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生平轶事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导语: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下面是为大家的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欢迎阅读。
一、人物生平韩愈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潮州。
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
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
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
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着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
韩愈生平介绍
韩愈生平介绍困苦童年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
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时任秘书郎。
韩愈三岁时,韩仲卿便逝世。
他由兄长韩会抚养成人。
大历十二年(777年),韩会因受元载牵连,贬韶州刺史,到任未久便病逝于韶州任上。
韩会早逝后,韩愈先是随寡嫂回河阳原籍安葬兄长,但却不得久住,只得随寡嫂郑氏避居江南宣州,韩愈这一时期便是在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科举之路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
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贞元三年(787年)秋,韩愈取得乡贡资格后再往长安。
是年,韩愈在长安落地,生活无所依靠,又传来从兄韩弇死于非命的噩耗。
约在此年末,韩愈因偶然机会,得以拜见北平王马燧。
此间,韩愈得到了马燧的帮助,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
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次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
同年,韩愈之嫂郑夫人逝世,他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
期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
同年,离开长安,经潼关回到河阳县,于是前往东都洛阳。
两入幕府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节度使观察推官。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间,在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离境。
韩愈刚离开四日,宣武军便发生兵变,留后陆长源等被杀,军中大乱,韩愈因先离开而得免祸。
韩愈随董晋灵柩至洛阳,其后于二月末抵达徐州。
唐宋八大家韩愈的事迹
唐宋八大家韩愈的事迹韩愈:唐宋八大家中的文学巨匠韩愈,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如《师说》、《获麟解》等,至今仍被广大读者传颂。
生平简介韩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
他早年曾任监察御史,因关中旱灾,上疏请免徭役赋税,遭谗被贬为连州阳山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淮西藩镇之乱,任行军司马,官复刑部郎中、知江陵府。
在政治生涯中,韩愈多次因直言敢谏而触犯权贵,但他的忠诚和勇气却赢得了后世的尊敬。
文学成就韩愈在文学上的成就堪称卓越。
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应以内容为主,形式为辅,这一观点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韩愈还积极倡导古文运动,提倡写作要回归自然、质朴,摒弃浮华、矫揉造作的文风。
他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个性特点与品质韩愈性格刚直,敢于直言不讳,这种个性特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同时,他好学不倦,精通经史百家,这为他在文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韩愈的忠诚、勇敢、好学等品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
社会影响韩愈的事迹对当时及后世的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他的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也提高了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
此外,韩愈敢于直面社会问题、关注民生的精神品质,也激励着后来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们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和进步事业。
对比其他作家在唐宋八大家中,韩愈与其他作家相比,具有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例如,与柳宗元相比,韩愈的文学风格更为雄浑豪放,而柳宗元则更注重细腻描绘;与欧阳修相比,韩愈更强调文章的思想性和教育意义,而欧阳修则更注重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这些差异使得韩愈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成为了一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巨匠。
总结韩愈的一生英勇无畏、积极向上,他的文学成就和品质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宝贵遗产。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在文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深远影响,使得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韩愈轶事趣闻五则
韩愈轶事趣闻五则侄子成仙传说韩愈能生活自给以后,就将大哥的遗孤韩湘接到身边与自己同住,并教导他认真读书。
但是,韩湘对读书进仕不感兴趣,却对访仙修道执迷不悟,韩愈对此非常痛心。
有一次,韩愈在寻找外出访仙的韩湘时,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
诗中说道:“两家各生子,孩提巧相如。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
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河渠。
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希望侄子能有觉悟。
谁知韩湘回家见到诗后,也写了一首诗来言志。
诗中说:“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
有人能学我,同共看仙葩。
”韩愈不相信侄子,一会能酿成美酒,一眨眼使树开花。
韩湘遂撮土一盆,一会儿说:“花已开矣。
”拿开盆只见碧花两朵。
叶间有两行小字,是一诗联:“云横九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韩愈对侄子的本领大为惊异,只好听任韩湘离开自己,云游天下去了。
据说后来不久,韩湘就得道成仙,位列八仙,就是韩湘子。
叹息李贺后来,韩愈的文名越来越高之后,朝廷将他派往东都洛阳国子监任教。
韩愈在洛阳致力于古文运动,宣传儒学。
但他到洛阳后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少年才子李贺。
传说,在元和二年(807年),18岁的李贺从近郊昌谷来到城中,带着自己的作品拜谒韩愈。
当时,正值中午,韩愈宽衣解带正准备午休,门人递上了李贺的诗稿。
韩愈在困倦中不经意地看了一眼,一下子就来了精神,首篇《雁门太守行》的开首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麟开”。
就使得韩愈惊叹不已。
他立即请李贺到室上座。
他们叙说良久,大有相见恨晚之势。
在韩愈的推荐下,李贺顺利通过地方的初试,被地方保举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但当时一些人忌妒李贺少负盛名,以李贺父名“晋肃”与“进士”谐意犯讳为由,剥夺了他参加殿试的资格。
韩愈听说以后,特别写了《讳辨》一文,为李贺打抱不平。
文中说:“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遂不得为仁乎?”尽管韩愈的辨护很有力,但仍无多大效果。
韩愈的人生经历
韩愈的人生经历1、凄惨的童年韩愈出生于768年,这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地主家庭,父亲博学多才,很有点名气,可惜在韩愈3岁的时候就与世长辞了。
从此,他由哥嫂抚养。
其兄韩会,写得一手好文章,在长安为官时很受器重。
韩愈10岁那年,兄在朝廷遇到不幸,被赶出京城,降职到广东韶关一带做刺史,他也随兄长南迁到了广东。
哥哥和嫂嫂领着弟弟韩愈晓行夜宿,哥哥沿途给他讲了许多古人勤奋学习、忠心报国、英勇杀敌的故事,希望他早日长大成才,重振家业。
韩愈从这些故事中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如左丘明双目失明后还写《左传》,屈原被流放照样著《离骚》,司马迁受宫刑时还写下了《史记》等等。
哥嫂的期望和古人在逆境中奋斗成才的事迹,深深感染着韩愈,在这个少年的心里激起了层层波澜,激发了他的进取之心。
南迁的旅途虽然很艰辛,可是沿途看到大自然的壮景,也是对这位少年幼小心灵的陶冶。
那连绵起伏的群山、一望无际的平原、奔流不息的江河、浩翰无际的湖泊、郁郁葱葱的森林、绿油油的禾苗,还有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名胜古迹,一幕幕都映入了他的眼帘,刻印在他的脑海中了。
这些山林、古寺、清晨、黄昏都成为他后来笔下的素材和描写对象。
数日后到了韶关,韩愈刚刚安定下来,正要集中精力读书的时候,厄运又降临了,这就是其兄的逝世。
哥哥一死,孤儿寡妇举目无亲,无人帮助,嫂嫂只好带着韩愈返回故乡。
后来,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洛阳求学。
在那里,他租了一间茅屋居住,过着凄苦、清贫、俭朴的生活。
为了博览群书,他“口不绝吟于文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
起早睡晚,常常读书到深更半夜。
就是寒冷的冬天,他也舍不得生火取暖。
砚台的墨汁结冰了,他就用嘴呵呵气,使冰融化了再写;手冻僵了,他搓一搓发热后再写文章;读书读到口干舌燥,他就喝口清菜汤继续吟诵揣摩。
韩愈苦读、背诵、深思,不断地记笔记,提炼纲要,记述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注意研究并加以仔细分析,把前人写的文章吃透。
2、仕途的坎坷韩愈19岁时离开了洛阳,来到京城长安。
韩愈的故事
韩愈的故事一、韩愈应试韩愈从小聪明过人。
据张岱《史阙》所载,韩愈第一次应试时,主考官是陆贽,所出的考题是《不迁怒不贰过论》。
韩愈拿到题目,略加思索,一挥而就,最早交卷的是他。
考过试后,韩愈非常轻松,自信这次考试不错。
但结果使韩愈大失所望,陆贽出于个人偏见,认为韩愈考得并不好,将他的考卷扔到废纸筐去了。
韩愈落第了,但他并不灰心,第二年又报考了,主考官仍是陆贽,考题也同去年一样。
韩愈想了想,自信他的答卷是好的,于是毫不犹豫地照抄原文,交上去。
这次陆贽将韩愈的文章阅读再三,发觉韩愈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对的,陆贽终于改变了自己的主意,取韩愈为第一名。
二、韩愈写春联韩愈因谏阻宪宗皇帝迎佛骨,被贬为潮州刺史。
他写得一笔好字,逢年过节,总要亲自写一副对联贴在衙门门口。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对联不但文学价值高,而且所写的字笔力刚健、气势不凡,博得众人喜爱。
这一年春节,韩愈的春联一贴上去,往往半夜就被人偷偷揭去,人们偷他的春联,说明他的春联名贵,这对韩愈是一件好事,但有的人却拿去高价出售,牟取暴利,这使韩愈十分恼火。
到了第二年除夕,韩愈想了一个办法,每边对子只写一半,到大年初一才补上另一半,这样,除夕晚上就没有敢偷了。
韩愈想了想,写了这样八个字:“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当晚那些想偷春联的人来了一批又一批,个个都缩颈吐舌,没有人敢取下来。
待到寅时,春节到了,韩愈把笔拿来,将春联缀成:“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于是,韩愈的这副春联,保留到了新年。
哥哥一死,孤儿寡妇举目无亲,无人帮助,嫂嫂只好带着韩愈返回故乡。
这不幸的遭遇磨炼了他的意志,他把对哥哥的思念埋在心底,刻苦自学,发奋读书。
每天三更起床开始读书,无论吃饭、睡觉,手里都不离开书本。
累了,把书本当枕头,吃饭没菜,就边看书边吃饭。
他先后读了《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等书,并且熟读了诸子百家的文章。
后来,韩愈在嫂嫂的鼓励下,来到洛阳求学。
韩愈的简介和
韩愈的简介和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但也因为他独特的视角和对社会发展的深刻思考,成为了唐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本文就韩愈的生平事迹、思想和作品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生平事迹(1)早年经历韩愈于公元768年出生于河南南阳人,出生在一个不算富裕的家庭。
他十分聪明,自小勤奋好学,对于经典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14岁的时候,他考入了洛阳的大学学习。
自此,他开始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着手研究网络安全。
(2)官场生涯韩愈在唐朝时期成为了一位重要的官员,在多个地方的政府和宫廷都有过任职。
他曾在唐玄宗和唐肃宗的朝廷上担任过散骑常侍、礼部侍郎和集贤宾等职务。
但考虑到他固执的性格和对朝廷的批判态度,他被迫多次辞职和落职。
最终,他辞去了所有官职,成为了一名自由写作家和学者。
二、思想韩愈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化观念家之一,他的思想相对于当时的主流思想更为开放和包容。
他在《师说》、《进学解》等著作中,阐述了自身的教育思想,并强调了学生自由发展的重要性。
他也非常重视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完善,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强调必须要对国家和人民负责。
三、文学作品韩愈的文学功底精湛,作品风格优美,涵盖了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类型。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散文作品,包括《师说》、《进学解》、《原毁》等,它们具有极高的文学和思想价值。
四、传世佳话韩愈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很多佳话和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他被授予了文学殿试上状元的头衔的故事。
据说当时他手写了一篇辩论文章,三日三夜不合眼,最后获得了殿试的最高分数。
这个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五、影响韩愈的作品和思想超越了唐代,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开放和包容的思想影响了后来的文化发展,为后代的文化进步做出了贡献。
在韩愈的一生中,他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对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诗人韩愈的事迹
唐朝诗人韩愈的事迹唐朝诗人韩愈的事迹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南阳邓州人。
因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特别是在文学上,成就卓著,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
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诗力求新奇,重气势,有独创之功。
有《韩昌黎先生集》传世。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
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
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
后回京任四门博士。
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
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
但不得志。
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
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移袁州。
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韩愈的思想渊源于儒家,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
他抨击二王集团的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这些复杂矛盾的现象,在其作品中都有反映。
韩愈积极倡导古文运动,从事古文写作。
无论是给皇帝上书,给亲友写信,还是写各种体裁的文章,他都是按先秦、两汉的'古文要求精心撰写。
他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认为道(即仁义)是目的和内容,文是手段和形式,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以道为主;他提倡学习先秦两汉古文,并博取兼资庄周、屈原、司马迁、司马相如、扬雄诸家作品;他主张学古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坚持“词必己出”、“陈言务去”;他重视作家的道德修养,提出养气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他提出“不平则鸣”的论点。
韩愈的故事六则
韩愈的故事六则说到韩愈,几乎无人不知: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可就是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坛领袖,科举却六次落榜,最终也没能考中“博学鸿词科”。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他的故事,希望你喜欢!“公卷”延誉“通榜”推荐唐贞元二年(公元786年)秋,19岁的韩愈赴长安投奔族兄韩弇。
不巧的是,就在韩愈快到长安时,唐德宗命河中节度使浑瑊与吐蕃缔结盟约,韩弇以殿中侍御史为判官前往河中。
当时的科举,能否中第并不完全取决于试卷的水平,名人的“公卷”延誉和“通榜”推荐至关重要。
科考之前,考生要把自己平日所作的诗文呈给朝中硕学名儒传阅评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响,这就是“公卷”延誉。
硕学名儒根据自己对考生诗文的评判,向主考官推荐一个预选榜,这就是“通榜”推荐。
科举的试卷并不糊名,由主试者决定取舍。
通常,主考官根据“通榜”推荐和考生临场试卷,综合决定名次高下。
考生如果没有得力名人的“公卷”“通榜”,仅凭试卷水平是很难中第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要想成功,不仅自己要行,还得有人说你行,而且说你行的人得行。
韩愈要想找到为自己“公卷”延誉的名人,只有通过族兄韩弇这一条路。
但当时韩弇重任在身,找关系为韩愈“公卷”延誉只能等到回长安以后。
韩愈到长安不久,便传来吐蕃劫盟的消息,除浑瑊一人逃脱外,其余一千多人全部被吐蕃所擒,韩弇更是遇害。
韩愈的期待落空了。
“长安米贵,居之大不易”,他在长安“穷不自存”,生计成了问题。
万般无奈之际,韩愈想到了故人北平王马燧。
马燧请韩愈到自己家,给两个儿子当老师,韩愈的生活这才有了着落。
四次考进士终进“龙虎榜”稳定下来的韩愈开始准备应考礼部进士试。
他先向一些考中进士的人请教应试方法。
有的拿出礼部考过的赋、诗、策等考试题,韩愈一看,“以为可无学而能”,觉得自己根本不用学就可以答得挺好。
可是,事实远比想象的残酷得多。
此后的三次科考,韩愈都是名落孙山。
但是,韩愈并不气馁。
他认为自己的文章合于古人之道,而当下考试刻意追求形式的四六骈文,毫无价值。
韩愈的生平事迹
韩愈的生平事迹韩愈,字退之,世人称之为“韩昌黎”或者“昌黎先生”,是唐代时期著名的思想、文学和哲学家。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韩愈的生平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韩愈的生平事迹韩愈出生在一个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在朝中或者地方为官过。
不过在韩愈三岁的时候,韩愈的父亲就去世了,后来韩愈兄长韩会也早逝,韩愈只得跟着兄嫂相依为命。
由于韩愈聪明好学,七岁便能言,十二岁就能成文,所以对于参加科考是有信心的。
公元789年开始的几年中,韩愈先后参加了四次了科举,却没有一次中第。
后来韩愈的嫂夫人去世,韩愈回到家乡守丧五个月。
虽然韩愈几次参加科举考试均以失败结束,但是这并没有打击到韩愈的自信心。
公元796年,韩愈受到董晋的举荐,从而有机会在宣武军出任观察推官一职。
在这三年的任职期间,韩愈一边指导青年才俊的学习,一边极力推广自己对于散文改革上的看法和主张。
后来董晋去世,韩愈扶着其灵柩离境,就在韩愈走后的四天,军中发生了变乱,韩愈因此躲过了一劫。
公元801年,韩愈通过了考试,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后又晋升为监察御史。
韩愈为人正直坦率,面对不平之事,他会毫无顾忌的直言说出事情的要害,加上他那铿锵有力的语言艺术,使得说理有深度,有力度,时常会让犯事之人心里不舒服。
关中地区大汉,官员却封锁消息,韩愈著文说理,被犯事人污蔑,后被流放。
韩愈最为著名的直谏就是谏迎佛骨了。
宪宗满怀欣喜迎接佛骨,却被韩愈劈头说道,供奉佛骨是荒唐事,是祸害。
这引得皇帝大为恼怒,韩愈因此被又一次被贬。
后韩愈逢天下大赦,才被调往中原地区。
后来韩愈还以一身凛然正气和忠义之胆,劝诫了镇州的叛乱。
公元824年,韩愈请病在家,年底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韩愈的传奇故事相传韩愈被贬在地方为官,心情很是不爽,刚好遇到侄子和修仙道士吕洞宾,说他可以上华山游览风景排解郁闷心情。
韩愈觉得主意不错,可是苦于华山高险难登,于是被吕洞宾用仙法助其来到顶峰,顿时一览众山小。
望着眼前层峦叠嶂,流云飘渺的世界,韩愈的心情顿时大好。
韩愈生平传记1
中宁一中2018届高二年级语文素养提升课外阅读教.学案(一)编备人:李霞、万海绪阅读目标:目录:字数:3182字要求指导课时内容韩愈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之父仲卿,为小官僚。
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潮州。
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
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
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
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
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韩愈的故事五则
韩愈的故事五则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韩愈的故事五则,希望你喜欢!叩齿庵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设水布古时候,潮州韩江里的放排工,既要扛杉木,又要扎杉排,一会儿跳下江,一会儿爬上岸,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常常患上肚痛病和风湿病。
于是他们做工索性光着膀子,不穿衣服。
每天在江边挑水、洗衣服的妇女,看见放排工赤身裸体,就告到官府。
官府交涉过后,放排工只好穿上衣服。
韩愈来到潮州,听闻这件事后,他跑到江边实地查看放排工扎排和放排的情形。
韩愈认为放排工成天穿着一身湿衣服,容易得病。
在回衙后,他便让人到江边通知放排工:今后扎排、放排肘,可以不穿衣服,只在腰间扎块布能遮羞就好了。
这块布后来就成了潮州的放排工和农民劳动时带在身上的浴布,潮州人把它叫“水布”。
性情中人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
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
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
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
韩愈一生的简单概括
韩愈一生的简单概括韩愈,出生两个月,娘没了,三岁时,爹死了。
长兄如父,自此他便跟着大他30岁的哥哥嫂子一起生活。
韩愈9岁时,哥哥韩会因受牵连被贬至如今的广东,三年后哥哥病逝。
之后经历安史之乱,嫂子带着韩愈一起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童年凄惨,但他读书勤勉努力。
公元前786年,18岁的韩愈第一次走进长安,参加科举,但因为科举要求写骈文,他却喜欢写古代散文。
直到公元前792年,韩愈四进考场,终考中进士,然恰逢科举制度改革,他又再次落榜。
此时嫂子又病逝,这时韩愈的生活是最差劲的。
之后两次科举,仍然落榜。
这一年韩愈28岁,遇到了董晋°,但仍没有被重用,此时他写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表达了自己郁郁不得志的心情。
公元前801年,33岁的韩愈进入国子监,写下了千古名篇《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2年后,升任监察御史,因弹劾李实,遭到诬陷,被贬至如今的广东。
公元前805年,唐宪宗上位,韩愈被召回长安。
他又写出了《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后韩愈被派平定兵乱,收回淮西,升任为刑部侍郎。
这一年,韩愈49岁,官场沉浮和岁月流失,都没能消磨他的心性。
公元前819年,皇帝准备迎佛骨,韩愈强烈反对,提交了《谏迎佛骨表》,惹得皇帝大怒,被贬至潮州。
励精图治,大力开荒,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公元前821年,唐穆宗继位。
韩愈被调回京城,当兵部侍郎。
又逢镇州兵乱,前往平叛。
后又遭到写"锄禾日当午"的李绅的弹劾,公元824年韩愈病逝,终年56岁。
韩愈的生平故事
韩愈的生平故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有关他的历史故事有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一、艰难求学韩愈(公元768──824年),字退之,河阳(在现在河南省)人,唐代文学家。
他曾在地方政府和朝廷任职,多次被贬官。
他提倡的“古文运动”,开创一代文风,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磅礴,语言简洁,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被列在第一位。
韩愈的诗也别具一格。
1、童年韩愈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都去世了。
他就由在京城做官的哥哥韩会抚养。
韩会对弟弟很好,教他认真读书,好好做人。
韩愈十岁的时候,韩会受到别人的牵连,被贬官到韶州(在现在广东省),到韶州不久,韩会就因心情苦闷,又加上水土不服,生病死了。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嫂嫂郑氏带着韩愈和儿子,护送着韩会的灵柩,回到了故乡河阳。
安葬了韩会以后,郑氏关心地对韩愈和儿子说:“人生短暂,你们要抓紧时间读书做学问。
虽不求显赫一时,也要不枉度一生。
”韩愈这时候已经很懂事了,他知道这是嫂嫂替哥哥说出的话。
从此以后,每天早上公鸡一叫,他就起床做操,然后回到书房里读书。
韩家历代有人做官,藏书很多。
韩愈就从《论语》、《孟子》读起。
遇到问题,他就向嫂嫂请教。
可当韩愈读到《书经》、《易经》的时候,嫂嫂就不能教他了,韩愈就去找当地有学问的人请教。
就这样,韩愈还读了《老子》、《庄子》、《荀子》等先秦散文著作。
有一年春天,嫂嫂把韩愈叫到身边,对他说:“兄弟,你长大了,去洛阳求学吧。
那里有学问的人多,可以开阔你的眼界。
”第二天,韩愈带着书僮,走上了去洛阳的路。
2、读书像品酒到了洛阳以后,韩愈拜访了一些韩家相识的亲朋故友。
大家见他懂礼貌又有学问,都邀请他住在自己家里。
韩愈谢绝了大家的好意,自己找了两间茅屋住下,开始过起清贫的读书生活。
韩愈身穿布衣,每天只吃两顿饭,其余的时间都用来读书、访友。
经典人物素材——韩愈
【2017级同步阅读精编】经典人物素材——韩愈【人物生平】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刻苦学儒】韩愈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
韩愈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韩愈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时就能写文章。
韩会早逝后,韩愈随寡嫂郑氏避乱宣城,颠沛流离。
十九岁时,韩愈至京师长安,当时文人作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拟扬雄、董仲舒的著述风格,而独孤及、梁肃学问最为深奥,受人推崇。
韩愈与其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
及至应进士科考试时,他将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对其大加的赞赏,韩愈因而闻名一时。
【轶事典故】叩齿庵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
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导语: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的一生主要事迹,欢迎阅读。
一、人物生平韩愈长庆四年,韩愈因病告假,十二月二日,因病卒于长安,终年五十七岁。
韩愈是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韩愈3岁丧父,后随兄韩会贬官到广东潮州。
兄死后,随嫂郑氏辗转迁居宣城。
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并关心政治,确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
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
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
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着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古诗二十余首,文数篇。
韩愈的简介及作品有哪些故事呢
韩愈的简介及作品有哪些故事呢韩愈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文化大家,被誉为“唐代文坛第一人”,其在文学、政治、教育等领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让其名垂青史,成为后世学者所崇敬的文化偶像。
今天我们将来了解一下韩愈的简介及其作品有哪些故事呢。
韩愈的简介韩愈出生于唐德宗开成六年(公元829年),家境寒微,但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深得父亲的宠爱和器重。
18岁时,他考中了进士,此后历任吏部员外郎、右拾遗、吏部尚书、国子监祭酒等职,深受唐朝政治家、文化名流的赏识和信任。
韩愈的文学作品韩愈作为唐代文学大家,其所创作的诗歌、散文、辞赋等文体均具有独特的魅力,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水平。
他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著称于世,被誉为“大文章家”。
韩愈的代表作品有:《祭酒文》、《进学解》、《师说》、《圣人之道》、《希臘游记》、《韩中说》,均展现出了其对道德、教育、文化、政治等领域的想法和探索。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师说》了,这篇文章是韩愈反对一些官僚和士大夫不重教育、不重师道的观点而写的,韩愈强调,教育是非常重要的,而教育的过程中,师道则是最重要的一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时,韩愈也在文学批评方面发表了许多著名的理论文章,如《论诗》、《进学解》等,这些著作对唐代文学的影响深远。
他倡导以古为本,推崇“经学”和“典籍”,强调“穷理致知”,提倡文学要以思想、真理为核心。
韩愈的故事除了其卓越的文学成就之外,韩愈的生平也有着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1. 《师说》的写作背景《师说》是韩愈在任国子监祭酒期间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中主张重视教育、重视师德师风。
而“比师系舂”事件,成为了韩愈写这篇文章的动因。
当时,韩愈所在的国子监在举行到百科上联时,有一位叫杨时老的监生错误地写成“比师系舂”,韩愈坚决反对这种错误的做法,而这一事件也激发了韩愈思考师道的意义和价值。
2. 论才子佳人的喜好韩愈曾于景龙二年(705年)出使京师时,当时大唐早已形成了以才子佳人相互崇拜的盛事。
韩愈生平经历
韩愈生平经历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时人有“韩文”之誉。
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均被拒之门外。
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二十九岁,受董晋推荐,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这是韩愈从政开始。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革新的主张。
贞元十六年冬,韩愈第四次参吏部考试,第二年(801年)通过铨选。
这时期写的《答李翊书》,阐述自己把古文运动和儒学复古运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张,这是韩愈发起开展古文运动的代表作。
这年秋末,韩愈时年三十四岁,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韩愈步入京师政府机构任职开端。
任职四门博士期间,积极推荐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第子”。
贞元十八年(802年)写了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
冬,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在任不过两个月,为了体恤民情,忠于职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因遭权臣谗害,贬官连州阳山令。
韩愈三年任职阳山令,深入民间,参加山民耕作和鱼猎活动,爱民惠政德礼文治,《新唐书·韩愈传》因此特书“有爱于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
” 在阳山令任上,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今见之《昌黎文集》有二十余首,文数篇。
此时构思并开始著述的《原道》等篇章,构成韩学重要论著“五原”学说,这是唐宋时期,新儒学的先声,其理论建树影响巨大。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年夏秋之间,韩愈离开阳山,八月任江陵法曹参军。
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元和三年(808年),韩愈改真博士。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
韩愈的人物生平
韩愈的人物生平刻苦学儒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
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时就能写文章。
韩会早逝,韩愈随寡嫂郑氏避乱宣城,颠沛流离。
十九岁时至京师长安,当时文人作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拟扬雄、董仲舒的著述风格,而独孤及、梁肃学问最为深奥,受人推崇。
韩愈与其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
及至应进士科考,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极力为他播扬声誉,因此韩愈一时便出名。
科举之路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欲投奔族兄韩弇,适逢韩弇前往河中,后遇害,韩愈遂投靠名将马燧。
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贞元五年7,返回宣城,此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
贞元八年792年,二十五岁的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贞元九年793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但遭失败。
同年,嫂郑夫人逝世,韩愈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
期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
同年,离开长安,经过潼关,回到河阳县,于是前往东郡。
两入幕府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为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秘书省校书郎,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中,边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边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新的主张。
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三日,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迅速离境。
韩愈刚离开四日,宣武军便发生兵变,留后陆长源等被杀,军中大乱,韩愈因先离开而得免祸。
随从董晋灵柩至洛阳,又前往孟津,渡氾水,于二月末抵达徐州。
同年秋,韩愈应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
冬季,张建封派韩愈前往长安朝正。
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愈生平轶事
韩愈这个人,唐宋八大家之首也不是浪得虚名的。
下面是韩愈生平轶事,一起来看一下吧。
唐代文学家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我们可以清晰地记得他的名篇佳作《马说》、师说》,其中很多名句至今仍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成为我们表情达意的不二选择。
很多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与仰视韩愈,膜拜韩愈,他已经由人经过千百年的口口相传,诗书承载成为了一个符号,一个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但其实,在韩愈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之前,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一个有着普通人情趣、有着喜怒哀乐的人。
今天我们就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韩愈的故事,来认识一下脱离朝堂政治,远离笔墨案牍,以真性情投入生活中的韩愈。
性情中人
韩愈性格开朗豁达,与人交往,无论对方发迹或是潦倒,他始终态度不变。
年轻时同孟郊、张籍友善,二人声名地位还不高,韩愈不避寒暑,在公卿中赞扬推崇他们。
张籍终于得中进士,荣获官禄。
后来韩愈虽然身份显贵,每当办完公事的闲暇,便同他们一起谈话宴饮,论文赋诗,和过去一样。
而他对那些权豪势要,看作奴仆一般,瞪着眼睛不屑一顾。
韩愈很善于诱导勉励后进,留在家中做宾客对待的十分之六七,即使自己早餐也吃不上,仍和颜悦色毫不在意。
他总以振兴名声教化、弘扬仁义为己任。
帮助内外亲和朋友的孤女婚嫁的近十人。
吏部开锁
韩愈曾任吏部侍郎,当时吏部的吏员中令史的权势最重,因为是吏部过去常关锁着,等待选补任命的官员不能到吏部来见面。
韩愈上任后,将关锁放开,任凭候选官员出入,他说:“人们之所以怕鬼,是因为见不到鬼;如果能够看得见,那么人们就不会怕鬼了。
”
为文逐鳄
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时,当时潮州有一条江,江中有很多吃人的鳄鱼,成为当地一害,许多过江的人都被它们吃了。
一天,又有一个百姓遇害了。
韩愈忧心忡忡:鳄鱼不除,必定后患无穷。
于是韩愈下令准备祭品,决定亲自去江边设坛祭鳄。
韩愈摆好祭
品后,对着江水大声喊道:“鳄鱼!鳄鱼!韩某来这里做官,为的是能造福一方百姓。
你们却在这里兴风作浪,现在限你们在三天之内,带同族类出海,时间可以宽限到五天,甚至七天。
如果七天还不走,绝对严处。
”从此,潮州再也没有发生过鳄鱼吃人的事情了。
人们把韩愈祭鳄鱼的地方称为“韩埔”,渡口称为“韩渡”,这条大江则被称为“韩江”,而江对面的山被称为“韩山”。
作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能官,韩愈在民间流传的为民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潮州,就还有“韩文公过马牵山”、“叩齿庵”等传说。
过马牵山
韩愈到任潮州时,正逢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田园一片白茫茫。
他到城外巡视,只见北面山洪汹涌而来,于是他骑着马,走到城北,先看了水势,又看了地形,便吩咐随从张千和李万紧随他的马后,凡马走过的地方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
韩愈插好了堤线,就通知百姓,按着竿标筑堤。
百姓听了十分高兴,纷纷赶来,岂料一到城北,就见那些插了竹竿的地方已拱出了一条山脉,堵住了北来的洪水。
从此,这里不再患水灾了。
百姓纷纷传说:“韩文公过马牵山。
”这座山,后来就叫“竹竿山”。
叩齿庵
韩愈在被贬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
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
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
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
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鸢飞鱼跃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连州知州石炳璋从阳山拓韩愈真迹,将“鸢飞鱼跃”四字刻于燕喜亭右后侧的卧龙石上,后有何健的楷书题跋:“韩公大字世罕见之,乾隆壬寅,健秉铎阳山,得四字于土人家,为之勒石。
”韩愈“鸢飞鱼跃”石刻见于山东
潍坊十笏园、广东潮州韩文公祠、广西贺州小西湖、肇庆七星岩等地,影响颇广。
拓展阅读:韩愈经典诗句
1、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
2、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韩愈
3、【劝人为善】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
——韩愈《了凡四训》
4、断送一生唯有酒——韩愈
5、万山磅礴必有主峰,龙衮九章但挚一领。
——韩愈
6、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
7、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
——韩愈《祭十二郎文》
8、物有不平则鸣,胸有郁气当出却难舒——韩愈《送孟东野序》
9、然吾观于人,其能尽其性而不类于禽兽异物者,希矣。
将愤世嫉邪长往而不来者之所为乎? ——韩愈《杂说》
10、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11、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韩愈
12、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韩愈
13、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韩愈《原道》
14、 "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韩愈《原毁》"
15、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16、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
——韩愈《与孟尚书书》
17、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
18、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
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
——韩愈
19、情隘辞蹙,不知所裁。
——韩愈
20、业精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21、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
——韩愈《符读书城南》
22、读书以为学,缵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
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
——韩愈
2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
24、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韩愈《原道》
2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