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课稿,高中化学
高中化学评课稿优选篇
高中化学评课稿优选篇高中化学评课稿 1观看了郑老师执教的《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优质课视频。
郑老师这节课非常精彩,让我收获颇多。
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教学层层深入教学知识按照先从物理性质再到化学性质,化学性质部分知识从金属与氧气反应到与酸反应,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有无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再到如何更准确测定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氢气多少判断金属的活泼性强弱,最后运用金属性质解决证明铝表面是否生成氧化铝的问题。
这样教学安排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既遵循人类认识自然的发展顺序,也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这样设计教学过程流畅,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二、注重方法指导整个课堂教学指导学生运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从观察实验现象中总结物质的性质,再用物质的性质运用于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金属和氧气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的现象,得出金属能与氧气、酸反应的性质,最后解释铝表面形成氧化铝并用实验证明。
这样的由现象到物质的性质,再运用性质的方法正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的方法。
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对人与自然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课堂体现学为中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的主人。
教学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设置任务驱动学生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也能促进学生的学*,培养学生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堂课中,知识的落实始终是建立在学生实验,学生观察记录,学生设计,学生汇报,学生得出结论这样的形式展开的。
教师在课堂中始终处于引导者的作用,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新课程理念。
这样的方式正是我们在课堂中应该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本节课优点还有很多很多,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好好学*运用郑老师课堂优点。
高中化学评课稿 2今天听了X老师执教的《单质碳的化学性质》的这节课,令我印象比较深刻,其主要特点我认为有:重学*过程、重学*方法、重学以致用。
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自主学*的兴趣这节课是学生实验探究为主的自主学*型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对常见化学现象的观察,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分析整合,获取信息。
化学评课稿
化学评课稿化学评课稿(15篇)化学评课稿1听了老师的《化学反应为什么有快有慢》这节课,感觉老师对课堂的把握比较好,在课上先用了刘翔的跨栏,蜗牛的爬行充分进行比较说明物质运动有快有慢,吸引学生,同时让学生知道今天大家探讨的是速率问题,直接点题,紧接着让大家“说一说”化学反应是不是也有快有慢,举出大家知道的例子,学生能够用生活中、生产中的事实,感觉化学反应有快有慢,再讨论是否化学反应都是越快越好?对我们有利的反应越快越好,不利的当然越慢越好。
后面的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感觉化学反应有快有慢,这一步也是我所不敢的,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钠与水反应、镁与水的反应,在课上老师也可能怕学生出问题,让学生先仔细想想后再动手,老师把要做的实验以图画的形式打在屏幕上,比较直观,比文字的效果要好,实验结束后又点了两个反应速度不同的原因是金属的活泼性不同,我认为更可以指出因反应物的性质不同,而决定了化学反应速率的不同。
后面老师又做了一个碳酸钠、碳酸钙与同浓度、同体积的盐酸反应吹气球的实验,虽然实验很精彩,但我认为这个实验可以不做,感觉为同一目的做两个类似的实验,累赘,同时浪费时间,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在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体验不是重点,花的'时间过长了,概念的处理过于简单,只邀请一位同学读了一下,得出公式、单位。
为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老师选择了三道计算题,这三道计算题层层深入、第一题简单代公式,第二题让学生注意公式中的是浓度变化,而非物质的量变化,第三题得出对于同一反应用不同的物质来表示速率时数值往往是不同的,而且其比值是它们的系数比,应该让学生掌握的都已经到位了这节课也圆满结束了。
老师在这堂课上一直保持着亲切的笑容,让学生很容易接受她,上课时教学目标明确,效果明显,不愧是得一等奖的课。
化学评课稿2听了《化学能与电能》,收获颇多。
本节课教学时间安排合理,教学环节完整,过渡自然,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处理得当,注重讲练结合,及时巩固,在学案中,学习目标的设置切合学生实际,要求明确具体,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本节课应掌握哪些知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值得借鉴。
鲁科版高二化学选修3《几类其它聚集状态的物质》评课稿
鲁科版高二化学选修3《几类其它聚集状态的物质》评课稿一、课程背景介绍《几类其它聚集状态的物质》是高中化学选修3中的重要章节,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溶胶、胶体和亚胶体这三种聚集状态的物质及其特性。
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能够了解物质的多样性,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
本篇评课稿旨在对鲁科版高二化学选修3《几类其它聚集状态的物质》进行评价和反思,从内容安排、教学方法和教材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内容安排评价本章节内容安排合理,从浅入深,层层递进。
下面将对各个小节进行评价。
2.1 溶胶的概念和特点本小节首先介绍了溶胶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行了解释。
这样的开篇方式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加课程的可读性。
同时,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案例,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然而,本小节的案例比较简单,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较为复杂的实例,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2.2 分散系和聚集系的转化本小节主要介绍了分散系和聚集系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展示了这种转化过程,增强了学生对于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然而,在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实验步骤和原理进行更为详细的解释,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转化过程。
2.3 胶体的概念和特点本小节着重介绍了胶体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通过举例说明,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
然而,本小节缺乏一些实例和实验演示,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和实验,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2.4 胶体的制备与应用本小节重点介绍了胶体的制备方法和应用领域。
通过实验和实例,教师展示了不同胶体的制备过程,增强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然而,本小节仅涉及到一些常见的胶体制备方法和应用,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创新性的实例和应用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2.5 亚胶体的特点和应用本小节介绍了亚胶体的特点和应用。
通过案例和实验演示,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亚胶体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化学评课稿
化学评课稿1号教师的亮点:首先,1号教师采用了精彩的导入方式,通过魔术将学生带入了化学的神奇世界。
其次,教师采用了严谨的教学模式,针对“可燃物就一定燃烧吗?”进行了科学的探究,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同时在分组实验中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最后,教师个人魅力体现在与学生的亲和力和语言幽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
2号教师的亮点:2号教师采用了直观的教学方法,先通过观察图片再概括总结,让学生完成了由感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
同时,教师展示了广度和深度的知识,通过实验展示了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试验和还原铁粉的燃烧试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教师注重了知识与能力并行,通过“智力角斗场”巩固新知,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删除段落:本文没有明显的段落问题,不需要删除段落。
改写段落:今天,我们再次聚集在___,分享各位教师精彩的化学课程。
本次化学课题是《燃烧和灭火》(第一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
三位教师的教学内容精彩纷呈,下面我将针对每位教师的精彩之处与大家分享。
1号教师的亮点在于精彩的导入方式。
通过魔术将学生带入化学的神奇世界,让学生充满好奇心。
教师采用严谨的教学模式,针对“可燃物就一定燃烧吗?”进行了科学的探究,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在分组实验中,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此外,教师个人魅力体现在与学生的亲和力和语言幽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
2号教师的亮点在于直观的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图片再概括总结,让学生完成了由感知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
教师展示了广度和深度的知识,通过实验展示了镁带在二氧化碳中的燃烧试验和还原铁粉的燃烧试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教师注重了知识与能力并行,通过“智力角斗场”巩固新知,增加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化学课评课稿(最终五篇)
化学课评课稿(最终五篇)第一篇:化学课评课稿化学课评课稿化学课评课稿1今天有幸听取了高一化学课《物质的量》受益匪浅,感受良多。
下面是我对潘老师的课进行的点评:潘老师这节课为物质的量第二课时,即物质的量的相关计算。
在本节课中,将计算题很好地进行分类,将计算分为过量计算和混合物计算,习题过程中由易到难,将难度进行分割,使学生能够完成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学生反映良好。
在潘老师板书上,将例题过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学生在练习和思考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学习体会。
学生紧能够紧跟跟老师的步伐,较好地完成了这堂对高一新生而言难度较大的化学习题课,一堂课下来,学生反应热烈,课堂练习完成良好。
首先,而李老师利用“作者童年发现了什么?”“哪段又是具体描写他的发现的?”这两个问题,不仅将课文串了起来,还让学生懂得在文中找到答案,另外李老师口头解释补充了有关这方面的信息,让学生理解得更透彻。
再次在课堂上,李老师抓住几个关键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找画、批注,随着问题的解决,不光理解了课文内容,也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并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教育。
李老师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来对课题发出质疑,然后又让他们在文中自己找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与好奇心,也学生要懂得发现问题,然后再努力解决问题。
总之,李老师的课堂过渡语真是非常精彩。
我们知道,适合的课堂过渡语不仅能理清学生的思路,也能让学生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当然,这么精彩的过渡语离不开老师课前的辛苦准备,真努力。
1、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设计合理。
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
2、精心设计课堂练习,体现趣味性和层次性。
3、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设计很好,引导得也很到位,同时还让学生体会到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4、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兴致勃勃。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评课稿
鲁科版高中高一化学必修1《元素与物质的分类》评课稿一、引言《元素与物质的分类》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篇必修教材,主要介绍了元素和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本评课稿将对该教材的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价,以期对这一篇章的教学效果进行全面评估。
二、教学内容概述《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元素的定义、化学符号、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物质的分类方法、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等。
本篇章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基础,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元素与物质分类的基本概念,并培养学生运用分类方法进行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析1. 元素的定义和化学符号教材首先介绍了元素的定义和化学符号的概念。
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并学会识别和运用化学符号。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元素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知识。
这些内容既系统地介绍了元素的基本特征,又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2. 物质的分类方法教材详细介绍了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物态分类、按成分分类和按性质分类等。
通过举例和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不同分类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此外,教材还强调了分类方法的灵活性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促使学生形成全面的分类思维。
3.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在物质的分类基础上,教材详细介绍了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等内容。
通过生动的实验和实例,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同时,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际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四、教学效果评估本教材在教学中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良好效果:1. 内容深入浅出,符合高中生理解特点教材在内容设计和表达上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
通过生动的例子、可视化的图示和简洁明了的语言,提高了学生对元素与物质分类的理解和把握。
同时,教材还强调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形式多样,激发学生参与和思考的积极性教材在教学形式上运用了多种方法,如讲解、实验、讨论等。
人教版必修2化学《基本营养物质》评课稿
人教版必修2化学《基本营养物质》评课稿一、课程背景根据人教版必修2化学教材,本文主要对第二章《基本营养物质》这一章节进行评课。
该章节是高中化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可以了解到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物质以及它们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本章的学习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二、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营养物质的分类和结构。
2. 理解营养物质的功能及其在人体中的作用。
3. 了解人体的营养需求及平衡饮食的重要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3.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 1. 碳水化合物:包括单糖、双糖和多糖的分类和结构等。
2. 脂肪:包括脂肪的分类、结构和功能等。
3. 蛋白质:包括蛋白质的分类、结构和功能等。
4. 维生素:包括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分类和功能等。
5. 无机盐:包括钠盐、钙盐、铁盐等无机盐的作用和摄入量等。
3.2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和解释。
2. 实验法:通过开展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加深对营养物质的理解和掌握。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组织观摩法:邀请一些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课堂观摩,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掌握知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4.1 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掌握营养物质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2. 了解人体对各营养物质的需求和平衡饮食的重要性。
4.2 教学难点本章的难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理解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2. 理解维生素的分类和功能,以及人体的需求量。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5.1 教学评价为了准确评价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程度,我们将采取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 课堂小测验:通过小测验了解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
化学课评课稿(精选17篇)
化学课评课稿化学课评课稿(精选17篇)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
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以下是小编整理化学课评课稿,以供参考。
化学课评课稿篇1《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基本定律之一,是初中学生在化学科学习中第一次接触严密规范的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
教材编写内容也是学生在化学科首次学习定量实验方法,本课的学习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的学习具有重要的示范指导意义。
下面谈谈本人对彭老师执教本课的看法。
一、教学思想符合新课程理念从本节课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体验、经历探究活动,真正的将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了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具有良好的课改意识。
二、教学设计、教材处理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它的学习对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它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既是推出化学方程式的前提,反过来又有助于加深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但有一些化学反应的现象表面上似乎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所以,质量守恒定律在具体情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从微观上认识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认真挖掘、组织课程资源,通过精心设计一系列实验探究活动:包括白磷燃烧的演示实验,铁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和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推导出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目的明确、重点突出,体现出教师是在“用教材”而不是在“教教材”。
接着又通过蜡烛燃烧、碳酸钙与盐酸溶液反应的探究实验,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这2个反应似乎与质量守恒定律存在矛盾?学生通过猜想、思考、讨论、表达与交流,认识到它们与质量守恒定律没有矛盾,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的认识;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水分解的微观过程,让学生主动建构质量守恒定律的较完整意义,这些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高中化学课堂评价稿例文
高中化学课堂评价稿例文一、评价目的为了更好地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研究情况,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特制定本评价稿。
通过本评价稿的实施,旨在全面、客观地评价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研究效果的提升。
二、评价对象本次评价对象为高中化学课堂,包括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学生研究状况等方面。
三、评价指标3.1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教学内容是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3.2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教学方法是否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3.3 教学效果- 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化学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的提升程度3.4 学生研究状况- 学生的出勤情况-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四、评价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4.1 定量评价-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各项指标满分为10分。
- 通过对学生的化学知识考试、实验技能考核等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效果进行评价。
4.2 定性评价- 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研究状况,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 结合教师的教学计划、教学总结等材料,对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五、评价结果处理根据评价结果,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以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六、评价时间本次评价时间为2023年3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
七、评价人员本次评价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实施,邀请相关专家、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
八、附录8.1 评价问卷请填写以下问卷,以便我们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高中化学评课稿(13篇)
高中化学评课稿(13篇)高中化学评课稿篇120xx年xx月xx日(星期x),我们备课组有幸听了XXX 老师上的课——《化学键》,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的相应的变化。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本节课,X老师围绕着两个核心的问题展开教学:一是化学键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进而相互作用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X老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或问题链。
首先,为了让学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X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由无数沙子垒成的一个沙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子为什么可以构成沙雕?构成沙雕的沙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烈吗?继而得出结论:(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
(2)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强有弱。
然后,请学生相互讨论,谈谈他们对“化学键”的认识。
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认为化学键是一种“连接”,是一种“吸引力”。
在赞赏学生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前人对化学键提出的两种模型:连接式模型和引力式模型,进而请学生思考:前人的认识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什么?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在学生回答本质性的粒子是电子之后,又向学生介绍了第三种模型:8电子稳定结构模型——原子间的作用力的实质性微粒是电子,每个原子都力图达到外层充满的结构。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钠原子会转变成怎样的稳定结构?如何实现?判断氯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途径有几种?从而引导学生分析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并最终得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
为了检测学生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理解,随后设置了一组问题链,并将化学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的书写融于问题链中。
一、从整节课来看,我认为X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较好地通过设计台阶式问题,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的连续性较好。
化学万能评课稿
化学万能评课稿再是单向的,而是要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老师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了多次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老师也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同时,在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学生之间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完成了实验和报告的撰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今天听了***老师的《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课,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互动的研究方式。
首先,老师巧妙地设计了实验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引导学生快速掌握中和反应和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高高在上和学生呆板受教的状态,让学生在渴求知识的状态下自主研究。
其次,老师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的得出中全程参与,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研究,学会了研究,学会了知识。
最后,老师与学生进行多次互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在小组合作探究的环节中,学生之间也进行了积极的互动和合作,共同完成了实验和报告的撰写,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课堂问题的设计体现了这一点。
例如,学完中和反应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处理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
这样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迁移应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在学生自学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教师让学生测定多种溶液的PH值,最后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这样的研究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在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和交流。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研究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创设研究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和得出结论的方式认识物质的性质。
评课稿高中化学
评课稿高中化学高中化学课程对于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本质、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评课将以一堂高中化学课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一、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恰当。
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准确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化学概念和化学反应原理,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例如,学生理解了某种化学物质的性质、用途以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也较为显著。
教师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了如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得出结论。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师注重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通过介绍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
教师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并将其与实际生活和科技发展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生动。
本节课所选取的化学知识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内容充实,难易适度。
对于重点知识,教师通过反复强调、举例说明和练习巩固,确保学生能够掌握。
对于难点知识,教师采用了深入浅出的方法,如借助多媒体动画、模型等辅助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化学概念和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
此外,教师还注重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学科的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
教学内容不仅涵盖了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涉及到了化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采用了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运用。
高中化学评课稿
高中化学评课稿高中化学评课稿篇一:评课稿高中化学高二化学评课稿:《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李明“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基础之上来学习的。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安晓雷老师的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基础之上的,其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
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
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有细节问题。
比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放给学生的有些大,如果能把各种情况列出来给学生,效果会更好些。
另外还可以多用图表,来简化内容,节省时间。
篇二:化学万能评课稿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评课稿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
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优秀范文五篇)
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高三化学备课组评课稿2月15日下午第四节课高三化学备课组就张老师2月15日上午第四节综合训练题讲评,高三化学备课组为进一步提高试卷讲评课的质量,开展如何更好地组织试卷讲评课进行研究性听评课,现将评课情况汇总如下:张老师这节试卷讲评课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向我们展示了试卷讲评课堂教学的一种新的模式。
课堂设计科学合理,重视学法指导和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谨慎思考,勤于分析,善于总结。
同时将多媒体的应用和课堂实际合理协调,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本节课的导入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不仅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而且把三维目标都融合其中,用简简单单地三句话指导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即“做对题目而高兴;掌握知识而喝彩;会用学习方法而欢呼”。
2.本节课善于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有一定针对性、启发性和发展性。
特别是训练学生回归教材,寻知识点。
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和今后的考试的.复习方向,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进而提升学生对考试的自信心,树立正确的考试观。
3.本节课善于让学生明白有时候试卷比教辅还有用处,进而充分挖掘试卷的可利用价值,有一定的新颖性。
进行五个步骤的教学法,并充分地与高一化学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有效学习,把握知识的生成过程。
4.本节课在师生关系上也进行了一定的突破,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分析以后考试会怎么样考你,有规律可循。
课堂上师生之间交流活跃,各层面学生均能参与到教学过程并学有所得,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讲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题目认真细致的分析让学生建立错题本,而且做对的题目其中比较好的题目建典例本。
同时以题映点(用例题示意学生本节应该掌握什么知识点,落实哪些重难点),及时复习巩固知识点。
高中化学教研活动评课(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化学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高中化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通过评课活动,共同探讨和改进化学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的1. 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化学教学中的问题。
3. 总结和推广优秀的教学经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过程1. 课堂展示本次活动共有三位教师进行课堂展示,分别是高一、高二和高三的化学教师。
他们分别展示了“物质的量”、“化学平衡”和“电化学”等课题。
三位教师在课堂上展现了各自的教学风格,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
2. 评课环节评课环节由教研组长主持,全体化学教师参与。
首先,由展示教师对所授课进行简要说明,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
然后,其他教师对展示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1)高一教师展示《物质的量》优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清晰,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的量概念。
不足:课堂互动较少,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对物质结构及性质介绍不够深入。
改进建议: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讲解物质结构及性质时,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的兴趣。
(2)高二教师展示《化学平衡》优点: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化学平衡过程。
不足:课堂气氛略显沉闷,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化学平衡原理讲解不够深入。
改进建议: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提高课堂氛围;在讲解化学平衡原理时,结合实际案例,加深学生的理解。
(3)高三教师展示《电化学》优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严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电化学原理。
不足:课堂时间分配不合理,部分内容讲解过于简略;对电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介绍不够全面。
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一下册《认识物质的量浓度》评课稿
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一下册《认识物质的量浓度》评课稿一、教材概述《认识物质的量浓度》是沪科版高中化学高一下册的一篇重要章节。
本章主要介绍了物质的量和浓度的概念,并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通过学习本章,学生可以建立起正确的物质计量和浓度计算的基础,掌握一些实际生活中常见的浓度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物质的量和浓度的概念;2.掌握物质的量和浓度的计算方法;3.熟悉常见的浓度单位和其换算关系;4.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时能够应用物质的量和浓度的概念。
能力目标1.能够正确运用物质的量和浓度的计算方法;2.能够通过计算和思考解决实际问题,提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够合理运用已学知识,在实验和实际生活中正确使用物质的量和浓度的概念。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科学实践的兴趣;2.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对科学的探索和思考的兴趣;3.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物质的量和浓度的概念;2.物质的量和浓度的计算方法;3.常见的浓度单位和其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物质的量和浓度的概念,避免概念的混淆;2.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考和计算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教学方法1.探究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现象,分析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2.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和浓度的概念,介绍计算方法,提供例题进行讲解;3.实践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洗衣粉用得多会使衣服更白?第二步:探索1.让学生观察并比较一瓶装有相同质量盐的两个容器,一个是小瓶,一个是大瓶,让学生思考两个容器中的盐是否相同?2.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固定质量的溶液在不同容积容器中的浓度变化。
第三步:引入概念在探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引入物质的量和浓度的概念,讲解其定义和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及点评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及点评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2.掌握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操作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4.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
1.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
2.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3.酸碱溶液的判定方法;
4.使用酸溶液和碱溶液观察中和反应。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前,讲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条件;
2.给出实验步骤和所需试剂,询问学生对酸碱指示剂的作用;
3.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
4.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讨论中和反应的特点和条件;
5.总结实验结果,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评价
1.实验步骤清晰,操作简单易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2.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
3.通过实验验证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这份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内容结构清晰,教学目标明确,教学过程设计合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思考,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
同时,通过酸碱中和反应实验,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整体评价优秀,是一份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教案范本。
沪科版高二上册化学《说明》评课稿
沪科版高二上册化学《说明》评课稿1. 课程背景沪科版高二上册化学课程是针对高二学生开设的一门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本评课稿主要对该课程的《说明》部分进行评估和分析。
2. 教材内容教材的《说明》部分是针对整个课程的介绍和安排。
它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大纲、学习要求等内容,是学生和教师理解和使用教材的重要依据。
2.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明确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所追求的结果和期望。
经过阅读教材的《说明》部分,我们可以发现,该课程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对化学概念和实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这些目标既强调了对知识的掌握,又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兴趣的培养,符合现代化学教育的要求。
2.2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和教学安排的详细说明。
通过阅读教材的《说明》部分,我们可以了解到该课程的教学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程结构和模块划分:该课程按照不同的主题和内容划分为多个模块,如物质的组成、化学反应等,每个模块都有相应的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
•学习进度安排:教学大纲中详细列出了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安排和学习步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清晰的学习指导。
•评估标准:教学大纲中明确了该课程的评估方式和标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和教师对其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
2.3 学习要求学习要求是针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能力要求的具体描述。
通过阅读教材的《说明》部分,我们可以得知该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主要包括:•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原理和实验技能。
•理解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意识。
这些学习要求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培养科学素养。
3. 教材评价根据对教材的《说明》部分的细致阅读和分析,我认为该部分有以下几个优点和不足之处:3.1 优点•清晰明确的目标:《说明》部分明确指出了该课程的目标和期望,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具有指导性和激励作用。
中学化学课堂听课评课稿
中学化学课堂听课评课稿前言本次听课评课稿旨在对一节中学化学课堂进行评价和反思,以提供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背景信息- 学校:XXX中学- 班级:高二(1)班- 授课教师:XXX老师- 课堂时长:60分钟- 上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 主题:化学反应速率课堂观察和评价- 教学目标:课堂开始时,老师清晰地向学生说明了本节课的目标,即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的重点和研究的方向。
- 教学组织: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和实验。
通过这些多样的教学手段,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吸收知识。
然而,在实验环节中,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操作上出现了一些小失误。
- 学生参与: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展现了良好的参与度,积极回答问题和提出疑惑。
然而,个别学生在课堂上缺乏积极参与的态度,需要在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的方面加以改进。
- 教学效果:通过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可以看出他们对化学反应速率的掌握程度有所不同。
在后续的课堂中,需要适当地进行复和巩固,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一致。
建议和改进- 在设计实验环节时,可以提前制定操作规范,并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操作指导,以避免操作上的小失误和混乱。
- 在课堂上增加一定的互动环节,例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研究兴趣。
- 针对学生掌握程度不一致的情况,可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和任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奖励,鼓励他们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和努力研究。
总结通过对这堂中学化学课堂的听课评课,我们可以看到教学中的一些优点和改进的空间。
希望通过有效的改进措施,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化学万能评课稿化学评课稿:《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评课稿今天听了***老师《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的这节课,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主要特点我认为是:自主探究合作互动一、精心设计,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老师在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盐酸无现象的情况下,提出问题: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猜想以下用什么方法证明?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
在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方法——ph老师没有泛泛地讲,而是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相关的题目通过这种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呆板受教的状况,一开始就拉近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书本的距离,学生带着渴求知识的状态自主学习二、别具一格的引导过程,突出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课堂教学,喜欢逐条讲深讲透,把自己所知道的内容一字不漏地传给学生,使学生学得被动、枯燥,这正是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灌输知识,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也是我们当前所进行的化学课改必须摒弃的。
***老师的这节课,突出体现了新课标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完成。
在氢氧化钠与盐酸是否反应,由学生说出实验方案后,由学生实验,出现的现象由学生分析解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盐和中和反应定义的得出都大胆放给学生,这样做,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让他们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知识。
,三、师生、生生互动,较好地处理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单是让学生学习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
这节课问题的设计较好地体现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如:在学完中和反应后,让学生讨论:做完化学实验后形成的酸性或碱性的废液,是否直接倒入下水道中,应怎样处理?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同时,自然地将中和反应知识迁移为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再如在学生自学完溶液ph的测定方法后,由学生测定了十几种溶液ph.以及,在学完本节课内容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这样同学们兴趣高涨,整堂课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中,组内相互合作,同学们从团结合作中学会了知识,学会了交流。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适时,适当的点拨和评价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现出重过程和方法教育。
我认为:本节课在开始时,实验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跟酸的反应,有点不妥。
因为学生对氢氧化铜、氢氧化铁这两种碱不是很熟悉。
若将该实验在探究完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正确后完成,用它明显的实验现象,来巩固所学知识,在此基础上,得出盐和中和反应的定义,就更加完美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不成熟的几点看法,不对之处,敬请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阅读会员限时特惠7大会员特权立即尝鲜初中化学评课稿本节课注重从学生熟悉的日常事物着手来创设学习情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通过“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这一系列活动来认识物质的性质,分析现象后得出结论,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使其真切地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结合科学发展的现实向学生说明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物质的了解也会更加细致,从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激发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亮点一:教师能够从故事“意大利那不勒斯的深山峡谷中的著名屠狗洞”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出示“科学与迷信”。
亮点二:教师能够对3个演示实验(1、向长短不同的两支点燃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气体2、向一个收集满二氧化碳气体的软塑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水3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成功进行,采取对比的实验,使实验现象明显,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这说明了教师的在讲课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给学生一个感性的教材。
亮点三: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将每次的实验品(小花)展示在黑板上,效果清醒,从而使教学达到更好的效果。
亮点四:板书清晰,结合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的互动较多,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不足之处:1、有点紧张,语言不够清晰、简洁。
2、在做四朵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纸花实验中,教师用的瓶子是白色不透明,学生不清楚里面装的液体是什么颜色,很容易产生误解。
3、本节课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难点也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对于关于二氧化碳的每条化学性质,都应该由实验得出结论。
所以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应做一下实验。
本次化学教学活动对我的启发:教师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都要善于思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点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
增加对学生的了解,多和学生沟通和交流,接收学生在学习化学上存在的疑问等有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同时也能增加师生的感情,令课堂气氛愉快,促进师生互动,增大教学效果。
提高化学用语的表述能力,提高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多留意教学上的细节方面,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
多媒体的使用要恰当:注意课件,板书,视频,实验之间的平衡。
不要过渡依赖多媒体,忽视实验的重要性;也不要太过注重传统教学模式,忽视多媒体的作用化学方程式计算评课稿本次化学教研活动听了经验丰富的候明辉老师的一堂关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堂新课。
候老师是按照这样的教学顺序进行教学的1.知识回顾:练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为后面的计算教学奠定基础。
2.新知识传授:计算类别;例题讲解;学生练习;强调解题注意事项步骤进行的。
3.课堂小结:重点强调基础的步骤。
本堂课的优点如下:1.学生随意书写化学方程式体现了教学的开放性。
2.回顾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时为后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3.学生在没有教师讲解的情况下自主学习解题的基本步骤体现学习的自主性。
4.多次强调书写步骤,把本课的重点体现出来。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建议:本堂课虽然体现了基础性,但教学过程中没有设计拔高题,这样优秀生没有“吃饱”。
建分层教学。
《分子化学评课稿:和原子》评课稿这节课,我认为张老师充分体现了“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节课的导入就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激起:学生能闻到清新剂的香味,却看不见摸不着,这就把构成物质的微小粒子:分子和原子提出来了。
第二,对分子特征之一: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这一知识点的提出,运用了非常具体的数字和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那么学生在这些非常具体的数字中就了解到了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对分子是不断运动和分子间有间隔的处理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通过实验去探究。
比如,在探究氨水滴到酚酞试液中,酚酞试液变红,而不将氨水、酚酞混合,分别放在两个小烧杯中,用大烧杯罩住后,大烧杯里面的酚酞仍变红,大烧杯外的不变红。
通过这一现象,学生必须就会想到是氨分子运动到了酚酞试液中,酚酞才会变红,这样自然而然地也就把“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这一特征总结出来了。
同样地处理分子间有间隔时,董老师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同样多的石块和沙子混合会怎样,然后再让学生去探究25ml水和25ml 酒精混合后,体积会小于50ml.将宏观和微观恰当地联系了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接受了“分子间有间隔”这一事实。
张老师对分子及原子概念的提出,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的,对水的蒸发和水分解学生已经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利用具体的小问题的形式,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去思考总结在这两个不同的变化过程中,水分子及构成水分子的氢原子、氧原子有无变化。
并且充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将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用动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最后的知识网络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起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本节课张老师若将最后知识网络的提出让学生总结及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本上的平面彩图加以充分运用,效果会更好。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看法,如有不当之处,恳请批评与指正。
篇二:高二化学评课稿高二化学评课稿:《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李明“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这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化学平衡常数与平衡转化率基础之上来学习的。
作为原理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它的形成是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断循环进行归纳、演绎等逻辑推理的能力。
安晓雷老师的这节课,是基于学生已经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意义,基础之上的,其设计思路是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获知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平衡常数角度分析温度为什么能影响化学平衡,归纳总结温度对平衡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理性分析预测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根据所提供的试剂设计实验,提出实验方案——讨论评价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获得信息——验证预测,从而使学生亲身体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方法与能力。
最后本节课教师给学生点出外界条件改变引起的化学平衡的移动有两种情况,新的平衡状态一种是平衡常数改变,另一种是平衡常数不变的,这样为部分学生将来在研究有些题目中提到的等效平衡建立基础。
最后通过学生解决问题来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识。
就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通过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的,本节课更加注重了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方案、获得感性认识,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能力。
在课的结束时通过合理设计习题,既巩固知识,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让学生知道利用所学化学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体验学习化学的价值。
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有细节问题。
比如在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放给学生的有些大,如果能把各种情况列出来给学生,效果会更好些。
另外还可以多用图表,来简化内容,节省时间。
篇三:最实用的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分析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第章,第节,第课时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本节课的学习为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2、过程与方法目标:1、2、提高逻辑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