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

学案45精准分析文意

——准确提取,仔细比对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第12题)设误选项设误

角度

提问方式命题特点

2022 新高考

Ⅰ卷

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

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

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

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

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曲解

文意

下列对原

文有关内

容的概

述,不正

确的一项

是(3分)

①四个选项基本按

照行文顺序设置,

选项内容大多是对

原文的概括、转述

或分析。按照行文

顺序设置,有利于

快速找到信息区

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错误,且该错

误选项也非全错,

而是某一点错。

③选项常见的设误

手段主要有曲解文

意、无中生有、时

空有误、混淆关系

等。

④最值得关注的是

2021年新高考卷从

题干到选项的变

化,尤其是选项不

再分为“概括”与

“分析”两部分,

而是采用直接概述全国

甲卷

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

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

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

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

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关键

实词

解释

有误

2021 新高考

Ⅰ卷

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

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

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

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

不能达到目的。

无中

生有

全国

乙卷

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

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

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

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

定要吸取教训。

因果

失当

2020 全国

Ⅰ卷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

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

2024新课标高考语文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2024新课标高考语文第一轮章节复习--专题五 文言文阅读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

一、(2023届湖北9月起点检测,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说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庐田庑舍之数,曾无所刍牧牛苏秦为赵合从

..

马之地。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无以异于三军之众。臣窃料之,大王之国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窃为大王愧之。臣闻越王勾践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车三百乘,斩纣于牧之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振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此其过越王勾践、武王远矣!今乃劫于辟

臣之说,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质故兵未用而国已亏矣大王诚能听臣六国从亲专心并力

则必无强秦之患故敝邑赵王使使臣献愚计,奉明约,在大王诏之。”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尝得闻明教。今主君以赵王之诏诏之,敬以国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

无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

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余谋,其不可

,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

..

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

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

——扣准语境,落实“分点”复习任务 1.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2.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翻译)(8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

2022新高考

Ⅰ卷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

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古今异义词:岁

关键虚词:且

固定词语:奈何

①两个句子均为

叙述性语句。

②主要采分点:

重点实词——多

义词、古今异义

词、活用词;重

点虚词——以、

乃、之、其等;

重点句式——判

断句、被动句、

省略句、倒装句。

③均有个别陌生

实词,需要临场

推断。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

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多义实词:折节、

与、去

关键虚词:以

新高考

Ⅱ卷

(1)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

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

者。”

重点实词:勇鸷

关键虚词:数、鲜

句式:省略句

(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

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多义实词:让古

今异义词:军师

句式:固定句式

2021新高考

Ⅰ卷

(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

赂之。

多义实词:患、赇、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

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重点实词:恶、乐

活用实词:忠、佞

新高考

Ⅱ卷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

利十倍。

多义实词:报、听、

互市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古今异义词:感激

虚词:遂

知识图要

活动一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字字落实

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如: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7精准翻译语句(二)——扣准语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7精准翻译语句(二)——扣准语境

学案47精准翻译语句(二)

——扣准语境,落实“分点”

复习任务 1.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句子大意,准确找出句中关键词,找出得分点。

2.能够在翻译中精准落实得分点。

考情微观见学案46

知识图要

活动一准确判断得分点

翻译文言文句子时,被列为得分点的词、句式一定要翻译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考试中不失分。为此,翻译时应首先根据这句话的分值圈出你认为是得分点的词、句式,力图首先把这些词翻译准确。也就是说,命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译准,那么译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因此,翻译的第一步就是阅读揣摩,圈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然后字字、句句落实,这样自然会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请先审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的得分点,然后翻译该句,并思考如何判断出得分点。

(2020·新高考Ⅱ)海瑞,字汝贤,琼山人。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

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

之。……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

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文言文阅读

【考点分析】

【考情分析】

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

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

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

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

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文论选段》(含答案)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文论选段》(含答案)

学案40 《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文论选段》

一、基础梳理

1.古今异义词

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

①发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讲话

②不知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知道

③寄身寄身于翰墨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容身

④长歌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较长的歌

答案①用语言表现出来②不知不觉③寄托④放声高歌2.多义实词

词语例句意义

(1)负①或负戈外戍

②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③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

④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⑤使负栋之柱(《阿房宫赋》)

⑥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 仗恃

(2)或①或骨横朔野

②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归去来兮辞》)

③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④别从东道,或失道(《汉书·霍去病传》) 通“惑”,迷惑

(3)形①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齐桓晋文之事》)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

④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岳阳楼记》)

⑤视之,形若土狗《促织》

答案(1)①背②背负,引申为覆盖③失败④辜负⑤承担(2)①有的人②有时③或许(3)①表现②情形③形体④形迹⑤形象,形状

3.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入则周公、召公

②出则方叔、召虎

③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④闻一言以自壮

⑤不志其大

⑥嘉会寄诗以亲

⑦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答案①名词作状语,在朝内②名词作状语,出征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宽广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壮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志/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⑥形容词作动词,表现亲密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根/苗/花/实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

苏轼

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中庸(节选)》《〈孟子〉一则》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中庸(节选)》《〈孟子〉一则》

学案38《中庸(节选)》《〈孟子〉一则》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答案同“惬”,快心,满意

2.多义实词

答案(1)①明晰,清楚②显明③彰明美好的④视力⑤阐明(2)①坚定②(病)重

(3)①一次②统一③把……看作一样④全,一概⑤一体⑥相同(4)①擅长②生长

③增长,滋长④年长⑤辽阔,广阔⑥长久,长远⑦经常(5)①蒙蔽,局限②遮住,遮掩③同“敝”,破旧

3.特殊句式

答案①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②省略句,省略“能”字

4.文化常识

《中庸》: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__________家经典之一。原属《______________》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南宋理学家朱熹则将其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为《四书》。

答案儒礼记《论语》《孟子》《大学》

二、重点巩固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庸(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对稳定天下之本的“中”的理解。

(2)《中庸(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对人处世之道的“和”的理解。

(3)《〈孟子〉一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孟子回答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4)焉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的样子 ) ②或师焉,或不焉( 助词 ) ③且焉置土石( 哪里 )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哪里 ) ⑤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兼词,于之 ) (5)而 ①骊山北构而西折( 表承接 ) ②不敢言而敢怒( 表转折 ) ③谁得而族灭也( 表修饰 ) 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表并列 )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递进 )
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恩宠,叫“得 幸”。 B.辇,本是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或王室坐的车子。 C.工女,在古代指从事蚕桑、纺织、缝纫等工作的女子。 D.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 衣,也叫“褐”。解褐即脱去官服,解除职务。
答案:A
解析:A项,“南狄、北蛮”错,应为“南蛮、北狄”。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 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狄、北蛮。 B.仪凤,唐高宗李治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 专有称号,另外还可以用来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C.妃嫔,是一种用来代指所有皇帝之妾的总括之称,不论她们之间 的地位和级别。 D.从祖,亲属关系的称谓词,是从祖祖父、从祖王父的简称,指的 是祖父的亲兄弟。若年长于祖父则称为伯祖,年幼于祖父则称为叔祖。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二、解释下列加点词 (1)疾 ①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劲疾 ) ②草枯鹰眼疾( 锐利 ) ③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小病 ) ④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妒忌 ) ⑤会长老,问人民所疾苦( 苦痛 )
(2)闻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听见 ) ②博闻强志( 见闻、见识 ) ③初闻涕泪满衣裳( 听说 ) ④闻道有先后( 知道 ) ⑤雪后更闻香( 用鼻子嗅 ) ⑥不求闻达于诸侯(闻名、出名 )
(3)而 ①知明而行无过矣( 而,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 ②吾尝终日而思矣( 而,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 ③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而,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而,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
(4)于 ①青,取之于蓝( 介词,从 ) ②水为之,而寒于水( 比 ) ③善假于物也( 引进动作对象,对,向 )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在……方面 ) ⑤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对 ) ⑥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表被动 )
5.《劝学》开篇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即“ 学不可以已 ”,在后面 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并在后来形成一句常用成语:“ 锲而不舍 ”。
6.《劝学》中为了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进行说理的句子 是“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7.《劝学》中劝导我们要从每一小步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日积 月累,才能取得成功的句子是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

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栗,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宋粮仓名)、敛富民,为鱣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光百有馀年,四境之透者至万馀里,其同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渭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内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肘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来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史而后救。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巳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木オ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共亮之。某再拜。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答案:B
A.爵位: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在中国周代有公、侯、伯、子、
男五爵,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B.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指
司马、司徒、司空三个官职。
C.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秦始皇以后,皇
夫晋,何厌之有?( 晋国,有什么能让它满足呢 )既东( 在东方 )封 ( 疆界,这里用作动词 )郑,又欲肆( 延伸、扩张 )其西封,若不阙 ( 侵损 )秦,将焉( 从哪里 )取之?阙秦以( 而 )利晋,唯 ( 希望 )君图( 考虑 )之。”秦伯说( 同“悦” ),与郑人盟 ( 订立盟约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 于是,就 )还。
(2)顾 ①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看 ) ②顾计不知所出耳( 连词,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 )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拜访,探望 ) ④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顾念 ) ⑤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四处看 ) ⑥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副词,反而 )
(3)还 ①秦王还柱而走( 同“环”,绕 ) ②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返回 ) ③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同“旋”,掉转身 ) ④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 ) ⑤计日以还( 归还 )
烛之武退秦师
一、解释加点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

学案39《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例句本字及意义

①青雀黄龙之轴.

②云销.雨霁

③所赖君子见机.

④被.鹤氅

答案①同“舳”,船②同“消”,消失③同“几”,预兆④同“披”,穿在身上,披在身上

2.古今异义词

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

①逢迎千里逢迎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

②上路俨骖于上路

..古义: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走上路程,动身;上轨道

③学士腾蛟起凤,孟学士

..之词宗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读书人;学位的最低一级,大学本科毕业时授予

④猖狂阮籍猖狂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狂妄而放肆(含贬义)

⑤同志幸后之人与我同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

答案①迎接②高高的道路③掌管文学撰述的官④狂放、不拘礼法⑤志同道合3.多义实词

词语例句意义

(1)弥①舸舰弥.津

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③旷日弥.久

答案(1)①满,遍②越,更加③长,久(2)①全部,都②完,没有③穷尽④死、灭⑤极,最⑥竭尽,全部用出(3)①参差②清爽③过失,差错④败坏⑤失意,茫然(4)①同“披”,穿在身上,披在身上②分散,散开③表被动④覆盖(5)①紧挨,靠近②等到,及③比较④比试

4.词类活用

答案①名词作动词,看,望②名词作动词,变为荒丘废墟③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④动词作名词,视野⑤形容词作名词,俊杰⑥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⑦形容词作动词,穷尽,极尽⑧使动用法,使……放下⑨使动用法,使……腾飞/使……起舞⑩使动用法,使……逃窜⑪使动用法,使……受委屈⑫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⑬名词作动词,弹奏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

学案48精准概括文意

——精准定位,分层提取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

2022新高考

Ⅰ卷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

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比较事件

不同

①重点考查内

容重在事件和

人物行为原

因、人物性格

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

文字很少,很

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

理解概括文

意,不要求深

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

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

练、全面。新高考

Ⅱ卷

《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

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

毅与木讷之处。(3分)

概括人物

特点

2021 新高考

Ⅰ卷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

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

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

理解作者

观点

新高考

Ⅱ卷

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

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概括事件

原因

2020 新高考

Ⅰ卷

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

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3分)

概括人物

行为原

因、结果新高考

Ⅱ卷

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

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3分)

概括人物

行为原因

知识图要

活动一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

1.(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
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 ,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 卖 ) 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 同“悦”,取悦 )吴王。越有难, 吴王使之将( 带兵 )。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 划分土地 ) 而封之。能不龟手一( 一样,相同 )也,或( 有人 )以封,或不免于 洴澼 ,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 用绳结缀 )以为大樽
(3)使 ①吴王使之将( 派遣 ) ②使六国各爱其人( 假使 ) ③数通使相窥观( 使者 ) ④唐雎使于秦( 出使 ) ⑤尚贤使能( 使用,任用 ) (4)以 ①以盛水浆( 用 ) ②客得之,以说吴王( 来 ) ③世世以洴澼 为事( 把 ) ④皆以美于徐公( 认为 ) ⑤扶苏以数谏故( 因为 )
三、课本里的古代文化常识积累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 家、哲学家、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B.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 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 C.庄子散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 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D.《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后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道家学说 的汇总,与《论语》《周易》合称“三玄”。
答案:D
解析:D项,“三玄”指《老子》《庄子》和《周易》。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断开句读——以词突破辅以句式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断开句读——以词突破辅以句式

学案43精准断开句读

——以词突破,辅以句式复习任务 1.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2.利用排“同”聚“异”的解题原则突破难点,做到精准断句。

考情微观

年份卷别提问方式命题特点

2016—2022年所有全国卷及2020—2022年所有新高考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

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一项是(3分)

①所选句子多为叙述性句子,展示人物生平和

命运转折的重要时刻;50字左右。

②设6~8处停顿,有两处难度大的不同。

③侧重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

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知识图要

活动一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名代前后多联系

1.(2021·新高考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全)

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

一、考点解说

(一)考点及解说

2003年《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所谓“浅易的文言文”,是指基本词汇是常见词汇、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见句式的纪传文。这就从原则上确定了文言文备考的基本方向一一其阅读语段并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紧密切合中学阅读实际,科学地选择、全面地设计的。那种认为阅读文段及试题越难越好的认识是错误的。

1.理解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2003年《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关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2.分析综合

(1)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在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往往相对大一些,非得把功夫使在对文段的深入阅读理解、对有关信息作去伪存真的深刻思考上。

3、鉴赏评价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通览

1.文言实词

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或近音)代替的办法写成另一个字;古今异义词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汉语是表义文字,文言文一般一字一词,用语精练,多义性强,语境意义地位突出。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等,其中最常用的文言虚词,2003年《考试说明》只限定了18个。

3.文言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

①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的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也”的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③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的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④主语后既没有“者”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

下枭雄。

⑤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

非圣贤,孰能无惑?

⑥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用“为”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被动句

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表示方法:

①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为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②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的格式,或“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笑于人。

④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子贡辩智而鲁削。

(3)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为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古汉语则有宾语前置现象。常见的宾语前置现象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词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②在否定句中,一般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③有时为了强调、突出宾语,把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用助词“是”、“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唯余马首是瞻。宋何罪之有?

④有时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也可以把宾语置于介词“以”之前,而不用助词作前置的标志,如: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从省略情况看,它大致六种:

①主语省略主要有主语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对话省略三种形式,如:

a.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主语承前省略) b.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主语蒙后省略)

c.(孟子)日:“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王)曰:“不若与人。”(主语对话省略)

②谓语省略在并列的句子里,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将其省略。常见省略谓语的句子有以下三种,如:

a.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谓语承前省略)

b.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扬子之竖追之。(谓语蒙后省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