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方言和闽南文化24页PPT
合集下载
闽南语学习教程课件
Page 3
注音
在实际发音过程中,闽南语的发音与汉语拼音有些许的差 别,原因在于汉语拼音本身就是针对普通话定制的,所以 需要根据实际的发音调整,不能完全按照汉语拼音来说闽 南语。 值得一提的是,闽南语发音中很少出现翘舌音, zh/ch/sh/r一般读得z/c/s/l,这也导致了相当部分人在学习 普通话时候发翘舌音的时候出现困难。 另外,f在发音中也很少出现,取而代之的是h。举个例子 ,“飞机”在闽南语中的读音是hui gi,在念习惯之后, 很多人就把飞机念成“灰机”了。
Page 9
声母组词举例
p: ph: m: b: t: th: n: l: 卑鄙(bi pi) 自卑(zi bi)
打篮球(pa na giu) 棉花(mi huei) 还没有(a 'be) 迟到(di do) 踢球(tat giu) 这样(an ni) 离开(li kui)
ch: 赞成(zan xing) chh: 穿衣服(qing san)
Page 29
常用的动词(三) 住 kia
住(kia或者zu)
你住在哪里?(li? kia li do) 住址(zu ji) 城市(xian qi) 住院(zu ing~) 乡下(zeng~ kai a) 农村(long ceng~)
Page 30
常用的动词(四) 走 gian
要('be或者yao)
要下车('be lo qia) 要下雨('be lo ho) 要求(yao giu) 重要(diong yao) 要买('be 'bei)
Page 40
常用的动词(十四)拜 bai
拜(bai)
拜年(bai nin) 拜拜(bai bai,特指佛教里的礼佛) 拜托(bai tok) 拜访(bai hong) 结拜(giat bai)
闽南语教学课件
闽南语教学课件
目 录
• 引言 • 闽南语的语音系统 • 闽南语的词汇与表达 • 闽南语的语法结构 • 闽南语的日常会话 • 学习闽南语的技巧与方法
01 引言
闽南语的起源与历史
闽南语的起源
闽南语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南部和台湾地区。它是古代中原 移民带到这些地区的方言之一,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声调特点
闽南语的声调具有较为明显的特 点,如入声调值的特殊变化、上
声和去声的连续变调等。
声调辨析
闽南语中存在一些容易混淆的声 调,如平声和上声、去声和入声 等,需要特别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和清晰度。
03 闽南语的词汇与表达
常见词汇与表达
01
02
03
04
常见问候语
例如“早安”、“晚安”、“ 你好”、“谢谢”、“不客气
”等。
常见名词
例如“人”、“事”、“物” 、“地方”、“时间”等。
常见动词
例如“走”、“吃”、“喝” 、“写”、“看”等。
常见形容词和副词
例如“漂亮”、“好吃”、“ 快”、“很”、“非常”等。
俚语与谚语
俚语
闽南语中有很多俚语,这些俚语通常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文 化内涵,例如“三不五时”(时不时)、“大腹猪”(大胖 子)、“三八”(神经病)等。
学习策略与技巧
重视基础
从闽南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基础开始学习,掌握基本概念
和规则。
多听多说
多听闽南语歌曲、广播、影视 作品等,模仿发音,多与母语 者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注重实践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 过与母语者交流、参加语言交换活 动等方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目 录
• 引言 • 闽南语的语音系统 • 闽南语的词汇与表达 • 闽南语的语法结构 • 闽南语的日常会话 • 学习闽南语的技巧与方法
01 引言
闽南语的起源与历史
闽南语的起源
闽南语起源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福建南部和台湾地区。它是古代中原 移民带到这些地区的方言之一,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声调特点
闽南语的声调具有较为明显的特 点,如入声调值的特殊变化、上
声和去声的连续变调等。
声调辨析
闽南语中存在一些容易混淆的声 调,如平声和上声、去声和入声 等,需要特别注意发音的准确性
和清晰度。
03 闽南语的词汇与表达
常见词汇与表达
01
02
03
04
常见问候语
例如“早安”、“晚安”、“ 你好”、“谢谢”、“不客气
”等。
常见名词
例如“人”、“事”、“物” 、“地方”、“时间”等。
常见动词
例如“走”、“吃”、“喝” 、“写”、“看”等。
常见形容词和副词
例如“漂亮”、“好吃”、“ 快”、“很”、“非常”等。
俚语与谚语
俚语
闽南语中有很多俚语,这些俚语通常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文 化内涵,例如“三不五时”(时不时)、“大腹猪”(大胖 子)、“三八”(神经病)等。
学习策略与技巧
重视基础
从闽南语的语音、词汇和语法 基础开始学习,掌握基本概念
和规则。
多听多说
多听闽南语歌曲、广播、影视 作品等,模仿发音,多与母语 者交流,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注重实践
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 过与母语者交流、参加语言交换活 动等方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闽南语言与文化.ppt
林寺仅是泉州南少林寺的一小部分。 清·蔡永蒹《西山杂志》云:“十三空之智空入闽中,建少 林寺于清源山麓,凡十三落,闽僧武派之始焉。”“少林
名 寺十三进,墙三丈,僧千人,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 山 林寺于(清源)山麓。”北宋《鲁东诗集》说:“少林寺
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顷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
名 反王藩。”曾三次被焚毁,最后一次在清乾隆年间, 寺 而后寺僧避祸民间,继
打花绰"等,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
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泉州、金门等地。
风 土 民 情
尤其在泉州地区,大到政府举办的重大 文化活动、踩街,小到乡村民间的迎神 赛会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随处可见" 拍胸舞"身影。拍胸舞形式简单,仅一二 人便可起舞。拍胸舞是原住民闽越族舞
蹈的历史遗迹,是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
风”。
早年,碗糕是闽南人过年时必备的糕点 之一,而且,家家都要做。别的可以没 有,但一定要蒸碗糕以供神供佛供祖先。 闽南碗糕一是得“发”,就是发酵,象 征发达、发财、发家致富。二是要笑, 碗糕发得适当,旺火蒸,顶面就会做四 五个胀开的口子,叫做笑,象征全家欢 欢喜喜笑呵呵。会笑就是好事情,吉祥
如意,幸福安康。
闽南语言与文化
名山名寺 闽南美食 风土民情
闽南人物 戏曲南音 闽南方言
名山名寺
泉州著名作家陈瑞统先生曾写道: 如果把历史名城泉州比喻成为一 顶璀璨的花冠,那么,开元寺就 是花冠上一颗明珠。开元寺位于 泉州市西街,是福建最大的佛寺 之一。建于唐垂拱二年,至今有 1300多年的历史。
著名的东西塔分立于两侧。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 仁寿塔,均建于南宋,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仿木结构楼阁 式石塔。塔为八角五屋,在高达40多米的塔壁上,雕刻着精 美的浮雕石像,郭沫若曾挥毫赋诗颂赞:"石塔双擎天浩浩"。 东西塔巍峨雄伟,悠久,是古城泉州的标志.
名 寺十三进,墙三丈,僧千人,田百顷,树林茂郁,掩映少 山 林寺于(清源)山麓。”北宋《鲁东诗集》说:“少林寺
宇筑清源,十进山门万丈垣,百顷田园三岭地,千僧技击
名 反王藩。”曾三次被焚毁,最后一次在清乾隆年间, 寺 而后寺僧避祸民间,继
打花绰"等,是福建省最有代表性的民间
舞蹈之一,主要流行于泉州、金门等地。
风 土 民 情
尤其在泉州地区,大到政府举办的重大 文化活动、踩街,小到乡村民间的迎神 赛会普通百姓家的婚丧喜庆,随处可见" 拍胸舞"身影。拍胸舞形式简单,仅一二 人便可起舞。拍胸舞是原住民闽越族舞
蹈的历史遗迹,是闽越人蛇图腾崇拜的
风”。
早年,碗糕是闽南人过年时必备的糕点 之一,而且,家家都要做。别的可以没 有,但一定要蒸碗糕以供神供佛供祖先。 闽南碗糕一是得“发”,就是发酵,象 征发达、发财、发家致富。二是要笑, 碗糕发得适当,旺火蒸,顶面就会做四 五个胀开的口子,叫做笑,象征全家欢 欢喜喜笑呵呵。会笑就是好事情,吉祥
如意,幸福安康。
闽南语言与文化
名山名寺 闽南美食 风土民情
闽南人物 戏曲南音 闽南方言
名山名寺
泉州著名作家陈瑞统先生曾写道: 如果把历史名城泉州比喻成为一 顶璀璨的花冠,那么,开元寺就 是花冠上一颗明珠。开元寺位于 泉州市西街,是福建最大的佛寺 之一。建于唐垂拱二年,至今有 1300多年的历史。
著名的东西塔分立于两侧。东塔名镇国塔,西塔名 仁寿塔,均建于南宋,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仿木结构楼阁 式石塔。塔为八角五屋,在高达40多米的塔壁上,雕刻着精 美的浮雕石像,郭沫若曾挥毫赋诗颂赞:"石塔双擎天浩浩"。 东西塔巍峨雄伟,悠久,是古城泉州的标志.
第八讲闽南方言的主要特点ppt课件
了.
闽南方言最大的学术价值,除了它的复杂性之外,最
主要的是保存着许多的古音、古词汇和古语法。如上
举的例子,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古汉语,即便是语法也
是一样,例如“阿”的用法可见《史记·扁鹊传》
(故北济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有”的用法
可见《齐风·载驱》(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未”的用法可见《史记·
港澳片 它分布于香港、澳门地区。使用人口有几十 万。
国外片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 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 口至少有1000万人。亚、欧、美其他国家的华侨、 华裔说闽南话的人数估计也不在少,由于资料限制无 法具体统计。
此外,浙江的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洞头等
周长楫、欧阳忆耘:《厦门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 98年版。
古非母字(轻唇音)在今闽南方言口语中,不少仍读 为双唇音(重唇音)。例如“飞、蜂、肥、饭、放、 斧”等字,在今闽南方言口语中声母读为〔p〕〔p ‘〕。
古知组字(舌上音)今闽南方言口语中不少仍读为 “舌尖音”,例如“直、柱、竹、中、抽、茶、虫” 的声母读〔t〕或〔t‘〕。
有〔-p、-t、-k、-?〕四个塞音韵尾和〔- m、-n、-N〕三个鼻音韵尾。例如“急、出、笔、 铁”和“饮、专、龙”等。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 3年版。
王建设、张甘荔:《泉州方言与文化》,鹭江出版社1994 年版。
侯精一主编、周长楫撰写:《厦门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2年版。
李如龙:《福建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雷州片 主要分布于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 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 等县市。以海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400多 万。
闽南方言最大的学术价值,除了它的复杂性之外,最
主要的是保存着许多的古音、古词汇和古语法。如上
举的例子,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古汉语,即便是语法也
是一样,例如“阿”的用法可见《史记·扁鹊传》
(故北济王阿母,自言足热而懑。);“有”的用法
可见《齐风·载驱》(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未”的用法可见《史记·
港澳片 它分布于香港、澳门地区。使用人口有几十 万。
国外片 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菲 律宾、印尼、泰国、越南等国的华侨、华裔,使用人 口至少有1000万人。亚、欧、美其他国家的华侨、 华裔说闽南话的人数估计也不在少,由于资料限制无 法具体统计。
此外,浙江的温州、苍南、平阳、泰顺、洞头等
周长楫、欧阳忆耘:《厦门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 98年版。
古非母字(轻唇音)在今闽南方言口语中,不少仍读 为双唇音(重唇音)。例如“飞、蜂、肥、饭、放、 斧”等字,在今闽南方言口语中声母读为〔p〕〔p ‘〕。
古知组字(舌上音)今闽南方言口语中不少仍读为 “舌尖音”,例如“直、柱、竹、中、抽、茶、虫” 的声母读〔t〕或〔t‘〕。
有〔-p、-t、-k、-?〕四个塞音韵尾和〔- m、-n、-N〕三个鼻音韵尾。例如“急、出、笔、 铁”和“饮、专、龙”等。
林国平、彭文宇:《福建民间信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 3年版。
王建设、张甘荔:《泉州方言与文化》,鹭江出版社1994 年版。
侯精一主编、周长楫撰写:《厦门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6年版。
侯精一主编:《现代汉语方言概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2年版。
李如龙:《福建方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雷州片 主要分布于广东南部雷州半岛的湛江、 海康、徐闻、遂溪、廉江、茂名、吴川、电白 等县市。以海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400多 万。
闽南方言与闽南文化[]
脂肪、油脂。泉州话读[la24],至今还在使用。如:“日时走啪啪,暗时
点灯膋。” )
《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 目珠金金相、七
相八相)
《诗经·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新郎进洞房与新娘
见面,送嫁妈念“四句”:“官人娘囝来相见,日后翁某袂相诤(争论); 新人娘囝来相识,日后家贿(家财)大发达。”
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方面,“坩、糜、箸、爪、秫米、节 目、月日、下、倚、学、挺动、剉、肥、宿、长”等等均可以在 闽南话中得到印证。
此外,介词“著”、概数词“所”、量词“过”、用于句末 表示疑问的否定副词“未”这四个独具特色的魏晋口语词至今仍 为闽南话的常用口语词。近代(如唐诗、《水浒传》等)的例子 更是不胜枚举。
语音方面,既有上古语音痕迹,如: “飞肥饭放缚/芳 浮”等字的声母读[p / p ],“猪橱朝陈竹逐/虫程 ”等字 的声母读[t / t ]; “骑”[k‘ia24]、“徛”[k‘ia41]、 “蚁”[hia22]、“寄”[kia41]等字还保留上古歌部读音。(古 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
也有中古语音现象,就闽南方言的韵母和声调系统看,应 该说是基本保留了中古音系的特征。如:六个辅音韵尾齐全, [am] (庵)、[an](安)、[a ](翁)- [ap] (压)、[at] (遏)、[ak](沃);闽南方言一般有7个声调,保存的是中 古汉语的声调特点,古汉语平、上、去、入4个调类齐全。如:
成于闽南地区,却远播台湾(台湾文化带有极深的闽南文化
的烙印,如语言、风俗、宗教、戏曲、建筑等,故人们也常
合称为“闽台文化”)、香港和东南亚等。说到底,闽南文
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中华文化系统中的位置
闽南文化.ppt课件
闽南 文 化.p pt
• 闽南语的历史 •闽南语特色小吃 •闽南建筑
•闽南节日
•闽南民谣 •闽南歌曲 •闽南宗教文化
•
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 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 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 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 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 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 渐形成。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 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 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 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 谓的“漳州语”的基础。
闽南节日文化
普渡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 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曰。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 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 初二杏厝王……”逐曰按序,至七月三十曰。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 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曰至八尺初 二曰,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闽南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 “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 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 之俗谚,泉州的安海镇因为有24个镜,因此这个节日在7月鬼节月令, 分24天举行普度活动。 在漳州,这个节日也大致相同,文章开头提 到的:吃普渡,意思就是大家相互宴请吃好料,而这个举动是因为普渡 带来的,所以他可能就简称吃普渡了吧。我们用图片来了解白水镇的普 渡吧。 在厦门,过普渡的习惯仅在周边的行政区域有,比如同安。 热闹程度和泉州一带比起来就稍逊了。 据说,有的当地政府禁止普 度,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各乡各镜轮流普度请吃喝长达大半个月,不 仅宴席丰富,有的地方还搭台唱戏,节日氛围赛过春节,给生产经营带 去了困扰,也有人非常赞同这个节日,认为大家可以借节日走亲访友, 对于这个节日的好于坏本文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驴友们可以选择每年 的农历7月来旅游。
• 闽南语的历史 •闽南语特色小吃 •闽南建筑
•闽南节日
•闽南民谣 •闽南歌曲 •闽南宗教文化
•
闽南语,乃是闽语的一支。中国汉朝末年的三国时代,中 原发生战乱,难民开始进入福建, 造成原有“百越族”土 著民族的语言发生变化,而逐渐形成了最初期的闽语。然 而,汉人大规模入闽,则是始于“永嘉之祸”,由于晋室 南迁,大批北方汉人入闽,而带来了3世纪时北方的口语 音,亦即所谓“十五音系统”,而“泉州语”亦于此时渐 渐形成。 唐代时,陈政、陈元光父子带兵入闽平乱,进而屯垦漳州, 带来了7世纪的北方的中古音;10世纪时,王潮兄弟又带 军队入闽平黄巢之乱,也带入了当时的中古音。从以上的 两批移民,所带来的北方口语,经过一番演变就形成了所 谓的“漳州语”的基础。
闽南节日文化
普渡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 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曰。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 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 初二杏厝王……”逐曰按序,至七月三十曰。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 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曰至八尺初 二曰,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闽南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 “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 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 之俗谚,泉州的安海镇因为有24个镜,因此这个节日在7月鬼节月令, 分24天举行普度活动。 在漳州,这个节日也大致相同,文章开头提 到的:吃普渡,意思就是大家相互宴请吃好料,而这个举动是因为普渡 带来的,所以他可能就简称吃普渡了吧。我们用图片来了解白水镇的普 渡吧。 在厦门,过普渡的习惯仅在周边的行政区域有,比如同安。 热闹程度和泉州一带比起来就稍逊了。 据说,有的当地政府禁止普 度,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各乡各镜轮流普度请吃喝长达大半个月,不 仅宴席丰富,有的地方还搭台唱戏,节日氛围赛过春节,给生产经营带 去了困扰,也有人非常赞同这个节日,认为大家可以借节日走亲访友, 对于这个节日的好于坏本文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驴友们可以选择每年 的农历7月来旅游。
闽南语言与文化
02
闽南文化的认同感
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信仰和习俗等,使得闽南人在国内具有
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也促进了闽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03
闽南文化的经济价值
闽南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在经济发展中融入了闽南
文化的元素,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闽南文化在国内
的经济价值不断提升。
闽南文化的发展历程
闽南文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大致 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 现代。在各个阶段,闽南文化 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重
心。
在古代阶段,闽南文化主要是 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 的,形成了以河洛文化为核心
的文化体系。
在近代阶段,随着西方文化的 传入和影响,闽南文化开始与 西方文化交融,形成了独具特 色的近代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英语和其他国际语言成为全球沟通的主要工 具,闽南语的使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
年轻一代缺乏兴趣
现代的年轻人对闽南语的兴趣不如老一辈,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流 行语和网络语言。
缺乏统一的标准
闽南地区包括福建、台湾等地,各地的闽南语存在差异,缺乏统 一的标准,不利于语言的传播和保护。
闽南语言的保护措施
国际化传播
在全球范围内推广闽南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一独特的语言。
社区参与
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闽南语的传承活动,通过民间力量推动语言 的传承和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05
闽南文化的影响与传播
闽南文化在国内的影响
01
闽南文化的传播
闽南文化在国内的影响深远,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如戏剧、
音乐、舞蹈等,使得闽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传播和推广。
海外华人对家乡文化的情感纽带
闽南文化.ppt
闽南节日文化
普渡是闽南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现象,它是揉合农历七月十五曰道教中 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曰。人们把七月的普渡称“正普”, 从七月初一起,各铺境乡村轮流普渡,在晋江,“初一起,青阳内头李, 初二杏厝王……”逐曰按序,至七月三十曰。而泉州城内有38个铺,因此 各铺轮流举行普渡的时间只好有所伸延,自农历六月二十九曰至八尺初 二曰,如适逢闰月,又得复始重普。闽南规模最大的普渡,首推石狮的 “龟湖大普”,即把龟湖的13个村落分属12个生肖(其中后安和仑后合 属猴),12年各轮流普渡一次,互相宴请,民间有“闻名龟湖大普渡” 之俗谚,泉州的安海镇因为有24个镜,因此这个节日在7月鬼节月令, 分24天举行普度活动。 在漳州,这个节日也大致相同,文章开头提 到的:吃普渡,意思就是大家相互宴请吃好料,而这个举动是因为普渡 带来的,所以他可能就简称吃普渡了吧。我们用图片来了解白水镇的普 渡吧。 在厦门,过普渡的习惯仅在周边的行政区域有,比如同安。 热闹程度和泉州一带比起来就稍逊了。 据说,有的当地政府禁止普 度,原因就是上面提到的,各乡各镜轮流普度请吃喝长达大半个月,不 仅宴席丰富,有的地方还搭台唱戏,节日氛围赛过春节,给生产经营带 去了困扰,也有人非常赞同这个节日,认为大家可以借节日走亲访友, 对于这个节日的好于坏本文就不讨论了,有兴趣的驴友们可以选择每年 的农历7月来旅游。
闽南特色小吃
调查闽南民间艺术种 厦门的也很多 主要有土笋冻、海蛎煎、面线糊、炒面线、 薄饼、烧肉粽、花生汤、 类及情况 :杨劲怀.林伟 韭菜盒、炸五香、油葱果、 沙茶面、虾面、东粉鸭、海蟹糯米粥、芋包、圆子汤、 樊.柯婉君 炸枣、糯米炸、贡糖夹饼等等 1997年,“烧肉棕”、“沙茶肉面”、“花生汤”、 调查政府出台的有关于 “炒面线”等四种厦门小吃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1998年,厦门 保护闽南民间艺术的措 又有28种小吃被福建省烹饪协会认定为“福建名小吃”,其中有好清香大酒店(总 施:苏培进.杨华峰 店地址:湖滨中路85号)选送的韭菜盒、芝麻地瓜、葱糖卷、薄饼,有新南轩酒家 (总店地址:思明南路17-39号)选送的炸五香、鱼丸、年糕、萝卜饼,有吴再添 小吃店(地址:大同路49号,)选送的油葱、芋包、咸,有黄则和花生汤店(地址: 中山路22-24号)选送的馅饼、炸枣、面线糊、豆包,有双全酒家(地址:中山路 321-333号)选送的海蛎煎、肉羹汤等。 由于这几家风味小吃店的品种丰富且规模 较大,在厦门已是家喻户晓,许多来到厦门的外地游客也可慕名而至一饱口福。除 此之外,还有一些小吃店或由于规模略小,或由于地处深巷,或由于品种单一,也 就不为外地人所知,但是他们在厦门的名声与味道并不亚于上述这几家,外地游客 实地采访:陈凌菲.王雅蓉 很有必要到这些小店中品尝一番,在领略厦门正宗风味小吃的同时,还能在走街串 设计问卷调查:吴莉莉.吴思怡 巷中对鹭岛的风土民情多出几分细致的了解。 分发问卷:林伟樊.柯婉君.苏培进. 杨华峰.吴思怡 PPT:杨劲怀.陈凌菲 撰写报告:吴莉莉.王雅蓉
闽南方言漫谈.ppt
klu
抽 刀 断 水 水 更 流,
(泉音)tiu t tuan sui sui k liu
(唐音)kwo pui su du
(唐音)n dzi iputts
闽南方言形成于何时,学者们的看法不尽相同,但都认
为至少在上古的末期南北朝已见端倪。
闽南方言的代表早期是泉州话,但随着泉州港的 衰落与厦门的兴起,近代以来已经让位于厦门话。
闽南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一致性很高, 虽然各地一致性的比例不完全一样。据初步统计,语 音方面(声调只计调类,不计调值),至少有85%左 右是相同的。词汇方面,我们选择了2500个常用词语 做比较(不计语音形式,只从词源角度比较),至少 90%是相同的。
《国语·越语》:“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
二壶酒,一豚。”《战国策·赵策四》:“丈夫亦爱怜其少
子乎?”
再看《世说新语》与闽南话的比较:
就人称代词而言,“我”、“汝”、“伊”(《世说新语》 中最重要的三种人称代词用于对话场合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还 有用作近指代词的“者”、“阿堵”,用作远指代词的“许” 等,闽南话至今沿用。
词汇方面,也是上古、中古、近代均有保留。如:
《诗经·小雅·信南山》:“执其鸾刀,以启其毛,取其
血膋。”(膋,脂肪、油脂。泉州话读[la24],至今还在
使用。如:“日时走啪啪,暗时点灯膋。” )
《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礼记·月令》:“行糜粥饭食。”《释名·释饭食》: “糜,煮米使烂也。”
注:唐音据罗常培《汉语音韵学导论》附录《唐诗 拟音举例》(125页),中华书局1956年5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