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导学

合集下载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及答案初一_七年级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导学案及答案初一_七年级

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参考答案)【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1.了解唐朝建立,唐太宗即位和善于用人、纳谏等内容,提高客观、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提高梳理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能力。

【自主学习】请你认真阅读教材8--10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 一、唐王朝的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最后兼并各割据势力,全国又归于统一。

二、唐太宗的用人和纳谏1.626年,唐高祖的第二个儿子李世民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唐太宗。

2.唐太宗鼓励臣下直言, 魏征敢于直言,前后上谏二百多次,被唐太宗比喻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镜子。

三、贞观新政(请你认真阅读教材10--11页的内容,完成以下问题)1.出现原因:(1)唐太宗的善于用人和虚心纳谏。

(2)唐太宗认真吸取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

(3)采取一系列革新措施。

2.革新措施(新政内容):(1)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2)政治上:沿袭和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制。

三省中,中书省替皇帝起草政令,(3)法律上:唐朝在《隋律》的基础上,多次修订法令,删繁就简,化重为轻。

《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

3.新政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

【共同探究】1.唐太宗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所谓天子,就是当他信守道义时人民就会推选他为主人,不信守 道义时人民就会抛弃他,这话真不错啊。

“有道”:就是实行仁政,不大肆搜刮百姓。

(2)唐太宗的这个认识和隋朝的灭亡有何关系?唐太宗经历了隋朝的灭亡,认识到隋朝正是由于实行暴政才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所以才得出了这样的认识。

(3)为此唐太宗又是怎么做的?虚心纳谏,善于用人,在政治、经济、法律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具体措施:经济上;改革赋役制度,减少百姓服劳役天数,规定可用交纳实物的方式代替服役,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答案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答案

第二课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阶段)1.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直接原因:以“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为借口根本原因:不满足既得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的时间?挑起战争的是哪一列强?列举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

时间:1856年10月;挑起战争:英国侵略行为: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

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又与英法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3.说出《天津条约》的内容。

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

[自主学习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阶段)1. 《天津条约》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英法侵略者又是怎么做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是什么?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火烧圆明园,占领安定门,控制北京城;火烧圆明园。

2.英法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什么条约?条约内容及影响?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增加。

[自主学习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1.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获利最大的是谁?沙俄共侵占中国多少领土?沙俄;150多万平方千米2.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有哪些?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分层导练] A组选择题1. 西方列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D )A.“马神甫事件”B.因贩卖的鸦片被查禁、销毁C.“亚罗号事件”D.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2.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大一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年……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含答案)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导学案【温故知新】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2.隋炀帝时期,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开通了3.隋朝时期,创立的某项制度,成为历朝历代的选官标准,这个制度是4.618年,在江都被杀死,标志着隋朝的灭亡。

【学习目标】1.了解唐朝建立基本史实。

理解并记住“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2.了解开元年间政治、经济的发展情况。

识记唐玄宗时期盛世经济繁荣的表现,包括农业生产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以及商业的繁荣等。

3.知道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

【重点难点】重点: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形成的原因。

难点:如何帮助对学生正确的评价唐太宗。

【自主学习】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1、____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_____,建立唐朝,定都______,他就是_____。

2、626年,____即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__,他就是________。

3、唐太宗吸取______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任用敢于直言的______,他被成为唐太宗的一面____。

任命善于谋略的_______,敢于决断的______,人称_______。

4、贞观时期推行了一系列革新的措施:(1)在政治上:①进一步完善______,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_____,减省刑罚;②增加_____,鼓励士人报考,______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③严格考查______。

(2)在经济上,减轻_____,鼓励_______。

(3)先后击败________,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二、女皇武则天1、______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国号为_______,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创立_______,选拔人才;继续推行贞观以________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为后来________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她得统治被称为______,______。

三、开元盛世1、_____是武则天的孙子。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导学案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导学案

第2课周总理,你在哪里【课题与课时】课题:周总理,你在哪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课时:J_课时【课标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并有表情地朗诵。

2.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

3.体会诗中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4.了解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与崇敬、爱戴之情。

【评价任务】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目标1、3)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目标2)完成检测与练习(检测目标2)【学习建议】1.重视朗读积累,在反复吟诵中提高理解能力。

2.诗歌是想像和激情的语言。

它或寄情于花草,或抒发个人情感遭遇。

诗歌所特有的含蓄和意境,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审美享受,同时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如何把握诗歌的感情意蕴,由文字感知上升到心灵的体味,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成为诗歌学习的一个难点。

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文字入手,进而欣赏文章,终而思考文章意义。

3.讲究方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除了在形式上具有其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艺术思维和语言高度的创造性的特征,以便调动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再创诗境。

【学习过程】课堂预学一:结合课文注释,读通、读顺本文,划分朗读节奏和重音,建议用铅笔标划。

(指向目标D评价标准: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课堂互学一组内研学、学生展学、自我归纳学习任务一:朗读、扫描课文(检测目标1、2)活动1:敬爱的总理逝世已经有一年了,为什么还要问他在哪里呢?诗中有答案吗?在什么地方?这个答案是怎么得来的?请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导学案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导学案

第2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Ⅰ、课程标准1.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2.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Ⅱ、目标素养1.通过对古代文明的扩展的学习,认识到战争也是文明传播的一种方式,培养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2.了解古代早期帝国建立和发展的史实,认识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3.通过对古代文明交流的相关史实的学习,认识到古代文明的交流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培养时空观念。

Ⅲ、重点难点1.重点:认识古代各帝国带来的区域性影响;认识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2.难点:认识古代各帝国带来的区域性影响;树立正确的文明交流观。

Ⅳ、知识概览Ⅴ、基础知识与关键能力一、古代文明的扩展1.因素①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②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③复杂的社会组织;④高山深谷的阻隔;⑤复杂的管理系统2.概况【知识归纳】古代希腊文明的扩展①扩展方式:以移民方式向地中海、黑海周边殖民扩展。

②扩展条件:利用自己的组织能力、航海技术和武器。

③扩展原因:古希腊自然地理和工商业为主的经济需求;城邦小国寡民,资源少,人口过剩;城邦政治斗争的产物;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兴起。

④殖民范围:他们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⑤特点:沿海岸线建城邦,呈线状分布。

【思考点1】古代希腊海外殖民扩张是为了建立霸权吗?其是否建立了庞大的帝国?提示:古代希腊进行海外殖民扩张并非为了争夺霸权,也并未建立疆域辽阔的帝国,而是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合作探究】古希腊殖民扩张及其产生的影响材料希罗多德曾说,“希腊人一出生就与贫穷为伍”。

希腊半岛大部分土地都荒瘠不毛,无法大量种植农作物,可当时人口增长速度很快。

但这样的条件并没有阻碍古希腊的文明化进程。

古希腊人或到海外经商,或到远方开辟殖民地。

通过频繁的海上贸易,古希腊人把本土生产的经济作物和手工制品销售到四面八方,而强大的东方邻国本可以轻易地把这些不速之客赶回大海,但他们对希腊人的到来却表示欢迎。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行为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行为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行为导学案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课前导学【学习目标】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自主学习】一、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1856年10月至,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鸦片。

二、1860年,联军攻入北京,放火焚烧了北京中西结合、豪华壮观的皇家园林——。

(识图)三、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领土万平方公里。

四、1851年,(人物)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时间),太平军占领南京,把改名为天京,定为都城。

1862年,“洋枪队”首领美国人在浙江慈溪被太平军击毙。

课堂助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侵略史实,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2.思考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发展过程,掌握时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要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反抗侵略和压迫永远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强大力量。

2.认识一个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这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进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回忆我的母亲》第2课时 同步导学案

《回忆我的母亲》第2课时 同步导学案

回忆我的母亲第2课时一句话目标: 学习生字词,掌握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一、课前一赛: 夯实基础,积累训练1.将下面的句子重新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踏浪亭地处崖边,进入亭中,峡谷美景一览无余。

②离石马上方不远处,有一座玲珑的观景亭,唤为踏浪亭。

③在这深山之中,赏石浪,观石马,确实别有一番风情。

④此区域奇石众多,其中多有形似浪花者,猜想此亭因此而得名。

A.①③④②B.②④①③C.②④③①D.④①②③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中,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B.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

大众网记者从临沂旅游局获悉,临沂市多家景区将通过打折、免费等优惠措施,迎接旅游日的到来。

C.为加大宣传文化进校园的力度,学校采取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活动中陶治了情操。

领会了做人、修身、行事的道理。

D.中国政府今年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发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目的是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开创未来、珍视和平.二、独立自主学习品味语言,感受魅力,分析写法。

3.母亲去世后,作者说“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如何理解“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的含义?4.浅析语言特点,体会蕴含的深意。

(1)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2)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3)母亲年老了,但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

(4)但我献身于民族抗战事业,竟未能报答母亲的希望。

(5)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

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也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6)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

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老舍预习案【学习目标】1.识记作者和代表作品,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品味优美的语言;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课前预习】一、文学常识老舍原名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

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

是语言大师,被誉为“______________”。

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话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二、字词积累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解和工具书,识记字音和字形。

1.给加点的字和多音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济.南()水藻.()贮.xù()澄.清()毯.()jì()xiāng()看.护()伦敦.()()济济一堂()更换济更()救济()更加2.解释下列词语。

贮蓄_______________ 安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澄清_______________ 响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秀气_______________ 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课文见疑再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所描绘的这些美景可归纳为哪几幅画面?请你为这几幅画拟写一个标题。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作标题,表明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冬天,最后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结束,有什么深刻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你认为拟人的作用是。

【导学案】必修2 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

【导学案】必修2  第2课《故都的秋》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二)语文《必修2》第一单元第2课《故都的秋》一、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法。

3.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和本文严谨的呼应结构。

4.品味本文清新质朴、典雅蕴藉的散文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重难点:1、加强朗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2、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三、知识链接:1.解文题“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

“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2.识作者(1)不同凡响的文人。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

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

曾赴日本留学,与郭沫若等组织成立“创造社”。

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惊世骇俗的作品。

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2)坚贞不屈的烈士。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

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并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华侨和当地居民。

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3.知背景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间,郁达夫用了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同时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

人教版2020年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ppt导学课件(含答案)

人教版2020年必修一第2课《再别康桥》ppt导学课件(含答案)
• 【提示】 相同: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 不舍、缠绵悱恻的情感。不同:首节“轻轻”,末节“悄 悄”;首节“招手”作别西天“云彩”,末节“挥袖”不 带走“云彩”。作用: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比首节又
• 7.《再别康桥》的线索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 情感?
• 【提示】 全诗以作者离开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 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本诗开头连用三个“轻轻 的”,透露出难分难舍的离情;接着选择了三个最让诗人 流连的景物,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性依恋;又写 诗人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梦乡,感情达到了高潮;最后由幻 想回到了现实,显得无比依恋和惆怅。
• 因为这是我的理想,因为写文、勾勒生活是我所追求、心 之向往。所以我努力着,努力充实着自己,在文字汪洋中 小小的期盼,某一天,我是不是也可以拿着自己写下的一 本书,去怀念每一个为之奋斗的今天;所以我奋斗着,奋
• 某一天,我会努力做到和那位笔者所说的一样;某一年, 我也可以用自己的心情去诠释江南的斑驳古墙、用自己的 笔触带文字遨游在天连水碧的殿堂;用自己的故事去写一 首小诗,不需太过长,幸福在一瞬间,希望那一瞬间,可 以在我的泛黄书页中定格、并被我珍藏,永世不忘。
• 成语释义
• 招摇撞骗:撞骗,寻机骗人。假借名义,进行蒙骗欺诈。 贬义。如“两保安另辟‘致富路径’,冒充交警招摇撞 骗,被判刑一年”。
• 五彩斑斓:五彩,指青、黄、赤、白、黑五色。形容颜色 多,色彩错杂灿烂,且耀眼。如“山西运城现五彩斑斓的 盐湖,景色壮观秀丽”。
• 沉默寡言:沉默,不出声;寡,少。不声不响,很少说 话。如“他觉得自己演了太多沉默寡言的角色,喜剧对自 己来说是个解脱”。
• 了解背景
• 在英国留学期间,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诗人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为此,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 下了《康桥再会吧》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 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地来到 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 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 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 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

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共35张PPT)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共35张PPT)22-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这时,眼睛和心变得多么亮,多么舒展。美丽的维纳斯仿佛就在你的 身边,对着你微笑。所有的幻想都会脱颖而出,飞向雪的地平线,开出白 色的花朵。
雪,南国的松软美丽的雪啊!我们分离得太久了,也许我还能追寻那 没有污染的洁白,幼稚却纯真的梦幻,和那寒冷中的温暖?
1.“这时,眼睛和心变得多么亮,多么舒展”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章 内容分析。(2分) 一方面因为白色的世界给人以这种视觉的感受;另一方面因为雪野的纯净 让人心里变得宁静,忘却尘俗,给人一种轻松之感。 2.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妙处。(2分) 这大自然创造的最精美的白色拥抱了田野、山岗、房屋和树林。 “拥抱”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白雪覆盖大地写得富有诗意,表现 了雪的松软美丽。
遥想当年的陶渊明,在桃花源的山中,常以巷巾——也就是古人头上 的帽翅,过滤其自酿的白酒,以求其纯。时间跨越了一千多年,新时代的 文人,虽然无法演绎陶翁的恬淡,只想摆脱城市生活的喧嚣,在野山中享 受一回独饮之乐,也算得上是难得的乐事了。
出山时,秋阳高悬。司机问我:“您老玩得开心吗?”我立马向他表 示了谢意,这真是一次沁人心脾的逍遥游呢……
2.根据意思写出课文中对应的词语。 (1)_响__晴___:晴朗无云。 (2)_安__适___:安静而舒适。 (3)_秀__气___:①清秀。②(言谈、举止)文雅。③(器物)小巧灵便。 (4)_贮__蓄___:储存,积聚。储存的物品。多指把节约下来或暂时不用的钱存 起来。 (5)_空__灵___:灵活而不可捉摸。
进山后,一开始我觉得有点儿受骗上当的感觉。尽管这儿已是大山之 腹,但仍有不少游客,如过江之鲫。景区示意牌上写明,前面山腰有个大 瀑布,游客们自然趋之若鹜。我则像只离了群的孤雁,沿山间小路缓缓而 行。毕竟期望寻找山间的野趣呀!

第2课《丁香结》学习任务单导学案(有答案)

第2课《丁香结》学习任务单导学案(有答案)

第2课丁香结第一课时学习任务单学习任务一:汇报预习1.了解作者宗璞。

2.自主学习生字词。

(1)读拼音,正确地书写下列词语:diǎn zhuì yōu yǎ fú àn bèn zhuō dān bó()()()()()mó hu huā lěi yī jīn huǎng rán chóu yuàn()()()()()(2)同桌互相读一读上面的词语,互相纠正读音。

学习任务二:整体感知课文。

(1)小组交流,尝试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第二部分(第4一6自然段):(2)本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赏丁香,分别写了、、这三个地方的丁香,从、、、这四个方面表现了丁香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

后半部分由古人的诗句联想到,并引发感慨,阐述了作者的人生感悟。

学习任务三:精读“赏花”,想象、体会花的美丽。

1.自由读第1至3自然段,思考:作者写了哪里的丁香花?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在旁边写下批注。

2. 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参考答案:学习任务一:1.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

曾就职于中国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当代作家,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

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系列篇小说《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2.自主学习生字词。

(1)点缀幽雅伏案笨拙单薄模糊花蕾衣襟恍然愁怨(2)注意“笨拙”的“拙”读一声,“单薄”的“薄”读bó,“模糊”的“模”读mó。

学习任务二:(1)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姿态、气味、形状、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一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的疑问和联想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的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

第2.12.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导学案高一语文上学期课件导学案练习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2.12.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导学案高一语文上学期课件导学案练习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2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诗歌的意象。

2.探究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

3.学习郭沫若感时忧国与思考未来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1.分析诗中的意象。

2.指导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学法指导:诵读、品析、探究【知人论世】1、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

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中国新诗奠基人之一、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

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

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代表作品:诗集《女神》《星空》,散文《创造十年》,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2、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代表作品:《红烛》《七子之歌》《死水》等【背景链接】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原载l 920年1月5日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收入《女神》第二辑。

当时整个社会受“五四”时代社会思潮“劳工神圣”及美围诗人惠特曼的巨大影响,诗人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由衷地赞美和颂扬劳动和工农大众。

当他从日本渡海回国,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

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

诗人写下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2.《红烛》1922年闻一多赴美留学,先是专心作画,已初有成就。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诸侯纷争与变发运动导学案学校年级课题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型课时主备教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学习目标通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变法运动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一、列国纷争基础认知1.周平王东迁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

2.春秋(1)时间: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2)开始标志:_______东迁(3)春秋时期,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这些诸侯国的君主统称为“____________”。

3.战国(1)时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开始标志:三家分晋、田氏代齐(3)经过长期纷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史称“_________”。

4.东周灭亡: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

公元前______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思考1:这三幅图反映出从春秋到战国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二、华夏认同基础认知时期关系春秋周边民族在与中原各国的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观念战国(1)戎狄蛮夷(2)华夏族三、经济发展基础认知1.农业①冶铁技术的出现,_______农具广泛使用,_____得到推广。

②水利灌溉工程纷纷兴建,如________、_______、芍陂等,农业生产率提高。

2.工商业(1)战国时期: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________________(2)私营工商业主富比王侯,成为联盟首领。

春秋战。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济南的冬天》导学案

济南冬日话妙境温晴深处是温情——《济南的冬天》导学案【学习目标】1.继续训练朗读,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

2.梳理文章结构,体会作者构思的精妙。

3.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情感。

4.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1.掌握重音和停连的要领,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体会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2.感受济南冬天的特点,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中融入的作者情感。

【学习任务群】任务一:汉字英雄大比拼任务二:老舍先生知多少任务三:为济南的冬天选标志词任务四:为济南的冬天选景点任务五:为济南的冬天作宣传任务六:以声绘景制作短视频任务七:冬天的济南大揭秘【学习过程】济南市政府准备拍摄一期“济南冬日印象”宣传活动纪录片,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是其重要参考,请同学们参与完成任务。

【课前学习任务】★任务一:汉字英雄大比拼为了提高市民“济南冬日印象”宣传活动参与度,济南市政府特设立“汉字英雄大比拼”环节,闯关成功,奖励大明湖门票一张。

请同学们参与闯关。

第一关: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大声朗读下列词语。

镶.()单单安适着.落()慈.善()地毯.()肌.肤()秀气宽敞.()贮.蓄()澄.清()空灵伦敦.()看.护()水藻.()一髻.儿()镶嵌..()第二关:请根据释义写出课文中相应的词语。

(1)晴朗无云。

()(2)温暖晴朗。

()(3)假如。

()(4)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5)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6)文中指水清澈见底。

()(7)形容蓝得发亮。

()★任务二:老舍先生知多少为了提高市民“济南冬日印象”宣传活动参与度,济南市政府还设立了“老舍先生知多少”环节,闯关成功,奖励趵突泉公园门票一张。

请同学们参与闯关。

1.老舍(1899-1966),原名,字,北京人,满族,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获“”的称号。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导学案➊学习目标一、对比春秋战国形势图,学生能够分别列出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描述田氏取齐、三家分晋的大致过程及其标志性意义二、阅读史料,能对列国争霸的实质及华夏民族的融合进行历史解释,加深民族认同感与家国情怀三、总结史料,描述春秋战国经济重大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对变法的推动作用,得出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变革的唯物史观认识四、罗列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背景、具体措施、历史作用),简单了解其他国家代表性变法,对这一时期“大变革”的时代特征有所把握➋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争霸战争和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百家争鸣中孔子的思想➌知识梳理一、政治上政治变革1、春秋争霸战争(BC770—BC476年)(1)特点: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2)内容: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3)结束: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卿大夫权力上升)2、战国兼并战争(BC476—BC221年)·韩、赵、魏、楚、燕、齐、秦3、商鞅变法(1)时间:第一次BC356年;第二次BC350年(2)内容①废井田,开阡陌(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重农抑商,奖励耕织②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税收和兵役来源)③推行郡县制;什伍连坐制;迁都咸阳;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打击贵族)(3)意义: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4、春秋战国的政治特点(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社会转型期)(1)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丧失(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传统的贵族阶级衰落,地主阶级兴起(3)以法代礼;推动了民族融合和华夏观念的形成(4)诸侯国数量不断减少,战争程度越来越惨烈,由分裂走向统一二、社会经济1、铁犁牛耕产生,也促生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2、废井田,开阡陌(废除国家土地所有制,推行封建土地私有制)3、推行重农抑商(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4、兴修水利·农业发展命脉(秦国都江堰、郑国渠;楚国芍陂)5、冶铁业产生并发展;私营手工业得到发展;货币流通广泛;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三、百家争鸣1、背景/原因(1)政治上:礼崩乐坏,周王室衰微,地主阶级兴起(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3)文化上:礼贤下士,学术下移,私学兴起2、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3、儒家思想(1)孔子思想①主张仁者爱人(核心)与恢复周礼(等级)②主张统治者进行德治,克己复礼,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③开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其思想实质是维护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2)孟子思想①道德的四种规范:仁、义、礼、智;仁政,民贵君轻(民本思想)②性善论、内省、先义后利、舍生取义(3)荀子思想①治国应隆礼重法;君舟民水(民本思想);性恶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荀子是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思想4、道家思想(1)老子思想①世界观:道是万物本源,追求天人合一(朴素唯物论)②方法论:事物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主张以柔克刚(朴素辩证法)③政治观:小国寡民,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无事而取天下,出世的处世态度)(2)庄子思想:主张天道与逍遥(3)道家思想总体主张:遵循自然规律,追求精神自由,出世的处世态度5、法家·韩非子思想(1)建立君主专制;厉行赏罚、奖励耕战、严刑峻法;主张变革(2)法家思想为君主专制的建立和秦统一六国奠定了理论基础6、墨家·墨子思想(1)兼爱、非攻、尚贤、节俭;哲学上建立认识论与逻辑学(2)组织严密、提倡刻苦简朴、自我牺牲、注重科学技术、代表社会中下层利益7、阴阳家·邹衍思想:五行概念、相生相克(五行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8、历史影响(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执政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2)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➍框架梳理(完成以下填空)一、政治特点:二、社会经济:三、百家争鸣:➎思考1.阅读教材第9页“春秋列国形势图”和第10页“战国形势图”,对比战国时期与春秋时期有何变化及其说明的问题。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0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导学案)

第一单元政治体制第2课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唯物史观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中世纪封建专制,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美国联邦制总统制共和制、法国议会制共和制等主要政体形成的条件,探讨各种政治制度的特征。

时空观念认识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运用文献资料,探究中世纪时期法国和英国等国君主制形成的原因,了解近代西方国家资本主义政治体制产生的背景,认识其特点及局限。

历史解释通过西方政治体制产生及演变的脉络,认识到西方政体政体产生、发展是由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阶级力量变化、地理环境、民族传统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

家国情怀认识政治体制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政治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时代担当精神。

1.重点:古代希腊罗马、中世纪、近代西方各阶段政治制度形成的原因条件及特征2.难点:西方政治体制产生和演变的脉络及其评价基础认知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古希腊城邦政治制度1、雅典(1)政体及国家机构、权力:A.政体及主要机构:雅典是古典____城邦的代表,国家权力掌握在______、议事会、官员和陪审法庭手中。

B.机构组成及权力:a.公民大会:由全体成年____公民组成,是国家____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b.议事会:议员从公民中____产生,主要负责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并参与国家日常管理;c.官员:由____产生,大多一年一任,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____;d.陪审法庭:是主要____机关,陪审员全体达6000人之众,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大小案件。

(2)雅典城邦制度的特征:____积极参与___管理,是雅典城邦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

此外,其特征还包括直接民主,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实行分权等。

2、斯巴达(1)政体及主要机构:斯巴达是希腊城邦国家中____政治的代表。

高中语文必修4第2课 雷雨 导学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4第2课   雷雨  导学案(含答案)

第2课雷雨导学案(第一课时)【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了解曹禺和他的《雷雨》,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

2.把握《雷雨》的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提示与建议:分角色朗读课文,结合文本理解内容。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一、曹禺和《雷雨》曹禺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广泛阅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有机会接触与欣赏中国民族传统戏曲,如京剧、昆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

1922年在南开中学读书时,阅读了大量“五四”以来国内的优秀作品和外国文学、戏剧作品,并参加了北方最早的业余戏剧团体之一的“南开新剧团”。

1928年秋入南开大学,二年级时又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

在这期间认真研读了希腊悲剧家莎士比亚、契诃夫、易卜生等人的剧作,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多幕话剧《雷雨》,引起了戏剧界的震动。

其作品还有《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等。

二、戏剧常识: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曹禺.()汗涔涔..()奄.()奄一息沉吟.()本分.()江堤.()昧.()心半晌.()弥.()补勾当..()2.字形辨识烦zào 干zào 无xī恩cìdì听 dì造惊è上è yù热袖jīn kuāng 正3. 近义词辨析谛听倾听委屈委曲指使支使§文本精要探究一、朗读全文,整体感知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全剧的剧情,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高二历史(选必2)

第2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导学案)高二历史(选必2)

第一单元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知识回顾名词阐释】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的船队出现在世界各处的海洋上,寻我新的贸易路线和贸易伙伴,以发展资本主义。

使人类第一次建立了全球性的联系,打破了各大洲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是在全球航路开辟的背景下,欧洲主导的“新大陆”和“旧大陆”之间的各种植物、动物以及疾病、宗教、文化、人口的互相传播和交流。

明朝末年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这些现象被称作“餐桌革命”。

【课前预习体系建构】一、美洲物种的外传(1)背景: ________,人类逐渐从孤立走向整体。

(2)物种: ________、马铃薯、甘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等。

(3)途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之后传播到亚洲、非洲等其他洲。

2.美洲物种在欧洲和中国的传播【图解历史】玉米在中国的传播1.(P9)学思之窗:依据上述材料,谈谈甘薯是如何传入中国的。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1.传播的物种2.对美洲影响(1)小麦:由________带到美洲,成为美洲主要的粮食作物。

(2)水稻:由________带到美洲,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

(3)禽畜: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推动了________的发展。

【历史纵横】——《咖啡与咖啡馆》”思考:“咖啡与咖啡馆”的传播历程说明了什么?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1.积极影响2.局限性:破坏生态环境(1)食草动物到达气候适宜的美洲,繁殖数量超过土地的________ ;殖民者为了大量种植农作物,滥砍滥伐________。

(2)玉米、甘薯等引入中国,为扩大耕地面积,过度________ ,导致了水土流失。

(P11)思考点:食物物种交流怎样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探究一、“全球化”——物种从局部交流到全球传播材料一新航路开辟以前,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物种交流。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