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一)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身体动作文化的舞蹈民俗学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通常在婚礼、祭祀、庆祝等场合中演出。
土家族摆手舞的动作特点多为手臂摆动和身体起伏,配以激昂的鼓声,形成了独特的舞蹈
风格。
在土家族中,摆手舞被认为是向神灵祈求幸福、丰收和福运的仪式舞蹈,其动作设计
和舞蹈表演方式也十分讲究。
摆手舞通常由多人组成,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舞蹈动作,但整
个舞蹈演出的节奏和动作上下联动,呈现出一种有机的整体感。
这种整体感体现了土家族
民众团结、协作的精神。
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动作中,手臂的摆动是十分明显的,表现出了舞蹈者的大力、热
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
同时,摆手舞的身体动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呈现出起伏和扭曲
的形态,给人一种跳跃感和舞蹈的热情。
在舞蹈表演中,土家族摆手舞的节奏也非常重要。
舞蹈节奏的设置通常与鼓声相匹配,舞者根据鼓点起伏进行舞蹈表演,如此可以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流畅,赋予了舞蹈以更
为激昂的节奏感。
总体来说,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非常具有土家族特色的舞蹈形式,它具有浓郁的民间
性和地域特色。
在现代社会中,土家族摆手舞也逐渐成为了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更多人们的欣赏和推崇。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最能反映土家族古老风俗的民间舞蹈,现主要流传于湖南湘西龙山、保靖、永顺等地。
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夜间表演。
摆手舞产生于土家族古老的祭祖仪式中,据清代八部大王庙残碑和县志记载推测,摆手舞已有近千年历史。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集歌、舞、乐、剧于一体,表现开天辟地、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狩猎捕鱼、桑蚕绩织、刀耕火种、古代战事、神话传说、饮食起居等广泛而丰富的历史和社会生活内容。
其舞蹈内容以上述仪式程序结构而成。
土家族摆手舞舞姿大方粗犷,有单摆、双摆、回旋摆、边摆边跳等动作。
舞蹈场地一般在坪坝上。
舞蹈分为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祭祀族群众始祖,规模浩大,舞者逾千,观者过万;小摆手主要祭祀本姓祖先,规模较小。
其音乐包括声乐伴唱和器乐伴奏两部分,声乐主要有起腔歌和摆手歌,乐器主要是鼓和锣,曲目往往根据舞蹈的内容及动作而一曲多变。
摆手舞的动作特点是顺拐、屈膝、颤动、下沉,表现风格雄健有力、自由豪迈。
土家族摆手舞对研究土家族历史、战争、宗教、迁徙、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中反映的战争内容体现了土家先民英勇善战、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
同时,摆手舞再现了土家族农耕生活的全过程,反映了土家族人民热爱劳动、不畏艰险、热爱生活、顽强生存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了解和研究土家文化的重要材料。
1。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中国传统民间舞蹈中的一种,是湘西土家族的一种典型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是我对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的探析。
一、韵律舒缓,充满力量感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以优美的曲线为特色,舞姿流畅舒展,步伐有节奏感,舞蹈节奏韵律舒缓、充满力量感,具备很强的感染力。
摆手舞的舞姿要求优美而自然,通过各种手部动作以及脚步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美。
二、姿态优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具有姿态优美的特征,每一个动作都富有弹性和舞蹈表现力,表现出民族文化的独特特点。
舞蹈中大量运用手部动作,描绘出民族革命历程中重大事件以及土家族传统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很强的地域文化特色。
三、手部动作独特,形态多变
摆手舞是以手部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一种舞蹈,摆手舞的手部动作是独特的,形态多变,通过手部动作展示出对民族生活的理解和演唱能力,捕捉民族文化的精华,这是摆手舞的一大特点。
四、服装特色鲜明,亮丽多彩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在服装上的特色十分鲜明,一般以彩色绸缎制成,颜色鲜艳亮丽,有着独特的民族元素和特色。
摆手舞舞员的
服装讲究细节,以手工刺绣为主要特色,有着装饰丰富、色彩艳丽、样式别致等多种特点。
总之,湘西土家族摆手舞具有韵律舒缓、姿态优美、手部动作
独特、服装特色鲜明等多种独特的艺术特征。
它不仅展示了湖南地
区特有的文化传承与发展,更是体现了民族文化传统的魅力与个性。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研究报告总结
土家族摆手舞是中国土家族民间舞蹈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土家族摆手舞的研究,可以发现以下几点:
1. 表演形式多样:土家族摆手舞的形式多样化,包括舞蹈动作、手势、音乐和服饰等元素的综合表演。
这种多样性使得土家族摆手舞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2. 舞蹈动作独特: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动作独特鲜明,常以手臂、腰部和脚步的动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展示舞者的身体柔韧性和动感。
3. 文化内涵丰富:土家族摆手舞融合了土家族的历史、民族特色和传统价值观,传递了土家族的生活智慧、情感表达和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它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形式,更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社会功能突出:土家族摆手舞在土家族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它是庆祝节日、纪念活动和家庭聚会等各种场合的重要表演形式,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和身份认同感。
总之,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通过对其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土家族的文化遗产。
土家族摆手舞 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
《土家族摆手舞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摘要:原生性是土家族摆手舞产生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梯玛”是土家先民进行“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土王崇拜”的组织者、实施者,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摆手舞”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1)质朴、厚重之美土家族摆手舞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十分古朴摆手舞历史十分悠久,多数学者认为摆手舞产生于原始社会时期,是土生土长的民族舞蹈。
也有学者认为是古代《白虎舞》的演变发展。
土家族人民史诗《迁徙记》中,也有若干处提及“摆手舞”,如“摆手的人们啊,咱们的萝卜无论大的还是细的,都放到背篓里,摆手用的东西全部放到背篓里”。
据资料显示,土家族人民的这次迁徙在五代前后。
由此可见,出现完整的摆手舞的时间大概已千年有余。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渗入,摆手舞形成了以土家原生文化为主体、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多元化风貌。
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审美性。
1、原生性原生性是土家族摆手舞产生地域特征的原始特性,是区别于“外来文化”和其他民间舞蹈的重要依据。
《后汉书・南蛮传》载:“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相氏、郑氏等。
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国)其地东至鱼腹,西至蜀道,北接汉中,南接黔涪”。
这些记载都把古代巴人最早的活动区域锁定在清江、酉水流域的武陵山区。
因此,土家先民创造发展的“摆手舞”是武陵山区特定的产物,具有“土生土长”的特性。
它是土家先民在认识自然、征服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对人类某些生存活动、民族历史、古代战争的形象总结,充分表现了土家民族的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
2、祭祀性土家先民经历了从“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到“土王崇拜”和“土老司崇拜”的历史过程,这几种主要的崇拜形式构成了土家文化的基本构架。
土家人最先产生了血祭白虎图腾的崇拜形式。
“血祭”即人祭,这是一种古老而残酷的崇拜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被“祖先崇拜”而替代,对“八部大王”的崇拜构成祖先崇拜的主要内容。
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点
土家族摆手舞的风格特点1厚重古朴之美土家族摆手舞的内容涉及土家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摆手舞的内容和形式整体呈现给你一种厚重古朴之美,宏伟且又精细。
从摆手舞的表演形式上来看,有大小摆手两种形式。
大摆手一般表演地点是在八王庙或者摆手堂,主要针对的祭祀对象是八大王,一般为“三年两头摆”。
表演大摆手活动期间,会将龙凤大旗(高度约为一丈)设置于摆手坝的中央位置,表达对“龙哺乳、凤羽温”的感激之情,并且为了营造严肃、庄严的气氛,还需要将旗摆放于摆手场的四周。
在历史发展中,大摆手堂的设置呈现出地域性,到了活动节日各州各县的土家族人从四面八方前来,共同庆祝属于他们的民族盛会。
但是小摆手往往是每年都要举行的,主要是以姓氏或者村寨为单位来进行,举办的地点一般是土王庙、爵主宫,历代先祖、三姓土司(“冉、杨、田”、“彭、田、向”)是主要的活动祭祀对象。
相比大摆手来说,小摆手的表演形式更为方便实用。
小摆手是一年一摆,大摆手是三年两大摆,无论是大摆手还是小摆手祭祀活动都体现了当地人们对祖先的崇敬和对神灵的祈求。
内容上,大摆手主要表现的是一种宏伟壮观的场面,如神话传说、人类起源、战事等大场面。
而小摆手表现更多的则是人们生产生活、部落迁徙的小场面,表演不受衣着服饰、道具的限制,舞姿轻盈细腻,将最真实的生活画面展现在人们面前。
2夸张真实之美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具有夸张性、真实性这两大特征,民族民间艺术也不例外。
西阳土家族摆手舞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优秀代表,同样对于情感的表达也呈现出自然性、真实性的特征,将生活和舞蹈艺术的真实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土家族摆手舞中,都已看到很多细小而又象征某种意义的原始律动,这些都是先民从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直接体现了土家族人们对生活的美好追求和审美情趣,也是历代土家族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和情感的升华。
西阳土家族摆手舞的基本动作很好地结合了生活及艺术上的真实性,在各层面都有所体现,诸如“双摆”“单摆”等的手脚同边的动作姿势,着眼于表层是对生活状态的一种表现,但只需深入分析就可得知,这是一种对真实生活的艺术夸张手法,将土家族人们肩挑背磨等的生活场景通过艺术手法夸张的表现出来。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音乐特色研究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音乐特色研究摆手舞是中国湘西土家族独具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也是土家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简单、自然、活泼、欢快的舞姿和节奏鲜明的音乐风格闻名于世。
摆手舞的起源可追溯到土家族祭祀祖先的信仰活动。
在祭祖过程中,土家族人用双手打拍子,摆动全身,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随着时间的发展,摆手舞逐渐演化成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在摆手舞演出中,舞者们以挑灯灯谷、斗笠龙、簸箕彭等灵活活泼的舞姿和手势,表现出土家族人勤劳、善良、热情的民族特点。
摆手舞的音乐特色独具一格,主要采用的是传统民族乐器,如锣、鼓、板、笛等。
其中,锣鼓是摆手舞中最为重要的乐器,它们的节奏和音调直接决定了舞蹈的节奏和气氛。
摆手舞的主旋律往往简单朗朗,节奏稳定而明显,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和跃动感。
在摆手舞演出中,音乐和舞蹈紧密结合,舞蹈者以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为依托,来展现出自己的舞蹈技巧和身手。
除此之外,摆手舞在编排和演出中也借鉴了一些其他民族舞蹈的元素。
它融合了汉族舞蹈、苗族舞蹈、侗族舞蹈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
在舞蹈服饰上,摆手舞也充分考虑到了民族色彩的表现,服装鲜艳明亮、缤纷多彩。
加上每个舞者都热情洋溢、尽显自信风姿,摆手舞更是成为了一个独特而充满生命力的舞蹈艺术品种。
作为中国传统舞蹈文化的一员,摆手舞具有浓郁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色,不仅是土家族民间文化的代表形式,同时也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中,摆手舞已经成为了一种盛行于土家族文化传承和旅游文化中的艺术形式,它表现出了土家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也代表着中国旅游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摆手舞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中国政府十分注重对摆手舞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在中国文化部的支持下,许多研究机构和文化组织对摆手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宣传推广,探索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历史文化背景。
其中,湖南省团县委摆手舞研究会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机构之一。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特征探析
2006.11湖南农机HUNAN A GRICUL TU RAL MAC HINER Y收稿日期65作者简介蒋浩( ),男,湖南祁阳县人,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民族舞蹈学。
土家族摆手舞的文化特征探析蒋 浩 姚 岚(吉首大学 湖南吉首416000)摘 要:摆手舞不仅是土家族群众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而且是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出发,比较系统地探讨了摆手舞所蕴含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征。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文化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J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320(2006)11-0072-03 摆手舞在土家语中被称为“舍巴日”或“舍巴巴”,是土家族的传统歌舞,流行于湘、鄂、渝交界的武陵山区。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三期间举行,逢单日开始逢单日结束,摆手活动开展三天三夜。
摆手舞按规模可以分为“大摆手歌舞”和“小摆手舞”两种形式。
大摆手三年举行一次,由数村寨联合举行,规模宏大,主要内容是祭祀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以歌舞为主,在大摆手的过程中还要跳起古老的“毛古斯”,以示对土家先民们的纪念。
小摆手一般为一寨或一村,摆手活动范围较小,多在土司祠进行,主要内容是以祭祀土王彭公爵主、模拟农事活动为主,摆手活动的间隙也常对唱山歌。
一土家族大摆手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表现为“渔猎舞”、“农事舞”、“军事舞”、“生活舞”四个方面。
这四个方面又是以一定的故事传说为依据,主要讲述了土家族首领的英勇故事,以及土家先民如何在湘西生存、发展的故事。
根据摆手舞动作特点可归纳为四类:第一类为装饰性的连接动作,如单摆、双摆、回旋摆,用于开头或结尾;第二类是反应生产劳动的动作,如照太阳、砍火−、挽麻团、打蚊子、抖狗蚤等;第三类是反映军事的动作,如列队、披甲、登长竿、涉水等;第四类是反应狩猎的动作,如跳蛤蟆、老鹰抓鸡、牛打架、鸡走路等对动物的模仿动作。
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内容摘要: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
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集体舞。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界。
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土家族就是“毕兹卡”的意思,摆手舞这种民间歌舞是土家族流行分布最广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也是流行在酉水、沅水地区的湘西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如诗云:“福石城中作锦窝,土王祠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
我们可以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舞的文化内涵,摆手舞的表演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歌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歌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有关史籍记载中研究发现,它是由土家族的古代先民——巴人的军事舞流传下来的。
巴人天性勇猛、喜好歌舞,世居在古代巴国和楚国交界地区繁衍生息,每遇战事,喜以歌舞振奋士气,迷惑敌人,屡战屡捷。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人应召参与巴师,在商丘牧野的灭纣大战中,巴人前歌后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人称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灭秦时,募巴人为汉前锋陷阵,巴人亦歌舞振己锐气,迷敌心神,而获胜立功。
高祖喜之曰:“此乃武王伐纣之歌也。
”唐代以后土家族形成,巴人被列入泛称的“武陵蛮”内,在史记中未单记其名了。
其军事舞蹈随之演变为土家族首领的厅堂舞。
据龙山永顺等《县志》记载和《向侣林墓志铭》中说,五代时统治溪州的土家族老蛮头吴着冲的行宫中常以男女相运歌舞作乐。
元代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后,歌舞成为群众性的、供土司和各级士官娱乐的一种歌舞。
因其舞蹈的动作以摆手为主,故定名为“摆手”世代相沿。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由于土家族无文字记载,历来众说纷纭。
探析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形态及风格特征
摘要笔者以土家族摆手舞的起名、形式、内容分别产生于宗教信仰、战争及劳动生产为切入点,解析了土家族摆手舞的大摆、小摆两种表演形式,进而对土家族摆手舞的原生性、战争性、祭祀性、审美性的风格特征进行了阐述,最后对土家族摆手舞的屈膝、颤动、顺拐、同边、直立跳摆及绕圈跳摆的舞蹈形态特征进行了剖析。
以期推动土家族摆手舞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舞蹈形态风格Analysis on Dance Forms and Style Features of Tujia Waving Dance//Wang QianAbstract Taking the fact that the name,form and content of Tujia Waving Dance were originated from religion,war and labor pro-ductivity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the author analyzes such two performance forms of Tujia Waving Dance as big-range waving and small-range waving,and then elaborates the style character-istics of Tujia Waving Dance,namely,originality,warfare,sacri-fice and aesthetics,and finally specifies the dance forms of Tujia Waving Dance,including bending knees,vibration,same side, vertical jump and waving,circular jump and waving.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 of Tujia Waving Dance among more and more people.Key words Tujia Nationality;Waving Dance;dance forms;styles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土家族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了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传统舞蹈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
探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摆手舞是土家族的一种传统舞蹈,因舞者手臂在舞动时做出扇状的动作而得名。
摆手舞是土家族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不仅表现出土家族的快乐生活,而且在世世代代中传承着民族文化与传统价值观。
舞蹈的起源及发展摆手舞起源于湘西土家族自治州,土家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承,摆手舞是其文化代表之一。
据传说,摆手舞起源于汉朝,当时土家族是山区神秘的部落,经常穿上装饰华丽的衣服,在开放的场地上为祈祷丰收和庆祝丰饶而跳舞。
后来舞步和手势逐渐形成,成为摆手舞的起源。
此种舞蹈发展至清朝时期,摆手舞最早称为“打火机舞”,当地人认为摆手舞是由打火机舞演变而来,因摆手舞时似乎在点燃火柴。
随着时间的推移,摆手舞经过多次的传承和演变,成为今天表现快乐和吉祥的舞蹈。
舞蹈形态及动作特征摆手舞舞蹈形态丰富,动作繁杂,可分为慢摆手舞和快摆手舞两种形式。
舞者们穿上深色的衣服,裙子上面缀着各种颜色的丝线,手上戴着铜镯等,每一个动作都有自己的含义,舞者不仅要跳得好看,更要将舞蹈所表现的情感传递到观众。
快摆手舞动作速度较快,力度较大,要求舞者身体协调,手臂有弹性,有韵律,健康舞技要求高;慢摆手舞动作缓慢,舞者的动作需要流畅、柔和,表现出各种情感与内心感受,舞蹈风格更具独特的文艺气质。
舞蹈动作中,手臂是舞蹈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部分。
手臂动作的特点是手臂细长有力,通过上升、下降、前后、左右的随意组合,展现出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手臂动作与身体的运动紧密配合,舞者将自己的动作与饱满的情感表达相结合,使舞蹈更富有生命力。
舞曲特征舞曲是美妙的乐曲和动感的节奏的完美结合。
摆手舞的舞曲多是以特殊的乐器演奏,如令箭、竹笛、嗬子琴、手鼓等,这些民族乐器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风格,使得舞曲更富有土家族特色。
舞曲以欢快、轻松、活泼的旋律为主,其中的韵律性强,配合舞曲舞蹈动作和情感表达,使观众们感受到浓郁的音乐气息和民族文化特性。
论湘西土家庭手舞的特点及艺术价值
论湘西土家庭手舞的特点及艺术价值摘要:摆手舞是流行于湘西土家族的一种传统体育舞蹈,它融土家歌舞、民间体育及娱乐于一体,既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土家族优秀文化的代表。
本文通过分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特点,从表演形式、舞蹈动作及艺术风格等方面论述了它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表演形式艺术价值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界。
摆手舞是湘西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土家族标志性的文化形态,也是土家族祖先生产、生活智慧的结品。
摆手舞土家语称为“舍巴日”、“舍巴巴”,是土家人祭祀祖先与庆新年、祈丰收的集体活动。
摆手舞源于土家先民的巴渝舞,随着社会的发展,摆手舞已成为湘西土家族人民举行节日、广告、体育竞赛、旅游等活动的重要内容。
一、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特点1摆手舞的表演形式湘西土家族的摆手舞是一种群众性很强的集体体育舞蹈,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三期间举行,逢单日开始逢单日结束,摆手活动开展三天三夜。
摆手舞按规模可以分为“大摆手歌舞”和“小摆手舞”两种形式。
“大摆手舞”规模庞大,自正月初三起,连续歌舞七个夜晚延至半个月之久,跳舞时,男女结队,举起龙凤大旗,身披西兰卡普,肩扛齐眉棍、梭镖、鸟枪火铳,吹起牛角、土号、唢呐、点响三眼炮,土老司手执铜铃司刀,戴凤冠高帽,系八幅罗裙作前导,进入摆手堂,有如军人出征打仗,有刺杀、对阵等象征性动作。
“小摆手舞”又名农事舞,规模小,形式简单,其舞蹈基本动作有单摆、双摆和表现农事生产的动作等。
“小摆手舞”由主持祭祀仪式的土老师带头,一人打鼓兼敲锣,围成圆圈,一边转一边跳。
改土归流以前,大摆手盛行,由于年代久远,风俗习惯变迁,大摆手逐渐变化为小摆手。
“小摆手舞”融入了土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内容,形式更加生活化、娱乐化、大众化、使得摆手舞活动更为普及化,每逢节日、重大活动或迎接远来的客人,都要跳起快乐的摆手舞,去掉了祭祀程序,发展成为纯碎的舞蹈。
湖南土家族摆手舞透析
湖南土家族摆 手舞透析
郭芯源 秋兰
长沙
王月 明
4 1 0 0 0 3 )
( 长 沙 学院 ,湖 南
摘 要 :湖南土家族摆手舞是融土家歌 、民间体育及娱 乐于一体的原生态舞蹈,是土家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它冷藏和积淀着丰富的原始土家文化 内涵,并传递着土家民族的原始文化基因,潜滑和孕育着土家民族的心理机制,培养着土家民族的气质和性格。 关键词 :土家族 ;摆 手舞 ; 文化 内涵
见土家族人民唱歌跳 舞蹈历史悠久,众人喜爱,尽管统治阶级三令 五 申禁止 ,也无法禁住 。正如 《 龙 山县志》卷七上承认说: “ 屡出示禁 之不能止,亦修其教不易其俗而己。” 2 深入 了解 、挖掘土家族摆手舞
深 入 生 活 , 到土 家 族 聚 居 的湘 西 地 区 了解 土家 族 摆 手 舞 才 能 取 其 精华。首先,让我们来 了解 ( 一) “ 摆 手 舞 ”中 所包 含 的 形式 “ 摆手舞 ”中有 “ 大摆手 ”和 “ 小摆手”之分,湘西土家族各地 形式、 内容大致相 同。土家族摆手舞特色浓郁,其独特的特 点是摆 同 边手, 出同边脚,即出左脚摆左手,出右脚摆右手,时而 “ 单摆”,时 而 “ 双摆 ”: “ 单摆 ”即双膝微屈 ,身体顺边先上右脚 出右手 ,再 上 左 脚 出左 手 , 反复 一 次 共 上 四 步 , 右脚 屈 点在 左 脚 旁 ,双 膝 颤 动 , 双手在胸前交叉,在身体两侧甩开,右一次后转身左一次重复右边动 作 。称为 “ 单摆”。例如模仿劳作的 “ 挖地 ”、 “ 插秧”、 “ 打谷 ” 都属于 “ 单摆”动作。 以此展示劳动 中的 “ 撒种”、 “ 插秧 ”、 “ 挑担 ”、 “ 纺线”、 “ 老鹰展翅 ”等。 “ 双摆 ”即动作在 “ 单摆 ”的基础上双手与身体 的 1尊重土家族 “ 摆手舞”的发展历史 配合 ,最后屈膝摆动 重复一次称为 “ 双摆 ”。例如 “ 蛇缠腰”双手 在 摆手舞的形成与土家人原始 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渔猎经济 腰前模仿蛇状的动作便属于 “ 双摆 ”。 “ 回旋摆 ”例如 “ 牛打架”动 时代 ,土家先民以捕渔猎兽为主,他们模仿捕渔和打猎 ,创造了 “ 猎 作,两人相对而站,双手垂 下在腹前相连,做成牛角的感觉,右脚侧 守 舞”;进入农业 社会,人们又 以最简练的方 式将 耕 田、插秧 、扯 前抬起 ,双手保持相连动势与脚相悖 ,左右各一次 ,然后随动势两人 草 、打谷等农事动 作加 以表达 ,形成 了 “ 生产 舞” 。这些取 材于生 交换位置 ,呈牛打斗的感觉。摆手舞舞姿粗犷大方 ,动作刚劲健美, 产生活 中的身体动作 ,经过人们的串联和加工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 体现了土家人 民勤劳朴实、勇敢刚毅 的气质。它流行在 酉水流域湘、 节 ,表现 了人们在 劳动过程中获得生活 资料后的欢娱和对劳动成果的 鄂、渝边 区的土家族地区,其 内容丰富 ,主要有 “ 渔猎舞 ”、 “ 农事 庆 贺。土家族舞蹈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土家族 “ 摆手舞”是新石器 舞”、 “ 军事舞 ”、 “ 生活舞’ 等。动作也有一定的规律 ,手 的摆动 时代 的土家先 民在生产 、生活的真实情况在艺术上的反映,它是带着 般不超过肩, 摆动线条流畅 ,大自如,如侧 身摆 、单摆等。舞蹈动 土家 族 本 民族 的 审美 原 则和 感 情色 彩 。 作的特点是甩 同边手 、屈膝、颤动 、下沉 。它要求手脚配合默契 ,动 新石器时代在美丽 的湘西酉水河 畔生长着一群 “ 毕兹卡”先 民, 作一致,屈膝时上身摆平,脚掌用力,给人 以敦实、稳健 的感觉 :颤 他们勤 劳勇敢 ,以树叶茅草护体、 以打猎为生 ,使土家族在此代代繁 动要求脚部及两臂略带小幅抖动 ,动作应显得有弹性和韧劲 : 下沉动 衍。流传 至今的舞蹈 “ 毛古斯 ”便是反映祖 先狩猎 、繁衍后代生活 的 作重心在重拍时有一种 向下的感觉,要求气沉丹 田而身体不下塌 ,动 真实的写照。 “ 毛 古 斯 ” 的意 思 即 “ 毛 人 ” , 是对 远 古 的 土 家 先 民 的 作沉稳而坚实。摆手舞 的音乐 以锣鼓为主 ,通过不 同的鼓点节奏来调 称呼。 “ 毛古斯 ”舞源 自钻木取火的时代土家先民与 自然抗争、与野 节 引领 舞蹈 队形和 动作变 化。祭祀祖先的动作 ,节奏庄重舒缓 : 表现 兽搏斗和 日常生活 的动作 ,舞蹈 中断 断续续的喊 叫声便是模仿原始 农 事 、狩 猎 活 动时 ,节 奏 轻 重快 慢 有 致 : 表 现 日常生 活 时 ,节 奏 轻松 人在狩猎中追赶野兽的 口号声,也是现在摆手舞中逢 舞必歌的前身。 活泼 。舞蹈时 ,鼓声随着众人发 出的响应 声,形成一种特殊的混响音 “ 毛古斯”是土家族最古老的舞蹈 ,摆手舞 由 “ 毛 古斯 ”发展而来。 乐效果 ,氛 围气势浓烈,场面刚劲稳健、热烈隆重 ,把土家人乐观向 随着社会由原始社会 向奴隶社会的发展 ,劳动工具的产生 ,农业生产 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的兴起 ,农事劳动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 内容 ,纺织业 的兴起布衣代替 “ 大摆手”是祭始主 “ 八部大王”,如龙 山县马蹄寨 ,田姓子孙 了茅草衣裙,铜器 、铁器替代了狩猎用 的木棍而且当作一种御敌的武 们的祖先 ,是传 说 中的田好汉 ,在举 行 “ 大摆手 ”时,场 中竖 有桅 器 ,人类社会己进入 了以血统为家族 的部落时代,部落首领 以成为高 杆,悬有龙风旗 ,挂有大灯 ,场 中设有燎架,旁放竹捆 ,以备照 明之 居与上的显贵,这时候 的舞蹈 己成为全部落 的娱乐。到了夏朝我 国的 用。场 中有火树二根 ,专用来烧爆竹 。路旁插写着 “ 五谷丰登 、天下 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建立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 、文化的发展 ,此时 的舞 太平 ”的牌灯 ,神堂有祭嗣用的飞禽和野兽。整个活动分 “ 三夜 ”: 蹈 己由娱 自变为娱神 ,这是我 国舞蹈史上 的大转折 ,是舞蹈 发展 的新 第一夜 由 “ 梯玛 ”主持祭祖 ,先由 “ 梯玛”请神 、拜 四方,然后把 时期 ,土家族 “ 摆手舞”便产生于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期。 “ 摆手舞 ” 打来的山禽 、野兽当场杀死供上,最后饮宴。第二夜 各寨青年 身披 土家 语 叫 “ 舍 巴” 。 手织的五彩 “ 西兰卡普 ”即织锦当作古人 的盔 甲,手执刀、枪 、旗等 晋代 《 华阳国志 ・巴志》载: “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之师 ,著 器具进行比武表演。第三夜 篝火烧起来 ,锣鼓敲起来 ,摆手舞跳起 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临,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日,武王伐 来主要形式是: 纣,前歌后 舞也 。” 《 龙山县志》卷十一载: “ 相传某土司,调征南 1 .围成圆圈集体而舞,一圈换一个动作多与农作、军事有关也有 门外 ,乃令其士卒扮 女装 连臂喧唱 ,为靡靡之音 ,于是守城者竞集
浅谈湘西摆手舞的基本特征
浅谈湘西摆手舞的基本特征作者:朱青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6期摘要:摆手舞是流行于湘西、鄂西土家族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
在一定程度上摆手舞就是土家族历史生活的缩影,是一幅表现土家族历史生活的绚丽画卷。
它是土家传统文化的大汇集,其表演形式和内容,对了解土家族民族特征、社会、历史、风俗、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演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对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的探究,来阐述土家族摆手舞特点,从而进一步剖析土家族摆手舞精髓,使人们从根本上了解摆手舞特点以及艺术价值,从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特点中图分类号:J7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168-02土家族作为中国西部的一个山地民族,他们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的民族艺术文化—古老的“摆手舞”。
湘西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在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21世纪,摆手舞的传承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
本文将着重探讨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从其产生而伴有的独特特点一、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动作特点摆手舞有大摆手、小摆手之分。
舞蹈时间固定。
小摆手舞每年正月举行一次,主要表演农事、渔猎活动。
大摆手每三年举行一次,内容是在小摆手舞的基础上,加上披西兰卡普表演的军战舞。
舞蹈程式固定。
跳摆手舞时,要吹大号,唢呐、敲打锣、镲、鼓、燃放三眼炮和大鞭炮。
然后人们围成圆圈,男人在外圈,女人在内圈。
除圆圈外,还会有纵队、“人”字形队及各种队形图案。
舞蹈人数不定,期间可自由出入。
人们载歌载舞,气氛热烈,具有浓厚的土家族气息。
摆手舞队形大都成环形,人多时就围成多层圆圈,由1人领舞,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舞蹈动作固定。
其基本动作包括单摆、双摆、回旋摆。
双膝微屈,左脚先上前一步,双手顺势向前一摆,当双手轻轻摆向后时,右脚紧跟着上前半步;再反方向重复一次;接左脚前进一步,右脚前进半步,双手位于身旁,轻轻地前后连续摆动两次;所谓“单摆”,就是当双脚停止不动时,双手重复摆动一次。
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遗存舞蹈的艺术特征湘西土家族是中国土家族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的舞蹈传统。
湘西土家族的舞蹈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舞蹈形态多样湘西土家族舞蹈形态多样,包括手扇舞、竹竿舞、跳绣球舞、碗舞、剑舞等。
每种舞蹈形态都有自己独特的动作编排和表演方式。
跳绣球舞中,舞者手持绣球,在音乐的伴奏下跳跃、旋转、踢腿,以展示身体的柔韧性和技巧;而剑舞中,舞者手持剑,进行翻滚、刺剑等动作,展示力量和勇气。
二、舞蹈动作流畅湘西土家族的舞蹈动作流畅自然,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和生命力。
舞者在舞蹈表演中,身体的每个部位都得到充分的运用,如头部、手臂、腰部、腿部等,形成一种连贯的舞蹈形态。
舞蹈动作的变化丰富多样,既有柔美的舞姿,又有激烈的跳跃和转身动作,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
三、舞蹈表演情感丰富湘西土家族的舞蹈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传递,舞者通过动作和面部表情传达出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等情感。
舞蹈中常常能看到舞者的笑容、泪水、愤怒等情感的表现,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舞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获得情感共鸣。
四、舞蹈服饰独特湘西土家族的舞蹈服饰独特,能够体现出土家族的风俗和民族特色。
舞者身穿土家族传统服装,在舞蹈表演中起到了烘托气氛和增添视觉效果的作用。
舞蹈服饰通常以亮丽的颜色、精致的刺绣和流动的布料为特点,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让观众更好地了解土家族的传统文化。
五、节奏明快湘西土家族的舞蹈节奏明快,富有激情和活力。
舞蹈表演常常辅以湘西土家族独特的音乐,如锣鼓声、膏火声等,使舞蹈更加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舞者根据音乐的节拍和节奏进行动作的编排和表演,以体现舞蹈与音乐的和谐统一。
湘西土家族的舞蹈艺术具有丰富多样的形态、流畅自然的动作、情感丰富的表演、独特的服饰和明快的节奏。
通过舞蹈的表演,舞者能够向观众展示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文化,传递情感和信息,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展示土家族的艺术魅力和独特魅力。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艺术特色与当代传承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艺术特色与当代传承摘要:“摆手舞”作为土家族的民族舞蹈,它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独特的民族艺术。
着重从舞蹈本体的角度,分析摆手舞的舞台艺术特色,并就摆手舞的传承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是对土家族民族文化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
关键词: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传承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顺、龙山、吉首等县,以及湖北省恩施等地区。
传统的摆手舞作为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目前仅存在于土家族传统祭祀节日“社巴节”和“调年”(土语,即春节)活动之中。
摆手舞是恩施地区最具土家族民族特色的民间舞蹈,因其悠久的历史渊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摆手舞的产生、表演、传承是土家族民俗文化生活的集中体现,其结构独特、内涵丰富的舞蹈动作,已成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经典。
一、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内容及其艺术特色(一)摆手舞基本内容摆手舞有“大摆手”和“小摆手”之分。
“大摆手”土家成为“叶梯嘿”,“叶”译成汉语为“神”的意思,“梯”译成汉语为“敬”,“叶梯嘿”译成汉语就为“敬神之舞”;“小摆手”土家语为“舍巴日”或“舍巴格茨”,“舍”译成汉语为“你们”,“巴”是“看”的意思,直译为汉语为“看你们跳”,意即跳摆手或玩摆手,“小摆手”一般大多表现农是生活动作,规模较小,大多以农事动作为主。
而“大摆手”则主要是军事、武术动作。
规模气势要宏大的多。
“摆手舞”的形式特点主要为围圈而舞和包含大量的农是生活的舞蹈动作。
“从形式上看,摆手舞是群舞,环圈跳摆,这和土家族上古时期的打猎生物有关”1。
除少量的表现军事的舞蹈动作之外,大部分都是表现农事劳动方面的动作。
比较典型的有:种包谷、摘包谷、插秧、挑水、打谷子、踩田等,可见,农事舞蹈动作是摆手舞的重要组成部分。
舞蹈动作要求“顺边、屈膝、颤动、体态下沉”。
顺讲的是做手语左脚同进同退,右手与右脚同进同退,按通俗的话来说,唱叫做顺手顺脚。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舞蹈艺术特色探析
摆 手舞 有 “大摆 手 ”和 “小摆手 ”之 分 。 “大 摆手 ”土 家语 称 “叶梯 嘿 ”,“叶 ”译成 汉语 为 “神 ” 的 意 思 , “梯 ”译 成汉 语为 “敬 ”, “叶梯 嘿 ”译 成 汉语 就 为 “敬 神之 舞 ”;“小 摆手 ”土 家语 为 “舍 巴 日”或 “舍 巴格 茨 ”,“舍 ”译成汉 语 为 “你 们 ”, “巴 ”是 “看 ”的意 思 ,直译 成汉 语 为 “看 你们 做
色。并就摆手舞的传承问题提 出相关建议
关键 词:摆手舞 ;舞蹈 本体 ;舞 蹈艺术特 色;传承
中 图 分 类 号 : J722.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332(2017)O1—0074手 舞 的 内容
“摆 手 舞 ”主要 是在 土家 族地 区举 行大 型祭 祀 活动 “舍 巴 日”中所 跳 的舞蹈 ,一般 是 在春节 前 后 举 行 ,湘 两地 区有 的地 方 也在三 月 或者 五 月举 行 , 所 以有 时也称 为 是 “三月 堂 ”或 者 “五 月堂 ”。摆 手舞 一般 在摆 手 堂前 的坪坝 上举 行 。摆 手 堂 ,俗 称 “官厅 ”,士 家 语 叫 “月 挫 ”。【l_¨ 清 乾隆 二十 八 年 (1763)编 修 的 《永顺 府志 》也记载 道 : “各 寨 有 摆 手 堂 ,又名 鬼堂 ,谓 是 已故土 官 阴司衙署 。”I2J 湘 西 州的龙 山 、保 靖 、永 顺是 摆手 舞 比较流 行 的区 域 ,又 因地方 的不 同,其 摆手 堂 内供奉 的祖 先也 是 不 同 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征(一)
内容摘要: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是土家族人们祭祀祖先、祈祷过年、喜庆佳节等活动中跳的一种群众性舞蹈,以讲述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
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土生土长的民间集体舞。
关键词: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湖南省的西北部,地处湘鄂川黔四省边界。
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土家族就是“毕兹卡”的意思,摆手舞这种民间歌舞是土家族流行分布最广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也是流行在酉水、沅水地区的湘西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
如诗云:“福石城中作锦窝,土王祠畔水生波。
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
”
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原始的祭祀舞蹈。
我们可以从土家族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摆手舞的文化内涵,摆手舞的表演形式等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摆手舞的起源与发展
摆手歌舞是土家族的传统歌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从有关史籍记载中研究发现,它是由土家族的古代先民——巴人的军事舞流传下来的。
巴人天性勇猛、喜好歌舞,世居在古代巴国和楚国交界地区(今湘鄂川黔四省边境)繁衍生息,每遇战事,喜以歌舞振奋士气,迷惑敌人,屡战屡捷。
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纣时,巴人应召参与巴师,在商丘牧野的灭纣大战中,巴人前歌后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人称为“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公元前206年汉高祖灭秦时,募巴人为汉前锋陷阵,巴人亦歌舞振己锐气,迷敌心神,而获胜立功。
高祖喜之曰:“此乃武王伐纣之歌也。
”唐代以后土家族形成,巴人被列入泛称的“武陵蛮”内,在史记中未单记其名了。
其军事舞蹈随之演变为土家族首领的厅堂舞。
据龙山永顺等《县志》记载和《向侣林墓志铭》中说,五代时统治溪州(今龙山县)的土家族老蛮头吴着冲(土家语为“禾撮冲”)的行宫(俗叫“吴着厅”今龙山县洛塔界上)中常以男女相运歌舞作乐。
元代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后,歌舞成为群众性的、供土司和各级士官娱乐的一种歌舞。
因其舞蹈的动作以摆手为主,故定名为“摆手”世代相沿。
关于摆手舞的起源,由于土家族无文字记载,历来众说纷纭。
一说是源于战争,说是彭仕愁与吴着冲打仗时,彭仕愁为了激励士气,瓦解敌人军心,便创造了摆手舞。
二是源于兴趣说,说土司王喜爱娱乐,经常要当地土人为他唱歌跳舞,于是便产生了摆手舞。
三说摆手舞产生于宗教祭祀,土家族人民尊敬祖先,热爱“领袖”人物(如八部大神、向老官人、用好汉等)为了不忘怀他们的业绩,大兴摆手舞以表怀念。
凡此种种的说法都缺乏科学依据,也不符合艺术源于生活的客观规律。
摆手舞真正起源于劳动。
它是土家族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且在渔猎时代已经产生。
土家族先民在长期从事渔猎的劳动过程中,对劳动对象和劳动技能逐步熟悉,当人们再想经验一次在狩猎中由于力之行使而得到满足的时候,就模仿动物的姿态,于是逐渐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狩猎人的舞蹈。
这些舞蹈的产生以人们的狩猎劳动为基础,同时也为狩猎服务。
土家族人民在狩猎劳动中创造了自己的舞蹈艺术。
他们在狩猎劳动中,为了熟悉各种动物的习性,有许多模仿动物姿态的动作至今保留在摆手舞之中。
比如为了捕捉蛤蟆就模仿蛤蟆的动作,于是舞蹈中产生了“跳蛤蟆”的动作;为了捕捉野鸡,就产生了“拖野鸡尾巴”的动作;还有“鲤鱼标滩”“岩鹰展翅”等模仿动物的动作,这说明在渔猎时代,土家族先民就有了自己的舞蹈艺术,尽管还是萌芽状态的舞蹈,在当时也不一定是称为摆手舞,但它是摆手舞的雏形和源头。
最早的渔猎舞产生后,并没有中断,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土家族地区进入农业社会后,劳动人民为了庆贺农业劳动的成果和掌握劳动技能,当他们想把自己的劳动技能再现一次,又产生了大量的农事舞蹈,比如“照太阳”“种包谷”“洒小米”“结棉花”等等。
此后土家族人民经历了各种战争,于是摆手舞中又产生了许多军事舞蹈,如龙山马蹄寨
等地表演的“列队”“披甲”“赛跑”“登长竿”“夺长竿”“涉水”“过沟”等等。
土家族人民为了纪念祖先的斗争生活,把军事舞蹈也继承下来,但由于战争不是经常出现,也不是所有的地方都经历过,因此军事舞流传的地方并不广泛。
在摆手舞中还有大量反映日常生活的舞蹈,比如“打蚊子”“斗水牛”等。
综上所述,摆手舞起源于劳动,而且在渔猎社会已经产生,它不是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若干世纪舞蹈的总汇。
它最初是对动物姿态的模仿,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经一代一代地加工提炼,一代一代地丰富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今天内容丰富、健康、风格独特、形式完美的民族舞蹈。
二、摆手舞的流传地域
土家族摆手舞的流传地域十分宽广。
《永顺府志》《永顺县志》《龙山县志》等清代志书中,对摆手舞的民俗活动都有详细的记载。
从分布的地域看,湘西、鄂西、川东都很流行。
据《鄂西少数民族史料辑录》一书记载:“在来风县河东地区,就有摆手堂六个(即土地庙),其中舍米湖摆手堂较大,堂前有两块石碑,一块建于道光二年;一块建于同治三年,上面记录了当地摆手实况,每年新春佳节,土家山寨热闹非凡,人们披红戴绿,男女老少齐到摆手堂,场内松树上张灯结彩,群众围绕松树跳舞,鸣锣击鼓通宵达旦。
”川东地区也有摆手舞的传播。
1993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川东西水土家》一书曾这样描述:“摆手舞是川东西水土家的‘社巴日’,即摆手堂前所跳的自娱性舞蹈。
舞者人数不限,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甚至上万人均可。
舞蹈由主持的老土司指挥。
这一活动在清明时期极为盛行。
”这说明,湘鄂渝三省市交界之地的土家族聚居寨,均保留有摆手活动的习俗。
三、摆手舞的艺术内涵
土家族摆手舞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综合反映,它使土家族文化艺术主要通过摆手舞加以集中表现出来,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一)摆手舞的主要内容
摆手舞以人类起源、民族迁徙、英雄事迹为主要内容。
主要表现为“渔猎舞”“农事舞”“军事舞”“生活舞”四个方面。
1.渔猎舞是渔猎时代土家族劳动生活的缩影。
“打猪”“钓鱼”“鲤鱼标滩”“岩鹰展翅”“拖野鸡尾巴”“跳蛤蟆”“空拳斗餐虎”等舞蹈组成带有浓厚的原始生活色彩。
反映了土家族先民们为生存而进行的斗争,表现了一种朴素自然的以食为天的情感。
2.农事舞是土家族人为了庆祝丰收和掌握各种劳动技能而创造的。
主要有“照太阳”“砍火舍”“种包谷”“洒小米”“挽麻团”“结棉花”等舞蹈动作组成。
它反映了土家族人们进入农业社会后的劳动生活状况,涉及农业生产、家畜饲养、手工业和纺织活动,展现了土家族人在农业社会里为生存而进行的各种生产劳动,也表现了土家族人们勤劳朴素、团结互助的品德。
3.军事舞传说军事舞最初是为了纪念土家族英雄拨普带领土家族人民打败前来侵犯的客王官兵的故事而创造的。
主要由列队、披甲、赛跑、夺长竿、拉弓、射箭、骑马挥刀、庆功宴饮等动作组成,它反映了土家族先民们为了保卫家园,奋勇杀敌的斗争精神。
4.生活舞主要由反映土家族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些舞蹈动作组成。
如打蚊子、抖狗蚤、梳头发、喝豆浆、水牛打架、团鸡等这些舞蹈动作都包含着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展现了土家族人民开朗、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在“跳团鸡舞”时,用鸡羽扎成毛子,土家族青年男女围着团鸡(毛子)用脚踢、头顶、肩托肘端,技艺高超,气氛热烈,这是土家族青年男女独特的社交方式。
生活舞内容多样,形式活泼,表现了土家族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