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护理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中医内科护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中医基础理论B. 临床诊疗技术C. 护理实践应用D. 全部都对2. 在中医内科护理中,以下哪种主观感受是患者常见的?A. 寒热感B. 疲乏感C. 头晕目眩感D. 全部都对3. 中医内科护理过程中,以下哪项是在患者望、闻、问、切的基础上进行的?A. 体格检查B. 脉诊检查C. 舌诊检查D. 全部都对4. 中医内科护理中,喉痛是哪种病因导致的?A. 痹邪所致B. 风邪所致C. 热邪所致D. 湿邪所致5. 中医内科护理中,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驱散风寒邪气?A. 拔罐疗法B. 刮痧疗法C. 灸法D. 针刺疗法二、判断题1. 中医内科护理的基本原则是以辨证论治为基础。

(√/×)2. 中医内科护理的目标是通过治疗疾病来缓解患者症状。

(√/×)3. 刮痧疗法在中医内科护理中主要用于驱邪。

(√/×)4. 中医内科护理中常用的灸法可以通过热力作用改善循环。

(√/×)5. 针刺疗法是中医内科护理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三、问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中医内科护理学基于中医理论,通过中医诊断和治疗技术,结合护理实践和护理技术,以辨证施治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指导,旨在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其基本理论包括辩证施治、调摄阴阳、调畅气血等;常用方法包括脉诊、舌诊、针刺、拔罐、刮痧、灸法等。

2. 请说明中医内科护理与西医内科护理的区别。

中医内科护理与西医内科护理存在一定的区别。

首先,中医内科护理注重辨证施治,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进行护理,而西医内科护理则更依赖于西医诊断及治疗。

其次,中医内科护理强调调摄阴阳和调畅气血的观念,而西医内科护理更注重通过西医技术来治疗疾病。

最后,中医内科护理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疗法等,而西医内科护理则更倾向于使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中医内科护理护理措施

中医内科护理护理措施

中医内科护理护理措施1. 病人观察中医内科护理中,对病人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患者的舌苔和舌质颜色:观察舌苔的厚薄、颜色的变化以及舌身的湿润程度,以辅助判断病情和阳虚阴虚等情况。

- 患者的脉搏: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和力度,可以了解到患者的体温、血压、脏腑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 患者的面色:观察患者脸色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气血充盈和病情的变化。

- 患者的排泄情况:观察患者的大小便情况,包括颜色、气味、量等,以判断患者的肠胃功能和排毒情况。

2. 中药治疗中医内科护理中,中药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护理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中药汤剂的煎煮:根据医生的要求,按照配方对中药进行煎煮,确保中药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解出来,提高疗效。

- 中药的服用指导:对患者进行中药的服用指导,包括用量、时间、注意事项等,以确保疗效的发挥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中药剂型的管理:对各种中药剂型进行管理,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和有效性。

3. 饮食调理中医内科护理中,饮食调理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

中医认为饮食对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影响。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膳食方案,并进行解释和指导。

- 对于特殊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进行专门的饮食指导和调理。

- 监控患者的饮食摄入情况,如饮食清淡与否、饮食时间等的调整。

- 提供营养咨询和建议,帮助患者进行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

4. 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中医内科护理中,情绪疏导和心理支持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医认为情绪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合理的情绪调节和心理支持可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其内心需求和情绪变化。

- 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增强抗病能力。

- 运用中医的心理疏导方法,如音乐疗法、动作疗法等,促进患者的情绪平衡。

- 对于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首先,中医内科护理的常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观察:护士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及患者的病情变化、精神状态和疼痛程度等方面的观察。

2.疾病宣教:护士需要向患者详细介绍疾病的原因、发病机制、治疗方法和护理原则等,帮助患者了解并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工作。

3.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中医的饮食调理原则,护士需要调整患者的饮食,选择适宜的食物和饮料,帮助患者维持营养平衡并促进康复。

4.康复锻炼: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康复锻炼指导和训练,帮助患者恢复机体功能。

中医内科康复锻炼多采用气功、太极拳等中医保健方式,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和身体素质。

5.中药治疗:护士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协助进行中药治疗。

包括制药、调剂、煎药、饮药等工作,确保患者按时服药,同时监测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此外,中医内科护理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术和方法:1.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可以改善体内气血循环,调节经脉,达到疏风散寒、通络活血的效果。

护士在对患者进行按摩时,需要熟悉人体经络和反射区域的位置,采用适当的手法和力度,对患者进行按摩治疗。

2.吸痧刮痧:中医吸痧和刮痧可以通过活血散瘀、驱风祛湿、理气通络的作用,促进疾病康复。

护士需要熟悉吸痧和刮痧的技巧和方法,合理安排治疗时间和部位,确保患者的安全和疗效。

3.中草药熏蒸:中医内科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草药熏蒸。

护士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宜的中草药,进行蒸炖或熏蒸治疗。

护士需要确保患者在熏蒸过程中的安全,并负责草药的调制和管理。

总之,中医内科护理常规工作包括病情观察、疾病宣教、饮食护理、康复锻炼和中药治疗等。

在中医内科护理过程中,护士需要熟悉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和护理原则,同时掌握中医特有的护理技术和方法,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常见病护理常规

第一章内科护理常规中医内科护理常规(一)病室环境1.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根据病症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二)根据病种、病情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三)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病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四)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当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

4.若体温39℃以上者,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体温正常3次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6.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五)每日记录大便次数1次。

(六)每周测体重、血压各1次或遵医嘱执行。

(七)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八)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九)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情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十)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十-)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使之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十二)遵医嘱准确给药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及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十三)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十四)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十五)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胸痹护理常规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

以胸闷、胸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心。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包炎、心肌病可参照本病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

02
中医内科护理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
阴阳平衡
根据阴阳学说,人体健康的关键在于保持阴阳平衡。在内科护理中,通过调节 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以维持或恢复患者的阴阳平衡。
五行生克
五行学说认为自然界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组成,它们之间相生 相克,维持着动态平衡。在内科护理中,运用五行生克规律,通过食疗、针灸 等手段调节患者体内五行失衡状态。
案例二:高血压患者的中医内科护理实践
护理评估
饮食调护
对患者进行血压监测、症状观察等,评估 病情严重程度及中医证型。
指导患者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多 食用具有降压作用的食物。
运动疗法
中药调理
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运动 方案,如太极拳、八段锦等。
根据中医证型,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调理 ,以平肝潜阳、滋阴降火。
辨证施护原则及方法
辨证施护原则
根据中医辨证理论,针对患者不同的证候类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例如,对于风寒感冒患者,应 注重保暖和发汗解表;对于风热感冒患者,则应注重清热解毒和透表散邪。
辨证施护方法
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养、情志护理、针灸推拿等多种手段。在选择具体方法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和证候类型进行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预防为主
个性化护理模式强调预防为主,通 过调理患者的体质,增强患者的抵 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智能化技术在中医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前景
01
02
03
智能化辅助诊断
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 技术,对患者的症状、体 征等进行分析,辅助医生 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智能化护理计划
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和个 体特征,智能生成个性化 的护理计划,提高中医内科护理实践案例分析

中医护理专业 教材

中医护理专业 教材

中医护理专业教材
中医护理专业的教材还包括《中医营养学》、《中医食疗学》、《中医养生学》、《针灸推拿学》、《中药学》等。

这些教材不仅介绍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还涵盖了中医营养、食疗、养生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中医护理的技能和知识,为未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中,《中医护理学基础》是中医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主要介绍了中医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中医护理的理念、原则、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中医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主要介绍了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包括各种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的中医护理。

《中医外科护理学》则主要介绍了常见外科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包括各种皮肤疾病、骨折、手术前后等疾病的中医护理。

《中医妇科护理学》主要介绍了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包括月经不调、产后护理、更年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中医儿科护理学》则主要介绍了常见儿科疾病的中医护理方法,包括小儿感冒、咳嗽、肺炎等疾病的中医护理。

总之,中医护理专业的教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

通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教材,学生可以全面提高自身的中医护理理论和实践水平,为未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有助于弘扬和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内科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内科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

内科中医护理学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医护理学中“辨证施护”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 根据病人的体质选择护理方法B. 根据病人的病情变化调整护理措施C. 根据病人的生活习惯制定护理计划D. 根据病人的喜好选择护理服务2. 以下哪项不是中医护理中的“四诊”?A. 望诊B. 闻诊C. 问诊D. 摸诊3.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其主要功能是什么?A. 运化水谷B. 调节阴阳C. 储存精气D. 转化气血4. 以下哪种情况适宜采用中医护理中的“温补”方法?A. 患者表现为阴虚火旺B. 患者表现为阳虚内寒C. 患者表现为湿热内蕴D. 患者表现为气滞血瘀5. 中医护理中常用的“拔罐”疗法主要适用于哪些症状?A. 头痛、失眠B. 肌肉酸痛、关节疼痛C. 心悸、胸闷D. 消化不良、腹胀6. 以下哪种药物属于中医护理中的“清热解毒”类药物?A. 人参B. 黄芪C. 黄连D. 当归7. 中医护理中“饮食调护”的原则是什么?A. 根据个人口味选择食物B. 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C.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食物D. 根据个人喜好选择食物8. 以下哪种情况适宜采用中医护理中的“艾灸”疗法?A. 患者表现为气血两虚B. 患者表现为阴虚火旺C. 患者表现为湿热内蕴D. 患者表现为气滞血瘀9. 中医护理中“情志护理”的目的是?A. 调整患者的生活习惯B. 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C. 促进患者的身体康复D. 增强患者的抵抗力10. 中医护理中“八段锦”属于哪种类型的养生方法?A. 呼吸养生B. 运动养生C. 饮食养生D. 情志养生答案:1. B2. D3. A4. B5. B6. C7. C8. A9. B 10. 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中医护理中的“五行”理论及其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答:中医的“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元素构成,它们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

在护理实践中,五行理论用于分析和理解人体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指导护理措施的选择,如根据患者的脏腑功能失调情况,选择相应的护理方法,以达到调和脏腑、恢复健康的目的。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一、病情观察的意义:病情观察对中医内科护理至关重要。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护士可以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迅速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而且,观察病情还有助于与医生进行沟通,共同制定最佳的治疗计划。

二、病情观察内容:1.生命体征的观察: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的测量和观察。

通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可以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情变化。

2.病情表现:观察患者的主诉、症状和体征,包括患者的味觉、食欲、排尿、排便等方面的改变。

尤其注意病情的恶化或者突然变化,如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

3.患者行为和精神状态的观察:观察患者的行为活动、精神状况、睡眠质量等方面的变化。

例如,对于抑郁症患者,要关注其情绪的波动,是否出现自残倾向等。

4.皮肤的观察: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湿度、温度、弹性等情况,了解患者的体液情况和水肿程度。

5.疼痛的观察: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位置、性质以及对疼痛的感受等。

可以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或面部表情法来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6.实验室检查结果的观察:观察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等,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三、病情观察的方法与技巧:1.定期观察: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制定观察的时间表,定期观察患者的状况。

及时记录观察结果,与之前的结果比较,发现问题时,及时向医生报告。

2.聆听患者的诉求: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鼓励患者自主表达症状和感受,注意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

3.观察整体:观察患者所呈现的整体状况,包括面部表情、体态、行走步态等。

通过观察整体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一般状况。

4.观察细节:观察患者的细节,如皮肤颜色是否正常、呼吸是否平稳等。

通过观察细节可以发现患者的特殊状况。

5.联合多学科观察:在观察患者病情时,可以联合多学科进行观察。

中医内科护士可以与医生、营养师、心理医生等进行合作,共同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四、结语: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护理干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疾病护理常规1.一般护理常规1)病室环境。

2)病室环境清洁、舒适、安静,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根据病证性质,室内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种、并请安排病室,护送患者到指定床位休息。

3.入院介绍:1)介绍主管医师、护士,并通知医师。

2)介绍并区环境及设施的使用方法。

3)介绍作息时间及相关制度。

4.生命体征监测,做好护理记录。

1)测量入院时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

2)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3次,连续三日。

3)若体温37.5以上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4次。

4) 若体温39以上者,每4h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体温正常3日后,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1次,或遵医嘱执行。

5) 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遵医嘱执行。

5.每日记录大便次数一次。

6.每日测体重、血压1次,或遵医嘱执行。

7. 协助医师完成各项检查。

8. 遵医嘱执行分级护理。

9. 定时巡视病房,做好护理记录。

1) 严格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舌脉、二便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配合治疗。

2) 注意观察分泌物、排泄物、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及时了解患者在生活起居、饮食、睡眠和神志等方面的问题,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加强情志护理,疏导不良心理,使其安心治疗。

11. 根据病情,对患者或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是指对疾病、治疗、护理等知识有一定了解,积极配合治疗。

12. 遵医嘱准确给药。

服药的时间、温度和方法,依病情、药性而定,注意观察服药后的效果和反应,并向患者做好药物相关知识的宣教。

13.遵医嘱给予饮食护理,指导饮食宜忌。

14.预防院内交叉感染。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2)做好病床单位的终末消毒处理。

15. 做好出院指导,并征求意见。

(一)风温的中医护理多因人体正气虚弱,或过分劳倦,起居不当,感受风热毒邪所致。

以发热、恶风、头痛、咳嗽、多痰、烦渴、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肺,涉及心、肾。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1.环境舒适:确保病房内温度适宜,通风良好,保持清洁卫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2.病人的饮食护理:根据病情和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合理安排病人的饮食,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药膳、病后饮食、调理饮食等不同的饮食方案,促进病人的康复。

3.病人的休息护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病人的休息时间和作息规律,保证病人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4.病人的活动护理: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活动,促进病人的血液循环,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

5.病人的情绪护理:关注病人的情绪变化,给予病人足够的安慰和支持,积极引导病人的情绪,增强病人的信心,有助于病人的康复。

6.观察与记录: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以及病人的症状变化。

记录病人的诊治情况,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和调整治疗方案。

7.病人的口腔护理:定期给予病人口腔清洁护理,如刷牙、漱口等,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预防口腔感染。

8.定期给予病人体位转换:根据病人的情况,定期帮助病人转换体位,防止病人发生褥疮和其他并发症。

9.病人的皮肤护理:定期给予病人身体清洁护理,防止皮肤感染和损伤。

10.给予病人药物管理:根据医生的嘱咐,正确给予病人药物,遵守用药时间和剂量,防止用药错误。

总之,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是为了提供全面的护理,维护病人的健康和康复。

通过合理的饮食、休息、活动、情绪的护理,以及环境的舒适和药物的管理,促进病人的康复和恢复。

这些护理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护理人员还需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及时报告和处理异常情况,保障病人的安全。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

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1. 引言中医内科护理是指在中医内科疾病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观察和监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疗效。

本文档旨在介绍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的重要性和方法。

2. 重要性病情观察是中医内科护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舌苔、脉象等,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愈率和康复速度。

同时,病情观察还可以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的痛苦和病情恶化的风险。

3. 病情观察的内容病情观察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症状观察患者的主要症状是病情观察的重要指标。

护士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包括身体的不适感、疼痛情况、体温变化等,记录并及时向医生反馈。

3.2 舌苔观察舌苔是中医诊断常用的观察指标之一。

护士应该观察患者的舌苔颜色、厚度、湿润程度等变化,记录并向医生汇报,以帮助医生判断病情。

3.3 脉象观察脉象是中医诊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护士应该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包括脉搏的频率、强度、规律性等变化,记录并向医生通报,以协助医生进行诊断和调整治疗方案。

3.4 病情记录与汇报护士应该及时记录各项病情观察结果,并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病情汇报。

病情记录要准确、详细,包括观察时间、患者基本信息、主要症状、舌苔和脉象的变化等,并及时提供给医生参考。

4. 注意事项在进行病情观察时,护士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4.1 仔细观察护士应该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和脉象的变化,避免遗漏重要信息,确保病情观察的准确性。

4.2 及时反馈护士发现患者症状变化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向医生反馈,避免延误病情。

4.3 按要求记录护士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和标准记录病情观察结果,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5. 总结中医内科护理病情观察是提高治疗效果、预防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护士应仔细观察患者的症状、舌苔和脉象的变化,并及时记录和反馈给医生。

只有通过全面而准确的病情观察,才能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高疗效,确保患者的康复。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
1、患者入院应给予热情接待,介绍入院须知,科主任、护士长,责任护士的姓名,按病情安排病床,填写各种规定项目,并及时通知医生。

2、按医嘱给予分级护理并做出标记。

3、按医嘱通知饮食并做出标记。

4、新入院患者每日测体温、脉搏、呼吸每日4次,连续三日,以后每日一次。

如入院体温在37.5℃以上,每日四次测量体温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改为每日测量1-2次。

如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符时,应重测。

5、新入院患者磅体重,量身高一次,并记录。

6、每日下午测体温同时记录大便情况。

7、患者入院次晨收集尿、粪标本送检(急诊例外)。

8、做好晨晚间护理,保持病室整齐、清洁、安静及做好病人卫生。

9、向患者宣传有关疾病的防治知识,健康指导及各种检查指导。

10、凡有输液患者要做输液巡视卡,每小时一次,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11、做到分药到口(中药、西药)。

中医内科护理护理措施

中医内科护理护理措施

中医内科护理护理措施
中医内科护理旨在维护和促进患者的健康,通过采取一系列护
理措施来帮助患者康复。

以下是中医内科护理的一些常见措施和实
践建议:
1.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合适的饮食方案。

推荐患者遵循中医膳食原则,如合理搭配荤素、多食用有益健
康的食材等。

2. 药物治疗:配合医生的处方,正确用药,并注意药物的剂量
和服用时间。

同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并及时报告医生。

3. 穴位按摩:根据病情和辨证施治原则,进行穴位按摩。

注意
留意患者的体征和反应,掌握力度和时间,确保按摩的效果和安全。

4.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中药进行治疗。

按时服用药物,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5. 病情观察:仔细观察患者的体征和症状,及时记录和报告。

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
情况。

6. 心理支持: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积
极的态度。

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解答疑惑,缓解恐惧和焦虑。

7. 康复指导: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康复需要,提供相关的康复指
导和建议。

包括饮食调理、体育锻炼、生活惯的调整等方面的指导。

以上是中医内科护理的一些护理措施和实践建议,注意在执行
护理措施时,务必遵循医疗规范和操作准则。

此外,在护理过程中
要注重患者的宣教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和生
活方式。

中医内科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

案例三:哮喘患者的中医内科护理
环境控制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 免接触过敏原,如烟雾
、花粉等。
饮食调养
遵循清淡、易消化的饮 食原则,避免过饱、过
甜、过油腻的食物。
运动锻炼
适当进行呼吸操、太极 拳等运动,以增强呼吸
功能和免疫力。
药物治疗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 并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THANKS
感谢观看
镁、钙等元素的摄入。
运动锻炼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定合 适的运动计划,如太极拳、散 步等,以增强体质,降低血压 。
心理调适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必 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 心情舒畅,避免因情绪波动导 致血压升高。
药物治疗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并注意 观察不良反应。
案例二:糖尿病患者的中医内科护理
01
02
03
04
饮食控制
严格控制碳水化合物、脂肪和 糖分的摄入量,增加膳食纤维 的摄入,以稳定血糖水平。
运动锻炼
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 游泳等,以增强身体对胰岛素 的敏感性,提高糖代谢效率。
心理调适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必 要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保持 心情舒畅,增强治疗信心。
药物治疗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并注意 观察不良反应。
06
$item6_c{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终呈现发布的良 好效果,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 减文字,4行*25字}
03
中医内科护理技术
针灸护理
总结词
通过刺激穴位,调和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详细描述
针灸是中医内科护理中的一种重要技术,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和气血,平衡 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针灸可以用于治疗各种内科疾病,如感冒、 咳嗽、哮喘、胃痛等。

主要课程有中医基础护理学、西医基础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外科护理学

主要课程有中医基础护理学、西医基础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外科护理学

主要课程有中医基础护理学、西医基础护理学、中医
内科护理学、中医外科护理学
主要课程包括中医基础护理学、西医基础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
和中医外科护理学。

这些课程是医学护理专业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们对医护人员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可以提供优
质的医疗服务。

一、中医基础护理学
中医基础护理学是对中医理论和技术的基本学习和掌握。

学生将学习
中医基础理论和医学常识,包括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原则、
方法和技能。

此外,学生还将了解中药学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学习中
药制剂的制作和应用的基本方法。

二、西医基础护理学
西医基础护理学涉及到医学的一般知识,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
病理学、微生物学和药理学等。

学生将掌握西医基础理论和医学常识,包括西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原则、方法和技能,掌握基本生命
支持技术和急救技术。

三、中医内科护理学
中医内科护理学是针对中医理论和技术在预防和治疗传统内科疾病方
面的应用。

学生将学习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征、病理和诊断方法,掌握中药治疗、针灸和按摩等中医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四、中医外科护理学
中医外科护理学是医学护理专业中的重要课程。

学生将学习中医外科
疾病的病因、病征、病理和诊断方法,掌握中药治疗、针灸和按摩等
中医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手术前的准备和手术后的护理。

总之,以上四个课程都是医学护理专业中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们为医
护人员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使得他们可以为病人提供最好的医
疗服务。

以学到的知识、技能为基础,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中医护理的常规有:
1. 对患者进行细致的询问和观察,了解病情发展和病史情况。

2. 检查患者的脉搏、舌苔、身体温度和体重等生理指标,判断病情并作出治疗决策。

3.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饮食调理。

4. 运用中医经络理论,通过推拿、艾灸、拔罐等手法刺激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以达到调理身体的目的。

5. 调理患者的饮食,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适当的饮食方案,保证患者营养摄入的平衡和多样性。

6. 对患者进行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病情的特点,开具合适的中药方剂,改善患者体质。

7. 定期复查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

8. 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适度劳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9.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和积极性。

10. 提供预防和康复知识,教育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良
好的饮食习惯。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

内科一般中医护理常规

第一部分科室常见病中医护理常规一、中风因素体痰热盛、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遇饮食、情志、劳倦诱因等所致。

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舌歪斜、半身不遂、语言蹇涩,或仅见口眼歪斜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脑,涉及肝肾。

脑血管意外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护理评估1.生命体征、意识、神志、瞳孔、肢体活动、语言表达等情况。

2.生活方式及休息、排泄等情况。

3.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火蔽窍、痰火闭窍、痰湿蔽窍、元气衰败之中脏腑证;肝阳暴亢、风痰阻络、痰热腹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之中经络证。

二、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1)按中医科急症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卧床休息,取适宜体位,避免搬动。

若呕吐、流涎较多者,可将其头偏向一侧,以防发生窒息;对烦躁不安者,应加床挡保护。

(3)注意患肢保暖防寒,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4)加强口腔、眼睛、皮肤及会阴的护理。

用盐水或中药液清洗口腔;眼睑不能闭合者,覆盖生理盐水湿纱布;保持床单位清洁,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尿失禁者给予留置导尿,定期进行膀胱冲洗。

(5)伴神昏者参照神昏护理。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患者意识、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四肢活动等情况。

(2)发生头痛、颈项强直、呕吐、呕血时,应报告医师,及时处理。

3.给药护理(1)服中药后避免受风寒,汗出后用干毛巾擦干。

(2)服药后观察患者病情的逆顺变化。

(3)及时记录服至宝丹、牛黄清醒丸、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急救醒脑之品的时间,神志清醒后立即报告医师。

(4)服降压药、脱水药时,应观察血压变化,防止头晕,注意安全。

4.饮食护理(1)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以新鲜蔬菜、水果为主。

(2)昏迷和吞咽困难者,可采取鼻饲,以保持营养。

5.情志护理(1)中风患者多为心火暴盛,应耐心做好情志护理。

解除患者的恐惧、急躁等情绪,避免不良刺激。

(2)对神志清醒患者及家属进行精神安慰,使其消除紧、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积极治疗。

6.临证(症)护理(1)高热者,头部给予冰袋冷敷。

中医内科护理学

中医内科护理学
热哮型哮喘
表现为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等。护理措施 包括保持室内凉爽,避免过度保暖和吸入热空气,可使用 清热化痰的中药进行调理。
虚哮型哮喘
表现为喘促气短、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等。护理措施包括 保持室内安静舒适,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可使用补 肺益肾的中药进行调理。
04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 在中医内科护理中应用
情志相胜
根据五行相克理论,一种 情志可以抑制另一种情志 ,如喜胜悲、思胜恐等。
情志致病特点
情志致病具有潜伏性、反 复性和社会性等特点,且 与患者性格、经历等密切 相关。
情志护理基本原则和方法论述
基本原则
以患者为中心,关注其心理需求;因人制宜,根据个体差异制定护理方案;注重整体观念,将心理与生理护理相 结合。
注意事项
针灸治疗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同时,针灸治疗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 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穴位和刺激方法,避免过度刺激引发不适。
拔罐原理、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拔罐原理
拔罐是利用燃烧、抽吸等方法使罐内形成负压,吸附于人体表面,造成局部瘀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 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的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护理学
2024-01-06
目 录
• 中医内科护理学概述 • 中医内科护理基本原则与方法 • 常见中医内科疾病及护理措施 • 针灸、拔罐等非药物疗法在中医内科护理中应
用 • 饮食调养在中医内科护理中作用与实践 • 情志护理在中医内科中重要性及实施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中医内科护理学概述
定义与发展历程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贴敷于人体特定穴位上 ,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及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来治 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具有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调整脏腑 功能等作用。

中医内科护理学(精)

中医内科护理学(精)

添加标题
预防为主:中医内科护理学强调预防为主,通过调整饮食、运动、起居等生活习惯, 以及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添加标题
护理技术:中医内科护理学注重护理技术的应用,包括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 中医护理技术,以及根据病情采取的护理措施,如中药灌肠、中药熏蒸等。
03
中医内科护理学基 本知识
案例分析:感冒属于中医 内科常见病,中医内科护 理学实践操作能够缓解患 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案例总结:中医内科护理 学实践操作在感冒患者的 护理中具有重要价值,能 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05
中医内科护理学在 临床中的应用
中医内科护理学在临床中的应用范围
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肝炎、肝硬化等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神经衰弱等
中医内科护理学在临床实践中,注重与医生、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和协作,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 果
中医内科护理学发展历程
起源:古代中医的内科护理实践,以针灸、推拿等为主要手段。
形成:明清时期,中医内科护理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出现了《黄帝内经》、《伤寒杂 病论》等经典著作。
发展:现代中医内科护理学在继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西医的护理理念和技术, 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模式。
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导致的疾病 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变化引起的疾病 饮食不节:饮食不规律、过饥过饱等导致的疾病 劳逸失度: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导致的疾病
中医内科疾病病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结局的机理 中医内科疾病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等 病机分析是中医内科护理学基本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病机分析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为制定护理计划提供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护理
主讲: 高健
1
掌握各个病证的病情分析及护理。 掌握相关专业词汇。 熟悉各个病证的定义。 了解各个病证的健康指导。 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对个案进行有针对性的
护理。
2
感冒
3

是感受触冒外邪所导致的常
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
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
为特征。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冬春季节
为多。
4
感冒一名,北宋《仁斋直指方》即有 记载。而《内经》已指出感冒主要是外 感风邪所致。元《丹溪心法·伤风》明确 指出病位属肺,根据辨证,分列辛温、 辛凉两大治法。此后医家又对虚人感冒 有进一步的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 要求。
5

六淫( )
时行病毒( )
人体正气( )不足
其病机关键在于邪实正虚冒( )
暑湿感冒( )
体虚感冒 气虚感冒
(
)
阴虚感冒
(
)
7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体痰 楚,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咽痒咳嗽,痰 稀薄色白,口不渴或喜热饮,苔薄白而润, 脉浮或浮紧。
8

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 胀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咽 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粘稠,苔薄黄, 脉浮数。
48

寒哮(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 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滞,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 肢冷,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热哮( ):气喘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 胀,呛咳阵作,咳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 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 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消毒香熏法等做空气消毒。 时行感冒流行期间,可用板蓝根冲剂预防
给药。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18
19
咳嗽
20
• 熟悉咳嗽的病因病机 • 了解其诊断与鉴别诊断 • 熟悉外感咳嗽及内伤咳嗽的护治原则 • 掌握常见七种类型咳嗽的辨证施护 • 了解预防与调养。
21
?
22
是指肺气上逆做声,咯吐痰涎而言,为肺 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 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痰、声并见,故 以咳嗽并称。







44
防寒保暖,避免外邪侵袭。若已 有感冒迹象者,可服用姜糖水或 解表药以驱邪外出。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配合气功 或呼吸操
戒烟,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45
哮证
46


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
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
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7
&
哮证发作期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 痰( )”遇感饮触,痰随气升,气因痰 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气宣降失 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 息喘促。
30

痰湿犯肺
( )
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因痰 而咳,痰出咳平,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 白或黄灰色,胸闷,脘痞,呕恶,食少, 体倦,大便时溏,苔白腻,脉濡滑。
31

痰热郁肺
( )
咳嗽气息粗促,或喉间有痰声,痰多质 粘或稠黄,咯吐不爽,或吐血痰,胸胁胀 满,咳时引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 饮,舌红,苔薄黄腻,脉滑数。
49

外感咳嗽( )
内伤咳嗽(
)
26
风寒袭肺 风热犯肺 风燥伤肺
痰湿犯肺 痰热郁肺 肝火犯肺 肺阴亏耗 27
风寒袭肺( ) 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薄色白, 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 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苔薄白,脉浮或 浮紧。
28

风热犯肺( ) 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痒
咽痛,咳痰不爽,痰粘稠或色黄,咳时 汗出,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身热等 表证,舌苔薄黄,脉浮数。
29

风燥伤肺( ) 干咳频作,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
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不 易咳出,痰中带血丝,口干,初起可伴 有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苔薄 白或薄黄,质红,干而少津,脉浮数。



: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
38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39



: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0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41



:清热化痰肃肺







42



:清肺平肝,顺气降火







43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23
• 《内经》对咳嗽已有论述,《素问·咳论》 明确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 也。”
• 明代张景岳将咳嗽归纳为外感、内伤两 大类,为咳嗽的辨证奠定了基础。
24
?
25
&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 为六淫外邪人侵肺系;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 内邪干肺。病机关键在于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而 作咳。
9



身热,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
或疼痛,头昏重胀痛,咳嗽痰粘,鼻流
浊涕,心烦口渴,或口中粘腻,渴不多
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薄黄
而腻,脉濡数。
10



经常感冒,反复不愈,恶寒重,
发热,咳嗽,咳痰无力,气短,倦怠,
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少汗,头
昏,心烦,口干,于咳少痰,舌红少苔,
34
诊断
&
鉴别诊断
35
诊断
• 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咯痰。 • 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
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 长,咳而伴喘。 • 急性期,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 高。 • 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 在干湿性罗音。 • 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36
37
32

肝火犯肺( )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咽干, 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 胸胁胀痛,咳时引痛,口干苦,可随 情绪波动而增减,舌苔薄黄少津,脉 弦数。
33

肺阴亏耗( )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夹血,
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 红,手足心热,盗汗,神疲,舌质红,少苔, 脉细数。
脉细数。
11

12


:辛温解表







13


:辛凉解表







14


:驱湿解表







15


:益气解表







16


:滋阴解表







17

气候突变时要注意保暖,坐卧须防外邪。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或选用食醋熏蒸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