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复习重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的初期。以下是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中国教育的重要节点和发展特点。
1. 古代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教育起源于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传授基本的生活技能和道德准则给子女。宗教教育则是一种崇拜神灵和尊重先祖的教育形式。
2. 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中国古代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崇尚“仁爱”、“礼教”和“孝道”。此外,中国古代教育
也注重文化传承和经典教育,如《论语》和《四书五经》。
3. 儒家教育的兴起:儒家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主导思想,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儒家教育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义、礼、智和忠信。儒家教育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汉时期的教育:在秦汉时期,皇帝实行了儒家教育改革,推崇儒术,并建立了皇家学府。这些学府主要培养政治和行政人才,以维护帝国的统治。
5. 隋唐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的黄金时代。唐太宗皇帝推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这种制度激发了人们对教育的积极性,促进了文化和学术的繁荣。
6. 宋代的教育:宋朝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考试内容更加注重儒家经典。此外,私人学校也逐渐兴起,为普通民众提
供了接受基本教育的机会。
7. 元明清时期的教育: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继续占据教育的中心地位,科举考试依然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不过,元朝时有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儒家经典的依赖,并开始重视实用教育。
8. 近代教育的变革:近代中国面临许多外部冲击和变革,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和制度。学堂和学校成为教育的主要场所,培养了一大批新兴的知识分子。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Lele was written in 2021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第一章
1、简述夏、商、西周的文教政策。
(一)学在官府
第一,惟官有书,而民无书。第二,惟官有器,而民无器。第三,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二)官师合一
1、教师由官吏兼任,官职为当教师的前提条件;
2、师资的选聘任用,均由政府包办;
3、教师无真正的专业精神可言。
(三)政教合一
l、教育与政治的叠合,教化是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施教机构就是行政机构或教育行政管理机构;2、教学内容与官方意识形态密不可分;3、读书与做官发生密切联系。
2、简述秦代的文教政策。
(一)崇法尚刑,以法为教
(二)强化文化学术的高度统一
1、书同文:许慎:“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2、行同伦:“黔首改化,远迩同度”。
3、禁私学,以吏为师。“以吏为师”是指在政府机关附设“学室”,由吏对弟子进行教训,以培养刀笔小吏。
4、禁游宦。“游宦”是指通过游说宣传自己的主张,以达到从政做官目的的知识阶层。
5、设三老以掌教化
6、颁挟书令,焚书坑儒
(三)设置博士官
3、了解李斯、赵高、胡毋敬所编写的字书名称。
丞相李斯将由籀文改造的大篆简化为小篆(又称秦篆),编《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编《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编《博学篇》。汉代塾师将三篇合一,统称《仓颉篇》。汉代狱吏程邈创制隶书。
4、简述汉初以及汉武帝制定的文教政策。
中国教育简史相关复习资料
一、填空(每题1分)
1、原始社会末期学校教育的萌芽是成均,虞庠。
2、奴隶社会教育的特点是学在官府。
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4、《学记》中著名的教学原则是教学相长,藏息相辅。
5、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学生守则是《弟子职》
6、孔子进行六艺教育所采用的教材是诗、《书》《礼》《易》《乐》《春秋》
7、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孔子最著名的两个教学原则是因材施教,启发诱导。
8、“反求诸己”是由孟子提出来的。
9、我国中央官学太学的设立是在汉武帝时期,10、汉代私学学生求学,分及门弟子、著录弟子两种11、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了的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和重选举以尽天下之材三大文教政策建议。12、汉代官学的主要形式有太学,宫邸学,鸿都门学13、九品中正制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秀才14、东汉末年镌刻的熹平石经,是太学的标准教科书。唐代为统一思想,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15、培养鸿儒是王充提出的教育目标。16、国子学是西晋创立的,是门阀世族享有各种特权在教育制度上的反映。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17、“重振儒术,兼容佛道”是唐代的文教政策。18、我国古代首次设立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是国子寺。19、唐六学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和律学。二馆中的二馆是指弘文馆、崇文馆。
20、宋代范仲淹领导了庆历兴学,王安石领导了熙宁兴学,蔡京领导了崇宁兴学,他们的改革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21、科举制创设于 606 年,废止于 1905 年。袁世凯在废止过程中起了主要作用。22、明朝晚期最著名的书院是顾宪成创办的东林书院。23、清代著名的文字狱有庄廷鑨明史案,戴名世南山集案,查嗣庭案 24、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25、太平天国的文教政策是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儒家教育26、教会在我国境内创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归纳
一、古代教育史
(一)古代的学制与书院
1、学制:
(1)太学:汉武帝时设立,我国最高学府。
(2)国子监:隋唐至明清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
(3)乡学:如社学、书院、私塾等。
2、书院:
(1)书院的产生和发展: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2)著名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江苏苏州的东洞书院。(3)特点:有教无类;重视教育;师生关系和谐;重视自学和讨论;重视藏书;重视培养封建伦理道德。
(二)科举制度
1、科举制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1)起源:隋唐时期创立科举制度。
(2)发展:唐朝时,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宋朝时,改革考试内容,侧重考察经义和时务策,设明经、进士等科;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
2、科举制度的特点:
(1)自由报考:只要读书人都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参加科举考试,而不会受到出身、家世等因素的限制。
(2)分级考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逐级选拔,最终由皇帝亲自主持殿试。
(3)取士不问家世:科举考试中,不问考生出身,只注重其实际能力和学业水平。
(4)标准统一:科举考试的评判标准统一、明确,保证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三)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
1、教学思想:强调“教”与“学”的结合,“知”与“行”的统一。古代教育家们既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2、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也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提问,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中国教育简史
一、评述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战国阴阳五行家邹衍认为,历史中的朝代更替是由于五德运行产生的影响.按照邹衍的学说,每个朝代必须与五德之一相联,因此,这个朝代就应当遵循这五德之一的要求来运转.董仲
舒修改了这个理论,认为朝代的更替不是依循五德运行的顺序,而是依循“三统”,即黑统、白统、赤统的顺序.他在《三代改制质文》中说:每个朝代都依循一统,每统又各有其为政的系统.
按董仲舒的说法,夏朝代表黑统,商朝代表白统,周朝则是赤统.夏、商、周三朝完成了这一历史循环.之后,历史又开始一次新的循环,新的朝代又应当代表黑统.照董仲舒的看法,继承周朝统治的既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而是孔子,他承受天命,创立了黑统.孔子所受天命,不是一种“法统”,而是一种“道统”.他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春秋》本是鲁国的史书.按董仲舒一派的说法,《春秋》是孔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其中,孔子树立了他的道统的统治.孔子代表了黑统,并创建了黑统的各项制度.董仲舒对《春秋》的解释十分著名,他的各项学说都可以从《春秋》中找到根据,换句话说,他的理论权威来自《春秋》,这是他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春秋繁露》的缘故.
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说:“今子大夫既已著大道之极,陈治乱之端矣,其悉之究之,孰之复之.”
《中国教育史》简明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简明复习提纲
《中国教育史》复习提纲
1.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教政策与学校教育制度。
2.西周时期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六艺教育)。
3.春秋战国时期的私学(兴起、历史意义)。
4.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学思想、关于教师问题的主张。5.稷下学宫的性质与特点、办学方针。
6.墨家教育思想(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
7.孟轲的教育思想(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教育目的)。
8.荀况的教育思想(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教育目的、论学习过程、论教师)。
9.法家教育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10.《大学》(“三纲领”、“八条目”)、《中庸》(关于学习过程的主张:学、问、思、辩、行)、《学记》(教育作用、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11.汉代的文教政策(演变历程、“独尊儒术”及其历史影响)。
12.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官学(太学、鸿都门学、文翁兴学、师法家法)、私学(“著录弟子、及门弟子”)。
13.董仲舒的教育思想(关于文教政策的主张、性三品说、道德教育思想)。
14. 王充的教育思想(教育目的、论学习)。
1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五经课试法”、国子学、“四学馆”、国子寺)。
16.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及儿童教育思想。
17.隋唐时期的中央教育行政制度(国子监)、学校教育制度(“六学一馆”、“六学二馆”)、科举制度。
18.韩愈的教育思想(人性论与教育作用论、《师说》及关于教师问题的主张)。
19.北宋初年的三次兴学运动、地方教育行政机构(提举学事
司)、分斋教学(苏湖教法)、元代的中央官学(回回国子学、“升斋等第法”与“积分法”)与地方官学(社学)、宋元时期的书院(宋初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学规》)。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简史》考前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
1.秦朝时期主要教育政策为( C )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王充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D ) D.见闻为与开心意
3.察举制度人才选拔的特点是首先凭士人在当地的声名及,即( A )A.社会舆论
4.韩愈“弟子不必不如师”之说,是强调( C )C.能者为师
5.北宋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 D ) D.“三舍法”
6.明太祖定都南京,重建国学于鸡鸣山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改国子学为( B ) B.国子监
7.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领土上开办的第一所教会学校( B ) B.马礼逊学堂
8.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教育变革标志为( B ) B.官学衰落,私学兴起
9.荀子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B ) B.闻、见、知、行
10.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 D ) D.试卷成绩
11.韩愈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 B ) B.传递儒家道统
12.北宋的庆历兴学的主持人是( A )A.范仲淹
13.王守仁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他的( B ) B.“致良知”说
14.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在教育目的上主张( A )A.培养经世致用的实用人才
15.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的文教政策是( D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6.《中庸》把教学过程概括为( C )C.学、问、思、辨、行
17.科举考试的特点是录取标准专凭( D ) D.试卷成绩
18.朱熹认为小学的学习重点是( D ) D.“学其事”
19.元代国子学在教学管理上实行了( D ) D.“升斋积分法”和“贡生制”
20.洋务运动时期创立的最早的电报学堂是( B ) B.福州电气学塾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教育史是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教育发展历程。中国教育史的知识点主要包括古代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近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等内容,下面是这些知识点的详细说明。
一、古代教育
1.古代教育的起源:古代教育是从部落社会向农耕社会过渡时期开始的,最早的教育形式是家庭教育和宗教教育。
2.古代教育的特点:宗教性、尊师重道、传统性、寒门贵子等。主要通过家庭教育、讲学和书院教育传授知识和教育学生。
3.古代教育的影响因素:宗教、家族、士人和社会习俗等因素都对古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4.著名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荀子、墨子等。
二、封建社会教育
1.封建社会教育的起源:封建社会教育起源于秦汉时期,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成熟于唐宋时期。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科举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个阶段,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3.古代书院:古代书院是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精英培养的重要场所。
4.论语学派和道家学派:儒家学派主张“实践主义”,道家学派主张“养生之道”,影响了封建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近代教育起源于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开始引进
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制度。
2.中西教育的冲突:明清时期,中西教育二者相互冲突,西学遭到保
守派的排斥,但也逐渐深入中国社会。
3.近代学堂:近代学堂是近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了许多学堂
来传授西方的科学知识和现代文化。
4.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推动近代教育变革的重要事件,推动了教育
现代化的进程。
四、现代教育
1.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的教育革命运动,主张科学、民主和自由的教育。
中国教育简史
五、论道德教育原则和方法
• (一)立志有恒 • (二)自省自克 • (三)改过迁善
六、论教学原则与方法
• (一)启发诱导 • (二)因材施教 • (三)学思并重 • (四)诚实谦虚
孔子对教育所做的贡献:
•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了教 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 2、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 3、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
中国教育简史
Zhong guo jiao yu jian shi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国教育的起源和学 校教育的产生
一、中国教育的起源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渔猎是原始社会的重要内容。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 1、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 2、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 3、教育内容十分单一; • 4、教育以口耳相传和模仿为主要手段。
wk.baidu.com
四、养士与稷下学宫
• 稷下学宫的办学特点: • 1、不治而议论 • 2、自由辩论 • 3、学无常师 • 4、学士手则
第三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 一、孔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二、论教育作用
•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 (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三、论有教无类
招生原则
四、论教育内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
1.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经历了封建社会时期和帝国主义
时期的演变。古代的教育系统主要分为两个层次:官方教育和私人教育。
官方教育包括儒学和科举制度,这是培养士人和官员的主要途径。私人教
育则包括家庭教育和私塾教育,这是为了培养普通人的教育渠道。
2.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这个
制度起源于隋代,经过唐代的发展和完善,宋朝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宏大的
一种教育制度。科举考试内容主要包括经义、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此制度选拔出的人才成为官员并在政府中任职。
3.儒学:儒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流思想。它的核心原则是以孔子为
代表的儒家思想,包括仁义礼智信五个基本德行。儒学教育主要培养士人
的道德和文化修养,儒学成为教育制度的基础。
4.古代女性教育:古代女性的教育受到严格限制,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女性的受教育机会有限,只能学习一些基本的家政和绣花等技能。随
着社会的发展,一些女性通过私塾和家庭教师的帮助获得更多的教育机会。
5.近代教育: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经历了西方列强的入侵和近代
化教育的。西方的教育理念和制度进入中国,包括启蒙思想,科学教育和
普及教育等。中国的近代教育追求科学和实用主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奠定
了基础。
6.学校教育:20世纪初,中国开始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包括小学、
中学和大学。现代学校教育与西方教育模式接轨,注重科学和实用知识的
传授,开始普及教育。此外,师范学校的建立也为培养教师提供了更好的
机会。
8.教育制度:现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在建国初期进行了大规模。1952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简明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
填空题(15题/15分)、名词解释(5题/20分)、列举题(4题/12分)、简答题(4题/24分)、论述题(2题/29分)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夏、商、西周的教育
1.西周的教育政策和学制系统——国学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辟雍居中,又称太学,此外四周分设四学,兼用四代之制:水南曰?成均?,取五帝之学名,习乐德、乐语、乐舞者居之;水北曰?上痒?,取虞学之名,典书、诏书者居之;水东曰?东胶?,取夏学之名,学干戈羽籥(yue)者居之;水西曰?西雍?,取殷学之名,亦曰?瞽(gu)宗?,学礼者居之。《大戴礼记》也载有天子五学之说:?帝入东学,上亲而贵仁;入西学,上贤而贵德;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入北学,上贵而尊爵;入太学,承师而问道。?
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故称?頖宫?,又名?泮宫?。说明西周的?国学?也具有明显的等级性。
2.西周学校的教师和教育内容——西周的教育内容
(1)大艺:诗、书、礼、乐称为?大艺?,是大学的主要课程。
(2)小艺:书、数称为?小艺?,是小学的主要课程。
(3)礼:
①?礼?类似政治伦理课,是西周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礼?包括了整个宗法等级世袭制度、道德规范和仪节。
②《左传·隐公十一年》:?礼者,经国家、定社稷、叙人民、礼后四者也。?这反映了?礼?的重要性,是立国的准绳,具有国家根本大法的性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贵族子弟学会了?礼?,在政治活动、外交活动及道德生活中,行动才会合乎规范,站稳贵族的立场,显示贵族的尊严,有利于任官和治民。
中国教育简史
16.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
答:1、论教育的作用:孔子认为,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还要加强教育,这就是"庶、富、教"思想。孔子认为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政令、刑律,教育比政令、法律更加重要和有效。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作用的思想家。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是接近的,后来之所以有较大的差别,是环境影响特别是学习的结果。当然,孔子并未完全摆脱先天决定论的束缚,仍然承认有少数生而知之的圣人和学而不能的下民。2、论"有教无类":孔子创办私学后,在招生对象上改变了西周时只教贵族官员子弟的传统,实行"有教无类"。在孔子看来,既然人性相近,则人人皆有向善的可能性,因此对所有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施以教育。为实现这一原则,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有教无类"的招生原则,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使教育活动扩展到了民间。但我们也应看到,这个"平民"只是相对于贵族而言,下层劳动人民仍不大可能接受教育。事实上,在孔子时代,远不可能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
3、论教育目标:孔子一生致力于通过教育来培养"士"、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孔子心目中的"士"必须是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土。君子的品格可归为两方面,既要能做到修养自己,养成恭敬谦逊的态度,还要做到使别人安乐,以至能治理天下百姓。前者是德,后者是才,即治国安民之才。这一理想实则"内圣外王"之道。孔子认为德才都需要学习,学习是做官从政的准备,要做官就必须经过学习。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
展和变迁。考研复习资料的整理,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中国教育
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古代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那时的教育主要依附于
宗教仪式和家族传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孔子等思想家
开始传授道德和文化知识。秦汉时期,国家开始设立太学,教育逐渐
成为国家事务的一部分。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确立,使得教育与选
拔官员的制度紧密联系起来。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主要方式,始于隋唐,盛于宋元,延续至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内容主要包
括儒家经典、诗词、策论等。科举制度的实施,促进了教育的普及和
文化的发展。
宋代教育
宋代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教育制度更加完善,书院教育
兴起,士人阶层的地位得到提升。宋明理学的发展,对教育内容和方
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宋代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极为繁荣的时期,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
明清教育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教育内容更加丰富。私塾和官学并存,教育逐渐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同时,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西
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开始对中国教育产生影响。
近代教育改革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革,教育也面临着改革。清末的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都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民国时期,教育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设立新式学堂、推广国
民教育等。
现代教育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教育制度进行了全面的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一、先秦时期的教育
- 1.1 官学与私学:在周朝,教育主要由官府控制,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同时,私学也开始出现,如孔子的讲学。
- 1.2 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是当时教育的主要内容,
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二、秦汉时期的教育
- 2.1 秦朝的法家教育:秦朝推行法家思想,重视法律教育和农业技
术教育。
- 2.2 汉朝的太学: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成为国家培养官僚的主要
机构。同时,儒家经典成为教育的核心内容。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 3.1 私立学校的兴起:这一时期,私立学校逐渐发展,成为教育的
重要力量。
- 3.2 儒家经典的注释与讲学:学者们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和注释,讲学活动盛行。
四、隋唐时期的教育
- 4.1 科举制度的确立: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成为选拔官
员的主要方式,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4.2 教育内容的扩展:除了儒家经典,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成
为教育的一部分。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教育
- 5.1 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这一时期,科举制度更加完善,成为
教育的中心。
- 5.2 书院的兴起:书院成为学术研究和教育的重要场所,如白鹿洞
书院、岳麓书院等。
- 5.3 教育内容的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儒、释、道教育,还出现了实学、西学等新的教育内容。
六、近现代教育的变革
- 6.1 晚清的教育改革: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晚清开始进行教育改革,设立新式学堂,引进西方科学知识。
- 6.2 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民国成立后,教育制度进一步西化,实
行普及教育,推广新文化运动。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中国教育史(复习资料)
一、中国教育史的学科特点
时段划分:古代教育、近现代教育
(一)古代教育——独立形成、发展
1、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体制:官学(中央与地方)、私学、书院
考试制度(选士制度与学校考试):察举制与科举制度
2、教育思想与实践
(1)儒家教育思想家(以孔子、孟子、荀子、朱熹、王守仁等五位主要代表)
(2)道家教育思想家(3)墨家教育思想家(4)法家教育思想家(二)近现代教育——中西教育结合
1、教育制度与教育实践
(1)洋务教育(2)留学教育(3)教会教育
2、四个现代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壬戍学制、戊辰学制
3、国民政府的教育:教育方针、教育发展与管理措施
4、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干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
二、《大学》中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中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学记》: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作,是中国教育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建国君民”、“化民成俗”、“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三、《学记》中教育教学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4个):豫(预防)、时(及时)、孙(顺序)、摩(观摩)方法(4个):问答、讲解、练习、类比
四、传说中的古代学校的萌芽
1、明堂
2、成均(教音乐的地方)
3、庠(乡学)
4、序和校(军事教育)
五、商代的四种学校:
1、庠:道德伦理教育、习射
2、序:习射、武舞
3、学:右学—大学;左学—小学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复习要点
中国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纪录,对于考生而言,掌握中国教育史的要点是备考的重要内容之一、下面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
一、古代教育
1.诞生于战国时期的两个特点教育思想:儒家和墨家
2.格致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3.受到重视的古代教育内容有经学、文学、音乐、书法等
二、封建时期教育
1.通过科举制度推动儒学的流行
2.私塾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出现及其特点
3.寺庙教育的兴起及其作用
4.科举制度的影响和局限
三、近代教育
1.近代教育的起源:西方教育传入中国和教育的推动
2.中国的近代教育思想和代表人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等
3.晚清教育制度的演变和特点
4.清末教育的几个重要事件:戊戌变法、康梁变法、戊戌政变等
5.新教育的兴起和代表人物:严复、黄炎培、陈独秀等
四、现代教育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制度和方针政策: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划:德育为先、素质教育、科学发展观等
3.教育和发展:教育产业化、大众化、国际化等
4.教育困境和问题:教育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
五、后现代教育
1.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冲击和改变
2.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3.技术的应用和数字化教育的兴起
4.跨文化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发展趋势
以上是《中国教育史》的复习要点,希望能够对你的备考有所帮助。尽量详细地掌握这些要点,加上课堂笔记和相关教材的复习,相信你一定能够顺利备考,并取得好成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教育简史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教育的起源——自有人生,便有教育
原始时期教育特点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均等
•以生活经验为主要教育内容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学习
•教育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教育尚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二章春秋时期的教育
二、私学兴起
1.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要(什么是“士”?颜回能“闻一知十”)
•士食田(原来占有数量有限的土地)
•统治者争相养士
•养士之风促进了新的教育形式——私学的兴起。
2.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开辟园地
(1)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
(2)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使文化知识传播在民间
(3)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私学的特点
•经济基础:个体经济
•阶级基础:士、农、工、商的联盟
•办学机构:已脱离政治机构而独立
•教育对象:自由受教、惠及平民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孔丘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作用论
1.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立国治国的三大要素之一,教育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
2.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三、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1.“有教无类”的含义
不分贵贱贫富和种类,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
四、教育目的
——培养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
1.志道、弘道的德才兼备的君子
2.君子品格——三达德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评价:
•确定了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目的观。
•这一口号与“任人唯贤”的选士路线相配合,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从发展伊始就与政治捆绑在一起,对于教育、科学等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教学内容:六书
《诗》《书》《礼》《乐》《易》《春秋》
特点:
•重人事,轻鬼神
•重文事,轻武事
•重政事,轻科技
六、教学方法
• 1.学、思、行结合
•(1)学习是求知的途径和唯一手段,并且,学习知识须不断深化。(2)学思结合
(3)学以致用,学思行结合,行是学的目的
2.启发诱导
•教师的启发工作以学生的积极思考为前提条件。
3.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针对不同人的性格作出不同教育选择。
4.好学、乐学,实事求是
七、道德教育
1.私学中道德教育居首位,且道德教育必须与学识教育相结合
2.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实践
3.道德教育内容:礼、仁
(1)礼为道德规范(2)仁是最高准则
4.德育原则
(1)立志(2)克己*(3)力行*(4)中庸*(5)内省(6)改过
八、教师
1.学而不厌*
2.温故知新
3.诲人不倦*
4.以身作则*(5)爱护学生
九、历史影响
•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丘的教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珍贵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墨翟的教育思想
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1.人性论及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人生来如素丝一样,非天成
•环境和教育造就了人
•批评儒者公孟子“教人学而执有命”的观点。
2.教育的社会作用
•三大施政纲领: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教育目的:兼士
•兼士必须具备三项标准
•厚乎德行
•辩乎言谈
•博乎道术
四、教育内容
1.政治、道德教育
2.科学、技术教育
•要求学生具有“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3.文史教育
4.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五、教学方法
1.主动
2.创造
3.实践
4.量力所至
第四节孟轲的教育思想
二、教育理论的基础:性善论
•人性论是教育哲学的基础。仁义礼智是人类种系学习的结果。
2.教育目的:明人伦
•人伦,具体指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核心是孝悌。
•确定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教育的性质——伦理教育。
1.培养目标:有高尚气节、有“浩然之气”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五、教学思想
*1.深造自得2.盈科而进3.教亦多术*4.专心致志
六、社会分工与教育
劳心也是一种社会劳动,士人的劳心工作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五节荀况的教育思想
二、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1.性伪之分
性:
•性是指人的先天素质、人的自然状态,是“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是无待而然者也”。
•伪,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如一切仁义礼仪。2.性伪之合
人性具备认识一切仁义礼智的可能性
*3.“化性起伪”:教育作用
化性起伪是人完善的必须。
两个条件:环境个体努力
三、教育目的
1.培养推行礼法的贤能之士,即具有儒家学者身份且长于治国理政的各级官僚
四、教育内容
• 1.善假于物。2.儒经隆礼重法,礼法结合。
.影响
荀况重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的文化知识传授,使先秦儒家经典得以保存,使后世中国封建社会教育有了经典教科书,为文化、思想的定于一尊提供了依据。
五、学习思想
闻见、知、行
六、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1.教师具有与天、地、君、亲并重的地位
2.教师通过施教实现参与治理国家的目的
3.师生关系中,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
4.为师之道
七、教育与社会群体
1.学习是“善加于物”的重要表现。
2.学习和教育保证了人之群的实现。
3.分工是人之群的保障,而学习与教育则是社会分工之一。
第二节齐国稷下学宫
二、稷下学宫的性质
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官家出资举办
•私学是其实际形式
•学中常务由私学大师主持
三、稷下学宫的特点
教师政治地位高,生活待遇优厚
兼容并包,来去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