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力学第十一章
合集下载
11交变应力
温度不变 3 21
312
初始弹性应变不变 T1T2 T3
T3 T2 T1
初应力越大,松弛旳初速率越大 温度越高,松弛旳初速率越大
四、冲击荷载下材料力学性能 ·冲击韧度·转变温度
温度降低,b增大,构造反而还发生低温脆断,原因何在? 温度降低,b增大,但材料旳冲击韧性下降,且抗断裂能
力基本不变,所以,构造易发生低温脆断。
PP
P P
折铁丝
二、疲劳破坏旳发展过程: 材料在交变应力下旳破坏,习惯上称为疲劳破坏。
1.亚构造和显微构造发生变化,从而永久损伤形核。 2.产生微观裂纹。
3.微观裂纹长大并合并, 形成“主导”裂纹。
4.宏观主导裂纹稳定扩展。
5.构造失稳或完全断裂。
三、疲劳破坏旳特点:
1. 工作 jx 。
2.断裂发生要经过一定旳循环次数。
构件旳工作阶段不能超出稳定阶段!
破坏
阶段 E
不稳定 阶段
B A
稳定阶段
加速阶段 D
C
0
t O
材料旳蠕变曲线
4 3
2 1
温度不变 4 3 21
应力越高蠕变越快
T4 T3 T2
T1 应力不变 T1T2T3T4
温度越高蠕变越快
三、应力松弛: 在一定旳高温下,构件上旳总变形量不变时,弹性变形
会随时间旳增长而转变为塑性变形,从而使构件内旳应力变 小。这种现象称为应力松弛。
§11–4 构件持久限及其计算
一、构件持久限—r 0
r0 与 r 旳关系:
0 r
K
r
1. K —有效应力集中系数:
K
无应力集中的光滑试件的持久限
同尺寸有应力集中的试件的持久限
材料力学-第十一章-压杆稳定
=
π2
×
206 52
×109
×
π
×
160 ×10-3 64
4
= 2.6 ×106 N = 2.60 ×103 kN
材料力学-第11章 压杆稳定
§11-3 两端非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
2.已知: d =160 mm, Q235钢, E =206 GPa ,确定两根杆的临 界载荷
对于两端固定的压杆,就有
F
d2w + k2w = 0 k2 = F
dx 2
EI
M
F
F
w
微分方程的解: w =Asinkx + Bcoskx
边界条件:=x 0= , w 0 :
B=0
=x l= , w 0 :
Asin kl = 0
系数A,B不能全为0:sin kl = 0
= kl nπ , =n 1, 2,⋅ ⋅ ⋅
k=2
F n2π 2
EI l2
屈曲位移函数: w = Asin nπ x l
弯曲幅值A取决于弯曲程度,与压力F有关。
分叉点 F
Fcr
材料力学-第11章 压杆稳定
§11-2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
压杆稳定平衡路径
F
平衡路径
F<Fcr 时,直线平衡态为稳定且唯一的
平衡路径
F>Fcr 时,直线平衡态不稳定,一旦有 扰动,杆将转为弯曲平衡态
=
, =n 1, 2,⋅ ⋅ ⋅
EI l2
临界载荷: F=cr
n2π 2EI , =n
l2
1, 2,⋅ ⋅ ⋅
最小临界载荷:
Fcr
=
π 2EI
l2
材料力学第11章——交变应力
用尺寸因数
或
表示。
1d , 1d 为光滑大试件 且 1, 1 ,d 越大, 越小, r 愈小。
其中: 1 , 1 为光滑小试件
材料力学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构件表面质量的影响
构件上的最大应力常发生于表层,疲劳裂纹也多生成于 表层。故构件表面的加工缺陷(划痕、擦伤)等将引起应力 集中,降低疲劳极限。
2
max
1
3
4
1
min
t
车轴每转一周,某点处的材料即经历一次由拉伸到压缩的 应力循环。
材料力学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④电机转子偏心惯性力引起强迫振动梁上的危险点正 应力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
st
的静应力,最大应力和最小应力分别表示梁在最大和 最小位移时的应力。
st 表示电机的重力W以静载方式作用于梁上引起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min r 1 max
2
max
1
m
min
3
4
1
t
1 max min 0 2
1 a max min max 2
如:机车车轴
材料力学
2.脉动循环
min 0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1 1 m max min max 2 2 1 max min 1 max a 2 2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a a
max min
o
m
min 循环特征:r max
m
t
1 a max min 2
1 max min 2
max m a
材料力学--能量法
1、求内力
F
R
A
FA
R
M n
T
t
弯 矩:M () FR sin
扭矩:T () FR(1 cos) 12
2、变形能:
弯 矩:M () FR sin
扭矩:T () FR(1 cos)
U T 2 (x) dx M 2 (x) dx
l 2GI P
l 2EI
U1 U2
U U1 U2 F1 l2 U1 U2 F2 l1
结论:应变能与加载次序无关。
10
[例11-1-1] 用能量法求C点的挠度。梁为等截面直梁。
F
解:外力功等于应变能
A
C
B
W
1 2
FwC
a
a
U
L
M 2(x) 2EI
dx
利用对称性,得:
M (x)
L 2EA
L 2GIP
L 2EI
注意:应变能是力的二次函数,因此,引起同一 基本变形的一组外力在杆内所产生的应变能,并不等 于各力分别作用时产生的应变能的简单相加。
6
例如: 求图示简支梁的应变能。 解:设F和M同时由零按比 A 例加至终值。
(1)求支反力,列弯矩方程:
x
F
C
l 2
M1(x)
1 2
MFl2 16
M 2l 6
7
U
1 EI
F 2l3 96
MFl2 16
M 2l 6
(a)
A
FM
C
B
变形(a)式得
l
l
F
R
A
FA
R
M n
T
t
弯 矩:M () FR sin
扭矩:T () FR(1 cos) 12
2、变形能:
弯 矩:M () FR sin
扭矩:T () FR(1 cos)
U T 2 (x) dx M 2 (x) dx
l 2GI P
l 2EI
U1 U2
U U1 U2 F1 l2 U1 U2 F2 l1
结论:应变能与加载次序无关。
10
[例11-1-1] 用能量法求C点的挠度。梁为等截面直梁。
F
解:外力功等于应变能
A
C
B
W
1 2
FwC
a
a
U
L
M 2(x) 2EI
dx
利用对称性,得:
M (x)
L 2EA
L 2GIP
L 2EI
注意:应变能是力的二次函数,因此,引起同一 基本变形的一组外力在杆内所产生的应变能,并不等 于各力分别作用时产生的应变能的简单相加。
6
例如: 求图示简支梁的应变能。 解:设F和M同时由零按比 A 例加至终值。
(1)求支反力,列弯矩方程:
x
F
C
l 2
M1(x)
1 2
MFl2 16
M 2l 6
7
U
1 EI
F 2l3 96
MFl2 16
M 2l 6
(a)
A
FM
C
B
变形(a)式得
l
l
材料力学 第十一章解读
半波正弦曲线的一段长度。 长为L的一端固定一端自由的压杆的挠曲线与长为2L的 两端铰支的细长杆相当。 长为L的一端固定、另端铰支的压杆,约与长为0.7L 的两端铰支压杆相当。 长为L的两端固定压杆与长为0.5L的两端铰支压杆相当;
讨论:
(2)横截面对某一形心主惯性轴的惯性矩 I
Fcr 与抗弯刚度( EI )成正比。
压杆失稳时,总是绕抗弯刚度最小的轴发生弯曲变形。
因此,对于各个方向约束相同的情形
I
应是截面最小的形心主惯性矩。
l 1、两端为铰支座的细长杆
2、线弹性,小变形
公式的推导中应用了弹性小挠度微分方程,因 此公式只适用于弹性稳定问题。
Fcr
2 EI用边界条件
xl
w0
即压杆没有弯曲变形;
A sin kl 0
kl n
A0
n 1 ,2,3,.... .
n 2 2 EI Fcr l2
实际工程中有意义的是最小的临界力值,即
n 1
Fcr
EI
2
l2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临界压力的欧拉公式。
压杆的极限承载能力
压杆失稳后,压力的微小增量会引起屈服变形的显 著增大,杆件丧失了继续增大荷载的能力。 且由失稳造成的失效可以导致整个结构的坍塌。 为了保证压杆安全可靠的工作,必须使压杆处于 直线平衡形式,因而压杆是以临界力为其极限承 载能力。
§11-2
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欧拉公式
=Fcr
M
FN=Fcr
4、压杆的失稳
压杆丧失其直线形状的平衡而过渡为曲线形状平衡 (弯曲平衡) 屈曲: 压杆从直线平衡到弯曲平衡的转变过程; 屈曲位移:由于屈曲,压杆产生的侧向位移; 通常,屈曲将使构件失效,并导致相关的结构发生坍塌。 由于这种失效具有突发性,常常带来灾难性后果。
讨论:
(2)横截面对某一形心主惯性轴的惯性矩 I
Fcr 与抗弯刚度( EI )成正比。
压杆失稳时,总是绕抗弯刚度最小的轴发生弯曲变形。
因此,对于各个方向约束相同的情形
I
应是截面最小的形心主惯性矩。
l 1、两端为铰支座的细长杆
2、线弹性,小变形
公式的推导中应用了弹性小挠度微分方程,因 此公式只适用于弹性稳定问题。
Fcr
2 EI用边界条件
xl
w0
即压杆没有弯曲变形;
A sin kl 0
kl n
A0
n 1 ,2,3,.... .
n 2 2 EI Fcr l2
实际工程中有意义的是最小的临界力值,即
n 1
Fcr
EI
2
l2
两端铰支细长压杆临界压力的欧拉公式。
压杆的极限承载能力
压杆失稳后,压力的微小增量会引起屈服变形的显 著增大,杆件丧失了继续增大荷载的能力。 且由失稳造成的失效可以导致整个结构的坍塌。 为了保证压杆安全可靠的工作,必须使压杆处于 直线平衡形式,因而压杆是以临界力为其极限承 载能力。
§11-2
支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欧拉公式
=Fcr
M
FN=Fcr
4、压杆的失稳
压杆丧失其直线形状的平衡而过渡为曲线形状平衡 (弯曲平衡) 屈曲: 压杆从直线平衡到弯曲平衡的转变过程; 屈曲位移:由于屈曲,压杆产生的侧向位移; 通常,屈曲将使构件失效,并导致相关的结构发生坍塌。 由于这种失效具有突发性,常常带来灾难性后果。
材料力学11强度理论
11.4 100 × 10 × 11.4 × 100 88.6 + × 109 QC S * Z 2 = = = 64.8 Mpa 6 3 IZb 23.7 × 10 × 7 × 10
3
τ k3
由于钢梁为塑性材料,K3点处的强度可由第三或第四强 由于钢梁为塑性材料, 度理论进行校核. 度理论进行校核.
材料力学
第十一章 强度理论
一,强度理论的概念及材料的两种破坏形式
1.强度理论的概念 . 前面几章中,讨论了四种基本变形时的强度条件, 前面几章中,讨论了四种基本变形时的强度条件,即 a.正应力强度条件 σ max ≤ [σ ] . b.剪应力强度条件 .
τ max ≤ [τ ]
a.正应力强度条件 σ max ≤ [σ ] . b.剪应力强度条件 .
然而, 然而,在工程实际中许多构件的危险点是处于复杂应力 状态下,其应力组合的方式有各种可能性.如采用拉( 状态下,其应力组合的方式有各种可能性.如采用拉(压) 时用的试验方法来建立强度条件, 时用的试验方法来建立强度条件,就得对材料在各种应力状 态下一一进行试验,以确定相应的极限应力, 态下一一进行试验,以确定相应的极限应力,这显然是难以 实现的. 实现的.
图11-1
b.塑性流动(剪切型)——材料有显著的塑性变形(即屈 .塑性流动(剪切型) 材料有显著的塑性变形( 材料有显著的塑性变形 服现象), ),最大剪应力作用面间相互平行滑移使构件丧 服现象),最大剪应力作用面间相互平行滑移使构件丧 失了正常工作的能力. 失了正常工作的能力.塑性流动主要是由剪应力所引起 的. 例如:低碳钢试件在简单拉伸时与轴线成 45 方向上出现滑 例如: 移线就属这类形式. 移线就属这类形式.
1 2 2 2 (σ 1 σ 2 ) + (σ 2 σ 3 ) + (σ 3 σ 1 ) ≤ [σ ] (11 4) 2
3
τ k3
由于钢梁为塑性材料,K3点处的强度可由第三或第四强 由于钢梁为塑性材料, 度理论进行校核. 度理论进行校核.
材料力学
第十一章 强度理论
一,强度理论的概念及材料的两种破坏形式
1.强度理论的概念 . 前面几章中,讨论了四种基本变形时的强度条件, 前面几章中,讨论了四种基本变形时的强度条件,即 a.正应力强度条件 σ max ≤ [σ ] . b.剪应力强度条件 .
τ max ≤ [τ ]
a.正应力强度条件 σ max ≤ [σ ] . b.剪应力强度条件 .
然而, 然而,在工程实际中许多构件的危险点是处于复杂应力 状态下,其应力组合的方式有各种可能性.如采用拉( 状态下,其应力组合的方式有各种可能性.如采用拉(压) 时用的试验方法来建立强度条件, 时用的试验方法来建立强度条件,就得对材料在各种应力状 态下一一进行试验,以确定相应的极限应力, 态下一一进行试验,以确定相应的极限应力,这显然是难以 实现的. 实现的.
图11-1
b.塑性流动(剪切型)——材料有显著的塑性变形(即屈 .塑性流动(剪切型) 材料有显著的塑性变形( 材料有显著的塑性变形 服现象), ),最大剪应力作用面间相互平行滑移使构件丧 服现象),最大剪应力作用面间相互平行滑移使构件丧 失了正常工作的能力. 失了正常工作的能力.塑性流动主要是由剪应力所引起 的. 例如:低碳钢试件在简单拉伸时与轴线成 45 方向上出现滑 例如: 移线就属这类形式. 移线就属这类形式.
1 2 2 2 (σ 1 σ 2 ) + (σ 2 σ 3 ) + (σ 3 σ 1 ) ≤ [σ ] (11 4) 2
10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26
如何平衡?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例题:如何改善图示截面梁的受力状况 F F
对于薄壁件(尤其是开口薄壁件),应尽量避免外力偏离剪心。
27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组合变形的一般情况:
1
1
横截面为任意形状,确
定截面上的应力分布
1、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析
My C FN
轴力、弯矩
正应力
在截面上建立主形心坐标系
E
E
——中性层曲率半径(中性层的位置还未知)
平衡方程,负号来源于材料力学弯矩定义
10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中性轴
Mz C
E
z
E
A A A
dA 0
z dA 0 y dA M z
y
E
A
dA 0
中性轴通过截面形心
设中性轴与y轴的夹角为
M
6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平面图形特征量的复习
惯性矩、惯性积、主轴与主形心轴
0
y
z
z
z
dA
截面的惯性积 I yz 截面的主轴 I yz
A
yzdA
A
yzdA 0
截面的主形心轴:
y
y
当坐标系的原点位于截面形心时, 相应的主轴称为截面的主形心轴
7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根据转轴公式
若 I y1z1 0, I y1 I z1
z
ey FSz
Iz
FSz e y
q ds
l
l——截面中心线的总长
ey
如何平衡?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例题:如何改善图示截面梁的受力状况 F F
对于薄壁件(尤其是开口薄壁件),应尽量避免外力偏离剪心。
27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组合变形的一般情况:
1
1
横截面为任意形状,确
定截面上的应力分布
1、横截面上的正应力分析
My C FN
轴力、弯矩
正应力
在截面上建立主形心坐标系
E
E
——中性层曲率半径(中性层的位置还未知)
平衡方程,负号来源于材料力学弯矩定义
10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中性轴
Mz C
E
z
E
A A A
dA 0
z dA 0 y dA M z
y
E
A
dA 0
中性轴通过截面形心
设中性轴与y轴的夹角为
M
6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平面图形特征量的复习
惯性矩、惯性积、主轴与主形心轴
0
y
z
z
z
dA
截面的惯性积 I yz 截面的主轴 I yz
A
yzdA
A
yzdA 0
截面的主形心轴:
y
y
当坐标系的原点位于截面形心时, 相应的主轴称为截面的主形心轴
7
第十一章 非对称弯曲
根据转轴公式
若 I y1z1 0, I y1 I z1
z
ey FSz
Iz
FSz e y
q ds
l
l——截面中心线的总长
ey
材料力学 第十一章 连续分段独立一体化积分法
##################求之者也。# #######################################
第11章电脑求解弯曲变形 的一种快速解析法
提出了一种求解复杂载荷作用下梁弯曲变形 问题的连续分段独立一体化积分法。连续分段独 立一体化积分法首先将梁进行分段,独立建立具 有4阶导数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然后分段独 立积分4次,得到挠度的通解。根据边界条件和 连续性条件,确定积分常数,得到剪力、弯矩、 转角和挠度的解析函数,同时绘出剪力图、弯矩 图、转角图和挠度图。工程实例表明,连续分段 独立一体化积分法建立方程简单,计算编程程式化, 利用计算机求解速度快,与有限元法相比其优点 是可以得到精确的解析解。
图11-1复杂载荷作用下的简支梁
解:利用连续分段独立一体化积分法求解步骤为:
第一步:本题分为两段 n 2,各段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如下:
d 4v1 0, 0 x L 4 dx d 4v2 q , L x 2L 4 dx EI
(1a)
(1b)
第二步:对(1)式各段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分别积分四次, 得到剪力、弯矩、转角和挠度的通解。在通解中,包含有 8个积分常数 Ci i 1,2,,8。
(11-5)
(iii)利用位移边界条件、力边界条件和连续性条件建立 4n
个边界条件约束方程
f Ci , j 0
i 1,2,, n, j 1,2,3,4
(11-6)
(iv)将积分常数 Ci, j i 1,2,, n, j 1,2,3,4
代入(11-2)~(11-5)式就可得到剪力、弯矩、转角和挠度 的解析表达式。
1 x 0
解得 x 0.963L ,代入第一段挠度函数 v1 x , 即得最大挠度。 求出剪力、弯矩、转角和挠度的最大值如下:
第11章电脑求解弯曲变形 的一种快速解析法
提出了一种求解复杂载荷作用下梁弯曲变形 问题的连续分段独立一体化积分法。连续分段独 立一体化积分法首先将梁进行分段,独立建立具 有4阶导数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然后分段独 立积分4次,得到挠度的通解。根据边界条件和 连续性条件,确定积分常数,得到剪力、弯矩、 转角和挠度的解析函数,同时绘出剪力图、弯矩 图、转角图和挠度图。工程实例表明,连续分段 独立一体化积分法建立方程简单,计算编程程式化, 利用计算机求解速度快,与有限元法相比其优点 是可以得到精确的解析解。
图11-1复杂载荷作用下的简支梁
解:利用连续分段独立一体化积分法求解步骤为:
第一步:本题分为两段 n 2,各段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如下:
d 4v1 0, 0 x L 4 dx d 4v2 q , L x 2L 4 dx EI
(1a)
(1b)
第二步:对(1)式各段的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分别积分四次, 得到剪力、弯矩、转角和挠度的通解。在通解中,包含有 8个积分常数 Ci i 1,2,,8。
(11-5)
(iii)利用位移边界条件、力边界条件和连续性条件建立 4n
个边界条件约束方程
f Ci , j 0
i 1,2,, n, j 1,2,3,4
(11-6)
(iv)将积分常数 Ci, j i 1,2,, n, j 1,2,3,4
代入(11-2)~(11-5)式就可得到剪力、弯矩、转角和挠度 的解析表达式。
1 x 0
解得 x 0.963L ,代入第一段挠度函数 v1 x , 即得最大挠度。 求出剪力、弯矩、转角和挠度的最大值如下:
材料力学第五版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Alternating Stress)
ωt
静平衡位置
st min
max
t
(Alternating Stress) 例题2 火车轮轴上的力来自车箱.大小,方向基本不变.
即弯矩基本不变.
假设轴以匀角速度 转动. 横截面上 A点到中性轴的距 离却是随时间 t 变化的.
P
P
A
t
z
(Alternating Stress)
构件横截面尺寸的影响
试验:弯、扭疲劳极限随构件横截面尺寸增大而减小
1 -标准试样的疲劳极限 1 d -大尺寸试样的疲劳极限
max
O
min=0
t
(Alternating Stress) 例题3 发动机连杆大头螺钉工作时最大拉力Pmax =58.3kN,最小 拉力Pmin =55.8kN,螺纹内径为 d=11.5mm,试求 a 、m 和 r. 解:
max
Pmax 4 58300 561MPa 2 A 0.0115
(Alternating Stress)
P P a
P
P
a Pa
第一根试件 max,1 b
第二根试件 r表示循环特征
N1
max
max,2 略小于 max,1 N2
max,1 max,2
1
2
如-1 表示对称循环材料的疲劳极限.
N1 N2
-1
N
(Alternating Stress)
(Alternating Stress)
应尽量减小应力集中,特别对于高强度材料构件 增大圆角半径 减小相连杆段的尺寸差别 将必要的孔与沟槽等备置在低应力区 采用凹槽与卸荷糟等
材料力学 第11章 超静定结构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本课件部分图片来源网络,仅供教学使用
材料力学
11.3 对称及对称性质的应用
一、对称结构的对称变形与反对称变形 结构几何尺寸、形状,构件材料及约束条件均对称于某一
轴,则称此结构为对称结构。 若外力对称于结构对称轴, 结构将产生对称变形。 若外力反对称于结构对称轴,结构将产生反对称变形。
X
2
8EI
0
⑥求其它支反力
由平衡方程得其它支反力, 全部表示于图中。
X
1
1 qa() 28
X
2
3 7
qa()
A
q B
冯康 (1920-1993)
【人物介绍】
冯康,浙江绍兴人 ,出生于 江苏省南京市,数学家、中国有限 元法创始人、计算数学研究的奠基 人和开拓者。
1965年发表名为《基于变分 原理的差分格式》的论文,这篇论 文被国际学术界视为中国独立发展 “有限元法”的重要里程碑 。
3. 在结构外部和内部均存在多余约束,即支反力和内 力都是超静定的。
四. 超静定结构的分析方法 1.力法:以未知力为基本未知量的求解方法。
2.位移法:以未知位移为基本未知量的求解方法。
材料力学
外力超静定
内力超静定 外力和内力超静定
材料力学
11.2 用力法解超静定结构
一、力法的基本思路(举例说明)
a A
a
②选取并去除多余约束,代以多 q 余约束反力。
③建立力法正则方程
B q
A X1 X2
④计算系数dij和自由项DiP
B
用莫尔定理求得
材料力学
A x1 q
x2
B
A
x2
x1 1
材料力学:第11章:组合变形
2
≤[σ]
2
M + 0.75T W
3
≤[σ]
πd
32
例:图示悬臂梁的横截面为等边三角形, 图示悬臂梁的横截面为等边三角形, C为形心,梁上作用有均布载荷q,其作用方 为形心,梁上作用有均布载荷q,其作用方 为形心 q, 向及位置如图所示,该梁变形有四种答案: 向及位置如图所示,该梁变形有四种答案: A)平面弯曲; (√ )平面弯曲; (C)纯弯曲; )纯弯曲; (B)斜弯曲; )斜弯曲; (D)弯扭结合。 )弯扭结合。
Mz y My σ′=− =− sin ϕ Iz Iz
σ ′′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My z Iy
Mz =− cos ϕ Iy
Py
Mz
Pz
My
y z σ = σ ′ + σ ′′ = − M sin ϕ + cos ϕ I Iy z
下面确定中性轴的位置: 下面确定中性轴的位置: 设中性轴上某一点的坐标为 y0 、 z0,则
α
ϕ
中性轴
ϕ
中性轴
二、位移计算 斜弯曲概念 为了计算梁在斜弯曲时的挠度, 为了计算梁在斜弯曲时的挠度,仍应用叠加法
fy = Py l
3
3EI Z
Pl3 = sin ϕ 3EI Z
Pl3 Pz l 3 fz = = cosϕ 3EI y 3EI y
ϕ
f =
2 fy
+f
2 z
tg β =
fy fz
=
Iy Iz
tg ϕ
tg β = tgα
α
β =α
ϕ
中性轴 总挠度f与中 总挠度 与中 性轴垂直
材料力学课件第11章 交变应力zym
理论应力集中因数只与构件外形有关。 有效应力集中因数不但与构件外形有关还与材料有关。
( 1 )d k ( 1 )k
(11.5)
二、构件尺寸的影响: 1、影响趋势: •构件的持久极限随尺寸的增 大而降低。 2、修正因数:
( 1 )d
1
(11.6)
•
( 1 )d
k
1
1 n
• n 构件在弯曲单独作用时的工作安全系数 • n 构件在扭转单独作用时的工作安全系数
整理上三式得:
n n n n
2 2
n
或:
n
n n n n
2 2
n
(11.19)
二、强度计算步骤: 1、确定工作应力; 2、确定修正因数; 3、强度条件计算; 4、结论。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11—1 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 一、交变应力 •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应力称为交变应力或循环应力。
2 3 4 2 3 1 4 1
二、疲劳失效 1、疲劳失效的定义: •构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的脆性 断裂失效称为疲劳失效或称为疲劳 破坏。 2、疲劳失效的特点: (1)破坏时名义应力值远小于静荷载 作用下的强度极限值; (2)呈脆性断裂;
•结构构件持久极限: r , r
4、持久极限的确定: •试件的持久极限由试验确定。 •构件的持久极限由材料持久极限修正确定。
二、标准试件对称循环弯曲正应力持久极限的测定
1、试验装置: 2、试件:
d 7 10mm
3、试验方法: •应力-寿命曲线。 •循环基数: 钢制试件: 0 107 N 应力-寿命曲线
§11—3 持久极限 一、持久极限的概念 1、定义: •杆件在无限次应力循环作用下而不发生疲劳破坏的最大应 力称为杆件的疲劳极限或持久极限。 2、影响持久极限的因素: •应力循环类型、外形、尺寸和表面质量等等。 3、持久极限的表示符号: •材料持久极限(光滑小试件持久极限): r , r(r为循环特征) •非标准试件持久极限: 如光滑大试件: ( 1 ) d
( 1 )d k ( 1 )k
(11.5)
二、构件尺寸的影响: 1、影响趋势: •构件的持久极限随尺寸的增 大而降低。 2、修正因数:
( 1 )d
1
(11.6)
•
( 1 )d
k
1
1 n
• n 构件在弯曲单独作用时的工作安全系数 • n 构件在扭转单独作用时的工作安全系数
整理上三式得:
n n n n
2 2
n
或:
n
n n n n
2 2
n
(11.19)
二、强度计算步骤: 1、确定工作应力; 2、确定修正因数; 3、强度条件计算; 4、结论。
第十一章
交变应力
§11—1 交变应力与疲劳失效 一、交变应力 •随时间作周期变化的应力称为交变应力或循环应力。
2 3 4 2 3 1 4 1
二、疲劳失效 1、疲劳失效的定义: •构件在交变应力作用下发生的脆性 断裂失效称为疲劳失效或称为疲劳 破坏。 2、疲劳失效的特点: (1)破坏时名义应力值远小于静荷载 作用下的强度极限值; (2)呈脆性断裂;
•结构构件持久极限: r , r
4、持久极限的确定: •试件的持久极限由试验确定。 •构件的持久极限由材料持久极限修正确定。
二、标准试件对称循环弯曲正应力持久极限的测定
1、试验装置: 2、试件:
d 7 10mm
3、试验方法: •应力-寿命曲线。 •循环基数: 钢制试件: 0 107 N 应力-寿命曲线
§11—3 持久极限 一、持久极限的概念 1、定义: •杆件在无限次应力循环作用下而不发生疲劳破坏的最大应 力称为杆件的疲劳极限或持久极限。 2、影响持久极限的因素: •应力循环类型、外形、尺寸和表面质量等等。 3、持久极限的表示符号: •材料持久极限(光滑小试件持久极限): r , r(r为循环特征) •非标准试件持久极限: 如光滑大试件: ( 1 ) d
材料力学
y max
Mmax y I
2.9Fp 1000 15
304
170
64
Fp 155.4 N 即Fp的容许值为155.4N
解题指导:
如果采用max=(M1*y/I)+(M2*y/I)计算, 是错误的。因为M1所引起的最大正应力在a 点, M2所引起的最大正应力在b点。显然不 能将两个不同点处的正应力相加作为该截面 上的最大正应力。
4
d3
4 32
d 3
32
MT Wp
m
d3
3 16
d 3
16
r3
2 4 2
4 32
d 3
2
4
3 16
d 3
2
160
d 3
100MPa
d 80mm
取 d 80mm
解题指导:
弯扭组合变形的最大特点是:其危险点属于二 向受力状态,危险点上的正应力并不在其横截面 上,因而必须应用强度理论进行强度计算。
11.3 直径为d的等截面折杆,位于水平面内,杆的
A端承受垂直向下的荷载Fp力作用,已知[]。试求: (1)指出危险截面的位置;
(2)求危险截面上的最大弯曲正应力max和 最大扭转剪应力τmax;
(3)用第三强度理论求许可荷载[Fp]
a
B
C
A
Fp
a
解: (1)固定端C截面为危险截面
(2)内力图
xy
r3
2 x
材料力学第11章 压杆稳定
长度系数
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 两端铰支
2 1
一端固定,另一端铰支
2 0.7
3
两端固定
1 0.5
2
第十一章 压杆稳定
§11.3 欧拉公式的使用范围 临界应力总图
一、欧拉临界应力公式及其使用范围 二、中柔度压杆的临界应力 三、小柔度压杆的临界应力 四、临界应力总图
§11.3 欧拉公式的使用范围 临界应力总图
2E 2
O 小 0 中 p 大
柔柔
柔
度度
度
压压
压
杆杆
杆
可见:压杆的临界应力随着其柔度的增大而减小
§11.3 欧拉公式的使用范围 临界应力总图
例1 图示用No.28a工字钢制成的立柱,两端固定,
试求立柱的临界压力。
解:1.求
F
查表:i imin iy 2.50 cm, A 55.4 cm2
ymax
欧拉公式适用于小变形情况
§11.2 细长压杆临界压力的欧拉公式
二、其他约束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解法:比较变形法
1.一端固定、另一端自由
Fcr
Fcr
2EI
Fcr (2l)2
l
l
l
Fcr
§11.2 细长压杆临界压力的欧拉公式
二、其他约束下细长压杆的临界压力
解法:比较变形法
2.两端固定
b=20
b 2.57 MPa
h=45
cr a b y 289.6 MPa
Fcr cr A 261 kN y
n
Fcr F
4.35
nst
∴ 连杆安全
l 1=800
材料力学课件第十一章应力状态分析和强度理论
n
薄壁圆筒的横截面面积
πD 2 F p 4
′
p
A πD
πD 2 F p 4 pD A πD 4
n
D
第十一章
"
p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2)假想用一直径平面将圆筒截分为二,并取下半环为研究对象
直径平面
FN
O
FN
d
y
D Fy 0 0 pl 2 sin d plD pD 2 l plD 0 2
2
3 1
1
3 2
第十一章
4.主平面 切应力为零的截面 5.主应力
应力状态和强度理论
主面上的正应力
说明:一点处必定存在这样的一个单元体, 三个相互垂直的面 均为主平面, 三个互相垂直的主应力分别记为1 ,2 , 3 且规定按 代数值大小的顺序来排列, 即
1 2 3
F k
n
(2)当 = 45°时, max 2 min (3)当 = -45° 时, (4)当 = 90°时, 0,
x
2 0
k
11.2
二向和三向应力状态的实例
m n
分析薄壁圆筒受内压时的应力状态
z
y
D
p
m
l
n
(1)沿圆筒轴线作用于筒底的总压力为F
F
k
F
k n
p cos cos
2
F
沿截面切线方向的切应力
k pα
x
p sin
2
sin2
pα
材料力学(单辉祖)第十一章压杆稳定问题
形心主惯矩I的选取准则
Pcr
=
π 2EI
l2
若杆端在各个方向的约束情况相同(如球形 铰),I 应取最小的形心主惯矩,得到直杆 的实际临界力
若杆端在不同方向的约束情况不同, I 应取 挠曲时横截面对其中性轴的惯性矩。即此 时要综合分析杆在各个方向发生失稳时的 临界压力,得到直杆的实际临界力(最小值)。
25
欧拉公式
求解上述非线性微分方程,得挠曲线中
点挠度δ 与压力P之间的近似关系
δ = 2 2l π
其图形为
P Pcr
⎡ − 1⎢1 −
⎣
1 2
⎛⎜⎜⎝
P Pcr
−1⎞⎟⎟⎠⎤⎥⎦
P
A
Pcr
可见,只有当P ≥Pcr时,压杆 B 才可能存在非直线的平衡态,
即直杆发生失稳,并且挠度δ
与压力P之间存在一对一关系,
M (x) = Pcrv(x) − Q(l − x)
x Pcr
Q A
M(x)
m
m
l
x
BQ MB y Pcr
39
Example-1
x
代入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Pcr
EI
d 2v dx 2
=
−M
(x)
=
− Pcr v( x)
+
Q(l
−
x)
令 k 2 = Pcr
EI
则控制微分方程化简为
d 2v dx 2
+
k 2v
28
欧拉公式
思考题
29
不同约束下压杆临界力的 欧拉公式 • 压杆长度系数
30
长度系数
问题:
考虑下端固定、上端 自由并在上端承受轴 向压力作用等截面细 长杆,几何尺寸见图 确定此压杆临界压力
Pcr
=
π 2EI
l2
若杆端在各个方向的约束情况相同(如球形 铰),I 应取最小的形心主惯矩,得到直杆 的实际临界力
若杆端在不同方向的约束情况不同, I 应取 挠曲时横截面对其中性轴的惯性矩。即此 时要综合分析杆在各个方向发生失稳时的 临界压力,得到直杆的实际临界力(最小值)。
25
欧拉公式
求解上述非线性微分方程,得挠曲线中
点挠度δ 与压力P之间的近似关系
δ = 2 2l π
其图形为
P Pcr
⎡ − 1⎢1 −
⎣
1 2
⎛⎜⎜⎝
P Pcr
−1⎞⎟⎟⎠⎤⎥⎦
P
A
Pcr
可见,只有当P ≥Pcr时,压杆 B 才可能存在非直线的平衡态,
即直杆发生失稳,并且挠度δ
与压力P之间存在一对一关系,
M (x) = Pcrv(x) − Q(l − x)
x Pcr
Q A
M(x)
m
m
l
x
BQ MB y Pcr
39
Example-1
x
代入挠曲线近似微分方程
Pcr
EI
d 2v dx 2
=
−M
(x)
=
− Pcr v( x)
+
Q(l
−
x)
令 k 2 = Pcr
EI
则控制微分方程化简为
d 2v dx 2
+
k 2v
28
欧拉公式
思考题
29
不同约束下压杆临界力的 欧拉公式 • 压杆长度系数
30
长度系数
问题:
考虑下端固定、上端 自由并在上端承受轴 向压力作用等截面细 长杆,几何尺寸见图 确定此压杆临界压力
材料力学(柴国钟、梁利华)第11章
解: ,
,
, ,
,
,
11.9线弹性圆截面小曲率杆及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曲杆的抗弯刚度为 。已知曲杆的直径为d,其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试求C点的竖直位移和截面B的转角。
解: , ,
,
,
11.10平面刚架,抗弯刚度为EI。求A点的铅垂和水平位移(不计轴力和剪力的影响)1.11图示刚架,各段的抗弯刚度均为EI。不计轴力和剪力的影响,求截面D的水平位移和转角。
解:
故有,
由平衡方程,可得
, ,
11.17 图示结构,横梁AB、CE的抗弯刚度为EI,竖杆BD的抗拉(压)刚度为EA。试求竖杆BD的轴力。
解:如图
CE: ,
AB: ,
BD: ,
故,可得:
11.18 图示结构,横梁AB的抗弯刚度为EI,竖杆BC的抗拉(压)刚度为EA,且I=Aa2/3。求B点的铅垂位移。
故, 。
11.23小曲率圆环,轴线半径为R,受力如图所示。试求环内的最大弯矩。
解:由于是对称结构,故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结构。
由平衡方程,可得
进一步简化为如图结构。
,
故有
因此,有
故
解:如图
11.15 图示桁架,每杆的抗拉刚度均为EA,在节点D受水平载荷F作用,支座B沿垂直方向下沉了 。试用虚功原理求DB杆的转角。
解:如图(1),则
,
,
如图(2),则
, , ,
,
对于图(2)所示的力系,对图(1)所示的虚位移和虚变形做功,根据虚功原理有
故有
11.16 图示平面刚架,各杆的抗弯刚度均为EI。试求刚架的支座反力。
解:CB: ,
AB: , ;
, ;
可得, ;故有,
,
, ,
,
,
11.9线弹性圆截面小曲率杆及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曲杆的抗弯刚度为 。已知曲杆的直径为d,其材料的弹性模量为E,试求C点的竖直位移和截面B的转角。
解: , ,
,
,
11.10平面刚架,抗弯刚度为EI。求A点的铅垂和水平位移(不计轴力和剪力的影响)1.11图示刚架,各段的抗弯刚度均为EI。不计轴力和剪力的影响,求截面D的水平位移和转角。
解:
故有,
由平衡方程,可得
, ,
11.17 图示结构,横梁AB、CE的抗弯刚度为EI,竖杆BD的抗拉(压)刚度为EA。试求竖杆BD的轴力。
解:如图
CE: ,
AB: ,
BD: ,
故,可得:
11.18 图示结构,横梁AB的抗弯刚度为EI,竖杆BC的抗拉(压)刚度为EA,且I=Aa2/3。求B点的铅垂位移。
故, 。
11.23小曲率圆环,轴线半径为R,受力如图所示。试求环内的最大弯矩。
解:由于是对称结构,故可简化为如图所示的结构。
由平衡方程,可得
进一步简化为如图结构。
,
故有
因此,有
故
解:如图
11.15 图示桁架,每杆的抗拉刚度均为EA,在节点D受水平载荷F作用,支座B沿垂直方向下沉了 。试用虚功原理求DB杆的转角。
解:如图(1),则
,
,
如图(2),则
, , ,
,
对于图(2)所示的力系,对图(1)所示的虚位移和虚变形做功,根据虚功原理有
故有
11.16 图示平面刚架,各杆的抗弯刚度均为EI。试求刚架的支座反力。
解:CB: ,
AB: , ;
, ;
可得, ;故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F 2 ⋅ 3l 8
2F 2 ⋅ l
×2+
4=
7lF 2
2EAi π E(2d )2
π Ed 2 8π Ed 2
(c)取 d x 长的微段(如右图),在均布轴力 f 的作用下,它具有的应变能
dVε
=
1 2
FN (x)dΔ
式中
FN (x)
=
F l
x,
dΔ = FN (x)dx = Fx dx EA EAl
=
Vε
(F
)
+
Vε
(M
)
+
1 2
(Mθ
+
Fwmax
)
。
11-2 图示简支梁中点只承受集中力 F 时,梁的最大转角为θ max ,应变能为Vε (F ) ;中 点只承受集中力偶 M 时,最大挠度为 wmax ,梁的应变能为Vε (M ) 。当同时在中点施加 F
和 M 时,梁的应变能为多少?
解 对于线性结构简支梁,先加 F 时梁贮存的应变能
(顺)
(二)单位载荷法解(a)
(a3)
(a4)
(a5)
149
解 图(b)
FA
=
FB
=
Me 2a
AD 段
M (x1 ) =
Me 2a
x1 , M 1(x1 ) =
x1 , M
2 (x1 ) =
− x1 2a
DC 段
M (x2 ) = M e , M 1(x2 ) = 2a − x2 , M 2 (x2 ) = −1
11-5 超静定问题有哪几类?怎样确定超静定问题的次数?什么是相当系统?什么是静 定基?静定基是否唯一?
答 超静定问题有外约束超静定、内约束超静定及外约束超静定加内约束超静定混合。 全部未知力个数与全部独立平衡方程数的差就是超静定问题的次数。 拆去多余内、外约束,用相应的约束力代替其作用,使之成为静定形式的结构,它就 是原结构的相当系统(相当系统加上变形协调条件称为原超静定结构的等效系统)。 解除约束后的不包括外载荷的静定结构称为原结构的静定基。 静定基不唯一。
第 11 章 能量法
思考题
11-1 你能说出哪些广义力与相应的广义位移? 答 广义力有集中力,集中力偶,一对等值、反向的力或力偶; 集中力相应的广义位移为线位移,集中力偶相应的位移为角位移,与一对大小等值、反 向的力(或力偶)相应的位移为相对线位移(或相对角位移)。
11-2 什么是常力功?什么是变力功?什么是线弹性体?线弹性体的应变能如何计算? 答 常力功指作功力在作功过程中力的大小几乎不变化;
梁上均布载荷(q),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均布压力 p 对应的广义位移各是什么?
答 与集中力 F,集中力偶 M,梁上均布载荷 q,梁上均布载荷(q),作用在物体表面上
的均布压力 p 对应的广义位移依次分别是线位移 w,角位移θ ,相对线位移或相对角位移,
∫ ∫ 线位移曲线与初始位置之间的面积W = l 1 (qdx)w(x) = 1 q l w(x)dx (线性梁)、体积改
Fx2
)(−
x2
)dx2
( ) = a 6EI
2Fal + M el + 2Fa2
∫ ∫ θ A
=
∂Vε ∂M e
=
l 0
M (x1
EI
)
⋅
∂M (x1
∂M e
)
dx1
+
a 0
M (x2
EI
)
⋅
∂M (x2
∂M e
)
dx2
147
∫ ∫ = 1 EI
l ⎜⎛ 0⎝
Me
− l
Fa
x1
−
Me
⎟⎞⎜⎛ ⎠⎝
以不同)有
此即位移互等定理。
Δ12 = Δ21
克拉贝依隆原理:线弹性体的应变能等于每一个外力与其相应位移乘积的二分之一的总
和。
都只适用于线弹性体。
11-4 运用莫尔定理时,如何建立单位力系统?怎样确定所求位移的实际方向? 答 在原结构上除去全部外载荷,在欲求位移(或相对位移)处加上与位移相应的广义 单位力(或一对单位力),所的系统就是单位力系统。 若求出的位移为正,则位移的实际方向与假设的单位力方向一致,否则相反。
d
y2
⎤ ⎥⎦
∫ ∫ ∫ ΔAH
=
∂Vε ∂F
F =0
=
⎡ ⎢⎣
2a 2 M e 0 2a
x2 d x +
a
0 2M e (2a − y1 ) d y1 +
a
2
0
⋅
0
⋅
y2
d
y2
⎤ ⎥⎦
= 17M ea 2 (→) 6EI
(2)求截面 B 的转角θ B
B 处虚加力偶矩 M B ,刚架的应变能
Vε
=
1 2EI
1 2
Mθ M
= Vε (M )
再加 F 时,梁再贮存的应变能
1 2
FwF
+
Mθ (负值)
= Vε (F )
+
Mθ
同时施加 F,M,梁贮存的应变能与加载次序无关,即
Vε (F , M ) = Vε (M ) + Vε (F ) + Mθ
由功的互等定理知: Mθ = Fwmax ,即也有
Vε
(F
,
M
)
,
∂M (x2
∂F
)
=
−
x2
,
∂M (x2
∂M e
)
=
0
∫ ∫ wC
=
∂Vε ∂F
=
l 0
M (x1
EI
)
⋅
∂M (x1
∂F
)
dx1
+
a 0
M (x2
EI
)
⋅
∂M (x2
∂F
)
dx2
∫ ∫ = 1 EI
l ⎜⎛ 0⎝
M
e
− l
Fa
x1
−
M
e
⎟⎞⎜⎛ − ⎠⎝
a l
x1
⎟⎠⎞dx1
+
1 EI
a 0
(−
1 2
FwF
= Vε (F )
再加M时,由于反对称载荷,梁中点的挠度仍为wF,梁再
贮存的应变能
1 2
Mθ M
= Vε (M )
则同时施加,应变能与加载次序无关,即
Vε (F , M ) = Vε (F ) + Vε (M )
*11-3 根据功的定义,与集中力 F,集中力偶 M,一对等值、反向的集中力或集中力偶,
q A
l
q A
x1 l
11-7 图示外伸梁的弯曲刚度 EI 已知,求外伸端 C 的挠度 wC 和左端截面 A 的转角θ A 。
解 AB 段
M (x1 ) =
FA x1
−
Me
=
Me
− l
Fa
x1
−
Me
∂M (x1 )
∂F
=
−
q l
x1 ,
∂M (x1 )
∂M e
=
x1 l
−1
BC 段
M
(x2
)
=
−
Fx2
( ) wB
=
wB
(FA
)
+
wB
(FB
)
=
5Fa3 12EI
−
Fa3
3× (2EI
)
=
Fa3 4EI
↓
11-10 图示刚架的 EI 为常量,求截面 A 的位移和截面 B 的转角。轴力和剪力对变形的 影响可略去不计。
(a)
2a
F
A
A
x
x
Me
FB Me + F 2a
Me + F
Me
2a
MB
B
1 2a
(M
杆的应变能
Vε
=
∫
l 0
d Vε
=∫
l 0
1 2
⋅
Fx l
⋅
Fx EAl
dx
=
F 2l 6EA
(d)与(c)同理,得杆的应变能
Vε
=
∫
l 0
d Vε
=
∫
l 0
1 2
FN
(x) dΔ
=
1 2
∫
l 0
F (1 +
x) l
F (1 + EA
x )
l
d
x
=
7F 2l 6EA
11-5 求切变模量为 G 的图示受扭圆轴的应变能 (d 2 = 1.5d1 ) 。
144
习题
11-1 图示的悬臂梁,设其自由端只作用集中力 F 时,θ 为 F 作用时自由端转角,梁的 应变能为Vε (F ) ;自由端只作用弯曲力偶 M 时,wmax 为 M 作用时自由端挠度,梁的应变能 为Vε (M ) 。若同时施加 F 和 M,则梁的应变能为多少?
解 对于线性结构的悬臂梁,先加 M 时,梁贮存的应变能
M (θ ) = 1
由莫尔定理
θ AB
=
1 EI
∫
π
MM
0
Rdθ
=
1 EI
∫
π
M
0
(θ
)Rdθ
11-9 求图示变截面梁在 F 力作用下截面 B 的挠度和截面 A 的转角。
a 解 迭加法
( ) wB
=
wB
(F
)
+
w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