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油藏流场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六章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六章

第六章油藏评价与开发可行性研究(Chapter6 reservoir description)第一节油藏中流体分布一、油藏内流体类型油藏中的流体除石油外,还有水和气,产状有9种:束缚水、边水、底水、夹层水、溶解气、气顶气、夹层气、纯气层气、低渗性高含水饱和度油层中的可动水等。

二、油藏内流体分布规律油的相对渗透率为0时(含油饱和度约25%),不流动。

在油藏顶部纯油带中,仅含不可流动的束缚水;纯油带之下是只产油不产水带,含有少量自由水,含油饱和度降低。

油水同出带,自由水饱和度增大,达到可流动临界值,含油饱和度降低,生产时油水同出。

没有绝对的油水界线,只有过渡带,含油饱和度范围75%--25%只产水不产油带,含油饱和度很低,油的相对渗透率降为零,同时有很高的含水饱和度,故只产水不产油;最下面是纯含水带。

三、影响流体特征及分布的因素油藏流体在孔隙系统中的分布特征表明:在粗、中砂岩中,粗大孔隙之间彼此有较多的粗喉道相连通时,孔喉中几乎充满了油,并形成网络联系,成为统一的流动体系;而在细、粉砂岩中,原油一般多为孤立的分散状。

即不同岩性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不同,原油在其中的分布状态是很不相同的。

1、反映液体基本性质的参数①流体性质参数包括:原油密度、粘度、含蜡量、含胶量、凝固点和初馏点;饱和压力、气油比、体积系数、组分等;天然气密度,甲烷、重烃和非烃气体含量等;油气田水化学成分、总矿化度、物理性质和水型等。

②油气按组分含量、密度、气油比等分为重油、黑油、挥发油、凝析油(气)、湿气、干气等多种类型。

2、流体分布非均质性①原生油藏:一般遵循上轻下重、顶轻边重的规律。

这是同一油藏内流体的重力分异作用和边水氧化作用的结果。

②次生油藏:呈现比较复杂的现象,上下两组储层原油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是上重下轻。

原油性质的平面分布非均质性的研究,如原油密度、粘度、地层水总矿化度等的平面等值线图,可以分析构造对流体性质分布的控制作用。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油藏流场评价体系研究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油藏流场评价体系研究

块 Leabharlann 油 气 田 21 0 2年 5月
第 1 9卷 第 3期
F U . B 0 K 0I A 【 — L C L& G S F E D T A I L
文章 编 号 :0 5 8 0 ( 0 2 0 -3 9 0 1 5 — 9 7 2 1 ) 30 1 - 4
基于 B 经 网络 的 油藏 流 场评 价体 系研 究 P神
i tr o d n i ed .Re e v i p r s y a d p r a i t l i c e s ,d mi a t f w f l l b o me ,t e n a i n wae f o i g ol l s l i f s r or o o i n e me bl y wi n r a e o n n l ed wi e f r d h iv l t i l o i l d cr u a in o trw l o c ra d d v lp n f c i e r d c d I i o ra mp r n et c u ae yi d n i n ls i i lt f c o wae i c u n e eo me tef tw l b e u e . t S fg e ti o t c o a c r tl n e t y a d ca sf 1 e l a f y
基 金 项 目 : 家科 技 重 大专 项 “ 低 渗 透 油藏 有 效 补 充 能 量 开发 技 术 ” 2 0 Z 0 0 3 国 特 (0 8 X 5 1 )

要 室 内试 验 及 矿 场 测 试 均 显 示 , 注水 开发 油 田储 层 参数 会 随 注 水 冲 刷 而发 生 变化 , 层 孔 隙度 及 渗 透 率 均 会 增 大 , 储

《2024年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范文

《2024年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范文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机理研究》篇一一、引言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因其独特的储层结构与地质特性,成为石油工业领域的研究重点。

了解并掌握其流动机理对于提升油田开采效率及经济效益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进行研究与分析,为石油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方向。

二、碳酸盐岩储层基本特性碳酸盐岩储层以其多孔性、多缝性及复杂的洞穴系统为特点,这些特性为油气的储存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储层中的裂缝和洞穴系统为油气提供了流动通道,同时也影响了油气的分布与流动规律。

三、流动机理分析1. 流体在缝洞系统中的流动流体在缝洞系统中的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流体本身的性质以及地质构造等。

流体的流动往往在裂缝和洞穴系统中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表现出非线性流动的特点。

2. 毛细管作用力对流体的影响毛细管作用力是影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体的关键因素之一。

由于储层岩石的多孔性,毛细管作用力在油水的运移和分配中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油气采收过程中,毛细管力对采收率有显著影响。

3. 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流体的物理性质、多孔介质的特性以及流体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

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对于预测油藏的产能及制定开采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实验分析1. 实验室模拟实验通过实验室模拟实验,可以更好地理解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

实验中可以模拟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流体流动过程,观察流体在多孔介质中的分布和流动规律。

2. 数值模拟分析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进行建模和分析,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流体的流动状态和分布规律。

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实际生产数据,可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并为优化开采策略提供依据。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流动机理进行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的流动机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储层岩石的物理性质、流体本身的性质以及地质构造等。

整装油藏流场重整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整装油藏流场重整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

整装油藏流场重整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整装油藏流场重整提高采收率的数值模拟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油气资源逐渐的枯竭,开采难度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开采更多的油气资源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传统的油气开采方法存在一些限制,如采收率低、技术难度大等问题。

整装油藏不仅可有效避免渗透压对油藏产生的影响,还可以利用采油技术进行高效的开采,因此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次研究以整装油藏为研究对象,主要考虑整装油藏内部的流场重整对采油过程中采收率的影响。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基于物理模型建立数值计算模型来模拟整装油藏内部的流场分布;2.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整装油藏内部流场重整对采收率的影响;3. 分析整装油藏内部的物理参数,探讨基于流场重整技术提高采收率的可能性。

本次研究旨在深入研究整装油藏的开采特点,揭示整装油藏内部流场重整对采收率的潜在影响,为探索高效的油气开采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三、研究方法本次研究主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通过建立物理模型并利用计算机模拟其流场分布,来研究整装油藏内部流场重整对采收率的影响。

具体方法包括:1. 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整装油藏的三维数值模型;2. 选取适当的流体模型和边界条件,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模拟整装油藏内部的流场分布;3. 基于模拟结果,通过分析油藏内部的物理参数来评估整装油藏内部流场重整对采收率的影响。

四、研究计划本次研究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研究前期调研阶段(1个月):调研整装油藏的开采特点、数值计算方法及其在油气开采领域中的应用等相关内容,明确研究目标和方向;2. 模型建立阶段(2个月):根据前期调研结果,建立整装油藏的数值计算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3. 数值模拟阶段(3个月):采用数值计算方法模拟整装油藏内部的流场分布,并针对不同情况进行模拟计算,得出结果;4. 结果分析与总结阶段(1个月):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整装油藏内部流场重整对采收率的影响,总结本次研究的成果和不足之处。

整装油藏特高含水期流场评价体系研究

整装油藏特高含水期流场评价体系研究

三. 埕 东 油 田东 区馆 上 段 试验 区流 场 强 度评 价 研 究 埕 东油田东 区主要含油 层系为上馆 陶组 , 为 河流相沉 积。 建立试 验
区( 1 0 6 口井) 的 静态地 质模 型及动态 模型 。 经过 精细 历史拟合, 确 定油 2 . 大孔道 识别研究现 状调查 藏 模型的可靠性, 为下一 步进行流场 强度研 究奠定 了基础 。 关于 油 层大孔 道的 研究 起源 于上世 纪 八十年代 , 胜 利 油 田最早 提 对 试验 区内总 流场 强度进行了分级 , 确 定了优势流 场所在的 区域 , 出。 下表 列出了目前存在的大孔 道识别技术 。 为下一步进行流场重整 提高采收率奠定 了基础 。 纵 向上主 力油层N g 2 、 表1大孔道识别技术研究 现状调查 表 N g 3 、 Ng 3 水淹程 度高 , 形成优势流 场的 区域大 , 剩余 油饱和 度较低 ;
流体运 动的 驱动力 ( 压 力梯度) 。 表征 油藏 流场 中流体 渗流 能 力的物 理 强度采用模 糊数学综 合评 判方法 , 得 到总流场强度 的大小。 量称为 流场 强度。 优 势流 场是指 在油 田注 水开发中后期 , 储层岩石的 孔 隙处于 注入水 的长期 冲刷 作用下 , 局 部孔隙 内的流 场强度明显高于与之 体积相 当的邻 近孔隙内的流场 强度。
非问 地蘼 资 料 灰 色关 联理 论
分 辨 率 .解 释 捌崖 艘 可 靠率 高 j = i = 聚并 问 黄 暴

整装油藏特高含水期流场评价体系研究
侯玉培’ 刘佳林 张波’ 王婷婷 孙晨 1 . 中石化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 山东东营 2 5 7 0 0 0 2 _ 中石化胜利油田技术检 测中心
【 摘 要 】大部 分整装 油田目 前 已经进入高含 水期和特 高含 水期 , 注

油藏流体力学

油藏流体力学

油藏流体力学油藏流体力学是石油工程中的重要领域,研究油气藏中流体运动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在油藏开发和生产过程中,了解油藏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特性对于优化采收率、提高产能至关重要。

一、油藏流体性质油藏中的流体主要包括油、水和天然气。

这些流体在岩石介质中的运动以及相互作用对于油藏的动态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

以下是涉及到的一些重要性质:1. 渗透率:指的是岩石介质对流体运动的阻力程度,通常用单位面积上的流体通过速率来表示。

2. 孔隙度:指的是油气藏中矿物颗粒之间的孔隙空间占总体积的比例,决定流体的储存能力和流动性。

3. 饱和度:指的是岩石孔隙中的某种流体在孔隙总体积中的比例,如水饱和度、气饱和度和油饱和度等。

二、流体流动油藏中的流体流动遵循达西定律,即流体的速度与流体受到的压力梯度成正比。

在油藏开采过程中,常用的两种流动模式是线性流动和非线性流动。

1. 线性流动(Darcy流动):在低渗透率的油气藏中,当压力梯度较小、流动速度较慢时,流体流动符合达西定律,并且与孔隙介质的性质相关。

2. 非线性流动:在高渗透率的油气藏中,流体的速度和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不再呈线性,流动模式更为复杂,例如油藏中的高速水环绕或气推驱动。

三、渗流方程油藏流体力学中的渗流方程是描述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常用的有连续性方程和达西方程。

1. 连续性方程:用于描述油、水和气在油藏中的质量守恒关系,即流入等于流出。

2. 达西方程:描述油藏中流体速度与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是油藏流体力学中最重要的方程之一。

四、渗透率对油藏流体力学的影响渗透率是决定油气流体运动能力的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油藏的开采效果和产能。

以下是渗透率对油藏流体力学的影响:1. 渗透率大小决定了流体在岩石介质中的运动能力,高渗透率油藏更容易获取更大的产量。

2. 渗透率对流体的渗流路径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低渗透率油藏通常需要采用增产技术来提高产能。

3. 渗透率也影响着流体通过岩石孔隙的速度和温度分布,其中流体速度与渗透率成反比。

中高渗油藏特高含水后期流场调控挖潜技术研究

中高渗油藏特高含水后期流场调控挖潜技术研究

中高渗油藏特高含水后期流场调控挖潜技术研究摘要:在油田开发过程中,中高渗油藏受储层静态、动态非均质性的影响,注入水无效或低效循环问题突出,极大降低了开发效果。

针对这一问题,如何直观展现油藏流场分布,准确描述优势流场的位置,对油气田开发调整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油藏工程为基础,以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油藏流场的定量化表征模型,指导了流场调整方案设计,为油气田开发的动态调整工作提供相应的依据。

关键字:流场;特高含水后期;定量化描述;调整对策目前国内老油田中高渗油藏大部分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和产量递减阶段,稳产难度大。

由于长期流线固定、驱替不均衡,导致开发效果变差。

特高含水后期,如何进行流场调整,均衡驱替,对于老油田的稳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流场的主要研究方法有数值模拟法、动态分析法、BP神经网络分析法等。

数值模拟法应用改进流线法描述流场的展布,此方法推进了流场研究,但是对于纵向流场分布不能准确描述。

动态分析法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从动态的角度对井间连通性和注入水流动方向进行了研究,但是此方法无法定量描述流场特征。

BP神经网络分析法形成了高含水油田油藏流场评价体系,因操作起来比较复杂,推广应用难度大。

本研究是综合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高含水后期流场定量评价模型,应用于数值模拟中,指导高含水后期调整治理方案的部署和实施。

1特高含水后期流场定量表征模型研究1.1 利用逻辑分析方法选取特高含水期流场表征参数考虑储层静态、动态非均质性,筛选出影响流场动态、静态参数,利用逻辑分析方法(因果关系、等价关系、过程关系)优选出反映储层特征的渗透率、净毛比,反映冲刷程度的过水倍数,反映水驱利用效率的含油饱和度。

1.2 利用升/降梯形法确定流场表征参数隶属度函数渗透率隶属度函数FK:(1-1)式中: K(i)为i网格渗透率;Kmax 、Kmin分别为最大、最小渗透率净毛比隶属度函数FR:(1-2)式中:R(i)为i网格净毛比;Rmax 、Rmin分别为最大、最小净毛比过水倍数隶属度函数FT:(1-3)式中:T(i)为i网格过水倍数;Tmax 、Tmin分别为最大、最小过水倍数。

《2024年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不同类型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范文

《2024年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不同类型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范文

《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不同类型油藏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作为我国重要的油气资源区,其油气储藏丰富,类型多样。

为了更好地了解该地区不同类型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本文将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不同类型油藏储层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以加深对该区域油藏特征的认识,并为相关石油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二、区域地质概况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位于我国某地区,具有复杂的地质构造和丰富的油气资源。

该地区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及成藏条件等因素,对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渗流规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不同类型油藏储层特征(一)砂岩油藏储层特征砂岩油藏是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主要油藏类型之一。

砂岩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空间分布特征等是研究重点。

该类储层一般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利于油气的储存和运移。

(二)碳酸盐岩油藏储层特征碳酸盐岩油藏是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另一重要类型。

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孔隙结构、成岩作用及含油性是研究的关键。

该类储层具有复杂的孔隙结构和较高的储油能力。

(三)泥岩油藏储层特征泥岩油藏虽然储量较小,但也是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泥岩储层的物理性质、含油性及封盖能力是研究重点。

该类储层一般具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但具有较好的封盖性能。

四、渗流规律研究渗流规律是油气藏开发的重要基础。

针对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的不同类型油藏,本文从渗流机理、渗流模式及渗流控制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渗流机理不同类型油藏的渗流机理存在差异。

砂岩油藏以孔隙渗流为主,碳酸盐岩油藏则以裂缝-孔隙双重介质渗流为主。

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渗流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渗流模式根据油藏的实际情况,建立了不同的渗流模式。

如砂岩油藏的线性渗流模式、碳酸盐岩油藏的非常规渗流模式等。

这些渗流模式对于指导油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三)渗流控制因素影响渗流的因素众多,包括储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地应力等。

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

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

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油藏工程原理与方法油藏工程是石油工业中最核心的部分之一,涉及到油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

油藏工程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对于提高油田开发和生产效率、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油藏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一、油藏工程原理1、储层岩石物理学储层岩石物理学是油藏工程领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油藏底部的岩石性质,以便更准确地预测储层产油能力。

主要方法包括核磁共振技术、测井技术等。

通过这些手段可以采集岩石样本,并在实验室里对这些岩石样本进行物理和化学特性的测定。

2、流体动力学流体动力学是研究流体运动的学科,主要研究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物理规律和流体运动的动力学特征。

在油藏工程领域,流体动力学主要适用于油藏原油的移动和油井生产的传输。

流体动力学涉及到渗流阻力、滞后效应、多孔介质流管模型等方面,从而可以帮助工程师分析流体在地下岩层中的行为和采油效果。

3、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的热现象和力学性质的学科。

在油藏工程领域,热力学主要应用于研究油藏内的温度、压力和相变过程等方面。

通过研究这些参数,可以评估油田的储量和生产能力,有助于工程师了解油田内的物理现象,为油田的开发和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二、油藏工程方法1、地质勘探油藏储藏于地下,地质勘探是油藏工程的首要任务。

这项工作需要利用地球物理勘探、地质勘探和地球化学勘探等方法,以发现更多的油田。

地质勘探要求技术精湛、设备高端,通常需要大量资金和人力投入。

2、油田开发油田开发主要包括资源调查、方案制定、井队施工等环节。

一般来说,油田开发分为初步开发和后期开发两个阶段,前期主要包括采集完整的储层、确定采油方案等任务;后期主要着力于增加油田的采油量并提高采油效率。

3、油井生产油井生产是油藏工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其目的在于抽出一定量的可燃油和天然气。

油井生产涉及到下井管径、制造井深、钻井液等众多环节,需要反复测试和优化,以增大采油量和提高采油效率。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六章

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第六章

第六章油藏评价与开发可行性研究(Chapter6 reservoir description)第一节油藏中流体分布一、油藏内流体类型油藏中的流体除石油外,还有水和气,产状有9种:束缚水、边水、底水、夹层水、溶解气、气顶气、夹层气、纯气层气、低渗性高含水饱和度油层中的可动水等。

二、油藏内流体分布规律油的相对渗透率为0时(含油饱和度约25%),不流动。

在油藏顶部纯油带中,仅含不可流动的束缚水;纯油带之下是只产油不产水带,含有少量自由水,含油饱和度降低。

油水同出带,自由水饱和度增大,达到可流动临界值,含油饱和度降低,生产时油水同出。

没有绝对的油水界线,只有过渡带,含油饱和度范围75%--25%只产水不产油带,含油饱和度很低,油的相对渗透率降为零,同时有很高的含水饱和度,故只产水不产油;最下面是纯含水带。

三、影响流体特征及分布的因素油藏流体在孔隙系统中的分布特征表明:在粗、中砂岩中,粗大孔隙之间彼此有较多的粗喉道相连通时,孔喉中几乎充满了油,并形成网络联系,成为统一的流动体系;而在细、粉砂岩中,原油一般多为孤立的分散状。

即不同岩性储层的孔隙结构特征不同,原油在其中的分布状态是很不相同的。

1、反映液体基本性质的参数①流体性质参数包括:原油密度、粘度、含蜡量、含胶量、凝固点和初馏点;饱和压力、气油比、体积系数、组分等;天然气密度,甲烷、重烃和非烃气体含量等;油气田水化学成分、总矿化度、物理性质和水型等。

②油气按组分含量、密度、气油比等分为重油、黑油、挥发油、凝析油(气)、湿气、干气等多种类型。

2、流体分布非均质性①原生油藏:一般遵循上轻下重、顶轻边重的规律。

这是同一油藏内流体的重力分异作用和边水氧化作用的结果。

②次生油藏:呈现比较复杂的现象,上下两组储层原油性质差异较大,而且是上重下轻。

原油性质的平面分布非均质性的研究,如原油密度、粘度、地层水总矿化度等的平面等值线图,可以分析构造对流体性质分布的控制作用。

胡七南块特高含水期油藏流场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

胡七南块特高含水期油藏流场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

胡七南块特高含水期油藏流场调整技术研究与应用发布时间:2022-03-31T06:00:39.892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25期作者:冯博[导读] 流场调整技术就是利用注水井的不同注水量和注水方向,采油井的差异化采油强度把地层中的剩余油驱向目的地的一种油田开发技术比较适用于老区的二次高效开发。

冯博中原油田分公司濮东采油厂河南濮阳 457001摘要:胡七南块进入特高含水期含水上升与能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受平面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影响,经过多年的水驱开发地下渗流通道形成优势流场,高出水区带耗水严重含油饱和度低水驱效率降低,低耗水区耗水量小能量不足含油饱和度高,由此导致平面水驱不均衡,存水率下降明显。

流场调整技术就是利用注水井的不同注水量和注水方向,采油井的差异化采油强度把地层中的剩余油驱向目的地的一种油田开发技术比较适用于老区的二次高效开发。

关键词: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流场调整水驱开发精细注水流场指的是在渗流力学作用下地下流体在三维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范围油气资源的储存空间和运移通道油气水等复杂的地层流体都在其中流动其中流线方向代表流体运移方向流线范围代表流体驱动面积流线密度代表流体驱替速度数值模拟表明注采方向发生转变后可有效扩大注入水的波及范围所以流线调整能够有效提高平面波及体积。

1 流场演变的因素研究影响流场演变的因素有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细化流场演变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流线区域划分。

影响流场演变的静态因素有储层分均质性、沉积微相、孔隙度、渗透率、胶结程度和流体粘度。

动态因素有区块开发方式、累计冲刷强度、井的注采量、流体流速、压力梯度、和含水率等。

根据流场演变的因素,研究了不同开发时期的油藏流场演变历程。

在开发初期阶段,静态因素是影响流场演变的主要因素;开发后期,动态因素是影响流场演变的主要因素。

流线、流场随着注采关系不断变化,需要不断跟踪、调整。

以此将胡七南分为以下四个区:2 流场调整技术研究在流线识别的基础上,控制优势方向注水,提高弱势方向注水,致使流线由弱变强,扩大水驱波及系数,动用弱流线方向的剩余油。

《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范文

《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范文

《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的勘探与开发日益受到关注。

轮古地区以其独特的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著称,具有极高的油气开采潜力。

因此,研究该地区的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对于指导油藏的开发、提高采收率、确保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进行深入探讨。

二、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储层特征1. 岩性特征轮古地区的碳酸盐岩主要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组成,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储层中的缝洞发育,形成了复杂的网络系统,为油气的储存和运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2. 缝洞性特征缝洞是轮古碳酸盐岩储层的重要特征之一,包括裂缝、溶洞、孔洞等。

这些缝洞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成岩作用、岩溶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

缝洞的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及连通性对油藏的储量、采收率等具有重要影响。

3. 物性特征物性特征是评价储层质量的重要指标,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

轮古碳酸盐岩储层的物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利于油气的储存和运移。

然而,由于缝洞发育的不均匀性,导致储层的物性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

三、流动规律研究1. 流动单元划分根据储层的岩性、物性及缝洞发育特征,将轮古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不同的流动单元。

不同流动单元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规律存在差异,对开发策略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2. 渗流机理研究针对轮古碳酸盐岩储层的渗流机理,通过实验室模拟、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油气的渗流规律、速度场、压力场等。

为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

3. 动态监测与评价通过动态监测技术,如地震监测、测井资料分析等,对油藏的开发过程进行实时监测。

评价油藏的开发效果、产能变化及剩余潜力,为后续开发提供指导。

四、结论通过对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的研究,我们认识到该地区储层的岩性、物性及缝洞发育特征对油气的储存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流动单元的油气运移和聚集规律存在差异,需要针对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

《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范文

《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范文

《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因其丰富的储量和潜在的开采价值,逐渐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

轮古地区作为典型的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分布区,其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的研究对于提高采收率和开发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轮古地区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为该地区的油气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区域地质背景轮古地区位于某沉积盆地内,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

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成岩作用,形成了丰富的缝洞性储集体。

在地质历史时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储层,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

三、储层特征(一)岩性特征轮古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的岩性主要为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类。

岩石颗粒大小不一,结构复杂,形成了以颗粒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粒灰岩等为主的储层类型。

(二)孔隙类型及分布该地区储层的孔隙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粒间孔、溶洞孔、裂缝孔等。

其中,溶洞孔和裂缝孔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对油气的储集和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孔隙的分布受成岩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均质性。

(三)物性特征轮古地区碳酸盐岩储层的物性特征表现为高孔隙度、高渗透率。

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受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及分布、成岩作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开发过程中,物性特征对油气的采收率和生产能力具有重要影响。

四、流动规律研究(一)渗流机理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的渗流机理复杂,受岩石类型、孔隙结构、流体性质等多种因素影响。

在开发过程中,需考虑重力、毛细管力、惯性力等多种力的作用,以及非线性渗流、非达西渗流等现象。

(二)流动模型针对轮古地区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的流动规律,建立合适的流动模型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储层特征和渗流机理,可建立包括多孔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等在内的流动模型,以描述油气的运移和聚集规律。

(三)流动影响因素分析影响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流动的因素较多,包括岩石类型、孔隙结构、流体性质、温度、压力等。

《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

《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

《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储集层类型之一。

轮古地区作为典型的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分布区,其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的研究对于油气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的储层特征及流动规律,以期为该地区的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二、区域地质背景轮古地区位于某沉积盆地内,地质构造复杂,主要沉积了碳酸盐岩地层。

该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成岩作用,形成了大量的缝洞性储集空间。

这些缝洞性空间为油气的储集与运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储层特征(一)岩性特征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的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类。

这些岩石具有较好的可溶性,易形成缝洞性储集空间。

此外,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物理性质也对油气的储集与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二)缝洞性特征轮古地区的缝洞性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天然裂缝、溶洞、孔洞等。

这些缝洞性空间的形成与地质历史时期的成岩作用、构造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缝洞性空间的分布、形态、规模等特征对油气的储集与运移具有重要影响。

(三)物性特征物性特征是描述储层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

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的物性特征表现为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有利于油气的储集与运移。

然而,由于缝洞性空间的非均质性,导致物性特征在空间上具有较大的变化。

四、流动规律研究(一)流动类型及模式轮古碳酸盐岩缝洞性油藏的流动类型主要为渗流和裂流。

渗流主要发生在较小的孔隙和裂缝中,而裂流则主要发生在较大的溶洞和裂缝中。

此外,由于缝洞性空间的非均质性,导致流体在储层中的流动模式复杂多变。

(二)流动影响因素影响流体在储层中流动的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岩石物性、流体性质、地质构造等。

其中,岩石物性如孔隙度、渗透率等对流体流动具有重要影响;流体性质如粘度、密度等也会影响流体的流动;地质构造如断层、裂缝等则对流体的运移方向和速度产生影响。

油藏模拟中的多相流动与渗流特性研究

油藏模拟中的多相流动与渗流特性研究

油藏模拟中的多相流动与渗流特性研究引言油气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能源之一,而油藏模拟是对油田开发与生产过程进行研究和预测的重要工具。

在油藏模拟中,多相流动与渗流特性的研究经常被提及。

本文旨在探讨油藏模拟中多相流动与渗流特性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一、多相流动的基本概念与分类多相流动是指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相(流体)同时存在于一定空间内,并且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流动现象。

在油藏模拟中,主要涉及到气液两相和气液固三相的流动。

多相流动的分类主要依据相之间的形态和分布情况。

其中,气液两相流动的形态包括气泡-液滴流动、泡沫流动、液膜流动等。

而气液固三相流动的形态主要有气固液三相流动、固液两相流动等。

二、多相流动的基本方程多相流动的基本方程包括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能量方程和物质守恒方程等。

其中,连续性方程描述了物质的守恒规律,动量方程描述了相之间的相互作用,能量方程描述了物理过程中的热交换和能量转化,物质守恒方程描述了物质在不同相之间的变化。

三、渗流特性的研究方法渗流特性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两种。

实验研究是通过设计和搭建实验设备,模拟真实的油藏条件,获取多相流动与渗流特性的相关数据。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物理实验、模拟实验和人工场景实验等。

通过实验研究,可以得到真实场景下的渗流特性数据,从而提供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的验证。

数值模拟是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通过求解多相流动与渗流特性的基本方程,预测和描述油藏中油气运移和分布的过程。

数值模拟方法主要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网格无关法等。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实现对油藏模拟中多相流动与渗流特性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种经济、高效、可靠的研究手段。

四、多相流动与渗流特性的影响因素多相流动与渗流特性的研究不仅需要对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还需要了解影响因素。

1. 岩石性质:油藏中的岩石特性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等。

不同的岩石特性对多相流动和渗流特性有着重要影响。

2. 物质性质:油、水、气等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多相流动和渗流特性的研究有着重要作用。

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2-PPT文档资料

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2-PPT文档资料

造成异常压力的原因:
地层承压条件变化: 剥蚀:压力不变形成相对高压,压力下降过快形成低压 构造:保持原压则升高成高压下降成低压,断层串通成异常 地层欠压实:不平衡压实造成高压,蒙脱石脱水造成高压 其他因素:油气运移、烃生成、胶结、地温升高、生物化学
异常压力与油气关系
(1)异常高压减小了作用于岩石骨架上的有效压力,从而减 小因压实导致的孔隙度损失,利于储层孔隙的保存;
pi o p wD
2、流体性质
流体性质参数
原油密度、粘度、含蜡量、含胶量、凝固点、 初馏点、溶解系数、体积系数等
天然气密度、甲烷、乙烷、丙烷、丁烷和非烃 气体含量等 地层水密度、粘度、硬度、总矿化度、K+、Na+ 、Ca2+、Mg2+等离子含量
水型:Na2SO4 (rNa-rCl)/rSO4<1 地壳水文地质封闭性差
1、层内非均质性 指单砂层垂向上储层性质的变化,是控制和影响砂层 组内一个单砂层垂向上注入剂波及体积的关键因素。 不同部位储层性质的变化,它表示储层不同部位的岩 性、物性特别是渗透率分布情况不同方向渗透率不同、 矿物颗粒排列不同等。
粒度的韵律性:单砂体内部粒度大小在垂向的变化序列
沉积构造的垂向演变 各种层理类型由于不同粒度的纹层的产状和排列组合不同 ,从而影响渗透率在垂向上的变化,即影响垂向非均质。 层内不连续薄夹(隔)层 对流体起不渗透或极低渗透作用,对驱油过程影响极大。 类型:泥质、细粉砂质、灰质、沥青等 厚度、分布范围及产状 出现的频率和密度 分布规律和成因
油藏地质研究方法和技术
第五节 流体性质和油气水系统
流体(油、气、水)性质与分布规律的研究, 目的在于揭示油藏内流体性质基本特征、分布 规律和控制因素,探讨流体性质非均质性及对 油井产能的影响,为油藏评价、储量计算、油 藏地质模型的建立和油藏综合评价提供必要参 数,最终为油田选择合理开采工艺、改善开发 效果提供依据。

关于油藏流场体系研究

关于油藏流场体系研究

关于油藏流场体系研究油藏流场定义为油气存储空间和存储流体以及流体在油藏中渗流特征的总称,其强度定义为流场强度。

注水开发油田在长期冲刷过程中,储层参数逐渐发生变化,油水井间逐步形成优势流场,其所在的地方吸水量大,流体流速快,但注水利用率低,形成注入水的无效循环,降低开发效果[2-4]。

国内很多油田已进入高含水甚至特高含水期,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突出,剩余油分布散乱,油田开发效果不是很好。

因此,有必要对油藏流场进行研究,以获得准确的优势流场分布规律,有效指导高含水期油田开发。

1优势流场的形成及变化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研究现状关于长期注水开发油田储层参数的变化特点,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研究,应用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模拟实验、示踪剂测试、岩心分析、测井解释、试井等。

宋万超等提出了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并认为流体动力地质作用通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对储层进行改造,是造成储层参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钟大康等认为,长期注水冲刷后孔隙度及渗透率均会增大,岩石成分成熟度高、成岩演化程度低,长期注水是形成大孔道的主要原因。

李存贵及林玉保等[7-8]的研究成果均表明,储层孔隙特征在高含水期明显变好,喉道半径有增大的趋势,喉道分选性变好,孔喉半径中值增大。

在优势通道的识别方面,刘月田等利用层次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出了大孔道的综合判度。

杨元明等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低效循环形成时机的评判模型。

彭仕宓等[11]通过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技术定量识别窜流通道的分布规律。

杨焕文等[12]采用注采关联度方法来识别窜流通道。

余成林等[13]从地质及开发角度求取井组变异系数等4个参数,应用综合判别参数法定量判识窜流通道发育区。

王都伟等[14]利用模糊ISODATA聚类方法进行了大孔道的级别确定。

冯其红等[15]将储集层渗透率演化模型与油藏流体渗流方程进行耦合计算得出了大孔道在地层中的形成与演化规律。

油藏流体类型的研究_以石西油田石炭系油藏为例

油藏流体类型的研究_以石西油田石炭系油藏为例

1
根据相态特征划分油藏流体类型
凝析油气藏和挥发性油藏以及黑油油藏位于不同的相态区间 [ 1] 。高收缩原油即挥发油的热力学特性 位于一般黑油和凝析油的热力学特性之间, 挥发性油藏的地层温度低于临界温度, 靠近临界点, 典型油 藏温度在 65 6~ 148 8 之间, 而黑油油藏的地层温度也低于临界温度, 但远离临界点。另外 , 单一的 挥发性原油的相图和一般黑油的相图也具有明显的区别: 对于挥发性原油的相图, 在两相区内, 等液量 线比较稀疏, 且较均匀分布, 压力稍有降低就会有大量的轻质组分从液相中逸出, 速度较快 , 表现出原 油有较强的收缩性; 而黑油相图在两相区内相对应的等液量线远离泡点线且较为密集, 表明当油藏压力 降低至泡点压力以后 , 虽有气体从油中分离出来 , 但产出的油量更多[ 2] 。
挥发油油藏的研究和开采 [ J] 实用油藏工程 [ M ] 油气藏流体类型判别方法 [ J]
北京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1995 64~ 65
[ 编辑 ]
宋换新
field and reconstructed in modern stress f ield, it w as highly developed near Shigang fault zo nes, it s beneficial g row th di r ect ion is consistent w it h fr actur es in N NE; its density, the opening o f the high value areas a re ma inly located in t he west of Block SHI 3, 4 and in the nort h o f Blo ck Jin 4 and in the middle and south o f Block SH I 5 T he results pr ov ide a geo log ical basis for well patter n adjustment Key words: low permeability r eser vo ir; fracture predictio n; stress field; Shig ang O ilfield

优势流场研究

优势流场研究

优势流场研究王忠和2,刘显太 1 ,王延忠 1(1. 胜利油田地质科学研究院;2.美国IUT集团天津安迪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摘要:高含水油田开发的一个重点挖潜区域就是寻找平面上/纵面上的未波及和弱波及区域。

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试图寻求这方面的方法和技术。

本文引入优势流场的概念并以此来导出了平面/剖面油藏渗流的优势(窜流)通道,同时也确定了弱势流场。

而弱势流场也正是平面上的油藏二次找油潜力区。

关键词:平面非均质性;优势流场;优势通道,流线模拟;井对间液通量Predominant streamline fields studiesLIU xian-tai, WANG zhong-he, WANG yan-zhong(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ciences in Shengli oilfield, IUT Group Tianjin AndyTech Co,. Ltd.) Abstract: The way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areas for a high water-cut oilfield is to locate non-swept/ weak-swept zones laterally and vertically. People have been trying to find such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years. In this study we bring in the concept of predominant streamline fields, and using it to locate reservoir channeling or thief zones, and non-swept/ weak-swept zones laterally and vertically at the same time. And of course, non-swept/ weak-swept zones are the good potential areas for further oil development.Key words: area heterogeneity; predominant streamline field; channeling, Streamline-simulation; fluid flow rate between well-pair一、前言非均质储层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参数、流体性质和渗流特征都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非均质性较强的中高渗透注水开发油藏来说更是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油藏流场体系研究
油藏流场定义为油气存储空间和存储流体以及流体在油藏中渗流特征的总称,其强度定义为流场强度。

注水开发油田在长期冲刷过程中,储层参数逐渐发生变化,油水井间逐步形成优势流场,其所在的地方吸水量大,流体流速快,但注水利用率低,形成注入水的无效循环,降低开发效果[2-4]。

国内很多油田已进入高含水甚至特高含水期,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突出,剩余油分布散乱,油田开发效果不是很好。

因此,有必要对油藏流场进行研究,以获得准确的优势流场分布规律,有效指导高含水期油田开发。

1优势流场的形成及变化
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研究现状关于长期注水开发油田储层参数的变化特点,国内外许多学者作了研究,应用的方法主要有物理模拟实验、示踪剂测试、岩心分析、测井解释、试井等。

宋万超等提出了流体动力地质作用的概念,并认为流体动力地质作用通过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对储层进行改造,是造成储层参数变化的主要原因。

钟大康等认为,长期注水冲刷后孔隙度及渗透率均会增大,岩石成分成熟度高、成岩演化程度低,长期注水是形成大孔道的主要原因。

李存贵及林玉保等[7-8]的研究成果均表明,储层孔隙特征在高含水期明显变好,喉道半径有增大的趋势,喉道分选性变好,孔喉半径中值增大。

在优势通道的识别方面,刘月田等利用层次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出了大孔道的综合判度。

杨元明等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及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低效循环形成时机的评判模型。

彭仕宓等[11]通过引入大孔道综合指数的概念,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技术定量识别窜流通道的分布规律。

杨焕文等[12]采用注采关联度方法来识别窜流通道。

余成林等[13]从地质及开发角度求取井组变异系数等4个参数,应用综合判别参数法定量判识窜流通道发育区。

王都伟等[14]利用模糊ISODATA聚类方法进行了大孔道的级别确定。

冯其红等[15]将储集层渗透率演化模型与油藏流体渗流方程进行耦合计算得出了大孔道在地层中的形成与演化规律。

由此可见,人们对于储层参数变化的认识是逐步加深的,经历了由定性到半定量再到定量的描述过程。

现在人们逐渐认识到“大孔道”是一个相对概念,并不是绝对的,不能将半径超过某一值的某个通道就定义为大孔道,因为“大孔道”并不能真实地反映注入水无效利用的现状。

现在人们改用优势通道、窜流通道发育区、低效循环区等概念来表征储层参数的变化,本文则引入优势流场的概念展开研究。

油藏流场一开始就存在,
并随着油田开发的进行而不断发生变化。

优势流场指在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岩石在注入水的长期冲刷作用下,再加上油水的重力分异作用,局部多孔介质内的流场强度明显高于与之体积相当的邻近介质内的流场强度。

优势流场的存在,严重影响油田高含水期的政策制定及方案实施,准确识别及评价优势流场,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油井防砂、高含水期生产制度调整、封堵剂及封堵工艺的研制工作,将油藏流场评价并分级后,可以通过层系调整、井调整等流场重整措施部署油田开发方案。

前人对优势通道的识别以模糊综合评判法为主,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或专家打分法确定,这2种方法人为主观因素较多,不能客观反映各因素对优势流场的影响,本文提出应用BP神经络技术,选用经矿场调剖堵水后优势流场得到充分认识的油田作为样本,BP神经络经样本训练后获得各层的连接权重并保存起来,即可作为评价优势流场的工具。

油藏流场评价指标的选取流场评价涉及地质和开发因素在内的许多指标,但有些指标对流场的影响是重复的,有些指标虽然是独立的,但对流场的影响较小,因此首先要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

指标的选取要遵循重要性、针对性、可比性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本文采用逻辑分析方法,将影响流场的指标按因果关系、等价关系和过程关系分类,剔除原因、等价多余和过程等指标,从而确定指标体系[16]。

最终选取的评价指标为:渗透率、油层有效厚度、孔道半径、非均质系数、单位厚度累计注水量、单位厚度累计产液量、含水率、过水倍数、注采压差。

2BP神经络
人工神经络是模拟生物神经结构和信息处理方式的络,可以用来解决模式识别、预测估值、评价分析等问题,目前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石油勘探开发中,主要用于识别剩余油分布、储层参数解释、产能评价、预测原油PVT属性、预测最小混相压力等[17]。

BP神经络是一种根据实际输出和期望输出之差,对络各层之间的连接权值由后向前进行校正的多层前馈络。

它由1个输入层、1个输出层和若干个隐含层构成,可以真实刻画出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它通过多个样本的训练获得各层连接权值等信息作为知识保存,以便对新样本进行预测。

应用BP神经络技术对某类问题综合评价的原理是:把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输入向量,将代表相应综合评价的量值作为输出向量。

首先利用一些经传统综合评价取得成功的样本训练这个络,经训练学习后,各指标的权值可得到正确表示,训练好的神经络即可作为综合评价的有效工具。

利用BP神经络进行流场评价时,各评价指标作为输入变量,因此输入层神经元的个数为9;流场强度作为输出向量,因此输出层神经元的个数为1,流场评价输出标准见表1。

研究证明,单隐含层的神经络,若隐层节点数足够的话,它就能以任意精度去逼近一个非线性函数,所
以,本文确定隐含层数为1。

选取胜利油田调剖堵水后对优势流场取得较好认识的4个油田数据作为样本,每个油田数据对应一种流场评价结果,计算每个样本数据所需的9个指标值,利用MATLAB软件对神经络进行训练和检验,直到误差满足要求,此时各连接权值被确定下来。

对于新油田,确定各个输入指标后,就可以进行流场的评价及分级。

3流场评价体系现场应用
试验区概况埕东油田东区位于埕21大断层东侧,构造平缓,闭合高度60m,主要含油层系为上馆陶组,探明含油面积,地质储量4251×104t。

建立油藏数值模拟模型后,进行储量、压力和含水率的历史拟合,拟合效果较好,为剩余油潜力研究和方案优选奠定了基础。

试验区流场强度评价通过计算试验区块各个小层的渗透率、有效厚度等参数,应用训练好的BP神经络对该试验区块进行流场评价。

通过对比各个层的流场强度可以发现,埕东东区主力层Ng251,Ng252,Ng331,Ng34的流场强度较大,产生了优势流场。

结合剩余油饱和度分布图和油藏流场评价分级图发现,无论是平面上还是纵向上,优势流场存在的区域,剩余油饱和度很低;主力油层形成优势流场的区域大,剩余油饱和度较低而且分散,该评价结果与油田生产实际结果相符合。

针对优势流场区域,可以采用层系重整、井重建等流场重整措施来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

油藏流场重整油藏流场调整措施主要包括:
1)井调整。

一是以目前流场评价体系研究为基础,结合流场强度分级,根据优势流场位置,以调整注采关系、完善注采井为主要方式,达到提高开发效果的目的;二是以油藏动态分析为基础,结合流场分级和数值模拟技术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在剩余油富集区补钻调整井。

2)层系调整。

主力含油层系由于形成优势流场的区域大,优先考虑调整优势通道,尽量利用现有井点进行层系互换,降低开发成本。

3)生产制度调整。

对目前开发效果较好,但矛盾也比较突出的区域,淡化层系概念,充分利用现有井,以改变注水方式为主,以调整注采关系为辅,提高层系开发效果。

在经济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区块特点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试验区进行了流场重整方案优选,以油田最终采收率为目标,最终确定试验区块油藏流场重整方案为:部署油井34口,水井41口,其中新油井1口,预测15a后采出程度达到%。

对比流场重整前后主韵律层流场强度可以发现,总流场强度大、剩余油饱和度低的区域经过流场重整后总流场强度降低,提高了注入水的利用率及油田开发效果。

4结论
1)提出了油藏优势流场的概念。

油藏流场一开始就存在,并随着注水开发的进行而不断发生变化,优势流场所在的区域注入水冲刷强度大,形成注入水的低效或无效循环,影响油田开发效果。

2)应用逻辑分析方法筛选出了油藏流场评价指标。

结合BP神经络技术对油藏流场进行评价,形成了高含水油田油藏流场评价体系。

3)将油藏流场评价体系应用于埕东东区馆上段,划分了优势与非优势流场范围,证明用流场强度表征流场强弱是可行的。

对比剩余油饱和度和总流场强度发现:无论是平面上还是纵向上,优势流场存在的区域,剩余油饱和度很低;主力油层形成优势流场的区域大,剩余油饱和度较低而且分散。

针对试验区流场评价情况,部署了流场重整方案,经数值模拟表明,剩余油挖潜效果较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