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着重阐述了物质世界和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强
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这一章的重要性在于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在这一章中,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即世界是物质的,意识
是物质的产物。
这一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也是其与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主观意识的产物,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即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是人类对世界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这一观点强调了认识的实践性和历史性,认为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是与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相联系的。
这一观点为我们正确理解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和认识论
基础,为我们正确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一章的内容,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认识,不断提高对世界和认识的认识水平,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 私人整理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单选重点1哲学的基本的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3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4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
5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哲学依据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7否定之否定规律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
普通点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4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5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天地万物皆在我心中”--------主观唯心主义。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质,“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理念的影子”“理是天地万物之根”---------客观唯心主义。
“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是万物的始基,天地万物有土金木水火构成,世界有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静止绝对化-----------形而上学。
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主义没有运动的物质-------形而上学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说,万物瞬息万变,不可捉摸,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相对主义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万物。” 中国古代的“五行说”
23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共性: #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 #把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特点:朴素性、直观性
24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一样的……它 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 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这一观点属于 (单选)
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非常有限的范 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便是 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单选)
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
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
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 密切
17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18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 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水是万物的始基 “水生万物,万 物复归于水”,
19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泰勒斯: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 前554和548年之间。泰勒斯出生于希腊繁荣 的港口城市米利都,据说曾游历埃及,跟当 地祭师学习,曾利用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 度,准确地预测了一次日蚀。
他对天文学亦有研究,确认了小熊座, 被指出其有助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第一 个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天日的希腊人。 他曾比较准确地估量了太阳和月亮的大小。 20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
火是世界的本原,世 界是一团永恒不息的火, 火转化为万物,万物又 转化为火。
21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出生于公元前 535年,卒于公元前475年。与泰勒斯一样, 赫拉克利特也没有著作传下来,他的著作只 有片断流传下来。通过这些片断我们可以发 现赫拉克利特的文笔比较晦涩,因此,后人 就称赫拉克利特为晦涩哲人。残篇集成: 《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第一章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本章引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由于人们总是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点出发去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因此,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是自发的、不系统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尔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所以哲学还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
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而且还批判现实世界,构想更理想的世界。
哲学往往作为理想、信念从而也作为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
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统一,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要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因为自人类产生之后,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形而上学
孤立的观点 静止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2020/3/16
否认矛盾的观点
4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辩证法
联系 发展
三条基本规律 对 立 统
五对基本范畴 一
2020/3/16
4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2、对立统一是事物
方
界
法
观
论
2020/3/16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三、为什么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
哲学世界观 系统、理论、自觉 一般世界观 零散、经验、自发
2020/3/16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哲学基本问题是怎样被明确的
③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什么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
盾 的 普
从空间上看 无处不在 从时间上看 无时不有
事物的共性 绝对
遍
性
2020/3/16
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矛
事物
盾 从空间上看 矛盾
的
方面 事物的个性 相对
特
事物
殊 从时间上看 过程
性
阶段
2020/3/16
2020/3/16
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思维——文化
人
社会——政治
自然——经济
2020/3/16
2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一章1(1)
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认识世界A改造世界B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物质现象精神现象这两大类现象和活动都涉及一个问题是:即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研究哲学基本问题注意两个方面:1、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性2、哲学基本问题的多样性拉斐尔《雅典学园》1、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本性两位思想家象征了西方哲学史的两大传统:唯物VS唯心之争柏拉图:抽象理念世界亚里士多德:现实经验2、哲学基本问题的多样性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即形成了不同的哲学流派存在与思维的关系问题(物质与意识)三大唯物主义&两大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学哲学基本问题不同回答产生的哲学流派宇宙的奥妙千差万别的世界背后,共同的东西是什么?这个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呢?马克思主义强调:世界统一于物质。
(一)物质二、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论物质范畴:世界的本源归于一种特别的物质古希腊 泰勒斯:水是万物 本源赫拉克利特:火是万物的本源中国:水木金火土古人处理物质与意识时常不分家重物落地,因为重物想家。
2、近代机械唯物论物质范畴:科学大革命,哲学观发生了巨变,将宇宙比喻成精准的钟那么,问题来啦:我的精神世界如何安放?……←前一个神经状态←神经冲动←肌肉运动←喝茶↓人的自由意志何在?如果这个宇宙,只是放映一部预先拍好的电影,虽然情节精彩,但结局已经注定,那我们这个宇宙还有什么意义呢?--------- 卡尔波普尔近代机械唯物论将意识彻底消灭了…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列宁对物质概念进行全面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三、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之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之主观唯心主义:2、客观唯心主义:三、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是→可知论•不是→不可知论三、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可知论还是不可知论?••认识的顺序不同•认识的结果相同三、可知论 VS 不可知论•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是→可知论•不是→不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是一种或者几种实物机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原子等粒子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是一切实在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主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人的意识客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可知论:有同一性(即意识可以认识物质)不可知论:没有同一性(即意识不能或者不能完全认识物质)01划分标准:世界是怎样存在的?02四、辩证法 VS 形而上学何为形而上?•Metaphysics•翻译为:在物理学之后•“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可道,非常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第一章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 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又称为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构成了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
4.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 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意识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6. 其二,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一)物质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客观存在着的物质世界中抽象出了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4.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理论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5.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6.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7.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很离开运动的物质都是错误的。
8.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9.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0.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流逝一去不复返。
11.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即空间具有长、宽、高三方面的规定性。
12.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13.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
14.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实践
统一的客观物质世界
第二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普遍 联系 的观 点
唯物辩 证法 的总 特征
永恒发 展的 观点
实质、 核心: 对立统 一规律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1、联系的涵义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猫、田鼠、熊蜂和三 色堇看似毫不相干,但它们 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1)夸大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事物的绝对运动。 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
(2)夸大事物的绝对运动,否认事物的相对静止。 人不能两次踏进 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人连一次也不能踏 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2、时间、空间 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客观实在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要意义
(1)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 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二元论 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
二元论的代表:笛卡儿
(2)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反映论 可知论
哲学史上,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精神才 是运动的主体。
如黑格尔的“绝对精神”
(3)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 在一定条件下、一定 范围内所处的暂时稳 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 范畴,静止是运动的 特殊状态。
(4)静止的表现形式
第一、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移动 第二、没有发生质变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暂时 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 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_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的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生活的
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实践既是人 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 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第二节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 本方法
主观唯心主义
慧能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
黑格尔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
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休谟
康德
荀 子
哲学基本问题小结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思 维 和 存 在 的 关 系 问 题
思维和存在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 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矛盾的含义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 你的盾,如何?
我的盾没有利器能穿过它!
我的矛无坚不摧!
!?
理解矛盾的含义,首先要把逻辑 矛盾和辩证矛盾严格区别开来。
2、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相互联系之中(事物之间的联系)
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整个世界的联系)
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
(1)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 (2)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
(3)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
(4)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 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 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1)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何者是世界的本原问题(划分哲学派别的依据)
唯物主义: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物质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结构
一元论
现代唯物主义:客观实在 (辩物与历物)
唯心主义: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 二元论: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二者不统一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对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6.规律: (1)是:事物本质联系;事物必然联系;事物稳定联系;客观的(根 本特点) (2)自然规律:自然现象固有、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无意识)
社会规律:通过人活动表现出社会生活诸现象间本质、必然、稳
定的联系(有一定目的) 分类:一般规律出、特殊规律、个别规律 27.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 28.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9.马主社会历史观的基础:马主实践观 30.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只有实践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其和谐统一 31.不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不彻底、不科学 32.社会发展的动力:实践
10. 黑格尔:事物的联系是绝对观念的逻辑表现
休谟:“因果联系是习惯联想” 11.系统:由一定数量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 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12.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 照“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 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 展,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
②意识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1)能动地认识世界(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 (2)能动地改造世界(最主要的表现) (3)对人体自身的调控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1)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3)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可知论、不可知论)。
2、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一元论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1)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承认世界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本质或本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特点:直观、直发猜测性。
代表:空气、水、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世界本源。
四个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直观性、不彻底性)。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心)夸大为唯一的存在。
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法则等)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源。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说明了世界的本质问题。
基本思想:(1)承认世界统一性。
(2)认为世界统一与物质(3)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二)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是标志客观现实在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包括:(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D )A、丰富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答案:D解析: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正是在实践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学,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此问题出自于第一章的引言。
2、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B )A、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C、科学的世界观D、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答案:B解析:哲学是理论思维的产物,不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世界观,哲学史上有大量的不科学的世界观;也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哲学史上有大量的哲学不代表劳动人民的利益。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间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空间的关系问题答案:A解析:世界的本质问题是世界观的重大问题,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要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自人类社会产生之后,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
4、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C )A、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C解析:注意区分的几种不同划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一元论论和二元论对立;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5、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 D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C、是否承认世界的物质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答案:D解析:注意区分的几种不同划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一元论论和二元论对立;是否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C )A、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B、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的结果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杰出人物在社会历史上有重要作用答案:C解析:结合哲学的基本问题来理解记忆。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可以看作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7、对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区分的哲学派别是( C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反映论和先验论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答案:C解析:注意区分的几种不同划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一元论论和二元论对立;对世界存在状态不同的回答形成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对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回答,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8、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 D )A、唯物论B、唯心论C、二元论D、一元论答案:D解析:注意区分的几种不同划分: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对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一元论论和二元论对立。
9、下列观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是( D )A、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B、存在就是被感知C、物是感觉的集合D、万物是“绝对精神”的体现答案:D解析:通过本题要掌握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理念”“绝对精神”“天理”等)说成是世界的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这些“客观”精神的产物。
19世纪德国哲学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我国宋代哲学家朱熹提出的“理在事先”,“理乃天地万物之根源”,神学唯心主义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其他三个答案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这种观点属于( C )A、朴素唯物主义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答案:C解析:通过本题要掌握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感觉、经验、思想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第一性的,整个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18世界英国哲学家贝克莱提出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我国哲学家陆九渊提出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1、有的哲学家认为,天地万物都是元气构成的,一切有形物体的生长毁灭都是元气聚散的结果。
这是一种( A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答案:A解析: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中国的“元气说”,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1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
13、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客观实在性是( D )A、生命物质的共性B、自然物质的共性C、有形物质的共性D、一切物质的共性答案:D解析: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1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D )A、必然和偶然的关系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答案:D解析: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位置相对没有移动、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是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是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5、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C )A、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B、夸大相对静止的存在C、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D、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答案:C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物质,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否认物质的绝对运动、片面夸大相对静止,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都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1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朴素唯物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D、客观唯心主义答案:A解析: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的核心是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否认事物的联系、发展和事物内部的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各种观点的理解关键是把握其核心和实质。
而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则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17、在运动和静止关系问题上,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属于( C )A、唯物辩证法B、形而上学C、相对主义诡辩论D、主观唯心主义答案:C解析:形而上学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表明时间具有( C )A、持续性B、绝对性C、一维性D、伸张性答案:C解析: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
既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失落黄金有分量,错过光阴无处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等谚语,都说明了时间的一维性。
19、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D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答案:D解析: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客观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即不能被创造,而只能被改造和探索。
“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属于旧唯物主义的观点,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0、下列选项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D )A、社会管理活动B、科学实验活动C、社会改革活动D、物质生产活动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是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
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行的问题,为此,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
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社会管理、科学实验和社会改革等活动。
2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D )A、实践主体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B、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C、实践是个人日常生活的活动D、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因为: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22、下列观点中表述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是( C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B、对立统一的观点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答案:C解析: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对立统一的观点、量变和质变的观点、辩证否定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发展的一般规律。
23、下列各项属于主观臆想联系的是( C )A、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造成空气严重污染B、过度毁林开荒导致严重水土流失C、人的生辰八字决定其一生命运D、人的社会环境影响其一生命运答案:C解析: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24、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D )A、事物数量的增加B、事物位置的移动C、事物性质的变化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答案:D解析:理解变化、运动、发展三个范畴的区别和联系,它们的实质不同。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变化侧重于强调运动中所发生的具体内容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位置、结构、形态等方面的改变。
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其余三项均为变化,而非发展。
25、“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