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0def755b9d528ea80c77963.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第一章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官师合一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
“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三)设置博士官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
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
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
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一)各家并存,推重“黄老之学”的汉初教育政策1、重视知识分子作用2、允许开办私学,恢复各派学术3、废除挟书令(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1、“推明孔氏,抑黜百家”2、兴太学以养士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5、了解卧碑文、训士卧碑文的对应朝代。
国子监设绳愆厅;立《卧碑文》(明)、《训士卧碑文》(清)。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重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c0ba1d4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b5.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文教政策1、秦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统一文字、严禁私学(焚书坑儒)、吏师制度(以官吏为师,仅学法律)。
2、汉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汉初时期:重视知识分子作用、允许开办私学、废除“挟书律”。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重选举。
3、隋唐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崇儒兴学、兼用佛道、发展科举、任立私学。
4、宋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重视科举,重用士人。
三次兴学,广设学校。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
5、明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1)广设学校,培育人才。
2)重视科举,选拔人才。
3)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推崇程朱,删节《孟子》。
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
屡兴文字狱。
)6、清朝的文教政策包括哪些内容?答:1)崇尚儒家经术,提倡程朱理学。
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开科取士,编辑书籍。
严禁立盟结社。
销毁不利书籍。
)7、我国古代文教政策有哪些特点?答:1)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文教政策的制定。
2)古代文教政策是统治阶级统治政策的组成部分,与政治、经济政策是一致的。
3)古代文教政策一般在鼓励官学发展的同时,多数朝代也允许私学的发展。
4)古代文教政策注意到人才的培养和人才的选用的关系,尽量做到培养人才的教育制度与选用人才的官吏制度的统一。
5)古代文教政策贯穿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并重的精神。
6)古代文教政策强调教育工作应以道德教育为中心。
官学制度1、请简述西周的官学制度。
天子设立:成均(南学)、上庠(北学)、辟雍(太学)、东序(东学)、瞽宗(西学)大学诸侯设立:頖宫国学小学闾设塾党设庠乡学州设序乡设校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德、行、艺、仪几方面,实际上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的限制,只有少数符合资格的人才能享受大学教育。
大学的教学服从于培养统治者的需要,学大艺,履大节。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fbdffc0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一、古代教育史(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1、学制:(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
(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
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近代教育史(一)教会学校与洋务学堂的兴办1、教会学校的兴办: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教会学校,进行西方文化的传播和教育。
这些学校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和通商口岸。
2、洋务学堂的兴办: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创办洋务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
中国教育简史相关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简史相关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fb8008783d049649b6658a9.png)
一、填空(每题1分)1、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的萌芽是成均,虞庠。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4、《学记》中著名的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藏息相辅。
5、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学生守则是《弟子职》6、孔子进行六艺教育所采用的教材是诗、《书》《礼》《易》《乐》《春秋》7、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孔子最著名的两个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8、“反求诸己”是由孟子提出来的。
9、我国中央官学太学的设立是在汉武帝时期,10、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及门弟子、著录弟子两种11、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的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和重选举以尽天下之材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12、汉代官学的主要形式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13、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秀才14、东汉末年镌刻的熹平石经,是太学的标准教科书。
唐代为统一思想,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15、培养鸿儒是王充提出的教育目标。
16、国子学是西晋创立的,是门阀世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
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17、“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是唐代的文教政策。
18、我国古代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寺。
19、唐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
二馆中的二馆是指弘文馆、崇文馆。
20、宋代范仲淹领导了庆历兴学,王安石领导了熙宁兴学,蔡京领导了崇宁兴学,他们的改革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21、科举制创设于 606 年,废止于 1905 年。
袁世凯在废止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
22、明朝晚期最著名的书院是顾宪成创办的东林书院。
23、清代著名的文字狱有庄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查嗣庭案 24、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25、太平天国的文教政策是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儒家教育26、教会在我国境内创办的第一所学校是马礼逊学堂,一所女子学校是宁波女塾,我国自行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是经正女学 27、蔡元培“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5847a18ccbff121dd36835a.png)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1章 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 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 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 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 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 礼:“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 (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
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
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
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2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 (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9d80a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6.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分析一、古代教育1.古代教育的起源和特点: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和社会,注重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教育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教育方式以讲授和默写为主。
2.先秦时期教育:先秦时期的教育注重儒家思想的灌输,兴起了辅助教育的家塾和师徒制度,培养了许多杰出的文人、士人。
3.秦汉时期教育:秦始皇实行过焚书坑儒等措施,但汉代恢复了儒学的地位,建立了国子监和郡学,推行师生契约制,培养了大批的文人和官员。
4.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这一时期,由于战乱频繁,教育几近瘫痪,但在佛教的影响下兴起了僧官学,培养了一批佛学专才。
同时,士人开始注重私塾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人。
5.唐宋时期教育:唐代开设了国子监、州学和私塾,并出现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培养了大批的进士和官员。
宋代继承了唐代的教育制度,并兴起了书院教育,培养了一批文化名人。
二、近代教育1.明清时期教育:明清时期兴起了私塾教育的黄粱梦,但国子监仍然是最高学府,科举考试仍然是最重要的选拔机制。
2.中国近代教育的嬗变: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开始面临外来的列强侵略和思想文化的冲击,清末的洋务运动和后来的戊戌变法都试图教育,建立现代教育体制。
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提出了新的学习观念和教育理念,主张民主、科学、自由的教育。
5.当代教育与发展:开放以后,中国教育出现了一系列与发展的新动向,包括选拔制度的、课程、教育投入的提高等。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的分析,包括古代教育和近代教育两个大的阶段,在每个阶段中还有相应的细分内容,例如各个朝代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机构等等。
复习时可以结合历史背景、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等进行记忆和梳理,以帮助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64c88c0a216147916112841.png)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复习资料一、单项选择题1.秦朝时期主要教育政策为( C )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D ) D.见闻为与开心意3.察举制度人才选拔的特点是首先凭士人在当地的声名及,即( A )A.社会舆论4.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 C )C.能者为师5.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 D ) D.“三舍法”6.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子学为( B ) B.国子监7.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B ) B.马礼逊学堂8.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教育变革标志为( B ) 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9.荀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B ) B.闻、见、知、行10.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 D ) D.试卷成绩11.韩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 B ) B.传递儒家道统12.北宋的庆历兴学的主持人是( A )A.范仲淹13.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 B ) B.“致良知”说14.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 )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1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D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6.《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C )C.学、问、思、辨、行17.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 D ) D.试卷成绩18.朱熹认为小学的学习重点是( D ) D.“学其事”19.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 D )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20.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最早的电报学堂是( B ) B.福州电气学塾21.中国最早的一所教会女学是( C ) C.宁波女塾二、填空题1.西周“国学”的教学内容,包括德、行、艺、仪等四方面,而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基本内容。
2.“不治而议论”的办学方针,使稷下学宫真正体现了办学自主、学术自由,管理民主的特色。
3.王充以为教学过程包括“见闻为”的感性认识和“开心意”的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a9535557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d5155c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1.古代教育:古代中国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
家庭教育主要有父母传授的家学和师傅传授的手艺。
进一步的教育形式是私塾,由名师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士人才能。
2.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时期,教育逐渐得到官方的正式组织。
特别是在唐朝,建立了国子监,用于培养士人。
国子监设置科举考试,积极选拔优秀人才,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制度。
3.科举制度:宋朝推行科举制度,主要考察文化知识,通过考试选拔士人。
科举制度的推行改变了以出身为主要准则的选拔方式,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有助于推动社会进步。
4.书院教育:宋朝时期,书院成为民间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
书院由有名的学者或官员创办,培养学生的才能,并传授儒家经典和文化知识。
书院教育在民间推动了知识的传播和学术的发展。
5.清朝的教育:清朝初年,进一步发展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对教育的统一管理。
乾隆年间,设立了图书馆、书籍供给等机构,促进了图书出版和阅读。
康熙时期推行了扩招政策,提高了科举选拔的范围和机会。
6.新式教育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新式教育。
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学者们积极倡导教育,提倡科学、实用主义和民主等教育理念。
一大批西方式的学校和大学开始兴起,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中国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8.现代教育问题:随着教育体制的扩张和社会的变革,中国教育面临诸多问题。
例如,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城乡教育差距大;应试教育导致教育质量问题;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升学竞争压力过大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推行多元评价和终身学习的理念。
总结起来,中国教育史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历史,涵盖了众多的变迁和发展。
从古代的家庭教育到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再到近代的新式教育发展,中国教育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创新。
然而,教育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如今的教育仍在持续进行,以期建立起适应现代化需求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a1b7c7a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a.png)
中国教育史第一二三章知识点第一章:中国教育史的起源1.中国教育的起源:早期的中国教育始于原始社会时期,主要是通过家庭传授知识和技能,以及部落长老传授道德规范和社会价值观念。
2.古代先秦教育:先秦时期,教育主要通过私塾、家庭和师友相传来进行。
教育内容注重道德伦理、礼仪习俗和文化知识,强调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实践。
3.秦汉时期的教育:秦朝实行教育制度统一,推行儒家教育,并设立官方学校来培养人才。
汉朝时期,封建贵族开始设立私塾,培养士人,并逐渐发展出以科举制度为主导的官方教育。
第二章: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变革1.唐宋时期的教育: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使得科举成为官方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进一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宋朝时期,封建文化达到巅峰,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推动了国子监等学堂的发展。
2.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朝时期,西学东渐,对传统儒学的影响逐渐显现。
明代开始出现了民间教育的兴起,同时官方教育也得以发展。
清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封建主义教育制度逐渐形成。
3.近代以来的教育变革:19世纪中叶,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对中国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继续现代化。
第三章: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1.新中国教育的创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行了教育体制,废除了科举制度,建立了新的教育体系。
普及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任务。
2.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新中国大力普及教育,推行义务教育,在农村地区兴办农村小学、部队办学等。
1980年代开始,素质教育成为重要议题,教育内容开始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
1952年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9年设立了第一所独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
开放以后,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民办高校和国际合作办学逐渐兴起。
4.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21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建设。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d8fc84c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e8.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中国教育史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深入研究中国教育的过去对于理解现在和展望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为大家提供一些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大家回顾和巩固相关知识。
一、古代教育古代中国的教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部落社会。
在这个阶段,教育主要通过家庭和社会的传统文化进行。
随着社会的发展,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儒家教育开始兴起。
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仁爱”、“礼仪”等价值观念,并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在古代,士人教育成为社会精英的象征,科举制度也逐渐形成。
二、封建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官学成为封建社会中的主要教育机构,它们培养了大量的士人,为封建社会提供了稳定的统治力量。
此外,宗教教育也在封建社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佛教、道教等宗教机构成为教育的中心。
三、近代教育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在清朝末年,西方的近代教育开始传入中国,西方教育思想和制度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等教育家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的理念,他们主张“教育救国”,呼吁改革传统教育制度,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新式学堂、私塾等新型教育机构开始兴起,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现代教育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被视为国家建设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建立了全民教育制度,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了教育资源。
此外,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学和科研机构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教育改革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教育体制改革、课程改革、教育评价改革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实施,为中国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同时,教育国际化也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41999f1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46.png)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中国教育史的要点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一、古代教育
1.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两个特点教育思想:儒家和墨家
2.格致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受到重视的古代教育内容有经学、文学、音乐、书法等
二、封建时期教育
1.通过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流行
2.私塾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
3.寺庙教育的兴起及其作用
4.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局限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和教育的推动
2.中国的近代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
3.晚清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4.清末教育的几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康梁变法、戊戌政变等
5.新教育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严复、黄炎培、陈独秀等
四、现代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方针政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划: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等
3.教育和发展: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等
4.教育困境和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后现代教育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2.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教育的兴起
4.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
尽量详细地掌握这些要点,加上课堂笔记和相关教材的复习,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9cd0520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7.png)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机构。
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 6.3 新中国的教育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空前的发展,实施义务教育,普及高等教育,推动教育现代化。
七、当代教育的特点- 7.1 教育法制化:教育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确保教育的公平与公正。
- 7.2 教育信息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手段和内容日益现代化,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成为新趋势。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73659d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af.png)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得知识点)一、有关常识: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 “官守学业”得局面, 政教一体, 官师合一, 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 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得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就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就是著录于史册得最早得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得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 最早提出建议得就是容闳。
6.1877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 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 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 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得“最重要”原则。
1890年, 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 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得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商代: 序、庠、学、瞽宗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与乡学(塾、庠、序、校)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得一种。
元代首创, 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 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 利用农闲空隙时间, 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 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高等私学(精舍、精庐), 初等私学(书馆、学馆, 村学、村塾、冬学, 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8、墨、道、法家得教育思想:墨家得教育内容以“兼爱”得基本思想为主, 同时重视文史知识得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 还注重实用技术得学习, 也重视武艺与自然科学技术得教育, 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得范畴, 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与审美力方面所产生得作用。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86778899360cba1aa811da56.png)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天子所设大学,诸侯所设的大学,书上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①“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
“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②《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
”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③大学中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2.(什么是“射”,什么是“御”?)“射”和“御”是军事训练课。
①“射”是指射箭,西周贵族子弟到了入小学年龄,就要接受正规训练,不能射箭的人,不能称男子之职。
“射”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重要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教练场所。
西周对射箭的教练十分重视,射箭的训练也十分严格,国学、乡学都要为贵族青少年参与大射和乡射准备条件。
每年大祭之前要举行射箭比赛,选拔武士,仪式隆重,并饰以礼乐。
“御”是指驾车。
贵族子弟达到一定年龄就要进行驾车技术的训练,并以能御、未能御区别长幼。
驾车要沉着、敏捷、熟练,并能随时配合射手,创造有利的射击机会,所以说学习驾车要经过严格的训练。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1.(什么是稷下学宫?)(P20)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时东方的文化教育中心,也是诸子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场所,因其建于齐国都城临淄的稷门之下而得名。
作为一种教育机构,稷下学宫虽然是齐国官办,但它实际上又是由许多私学组成,因此,稷下学宫更像是一所私学联合体,综合发展了春秋以来私学的长处。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https://img.taocdn.com/s3/m/825f13df26fff705cc170a8e.png)
中国教育简史一.名词解释1、三纲五常:是西汉董仲舒提倡的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董仲舒把“三纲五常”及其相应的忠孝等封建道德,说成是上天赋予的,是违背不了的,旨在培养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顺民。
2.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所著名学府,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的并兼有咨议作用的高等学府,它既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也是当时教育上的重要创造。
3.东汉设科射策太学考试最常使用的是“设科射策”的形式。
所谓“射策”,就是由学官将疑难问题书于简策,将它并列排放,覆盖试题,考生随意抽取其中一策进行解答。
类似于现今的抽签考试。
所谓“设科”,就是依据试题的难易程度分出甲、乙两科,西汉末时则分甲、乙、丙三科。
甲科(上第)合格者授郎中,乙科(中第)为太子舍人,丙科(下第)为文学掌故。
P110 4.“有教无类孔子提倡的办学方针。
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即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一方面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另—方面也使孔子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
5.三舍法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为重要的措施,是我国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
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考评成绩亦分上、中、下三等,上等者免殿试,中等者免礼部试,下等者免贡举。
6、学在官府学在官府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主要体现在:①礼不下庶人,学术和教育为王宫及各级政府把持,礼器也全由官府掌握,民间没有条件举行学术活动,更无学校。
②官师不分,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吏既是教育官员,也是学校教师。
③政教合一,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教育与行政合一。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9236c275581b6bd97e19ea5c.png)
1、因材施教:如何进行因材施教?A观察了解学生。
B根据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进行不同的指导。
C针对学生的性格缺点,补偏救弊。
D顺应学生的各种爱好,发展其特殊才能2、教学相长(定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而是通过为学生解答疑惑,共同进行学问切磋,共同进步。
3、有教无类:(1)内涵: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2)人性论依据?(3)针对奴隶主贵族的有教有类而提出(4)意义:打破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打破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满足了平民入学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5)实质:要求将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平民,扩大到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吧学校有“官府”移到“民间”4、唐代的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特点: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增添教育内容;教育等级制明显;学校类型多样化;教育、研究、行政三者合为一体。
5、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教学质量。
6、积分制:是累积计算学生全年学业成绩的方法。
始于宋太学,完善于元国子学。
有利于督促学生平时的学习。
(考试制度)率性堂为高级,升入后即实行积分法,在一个季度里,第一个月试本经义一道,第二个月试论一道,诏、诰、表、内科一道,第三个月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条。
每次考试,文理俱优者给一分;理优文劣者给半分;言不及义者无分。
一年内得八分者为及格,给予出身,不及格的,仍坐堂肄业。
如有才学超异的,报告给皇帝裁夺7、北宋三次兴学:庆历兴学,公元1044年(宋仁宗庆历4年),在范仲俺的主持下,北宋开始第一次兴学运动这次运动的主要措施包括3个方面:普遍设立地方学校。
改革科举考试。
创建太学,并采用分斋教学的形式。
评价:庆历教育改革最终失败,虽然州县兴学之令并未取消,亦只依地方官吏之好恶而兴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简史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原始时期教育特点•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均等•以生活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习•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教育尚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教育二、私学兴起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什么是“士”?颜回能“闻一知十”)•士食田(原来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统治者争相养士•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的兴起。
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1)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2)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在民间(3)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三、私学的特点•经济基础:个体经济•阶级基础:士、农、工、商的联盟•办学机构:已脱离政治机构而独立•教育对象:自由受教、惠及平民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孔丘的教育思想二、教育作用论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1.“有教无类”的含义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四、教育目的——培养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1.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2.君子品格——三达德•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评价:•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这一口号与“任人唯贤”的选士路线相配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从发展伊始就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对于教育、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六书《诗》《书》《礼》《乐》《易》《春秋》特点:•重人事,轻鬼神•重文事,轻武事•重政事,轻科技六、教学方法• 1.学、思、行结合•(1)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并且,学习知识须不断深化。
(2)学思结合(3)学以致用,学思行结合,行是学的目的2.启发诱导•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人的性格作出不同教育选择。
4.好学、乐学,实事求是七、道德教育1.私学中道德教育居首位,且道德教育必须与学识教育相结合2.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实践3.道德教育内容:礼、仁(1)礼为道德规范(2)仁是最高准则4.德育原则(1)立志(2)克己*(3)力行*(4)中庸*(5)内省(6)改过八、教师1.学而不厌*2.温故知新3.诲人不倦*4.以身作则*(5)爱护学生九、历史影响•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丘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1.人性论及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人生来如素丝一样,非天成•环境和教育造就了人•批评儒者公孟子“教人学而执有命”的观点。
2.教育的社会作用•三大施政纲领: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教育目的:兼士•兼士必须具备三项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四、教育内容1.政治、道德教育2.科学、技术教育•要求学生具有“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3.文史教育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五、教学方法1.主动2.创造3.实践4.量力所至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二、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善论•人性论是教育哲学的基础。
仁义礼智是人类种系学习的结果。
2.教育目的:明人伦•人伦,具体指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核心是孝悌。
•确定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教育的性质——伦理教育。
1.培养目标:有高尚气节、有“浩然之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五、教学思想*1.深造自得2.盈科而进3.教亦多术*4.专心致志六、社会分工与教育劳心也是一种社会劳动,士人的劳心工作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节荀况的教育思想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1.性伪之分性:•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是“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是无待而然者也”。
•伪,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如一切仁义礼仪。
2.性伪之合人性具备认识一切仁义礼智的可能性*3.“化性起伪”:教育作用化性起伪是人完善的必须。
两个条件:环境个体努力三、教育目的1.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即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四、教育内容• 1.善假于物。
2.儒经隆礼重法,礼法结合。
.影响荀况重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使先秦儒家经典得以保存,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教科书,为文化、思想的定于一尊提供了依据。
五、学习思想闻见、知、行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1.教师具有与天、地、君、亲并重的地位2.教师通过施教实现参与治理国家的目的3.师生关系中,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4.为师之道七、教育与社会群体1.学习是“善加于物”的重要表现。
2.学习和教育保证了人之群的实现。
3.分工是人之群的保障,而学习与教育则是社会分工之一。
第二节齐国稷下学宫二、稷下学宫的性质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官家出资举办•私学是其实际形式•学中常务由私学大师主持三、稷下学宫的特点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兼容并包,来去自由百家争鸣,自由辩论四、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促进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创造精神。
(“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陈寅恪)•出色的教育典范•留下无尽的思考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一、取士制度九品中正制发展过程•始设于魏文帝时期•初期重视人才的才能•后仅重视门第评价:•取士不再由州郡牧守兼任,而由专职的中正官从事,这是对乡举里选的新发展。
•取士工作从政权中分化出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组织上为科举制度的建立准备了条件。
•人才选拔大权为世家大族所把持,限制了庶族地主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进步。
•门阀制度的膨胀对学校教育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士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和优先选官的权利,挫伤了人们的求学积极性。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设太学于洛阳,太学得到初步恢复。
2.两晋时期的教育咸宁四年(278年),晋武帝初立国子学。
3.南朝的学校教育•四馆并列:元嘉15年(438),征召名儒雷次宗至京师,开儒学馆于京郊鸡笼山,置生百余人。
翌年,丹阳尹何尚之设立玄学馆,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馆,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馆。
三、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二)论士大夫教育1.教育的重要性受教育的重要性(“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
”)受特殊教育的重要性(知识决定着地位。
)知识教育的重要性(知识指一切谋生手段)2.教育目标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人才,突破道德修养,更加关注人才的实用性3.教育内容:德艺周厚(三)论儿童教育/家庭教育1.重视早期教育2.家庭教育的原则•严慈相济•同等爱护•重视通用语言学习•进行道德教育四)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方法•勤学•切磋、问学•眼学(包括书本知识和实践知识两个方面。
)第八章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及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二、学校教育制度(官学)1、中央官学:主干:六学一馆,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
旁支:中央各专职行政机构中附设的学校。
2、地方官学3、私学4、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教育的等级性明显学校类型的多样化学校的分布面较广重视医学教育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1、科举制的产生和发展(1)产生背景:新王朝的建立需要大量的人才九品中正制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3、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科举制与学校教育之间呈现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着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方法等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学校教育是科举制的基础,科举制是学校教育发展的指挥棒;学校教育培养的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而得到社会的认可,封建社会通过科举制来操纵学校教育的发展,控制人们的思想。
4、科举制的影响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消极:国家只重视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科举制有很大的欺骗性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第一节宋元的书院•《白鹿洞书院揭示》标志着宋代书院建设的制度化。
三、宋代书院的特点•组织上,设立山长、洞主、院长、堂长等职,负责书院的日常管理工作。
•教学形式上,创立升堂讲学、辩论问难的传统。
•活动内容上,包括聚徒讲学,学术研究,祭祀,藏书,刻书等。
四、书院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学习的场所。
•促进了古代学术的繁荣。
•书院的形式和精神对中国现代大学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第二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二、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1.理一元论。
(了解)2.人性分为“天命之性”“气质之性”。
3.教育作用:变化气质,明明德,实现“明天理,灭人欲”。
4.学校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明人伦。
5.抨击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四、道德教育3.道德教育的方法:立志:才学便要做圣人居敬:•圣门第一义•不是“耳无闻,目无见,不接事物”的坐禅,而是专心致志,谨慎认真的意思。
•要求:内无妄思,外无妄动。
五、朱子读书法1.循序渐进(了解)2.熟读精思.虚心涵泳•虚心:虚怀若谷,精心思虑,不可先入为主,牵强附会•涵泳:反复咀嚼,细心玩味。
4.切己体察(了解)5.着紧用力(了解)6.居敬持志:(了解)第八章明代的教育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了解)二、教育作用1.“致良知”(1)心即理:心是事物的本质。
2)良知是心的本体2.教育作用:去除物欲对“良知”的昏蔽三、论道德教育1.“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植播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2.道德教育的目的:明人伦3.知行合一(2)反对知先行后四、儿童教育1.揭露和批判不顾儿童身心特点的教育。
2.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3.儿童教育的内容:“歌诗”“习礼”“读书”4.儿童教学程序:动静搭配,体脑结合5.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第九章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一)军国民教育(二)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三)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自由、平等、博爱)(四)世界观教育(五)美感教育(即美育)评价:蔡元培“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是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的,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
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北大改革(重点)(一)整顿学风、校风1.抱定宗旨“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职演说2.砥砺德行,培养正当兴趣3.发展研究所,引导师生研究兴趣(二)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整顿教师队伍(三)民主管理、教授治校(四)改革教学体制1.扩充文理2.沟通文理,废科设系3.改年级制为选科制四、教育独立的思想⏹基本要求:教育经费独立、教育行政独立、教育学术和内容独立、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