚持到底,不是和我剪断布一样可惜吗?”
乐羊子被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启示】
乐羊子之妻以她的远见和勇气帮助丈夫坚定了求学的意志,而乐羊子也以惊人的毅力克服困难,坚持学习。这告诉我们学习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我们应该磨炼自己的意志,不懈地努力。只有锲而不舍的人才会成功,半途而废的人将一事无成。
劝学故事
劝学故事之一:
一曝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孟子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无能、做事没有毅力、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大王您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然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您却把它放在阳光下晒一天,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十天,它哪里还活的成呢!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大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您,那些奸臣又来哄骗您,您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接着,他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想着有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它。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大道理: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专心致志、下苦功夫。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一定做不好。求学、做事都一样,不能“一曝十寒”要有恒心,有毅力。
勤奋好学励志小故事大全
十个勤奋好学的励志小故事
故事1、东晋人车胤,年幼时好学不倦,勤奋刻苦。他白天帮大人干活,夜晚便捧书苦读.可是由于家境贫寒,常常没钱买油灯,书也读不成了。他为此十分苦恼.一个夏夜的晚上,车胤坐在院子里默默回忆着读过的书上的内容,忽然发现院子里有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他忽然心中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聚集在一起,借它们的光不就可以读书吗?于是,他开始捉萤火虫,捉了十几只,把它们装在白纱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从此,他每天借着萤光苦苦地读书。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下来,车胤读了许多书,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故事2、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故事3、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故事4、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故事5、陆羽弃佛从文.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
关于劝学的事例
以下是一些关于劝学的事例:
孙权劝学:孙权劝吕蒙读书,吕蒙起初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脱,孙权则以自己为例,告诉吕蒙自己再忙也会抽出时间读书,最后吕蒙听从孙权的劝告开始读书,才略也因此有了很大的长进。
孔子劝学:孔子劝子路学习,子路不以为然,认为南山有竹子,不需要加工就很笔直,削尖后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皮,所以自己不需要学习也会很厉害。孔子则认为,给竹子安上羽毛和箭头,它的威力不就更大了吗?经过孔子的劝导,子路开始认真学习。
匡衡凿壁偷光:匡衡幼时勤奋好学,但是家中贫困白天要忙农活晚上读书却没有钱点油灯。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书。当时的同乡中有个藏书多的有钱人。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只希望能够借看你家的书。”那人听后深为触动,就把书都借给他读。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欧阳修苦读: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古代劝学的小故事整理_1
古代劝学的小故事整理
在平常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制造性。信任许多朋友都对写作文感到特别苦恼吧,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古代劝学的小故事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的故事:孙康映雪
同是晋朝的孙康也是由于贫困而无法点灯夜读,所以只能早早睡觉。这令他觉得光阴虚掷。一个冬夜,雪下得特殊大,白茫茫一片。半夜时分,寒冷令孙康从睡梦惊醒,但他却发觉窗外好像有一些光亮。原来那是雪映射出微光。于是他倦意顿消,翻身起来,取出书卷,来到院子里借着那雪映出光如饥似渴读书。正是靠着这样学习的精神,使得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最终他也入朝为官,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三字经》: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劝学的故事:李密挂角
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敏捷,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觉了,认为这孩子不大狡猾,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沮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打算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头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三字经》: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劝学的故事:苏洵发奋
苏洵,北宋眉山人,北宋闻名散文家。在妻子程氏的劝说下,27岁才开头发奋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嘉祐元年,携子苏轼、苏辙到汴京,以22篇文章谒见欧阳修,受其赏识,由此
名声大振。后人因其二子苏轼、苏辙均以文学著名,故称他为“老苏”,将他们父子三人合称为“三苏”,均列入唐宋八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人劝学励志故事
【孙康映雪苦读】
晋朝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孙康,非常好学。他家里很穷买不起灯油,夜晚不能读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车胤囊萤夜读】
晋朝时候,还有一个人名叫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朱买臣负薪读书】
朱买臣是西汉时期吴县(在今江苏省内)人,小时候,家境贫苦,以砍柴卖柴维持生活。他非常喜欢读书,生活所迫,没钱上学,也没时间读书,每天只是砍柴、担柴、卖柴。每次出门砍柴,他都带上书,利用休息时间学习。担柴行走时大声背诵书文。
【李密牛角挂书】
隋朝有一个叫李密的人,小时候给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孙敬悬梁苦读】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苏秦刺股苦学】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
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匡衡凿壁借光】
西汉时候,有个叫匡衡的人,他小时候十分好学,非常喜欢读书。很想读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祖逖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成为有名的将军。
【欧阳修以荻画地】
欧阳修是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母亲郑氏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欧阳修10岁的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就这样夜以继日、
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仲尼师项橐】
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据说,有一次,孔子乘车出门,遇见一群小孩在路上垒城墙玩。孔子请孩子们让路,其中有一个叫项橐的不高兴地说:“天下哪有这种道理?让城给车让道!你这车绕着走吧!”孔子一听,这孩子出言不凡,就请求拜项橐为师,古代圣人是多么虚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