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蒸汽压与多普勒效应对量子相干气体光学特性的影响

合集下载

弗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

弗兰克赫兹实验思考题

1、夫兰克-赫兹实验中,发生什么过程导致U-I 曲线?玻尔原子模型理论指出:1. 原子只能处在一些不连续的稳定状态(定态)中,其中每一定态相应于一定的能量Ei(i=1, 2, 3, …m …n)。

2.当一个原子从某定态Em 跃迁到另一定态En 时,就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电磁波,频率的大小决定于两定态之间的能量差En —Em ,并满足以下关系:h ν=En —Em式中普朗克常数h=6.63×10-34J ·s 。

原子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基态,当原子吸收电磁波或受到其他有足够能量的粒子碰撞而交换能量时,可由基态跃迁到能量较高的激发态。

从基态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临界能量。

当电子与原子碰撞时,如果电子能量小于临界能量,则发生弹性碰撞,电子碰撞前后能量不变,只改变运动方向。

如果电子动能大于临界能量,则发生非弹性碰撞,这时电子可把数值为△E=En —E1的能量交给原子(En 是原子激发态能量,E1是基态能量),其余能量仍由电子保留。

如初始能量为零的电子在电位差为U0的加速电场中运动,则电子可获得的能量为eU0;如果加速电压U0恰好使电子能量eU0等于原子的临界能量,即eU0=E2—E1,则U0称为第一激发电位,或临界电位。

测出这个电位差U0,就可求出原子的基态与第一激发态之间的能量差E 2—E 1。

原子处于激发态是不稳定的。

不久就会自动回到基态,并以电磁辐射的形式放出以前所获得的能量,其频率可由关系式h ν=eU0求得。

在玻尔发表原子模型理论的第二年(1914),夫兰克(James Franck,1882—1964)和赫兹(Gustav Hertz,1887—1975)参照勒纳德创造反向电压法,用慢电子与稀薄气体原子(Hg ;He )碰撞,经过反复试验,获得了图2的曲线。

实验原理如图3所示,在充氩的夫兰克-赫兹管中,电子由阴极K 发出,阴极K 和第一栅极G1之间的加速电压K G V 1 及与第二栅极G2之间的加速电压K G V 2使电图3 夫兰克-赫兹原理图子加速。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光学的发展

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光学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5-11-24;修回日期:2006-01-2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60277014) 作者简介:李多(1972—),女,黑龙江伊春人,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讲师,在职博士生,主要从事普通物理教学工作.物理学史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光学的发展李 多,杨 婷,刘大禾(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北京 100875) 摘要:从一个新的角度分析、讨论了光学的发展过程.并对光学今后的发展做了展望.关键词:诺贝尔奖;光学;相干性;量子性;非线性中图分类号:O 4209;O 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0712(2006)0520042206 自诺贝尔物理学奖1901年首次颁发以来,一直受到物理学工作者的极大重视.同时,对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研究也成为许多人感兴趣的领域.其中,有些研究工作属于编年史研究;有些研究侧重于分析诺贝尔奖获奖者的年龄结构、国籍或研究领域;也有一些研究注重介绍获奖者的贡献等等.这些工作对物理学史的研究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纵观已有的研究我们发现:迄今为止,还很少有人从物理学某个分支学科的角度对诺贝尔奖的历史进行分析和讨论.光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通过分析100多年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我们发现:与光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获奖成果有40多项.这些获奖的光学研究工作对于物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的建立,都与光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例如:相对论的基本假定之一就是光速不变原理;而量子力学的建立则是从对黑体辐射(普朗克)、氢原子的光谱结构(玻尔)以及光电效应(爱因斯坦)的讨论开始的.本文将在分析100多年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光学的发展过程.通过研究,我们将对光学的发展过程有新的认识,并对今后光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1 百年诺贝尔奖光学部分100多年来,光学的研究大多与光的相干性、量子性和非线性这三个范畴有关.纵观与光学相关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可以发现:99%的获奖工作集中在光的相干性和量子性(其中,有关光的量子性的研究近70%).表1列出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中与光学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获奖工作、获奖者姓名、获奖年份及所属范畴(表中的内容除第五列(范畴)外全部摘自诺贝尔奖委员会的文件.读者可访问以下网址:http :///physics/laureates/).表1 百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光学部分简表获奖时间获奖者姓名国籍获奖原因范畴1901威廉・康拉德・伦琴(W ilhelm C onrad R ntgen )德国因发现伦琴射线而获奖相干性1902亨德里克・安东・洛伦兹(Hendrik Antoon Lorentz )皮埃特・塞曼(Pieter Z eeman )荷兰荷兰因研究磁场对辐射现象的影响所取得的成就(塞曼效应)而获奖量子性第25卷第5期大 学 物 理V ol.25N o.52006年5月C O LLEGE PHY SICS May.2006续表获奖时间获奖者姓名国籍获奖原因范畴1907艾伯特・亚伯拉罕・迈克耳孙(Albert Abraham M ichels on)美国(生于普鲁士)因发明迈克耳孙干涉仪及在光谱学方面的工作而获奖相干性1908加布里埃尔・李普曼(G abriel Lippmann)法国(生于卢森堡)因发明用干涉效应使照相底片重现彩色的方法而获奖(彩色照相)相干性1911威廉・维恩(W ilhelm W ien)德国因发现热辐射定律而获奖相干性1912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Nils G ustaf Dalén)瑞典因发明灯塔和浮标照明用的气体存储器和自动调节器而获奖1914马克斯・瑟奥多・冯・劳厄(M ax Theodor V on Laue)德国因发现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而获奖相干性1915威廉・亨利・布拉格(W illiam Henry Bragg)威廉・劳伦斯・布拉格(W illiam Lawrence Bragg)英国英国因在用X射线分析晶体结构方面做出的贡献而获奖相干性1917查尔斯・格洛弗・巴克拉(Charles G lover Barkla)英国因发现X射线标识谱而获奖相干性1918马克斯・普朗克(M ax Planck)德国发现能量子量子性1919约翰尼斯・斯塔克(Johannes S tark)德国因发现极隧射线的多普勒效应及电场中谱线的分裂(斯塔克效应)而获奖量子性1921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ibert E instein)德国因对理论物理学所做的贡献,特别是因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而获奖量子性1922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丹麦因在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方面做出的贡献而获奖量子性1923罗伯特・安德鲁斯・密立根(R obert Andrews M illikan)美国因关于基本电荷及光电效应的研究工作而获奖量子性1924卡尔・曼内・乔奇・西格班(K arl M anne G eorg S iegbahn)瑞典因关于X射线谱方面的发现和研究而获奖相干性1927阿瑟・霍利・康普顿(Arthur H olly C om pton)美国因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康普顿效应而获奖量子性1929路易斯・维克多・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法国因发现电子的波动性而获奖量子性1930钱德拉西卡拉・文卡塔・拉曼(Chandrasekhara Venkata Raman)印度因研究光散射和发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拉曼效应而获奖量子性1936维克托・弗朗兹・赫斯(Victor Franz Hess)奥地利因发现宇宙射线而获奖量子性1937克林顿・约瑟夫・戴维森(Clinton Joseph Daviss on)乔治・帕基特・汤姆孙(G eorge Paget Thoms on)美国英国因在实验中发现电子在晶格上的衍射而获奖相干性量子性第5期 李 多等: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光学的发展43续表获奖时间获奖者姓名国籍获奖原因范畴1944艾西多・艾萨亚克・拉比(Isidor Isaac Rabi)美国因发明核磁共振方法而获奖量子性1950塞西尔・弗朗克・鲍威尔(Cecil Frank P owell)英国因对用于核过程研究的照相法的发展和介子的发现所做的杰出贡献而获奖量子性1953弗里兹・泽尼克(Frits Z ernike)荷兰因发现相衬法,特别是发明相衬显微镜而获奖相干性1955威利斯・尤金・兰姆(W illis Eugene Lamb)美国因发现氢原子光谱的精细结构而获奖量子性1961鲁道夫・路德维格・穆斯堡尔(Rudolf Ludwig M ssbauer)德国因在γ射线的原子核共振吸收方面的研究及发现穆斯堡尔效应而获奖量子性1964查尔斯・哈德・汤斯(Charles Hard T ownes)尼古拉・根纳季耶维奇・巴索夫(Nikolai G ennadievich Bas ov)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普罗霍罗夫(Alexander M ikhailovich Prochorov)美国前苏联前苏联因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导致了根据微波激射和激光的原理制成振荡器和放大器的杰出工作而获奖量子性相干性1966阿尔弗雷德・卡斯特勒(Alfred K astler)法国因发现和发展了研究原子中电磁共振的光学方法而获奖量子性1971丹尼斯・伽博(Dennis G abor)英国因发现和发展全息方法而获奖相干性1974马丁・赖尔(M artin Ryle)安东尼・赫威斯(Antony Hewish)英国英国由于在射电天文学研究出“孔径综合”技术而获奖由于发现脉冲星而获奖相干性1978阿诺・阿伦・彭齐亚斯(Arno Allan Penzias)罗伯特・伍德罗・威尔逊(R obert W oodrow W ils on)美国美国因共同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而获奖1981凯・西格班(K ai S iegbahn)瑞典因在发展高分辨电子谱方面做出杰出贡献而获奖量子性1981阿瑟・肖洛(Arthur Schowlow)尼克勒斯・布隆姆伯根(Nicolaas Bloembergen)美国美国因在发展激光光谱学方面做出杰出贡献而获奖非线性44 大 学 物 理 第25卷续表获奖时间获奖者姓名国籍获奖原因范畴1986恩斯特・鲁斯卡(Ernst Ruska)德国因在电子光学方面的基础工作及研制第一台电子显微镜而获奖量子性1986格尔德・宾尼希(G erd Binning)海因里希・罗雷尔(Heinrich R ohrer)德国瑞士因共同研制成扫描隧穿效应显微镜而获奖量子性1989诺曼・弗・拉姆齐(N orman F.Ramsey)美国因发明了分离振荡场方法及用之于氢微波激射器及铯原子钟而获奖量子性1994伯特伦・N・布罗克豪斯(Bertram N.R ockhouse)克利福德・G・沙尔(Clifford G.Shull)加拿大美国因对中子散射谱学的贡献而获奖因对中子衍射技术的发展做出的贡献而获奖量子性量子性1997朱棣文(S teven Chu)克劳德・科恩-阿努齐(Claude C ohen-T annoudji)威廉・D・菲利普斯(W illiam D.Phillips)美国法国美国因发展了激光冷却和囚禁原子的方法而获奖量子性2001科纳尔(C ornell)凯特纳(K etterle)威依迈(W ieman)美国美国美国因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验观察而获奖量子性2005戈劳贝尔(G lauber)霍尔(Hall)汉斯(H nsch)美国美国德国因相干性的量子理论而获奖因精细激光光谱技术而获奖相干性量子性 200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刚刚公布,获奖者的贡献是在光学领域的,其研究的范畴仍属于相干性和量子性.2 诺贝尔奖与光学的发展从上述诺贝尔物理奖光学部分简表中可以看出,19世纪以来,光学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有关相干性的研究工作发展较早,获奖较少,基础性强从17世纪起,人们逐步认识到光的波动性(相干性).到19世纪初,研究者们已经发现了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等现象,确证了光是电磁波.到了19世纪中后期,麦克斯韦建立起了完整的电磁理论,人们对光的相干性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初步的波动光学体系己经形成,许多基本的理论和实验方面的问题都已解决.但由于有关相干性的研究很大一部分是在20世纪之前完成的,那时还没有设立诺贝尔奖.因此,诺贝尔奖中因光的相干性研究而获奖的数目较少.20世纪初,诺贝尔奖刚刚设立,第一项得奖的工作就是关于X射线的发现.由此也可以看出,光学研究在诺贝尔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后仍有几次获奖是有关X射线的工作,如关于晶体的X射线衍射(1914,1915)以及X射线衍射标识谱(1917)的研究,因就其本质来说,这些工作更接近光的相干性范畴.这正是我们将有关X射线的获奖工作归入光的相干性的基本考虑.此后,有关相干性方面的研究继续发展,有不少工作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作就是相衬理论的提出(泽尼克,1953年获奖),以第5期 李 多等: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光学的发展45及全息术的发明(伽博,1971年获奖).这些获奖的工作大多是应用型的.而全息术也是迄今为止诺贝尔物理学奖中最后一次因光的纯相干性工作而获奖的项目.20世纪下半叶,随着激光的出现,人们对相干性的认识又有了进一步的深化.同时,光的相干性与量子性的研究有了密切的结合.例如:在2005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中,无论是相干性的量子理论,还是精细激光光谱技术,都是相干性与量子性密切结合的典范.2)有关光的量子性的研究发展迅速,获奖较多,理论和实践并行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人们对黑体辐射、原子的离散光谱结构以及光电效应的困惑,使经典物理学遇到了严重的挑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世纪前期的物理学有了极大的发展:维恩发现了热辐射规律(1911年获奖);普朗克提出了黑体辐射的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问题(1900年提出,1918年获奖);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圆满地解释了光电效应(1905年提出,1921年获奖);玻尔在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方面所做的研究,解释了原子的离散光谱(1922年获奖);康普顿发现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康普顿效应(1922年发现,1927年获奖);德布罗意创立了物质波学说(1924年提出,1927年获奖).这些工作成为推动量子力学建立的直接因素.这段历史也表明:量子力学的建立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密不可分,而这也正是光的量子性研究的核心内容.最终,光的粒子性以及实物粒子波动性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粒二象性.这段时期,随着对波动性(即相干性)认识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光的量子性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兴趣.有关光的量子性的理论促进了相应的实验和应用的发展.如:1936,1937, 1944,1955,1981和1986年的获奖工作均是与实际的仪器或应用有关的.其中,有关微观粒子的光谱或能谱等方面的研究占了很大的比例.而20世纪末期的“激光冷却”是另一项颇具代表性的工作(朱棣文、T anoudji、Williams,1997年获奖).激光冷却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充分利用了光的量子性(光子与被冷却粒子所构成系统的动量守恒),而同时又巧妙地利用了光的相干性(例如:在Sysiphus C ooling中,利用两束相反方向传播的圆偏振光的相干叠加来获得光学周期势).而且,激光冷却技术的发明直接导致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这一著名理论论断的实验验证(2001年获奖),这成为20世纪末物理学的重大突破之一.总的来说,对光的量子性的研究使人们对光的本性的认识产生了质的飞跃.同时还可以看出,相干性是量子性的重要基础.量子性是人们对光的本质在更高层次上的认识,是光学发展的必然结果.3)有关光的非线性的研究处于发展时期,尚未成熟,但有获奖潜力非线性科学本身是整个物理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部分,非线性是物质世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非线性光学是现代光学中的重要部分.然而,在有关光学的诺贝尔奖中属于非线性研究的工作却是凤毛磷角,只有Shaolow和Blombergen于1980年的获奖工作与此有关.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有关光的非线性的研究是光学研究领域中发展较晚的一个分支,目前还处于发展的时期,尚未达到高峰.然而,非线性光学研究并不应因为它获奖少而受到忽视.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的问世开拓了光学研究的新领域.1961年Franken在使用该激光器照射石英晶体时发现了倍频现象;此后不久,研究者们又陆续发现了受激拉曼散射、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以及光的自聚焦等现象.这些线性光学无法解释的现象逐渐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近年来,光学混频及相位共轭等非线性效应,无论是在基础研究还是在应用研究中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几十年来,有关光的非线性现象的研究逐渐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例如:在自聚焦、相位共轭、多波混频、光学参量放大及光学双稳态等方面,都已形成一定的理论,有相当出色的工作产生.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线性光学的研究开始进入飞秒区域、光通信领域等方面,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非线性光学研究中的绝大部分工作都是与相位匹配这一相干性中的基本问题紧密相联的.我们相信,作为光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一批关于光的非线性的相关研究工作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光学发展的新的里程碑.非线性光学的研究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光学现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对非线性的研究必然要涉及相当多的相干性和量子性基础.综上所述,对光的相干性的研究促使人类开始认识光的本性,是近代光学发展的起点.同时,相干性又是研究光的量子性和非线性的重要基础.46 大 学 物 理 第25卷4)激光在光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光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在分别讨论了诺贝尔奖与三个研究领域的发展之后,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讨论.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近半个世纪以来,激光在上述三个领域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激光作为一种新型光源,不仅具有亮度高、单色性好、方向性强等特点,而且激光本身就是相干性、量子性和非线性的集大成者.激光器是一个非平衡、非线性的系统,其辐射具有极好的相干性,而有关激光的很多现象都需要用全量子理论给予解释.激光的出现给全息光学、量子光学、非线性光学、激光光谱学等领域的研究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在第一台激光器问世后仅4年,T owns 、Bass ov 、Pulokchlov 由于在激光方面的贡献于1964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全部诺贝尔物理学奖中,获奖时间与所出成果的时间相隔最短的一次.同时,从表1中我们还可以看出,20世纪以来,光学的发展与物理学中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1914,1915和1961年的获奖工作不仅与光学有关,而且与固体物理有着密切的关系;1974和1978年的获奖工作均与天文学有关;近年来,光学与凝聚态物理的交叉与融合已成为一个发展的趋势,有关光子晶体的研究就是这种趋势的一个极好例证.另外,激光对如统计物理、核物理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对化学、生命科学与医学都有重要的影响.此外,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激光问世之后,光学还与其他科学技术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如:全息技术已经在显微技术、信息存储、信息编码、红外全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在集成电路的启示下,材料科学、电子技术和光学融合发展,形成了集成光学这一边缘学科,在光通讯、信息处理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光子晶体以及量子信息的研究和发展将给信息技术开辟一个崭新的天地.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飞秒激光器的出现为超快过程、高阶非线性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手段.总之,自激光问世以来,光学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共同发展,在科学和技术中发挥着日益重大的作用和影响.3 总结综上所述,从分析100多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可以看出,自19世纪以来,光学在相干性、量子性 和非线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进展.关于光的相干性和量子性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关于非线性的研究已有了很好的基础和研究手段,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辉煌的、集中反映非线性研究成果的时期将会到来.本文所提出的看法,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物理学发展过程的一个侧面.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展开更加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参考文献:[1] [美]弗・卡约里.物理学史[M ].戴念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4~255.[2] 钱士雄,王恭明.非线性光学———原理与进展[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1~13.A discussion on progress of optics through N obel Prize in physicsLI Duo ,Y ANG T ing ,LI U Da 2he(Department of Physics ,Beijing N 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optics a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 from a new point of view ,and the progress of optics in future is looking forward to.K ey w ords :Nobel prize ;optics ;coherence ;quantum characteristics ;non 2linearity第5期 李 多等:从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光学的发展47。

近代物理实验习题答案

近代物理实验习题答案

近代物理实验习题答案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近代物理实验》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 填空1、核物理实验探测的主要对象是核衰变时所辐射的射线、射线和中子。

因为这些粒子的尺度非常小,用最先进的电子显微镜也不能观察到,只能根据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各种效应实现探测。

2、探测器的能量分辨率是指探测器对于能量很接近的辐射粒子加以区分的能力。

用百分比表示的能量分辨率定义为:%峰位置的脉冲幅度宽度最大计数值一半处的全1000V V ⨯∆=R 。

能量分辨率值越小,分辨能力越强。

3、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时,其损失能量方式有两种,分别是电离和激发。

其中激发的方式有三种,它们是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和电子对效应。

4、对于不同的原子,原子核的质量 不同 而使得里德伯常量值发生变化。

5、汞的谱线的塞曼分裂是 反 常塞曼效应。

6、由于氢与氘的 能级 有相同的规律性,故氢和氘的巴耳末公式的形式相同。

7、在塞曼效应实验中,观察纵向效应时放置1/4波片的目的是 将圆偏振光变为线偏振光 。

8、射线探测器主要分“径迹型”和“信号型”两大类。

径迹型探测器能给出粒子运动的轨迹,如核乳胶、固体径迹探测器、威尔逊云室、气泡室、火花室等。

这些探测器大多用于高能核物理实验。

信号型探测器则当一个辐射粒子到达时给出一个信号。

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又可以分成气体探测器、闪烁探测器和半导体探测器三种,这是我们在低能核物理实验中最常用的探测器。

9、测定氢、氘谱线波长时,是把氢、氘光谱与铁光谱拍摄到同一光谱底片上,利用线性插值法来进行测量。

10、在强磁场中,光谱的分裂是由于能级的分裂引起的。

11、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

12、原子的不同能级的总角动量量子数J不同,分裂的子能级的数量也不同。

13、盖革-弥勒计数管按其所充猝灭气体的性质,可以分为①有机管和②卤素管两大类。

坪特性是评价盖革-弥勒计数管的重要特性指标。

包括起始电压、坪长、坪斜等。

激光原理_名词解释

激光原理_名词解释

激光原理_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 损耗系数及振荡条件:0)(m ≥-=ααS o I g I ,即α≥o g 。

α为包括放⼤器损耗和谐振腔损耗在内的平均损耗系数。

2. 线型函数:引⼊谱线的线型函数pv p v v )(),(g 0~=,线型函数的单位是S ,括号中的0v 表⽰线型函数的中⼼频率,且有+∞∞-=1),(g 0~v v ,并在0v 加减2v ?时下降⾄最⼤值的⼀半。

按上式定义的v ?称为谱线宽度。

3. 多普勒加宽:多普勒加宽是由于做热运动的发光原⼦所发出的辐射的多普勒频移所引起的加宽。

4. 纵模竞争效应:在均匀加宽激光器中,⼏个满⾜阈值条件的纵模在震荡过程中互相竞争,结果总是靠近中⼼频率0v 的⼀个纵模得胜,形成稳定振荡,其他纵模都被抑制⽽熄灭的现象。

5. 谐振腔的Q 值:⽆论是LC 振荡回路,还是光频谐振腔,都采⽤品质因数Q 值来标识腔的特性。

定义p v P w Q ξπξ2==。

ξ为储存在腔内的总能量,p 为单位时间内损耗的总能量。

v 为腔内电磁场的振荡频率。

6. 兰姆凹陷:单模输出功率P 与单模频率q v 的关系曲线,在单模频率等于0的时候有⼀凹陷,称作兰姆凹陷。

7. 锁模:⼀般⾮均匀加宽激光器如果不采取特殊的选模措施,总是得到多纵模输出,并且由于空间烧孔效应,均匀加宽激光器的输出也往往具有多个纵模,但如果使各个振荡的纵模模式的频率间隔保持⼀定,并具有确定的相位关系,则激光器输出的是⼀列时间间隔⼀定的超短脉冲。

这种使激光器获得更窄得脉冲技术称为锁模。

8. 光波模:在⾃由空间具有任意波⽮K 的单⾊平⾯波都可以存在,但在⼀个有边界条件限制的空间V 内,只能存在⼀系列独⽴的具有特定波⽮k 的平⾯单⾊驻波;这种能够存在腔内的驻波成为光波模。

9. 注⼊锁定:⽤⼀束弱的性能优良的激光注⼊⼀⾃由运转的激光器中,控制⼀个强激光器输出光束的光谱特性及空间特性的锁定现象。

(分为连续激光器的注⼊锁定和脉冲激光器的注⼊锁定)。

激光冷却技术在原子物理中的应用

激光冷却技术在原子物理中的应用

激光冷却技术在原子物理中的应用激光冷却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物理实验技术,它在原子物理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使用激光束对原子进行冷却,科学家们能够将原子的温度降低到极低的程度,从而使得原子的行为更加可控,开启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研究领域。

激光冷却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激光束对原子施加光压,从而减慢原子的速度,使其温度降低。

这种技术的成功应用离不开两个重要的原子物理现象:多普勒效应和辐射压力。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光源和物体相对运动时,光的频率会发生变化。

通过调整激光的频率,科学家们能够实现对原子的速度进行调控。

辐射压力是指光对物体施加的压力,这是由于光在物体表面反射和吸收的结果。

通过精确控制激光的强度和方向,科学家们能够对原子施加恰当的光压,从而冷却原子。

激光冷却技术的应用之一是制备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是一种量子态,它是由一群玻色子组成的超冷原子气体。

在常规条件下,玻色子会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不容许多个玻色子占据同一个量子态。

但是在极低温度下,通过激光冷却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将玻色子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使得它们几乎全部占据同一个量子态,从而形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

这种凝聚体具有一系列奇特的量子行为,如超流性和相干性,对于研究量子现象和开发量子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激光冷却技术还被应用于光钟的研究。

光钟是一种精密的时间测量装置,其原理是利用原子的共振频率来计时。

通过激光冷却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将原子冷却到极低温度,使其速度减慢,从而减小了多普勒效应的影响。

这使得光钟的测量结果更加准确,能够实现极高的时间分辨率。

光钟的研究对于精确测量时间、推动时间标准的发展以及对引力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激光冷却技术还在原子陷阱和量子计算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原子陷阱是利用电磁场将原子束限制在一个小空间范围内的装置。

通过激光冷却技术,科学家们能够将原子冷却到足够低的温度,使其足够慢以被原子陷阱捕获。

这种技术对于原子物理实验的进行至关重要,为研究原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高考物理原子核专题训练附解析

高考物理原子核专题训练附解析

高考物理原子核专题训练(附解析)高考物理原子核专题训练(附解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

选对1个得3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6分。

每错选1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A.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向基态跃迁只能辐射特定频率的光子B.若使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可能变小C.Th核发生一次α衰变时,新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4D.α粒子散射实验能揭示原子具有核式结构E.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答案ADE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选对一个给3分,选对两个给4分,选对三个给5分。

选错一个扣3分,最低得分为0分)A.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B.宏观物体的物质波波长非常小,极易观察到它的波动性C.β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实际上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挣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形成的D.爱因斯坦在对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光子说E.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最大波长”,入射光的波长必须小于这个波长,才能产生光电效应F.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核外电子的运动加速度增大答案ACE。

由α粒子散射实验可知是卢瑟福通过该实验建立了原子核结构模型,A正确;B答案是很难观察到它的波动性,易看到粒子性,B错误;根据衰变中产生的β射线产生的机理可知C正确;受普朗克量子论的启发,爱因斯坦在对光电效应的研究中,提出了光子说。

D错误;根据光电效应规律可知入射光的频率高于该材料的极限频率(入射光的波长必须小于这个波长)才能发生光电效应,E正确;根据玻尔理论可知,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氢原子的电势能将减小,核外电子的加速度增大,F错误;故本题选择ACE。

3、以下关于天然放射现象,叙述正确的是()A.若使某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变短B.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原子核外的电子电离形成的C.铀核衰变为铅核的过程中,要经过8次衰变和6次衰变D.按照玻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电势能增大,原子的总能量不变答案C解析:A、半衰期的长度与元素的物理状态无关,若使某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升高,其半衰期将不变,故A错误;B、β衰变所释放的电子是从原子核内释放出的电子,故B错误;C、铀核(23892U)衰变为铅核(20682Pb)的过程中,每经一次α衰变质子数少2,质量数少4;而每经一次β衰变质子数增1,中子数不变;由质量数和核电荷数守恒,要经过8次α衰变和6次β衰变,故C 正确;D、库仑力对电子做负功,所以动能变小,电势能变大(动能转为电势能)而因为吸收了光子,总能量变大,D错误;4、已知氘核的比结合能是1.09MeV,氚核的比结合能是2.78MeV,氦核的比结合能是7.03MeV。

朱棣文诺贝尔演讲稿

朱棣文诺贝尔演讲稿

文章编号:100021506(2003)0520098213中性粒子的控制朱 棣 文编者按:朱棣文教授祖籍江苏省太仓市,生长在美国,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教授.因发现“激光制冷与原子捕陷”原理,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奖.由于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的李剑君老师从事科技史人物传记与物理部分的研究,并与陈子丰撰写了《厚积薄发———朱棣文的科学风采》一书,有幸与朱棣文教授建立了联系.在2002年,朱棣文教授亲自将他的诺贝尔演讲稿等资料交给李剑君,并授权使用这些资料.《中性粒子的控制》为朱棣文教授诺贝尔颁奖仪式上所作演讲的文本.正如作者所言,是回顾作者和作者的同事们是怎样开辟研究道路的演讲.文章从激光冷却、原子捕陷以及相关发现在其它学科的应用,阐明了现代科学发现的研究发展脉络.证明一个现代科学的重大发现,是由众多不同专长的科学家互相交流、合作的结果.本文的重点是围绕作者研究工作的过程展开,并阐述了这一重大成果的应用前景,从严格意义上说,本文不属于学术论文,但其研究问题的方法具有普遍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在李剑君的组织下,在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佘守宪教授的指导与帮助下,已将这篇演讲稿的英文文本由范玲等人译成中文,以特稿的形式发表.由于篇幅的限制,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情况下,编辑删除了文中的一些插图和全部参考文献,并在小标题前加上序号.本文是我对激光冷却和原子捕陷的发现过程的个人回顾.我在本文中不打算面面俱到地介绍该这一领域的发展历史,而只是回顾我和我的同事们是怎样开辟我们的研究道路的.我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度过了研究生和博士后的学习研究阶段,和Eugene Commins 教授一起做原子物理中的宇称不守恒实验.之后我于1978年秋天加入贝尔实验室.贝尔实验室是研究人员的伊甸园.管理层为我们提供科研经费,并保护我们免受官僚作风之害,激励我们尽可能做出最好的科学工作.狭小的实验室和办公空间使我们彼此亲密无间.研讨会常常被突发的讨论所打断,有时候,自助餐厅中的闲聊可能标志着一个新的合作开始了.在贝尔实验室的头几年,我写了一篇关于X 射线显微镜前景的内部报告,并和Hyatt G ibbs 、Sam Mc 2Call 一起,研究红宝石里的能量转移,这是研究安德森(Anderson )定域化(localizaton )的方法之一.这项工作导致我们考虑是否可能采用皮秒激光技术,在其它激子系统(如G aP :N )中实现Mott 或Anderson 跃迁.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我偶然发现皮秒脉冲是以群速传输的(甚至当群速可能超过光速或变为负值时).在学习有关激子和如何设计皮秒激光器时,我开始和Allan Mills 一起工作,他是正电子和电子偶素(positronium )方面的世界级专家.当我还在伯克利时,我们已开始讨论合作的可能性,但直到1979年还没有真正开始实验.经过漫长而受挫折的3年之后,以贝尔实验室的标准,这可是相当漫长的时间,我们终于成功地激发并测量了正电子素1S -2S 的能级间隔.1 在H olmdel 准备做激光冷却的阶段1983年秋天,我从新泽西州的Murray Hill 转到贝尔实验室的Holmdel 分部,任量子电子学研究部主任,这激励我投入到激光冷却捕陷原子的研究中.在和同事Art Ashkin 的交谈中,我第一次听到他想用光捕获原子的梦想.他发现我听得非常认真,就给我提供了一些复印资料.那年秋天,我新招了博士后Leo Hollberg ,正计划设计一个基于皮秒激光实现原子束阈值离子化的电子能量损耗谱仪.我们希望改进它的收稿日期:2003208227作者简介:朱棣文(1948—),男,江苏太仓人,教授,博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第27卷第5期2003年10月 北 方 交 通 大 学 学 报JOURNAL OF NORTHERN J IAO TON G UN IV ERSIT Y Vol.27No.5Oct.2003能量分辨率,至少比已有的谱仪提高一个数量级,然后用它来研究原子表面吸附的光学分辨率和电子灵敏度.Leo 以前研习过原子物理,也对用光控制原子的可能性发生了兴趣.Leo 和我决定去麻萨诸塞州,参加由麻省理工学院的David Pritchard 组织的有关离子原子捕陷的专题讨论会.我对该专题是门外汉,缺乏基本的直觉,而直觉对在某个领域中提出新见解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我发现自己弄不清楚“偶极力”的色散特性.当光波频率低于共振频率时,偶极力是吸引力;当光波频率高于共振频率时,偶极力是排斥力;当光波频率和原子共振频率相等时,偶极力消失.使我困惑的是,我竟然花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才认识到一年级的大学物理知识就可以解释的这些效应.回顾这些早期的摸索过程真令我汗颜.另外,我发现,在缺乏直觉方面并不是我一个人.我曾向贝尔实验室的一个同事问及这些效应,他回答说:“只有Jim G ordon 才真正理解偶极力!”到1980年,光对物质的作用力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释.麦克斯韦(Maxwell.1897年)计算了光的动量通量密度,列别捷夫(Lebedev ,1901年)及Nichols 和Hull (1903年)在实验室观察到了作用于宏观物体上的光压,这些工作首次定量地解释了光如何在物体上施加力的作用.爱因斯坦(1917年)指出了这种力的量子特性:原子吸收一个能量为hν的光子时,在沿入射光子方向上获得动量P in .如果原子辐射的光子动量为P out ,则原子向相反方向发生反冲.由于这种非相干散射过程,原子的净动量改变为ΔP atom =P in -P out .1930年,Frisch 观察到钠光作用下的原子束偏转,其平均动量改变是由单光子的散射引起的.由于散射光子没有优先的方向,动量改变净效果取决于所吸收的光子,因此散射力为F scatt =N P in ,其中N 为每秒钟散射的光子数.强共振谱线激光激发的原子,其散射率一般能达到每秒107到108量级.例如,一个钠原子每吸收一个光子速度改变为3cm/s.散射力可以达到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105倍,与带电粒子所受的电磁力相比是微弱的,但比任何一种影响中性粒子的其它长程力大.有另一种力由光子的透镜化(即:相干散射)引起.透镜会改变光场的动量分布,根据牛顿第三定律,透镜必然受到和光场动量变化率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例如,一个正透镜将被拉向光强大的区域.对于原子情况,透镜化的大小可以将入射光场振幅和偶极场相加得到,其中偶极场是靠原子中由入射场推动的电子激发的(见图1).图1 Ashkin 所用的第1个粒子陷阱示意图(原图2)这种反作用力也称为“偶极力”.光的电场E 振动在粒子上引起偶极矩p .如果偶极矩和E 相位相同,在高场强区域相互作用能-p ・E 较小;如果偶极矩和电场E 相位不同,在电场中粒子的能量增大,将会受到力的作用离开该区域.如果将原子或粒子看作一个阻尼谐振子,偶极力的符号改变则更容易理解.当驱动频率低于其固有共振频率时,谐振子和驱动场相位相同;而驱动频率高于其固有共振频率时,谐振子和驱动场相位不同.恰好共振时,相位相差90°,即p ・E =0.Askar ’yan (1962年)首先讨论了等离子体和中性原子的偶极力.利用这种力捕陷原子的可能性由Letokhov (1968年)提出.他指出原子有可能沿一个方向被限制在远离原子跃迁的光波驻波的波节或波腹处.1970年,Arthur Ashkin 利用两束方向相反的聚焦激光束成功地捕陷了微米量级的粒子.之后Ashkin (1980年)还提出了其它形式的稳定粒子陷阱,1978年他第一次提出三维原子陷阱.同年,他和John Bjorkholm 、Richard Freeman 用聚焦的激光束将一束原子聚焦,证实了偶极力理论.尽管取得如此进展,两个主要问题导致贝尔实验室的原子捕陷实验工作在1年后停止了.第一,由强激光束聚焦产生的捕获力非常微弱.室温下原子平均能量为32k B T ~12m v 2,大于陷阱所能限制的量级.通量足够大的冷原子源并不存在,需要一个大体积的陷阱来使捕陷的原子数取极大值.第二,由方向相反的激光束构成较大体积的光学陷阱存在严重的发热问题.一个原子能够从一束激光中吸收一个光子,反向光束中的另一个光子能使原子受激回到初态.在这一过程中,原子接受到同向的两个光子脉冲.但同一原子也有可能被相反方向的两束光激发,引起其它方向的净脉冲.由于吸收和受激辐射的顺序是随机的,这个过程将增大原子的随机速度,使陷阱迅速发热升温而逸出陷阱.Jim G ordon 和Ashkin 对两能级原子的加热效应进行了严格计算(Jim G ordon 和Ashkin ,1980).99第5期 朱棣文:中性粒子的控制2 投身到激光冷却研究我对改进陷阱问题的最初想法很简单,但这使我开始认真考虑起捕陷原子的问题.我提出将钠原子沉积在稀有气体氖基体中,制造一个冷原子源(1984).用脉冲激光加热支撑原子基体的低温表面,有可能喷发出只有几十K的氖和钠的蒸气.一旦有蒸气出来,一部分钠将变成孤立原子,喷发源会包含满足麦克斯韦-玻耳兹曼分布的原子,其中包含速度非常慢的原子.在普通原子束中,速度最慢的原子被速度较快的原子超过并从路径中撞开.在喷发源中,表面被加热和冷却得很快,速度很快的原子将不复出现.另一个好处是原子源可以迅速而完全地关闭,由于捕陷的是少数几个原子,这就使我们有可能探测它们.我从一个感兴趣的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之后,不久就意识到,捕陷原子的途径是用反向传播的激光光束进行冷却.如果激光束的频率调谐到低于原子共振频率,由于多普勒效应,当原子运动方向和激光束反向时,频率增加接近共振,当原子运动方向和激光束同向时,频率减小远离共振.这样,经过两束激光的多次冲量作用后,原子将获得一个和运动方向反向的净作用力.原子运动足够慢时,由于多普勒效应吸收光子的频移和速度成线性关系,净作用力为粘滞阻尼力F=-αν.这一巧妙的思想由H¨a nsch和Schawlow 在1975年提出.相关的冷却方案由Wineland和Dehmelt在同一年提出.令不加热时的冷却速率等于不冷却时的加热速率,ΔW加热/d t=ΔW冷却/d t=-F/v可得到平衡温度的估计值.加热速率是由于原子受到周围反向传播光束中散射光子的随机碰撞的结果(Wineland和I2 tano,1979;G ordon和Ashkin,1980).动量空间中动量按随机移动的方式增加,因此随机动量平均值P增加的速率为d W加热d t=dd tp22M=N(p2r)2M,其中,p r为每个光子的反冲动量,N为每秒发生反冲的光子数.让冷却速率和加热速率相等,可算得平衡温度为激光强度、跃迁线宽和激光相对共振失谐量的函数.当光强较小时,共振失谐量为Δν=Γ/2,而多普勒频移有最大值,此时平衡温度有最小值为k B T min=∂Γ/2,其中,Γ为跃迁线宽.当光强很小时,激光束相互独立,因而两束反向光束间受激跃迁所引起复杂的加热效应可以忽略.光不仅可以冷却原子,还能将原子限制在一定区域.激光冷却的机制类似于浸在水中灰尘颗粒的布朗运动.灰尘颗粒受到粘滞力的作用,在空间一定区域中停留的时间可利用基础物理知识估计出来:经过Δt 时间后,位移平方的平均值〈x2〉可由随机游动得到〈x2〉=2Dt,其中扩散常数D由爱因斯坦关系式D= k B T/α给出.若原子的运动速度为v满足k・v<Γ,则受到的粘滞力为F=-αv.用分别沿正负x・y・z 方向传播的6束激光围绕原子,则形成类似于特殊粘性液体的光子海:光学粘胶.如果光强足够小,原子将很快冷却到温度T min.一旦冷却后,原子将停留在厘米大小的区域内几分之一秒.这样,Leo和我搁置了设计光谱仪的计划,将精力转向制备光学粘胶的工作.我们很快建成了光学粘胶所需的钠喷发源.为简化起见,我们先制造了一个室温加热的钠靶丸.为避开处理稀有气体基体的复杂情况,Leo和我决定在进行光学粘胶实验之前,先将喷发源的原子减速,以增加冷却原子数.已有一些用激光使原子束减速的前期实验,但钠原子在进入原子陷阱之前必须减速到200~300cm/s的量级(基本停止).在1984年底,有两个小组获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功:一个是由Bill Phillips领导的国家标准局马里兰州G aithersburg分部,采用锥形磁场的方法(Prodan等,1985);另一个是由Jan Hall领导的国家标准局科罗拉多州Boulder分部(Ertmer等,1985).我们决定照搬Ertmer等的方法,采用电光发生器以产生频移边带.频移光束的方向面对钠表面发射的原子,当原子速度减慢时,改变光束频率以使光和多普勒频移的原子保持共振.Leo在电子学方面比我更擅长,负责项目中的无线电频率部分.我则着手制造一个宽带传输线光电调制器.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好处之一是在实验室中就能找到所需要的专家顾问.Holmdel贝尔实验室的光电调制器的研发在20世纪60年代就处于领先水平,到1983年我们依然是该领域的领头羊.通过阅读我的同事Ivan Kaminow(1974)的专著,我学习了如何制造光电调制器.我请Larry Buhl对调制器用的Li TaO3晶体进行切割和抛光.Rod Alferness传授我有关微波阻抗匹配的知识,还给我提供了SMA发射器,用以将我的平板传输线调制器和Leo的电子部分相匹配.在决定用调频激光束进行原子预冷却的这一001北 方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27卷方案一个月之后,我们拥有了一个可调式宽带GHz 光电调制器和驱动器,能够开始将喷发源的原子进行预冷却.在1984年早春,Leo 和我开始实验时,我们只有一个光秃秃的光学平台,没有真空室,也没有调制器.后来,John Bjorkholm 也加入我们的实验,他以前从事用聚焦原子束论证偶极力的工作.春末夏初时,我又聘请了刚从Rutgers 毕业的Alex Cable.他的正式身份是我的技术员,私底下是我的研究生.不到1年我们就发表了光学粘胶的论文(Chu ,Holberg ,等1985).两篇拦截原子束的报告(Ertmer 等1985;Pordan 等1985)也于之前1个月发表.我们实现光学粘胶的装置,有一个超高真空室,但不想花很长的烘干时间来达到高真空.因此做了一个涂敷有胶体石墨的冷却套.当冷却到液氮温度时,冷却套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吸收泵:可以将真空室打开,而第二天又可以继续工作.快速的检修时间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既然错误在所难免,我总是希望一个仪器能够尽快地被修好.最初被光学粘胶捕陷的原子其停留时间有几十ms ,但不久就将停留时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令人惊奇的是,在实现光学粘胶一个星期之后,我们就可以不借助于光电倍增管,而直接用眼睛观察真空室了,这使我们大受鼓舞.在上述早期工作中,我们使激光束尽量按照相向传播的方向排列.1年后,偶然发现,方向错开的光束使停留时间大大地增加了.这种光束排列方式即所谓“超级光学粘胶”,将原子在空间停留线度从最初的1cm 压缩到2mm.我们无法解释该现象,经过若干次实验后,将结果发表在一篇简短的会议文章中(Chu ,Prentiss 等1988;Shevy ,Weiss 和Chu ,1989).在早期的光学粘胶工作中,我们意识到,测量原子共振线的多普勒展宽这种传统的测温方法,不适用于我们希望获得的温度.因而我们采用飞行时间法直接测量原子的速度分布.当原子在光学粘胶中达到平衡态之后,将激光束关闭一段时间.这时速度大的原子逃逸掉,而速度小的原子重新被光学粘胶捕获.这种方法可直接测量速度分布.我们开始测到的温度是185μK ,比多普勒冷却理论的极限温度还稍低一些.那时我们犯了个基本错误:没有听从自然的召唤,而是过多地受到理论期望值的影响.我们臆造了一个有关原子填充光学粘胶方式的因子,使实验结果和期望值吻合.3 光学捕陷的研究有了光学粘胶之后,我们开始探索各种方法实现我们最初的目标———光学方法实现原子捕陷.在我们有关光学粘胶的文章发表之前两星期,Bill Phillips 及其同事已经报告了用磁阱捕获钠原子(Migdal 等,1985).虽然在我们首次实验中,原子在光学粘胶中的停留时间已达到0.36s ,但光学粘胶并不能提供一个将原子推回陷阱中心的回复力.尽管已拥有一个很好的冷原子源,我们仍不清楚如何实现原子捕陷.这是因为:①由于所谓“光学Earnshaw 定理”的非捕陷定理存在,严格基于散射力的光学陷阱似乎是不成立的.在研究用散射力实现原子陷阱的早期方案中曾提出这一定理(Ashkin 和G ordon ,1983).②我们认为由于强烈的受激热效应,由相向激光束形成的陷阱不能持续存在.③最后,由于陷阱容积太小,我们放弃了单聚焦激光束.在光学粘胶实验完成后不久,我们尝试实现一种由Ashkin (1984)提出的大容积交流光阱.实验失败了,几个月之后,我们开始试验一些替换方案.其中有一个是我们在1984年12月的某次会议中提出的另一种交流阱(Chu ,Bjorkholm ,Ashkin ,Hollberg 和Cable 1985),我们希望找到更简单的方案.在1986年的某个冬日,我们开会讨论下一步工作.John Bjorkholm 重新提起Ashkin 在1978年的论文中首先提出的单聚焦光束陷阱方案.我立刻表示反对,该陷阱容积太小.一个约1W 的激光器聚焦以产生一个体积为10-7cm 3约5m K 的深陷阱.光学粘胶中的原子密度为每立方厘米中有106个原子,如果陷阱周围的光学粘胶中有106个原子,则陷阱中捕获的原子数还不到一个.整个研究小组被我说服了,同意单聚焦光束的陷阱不能实现.过了一两天,我突然意识到,能够被陷阱捕获的原子数将远远大于我最初的估计值.靠近陷阱的一个原子可能不会马上被捕获,但在光学粘胶之中做随机运动的过程中该原子将有多次机会落入陷阱内.这种陷阱果然实现了.我们可亲眼看到原子随机运动落入陷阱的现象.当落入陷阱中的原子比较多时,微小光点的亮度就增强.陷阱成功实现的那几天,我在大楼里跑上跑下,把人们拖进实验室共享我们的101第5期 朱棣文:中性粒子的控制兴奋心情.我的导师Chuck Shank 表现了礼貌性的热情,但我不敢肯定在真空室窗口的反光和四周的荧光中他是否辨认得出真正信号.在我们陷阱成功后不久,Art Ashkin 患流感病倒了.他后来告诉我:当他发烧卧床时曾经怀疑过我们陷阱实现是不是他发烧时的想象.我们希望将小光斑成像到光电倍增管,但极小的装配误差也会将周围光学粘胶中的杂光带入.我们能够亲眼看到原子,但用光电倍增管却得不到重复信号,这真令我们感到沮丧.后来我突发灵感:如果我们能够用眼睛看到信号,那我们也应该能够用摄像机把它记录下来,然后对录像带进行分析.一个当地的RCA 代表,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借给我们一个硅增强型摄像机.我们将原子捕获的文章包括捕获原子的静态照片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 上(Chu ,Bjorkholm ,Ashkin 和Cable ,1986).当原子捕陷的研究开始进行时,Art 想要用单聚焦激光束捕获微米量级的玻璃粒子,作为原子捕陷规律的证明.他不是用光学粘胶,而是将一个硅小球放在水中.微米量级的小球比原子更易极化,Ashkin 认为,如果将小微粒拉向光束焦点的轴向光强梯度能够大于将微粒推出陷阱外的散射力,则可在室温将其捕陷.这种大型的光镊很快就实现了,也使我们对原子阱的可行性更加充满信心(Ashkin ,Dziedzic ,Bjorkholm 和Chu ,1986).那时,我们谁也没有意识到这种玩具似的简单实验会有重要意义.在我们实现光阱后不久,我聘请了Mare Prentiss 成为本部门新的一员.她和我们一起进行超级光学粘胶的研究,这时我接到了Dave Pritchard 从麻省理工学院打来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和学生Eric Raab 研究散射力陷阱而且可以避开光学Earnshaw 定理(Ashkin 和G ordon ,1983).这个定理表明倘若散射力F scatt 和激光光强Ι成正比,则散射力陷阱不可能实现.证明很简单: ・F scatt =0,空间任何区域流入的净能流和流出的净能流相等.因此所有散射力作用线F scatt 指向稳定陷阱点的空间区域不可能存在.Pritchard 、Carl Wieman 和他们的同事指出F scatt ∝I 的假设并不是必须的(Pritchard ,Raab ,等1986).他们接着提出了能够产生稳定光阱的外部电磁场的可能组合.Raab 在M IT 实现散射力陷阱的工作中曾遇到很多困难,在放弃之前,问我们是否有兴趣合作.基本思路如图2所示,图2中相应于基态F =1,激发态F =2的一个原子的情况,这里F 是角动量量子数.一个球型弱四极阱磁场能使由反向传播的圆偏振激光束照明的多能级原子的塞曼子能级发生分裂.由于微弱的塞曼移动,陷阱中心右侧的原子被光束优先光泵到m F =-1能级,一旦到达这个能级,对σ-光和σ+光束散射率的之差使原子受到指向陷阱中心的净散射力.左边的原子将从σ+光中散射更多的光子.既然激光束调谐为低于所有的塞曼分裂共振线,光学粘胶冷却仍然可以发生.该结论可直接推广到三维情况.图2 原子的磁光陷阱(原图5a )要检验上述的想法所需要的只不过是在我们的装置中插入一对磁场线圈.我将一些冷却管绕成磁场线圈,但此时却不得不分身去帮Allan Mills ,K en Nagamine 及其合作者进行介子素的光谱实验,这是我早先答应他们的.几天后,光学粘胶装置又启动了,我在日本的介子研究室接到了Alex 的电话,他兴奋得声音发颤.陷阱运行得非常好,和我们的偶极阱相比,原子云发出了令人眩目的光芒.我们原来的第一个陷阱只能捕获不到1000个原子,而他们捕获的原子达到107到108量级(Raab 等,1987).最初的陷阱理论是由Claude Cohen 2Tannoudji 的学生Jean Dalibard 提出的.Dave Pritchard 在一次讲话中谈到如何避开Earnshaw 定理,这启发了Jean Dalibard 提出陷阱理论.我在巴黎打电话给Jean ,告诉他我们的文章中将出现他的名字.Jean 既高兴又谦逊,他感到署名为合作者对他不合适,因为他并没有参加任何工作.磁光阱(简称MO T )立刻激起了不断增大的从事冷却和捕陷工作的研究组的巨大兴趣.Carl Wieman201北 方 交 通 大 学 学 报 第27卷的小组发现原子可直接从稀薄气体中装入陷阱,而不需要原子束减速的中间过程(Monroe 等,1990).增大陷阱所使用的激光束,Kurt G ibble 和我发现所捕获的原子数可以达到4×1010量级(G ibble ,Kasapi 和Chu ,1992).Wolf gang K etterle ,Pritchard 等(1993)发现,将再泵浦光束限制在陷阱中心从而减少该区域的散射光,可使MO T 中的原子数密度显著增加.受此启发,我和同事在斯坦福发现只需在光学粘胶的最后阶段关断再泵浦光,可大大提高MO T 中低温原子的密度(Lee ,Adams ,Kasevich 和Chu ,1996).MO T 的发明和发展说明了激光冷却和捕陷领域是如何从全世界科学家相互融合的思路和相互合作中成长起来的.因此,我发现在进行大多数激光冷却原子实验时,以磁光阱作为研究起点是非常适宜的.4 再次关注光学粘胶1987年冬天,我决定离开贝尔实验室这个象牙塔,受聘为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当我离开贝尔实验室时,我们刚刚实现磁光阱,显然这种陷阱是进行一系列实验的理想起点.我在1987年秋天来到斯坦福,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建立起一个新的研究队伍.Bill Phillips 和Claude Cohen 2Tannoudji 组建起强大的科研队伍,在斯坦福却不能照搬他们的做法.Dave Pritchard 在M IT 也培养了一个有实力的科研小组.其它原子物理方面的“本垒打”专家诸如Carl Wieman 和Alain Aspect 刚刚踏入这一领域.这样,我不得不重新开始,一面编写研究方案,一面约见未来的研究生.如果我事先仔细考虑过建立一个新实验室要面对这样的挑战,也许我就不会离开贝尔实验室了.如同我人生历程的很多阶段一样,这次工作变动也许不是一次聪明的选择,但却是一次幸运的选择.从1988年到1993年,我进入了自己科学生涯当中最多产的一段时期.我的第一批研究生有3人,他们是Mark Kasevich ,Dave Weiss 和Mike Fee.我还带了两个博士后Yaakov Shevy 和Erling Riis ,他们俩在我到斯坦福的第1年就加入了我的研究小组.1988年1月,Dave 和Yaakov 在我们原先用来实现光学粘胶和偶极阱的真空室中实现了磁光阱.我们计划对光学捕陷的技术进行改进,用激光冷却和捕陷的新技术探索冷原子可能产生的新的物理学研究领域.Mark 和Erling 建造了另一个真空室,用于研究原子在冷表面的量子反射.当我还在贝尔实验室时,Allan Mills 和Phil Platzman 引起了我对超冷原子量子反射的研究兴趣.这个问题可简单概括如下:设想一个德布罗意波长较大的原子,入射到一个理想的短程的引力势能区.在通常情况下应该有透射波和反射波,但是当德布罗意波长大于引力势能区的线度时,却得到和直观相反的结论,即反射概率趋于相同.真实的表面引力势具有1/z n 的形式,没有长度限制.靠近表面的原子受到范德瓦耳斯吸引力的作用,其形式为1/z 3,若距离较远,由于Casimir 曾讨论过的“推迟势”的影响,引力势变为1/z 4的形式.当计入非弹性散射情况时还有更精细的结果.这个问题吸引了大批理论科学家和实验科学家的注意.由于当时一个震惊激光冷却领域的发现,我的研究计划被取消了.1987年,一些其它研究小组也在实验室中实现了光学粘胶,并测量到接近估计极限值的原子温度(Sesko 等,1988;Phillips ,私人通信).1988年春,Bill Phillips 及其同事报告了钠原子在光学粘胶中能够冷却到远远低于理论所预言的极限温度.N IST 小组报告光学粘胶中钠原子温度冷却到43±20μK ,并且在该温度下不再遵循频率依赖关系的理论估计(Lett 等,1988).实验结果太惊人了,他们采用了3种不同的飞行时间法来确认该结果.在几个月内,由Wieman 、Cohen 2Tannoudji 和我领导的3个独立研究小组分别证实了光学粘胶中的钠原子和铯原子能够被冷却比多普勒极限低得多的温度.这些实验结果非常令人吃惊,但在这之前就有线索表明其中有些差错.从1986年起我所在小组开始在会议上讨论“超级光学粘胶”的问题.1987年在瑞典Are 举办的激光光谱年会上,N IST 研究小组报告了光学粘胶的寿命,指出寿命的频率依赖关系和在我们最早的光学粘胶论文中提出的(G ould 等在1987)简单公式〈x 2〉=2D τ/α2所预测的结果有很大差异,这个小组还发现,陷阱在光束不平衡时比预想的更稳定.当我们正陶醉在冷却和捕陷原子的成功时,科学界并没有进行过光学粘胶属性的基本测量实验,这一点我应当负主要责任.在1988年6月底,Claude 和我在意大利Torino 参加关于自旋极化量子系统的会议.在会上,我做了一个综述报告介绍了当时激光冷却方面的惊人发现(Shevy ,Weiss 和Chu ,1989).报告后,Claude 和我一起吃午饭,我们将实验室中的发现进行了比较.我们认为预测二能级原子最低温度的理论无可非议,更低温301第5期 朱棣文:中性粒子的控制。

激光原理名词解

激光原理名词解

激光原理名词解————————————————————————————————作者:————————————————————————————————日期:一 名词解释1. 损耗系数及振荡条件:0)(m ≥-=ααS o I g I ,即α≥o g 。

α为包括放大器损耗和谐振腔损耗在内的平均损耗系数。

2. 线型函数:引入谱线的线型函数pv p v v )(),(g 0~=,线型函数的单位是S ,括号中的0v 表示线型函数的中心频率,且有⎰+∞∞-=1),(g 0~v v ,并在0v 加减2v ∆时下降至最大值的一半。

按上式定义的v ∆称为谱线宽度。

3. 多普勒加宽:多普勒加宽是由于做热运动的发光原子所发出的辐射的多普勒频移所引起的加宽。

4. 纵模竞争效应:在均匀加宽激光器中,几个满足阈值条件的纵模在震荡过程中互相竞争,结果总是靠近中心频率0v 的一个纵模得胜,形成稳定振荡,其他纵模都被抑制而熄灭的现象。

5. 谐振腔的Q 值:无论是LC 振荡回路,还是光频谐振腔,都采用品质因数Q 值来标识腔的特性。

定义p v P w Q ξπξ2==。

ξ为储存在腔内的总能量,p 为单位时间内损耗的总能量。

v 为腔内电磁场的振荡频率。

6. 兰姆凹陷:单模输出功率P 与单模频率q v 的关系曲线,在单模频率等于0的时候有一凹陷,称作兰姆凹陷。

7. 锁模:一般非均匀加宽激光器如果不采取特殊的选模措施,总是得到多纵模输出,并且由于空间烧孔效应,均匀加宽激光器的输出也往往具有多个纵模,但如果使各个振荡的纵模模式的频率间隔保持一定,并具有确定的相位关系,则激光器输出的是一列时间间隔一定的超短脉冲。

这种使激光器获得更窄得脉冲技术称为锁模。

8. 光波模:在自由空间具有任意波矢K 的单色平面波都可以存在,但在一个有边界条件限制的空间V 内,只能存在一系列独立的具有特定波矢k 的平面单色驻波;这种能够存在腔内的驻波成为光波模。

9. 注入锁定:用一束弱的性能优良的激光注入一自由运转的激光器中,控制一个强激光器输出光束的光谱特性及空间特性的锁定现象。

基于里德堡原子的量子相干特性的研究

基于里德堡原子的量子相干特性的研究

基于里德堡原子的量子相干特性的研究里德堡原子由于其特殊的物理性质,具有很丰富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从被提出之后就一直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激光冷却技术的发展,为里德堡原子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和途径。

超冷原子物理的出现,为里德堡原子的研究提供了完美的平台,使其在理论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在超冷原子的低温尺度内里德堡原子的热动能可以忽略不计,原子的状态可以看作是静止的。

所以,对超冷里德堡原子的动力学行为有主要影响的是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

另外,里德堡原子特有的偶极封锁效应(dipole blockade effect)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运用偶极封锁机制可以实现量子逻辑门以及对量子态的操控。

里德堡原子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不仅关系到原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的许多重要问题,在等离子物理、天体物理等科技领域的研究中也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

另一方面,物理学中一些典型的原子相干和量子干涉效应,如电磁诱导透明(EIT)、相干布居捕获(CPT)以及自发辐射干涉相长和相消(SEEC)等现象,也是人们重点研究的内容。

最近,人们将量子相干的研究拓展到具有强相互作用的超冷里德堡原子领域。

研究里德堡原子的量子相干特性,对于里德堡原子的发展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在本篇论文中,基于里德堡原子间的偶极相互作用,探究了三能级里德堡原子的量子相干现象。

主要研究了里德堡原子间的偶极相互作用对电磁诱导透明的光学特性的影响,以及偶极相互作用对里德堡原子光学双稳态的影响。

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里德堡原子介质的电磁诱导透明的线性和非线性光学特性。

用强控制场和弱探测场与三能级梯形里德堡原子相互作用,运用迭代法计算密度矩阵元的一阶线性和三阶非线性解,研究其吸收和色散与相互作用强度的关系。

研究结果表明,若不考虑偶极相互作用,则表现出典型的电磁诱导透明现象;当里德堡原子间存在偶极-偶极相互作用时,电磁诱导透明的线性和高阶非线性光学特性发生了变化,并随着原子间相互作用的增强表现出一定的规律。

原子分子光学

原子分子光学

1原子分子光学——基本概念、原理及其最新进展2内容一、引言二、原子的激光冷却三、原子囚禁六、分子光学的探索四、原子BEC五、应用原子光学3一、引言学习过的光学课:普通物理(光学部分)、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信息光学……光具有波粒二相性:粒子性和波动性光束传播的三大定律:直线传播定律、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光在晶体中的传播,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激光具有:单色性、方向性和相干性光学相干性,相干态……光子光学:一门研究光的物理本性、光的传播规律和光和物质相互作用及其应用的传统学科。

45所谓“原子光学”, 类似于光子光学,电子光学, 中子光学和离子光学等的定义。

“原子光学”是研究中性原子与电场、磁场和光场等物质相互作用及其冷却、囚禁、操控与应用的一门新兴学科。

杨氏双缝干涉条纹冷原子物质波干涉条纹7(2)在光子光学中, 采用光学反射镜即可实现光的反射, 采用光纤或中空光纤即可实现光的波导。

由于原子与介质表面相互作用时存在着范德瓦尔斯吸引势, 无法直接采用光学反射镜来有效反射原子束, 也无法直接利用中空光纤来有效导引原子,而必须采用具有蓝失谐消逝波光场的光学棱镜或平面镜来有效反射原子束, 或采用具有蓝失谐消逝波光场的中空光纤来有效导引原子。

为了有效地操纵与控制中性原子的运动,必须首先对热原子进行激光冷却,大大降低原子运动的平动动能(即原子温度),使原子运动的动能远低于偶极相互作用势能,并有效增加原子运动的波动性以便研究冷原子的反射、衍射和干涉等波粒二象性。

显然,在光子运动的操纵与控制中,直接采用相应的光学器件即可实现,而无需对光子进行冷却。

这是原子光学与光子光学最显著的不同之处。

8(3)光束在真空中传播时所有光子的运动速度均为3×108m/s ,因而不存在光子运动速度的分布。

原子束中原子通常其纵向平均速度约为5 m/s ~ 500 m/s ,甚至更低(如原子激光束);而且原子束中每一个原子的运动速度是不相同的,存在着一个纵向速度分布(即纵向温度);除了上述纵向平均速度及其分布外,原子束还具有横向平均速度及其横向速度分布(即横向温度)。

量子光学 第一部分《原子与光场的相互作用》

量子光学 第一部分《原子与光场的相互作用》

(1)
i
(t ) H (t ) t
(2)
方程中的哈密顿量可以表示为
H H 0 H1
(3)
1
原子与光场的相互作用
H 0 和 H 1 分别为没有微扰和相互作用的哈密顿量, 利用它的完备性关系 a a b b 1 ,
我们可以把 H 0 表示为
H 0 =( a a b b ) H 0 ( a a b b )
wyp8514@
原子与光场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
两能级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的简单求解
原子的结构本身是非常复杂的, 一般是由一系列分立的能级组成, 且大部分能级是简并 的,为了研究原子与光场相互作用,我们将假设原子只有两个非简并的能级,让与光场相互 作用,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简单求解,得出相关性质与结论。
a b a =(

b b a b a ) E (t )
(5)
这里ab ba e a x b 是电偶极矩阵元, E (t ) 为原子场的,我们假设在电场中线 性偏振沿 x 轴线,我们可以把场表示为
E (t ) = cos vt
(6)
3.半经典方法求解
3.1 概率幅求解
对系统方程化简求解
a (t ) C b
C
(7)
a ab cos vt H ( cos vt b ba
求解将(7)和(8)代入薛定谔方程(2)可得

(8)
C a i a C a i R e i cos(vt)Cb Cb ib Cb i R e
= a a a b b b (4)
我们在利用了 H 0 a a a 和 H 0 b b b 之间的关系,而哈密顿量 H 1 在原子辐射 场中相互作用可以表示为

多普勒展宽里德堡原子气体中的电磁诱导透明

多普勒展宽里德堡原子气体中的电磁诱导透明

多普勒展宽里德堡原子气体中的电磁诱导透明量子光学不断发展,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量子相干效应一直是备受研究者关注的,如电磁诱导透明、绝热条件下粒子数转移、无反转激光等。

其中电磁诱导透明现象被应用到许多领域中:粒子数的相干俘获、相干增强克尔非线性、静止光等等。

随着对电磁诱导透明现象的深入探究,研究者发现电磁诱导透明的实现体系也在不断被扩展。

近年来,具有长程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的里德堡原子体系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

里德堡原子由于其较大的主量子数,具有异于普通原子的特殊性质。

研究者将电磁诱导透明现象拓展到里德堡原子系综中,里德堡-电磁诱导透明现象为我们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来实现对光的有效控制。

然而实现电磁诱导透明的体系多数为超冷的里德堡原子系综,主要原因是多数研究工作为了理论计算的简便,忽略了温度的影响,但是系统中残余温度所引起的多普勒效应实际上是不可忽略的。

本论文希望能够修正原有的计算方法,在一定温度下(~mK),研究多普勒展宽对里德堡原子系综稳态光学响应的影响。

在已有的相关工作中,研究者已经介绍了在电磁诱导透明机制下普通原子系综中多普勒展宽的计算方法。

而且超级原子模型作为处理里德堡原子系综中电磁诱导透明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希望结合两种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原有理论模型的精确性。

本论文采用的是三能级梯形原子结构,在超越弱场近似的超级原子模型中加入多普勒效应的影响。

计算得到有限温度下里德堡原子系综的稳态光学响应,接下来我们尝试改变系统的温度,探测光场和耦合光场的传播方向,原子群速度大小及方向等因素,探究多普勒展宽的作用效果。

本论文主要以探测场的透射函数和探测光子的二阶关联函数为例讨论多普勒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综中残余的热效应会削弱探测光子的非经典统计特性。

而且探测场与耦合场同向传播时,多普勒效应对系统的相干特性有破坏作用,而反向传播时能够部分消除多普勒效应。

什么是量子相干态、本征态和压缩态?

什么是量子相干态、本征态和压缩态?

什么是量⼦相⼲态、本征态和压缩态?相⼲态是在1926年Schrodinger发现之后提出的,他指出要找出某个量⼦⼒学的状态,⽽且这个态遵循的运动规律须与经典粒⼦的运动规律应该是相似的.相⼲态是量⼦⼒学中量⼦谐振⼦能够达到的⼀种特殊的量⼦状态[1].量⼦谐振⼦的动⼒学性能和经典⼒学中的谐振⼦很相似.1926年埃尔温·薛定谔在解满⾜对应原理的薛定谔⽅程时找到的第⼀个量⼦⼒学解就是相⼲态.在⼤量物理系统中量⼦谐振⼦和相⼲态存在.⽐如⼀个位于⼆次⽅位能井中的粒⼦的振荡运动就是⼀个相⼲态.量⼦涨落测不准原理允许的虚⽆空间状态的暂时性变化.量⼦测不准原理允许从完全全空⽆⼀物中间出现少许能量,前提是该能量在很短时间内重归消失(涨落涉及的能量越⼩,它持续的时间越长)”我以前是这么理解的,我把量⼦涨落想象为频率,他们涨落相同我就想象为频率相同.然后他们就能产⽣“⼲涉”(有点受光学影响哈,不过这些问题让我⾃⼰理解确实我觉得很难,所以我就怎么⽅便理解我就怎么理解了).他们能产⽣“⼲涉”,即为相⼲态.本征态(1)在理论物理中 若某⼀物理量A的算符A'作⽤于某⼀状态函数$,等于某⼀常数a乘以$,即A'$=a$ 。

那么,对$所描述的这个微观体系的状态,物理量A具有确定的数值a,a称为物理量算符A'的本征值,$称为A'的本征态或本征波函态或者本征函数。

(2)在材料学中若某种聚合物未经任何物质掺杂则为本征态。

如导电聚合物材料包括本征导电⾼分⼦(未掺杂的导电⾼分⼦)和掺杂导电⾼分⼦,掺杂后的导电聚合物导电性能有极⼤的改善。

多模压缩态多模压缩态是由理学博⼠、物理学博⼠后杨志勇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侯洵教授他们两⼈于1998年4⽉⾄1999年5⽉份新近建⽴的。

这⼀理论既将国际上现有的有关单模压缩态和双模压缩态理论统⼀到⼀个更为普遍的多模压缩态理论的体系之中,从⽽表明该理论具有⼀定的完整性和⾃洽性;同时还为⼈们进⼀步深⼊开展多模压缩态的理论研究、实验技术探索、以及各种新型多模光压缩器件的开发与研究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杨家富《原子物理》第二章答案

杨家富《原子物理》第二章答案

第二章习题2-1 铯的逸出功为,试求:(1) 铯的光电效应阈频率及阈值波长;(2) 如果要得到能量为的光电子,必须使用多少波长的光照射?解:(1) V E=h v -W 当h v二W时,V为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阈频率),即v =V/h=xx 10-19/x 10-34 =x 1014 hc/ 入=w 入=hc/w=x 10-7(m)(2) V mv2/2= h v - W= h v v =h 入=c/ v =hc/(m)= x 10-7m2-2 对于氢原子、一次电离的氦离子Hd和两次电离的锂离子Li++, 分别计算它们的:(1) 第一、第二玻尔轨道半径及电子在这些轨道上的速度;(2) 电子在基态的结合能;(3) 由基态到第一激发态所需的激发能量及由第一激发态退激到基态所放光子的波长.解: (1)由类氢原子的半径公式由类氢离子电子速度公式2H: r IH =x 1 /1nm=r 2 H =x22/1=V1H=x106x1/1= x106(m/s)V2H=x106x1/2= x106(m/s)2••• He+ :r 1He+=x1/2nm=r 2He+=x22/2=V1 He+=x106x2/1= x106(m/s)V2 He+=x106x2/2= x106(m/s)++ 2Li : r 1 Li++ =x1/3nm=r 2 u++ =x 2 /3=V i Li++ = x 106x 3/仁x 106(m⑸V2 Li++ = x 106x 3/2= x 106(m/s)(2) 结合能:自由电子和原子核结合成基态时所放出来的能量,它等于把电子从基态电离掉所需要的能量。

•/基态时n=1H: E1H=He+: E1He+=x Z2=x 22=Li ++: E1Li+ =x Z2=x 32=(3) 由里德伯公式= Z2xx 3/4=注意H、He+、Li++ 的里德伯常数的近似相等就可以算出如下数值。

2-3 欲使电子与处于基态的锂离子Li ++发生非弹性散射,试问电子至少具有多大的动能?要点分析: 电子与锂质量差别较小, 可不考虑碰撞的能量损失可以近似认为电子的能量全部传给锂, 使锂激发. 解:要产生非弹性碰撞, 即电子能量最小必须达到使锂离子从基态达第一激发态, 分析电子至少要使Li ++从基态n=1 激发到第一激发态n=2.因为/E=E- E i=Z2R.i++hc(1/1 2-1/2 2)〜32xx 3/4eV=讨论: 锂离子激发需要极大的能量2-4 运动质子与一个处于静止的基态氢原子作完全非弹性的对心碰撞,欲使氢原子发射出光子,质子至少应以多大的速度运动?要点分析: 质子与氢原子质量相近, 要考虑完全非弹性碰撞的能量损失. 计算氢原子获得的实际能量使其能激发到最低的第一激发态.解: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 p V=( m p+m H) V m p=m HV'=V/2由能量守恒定律, 传递给氢原子使其激发的能量为当氢原子由基态n=1跃迁到第一激发态n=2时发射光子需要的能量最小,由里德伯公式吸收的能量为/ E=£- E i=Rhc(1/1 2-1/22)= x 3/4eV二mV/4= V=(4 x / mV=x 104( m⑸讨论: 此题要考虑能量传递效率, 两粒子质量接近, 能量传递效率低.2-5 (1) 原子在热平衡条件下处于不同能量状态的数目是按玻尔兹曼分布的,即处于能量为En的激发态的原子数为:式中N是能量为E状态的原子数,A为玻尔兹曼常量,g和g i为相应能量状态的统计权重.试问:原子态的氢在一个大气压、20C温度的条件下,容器必须多大才能有一个原子处在第一激发态?已知氢原子处于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统计权重分别为g1=2 和g2=8.(2)电子与室温下的氢原子气体相碰撞,要观察到H.线,试问电子的最小动能为多大?2-6在波长从95nm到125nm的光带范围内,氢原子的吸收光谱中包含哪些谱线?要点分析: 原子发射谱线和原子吸收谱线对应的能量完全相同, 吸收能量激发.解:T对应于波长为95nm---125nm 光可使氢原子激发到哪些激发态?按公式最高激发能:△ E i= 95KeV=解之得n=二依题意,只有从n=2,3,4的三个激发态向n=1的基态跃迁赖曼系,才能满足.而从n=3,4向n=2跃迁的能差为和较小,所产生的光不在要求范围.其三条谱线的波长分别为, , .2-7 试问哪种类氢离子的巴耳末系和赖曼系主线的波长差等于?要点分析:只要搞清楚巴耳末系主线n32和赖曼系主线n2i的光谱波长差即可.解:赖曼系m=1,n=2; 巴耳末m=2,n=2设此种类氢离子的原子序数为乙依里德伯公式则有即解之Z= 2(注意波数单位与波长单位的关系, 波长取纳米, 里德伯常数为,1cm=108nm,即厘米和纳米差十的八次方)Z=2, 它是氦离子.2-8 一次电离的氦离子H6从第一激发态向基态跃迁时所辐射的光子,能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从而放出电子,试求该电子的速度.要点分析:光子使原子激发, 由于光子质量轻, 能使全部能量传递给原子.解:H6所辐射的光子氢原子的电离逸出功6V=x 10 (m ⑸2-9 电子偶素是由一个正电子和一个电子所组成的一种束缚系统,试求出:(1) 基态时两电子之间的距离;(2) 基态电子的电离能和由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激发能;(3) 由第一激发态退激到基态所放光子的波长.要点分析: 这个系统类似于氢原子, 只不过将正电子取代原子核即可. 将核质量换为正电子质量即可.解:考虑到电子的折合质量里德伯常数变为:(1) 因为电子运动是靠电场力作用, 与核质量无关, 基态时一个电子的轨道半径同玻尔原子中电子的轨道半径: 依据质心运动定律, 电子与核距离公式. 两电子之间的距离为:两个电子之间的距离(2) 依据能量公式所以基态时的电离能是氢原子电离能的一半,即. 基态到第一激发态的能量(3)2-10 「子是一种基本粒子,除静止质量为电子质量的207倍外,其余性质与电子都一样.当它运动速度较慢时,被质子俘获形成卩子原子.试计算:(1) 卩子原子的第一玻尔轨道半径;(2) 卩子原子的最低能量;(3) 卩子原子赖曼线系中的最短波长.要点分析:这个系统也类似于氢原子,只不过将卩-取代电子,同时要考虑质量对轨道半径的影响和相对运动的影响, 将质子作为原子核即可.解:(1)依据:( 2) 依由E1=-2530eV(3) 由知,赖曼线系最短波长的光线应是从n-K到n=1的跃迁。

原子物理实验与介观系统

原子物理实验与介观系统

由于介观系统的尺寸与物质的 微观结构相近,因此其性质和 行为往往受到尺寸效应的影响 。例如,在纳米尺度下,物质 的力学、电学、热学等性质可 能会发生变化。
在介观系统中,量子效应开始 显现。例如,电子的波动性质 在纳米尺度下变得尤为重要, 导致材料的导电性、光学性质 等发生变化。
介观系统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 相对较大,因此表面效应对其 性质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例 如,纳米颗粒的表面能较高, 导致其易于团聚或与其他物质 发生反应。
03
原子物理实验中的基本技术
激光冷却与囚禁技术
激光冷却
利用激光与原子相互作用,通过多普勒效应降低原子 热运动速度,实现原子冷却。
光学囚禁
利用激光束形成的势阱囚禁原子,实现长时间稳定囚 禁。
磁光阱
结合磁场和激光场,形成三维势阱,用于囚禁和冷却 中性原子。
离子阱技术
Paul阱
利用射频电场和静电场的组合,形成稳定的三 维势阱,用于囚禁单个或多个离子。
介观系统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推动科技发展
介观系统研究有助于揭示物质在纳米到微米尺度下的特殊性质和行为,为新材料、新能 源、生物医学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
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通过研究介观系统,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相互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自然界 的奥秘。
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
介观系统研究涉及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促进了多学科 之间的交叉融合和协同发展。
现代原子物理实验以高精度、高灵敏 度为特点,利用先进的激光技术、精 密测量技术等手段,对原子进行更加 深入和细致的研究。例如,利用激光 冷却和囚禁技术实现单个原子的操控 和测量,利用高精度光谱技术探测原 子的超精细结构等。

冷原子物理发展的简要回顾

冷原子物理发展的简要回顾

冷原子物理发展的简要回顾冷原子物理发展的简要回顾00冷原子物理是研究极低温原子样品的制备以及在此条件下原子的性质和应用的学科。

激光冷却原子技术是目前最有效获取冷原子样品的方法。

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光压的思想。

早在十七世纪,开普勒解释慧尾形成原因时,就曾推测是太阳光的压力使彗星尾部远离太阳。

开普勒的猜想可能是第一个牵涉到光压领域的论述。

后来牛顿主张的光微粒说很自然地引进了光压的概念,但不久光波的概念就开始普及,光压也就很少被人关心。

直到十九世纪后期,Maxwell构建起光的电磁学理论框架,这是一种完善的波动理论,引入了电磁波的能量流和动量流的概念,光压才有了较系统的理论基础。

根据Maxwell理论,我们知道光的压强等于单位体积光场的能量。

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光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量子力学的观点,是对辐射压力认识的一大推进;在量子力学领域,光压有了一个更为直观的模型,是由光与物质间的动量传递产生的。

但量子力学中的光子概念并非牛顿的光微粒说的简单回归。

事实上,它有着丰富得多的内涵,光子具有波粒二象性,会发生真空中的产生和消灭,这些都是传统微粒说所不具有的性质。

实验上首次证实光压存在的是俄国科学家列别捷夫于1899年完成的光风车实验。

列别捷夫的实验结果和分析发表在1901年出版的论文《光压的实验研究》上,1900年美国的E. F. Nichols和G. F. Hull也通过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首次观测到光和原子的动量交换是在1933年,Frisch用钠光谱灯照射原子束从而使原子束偏转了一个很小的角度.由于早期的实验中采用热光源,光源的亮度和单色性很差,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模密度很低,不可能系统的进行研究。

20世纪60年代激光器诞生,它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激光器是一种全新的相干光源,它发射的激光具有很高的模密度。

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各种类型的激光器不断被研制出,性能不断提高,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科研的各个领域。

仪器分析简答题

仪器分析简答题

11.原子吸收谱线变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一方面是由激发态原子核外层电子决定,如自然宽度;一方面是由于外界因素,多普勒变宽,碰撞变宽,场致变宽,压力变宽、自吸变宽、电场变宽、磁场变宽等。

1。

自然宽度:谱线固有宽度,与原子发生能级间跃迁的激发态原子的有限寿命有关.可忽略2。

多普勒变宽:由于无规则的热运动而变化,是谱线变宽主要因素。

3。

压力变宽: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汽中原子相互碰撞而引起能级的微小变化,使发射或吸收的光量子频率改变而变宽。

与吸收气体的压力有关。

包括洛伦兹变宽和霍尔兹马克变宽。

场致变宽:在外界电场或磁场作用下,原子核外层电子能级分裂使谱线变宽。

自吸变宽:光源发射共振谱线被周围同种原子冷蒸汽吸收,使共振谱线在V0处发射强度减弱所产生的谱线变宽.原子吸收谱线变宽主要原因是受多普勒变宽和洛伦兹变宽的影响12.说明荧光发射光谱的形状通常与激发波长无关的原因。

由于荧光发射是激发态的分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跃迁回基态的各振动能级所产生的,所以不管激发光的能量多大,能把电子激发到哪种激发态,都将经过迅速的振动弛豫及内部转移跃迁至第一激发单重态的最低能级,然后发射荧光。

因此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如S1与S2的能级间隔比一般分子大及可能受溶液性质影响的物质外,荧光光谱只有一个发射带,且发射光谱的形状与激发波长无关。

13.有机化合物产生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电子跃迁有哪些类型?在有机分子中存在σ、π、n三种价电子,它们对应有σ-σ*、π-π*及n轨道,可以产生以下跃迁:1。

σ-σ* 跃迁:σ-σ*的能量差大所需能量高,吸收峰在远紫外(〈150nm)饱和烃只有σ—σ*轨道,只能产生σ—σ*跃迁,例如:甲烷吸收峰在125nm;乙烷吸收峰在135nm (< 150nm )2。

π—π*跃迁:π-π*能量差较小所需能量较低,吸收峰紫外区(200nm左右)不饱和烃类分子中有π电子,也有π* 轨道,能产生π—π*跃迁:CH2=CH2 ,吸收峰165nm。

原子吸收答案

原子吸收答案

1.引起原子谱线变宽的因素有哪些?对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有什么影响?自然变宽:无外界因素影响时由于激发态原子有限寿命而使谱线具有的宽度。

(1)多普勒变宽:又称热变宽,是由于原子无规则的热运动而导致的谱线变宽。

(2)碰撞变宽(压力变宽),原子之间相互碰撞而引起的变宽称为碰撞变宽。

由于压力增大后这种变宽增大,也称为压力变宽。

分为洛伦兹(Lorentz)变宽和赫尔兹马(Holtsmark )变宽。

(3)场致变宽(电场致宽、磁场致宽):在外界电场或磁场的作用下,引起原子核外层电子能级分裂而使谱线变宽现象称为场致变宽。

由于磁场作用引起谱线变宽,称为Zeeman (塞曼)变宽。

(4)自吸变宽:谱线自吸引起的变宽称为自吸变宽。

在分析测试工作中,谱线的变宽往往会导致原子吸收分析的灵敏度下降。

2.什么是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什么情况下可以用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积分吸收:吸收线轮廓内的总面积即吸收系数对频率的积分。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把测量气态基态原子吸收共振线的总能量称为积分吸收测量法)峰值吸收:测量吸收线的峰值的吸收。

以峰值吸收测量代替积分吸收测量的必要条件:①锐线光源辐射的发射线与原子吸收线的中心频率υ(或波长λ)完全一致;00②锐线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更窄,一般为吸收线半宽度的。

3.简述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主要组成部件及其作用。

仪器主要由五部分组成。

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发射谱线宽度很窄的元素共振线)原子化器(将试样蒸发并使待测定元素转化为基态原子蒸气)分光系统(使锐线光源辐射的共振发射线能正确地通过或聚焦于原子化区,并把透过光聚焦于单色器的入射狭缝。

并且待测元素的吸收线与邻近谱线分开)检测系统(的作用是将待测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过检波放大、数据处理后显示结果)电源同步调制系统(将光源与检波放大器的电源进行同步调制,一方面可以扣除原子化器(火焰)中由于原子发射、分子发射和自然光所产生相对恒定的直流电信号的干扰;另一方面脉冲供电以很小的平均灯电流,就能获得很高强度的锐线辐射,改善了放电特性,提高了信噪比,延长了灯的寿命)4在原子吸收光谱仪中,为什么使用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为什么能发射出强度比较大的锐线光源?以峰值吸收测量代替积分吸收测量的必要条件:锐线光源辐射的发射线与原子吸收线的中心频率υ0(或波长λ0)完全一致;②锐线光源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更窄,一般为吸收线半宽度的。

超冷铯Rydberg原子的Autler-Townes分裂

超冷铯Rydberg原子的Autler-Townes分裂

超冷铯Rydberg原子的Autler-Townes分裂薛咏梅;郝丽萍;焦月春;韩小萱;白素英;赵建明;贾锁堂【摘要】主要研究超冷铯Rydberg原子阶梯型三能级系统的Autler-Townes (A-T)分裂.铯原子基态6S1/2、第一激发态6P3/2和Rydberg态形成阶梯型三能级系统,强耦合光共振作用于6P3/2(F'=5)→34D5/2的跃迁,探测光由偏振光谱锁定在6S1/2(F=4)→6P3/2(F'=5)的跃迁,并由双通的声光调制器在其共振跃迁附近扫描,形成的Rydberg原子A-T分裂谱由单光子计数器探测.A-T光谱的双峰间距与耦合光的拉比频率成正比,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在耦合光拉比频率Ωc<2π×9 MHz时符合得很好,在拉比频率Ωc>2π×9 MHz时,测量的A-T分裂比理论计算值小13%.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较大的耦合光拉比频率Ωc增加了激发的Rydberg原子数,Rydberg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较大的退相干率所致.%Autler-Townes (A-T) splitting,known as an AC Stark effect,shows a change of an absorption/emission spectral line of a probe beam when an oscillating field is tuned in resonance with the atomic or molecular transition.The A-T splitting is observed in different three-level atoms and widely investigated in a vapor cell and in a magneto-optical trap (MOT).The A-T splitt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tom-based microwave electric-field measurements where a cascade three-level system involving Rydberg state is adopted.In this work,an A-T splitting is observed in an ultracold cesium Rydberg gas,which is cooled down to about 100 μK and center density is about 1010 cm-3 in a conventional MOT by using the laser cooling technology.We present the A-T spectrum in a ladder three-level atomic system involving a 34D5/2 Rydberg state.The cesium groundstate (6S1/2),excited state (6Pa/2) and Rydberg state (34D5/2) constitute a Rydberg three-level system.A coupling laser,locked to the Rydberg transition by using a Rydberg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signal that is obtained from a cesium room-temperature vapor cell,couples 6Pa/2 (F'=5) → 34D5/2 Rydberg transition.A weak probe laser,stabil ized to a ground-state transition by using a polarization spectroscopy,is swept,covering the transition 6S1/2 (F =4) → 6P3/2 (F'=5) with a double-passed acousto-optic modulator.The probe and coupling lasers are counter-propagated through the MOT center.The power of probe light is 200 pW,corresponding Rabi frequency Ωp =2π × 1.05 MHz.During the experiment,50 μs after turning off the trapping laser,both the coupling and probe beams are switched on and last 100 μs.The A-T spectrum as a function of the probe detuning is detected with a single-photon counter module detector.We use Gaussian multiple peak fitting to obtain the positions of the A-T peaks and the A-T splitting.The measured A-T splitting is proportional to the Rabi frequency of the coupling light.We numerically solve the density matrix equations to obtain the A-T spectrum,and the calculations reproduce A-T spectra well.The measured A-T splitting shows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for Rabi frequency of the coupling light Ωc <2π × 9 M Hz.The A-T splitting is less than the calculation for the case of Ωc >2π × 9 MHz,the deviation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dephasing rate induced by the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Rydberg atoms,whose number increases with the coupling laser Rabi frequency.In this work,the adopted method for thecascade three-level system involving Rydberg state is also suitable for A-and V-type cases.【期刊名称】《物理学报》【年(卷),期】2017(066)021【总页数】6页(P276-281)【关键词】Rydberg原子;Autler-Townes分裂;阶梯型三能级系统【作者】薛咏梅;郝丽萍;焦月春;韩小萱;白素英;赵建明;贾锁堂【作者单位】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太原 030006;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太原030006;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太原030006;山西大学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太原030006;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太原 030006;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太原 030006;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太原 030006;山西大学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太原030006;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激光光谱研究所,太原 030006;山西大学极端光学协同创新中心,太原030006【正文语种】中文Autler-Townes(A-T)分裂,也称作AC Stark效应,指电磁场共振作用于原子或分子的跃迁时产生谱线分裂的现象.早期的研究是利用射频场共振作用于羰基硫分子(OCS)的跃迁线进行的[1].随着激光的发明与应用,人们在蒸气池或者原子束中开展了光波域A-T分裂的研究[2−5],在热原子蒸气池的实验中,多普勒效应的作用影响了实验测量的精度[3].激光冷却技术的发明,使人们可以获得µK甚至nK量级的超冷原子,热原子中的多普勒背景被极大地抑制,为人们研究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如电磁感应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EIT)和A-T分裂[6,7]等)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平台.人们在不同的介质中开展了A-T分裂和EIT效应的研究,基于A-T和EIT效应的应用研究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超导量子比特[8,9]、电偶极矩的测量[10,11]等.Rydberg原子(主量子数n≫1)具有很多独特的性质,如原子半径和偶极矩大(约n2)、长程相互作用强(约n11)和极化率大(约n7)等[12],近年来Rydberg原子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Rydberg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激发阻塞效应,使超冷Rydberg原子成为研究量子逻辑门的最佳候选介质[13].Rydberg态具有寿命长(约n3)的特性[14],与基态、第一激发态形成Rydberg阶梯型三能级系统,是研究阶梯型系统的EIT和A-T光谱的最佳选择.文献[15,16]利用脉冲场电离的方法研究了Rydberg阶梯型系统的A-T分裂效应,DeSalvo等[17]在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超冷锶Rydberg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A-T分裂谱的影响.Rydberg EIT提供了一种无损探测Rydberg原子的新方法[18].利用超冷Rydberg EIT可实现单光子晶体管[19]和非经典光源[20]的制备,在原子蒸气池中,利用Rydberg EIT A-T效应实现了微波电场的高精密测量[21].本文利用Rydberg原子的无损探测法,研究超冷铯Rydberg阶梯型三能级原子的A-T分裂光谱.铯原子6S1/2-6P3/2-34D5/2形成Rydberg原子阶梯型三能级系统,实验中通过双通的声光调制器(acousto-optic modulator,AOM)实现探测光频率的扫描,采用单光子计数器(single photo counting modules,SPCM)测量透射的探测光获得磁光阱中34D5/2Rydberg三能级原子的A-T分裂光谱,测量的A-T分裂间距与耦合光拉比频率成正比,与理论分析相一致.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1(a)所示,利用激光冷却技术获得温度约为100µK和中心密度约为1010cm−3的超冷铯原子样品.铯原子6S1/2(F=4)-6P3/2(F′=5)-34D5/2构成阶梯型Rydberg三能级系统,如图1(b)所示.探测光与耦合光相对入射作用于铯冷原子样品,探测光由一台半导体激光器(852 nm,DLpro,线宽100 kHz)提供,作用于6S1/2(F=4)→ 6P3/2(F′=5)的跃迁,在原子团中心处的腰斑半径ωp=10µm.探测光的频率利用偏振光谱稳频[22]的方法锁定在6S1/2(F=4)→ 6P3/2(F′=5)的跃迁线上,由双通的AOM实现探测光频率的扫描.耦合光由连续可调谐的半导体倍频激光器(510 nm,TA-SHG110,线宽1 MHz)提供,输出频率由EIT稳频的方法[23]锁定在6P3/2(F′=5)→34D5/2的跃迁,耦合光在原子团中心处的束腰半径ωc=30µm.实验时,将冷却光关断50µs后,打开探测光和耦合光100µs,期间通过双通的AOM 实现探测光频率的扫描,扫描范围±18.0 MHz.为了减小探测光与原子作用的辐射压对谱线的影响,探测光的功率为200 pW,对应的拉比频率Ωp=2π×1.05 MHz.实验中采用SPCM测量透射的探测光获得A-T分裂信号.图2所示为探测光的拉比频率Ωp=2π×1.05 MHz,耦合光共振作用于6P3/2→34D5/2Rydberg态跃迁时的吸收光谱,耦合光的拉比频率分别为Ωc=2π×0 MHz(图2(a)),2π×6.50 MHz(图2(b))和2π×18.64 MHz(图2(c)).图2中虚线所示为高斯双峰拟合的结果,实线表示理论计算的结果.耦合光Ωc=0 MHz 时的谱线为磁光阱中铯原子6S1/2(F=4)→ 6P3/2(F′=5)的吸收谱,高斯拟合的半高全宽(FWHM)为γFWHM=2π×8.09 MHz.冷原子吸收谱的γFWHM大于铯原子6P3/2态的自然线宽(Γeg=2π×5.2 MHz),主要是由于超冷原子的密度较大产生了原子间的碰撞展宽所致.当增加耦合光的拉比频率时,吸收线由于AC Stark分裂,形成A-T分裂光谱,如图2(b)和图2(c)所示.利用高斯双峰拟合获得两峰的位置和双峰间距,即A-T分裂.图2(b)和图2(c)中测量的A-T间距分别为γATS=2π×6.53 MHz和2π×16.19 MHz,A-T分裂的间距随着耦合光拉比频率的增大而增大.为了描述测量结果,考虑包含Rydberg态的阶梯型三能级系统,对应的哈密顿量表示为其中H0是无外场时原子的哈密顿量,HAL是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哈密顿量.光与原子作用的拉比频率表示为[24]这里µij表示原子态|i〉→|j〉的偶极跃迁矩阵元,P和ω分别表示激光的功率和腰斑半径,c和ε0分别为真空中的光速与介电常数.考虑旋波近似时的哈密顿量写成如下的矩阵形式:其中Ωc和Ωp分别表示耦合光和探测光的拉比频率,Δc和Δp分别表示耦合光和探测光的失谐量,见图1(b)所示的能级图,由于耦合光共振作用于6P3/2→ 34D5/2的Rydberg跃迁,对应的Δc=0.用密度矩阵方程描述Rydberg三能级原子的演化,表示为Γ表示系统的衰减和退相干项,表示为其中,γ2和γ3分别表示铯原子中间态|2〉(|6P3/2〉)和Rydberg态|3〉(|34D5/2〉)的衰减和退相干率.γ2=γe+ Γeg,Γeg=2π × 5.2 MHz为中间态|2〉的自发辐射率,γe表示原子间相互作用导致的退相干率,由于铯6P3/2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退相干率远小于自发辐射率,所以γ2≈Γeg.γ3=γr+Γre,Γre为Rydberg 能级的自然线宽,由于Rydberg具有长寿命的特性,即Γre≪γr,γr是Rydberg原子之间的强长程相互作用引起的退相干率,因此γ3≈γr.Rydberg原子的相互作用产生的退相干率对A-T分裂具有一定的影响[16].我们将方程(3)进行对角化获得相互作用表象中的本征能量[16]:实验中耦合光共振作用于|2〉→|3〉的跃迁,即Δc=0,对应的能级分裂表示为ΔEATS即为A-T分裂的间距.当耦合光Ωc较小时,如图2(b)所示,测量的A-T分裂(γATS=2π × 6.53 MHz)近似等于耦合光拉比频率(Ωc=2π × 6.50 M Hz);而当Ωc较大时,测量的A-T分裂则小于耦合光拉比频率,如图2(c)所示.这是由于耦合光拉比频率的增加使激发的Rydberg原子数增加,Rydberg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产生的退相干效应所致.为了进一步比较,数值计算了考虑退相干效应的密度矩阵方程(4),获得了A-T分裂光谱,如图2(b)和图2(c)中的实线所示,对应的退相干率分别为γ3=2π×0.1MHz,2π×0.13 MHz.保持探测光Ωp=2π×1.05 MHz不变,改变耦合光的拉比频率进行了一系列相似的测量,获得A-T分裂与耦合光拉比频率Ωc的依赖关系,图3所示为三次实验测量的结果.由图3可知,A-T分裂随耦合光拉比频率Ωc的增加而线性增加,黑色实线为方程y=ax的线性拟合的结果,拟合参数为a=0.87±0.01,红色虚线则表示拟合参数a=1时的结果.可以看出,当Ωc<2π×9.0 MHz时,实验测量的A-T分裂值与红色虚线相符合,即测量的A-T分裂值与方程(7)的理论结果相一致.而当Ωc≥2π×9.0 MHz时,实验测量的A-T分裂值小于方程(7)的理论结果,相应的最大偏差13%.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为:随着耦合光拉比频率的增加,激发的Rydberg原子数增加,Rydberg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导致了较大的退相干率,使测量的A-T分裂减小,这与我们之前利用离子探测法获得的实验结果相一致[24].其次,激发光线宽和光与原子相互作用时间导致的谱线展宽,对测量的A-T分裂间距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进一步的实验将利用高精度Fabry-Perot腔压窄激发光线宽,并减小光与原子的相互作用时间,即减小图1(c)中耦合光与探测光的打开时间,提高实验的测量精度.在超冷铯原子磁光阱中研究了Rydberg原子阶梯型三能级系统的A-T分裂光谱,获得了A-T分裂间距与耦合光的拉比频率的依赖关系,A-T分裂随耦合光拉比频率Ωc 的增大而线性增加.在耦合光拉比频率小于2π×9.0 MHz时,测量的A-T分裂与理论计算相一致,而当耦合光拉比频率大于2π×9.0 MHz时,测量的A-T分裂间距比计算值小,最大的偏差为13%,产生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Rydberg原子间的强相互作用引起的退相干效应,使产生的A-T分裂减小所致.本文的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实验测量耦合光拉比频率的方法.PACS:32.80.Ee,42.50.Hz,32.60.+i DOI:10.7498/aps.66.213201*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Grant No.2017YFA0304203),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China(Grant Nos.11274209,61475090,61775124),the Changjiang Scholars and Innovative Research Team in University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hina(Grant No.IRT13076),the Key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Grant No.11434007),and the Research Project Supported by Shanxi Scholarship Council of China(Grant No.2014-009).†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cnIn this work,an A-T splitting is observed in an ultracold cesium Rydberg gas,which is cooled down to about 100µK and center density is about 1010cm−3in a conventional MOT by using the laser cooling technology.We present the A-T spectrum in a ladder three-level atomic system involving a 34D5/2Rydberg state.The cesium groundstate(6S1/2),excited state(6P3/2)and Rydberg state(34D5/2)constitute a Rydberg three-level system.A coupling laser,locked to the Rydberg transition by using a Rydberg 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 signal that is obtained from a cesium room-temperature vapor cell,couples 6P3/2(F′=5)→ 34D5/2Rydberg transition.A weak probe laser,stabilized to a ground-state transition by using a polarization spectroscopy,isswept,cove ring the transition 6S1/2(F=4)→6P3/2(F′=5)with a double-passed acousto-optic modulator.The probe and coupling lasers are counter-propagated through the MOT center.The power of probe light is200 pW,corresponding Rabifrequency Ωp=2π × 1.05 MHz.During thee xperiment,50µs after turning o ffthe trapping laser,both the coupling and probe beams are switched on and last 100µs.The A-T spectrum as a function of the probe detuning is detected with a single-photon counter module detector.We use Gaussian multiple peak fitting to obtain the positions of the A-T peaks and the A-T splitting.The measured A-T splitting is proportional to the Rabifrequency of the coupling light.We numerically solve the density matrix equations to obtain the A-T spectrum,and the calculations reproduce A-T spectra well.The measured A-T splitting shows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for Rabifrequency of the coupling light Ωc<2π×9 MHz.The A-T splitting is less than the calculation for the case of Ωc>2π×9 MHz,the deviation is mainly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dephasing rate induced by the strong interaction between Rydberg atoms,whose number increases with the coupling laser Rabifrequency.In this work,the adopted method for the cascade three-level system involving Rydberg sta te is also suitable for Λ-and V-type cases.【相关文献】[1]Autler S H,Townes C H 1955 Phys.Rev.100 703[2]Scully M O,Zubairy M S 1997 Quantum Op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225–230[3]Holloway C L,Simons M T,Gordon J A,Dienstfrey A,Anderson D A,Raithel G 2017J.Appl.Phys.121 233106[4]Picque J L,Pinard J 1976 J.Phys.B 9 L77[5]Cahuzac P,Vetter R 1976 Phys.Rev.A 14 270[6]Mitsunaga M,Imoto N 1999 Phys.Rev.A 59 4773[7]Liang Q,Yang B,Yang J,Zhang T,Wang J 2010 Chin.Phys.B 19 113207[8]Baur M,Filipp S,Bianchetti R,Fink J M,Göppl M,Ste ff en L,Leek P J,Blais A,Wallra ffA 2009Phys.Rev.Lett.102 243602[9]Sillanpä M A,Li J,Cicak K,Altomare F,Park J I,Simmonds R W 2009 Phys.Rev.Lett.103 193601[10]Ahmed E,Hansson A,Qi P,Kirova T,Lazoudis A,Kotochigova S,Lyyra A M,Li L,QiJ,Magnier S 2006 J.Chem.Phys.124 084308[11]Piotrowicz M J,Maccormick C,Kowalczyk A,Bergamini S,Beterov I I,Yakshina E A 2011 New J.Phys.13 093012[12]Gallagher T F 1994 Rydberg Atom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pp38–49[13]Isenhower L,Urban E,Zhang X L,Gill A T,Henage T,Johnson T A,Walker T G,Sa ff man M 2010 Phys.Rev.Lett.104 010503[14]Feng Z G,Zhang H,Che J L,Zhang L J,Li C Y,Zhao J M,Jia S T 2011 Phys.Rev.A 83 042711[15]Teo B K,Feldbaum D,Cubel T,Guest J R,Berman P R,Raithel G 2003 Phys.Rev.A 68 053407[16]Zhang H,Wang L M,Chen J,Bao S X,Zhang L J,Zhao J M,Jia S T 2013 Phys.Rev.A 87 033835[17]DeSalvo B J,Aman J A,Gaul C,Pohl T,Yoshida S,Burgdörfer J,Hazzard K R A,Dunning F B,Killian T C 2016 Phys.Rev.A 93 022709[18]Mohapatra A K,Jackson T R,Adams C S 2007 Phys.Rev.Lett.98 113003[19]Gorniaczyk H,Tresp C,Schmidt J,Fedder H,Ho ff erberth S 2014 Phys.Rev.Lett.113 053601[20]Viscor D,Li W,Lesanovsky I 2015 New J.Phys.17 033007[21]Sedlacek J,Schwettmann A,Kubler H,Löw R,Pfau T,Sh a ff er J P 2012 Nat.Phys.8 819[22]Pearman C P,Adams C S,Cox S G,Griffin P F,Smith D A,Hughes I G 2002 J.Phys.B 35 5141[23]Jiao Y C,Li J K,Wang L M,Zhang H,Zhang L J,Zhao J M,Jia S T 2016 Chin.Phys.B 25 053201[24]Zhang H,Zhang L J,Wang L M,Bao S X,Zhao J M,Jia S T 2014 Phys.Rev.A 90 04384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
为主要代表的量子相干介质是当前光学材料和量
资助信息:本文所涉部分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 基金 号:11174250)。 # 通讯作者。
子光学领域中比较重要的新型人工电磁材料。电磁感 应透明是这样一种量子相干效应:当一束共振光射入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18
1. 引言
人工电磁介质能控制、操纵光的传播,在信息科 学与技术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背景。光传播操控是目 前光学材料与光子学等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1]。
*
随着光量子学技术(或量子光学技术)的发展,新型光 电功能材料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利用原子相位 相干性(atomic phase coherence)如“电磁感应透明”来 实现对光波的相干控制[2]。以电磁感应透明(EIT)介质
[9-11] [3]
透明的影响,其应用背景之一是用量子相干介质来设 计实现温控的光子学器件。本文讨论原子气体的量子 相干行为与温度的关系。原子蒸汽温度主要有两个贡 献: 影响原子的多普勒效应和饱和蒸汽压(直接影响原 子数密度)。 过去的文献对于多普勒效应有所研究, 但 是对于原子蒸汽压对气体介质光学特性的考虑,十分 鲜见。本文首先求解三能级原子系统完备密度矩阵方 程,然后考虑多普勒频移修正和原子气体饱和蒸汽压 随着温度的变化关系,进行数值求解,探讨该原子气 体的光学特性,同时还给出了探针光群速的色散行为 及与原子蒸汽温度的函数依赖关系图示。
[1]
i p 13 *p 31 , 2 i 22 32 33 21 22 c 23 * c 32 , 2 i i 33 31 32 33 p 13 c 23 *p 31 * c 32 , 2 2 i i * 13 31 32 i p 13 *p 11 * p 33 , c 12 2 2 2 i i 31 31 32 i p 31 p 11 c 21 p 33 , 2 2 2 i i 21 32 31 32 i c 32 p 12 c 22 c 33 , 2 2 2 i i * 21 23 31 32 i c 23 *p 21 * c 33 , c 22 2 2 2 ph i i 12 21 i p c 12 c 13 *p 32 , 2 2 2 ph i i 21 21 i p c 21 * p 23 . c 31 2 2 2

要: 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下三能级相干原子气体的光学特性(介电系数和群速)色散行为。 求解三能级原子系统
完备密度矩阵方程,得到所有密度矩阵元的色散行为,然后考虑多普勒频移修正和原子气体饱和蒸汽压(饱和密 度)随着温度的变化关系, 进行数值求解, 给出了探针光群速的色散行为及与原子蒸汽温度的函数依赖关系图示。 本文所研究的不同温度下三能级相干原子气体的光学特性可以作为某些温控光子学器件(如光子开关、光逻辑 门、光子晶体管)的基本物理原理。 关键词:量子相干原子气体;饱和蒸汽;多普勒效应;色散行为










(1)
19
Copyright © 2013 Hanspub
原子蒸汽压与多普勒效应对量子相干气体光学特性的影响
虑 Doppler 频移效应(尤其对于比较轻的原子)。经过 v D Doppler 频移修正的原子跃迁频率是 31 31 1 , c v 为原子速度。这样,频率失谐变为

量子相干介质可以用来实现各种应用,具有很多应用 背景,如将它与光子晶体结合,实现基于电磁感应透 明的周期性结构,可以导致频率敏感与场强可控的光 子带隙行为,制作其带隙可被人工调控的光子晶体, 并用之于设计光子晶体管、光开关以及光子逻辑门 等,这在全光控制和光子集成技术中可能有应用价值
[17-19]
D p 31 p p
31
c
D v, c 32 c c
32
c
v。
根据统计物理学,热运动原子的一维 Maxwell 速度分 布是
Figure 1. The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three-level atomic system. The 1 - 3 and the 2 - 3 transitions are driven by the probe and the control fields, respectively. The atomic level decay rates are 2 21 ph and 3 31 32 图 1. 三能级原子系统图示。 1 - 3 跃迁和 2 - 3 跃迁分别受探 针光(用 Rabi 频率 p 表示其与原子系统的耦合强度)和控制光(用
内也会存在。量子相干效应在过去十多年
[2]
来一直是量子光学(与光子学领域)的研究重点之一 ; 之后大量理论与实验研究表明多能级系统能产生许 多与原子相位相干性有关的引人瞩目的效应与现象, 包括原子布居捕获(CPT)与无布居翻转激光
[3-8]
、光速
[12-16]
变慢、超慢光速传播、光存贮、原子基态冷却等
Applied Physics 应用物理, 2013, 3, 18-25 doi:10.12677/app.2013.31005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3 (/journal/app.html)e and Doppler Effect on the Optical Property of a Coherent Atomic Vapor*
原子蒸汽压与多普勒效应对量子相干气体光学特性的影响
介质后,该光被原子介质吸收(二能级跃迁吸收);但 是如果再引入另一束其它频率的共振光之后,被两束 共振光所驱动的跃迁之间因为发生了量子相消干涉 而都不再被介质吸收,两束共振光可以几乎无损耗地 在介质中传播 。显然,这时吸收介质成为了透明介 质。除了在原子气体内能呈现,量子相干效应在量子 点介质
2. 原子系统密度矩阵方程
在一个典型的三能级原子系统(如图 1 所示),能 级 1 - 3 跃迁和能级 2 - 3 跃迁分别受探针光和控 制光驱动。探针光和控制光的频率失谐分别定义为 探针光和控制光的 Rabi p 31 p , c 32 c 。 频率为 p 31 E p , c 32 Ec ,其中 E p 和 Ec 是探针光和控制光的慢变振幅。 Rabi 频率 p 和 c 与 各自场强成正比, 因此既可以用来代表它们的主体(即 光波),亦可以用来表示与原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强度 (耦合系数)。 根据量子力学薛定谔方程,我们可以得到该三能 级原子系统的密度矩阵方程
原子蒸汽压与多普勒效应对量子相干气体光学特性的影响*

1
行 1,梅胜涛 1,沈建其 1,2#
浙江大学光电信息工程学系,现代光学仪器国家重点实验室,杭州 2 浙江大学光及电磁波研究中心,杭州 Email: #jqshen@
收稿日期:2012 年 11 月 24 日;修回日期:2012 年 12 月 14 日;录用日期:2012 年 12 月 23 日
。量子相干介质除了在设计新型光子学与量子光
学器件方面有应用意义外,它们本身对于帮助我们加 深理解新型材料基本光学物理特性( 如人工电磁介质 中的场量子化与光量子效应等)有一些价值, 因而有一 定的基本理论意义 。 本文主要研究(碱金属)原子蒸汽温度对电磁感应
11 31 33 21 22
Abstract: The dependence of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ic permittivity and group velocity on the temperature in a three-level quantum coherent atomic vapor is considered based on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density matrix equation of the three-level atomic system. The behavior of dispersion of all the density matrix elements has been obtained, and both the Doppler frequency shift and the saturation density that depend upon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aturated atomic vapor have been taken into account. The presented optical response of the quantum coherent vapor can be utilized as a fundamental mechanism for some temperature-controlled photonic devices such as optical switches, photonic logic gates and optical transistors. Keywords: Quantum Coherent Atomic Vapor; Saturated Vapor; Doppler Effect; Dispersion Characteristics
2 21 ph , 3 31 32
f v 中,m 为原子质量、k B 为 Boltzmann 常数、T 为
原子蒸汽绝对温度。为了研究所有不同速度的原子对 原子气体介电系数的影响,我们要对原子微观电极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