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25《齐桓晋文之事》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25《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25 《齐桓晋文之事》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答案①同“悦”,高兴 ②同“肢”,肢体 ③同“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 ④“盖”同“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⑤同“途”,道路 ⑥同“矣”,表示确定语气 ⑦同“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 ⑧同“斑”,斑白、花白2.古今异义词答案 ①从而推广到 ②妻子儿女 ③中原地区 3.多义实词答案(1)①吝惜、舍不得②疼爱、爱护③喜爱④同“”,隐藏(2)①揣测②丈量③谱写、作曲④限度⑤计划⑥度过⑦次(3)①涉及、推及②等、等到③比得上④至、到⑤和(4)①根本,这里指仁政王道②本来③草木的根④推究⑤本来的(5)①憎恨②劲疾,指声音宏大③痛心④疾病(6)①举起②拿、把③尽④攻克、占领⑤成功⑥列举⑦察举、举荐⑧整个,遍⑨施行4.词类活用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然后从而刑.之②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为肥甘..不足于体与..不足于口与?轻暖⑤是以君子远.庖厨也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⑦抑王兴.甲兵,危.士臣⑧朝.秦楚⑨以一服.八答案①名词作动词,处罚②名词作动词,穿③名词作动词,称王,统一天下④形容词作名词,肥甘,指美味的食物;轻暖,指轻软暖和的衣服⑤形容词作动词,远离,不接近⑥形容词作动词,老,敬爱;幼,爱护⑦使动用法,兴,使……兴起;危,使……处于险境⑧使动用法,使……朝见⑨使动用法,使……臣服5.特殊句式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①申之以孝悌之义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③百姓之不见保④臣未之闻也/莫之能御也/未之有也⑤牛何之⑥夫子之谓也/一羽之不举⑦是乃仁术也答案①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以②主谓倒装句,“百姓之谓我爱也”是主语,“宜乎”是谓语③被动句,标志词:见④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⑤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何”作宾语前置⑥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之⑦判断句,标志词:乃6.文化常识(1)寡人:寡德之人,意为“在__________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对自己的________。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

学案45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第12题)设误选项设误角度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2 新高考Ⅰ卷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曲解文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

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③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

④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新高考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全国甲卷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关键实词解释有误2021 新高考Ⅰ卷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无中生有全国乙卷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因果失当2020 全国Ⅰ卷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

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用错对象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不正确的的方式。

一项是(3分)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答题步骤及其要点精准分析文意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这些“信息”在文中具体表现为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和句子。

因此,必须在理解选文的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要意思,系统梳理、归纳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整理、筛选出与某一主题有关的文句。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

学案46精准翻译语句(一)——扣准语境,落实“分点”复习任务 1.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

2.强化翻译中的语境意识。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第13题翻译)(8分)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古今异义词:岁关键虚词:且固定词语:奈何①两个句子均为叙述性语句。

②主要采分点:重点实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重点虚词——以、乃、之、其等;重点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③均有个别陌生实词,需要临场推断。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多义实词:折节、与、去关键虚词:以新高考Ⅱ卷(1)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重点实词:勇鸷关键虚词:数、鲜句式:省略句(2)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多义实词:让古今异义词:军师句式:固定句式2021新高考Ⅰ卷(1)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

多义实词:患、赇、密(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重点实词:恶、乐活用实词:忠、佞新高考Ⅱ卷(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多义实词:报、听、互市(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

古今异义词:感激虚词:遂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翻译的原则和要求(一)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直译: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即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当然,有一些发语词、助词无法直接译出,则不必译出。

如:原句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对照皇帝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不可违犯再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方法组词换词组词组词组词组词保留保留换词删除换词换词换词删除换词保留换词换词换词(1)试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原则。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

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7精准翻译语句(二)——扣准语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7精准翻译语句(二)——扣准语境

学案47精准翻译语句(二)——扣准语境,落实“分点”复习任务 1.在诵读全文的基础上认真揣摩句子大意,准确找出句中关键词,找出得分点。

2.能够在翻译中精准落实得分点。

考情微观见学案46知识图要活动一准确判断得分点翻译文言文句子时,被列为得分点的词、句式一定要翻译准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考试中不失分。

为此,翻译时应首先根据这句话的分值圈出你认为是得分点的词、句式,力图首先把这些词翻译准确。

也就是说,命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译准,那么译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

因此,翻译的第一步就是阅读揣摩,圈出重点词语、特殊句式,然后字字、句句落实,这样自然会提高翻译的准确率。

请先审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的得分点,然后翻译该句,并思考如何判断出得分点。

(2020·新高考Ⅱ)海瑞,字汝贤,琼山人。

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

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百司惴恐,多患苦之。

……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

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籯,有寒士所不堪者。

因泣下,醵金为敛。

小民罢市。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

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

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民罢市。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得分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可以在原句中圈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得分点)关键实词:偷惰、矫、陈、杖。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考情分析】从近几年新课标全国卷的考查内容来看,文言文阅读的命题考查有如下特点:1.选材、文体的稳定性。

命题者近几年一直坚持从“正史”著作中选文,并且一直选取古代人物传记。

如2009年宁夏、海南卷的《宋史·朱昭传》,2010年新课标全国卷的《明史·花云传》,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何灌传》,2011年辽宁卷的《旧唐书·宋庆礼传》,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的《宋史·萧燧传》。

这些阅读文本选材范围的界定和文体的稳定性,体现了新课标对文言文阅读提升阅读境界、积淀阅读素养的精义,也为考生的备考复习指明了方向。

2.传主类型的忠义性。

文言传记中的传主均为各朝的忠臣、良将,他们都忠君报国、舍生取义,成为后人效仿的典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考点、题型、分值的固定化。

文言文阅读考查一直是4道题目,即实词含义判断、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文意要点、文言翻译(2个语句)。

题型一直是3个客观选择题+1个主观翻译题。

分值为19分,其中文言翻译10分。

通过以上分析,结合《考试大纲》可知,新课标全国卷2013年的文言文阅读考查仍将延续近年来的命题特色,但也可能在基本稳定的前提下作出一些调整,如选材的范围(这方面应重点关注“正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也应适当涉猎一下非“史”选文中的人物传记)或将进一步扩大,文体选择(平时可适当关注一下政论文、游记文、序文等)也许趋向灵活等。

【学习方法指导】掌握文言文阅读的金钥匙文言文阅读必须脚踏实地地积累,否则可能到考试时感到不足以应对。

学习阅读文言文并不难,只要掌握规律、循序渐进,是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中学文言文学习的终极目标的,即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要达到这个目标,需做好以下三点:一、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是学习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中学生学习阅读文言文,大都从中学课本上出现的文言文开始,而后逐渐延伸到课外文言文(包括高考文言文阅读文)。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 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灵壁张氏园亭记苏轼道京师而东,水浮浊流,陆走黄尘,陂田苍莽,行者倦厌。

凡八百里,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

其外修竹森然以高,乔木蓊然以深。

其中因汴之余浸,以为陂池,取山之怪石,以为岩阜。

蒲苇莲芡,有江湖之思。

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

奇花美草,有京洛之态。

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

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

果蔬可以饱邻里,鱼鳖笋茹可以馈四方之宾客。

余自彭城移守吴兴,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

肩舆叩门,见张氏之子硕。

硕求余文以记之。

维张氏世有显人,自其伯父殿中君,与其先人通判府君,始家灵壁,而为此园,作兰皋之亭以养其亲。

其后出仕于朝,名闻一时,推其余力,日增治之,于今五十余年矣。

其木皆十围,岸谷隐然。

凡园之百物,无一不可人意者,信其用力之多且久也。

古之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

必仕则忘其身,必不仕则忘其君。

譬之饮食,适于饥饱而已。

然士罕能蹈其义、赴其节。

处者安于故而难出,出者狃于利而忘返。

于是有违亲绝俗之讥,怀禄苟安之弊。

今张氏之先君,所以为其子孙之计虑者远且周,是故筑室艺园于汴、泗之间,舟车冠盖之冲,凡朝夕之奉燕游之乐不求而足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治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故其子孙仕者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处者皆有节士廉退之行。

盖其先君子之泽也。

余为彭城二年,乐其风土。

将去不忍,而彭城之父老亦莫余厌也,将买田于泗水之上而老焉。

南望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幅巾杖屦,岁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以与其子孙游,将必有日矣。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始得灵壁张氏之园于汴之阳(阳:水之北)B. 舟车冠盖之冲(冲:冲过来)C. 故其子孙皆有循吏良能之称(循:遵守、依照)D. 处者皆有廉退之行(退:谦退、谦逊)(2)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其外修竹森然以高③华堂厦屋,有吴蜀之巧②硕求余文以记之④盖其先君子之泽也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全部直接符合苏轼认为张氏园亭“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的一项是()①陂田苍茫,行者倦厌②椅桐桧柏,有山林之气③奇花异草,有京洛之态④果蔬可以饱邻里⑤鱼鳖可以馈四方之宾客⑥由宋登舟,三宿而至其下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⑤C. ③④⑤⑥D.①②⑤⑥(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二文言基本知识的系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一)理解实词,初通文意
读文,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①子为寡人谋( 谋划 ) ②重为之约车百乘( 郑重地 ) ③以其西为赵蔽也( 屏障 ) ④吾岁不熟二年矣(年成不好,收成不好 ) ⑤臣效便计于王( 献上好的计策 ) ⑥魏王折节割地( 屈服于别人 ) ⑦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 运输,运送 ) ⑧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 敏疾,快 )
2022·全国乙卷
《说苑·贵德》
①断句②课内外实词意义比较③内容 概述④翻译
选材特点 2022年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自《战国策》《说苑》两部常见史书, 但《东观汉记》则不为中学生视野所及。所选文字,《战国策》传主 都是在战国“大变局”中施展合纵连横的名人;《东观汉记》选取了 忠君爱国、功绩显赫的东汉名将吴汉。所选《说苑》文本则通过书中 历史人物的言论事例来阐述儒家选贤尊贤的治国理念,提供另一种角 度来观察历史人物的不同丰采。篇幅一般控制在600字左右。
答案:C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
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
作兵力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
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
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 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 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燕国不去援救魏国, 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 魏国后,魏王倾尽韩国、魏国的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 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 燕国是跋涉几千里去援助他人好,还是一出去就看见敌军好?那么对 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 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 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前往魏国)。魏王大喜,说: “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 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中庸(节选)》《〈孟子〉一则》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中庸(节选)》《〈孟子〉一则》

学案38《中庸(节选)》《〈孟子〉一则》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答案同“惬”,快心,满意2.多义实词答案(1)①明晰,清楚②显明③彰明美好的④视力⑤阐明(2)①坚定②(病)重(3)①一次②统一③把……看作一样④全,一概⑤一体⑥相同(4)①擅长②生长③增长,滋长④年长⑤辽阔,广阔⑥长久,长远⑦经常(5)①蒙蔽,局限②遮住,遮掩③同“敝”,破旧3.特殊句式答案①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②省略句,省略“能”字4.文化常识《中庸》: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__________家经典之一。

原属《______________》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

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

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独立成书。

南宋理学家朱熹则将其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编为《四书》。

答案儒礼记《论语》《孟子》《大学》二、重点巩固(一)名句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庸(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对稳定天下之本的“中”的理解。

(2)《中庸(节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对人处世之道的“和”的理解。

(3)《〈孟子〉一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孟子回答公孙丑自己的长处。

(4)《〈孟子〉一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讲一旦你的行为问心有愧,这种气就会缺乏力量了。

(5)《〈孟子〉一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讲的是揠苗助长的后果。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2微案2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2微案2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

微案2理解文言特殊句式——抓住标志,翻译落实复习任务通晓文言常用特殊句式,形成翻译中的“句式意识”。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翻译)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固定句式(奈何)①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考查均放在翻译中。

②文言句式考查频率不及实词、虚词高,且带有随文命题特点。

考查何种句式也是如此。

新高考Ⅱ卷①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②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①省略句(与之语)②固定句式(何……乎)全国乙卷①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②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论而供秩焉。

①固定句式(奈……何)②定语后置句(之)2021全国乙卷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状语后置句(以法)、判断句(乃)2020新高考Ⅰ卷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被动句(为……所)知识图要前备知识——固定句式一、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奈何何如奈……何如……何若……何怎么/怎么办/怎么样为什么把……怎么办对……怎么样何故怎么/为什么/什么原因何以为什么/怎么会凭什么……/根据什么……何所所……的是什么孰与……与……孰……跟……比较,哪一个更……二、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句式标志翻译格式何……哉(为、也、也哉)怎么能……呢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怎么能……呢如之何怎么能……呢三、表示感叹的固定格式四、表示揣度的固定格式活动一掌握判断句和被动句(一)判断句:是为副词加者也,另有直接判断句判定判断句的方法有二:一是看外在语言标志,“……者……也”“……也”“……者……”,以及副词“皆”“诚”“则”“乃”“必”“非”等。

二是从特征入手,判断句的特征之一就是谓语部分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

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破灭之道”就是一个名词性短语,符合判断句的特征。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

学案39《滕王阁序》《黄冈竹楼记》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例句本字及意义①青雀黄龙之轴.②云销.雨霁③所赖君子见机.④被.鹤氅答案①同“舳”,船②同“消”,消失③同“几”,预兆④同“披”,穿在身上,披在身上2.古今异义词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①逢迎千里逢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说话和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含贬义)②上路俨骖于上路..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走上路程,动身;上轨道③学士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读书人;学位的最低一级,大学本科毕业时授予④猖狂阮籍猖狂..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狂妄而放肆(含贬义)⑤同志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人们惯用的彼此之间的称呼答案①迎接②高高的道路③掌管文学撰述的官④狂放、不拘礼法⑤志同道合3.多义实词词语例句意义(1)弥①舸舰弥.津②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③旷日弥.久答案(1)①满,遍②越,更加③长,久(2)①全部,都②完,没有③穷尽④死、灭⑤极,最⑥竭尽,全部用出(3)①参差②清爽③过失,差错④败坏⑤失意,茫然(4)①同“披”,穿在身上,披在身上②分散,散开③表被动④覆盖(5)①紧挨,靠近②等到,及③比较④比试4.词类活用答案①名词作动词,看,望②名词作动词,变为荒丘废墟③名词作状语,像雾一样/像星星一样④动词作名词,视野⑤形容词作名词,俊杰⑥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事物/难得的人⑦形容词作动词,穷尽,极尽⑧使动用法,使……放下⑨使动用法,使……腾飞/使……起舞⑩使动用法,使……逃窜⑪使动用法,使……受委屈⑫意动用法,以……为衣襟/以……为衣带⑬名词作动词,弹奏5.特殊句式答案①被动句,无标志词②被动句,无标志词③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何(疑问代词)、知(动词)④宾语前置句,标志词:何(疑问代词)、惭(动词)⑤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⑥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⑦判断句,标志词:皆⑧判断句,标志词:亦6.文化常识(1)星分翼轸..翼轸:__________名。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29《齐桓晋文之事》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板块五文言文阅读(教材文言文复习)学案29《齐桓晋文之事》

学案29《齐桓晋文之事》复习任务 1.梳理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多义实词“闻”“舍”“辟”“制”。

2.翻译重点句子。

活动一基础梳理1.通假字请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意思。

①王说,曰:……“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为长者折枝“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刑于寡妻“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盖亦反其本矣a.“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说悦高兴②枝肢肢体③刑型典范、榜样,这里用作动词,做榜样④a.盖盍何不b.反返回到⑤涂途道路⑥罔网这里用作动词,张网捕捉,比喻陷害⑦颁斑斑白、花白2.古今异义请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②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③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④a.否,吾何快于是..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吾惛,不能进于是..矣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

学案48精准概括文意——精准定位,分层提取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和题型要点。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3分)比较事件不同①重点考查内容重在事件和人物行为原因、人物性格特点。

②涉及的区间文字很少,很集中。

③只要求简单理解概括文意,不要求深入分析。

④题型以分析原因为主。

⑤答案要求精练、全面。

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

(3分)概括人物特点2021 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3分)理解作者观点新高考Ⅱ卷文中说到“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具体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事件原因2020 新高考Ⅰ卷孙奇逢等为什么倡议凑集金钱救助左光斗?救助成功没有?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结果新高考Ⅱ卷海瑞在向明世宗上疏前,为什么要事先“市一棺,诀妻子”?请简要说明。

(3分)概括人物行为原因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文意简答题的审答规范1.(2021·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前文提示:唐太宗即位,与大臣议事:降宗室郡王爵位、减赋清廉止盗、张玄素谏任群臣,裴矩力谏。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道理: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含答案)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练(含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二)劝学秦观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

暗疏之,亦不甚失。

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

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

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

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抵君羸卒数万。

”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知之何矣。

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B.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C.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D.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B.驾,一天的行程。

“驽马十驾”意思是劣马拉车走十天。

C.《荀子》,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弟子记录的荀子言论和思想观点。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断开句读——以词突破辅以句式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断开句读——以词突破辅以句式

学案43精准断开句读——以词突破,辅以句式复习任务 1.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正确断句。

2.利用排“同”聚“异”的解题原则突破难点,做到精准断句。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16—2022年所有全国卷及2020—2022年所有新高考卷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所选句子多为叙述性句子,展示人物生平和命运转折的重要时刻;50字左右。

②设6~8处停顿,有两处难度大的不同。

③侧重语法停顿而非语音停顿,一般不考具体的标点,只要求用斜线断开。

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一)名代前后多联系1.(2021·新高考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

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

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

”上曰:“然。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 B解析“以镇天下”是“强宗室”的目的;“故皇再从三从弟……”以“故”字领起,是“强宗室”的具体行为。

“以镇天下故皇”于理不通,由此排除A、D两项。

“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是名词性短语,作主语,因比较长,一般在它和谓语之间停顿;而“虽童孺皆为王”是一个紧缩复句,中间不应再断开;太宗问群臣遍封宗子对天下有没有好处,这里的“利”应是“于天下”之利,因此“于天下利乎”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2微案1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板块五文言文阅读学案42微案1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

微案1理解文言虚词——结合语境,虚“虚”实“实”复习任务 1.梳理并总结五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重点掌握高频虚词的意义。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题干表述(翻译)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Ⅰ卷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虚词:以①虚词全部放在翻译中考查。

②不考用法,只考虚词的意义。

③虚词考查重点放在高频虚词及副词上。

新高考Ⅱ卷禹曰:“吴汉可。

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

”虚词:数、鲜全国甲卷①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

”②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虚词:①其;②乃。

2021全国甲卷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虚词:每、小、辄2019全国Ⅰ卷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虚词:数、或、稍2018全国Ⅰ卷①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②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虚词:①以、以为;②以、素知识图要活动一 梳理总结五类虚词(一)代词代词可分为三类:(1)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如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如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如之、其、厥、彼。

(2)指示代词。

近指的,如此、斯、之、是、兹。

远指的,如彼、夫、其。

虚指的,如某、或、莫。

(3)疑问代词。

如孰、何、奚、胡、恶、安、焉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善刀而藏之.杳不知其所之.也 B.⎩⎪⎨⎪⎧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 焉.用亡郑以陪邻犹且从师而问焉.D.⎩⎪⎨⎪⎧或.取诸怀抱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 D解析 D 项均为“有的、有人”。

A 项它/到、去。

B 项它/那些。

C 项哪里、怎么/他、他们。

(二)副词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语气等的词。

1.副词的种类(1)表程度。

表示“稍微”的副词有:少、稍、略等。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文论选段》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文论选段》

学案40《上枢密韩太尉书》《古代文论选段》一、基础梳理1.古今异义词答案①用语言表现出来②不知不觉③寄托④放声高歌2.多义实词答案(1)①背②背负,引申为覆盖③失败④辜负⑤承担(2)①有的人②有时③或许(3)①表现②情形③形体④形迹⑤形象,形状3.词类活用答案①名词作状语,在朝内②名词作状语,出征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宽广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壮⑤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志/形容词作名词,大的方面⑥形容词作动词,表现亲密⑦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根/苗/花/实4.特殊句式答案①宾语前置句,标志词:未(否定词)之(宾语)②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③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④状语后置句,标志词:乎⑤判断句,标志词:非⑥被动句,标志词:为……所5.文化常识(1)《上枢密..韩太尉书》枢密:枢密院是唐、五代、宋、辽、元等朝代的官署名称,长官称枢密使,唐代枢密使主要掌管________,类似秦汉时的太尉,故称韩琦为太尉。

(2)太尉执事..执事:侍从(随侍君王左右,随从侍奉的人)。

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________对方,可译为“您”。

(3)《毛诗序》,是一篇____________专论文章。

一说为孔丘弟子子夏所作,一说为东汉卫宏为《诗经》所作的序,分为大序和小序。

大序为《关雎》题解之后作者所作的全部《诗经》的总的序言,小序是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每一篇的序言。

一般而言的《毛诗序》是指大序。

(4)《典论·论文》,三国魏文帝____________所撰,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诗品》,是南朝梁国____________所著的评诗专著,是现存最早的诗论专著,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发展到新阶段,被视为历代诗话之祖。

(6)《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所著的一部____________著作。

它已初具理论体系,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2024版新教材高考语文全程一轮总复习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复习任务群一教材回顾构建联想
(《里仁》) ④子曰:“君子喻( 知晓,明白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⑤子曰:“见贤( 德才兼备的人 )思齐( 与……看齐 )焉,见不贤而内
( 在心里 )自省也。”(《里仁》)
⑥子曰:“质( 质朴、朴实 )胜( 超过 )文( 华美、文采 )则野 ( 粗野、鄙俗 ),文胜质则史( 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 (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然后君子。”(《雍也》)
答案:C
解析:C项,“战国时期”错,应为“春秋中叶”。
四、文言翻译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答案: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 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8.《论语》十二章中“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两句是说你一旦 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
⑦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 (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 ),任重而道远。仁以 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停止 ),不亦远乎?”(《泰伯》)
⑧子曰:“譬如为山( 用土堆山 ),未成一篑( 盛土的竹筐 ),止,吾止 也。譬如平地( 填平洼地 ),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⑨子曰:“知( 同“智”,智慧,聪明 )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 惧。”(《子罕》)
⑩颜渊问仁。子曰:“克( 克制、约束 )己复礼为仁。一日( 一旦 ) 克己复礼,天下归( 称赞,称许 )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 条目,细则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聪明,机智 ),请事 ( 实践,从事 )斯语矣。”(《颜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全)第三部分文言文阅读一、考点解说(一)考点及解说2003年《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所谓“浅易的文言文”,是指基本词汇是常见词汇、基本文言句式是常见句式的纪传文。

这就从原则上确定了文言文备考的基本方向一一其阅读语段并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紧密切合中学阅读实际,科学地选择、全面地设计的。

那种认为阅读文段及试题越难越好的认识是错误的。

1.理解(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理解文段的关键,与文言虚词相比,它数量多,表意性强,变化性大。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结构的词。

它是构成文言句子不可缺少的部分。

“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

2003年《考试说明》把常见的文言虚词,限定为18个,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关于“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

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分析。

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

2.分析综合(1)筛选文中信息。

“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

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与“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是不同的,它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明显,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往往相对大一些,非得把功夫使在对文段的深入阅读理解、对有关信息作去伪存真的深刻思考上。

3、鉴赏评价(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通览1.文言实词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中用同音(或近音)代替的办法写成另一个字;古今异义词是指在语言演变过程中,古今意义差别较大的词;汉语是表义文字,文言文一般一字一词,用语精练,多义性强,语境意义地位突出。

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2.文言虚词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代词以及兼词等,其中最常用的文言虚词,2003年《考试说明》只限定了18个。

3.文言句式常见文言句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用“是’’联系判断句中的两部分,文言文则不用这种形式来表示判断。

一般地说,它有以下七种形式:①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来帮助判断,形成“……者……也”的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只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形成“……,……也”的格式,如:夫战,勇气也。

③只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不用“也”字,形成“……者,……的格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

④主语后既没有“者”也没有“也”字来帮助判断,是一个名词性的短语,如:刘备,天下枭雄。

⑤表示否定的判断句是在谓语之前用一否定副词“非”,用来否定整个谓语,如:人非圣贤,孰能无惑?⑥在谓语前用“乃”、“即”、“则”、“必”、“皆”、“悉”等副词来加强肯定语气,表示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用“为”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表示判断,如:在药则未为良时。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句子中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而言的。

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谓语动词的主动者,或称施事者;另一种主语是谓语动词的被动者,或称受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表示方法:①在谓语动词之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为行为的主动者,前面的主语具有被动性,“于”相当于“被”,如:而君幸于赵王。

②在谓语动词之前,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主语具有被动性质,“为”相当于“被”,如: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在谓语动词前用助词“见”,构成“见+动词”的格式,或“见……于……”的格式表示被动,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笑于人。

④不用任何表示被动的标志,意念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子贡辩智而鲁削。

(3)宾语前置现代汉语的一般语序为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古汉语则有宾语前置现象。

常见的宾语前置现象主要有以下四种:①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词前置,如:大王来何操?②在否定句中,一般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③有时为了强调、突出宾语,把宾语置于动词之前,用助词“是”、“之”等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如:唯余马首是瞻。

宋何罪之有?④有时为了强调介词的宾语,也可以把宾语置于介词“以”之前,而不用助词作前置的标志,如: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句子中某些成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省略,只是省略的情况比现代汉语更多,更复杂。

从省略情况看,它大致六种:①主语省略主要有主语承前省略、蒙后省略和对话省略三种形式,如:a.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皆死。

(主语承前省略) b.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主语蒙后省略)c.(孟子)日:“独乐乐,与人乐乐,熟乐?”(王)曰:“不若与人。

”(主语对话省略)②谓语省略在并列的句子里,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将其省略。

常见省略谓语的句子有以下三种,如:a.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谓语承前省略)b.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扬子之竖追之。

(谓语蒙后省略)c.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

(谓语动词省略)③文言文宾语省略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如:a.权起更衣,肃追(之)于宇下。

(谓语宾语省略)b.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

(介词宾语省略)④兼语省略“使、命、令”等动词作谓语时,它后面有一个主谓词组做宾语,这个主谓词组的主语有时省略,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

(兼语省略)⑤介词省略介词“于、以、自”等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句子中作补语,有时省略,如:a.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介词“于”省略)b.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介词‘‘以’’省略)⑥量词省略古汉语量词不发达。

一般情况下,数词直接与名词或动词连接。

如:a.蟹六(条)跪而二(只)螯。

b.寒署易节,始一(次)反焉。

4.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原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或词性未变,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数词、代词有时也可以活用,所以,词类活用又叫做“实词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活用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b.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如:邑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名词作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动词活用a.动词用如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动词用如使动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c.动词用如意动词,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形容词活用a.形容词用如名词,如: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b.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如:山多石,少土。

c.形容词用如使动词,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d.形容词用如意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4)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

5.文言翻译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到以下四点:(1)译文要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无语病,做到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所谓“雅”,就是译文的用词造句要讲究文采,做到文笔优美。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以体现原文的造句特点;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词语或句子结构进行灵活的翻译。

(3)恰当补充与删减。

文言文在一定的条件下常省略的一些成分,翻译的时候,这些成分要及时补充出来。

文言语句中的一些语气词、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部分,翻译时要不吝删掉。

(4)正确调整语言顺序。

在翻译中,凡是原文语序与现代汉语一致的语句,其语序要遵循不变;凡是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语序,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如倒装句的翻译。

(三)备考指津1、误答原因探寻文言文阅读题的误答原因很多,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1)平时文言文阅读量不足,文言语句背诵量少得可怜,文言底蕴薄弱。

有的考生平时学习古文满足于对照注释能看懂课文,不肯在背诵原文上下功夫,更有甚者,以背诵译文代替阅读古文,其结果,文言语感非常薄弱,基本词汇识记寥寥,以致在应试中不能读懂原文,找不到正确答案。

(2)平时做题轻阅读,重做题,急功近利,摆不正阅读与做题的关系。

阅读文言语段与做题本来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阅读是基础,没有深入细致的研读,就根本谈不上做题。

可是有的考生认识不到这一点,把重心放在了做题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