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合集下载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一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
3.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
观察上面三组命题,你发现了什么?
1.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会发烧;4.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5.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6.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归纳总结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下面两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有什么样的关系?
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锐角互余,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
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如图,在△ABC中, ∠A +∠B=90°,那么△ABC是直角三角形吗?
在△ABC中,因为 ∠A +∠B +∠C=180°, 又∠A +∠B=90°,所以∠C=90°. 于是△ABC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即a2+b2=c2.
2.勾股定理与逆定理
证明欣赏
b
a
c
b
a
c
1.总统证法:
美国第20任总统:詹姆斯·艾伯拉姆·加菲尔德
c
a
b
c
a
b
c
a
b
c
a
b
∵ (a+b)2 = c2+ ,
a2+2ab+b2 = c2+2ab,

肥西县七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教

肥西县七中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教

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2课时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知识与技能】1.勾股定理从边的方面进一步刻画直角三角形的特征,学生将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2.掌握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别条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过程与方法】1.放手学生从多角度地了解勾股定理.2.提高学生亲自动手的能力.【情感态度】1.学会运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2.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有关勾股定理的材料,给予交流的机会,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在交流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应用勾股定理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教学难点】灵活应用勾股定理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问题勾股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今后我们来看看这个定理的应用.【教学说明】教师创设问题,有针对性地复习了勾股定理,对本节课的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的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讲课前,先让学生完成预习.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问题勾股定理的应用思考教材第12页“动脑筋”【教学说明】提出问题,提供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调动学生的观察能动性,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教材第12页例2【教学说明】以古代的数学问题为背景,一方面及时巩固勾股定理的运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直角三角形中已知其中的两条边长是4和5,则第三条边等于()A.3B. 41C.3或41D.无法确定2.在Rt△ABC中,AB=c,BC=a,AC=b,∠B=90°.①已知a=5,b=12,求c;②已知a=20,c=29,求b.3.如图,圆柱形无盖玻璃容器,高18cm,底面周长为60cm,在外侧距下底1cm的点C 处有一蜘蛛,与蜘蛛相对的圆柱形容器的上口外侧距开口1cm的F处有一苍蝇,试求急于捕获苍蝇充饥的蜘蛛,所能走的最短路线的长度.【教学说明】由学生独立完成,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便于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给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及时纠正他们出现的错误,并改正强化,在完成上述题目后,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对应训练部分.答案:1.C3.解:将曲面沿AB展开,如图,过C作CE⊥AB于E,在Rt△ECF中,∠E=90°,EF=18-1-1=16(cm ),CE=1/2×60=30(cm ),由勾股定理,得CF=22CE EF +=223016+=34(cm )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给同学们谈谈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认为自己还在哪些问题上存在疑问?与大家共同交流.【教学说明】学生自已总结归纳加深印象.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抽象出相应的数学模型.1.布置作业:习题1.2中的第5、9题.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的作业部分.就练习的情况来看,一方面学生简单机械地套用了a 2+b 2=c 2,没有分析问题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对于曲面转化为平面问题和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还存在较大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通过实例不断训练提高,以达到全面提高.分式的乘除【课题】分式的乘除【教学目的】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利用上节课分式乘法运算的基础,达到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的目的.课堂练习以学生自己讨论为主,使学生对所做的题目作自我评价, 【教学重难点】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关键是点拨运算符号问题、变号法则.【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教学步骤】或【课堂教学设计】 第一步:课堂引入计算:(1))(xy yx xy -⋅÷ (2) )21()3(43xyx yx -⋅-÷第二步:讲授新课(P17)例4.计算[分析] 是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 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补充)例.计算(1))4(3)98(23232b x b a xy y x ab -÷-⋅=x b b a xy y x ab 34)98(2323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 =xb b a xy y x ab 349823232⋅⋅ (判断运算的符号) =32916ax b (约分到最简分式) (2) x x x x x x x --+⋅+÷+--3)2)(3()3(444622=x x x x x x x --+⋅+⋅+--3)2)(3(31444622 (先把除法统一成乘法运算)=x x x x x x --+⋅+⋅--3)2)(3(31)2()3(22 (分子、分母中的多项式分解因式)=)3()2)(3(31)2()3(22---+⋅+⋅--x x x x x x=22--x 第三步:随堂练习计算(1))2(216322b a a bc a b -⋅÷ (2)103326423020)6(25ba c c ab b ac ÷-÷ (3)x y y x x y y x -÷-⋅--9)()()(3432 (4)22222)(xyx xy y xy x x xy -⋅+-÷-答案:(1)c a 432- (2)485c- (3)3)(4y x - (4)-y第四步: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授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分式乘除法的混合运算先统一成为乘法运算,再把分子、分母中能因式分解的多项式分解因式,最后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计算结果要是最简的.第五步:课后练习 计算(1))6(4382642z yx yx y x -÷⋅-(2)9323496222-⋅+-÷-+-a a b a b a a (3)229612316244yyy y y y --÷+⋅-+- (4)xyy xyy x xy x xy x -÷+÷-+222)( 答案: (1)336y xz (2) 22-b a (3)122y - (4)x1-【作业布置】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14.1整式的乘法课时4 整式的除法【知识与技能】(1)掌握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2)理解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的定义.(3)理解单项式除以单项式,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法则,并会进行简单的相关运算.【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整式的除法的一般规律,能熟练地进行有关的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自主探索整式的除法法则,体验通过转化构建新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善于思考、归纳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整式的除法法则的运用.整式的除法法则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师生共同复习回顾: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即a m·a n=a m+n(m,n都是正整数).教师接着出示问题:一张数码照片的文件大小是28 KB,一个存储量为26 MB(1 MB=210 KB)的移动存储器能存储多少张这样的数码照片?学生先思考,再小组内讨论解决:移动存储器的存储量单位与文件大小的单位不一致,所以要先统一单位.移动存储器的容量为26×210=26 624(KB).所以它能存储这种数码照片的数量为(26 624÷28)张.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整式的加法、减法、乘法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有时还会遇到两个整式相除的情况.由于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因此我们可以利用整式的乘法来理解和学习整式的除法.(板书课题)探究1:同底数幂的除法教师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用你熟悉的方法计算.2.概括.在学生讨论、计算的基础上,教师提问:你们能发现什么?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发现:你能根据除法的意义来说明这些运算结果是怎么得到的吗?3.分组讨论.各组选出一名代表来回答问题,师生达成共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所以除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已知乘积和一个因数,去求另一个因数”的问题,于是上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乘法问题加以解决,即:师生共同总结:一般地,我们有a m÷a n=a m-n,并且m≥n,m,n为正整数,即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教师板书)4.利用除法的意义说明这个法则的算理.让学生仿照问题的解决过程,讲清算理,并请几名学生代表回答,教师加以评析.5.让学生互相讨论.当m=n时,a m÷a n的结果是多少?能总结出什么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当m=n时,a m÷a n=a m-m=a0=1(a≠0),即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探究2:单项式除以单项式与多项式除以多项式教师引入:利用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我们可以计算单项式与单项式的除法,进一步探究多项式与单项式的除法,下面我们先来探讨单项式与单项式的除法.教师出示问题:木星的质量约是1.90×1024吨,地球的质量约是5.98×1021吨.你知道木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多少倍吗?学生思考后回答:这是除法运算,木星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90×1024)÷(5.98×1021)]倍.接着教师让学生解决以下问题:1.计算(1.90×1024)÷(5.98×1021),并说说你计算的根据是什么.2.你能利用1中的方法计算下列各式吗?3.你能根据2说说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吗?讨论结果展示:可以从两个思路考虑:(思路一)从乘法与除法互为逆运算的角度去考虑.×1021×( )=1.90×1024÷5.98≈0.318,所求单项式的幂值部分应包含1024÷1021,即103,由此可知 5.98×1021×(0.318×103)≈1.90×1024.所以(1.90×1024)÷(5.98×1021)≈0.318×103.2.可以想象2a·( )=8a3,根据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法则,可以考虑:8÷2=4,a3÷a=a2,即2a·(4a2)=8a3.所以8a3÷2a=4a2.同样的道理可以得出所以(思路二)从除法的意义去考虑.上述两种算法有理有据,所以结果都正确.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几个式子的运算过程,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特征:(1)都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2)运算的结果都是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一个被除式中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一起作为商的一个因式.(3)单项式相除是在同底数幂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出示教材P103例7:学生自主解答.教师:那么对于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同学们可仿照上述的探究过程,自己尝试.学生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总结:一般地,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这个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教师出示教材P103例8: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教师板书(1),请2名学生代表上台板演(2)(3).接着教师让学生完成教材P104练习第1,2,3题.(学生独立完成之后,教师点评)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结果仍然是多项式.。

(完整版)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完整版)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一、知识要点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1)在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勺一半;(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 ____________________ 。

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1) 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一个角等于■勺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 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两个角■勺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这例2、如图,在Rt△ ABC中, CD是斜边上的中线, CEL AB 已知AB=10cm DE=2.5crr,求CD和/ DCE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知识运用典型例题例1、在厶ABC中,/ C=90°,/ A=30°, CD丄AB,⑴若BD=8求AB的长;(2)若AB=8求BD的长。

例3、如图,在△ ABC 中,/ C=90°,Z A=x °,Z B=2 x。

1.2_第1课时_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1.2_第1课时_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1.2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复习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归纳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2.学习并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能够运用其解决问题.(重点,难点)一、情境导入古埃及人曾经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将一根长绳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按如图所示的方法用桩钉钉成一个三角形,他们认为其中一个角便是直角.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类型一】 判定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角形的是( )A .∠A +∠B =∠C B .∠A -∠B =∠CC .∠A ∶∠B ∶∠C =1∶2∶3D .∠A =∠B =3∠C解析:由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求得三角形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再判断其形状.A 中∠A +∠B =∠C ,即2∠C =180°,∠C =90°,为直角三角形,同理,B ,C 中均为直角三角形,D 选项中∠A =∠B =3∠C ,即7∠C =180°,三个角没有90°角,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选D.方法总结:在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时要注意直角三角形中有一个内角为90°. 【类型二】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的应用D ,CE⊥AB 于E.(1)猜测∠1与∠2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果∠A 是钝角,如图②,(1)中的结论是否还成立?解析:(1)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可得∠1+∠B =90°,∠2+∠B =90°,从而得解;(2)根据垂直的定义可得∠D =∠E =90°,然后求出∠1+∠4=90°,∠2+∠3=90°,再根据∠3、∠4是对顶角解答即可.解:(1)∠1=∠2.∵AD ⊥BC ,CE ⊥AB ,∴△ABD 和△BCE 都是直角三角形,∴∠1+∠B =90°,∠2+∠B =90°,∴∠1=∠2;(2)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BD ⊥AC ,CE ⊥AB ,∴∠D =∠E =90°,∴∠1+∠4=90°,∠2+∠3=90°,∵∠3=∠4(对顶角相等),∴∠1=∠2.方法总结: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主要利用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熟记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勾股定理【类型一】直接运用勾股定理已知:如图,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CD ⊥AB 于D .求:(1)AC 的长; (2)S △ABC ; (3)CD 的长.解析:(1)由于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根据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 的长;(2)直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出S △ABC ;(3)根据CD ·AB =BC ·AC 即可求出CD .解:(1)∵在△ABC 中,∠ACB =90°,AB =13cm ,BC =5cm ,∴AC =AB 2-BC 2=12cm ;(2)S △ABC =12CB ·AC =30cm 2;(3)∵S △ABC =12AC ·BC =12CD ·AB ,∴CD =AC ·BC AB =6013cm. 方法总结:解答此类问题,一般是先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第三边,利用两种方法表示出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根据面积相等得出一个方程,再解这个方程即可.【类型二】 分类讨论思想在勾股定理中的应用在△的高AD =12,试求△ABC 周长.解析:本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和Rt △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 和CD 的长求出,两者相加即为BC 的长,从而可将△ABC 的周长求出;(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和Rt △ACD 中,运用勾股定理可将BD 和CD 的长求出,两者相减即为BC 的长,从而可将△ABC 的周长求出.解:此题应分两种情况进行讨论:(1)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 =BD +CD =5+9=14,∴△ABC 的周长为15+13+14=42;(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在Rt △ABD 中,BD =AB 2-AD 2=152-122=9.在Rt △ACD 中,CD =AC 2-AD 2=132-122=5,∴BC=9-5=4,∴△ABC 的周长为15+13+4=32.∴当△ABC 为锐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42;当△ABC 为钝角三角形时,△ABC 的周长为32.方法总结:在题目未给出具体图形时,应考虑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凡符合题设的情况都要考虑,体现了分类讨论思想,这是解无图几何问题的常用方法.探究点三: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类型一】 判断三角形的形状如图,正方形网格中有△ABC ,若小方格边长为1,则△ABC 的形状为( )A .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 .钝角三角形D .以上答案都不对 解析:∵正方形小方格边长为1,∴BC =42+62=213,AC =22+32=13,AB =12+82=65.在△ABC 中,∵BC 2+AC2=52+13=65,AB 2=65,∴BC 2+AC 2=AB2,∴△ABC 是直角三角形.故选A.方法总结: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先要构造出三角形,然后知道三条边的大小,用较小的两条边的平方和与最大的边的平方比较,如果相等,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类型二】 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垂直关系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AE =EB ,AF =14AD ,求证:CE ⊥EF .证明:连接CF ,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AB =BC =CD =DA =4.∵点E为AB 中点,AF =14AD ,∴AE =BE =2,AF =1,DF=3.由勾股定理得EF 2=12+22=5,EC 2=22+42=20,FC2=42+32=25.∵EF 2+EC 2=FC 2,∴△CFE 是直角三角形,∴∠FEC =90°,即EF ⊥CE .方法总结: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所以此定理也是判定垂直关系的一个主要方法.【类型三】 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决面积问题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 =90°,AB =8,BC =6,CD =24,AD =26,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解析:连接AC ,根据已知条件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可证△ACD 为直角三角形,然后代入三角形面积公式将△ABC 和△ACD 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求出,两者面积相加即为四边形ABCD 的面积.解:连接AC ,∵∠B =90°,∴△ABC 为直角三角形.∵AC 2=AB 2+BC 2=82+62=102,∴AC =10.在△ACD 中,∵AC 2+CD 2=100+576=676,AD 2=262=676,∴AC 2+CD 2=AD 2,∴△ACD为直角三角形,且∠ACD =90°,∴S 四边形ABCD =S △ABC +S △ACD=12×6×8+12×10×24=144. 方法总结:此题将求四边形面积的问题转化为求两个直角三角形面积和的问题,既考查了对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转化思想在解题时的应用.探究点四:互逆命题与互逆定理写出下列各命题的逆命题,并判断其逆命题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3)相等的角是内错角;(4)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解析:分别找出各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将其互换即可.解:(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真命题;(2)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垂直于同一条直线(在同一平面内).真命题;(3)内错角相等.假命题;(4)等边三角形有一个角是60°.真命题.方法总结:一个定理不一定有逆定理,只有当它的逆命题为真命题时,它才有逆定理.三、板书设计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直角三角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类讨论能力、交流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了数学思考的魅力和知识创新的乐趣,突显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使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者.。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2课时教学课件湘教版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1章直角三角形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2课时教学课件湘教版

一个门框尺寸如图所示.
①若有一块长3米,宽0.8米的薄木板,问怎样从门框通过? ②若薄木板长3米,宽1.5米呢? ③若薄木板长3米,宽2.2米呢?为什么?
∵木板的宽2.2米大于1米,
∴ 横着不能从门框C通过;
∵木板的宽2.2米大于2米,
∴竖着也不能从门框通2过m.
∴ 只能试试斜着能否通过,
对 要角 求线 出AACC的 的A长 长1最 ,m大 怎, 样B因 求此呢需?
3.如图,要在高3m,斜坡5m的楼梯表面铺
B
地毯,地毯的长度至少需____7____米
C
A
4.在一棵树的10米高处有两只猴子,一只猴子爬下树走到离 树20米处的池塘的A处.另一只爬到树顶D后直接跃到A处, 距离以直线计算,如果两只猴子所经过的距离相等,则这棵 树高____1_5______米.
5.在Rt△ABC中, ∠C=90°, ∠A ,∠ B, ∠C 的对边分别为 a,b,c. (1) 已知: a=5, b=12, 求c. c=12. (2) 已知: b=6,•c=10 , 求a. a=8. (3) 已知: a=7, c=25, 求b. b=24. (4) 已知: a=7, c=8, 求b . b= 15.
A
解:在Rt△ABC中, ∵∠ACB=90°,
D
∴ AC2+ BC2=AB2, 2.42+ BC2=2.52,
∴BC=0.7m. 由题意得:DE=AB=2.5m,
C
BE
DC=AC-AD=2.4-0.4=2m.
在Rt△DCE中,∵∠DCE=90°, ∴ DC2+ CE2=DE2 ,22+ CE2=2.52, ∴CE=1.5m, ∴BE=1.5-0.7=0.8m≠0.4m.

1.2.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2.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⑶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没有逆定理
辨一辨
下列说法哪些正确,哪些不正确?
(1)每个定理都有逆定理。 × (2)每个命题都有逆命题。 √ (3)假命题没有逆命题。 × (4)真命题的逆命题是真命题。 ×
总结:1、所有的命题都有逆命题,但不一定是真命题 2、不是所有定理都有逆定理
3.如图,CD是Rt△ABC斜边上的高,∠A=40°,
假命题 真命题
(4)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角对等边。
真命题
在一个三角形中,等边对等角。
真命题
(5)磁悬浮列车是一种高速行驶时不接触地面的
交通工具。
真命题
高速行驶时不接触地面的交通工具是磁悬浮列车。 假命题
一个命题经证明是真命题,就可称为定理;
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请说出其逆命题,并判断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
A
B
1.具有等腰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2.具有直角三角形的所有性质
∠C=90°,∠A=∠B=45°
命题
条件
结论
⑴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⑵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
⑶如果a=b,那么a2=b2。
a=b
a2=b2
⑷如果a2=b2,那么a=b。
a2=b2
a=b
观察表中的命题,命题⑴与命题⑵有什么关 系?命题⑶与命题⑷呢?
1.如图,一名滑雪运动员沿着倾斜角为30°
的斜坡,从A滑至B.已知AB=200m,你知道这
名滑雪运动员的高度下降了多少m吗? A
B
30o
DC
2.如图,在△ABC中,AB=AC, ∠C=30°,
AD⊥AB,且AD=5cm,则CD,BD的长分别是多少?

《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湘教版12八年级下册

《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作业设计方案-初中数学湘教版12八年级下册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通过练习与探索,使学生巩固并加深对直角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理解,掌握相关定理及公式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作业内容围绕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设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要求学生能准确阐述直角三角形的特点,包括两直角边的性质、斜边性质以及各部分角度关系。

2. 巩固勾股定理的公式与使用方法。

设计问题要求学生能够应用勾股定理求解实际问题,理解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应用该定理进行边长的计算。

3. 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通过多种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熟悉直角三角形判定的基本方法,如利用角度关系或边长关系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4. 拓展练习。

设计一些较为复杂的题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如通过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判定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并求解未知角度或边长。

三、作业要求1. 按时完成:学生需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或由他人代为完成。

2. 规范书写:答案需条理清晰,步骤完整,表达准确。

对于解题过程中的关键步骤需有明确的解释或理由。

3. 细心检查:完成作业后,学生需对答案进行细心检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对于自己不确定的答案要进行重新计算或分析。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评价。

评价标准包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是否准确,解题步骤是否完整,表达是否清晰等。

同时,教师还将针对学生出现的普遍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五、作业反馈1. 个体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反馈,指出其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找到提高的方法和方向。

2. 课堂讨论:教师将挑选一些典型的作业进行课堂展示和讨论,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

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进行互动交流。

3. 作业总结:教师将对整个作业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湘教版八下数学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1课时勾股定理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数学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1课时勾股定理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数学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1课时勾股定理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说课稿》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1课时。

这一课时主要介绍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教材通过引入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引导学生探究勾股定理,并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分类以及性质,对直角三角形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尚不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引导、探究、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课件、几何画板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勾股定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质,为学生引入勾股定理。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选取组长汇报探究成果。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探究成果,进行点评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勾股定理。

5.实践应用: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勾股定理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1.勾股定理的证明b.相似三角形法2.勾股定理的应用a.计算直角三角形边长b.计算直角三角形面积c.解决实际问题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

八下第1章直角三角形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3课时上课新版湘教版

八下第1章直角三角形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3课时上课新版湘教版

在Rt△ADF中,得AF2=AD2+DF2=16a2+4a2=20a2.
在△AEF中,AE2=EF2+AF2,
∴△AEF为直角三角形,且AE为斜边.
∴∠AFE=90°,即AF⊥EF.
练一练
1.下列各组线段中,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C )
A.2,3,4
B.3,4,6
C.5,12,13
D.4,6,7
相传,我国古代 的大禹在治水时 也用了类似的方 法确定直角.
大禹治水
问题引入
1. 直角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1)有一个角是直角; (2)两锐角互余; (3)勾股定理; (4)直角三角形30°角的性质.
2.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是直角三角形?
①有一个内角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②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的和是90°,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 角三角形.
我们是否可以不用角,而用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来判断
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呢?
首页
合作探究
活动:探究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据说,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画直角:把一根长绳打
上等距离的13 个结,然后以3 个结间距,4 个结间距、5 个 结间距的长度为边长,用木桩钉成一个三角形,其中一个角
便是直角.你认为结论正确吗?
c
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C b A
问题2 求以线段a、b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
边c的长:
① a=3,b=4; c=5 ② a=2.5,b=6; c=6.5
③ a=4,b=7.5. c=8.5 思考 以前我们已经学过了通过角的关系来确定直角
三角形,可不可以通过边来确定直角三角形呢?
① 5,12,13满足52+122=132, ② 7,24,25满足72+242=252, ③ 8,15,17满足82+152=172.

八下第1章直角三角形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3课时勾股定理的几何应用习题新版湘教版

八下第1章直角三角形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第3课时勾股定理的几何应用习题新版湘教版

∴(m+n)2-(m2+n2)=10- .





整理得2mn= ,即mn= .
易知题图②中的阴影部分为直角三角形,其两直角边
的长分别为 + = m, + = n,




∴题图②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 m× n=mn= .
利用勾股定理探求最小值
9. [新考法 类比]如图,C为线段BD上一动点,分别过点B,
90°,有一个锐角为60°,AB=6,若点P在直线AB上(不与
点A,B重合),且∠PCB=30°,则AP的长为

,9或3

.
【点拨】
题中60°的锐角可能是∠CAB,也可能是∠CBA;
∠PCB=30°可以分为点P在线段AB上和点P在线段AB的延长
线上两种情况.
8. [2022·丽水 新考法·条件变式法]如图,分别以a,b,m,n

∴ (m+n)(m+n)=5.

∴(m+n)2=10.
∵am-bn=2,an+bm=4,
∴将两式分别平方并整理可得a2m2-2abmn+b2n2=4
①,a2n2+2abmn+b2m2=16②.
①+②整理得(a2+b2)(m2+n2)=20.

2
2
2
2
∵a +b =3,∴m +n = .

2
∵(m+n) =10.
1.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
第3课时 勾股定理的集合应用
名师点金
在数轴上作出表示 的点的步骤
第一步:利用勾股定理画出长为 的线段;
第二步:在数轴上以原点为圆心,以长为 的线段长为半径
画弧与数轴的正方向相交,交点即为所求的点.

1.2.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2.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勾股定理逆定理
结论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a2+ b2 = c2
其实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直角三 角形的上述性质,由于古人称直角三角形的直角 边中较短的一边为勾,较长的一边为股,斜边为 弦(如图1-14),因此这一性质被称为勾股定理.
图1-15
练习
在Rt△ABC中,∠C= 90°.
(1) 已知a = 25,b = 15,求c; (2) 已知a = 5,c = 9,求b; (3) 已知b = 5,c=15,求a.
b 2 14 ;(3) a 10 2 . 答:(1)c= 5 34 ;(2)
动脑筋
如图1-16,电工师傅把4m长的梯子AC 靠在 墙上,使梯脚C 离墙脚B 的距离为1.5m,准备在 墙上安装电灯. 当他爬上梯子后,发现高度不够, 于是将梯脚往墙脚移近0.5m,即移动到C′处. 那么,梯子顶端是否往上移动0.5m 呢?
解:过点C作CD⊥AB,垂足为D,
由已知得AB=30×
40 (海里), 20 60
在Rt△CBD中,∠BCD=30°,
∴ BD =
∴ CD =
1 2
BC =
2
1 2
×20 = 10 (海里) .
2
CB - BD =
20 - 10
2
2
D
= 10 (海里) 3 > 10 (海里) .
因CD距离不在以点C为中心,周围10 海里范围内, 所以轮船不会触礁.
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说一说
如图1-1,在Rt△ABC中, ∠C=90°,两锐角的和等 于多少呢?

1.2.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1.2.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方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我会通过具体例题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三角板和尺子测量并验证勾股定理。
3.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学习并掌握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包括勾股定理的逆定理、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等方法。
本节课将结合实际例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让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提高其数学逻辑推理能力。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1.2.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如测量墙壁的角度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的奥秘。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尝试让学生们自主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提出疑问。这种方法有助于巩固知识点,也便于我发现学生们在学习中的盲点。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总结时容易忽略一些细节问题。因此,我需要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其次,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小组在解决问题时,思路不够开阔,容易陷入固定思维模式。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实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2 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2 第1课时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2 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数学《1.2 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材,主要介绍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内容包括: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为后续学习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对三角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动手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数学证明过程感到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的运用。

2.难点:对直角三角形性质与判定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直观演示法、实践操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几何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直角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准备几何画图工具,如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直角三角形的实例,如建筑工人使用的勾股尺、三角板等,引导学生回顾直角三角形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几何画图工具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直角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问题,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3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3

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是湘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章第2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包括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等,同时让学生学会用这些性质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这一内容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也是后续学习立体几何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对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能够运用这些性质和判定来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来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结合实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直角三角形的相关图片和实例,用于讲解和展示。

2.准备PPT,内容包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以及相关练习题。

3.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直角三角形的实例,如建筑物的构造、体育比赛中的测量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让学生意识到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5分钟)通过PPT展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提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有哪些?如何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让学生在思考中逐渐理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D是等边三角形, B 60º
D
30º A
∴ BC = CD = BD = 1 AB.
2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之二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
30º,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
的一半
C
30º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B
A
如图,在Rt△ABC中,∠C=90º,
若∠A=30º,
则BC=
复习回顾
1、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之一: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3、如图,在△ABC中,CD=AD=DB,则△ABC 是_直__角__三角形.
A
D
C
B
1、已知Rt△ABC中,斜边上的中线 CD=5cm,则斜边AB=_1_0_c_m_.
知识小结
1、直角三角形两个性质定理及简单应用; 2、已学过直角三角形三条性质定理: (1)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直角三角形中30º角所对的直角边也是斜边 的一半. (3)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是斜边的 一半,则此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º. 前提都是:在直角三角形中. (1)对所有直角三角形成立,(2)、(3)只 对特殊的直角三角形成立.
A
B
D
C
动脑筋
如图,在Rt△ABC中,
∠BCA=90º,如果BC=
1 AB
2

那么∠A等于多少?
C
B
D
A
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之三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有一条直
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
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º. C
用符号语言表示为:
B
A

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2)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

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Ⅱ)(2)勾股定理的应用教案八年级数学下册

2.例2:(“引葭赴岸”问题)“今有方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适与岸齐。

问水深,葭长各几何?意思是:有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池塘,一棵芦苇生长在池的中央,其出水部分为1尺。

如果将芦苇沿与水池边垂直的方向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碰到池边的水面。

问水深与芦苇长各为多少?分析:根据题意,先画出水池截面示意图,如图1-18.设 为芦苇, 为芦苇出水部分,将芦苇 拉向岸边,其顶部点 恰好碰到岸边点 . 解:如图,设水池深为x 尺,则 =x 尺, = =(x +1)尺,因为正方形池塘边长为10尺,所以 =5尺在Rt ΔACB ’中,由勾股定理得, 2+ 2=2即 x 2+52=(x +1)2解得 x =12则芦苇长为 尺.答:水池的深度为12尺,芦苇长为13尺.3.归纳: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1) 深刻理解题意; (2) 画出简图;(3)将图画转化为 三角形,并利用 进行计算。

(二)合作共研1. 生生交流“自学自研”的内容2. 请学生代表汇报交流后的结果3. 老师适时的进行针对性的点评、点拨。

要先根据题意,画出简图学会归纳解题方法与步骤三、巩固提升1. 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6厘米和8厘米,那么这个三角形的第三条边长是多少厘米?2.一架2.5米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面竖直的墙OA 上,这时 梯足B 到墙底端O 的距离为0.7米,如果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0.4米,那么梯足将外移多少米?3. 如图,校园内有两棵树,相距12米,一棵树高16米,另一棵 树高11米,一只小鸟从一棵树的顶端飞到另一棵树的顶端,小鸟至少要飞多少米?学以致用四、学后反思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吗?五、课后达标1.教材P13练习第2题;2.学法对应内容的课后作业.教后反思:C5A1B'B OBADC。

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

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
引入新知
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有 一次在朋友家里做客时,发现朋友 铺地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 边的某种数量关系.
毕达哥拉斯究竟发 现了什么?
推进新课
A
图乙
C A
B
B C
图甲
A的面积 B的面积 C的面积
图甲 图乙 填表:若小方格的边长为1. 4 9 思考:甲乙两图的正方形A、 4 16 B、C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回顾反思
回顾反思,提炼精华
1、勾股定理揭示了哪一类三角形中的什么元素 之间的关系?
2、现在我们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的哪些性质?
3、勾股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
a c
b
b
c
a
c
a
b
8 25
SA+SB=SC
探索发现
C Aa c
b B 图甲
A
图乙
a
Bb c C
猜想:a、b、c 之间的关系?
问题:在其它的直角三角形中, 这种关系还成立吗?
SA+SB=SC
a2 +b2 =c2
探索发现
如图,大正方形是由4个全等直角三角形
拼成的,仔细观擦图形。
bc
(1)试用两种方法求大正形的面积;
(2)这两种求法所得结果相等吗?
a
ba a c cb
bc a
ca b
归纳定理:
勾股定理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a2 b2 c2
B
勾a
c弦
C
股b
A
强调:勾股定理5,在等腰三角形ABC 中,已知
AB = AC = 13cm,BC = 10cm,AD⊥BC 于点D. 你能算出BC边上的高AD的长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010 山东荷泽) 、(2010 山东荷泽) 如图所示, Rt△ABC中 90° 30° 如图所示,在Rt△ABC中,∠C=90°,∠A=30°, BD是 ABC的平分线 CD= 的平分线, AB的长 的长. BD是∠ABC的平分线,CD=5㎝,求AB的长.
引导梳理
2、如图,BD、CE 分别是△ABC 的边 AC 和 AB 上的 如图,BD、 分别是△ 的延长线上,BP=AC, 高,点 P 在 BD 的延长线上,BP=AC,点 Q 在 CE 上, CQ=AB. CQ=AB. 求证:(1)AP=AQ;(2)AP⊥ 求证:(1)AP=AQ;(2)AP⊥AQ
展示讨论
1、“如果一个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不相等, 、 如果一个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不相等, 那么这个点不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你认为正确 那么这个点不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你认为正确 吗?如果正确,你能证明它吗? 如果正确,你能证明它吗? 2、如图,△ABC的角平分线 、BE相交于 、如图, 的角平分线AD、 相交于 的角平分线 的平分线上吗? 点o,点o在∠C的平分线上吗? , 在 的平分线上吗 证明你的结论。 证明你的结论。
反馈矫正
如图, ABC中 已知D BC中点 DE⊥AB, 中点, 8、如图,在△ABC中,已知D是BC中点,DE⊥AB, DF⊥AC,垂足分别是E DE= DF⊥AC,垂足分别是E、F,DE=DF. 求证: 求证:AB=AC
A
E B
F D C
反馈矫正
9、已知:如图,AC平分∠BAD,CE⊥AB于E, 已知:如图,AC平分∠BAD,CE⊥AB于 平分 CF⊥AD于 BC=DC.你能说明BE与DF相等吗 你能说明BE 相等吗? CF⊥AD于F,且BC=DC.你能说明BE与DF相等吗?
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2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盐城市北蒋实验学校八年级数学备课组
课前导学
知识点1、斜边、 知识点 、斜边、直角边定理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 为“HL”) 。 )
提示: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共有五种: 提示:判定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共有五种:SAS、AAS、 、 、 ASA、SSS、HL,从中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种判定方法,都需有一 、 、 ,从中可以看出,无论哪一种判定方法, 边相等.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 首先应考虑用“ 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 定理, 边相等 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时,首先应考虑用“HL”定理,若 定理 不可以,再考虑其他四种判定方法. 不可以,再考虑其他四种判定方法 如图, 如图,在△ABC和△DEF中,∠ACB=900,∠DFE=900,若 和 中 若 则Rt△ABC≌Rt△DFE △ ≌ △ 在上图中, 在上图中,若∠A=300,则BC= AB ,
练练
4、( 、(2011贵州贵阳)如图,△ABC中,∠C=90°,AC=3 贵州贵阳) 、( 贵州贵阳 如图, 中 ° 边上的动点, ∠B=30°,点P是BC边上的动点,则AP长不可能是 ( ° 是 边上的动点 长不可能是 (A)3.5 ) (B)4.2 ) (C)5.8 ) (D)7 )
引导梳理
反馈矫正
10、已知:如图,在△ABC中,∠ACB=90°, 、已知:如图, 中 ° 1 CD⊥AB于D,∠A=30°.求证 求证:BD= AB ⊥ 于 , ° 求证 4
C
B
D
A
反馈矫正
11、如图,在△ABC中,AB=AC,DE是过点 的直线, 、如图, 是过点A的直线 中 , 是过点 的直线, BD⊥DE于D,CE⊥DE于E. ⊥ 于 , ⊥ 于 . 的同侧( (1)若BC在DE的同侧(如图①)且AD=CE, ) 在 的同侧 如图① , 说明: ⊥ . 说明:BA⊥AC. 2) BC在DE的两侧 如图② 其他条件不变, 的两侧( (2)若BC在DE的两侧(如图②)其他条件不变, 仍垂直吗? 问AB与AC仍垂直吗?若是请予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与 仍垂直吗 若是请予证明,若不是请说明理由.
练一练
1、等腰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长为1cm,那么它斜边 等腰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的长为1cm, 1cm cm.。 上的高是 cm.。 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下列图形:( :(1 2、用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下列图形:(1)平行四 边形(不包含菱形、矩形、正方形);( );(2 矩形;( ;(3 边形(不包含菱形、矩形、正方形);(2)矩形;(3) 正方形;( ;(4 等腰三角形, 正方形;(4)等腰三角形,一定可以拼成的图形是 ( ) 、(1)(2)(5 、(2)(3)(5 A、(1)(2)(5) B、(2)(3)(5) 、(1)(4)(5 、(1)(2)(3 C、(1)(4)(5) D、(1)(2)(3) 、(2010 四川泸州) ABC中 =6, =8, =10, 3、(2010 四川泸州)在△ABC中,AB=6,AC=8,BC=10, 则该三角形为( 则该三角形为( )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课前导学
知识点2 知识点2、角平分线的性质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如图,已知 平分∠ 如图,已知OC平分∠AOB,点P在OC上, 平分 点 在 上 PD⊥OA于D,PE⊥OB于E,则 PD⊥OA于D,PE⊥OB于E,则 知识点3 知识点3、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 定理: 定理: 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如图, PD⊥OA于D,PE⊥OB于E,且PD= PE,则 如图, ⊥ 于 ⊥ 于 且 ,
) D. D.不能确定
第2题
反馈矫正
3、在直角三角形ABC中,若∠C=90°,D是BC边上的一点,且 、在直角三角形 边上的一点, 中 ° 是 边上的一点 AD=2CD,则∠ADB的度数是( ) 的度数是( , 的度数是 A.30° B.60° C.120° D.150° . ° . ° . ° . ° 4、( 、(2010 四川泸州) 四川泸州) 、( 在△ABC中,AB=6,AC=8,BC=10,则该三角形为( ) 中 , , ,则该三角形为( A.锐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 . C. 钝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 . 5、( 、(2010 广西钦州市) 广西钦州市) 、( 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两直角边AC= 如图是一张直角三角形的纸片,两直角边 =6 cm、BC=8 cm, 、 = , 现将△ 折叠, 与点A重合 的长为( 现将△ABC折叠,使点 与点 重合,折痕为 ,则BE的长为( ) 折叠 使点B与点 重合,折痕为DE, 的长为 (A)4 cm ) (B)5 cm ) (C)6 cm ) (D)10 cm )
反馈矫正
10湖南益阳 6、(10湖南益阳)如图,在△ABC中,AB=AC=8,AD 、(10湖南益阳)如图, 是底边上的高, 中点, 是底边上的高,E为AC中点,则DE= . 如图,Rt△ABC中 B=90° ACB=60° 延长BC 7、如图,Rt△ABC中,∠B=90°,∠ACB=60°,延长BC CD=AC,则AC:BD=( 到D,使CD=AC,则AC:BD=( ) B. C. D. A. 1: 1 B. 3: 1 C. 4: 1 D. 2: 3
例题精讲 引导梳理
3、已知:Rt△ABC中,∠ACB是直角,D是AB 、已知: △ 是直角, 是 中 是直角 上一点, 的垂线交AC于 , 上一点,BD=BC,过D作AB的垂线交 于E, , 作 的垂线交 求证:CD⊥BE 求证: ⊥
例题精讲 引导梳理
2011四川乐山 四川乐山) 4. ( 2011四川乐山) 如图1,在直角△ABC中 ,CD⊥AB,垂足为D,点 垂足为D, 如图1,在直角△ABC中, ∠ACB=900,CD⊥AB,垂足为D,点E 1,在直角 AC上,BE交CD于点G,EF⊥BE交AB于点F,若 于点G,EF⊥BE 于点F, 在AC上,BE交CD于点G,EF⊥BE交AB于点F,若 AC=mBC,CE=nEA(m,n为实数 为实数). AC=mBC,CE=nEA(m,n为实数). 试探究线段EF与EG的数量关系. 试探究线段EF与EG的数量关系. EF 的数量关系
引导梳理
如图(2),当 如图 当m=1,n=1时,EF与EG的数量关系是 时 与 的数量关系是 如图(3),当m=1,n为任意实数时 如图 当 为任意实数时,EF与EG的数量关系 与 的数量关系 为任意实数时 是 如图(1),当 均为任意实数时,EF与EG的数量关系 如图 当m,n均为任意实数时 均为任意实数时 与 的数量关系 (写出关系式 不必证明 写出关系式,不必证明 是 写出关系式 不必证明)
反馈矫正
1、在下列定理中假命题是( ) 、在下列定理中假命题是( A.一个等腰三角形必能分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 B.一个直角三角形必能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 . C.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必能拼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 D.两个等腰三角形必能拼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CE,分别是斜边AB . 如图,在Rt△ABC中,∠ACB=90°,CD、CE,分别是斜边AB ACB=90° CD、 2、如图, Rt△ABC中 上 的高与中线, 的高与中线, CF是 ACB的平分线 的平分线。 的关系是( CF是∠ACB的平分线。则∠1与∠2的关系是( B. C. A.∠1<∠2 B.∠1=∠2; C.∠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