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陕与巴渝地区画像砖差异性探析
陕北汉画像石的文化考释-论文.doc
论文关键词:陕北汉画像石墓葬民俗艺术非原生文化价值论文摘要:从陕北汉画像石流行的时间、独特的雕刻手法和成熟技法以及产生的社会背景三个方面对陕北汉画像石的非原生性进行了考释,同时从陕北汉画像石的独特内容和文化价值几方面与其它地区的汉画像石进行了比较与研究,进而说明,陕北汉画像石在我国同类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突出地位。
汉画像石作为墓葬内的装饰和加固墓室的建筑构件,产生于汉代,盛行于汉代。
是一种在稍加打磨光的岩石板上墨线勾样,浅刻浮剔,再敷色绘彩而成的表现一定情节、内容的综合艺术品。
我国该遗存较多的地区有:山东鲁南、苏北徐州、河南南阳、山西梁和陕北地区。
陕北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和丰富灿烂的文化遗存,东汉墓画像石就是其中一种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截止2000年,陕北榆林、绥德、米脂、榆阳、神木、清涧、横山、靖边等县(区)出土、收集汉画像石多达800余块,属我国汉画像石较多而且发现较早的地区。
一、陕北汉画像石的非原生剖析在对陕北800余块汉画像石和其它地区的一些画像石资料进行研究比较时,我们从陕北汉画像石流行的时间、雕刻手法所显示出的成热技法和当时陕北汉画像石产生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它极有可能是一种由移民带入并与当地文化融合过程中又有所改变、发展的一种墓葬民俗艺术品。
(一)从陕北汉画像石流行的时间分析据有关记载,全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汉画像石,是山东沂水县鲍宅山出土的西汉昭帝元风元年(公元前80年)的“凤凰刻石”,最迟的是山东沂南墓室出土的画像石。
据多数考古学家推断.可能属于东汉晚期或三国、两晋时代,全国各地画像石的起止年代亦均在此期间内,其年代跨度有二个多世纪。
而陕北画像石的起止年代则较短,陕北绥德与汉画像石同时出土了一些带有纪年的墓志条石,这些基志条石文字虽然不多,但为确认这些墓葬及其文物的时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从“永元二年(公元90年)”、“延平元年(106年)”、“永初元年(107)”到“永和四年(139年)”的字样可判定这些画像石出自东汉中期。
画像石
南阳画像石
• 中国汉代墓室画像石。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地区。经考古发掘 中国汉代墓室画像石。发现于河南省南阳地区。 墓葬及收集零散作品,画像石的总数已逾千块, 墓葬及收集零散作品,画像石的总数已逾千块,其主题内容 和艺术风格有着区别于汉代其他地区画像石的独特面貌。 和艺术风格有着区别于汉代其他地区画像石的独特面貌。 •
• 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作为建筑与雕刻复合 的艺术 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 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 体,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以著名的 雅安高颐 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 昂首的朱雀、 阙、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上有振翼 昂首的朱雀、 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它们形体较大, 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它们形体较大,在长条形的构图中姿 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 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呈横 幅状的主要有车骑和 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 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比 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 目的效果。 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醒 目的效果。 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 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表明它是当时社会上较为 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 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它在四川出现的时 间晚 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 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这种艺术 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 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但四川地区繁荣的社会经济却是它 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 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与同地同期的画像砖秀丽的艺术风 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整体上看, 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整体上看, 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 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以 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 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其俊逸 的很高水平, 空灵的风格达到平面浮雕 的很高水平,与魏晋人物画有承 启的关系。 启的关系。
甘青地区彩陶调研报告
2020年第4期丝绸之路总第381期THE SILK ROAD田野•工作室O甘青地区彩陶调研报告马卓娅(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今年暑假有幸参与了甘青地区彩陶调研活动,这次调研使我重新认识了西北,切实感受到西北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北可以说是块宝藏圣地,它的文化价值应被高度重视和开发,如果对这里的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应该将会发现一片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繁荣场景。
本次实地田野考察拉进了我们和这些陶器的距离,这些似曾相识的陶器,平时只在书本上看到的陶陶罐罐突然感觉有了生命和情感,它们向我们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调研中见到最多的是陶器,大地,次有一和,应是商人贸易往来留下的,这些都是前丝绸之路的痕,中次西,向西不,不这的实度,们西行的一着文化会现,和是西行中的,年一研的“玉石之路”岀发对一些神话有了新的认识,这些遗留的玉器似乎架起了神话和现实之间的一座桥梁。
面对这些整齐排放的陶器,除了可以直观看到的器型、材质、纹饰、质地等之外,每一器物背后应都在制造时加注了人的精神和意识,反映了当时人的生产和生活面貌,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内涵,这些都引起我极大兴趣。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些彩陶及上面的图像和纹饰,都是先民们在漫长岁月中“所见”、“所想”、“所愿”的反映和结晶,现将本次调研中的一些思考与大家分享岀来。
彩陶的产生。
陶器的诞生并不像我们今天想象的这么简单,其中肯定夹杂着必然与偶然因素。
今天人们脑海中已有了陶器的概念和模型,再加上一定的烧制技术,就可以生产岀一大批的陶器。
但在第一个陶器诞生之前,先民们对陶器没有任何认识和概念,无论是器型还是材质亦或是纹饰,对他们来说每一项都是伟大创造,都要经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发现过程。
陶器今天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第一个陶器的诞生代表先民们已经掌握了火的主动使用方法,这是烧制陶器必备的技术因素,也是生产过程最重要的环节。
但是仅仅掌握火的使用还不够,生产原料也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在这些特殊的土壤下诞生的,这也是为什么彩陶的发现都是以地域为主,成块成片的岀现。
川渝地区汉画像石(砖)中的乐舞图像个例分析与比较
川渝地区汉画像石(砖)中的乐舞图像个例分析与比较作者:韩坤来源:《祖国》2020年第07期摘要:舞蹈艺术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门类,从原始时代就对社会,对人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在如今对于中国古典舞和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重建中,离不开我国古代的舞蹈,和古代舞蹈的历史遗存,因而古代乐舞图像给予了我们对于舞蹈研究与发展强有力的依据。
本文是对汉代川渝地区汉画像石(砖)的研究与剖析,从而发现川渝地区乐舞文化的特征与发展。
该文认为汉代巴蜀乐舞文化的发展是基于古代巴人的历史遗存,同时吸收汉代中原文化,既保持其原有的风格与特征,又有包含中原地区儒家思想。
关键词:汉画像 ; 巴蜀 ; 乐舞文化 ; 发展对于现代人来说我们有很多种方式去记录舞蹈这门艺术,研究这门艺术,然而舞蹈这门艺术却在远古时期便已发源,在那时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最真实、最准确的表达和记录这一充满美的艺术。
所以现代的我们想要去探究、了解古代舞蹈及其文化只能从大量的文献和画像中去提炼。
(一)带有神话色彩的汉画像山东郭里镇卧虎山《百戏、建鼓、西王母》画像此画像分为三格,最左格描绘的是走索杂技乐舞。
中格有上下两层,上层为两人在乐队衬托中围建鼓而舞。
下层则是出行的车马。
最右格是西王母端坐中央,两旁侍女各二,座下各个珍奇异兽,有九尾狐、三足鸟、凤凰、玉兔捣药等。
《百戏、建鼓、西王母》表现了汉代舞蹈的顺应与对称,在图中的舞蹈人像显示身体没有丝毫对抗,同时每个舞蹈造型——不管是舞袖还是建鼓舞都是两两相对,好不和谐。
展现了汉代舞蹈的星象意识,并且表达了顺应天道、宇宙顺相共生的生命理念。
同时这一舞蹈认知在山东微山汉画砖《西王母主伏羲、女娲婚图》中和四川成都《伏羲女娲图》中也有所表现,但虽都是伏羲女娲图,两地所出土的图像展现的却有所不同。
《西王母主伏羲、女娲婚图》所描绘的是:伏羲、女娲皆是人面蛇身,手中都执有灵芝,立于西王母身侧,伏羲、女娲身体相互缠绕。
西王母双手抱蛇的躯干。
川陕鄂渝湖泊旅游产品竞合分析
非替代性
有高原性内陆湖泊、草原、半岛、 沙滩、候鸟等资源,以自然观光 为主
有沙漠淡水湖,资源独特 性,但开发无序
非替代性
淡水湖,湖岛观光、珍稀动植、 千林百花等,以自然观光、休闲 娱乐为主
区位交通优越,资源丰富, 但高端度假产品缺乏、开 发有待升级
注重自然景观、差异化打 造、合作大于竞争
淡水浅草湖泊、红色旅游、三国 文化、地热温泉等,以自然观光 为主
川陕鄂渝湖泊旅游产品竞合分析 注重自然观光产品差异化,丰富休闲度假型产品
景区 梁子湖生态旅游区 赤壁陆水湖国家湿地公园
武当太极湖 红碱淖 武汉东湖 洪湖
巫山小三峡
区域 湖北鄂州 湖北赤壁 湖北十堰 陕西榆林 湖北武汉 湖北洪湖 重庆巫山
产品特色及开发方向
与瀛湖的比较分析
竞争方式
淡水湖,湖岛、湿地、水产养殖 等资源,以自然观光、休闲度假 为主
开发早、产品丰富,但配 套不足、开发有待提升
天然与人工复合型湖泊,有湿地 湿地生态系统典型、文化
风貌、珍惜动植等,以自然观光、 内涵深厚,但开发有待提
休闲娱乐为主
升
竞争大于合作
注重自然景观、差异化打 造、合。以观光休闲、度假娱乐为主
文化深厚、湖面广阔,但 开发有待升级
水域面积广、资源丰富, 注重自然景观、差异化打
但有待进一步开发
造、合作大于竞争
峡谷风光、奇峰飞瀑、悬崖谷洞、 资源多样,但开发有待升 悬棺古栈等,以自然观光为主 级
非替代性
1
丝绸之路陕、甘段古民居建筑形象研究
丝绸之路陕、甘段古民居建筑形象研究摘要:通过提取陕甘段古民居建筑形象,补充完善"丝绸之路"的整体框架,而且丰富其内涵,并通过展示"丝绸之路"上的古民居建筑形象,体现古"丝绸之路"上民居建筑的建造特点。
关键词:丝绸之路;古民居"丝路研究"由来已久,国内外丰硕的研究成果也为世人所关注。
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历史和文化的复杂性、民族的多元性、语言的多样性,使得"丝路研究"不只是简单解答东西方的文化。
"丝路研究"的对象落实到现存的历史遗迹,可以从遗存的实体建筑中寻找规律。
在古代原住人生产生活伊始就形成了古民居建筑,经过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洗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系。
在"丝绸之路上",它沿线的古民居都具有不同的形态,都有着自身的特点。
要想探究"丝路"文化,挖掘"丝路"风情,汲取"丝路"内涵,研究"丝绸之路"沿线的不同特点的古民居建筑是有效的途径。
研究古民居建筑是"丝绸之路"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民居建筑是人类建筑活动的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研究古建筑的活化石。
"丝绸之路"陕甘段的民居,横跨陕西甘肃两省,融合了区域内的传统文化和建造技术的精髓,地域宽泛,特点突出。
1 陕西段古民居陕西省地处我国中部,由关中盆地、陕南秦巴山区与陕北黄土高原构成三个各具特征的自然区,形成三种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即关中民居、陕南民居和陕北窑洞民居。
长安城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从陕西西安出发,一路向西经咸阳、宝鸡,其古民居是以关中民居为主。
1.1 关中地区的房屋分为两种形式一种称为房,即"中间起脊,两边下迤者",其形制为"惟五架之房,俗称‘四椽房’";另一种称厦,即"一边下迤者",此种就是俗称的关中八大怪之一的"房子一边盖",意即别处的房子是两面坡,而关中的房子却只有一面坡。
巴渝传统梁平木版年画数字技术创新研究
巴渝传统梁平木版年画数字技术创新研究作者:卢鹿黄梦祝来源:《美与时代·中》2024年第03期摘要:巴渝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艺术,其中的梁平木版年画历史悠久,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价值,呈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
然而近年来,其传承与发展面临着逐渐衰退的挑战。
直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梁平木版年画得到有效的保护与继承,并在创新表现、推广传播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着重探讨数字技术在梁平木版年画传统元素的重构与再创造上的运用,以及实现现代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融合的路径,并对此进行评价,即数字技术的介入既保护了梁平木版年画艺术的核心价值,又激发了巴渝民间艺术的现代转型。
关键词:数字技术;巴渝民间艺术;重构与创新;梁平木版年画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巴渝民间艺术研究中心2023年度资助项目“数字技术驱动下巴渝民间艺术的传统重构与‘活化’传承研究”(BYMY23C06)研究成果。
一、巴渝民间艺术传统的特点与魅力巴渝地区位于长江之畔,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诞生地之一。
这一地区所蕴涵的民间艺术形式,恰如其独特多样的地貌,汇集了丰富而瑰丽的文化光芒。
巴渝民间艺术作为地方文化精神的载体,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信息,而且凝聚了深邃的文化意蕴。
梁平木版年画作为巴渝文化的灿烂明珠,以其精湛的技艺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成为这一传统艺术流派的顶峰之作。
梁平木版年画并非仅是装饰之物,或审美之源,它们是一枚枚历史文化的印记,描绘了一系列关乎社会风情的优美画卷。
在巴渝这片多彩的文化沃土上的民间艺术,如木版年画、剪纸、泥塑、布依族织锦等,均体现了当地手工艺人经年累月的坚守与传承精神。
这些艺术形式既实用又美观,它们的存在不仅美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将民间艺术的精髓代代相传。
梁平木版年画以其地道的巴渝特色,展现了地方艺术文化的鲜明个性和风采。
这是一种深刻的地方性的体现:它植根于重庆独特的山水景观和文化氛围中,反映出人民的生活哲学、审美取向与精神向往。
考研美术史论——画像砖最全整理
画像砖(汉、六朝)一、汉代画像砖。
1.艺术特点:质朴,艺术性高2.分类:空心砖:河南、山西。
《戏车图》表现了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场面。
方砖:四川成都。
《弋射收获画象砖》歌颂射猎农耕劳作的装饰小品画。
3.装饰题材:生产劳动、车骑出行、社会风俗、神话传说、庭院建筑等。
二、六朝画象砖1.艺术特点:清秀雅致2.分类:北方:邓县画象砖:(1)有三类题材:车骑出行、神话传说和孝子故事、飞天供养和珍禽瑞兽。
(2)制作手法:浅浮雕,具有立体感。
还会填染颜色。
具有六朝时期清瘦飘逸的艺术风格。
南方:南京“竹林七贤和荣启期”:(1)表现了六朝士大夫放荡不羁,傲然超脱的性格和神态。
摆脱了传统的孔老“先贤”一类的题材。
(2)装饰题材以动物纹为中心向植物花草为中心的内容过渡。
三、六朝和汉代画象砖的区别综述:六朝时期的画象砖,继承了汉代的艺术传统,但更富于人间的生活情趣,也掺入了佛教的宗教色彩。
①汉代画象砖大多一砖一画,然而六朝时期出现了拼镶画象砖,由多块砖面构成一幅完整的画像的方法,体现了画象砖制作工艺的进步与成熟。
代表着南北朝时期画象砖艺术的最高成就。
②在题材上,六朝时期的画象砖除了汉代时期的车马出行,神仙,奇禽瑞兽等题材外,还表现了圣贤高士,更具有现实生活气息。
③装饰纹样上,除动物纹外,植物花草已经占有较重要的地位④表现手法上,六朝时期多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各种更形象,并多为浅浮雕的立体效果。
⑤艺术风格上,汉代表现为质朴古拙,六朝时期则更佳具有清秀雅致的艺术特点。
四、汉代画像石1.汉代石雕,按表现手法分类圆雕:立体雕刻,质朴古拙的艺术特点平雕:平面浅雕,2.画像石定义:以平雕为主,表现出一定故事情节的,实际上是祠堂墓室等建筑的装饰画。
3.分布:山东地区(鲁南地区最丰富):《纺织图》,内容是宣扬儒家孝悌思想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织机的具体结构。
还为我们提供了染织工艺方面的可贵资料。
河南南阳地区:①表现手法:画像微凸,剔地衬线。
甘肃省博物馆陈列与设计的不足
甘肃省博物馆陈列与设计的不足
(一)陈列内容
陈列文字简介略显粗简,生僻字无注音,例如灵台白草坡出土的铜簋等青铜器,其铭牌上第一个字在常用字典里也查不到,不具备专业知识的观众识读起来有难度,对文物的了解掌握也就不全面。
个别文物简介行文略显单调,文字说明缺乏故事性﹑趣味性,不够吸引人,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往往观众走马观花地看完整个展览,对展览的印象不深。
例如在“开拓”区最后―组魏晋墓葬画像砖中,第十块“羌戎少女图”,有云有墓,很像是大家熟知的二十四孝之“闻雷泣墓"孝子图。
若能像这块画像砖一样,把这个区域的各图故事联系。
挖掘、讲述出来,给观众的印象就会很深,教育效果也会非常好。
(二)陈列形式
陈列各种元素不够突出,易被忽视。
例如“前奏”区青铜器展柜前的铜饕餮纹符号,窄小的一条,灯光上不够引人注目,设计上还有所欠缺。
部分展区照明设计欠佳,明暗区分不明显。
展区整体环境过亮,不利于文物的凸显,也不利于出土文物的保护,所以个别区域保证可见度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光照(主灯无人自动熄灭),也是营造气氛的需要。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光线设计就很值得借鉴。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练习卷及答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练习卷及答案部编版1.河姆渡原始居民所处的长江流域气候湿润,草木茂盛,虫兽较多。
因此,最适合他们居住的房屋样式是()A.洞穴B.干栏式房屋C.搭上草棚的水井D.半地穴式房屋【答案】B【解析】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未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活,种植水稻。
河姆渡原始居民最适合他们住的房屋样式是干栏式房屋。
故选:B。
2.黔东南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进行课题研究,列出的关键词是“黄河流域、半地穴式房屋、粟”,请你判断他们研究的是哪一原始人群()A.元谋人B.河姆渡人C.半坡人D.山顶洞人【答案】C【解析】生活在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未耜、骨器,种植粟.他们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过着定居生活。
故选C。
3.图1所示为某少数民族的干栏式建筑。
相似建筑曾发现于()A.元谋人遗址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答案】D【解析】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表耜耕地,种植水稻.住着干栏式的房子,上面住人,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通风防潮,是建筑学上一大成就。
故答案选D。
4.央视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从最平凡的一锅米饭,到一个馒头,到……不管吃下多少酒食菜肴,主食,永远都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后的主角。
以下古人类最早有可能享受米饭的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河姆渡居民的史实,我国很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展现了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表耜耕地,种植水稻。
故选:D。
5.远古的早期,人类经常处于饥饿状态,后来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这一局面,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之一是人类( )A. 开始学会用火B. 开始学会制造工具C. 开始学会打渔和捕猎D. 开始学会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答案】D【解析】相传,上古时期,神农氏把种植的技术教给人民,从此就有了农耕。
市井题材画像砖研究
50美学2021/04画像砖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都密不可分,例如政治、经济、文化等。
画像砖的题材广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宝贵实物资料。
但由于画像砖属于墓葬艺术,同早期的石窟艺术一样,最初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供人观赏,其内容有着特殊的含义。
市井属于表现社会生活的画像砖题材。
“市井”,通俗来说就是古代进行贸易交换的场所。
《管子·小匡》:“处商必就市井”[1]。
市,《尔雅·释言》:“贸、贾,市也。
”[2]贸为贸易,贾义亦同(行商坐贾),都是买卖的意思。
《前汉书》:“市,贸易也。
”[3]可知“市”意为买卖,亦为交易之所。
井,《春秋井市记》:“八家九顷二十亩,共为一井。
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曰市井。
”可知“井”亦为交易之地。
因为“共为一井”,人们均需来此取水,故买卖、交易会于此进行。
从古人对市井的描述来看,市井题材画像砖主要表现的是汉代人民的社会生活以及商业活动。
主要包含市井、市肆、酒肆等内容。
画像砖主要分布于四个地区,大致可分为中原、西南、江南、西北,而市井画像砖的分布却相对集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巴蜀地区,主要位于成都平原。
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巴蜀地区独特的社会面貌有关。
首先,历代封建王朝都强调“以农为本”,文化上自古以来又有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农业是人们生活的物质基础。
其次,商业利润丰厚,与国家争利使得商人同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汉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形成与完善。
在此政策的影响下,致使商人地位低下,如汉高祖刘邦就曾“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4]。
除了封建政府对市场的各种限制,市井的规模也有严格的规定。
《唐会要》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其州县领务少处,不欲设钲鼓,听之。
”[5]所以,想要置市,必须是县以上的政府单位。
瓜州县博物馆馆藏画像砖内容及特色分析
瓜州县博物馆馆藏画像砖内容及特色分析作者:王建荣来源:《丝绸之路》 2016年第18期瓜州县博物馆馆藏画像砖内容及特色分析王建荣瓜州县文物局,甘肃瓜州 736100)[摘要]画像砖作为古代中国传统的一种建筑及装饰材料,具有独特的民族艺术特点和深厚的文化韵味,是民族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为阳刻线条、阴刻线条、浅浮雕等相结合,可用模型印制为素面或彩绘,也可直接在素面青砖上直接彩绘作画。
本文以河西较具代表性的馆藏画像砖为例,分析河西汉代、魏晋、唐代古墓葬中画像砖的内容及特色。
[关键词]瓜州;古墓葬;画像砖甘肃河西境内,汉、魏晋、唐时期墓葬出土的模印画像砖、彩绘画像砖及砖雕,在其艺术风格上,既有对汉代画像砖艺术的继承,又有其自身发展的地域文化特色,形成了汉晋及隋唐砖画艺术的风格体系,成为一种特定地理环境、区域环境下的独特文化现象。
瓜州县博物馆馆藏画像砖类型较丰富,共计为213件,几乎涵盖了河西画像砖类的所有类型。
其题材类型主要有画像类和花纹类。
画像类包括辟邪祥瑞、人物和动物题材;花纹类分为植物类、云纹、火焰纹、几何纹等。
彩绘画像砖多为长方形,一般饰于墓葬照壁或墓室四壁中部,画面主要反映墓主人生前地位、生活环境、需求喜好和当时的民族习俗以及死后同样衣食无忧、信使侍女成双成对、鞍前马后的侍奉等画面。
这种祈福祝愿、追求吉祥幸福或远避灾疫邪恶的画面,是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庶民百姓的普遍心理。
模印画像砖多为铺地方砖,部分为墙壁装饰砖,其纹饰非常丰富,多种纹样常配合使用,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模印画像砖是以雕刻出图案的制砖坯模型,填入泥坯脱模阴干成型,入窑烧制而成,再拣选精美完好的模印砖使用。
1此种模印砖砖坯模型可重复使用,一般一砖即一个完整的图案。
瓜州县博物馆馆藏彩绘画像砖绘制精美,线条流畅,笔法精湛,画面刻画细腻,概括性强,具有独特的西部多民族绘画地域风格。
从绘画线条笔法和对所画对象简单几笔的概括手法来看,当时已有专门的社会服务团体,画师就是其中重要的成员之一。
陕西安康近年发现的几处画像砖
作者: 徐信印;鲁纪亨
出版物刊名: 考古
页码: 216-219页
主题词: 画像砖;出土;安康地区;旬阳;纪年;宋代;基建工程;价值认识;陕西;收集工作
摘要: <正> 近几年来,秦巴山麓汉水流域的安康地区,在基建工程中发现数处画像砖室墓及记年砖,也有部分零散出土的画像砖、纪年砖,虽然地县文物部门做了大量清理收集工作,但由于个别基建单位及社员对古代画像砖的重要价值认识不足,遗弃不取或有所毁坏,故未将所有出土的画像砖全部收存。
现将安康五里长岭北周李迁哲墓出土的文、武官吏画像砖,旬阳城关老寿坪出土的天马、狮子和安康出土宋代武士画像砖,旬阳棕溪出土的人物画像砖,旬阳城关小河北祐圣宫出土的卧牛画像砖及安康、旬阳出土的部分纪年砖加以介绍,常见的人物或动物图案的画像砖,本文不做详细描述。
对汉代画像砖研究状况的研究
对汉代画像砖研究状况的研究
李瑞平
【期刊名称】《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从汉代画像砖的分布与分期、题材内容、艺术风格、思想观念等方面,综述了20世纪50年代至今我国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分析了汉代画像砖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总页数】5页(P69-73)
【作者】李瑞平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
【相关文献】
1.常任侠汉代画像砖石研究述略 [J], 吴衍发
2.学科交叉和东西方交互视野下的汉代画像研究——从《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说开去 [J], 戴月寒;
3.四川汉代乐舞画像砖中的裙摆范式研究 [J], 尹德锦; 唐丽娟
4.地域视角下的汉代四川画像砖研究 [J], 黄欣
5.从历史故事到墓葬图像——汉代画像砖石上的“泗水捞鼎”图及其研究 [J], 唐培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渝西画派作品技艺探析
渝西画派创作技艺探析渝西画派创作技艺探析(摘自美术大观)曹国洪作为一个艺术流派,大多是以一定的地域范围或以某种共同艺术创作倾向为特色而形成的艺术群体,渝西画派也具有相同的特点。
渝西画派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以木刻版画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而逐渐形成的群体组织,通过几年来的探索与发展,已具有鲜明的创作风格,形成独特的创作技艺。
一、以扎实的专业技能,奠定渝西画派发展的根基木刻版画起源于中国,已具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传统。
早期中国木刻版画多用于插图和印刷,属复制木刻。
而创作木刻是鲁迅先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从国外引来的,所以鲁迅先生被誉为“中国现代版画之父”。
文学艺术界以鲁迅先生名字命名的大奖“鲁迅版画奖”是版画家的最高荣誉奖——终身成就奖。
渝西画派的创始人张咏清教授就获此殊荣。
中国木刻版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中,为社会的进步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涌现出北大荒画派、江苏水印木刻、四川重庆黑白木刻等版画流派,他们以鲜明的地域特色或个性风格和强大的群体力量成为繁荣我国美术事业的生力军。
然而近些年,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木刻版画在国内逐渐低迷。
重振木刻版画的辉煌,发扬传统木刻版画的艺术魅力,院校版画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渝西画派是在重庆文理学院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完善成一个艺术流派。
在创建之初就明确了发展方向:以地域特色、职教特色、非物质文化特色为支柱,以发展渝西文化事业,培养中国版画人才为目标。
其创作主体主要是学生。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面临诸多困难。
学院以前没有开设过版画课程,也就没有成型的版画教学体系。
尽管开设了版画课程,只把版画作为专业基础学科。
另外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缺乏创作能力。
因此,必须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在版画教学过程中,首先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同时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对木刻版画的黑白转换、刀法组织、制作与印刷等技能的示范与辅导,让学生熟练掌握木刻版画制作的技术要领。
两汉壁画研究的现状
两汉壁画研究的现状中国古代壁画色彩艳丽,表现生动,语言丰富,其源头可以上溯到原始时期,但真正能够构成意义而不只是色块碎片的壁画则要到秦汉时期的出土文物中才能见到,特别是在两汉时期,我们发现了大量完整的巨幅壁画,画面气势磅礴,云气氤氲,车马络绎不绝、宴乐歌舞不休,反映了汉代物阜人丰的社会环境(见图1)。
汉代的壁画艺术非图1 陕西定边郝滩汉墓出土场面宏大的西王母界神兽乐舞图图2 现藏美国波斯顿美术馆的一组五块壁画空心砖,据传系1915年出土于洛阳八里台汉墓常成熟,几乎蕴含了后世各种绘画艺术中的各种表现技法与创作理念的基本类型,是我们研究中国传统艺术,追本溯源,推陈出新的重要起点。
两汉壁画墓的发掘,最早的记录不晚于十九世纪末叶(见图2),迄今为止已知的(含各种正式发表发掘报告、有关发掘参与者在相关文章中提及,以及仅收录于图录者)发掘(含科学发掘与盗掘)的壁画墓百余座之多,从这些墓葬中出土的典型壁画图像在各种美术史、文物与考古出版物中时常见到有关的介绍、引用和诠释,那些精彩的画面、恢宏的图景给读者和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见图3)。
但图3 杮园汉墓出土,疑为宫廷画师绘制的精美天顶壁画事实上,我们熟知的那些图像只是出土壁画中的九牛一毛,大多数情况下,两汉墓葬中出土的壁画我们都无缘得见,遑论对它们进行分析和讨论了。
相对于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而言,有关两汉壁画研究的成果总量并不多,研究的进展也比较缓慢,其中既有汉代壁画墓发现或发掘)的总数在已知汉代墓葬中所占比例不高之故,亦有出土时的保存状况和出土后的保护条件等方面的原因。
汉代墓室壁画出土时如果保存状况不佳则可能导致图像无法辨识,出土后如果保护不善则会让壁画的色彩变得黯淡、细节迅速消失,出土壁画对保存环境的要求实际上比较严苛,因此很多考古团队和发掘机构在条件不具备时往往选择回填墓葬来保护壁画(见图4),至于那些已经发掘的墓葬,因各种原因而迟迟无法发布正式的发掘报告,同样影响学者们对壁画的研究。
四川汉代画像砖的真伪鉴定
四川汉代画像砖的真伪鉴定图一图二四川汉代画像砖主要出土在四川以及重庆的一些地区,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保存在川渝两地的各级博物馆和区县文物管理所。
但是随着近几年大规模的基础建设,也有一小部分流传于民间。
由于四川东汉画像砖是汉代先民在砖室墓中用于为装饰的冥器,而且只有极少数的砖室墓中才有画像砖,所以流传于民间的四川东汉画像砖十分稀少。
正是因为流传于民间的四川东汉画像砖非常的稀少,在加上它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十分巨大,所以就有一些作假的人来仿制四川汉代画像砖来牟利。
笔者从事文物征集与交流工作多年,见过许多商家和藏家的四川东汉画像砖,发现其中大部分为仿制的画像砖。
这些仿制砖有的像一点,有的完全属于臆造,其方法各式各样,我们收集了一些这些仿制砖的资料,发现有以下几种造假方式。
本文列举如下,以就教于方家。
一、依照汉代画像砖拓片来仿制在各种汉代画像砖的仿制方法中,最常见而且数量也最多的是依照各个博物馆馆藏的汉代画像砖的拓片为蓝本的仿制方法。
因为要仿造一个东西,你首先必须要有一个范本,或者是一个样本,否则就变成艺术创作了。
但是四川汉代画像砖的实物在民间太少了,基本上都在国家的博物馆里收藏着,除了有限的几个博物馆以外,就是在一般的国营博物馆里那也是非常稀少了。
所以那些造假的没办法,只好买博物馆卖的拓片或是出版的印刷品来作母本。
图一是一幅对广汉文管所藏“渔筏砖”的仿制,可能是拓片不清楚,仿制者按自己的理解把它清晰化了。
结果竹筏像是一把五弦琴,竹筏上的立者本来是在用竹竿撑船,结果被改变为拿着三叉戟的战士,还画蛇添足的在砖的中上方刻上鱼父两字。
图二是新都杨升庵博物馆藏的渔筏砖。
图三是仿制的月神画像砖,可能是对画像砖拓片理解不了,仿成个奇怪的画像砖。
原因是这种羽人画像砖有个变种,一个是日神画像砖,羽人腹部为太阳,太阳中间有一只金乌;另一个是月神画像砖,羽人腹部为月亮,月亮中有一棵桂树和玉兔。
这匹画像砖仿的是月神砖,可是桂树旁的却不是玉兔,有一点像金乌。
忠县甘井中坝考古谜的猜想
忠县甘井中坝考古谜的猜想忠县甘井中坝考古谜团遗留谜团窖藏、柱洞、尖底缸仍留谜团中坝被初步确定为古代盐都,但一些谜团至今无法得出结论。
窖藏谜团: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地层,考古学家发现了数以百计的灰坑和窖藏,它们关系复杂。
“像中坝这样密集分布和关系复杂的情况,在其他遗址中很难见到。
”四川考古院孙智彬教授说。
它们用来储藏什么?怎样储藏?至今还没有答案。
柱洞谜团:从遗址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春秋战国地层,专家均发现了一种奇怪的柱洞类遗迹。
孙智彬说:“这种遗迹现象,我们从未见到过,也没有找到类似的资料记载。
”尖底缸谜团:敞口深腹尖底缸是专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发现的主要器物,考古队曾安排两位有丰富经验的山西技工对这类器物进行拼对、修复,但经过近3个月的工作,一件也未能修补起来。
它的发现令人震惊,它的发掘令世界关注;它被誉为三峡库区最具价值的古文化遗址。
我国已故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先生曾说:谁能解决它的性质问题,谁就应该被评为院士。
它就是神秘的中坝遗址。
现今,中外专家正试图携手破解其中的众多谜团。
[3] 中国历史博物馆、重庆三峡博物馆采用日本技术在中坝遗址整体截取12米深的地层剖面作为馆藏文物保存。
“整个遗址连接性很强,历代没有缺环。
”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文史馆馆员陈丽琼女士说。
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具有悠久的历史,原始瓷器可以追溯到夏朝。
到了唐宋时期,瓷器迅速发展,不断地得到改进,瓷器的造型、图案、釉色等变得更加美丽和漂亮。
而忠县中坝遗址出土的有全国各地的瓷器,浙江的越窑、龙泉窑,江西洪州窑,景德镇的湖田窑,安徽的繁昌窑,河南的湘州窑、临蓐窑等应有尽有,在发掘出土的这些瓷器中有许多是国内的孤品。
四川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智彬认为,从该遗址发掘出的成果来看,已创下六个全国第一:1.从全国古遗址来看,地层堆积最厚。
2.延续时间最长。
3.出土遗迹、遗物种类和数量最丰富。
4.第一个经过科学、正规发掘,确认了的井盐生产遗址的遗址类别型。
陕、鲁、豫地区汉代画像砖石中建筑图像研究的开题报告
陕、鲁、豫地区汉代画像砖石中建筑图像研究的开
题报告
题目:陕、鲁、豫地区汉代画像砖石中建筑图像研究
研究背景:
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国建筑史上一
个特别重要的阶段,其建筑风格和技术水平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同时,汉代画像砖石也是汉代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图像内容生动形象,形式多样,是研究汉代建筑历史和建筑艺术的重要文物材料。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陕、鲁、豫地区汉代画像砖石中的建筑图像进行
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了解汉代建筑的形制、结构和设计特点,探讨汉
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为汉代建筑史和文化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实
物依据,同时为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现场考察、数字化处理等多种方法进行
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1. 搜集陕、鲁、豫地区汉代画像砖石的资料和图片,建立数据库;
2. 就收集到的资料和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确定研究对象;
3. 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比较,了解其形制、结构和设计特点;
4. 结合汉代文化、历史和建筑背景,探讨其建筑艺术发展和演变;
5.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研究对象进行处理和展示。
预期成果:
本研究预期能够搜集整理出一批陕、鲁、豫地区汉代画像砖石中的建筑图像,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和比较,深入了解汉代建筑的形制、结构和设计特点,探讨汉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为研究汉代建筑史和文化史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也为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同时,本研究还预期能够形成一批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并为汉代建筑史和文化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陕与巴渝地区画像砖差异性探析摘要:汉代魏晋时期的画像砖具有博大精深的艺术价值,且分布区域很广,其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也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甘陕地区出土的绘制画像砖与巴渝地区的刻制画像砖有着明显的差异。
文章从画像砖的艺术形式、创作题材及文化影响三方面对甘陕地区和巴渝地区的画像砖进行探索性比较研究,以求挖掘其深层的内涵。
关键词:甘肃;巴渝;画像砖;艺术检索: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4)05-0153-02Th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of Portraits and Bricks between Gansu,Shanxi and Bayu RegionsZHANG Yuan,MA Jian(corresponding author)(The Chong 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Abstract :The portraits and bricks in Han Wei and Jin Dynasties are with profound artistic value,and the distribution is very wide. Its forms of art and performance practices are of great difference,especially the unearthed bricks and portraits inGansu and Shanxi,the engraved bricks in Bayu are quite distinct. In order to explore its underline meaning,this passage will have an exploratory study of the portraits and bricks in Gansu Shanxi and Bayu regions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which include the art forms of bricks and portraits,creative materials,cultural influences.Key words :Gansu Shanxi;Bayu;portraits and bricks;artInternet :中国汉画像砖产生于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的汉代,魏晋时期也基本沿用这一艺术形式,它再现了这个时期的主体文化,反映了这个时期社会的思想、文化、民俗的各个层面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由于各地域文化的差异以及自然环境的不同,汉画像砖也呈现了丰富的艺术形态。
笔者考察了甘陕地区出土的这个时期的画像砖作品,其中一部分是采用绘画的形式进行表现,这与巴渝地区发现的大量石刻或砖刻画像砖产生了极大的形式差异,这也反映了两个地区之间文化和艺术的不同,本文以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魏晋时期出土的绘制画像砖和重庆三峡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魏晋时期出土的刻制画像砖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以求探寻两个地区之间的形式与文化差异。
一、艺术形式的差异性(绘制、刻制)(一)使用材料工具的差异甘陕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该地区绘制画像砖采用该地区富有的碳酸盐粉土(俗称黄土)低温烧制制成。
经甘肃博物馆专家介绍为黄土制成泥坯,在300℃左右的低温下烘烤烧制而成。
该低温泥砖硬度较高,不易形变,有一定的吸水性,便于颜料的附着和绘制。
但黄土泥砖抗氧化性、耐腐蚀等方面远不如青砖,这也是目前汉画像刻制青砖远比绘制黄土泥砖出土量大很多的根本原因。
巴渝地区的刻制画像砖,通常采用本地区富含铝硅酸矿物成分的分化粘土,采用较高温度烧制,通常达到900-1100℃,使粘土中的铁成分发生化学变化,并在煅烧的过程中加水冷却生成低价铁(FeO),即呈青色。
笔者在考察烧制的过程中发现,加水的时机非常重要,如不加水,砖则会成红色。
这种砖在南方原料非常丰富且耐潮、易于保存,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由此可以看出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所选基材的差异性。
就艺术文化影响而言,甘肃作为河西走廊的要塞,其西端的嘉峪关、酒泉、敦煌等地,东至高台县,长达上百公里,都是魏晋墓葬彩绘画像砖集中分布地带。
就地理环境而言,甘陕地区气候干燥,彩绘作品利于保存,且畜牧业发达矿产丰富,利于绘制材料的取材和制作。
此地出土的画像砖考证,通常在砖坯上要附着一层基层材料,以便下一步绘制颜料的附着。
通常为两种形式,一为将黄土与水和树脂胶制成的乳状物均匀刷至砖体上。
二为使用白垩粉,偶尔也用石膏等矿物粉刷在砖体上,便于绘制者在基层材料上进行艺术创作。
“彩绘颜料以矿物质颜料为主,如石绿、朱砂、赭石等,颜料胶结物主要为植物、动物胶及白矾,这些天然矿物颜料的色泽艳丽、色度饱和、耐久性强,不易变色”。
①较甘陕地区而言,巴渝地区刻制画像砖的创作原料非常单一,烧制难度很大,不便于民间小作坊制作,便于应用在规模较大的室外建筑施工中。
这也是刻制画像砖多出现在大型墓穴和贵族建筑之上的原因之一。
(二)平面与三维造型的差异由于创作技法的差异导致他们在造型语言上呈现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即甘陕地区画像砖采用绘制的方式,而巴渝地区画像砖多采用青砖刻制的方式进行创作。
从造型形式上区分,前者为平面化艺术形式,后者为三维立体艺术创作。
这一创作形式的差异导致艺术形式与表达方式的不同。
甘陕地区绘制画像砖基本采用较为统一的规格进行创作,通常其规格为30×15×8厘米左右。
而巴渝地区刻制画像砖规格较多,采用较多的为两种形式,一种为46×46厘米的方形砖,另一种为46×26厘米的长方形转。
甘陕地区绘制画像砖运用绘画的方式,通过线条、笔触、色彩进行平面化的表现。
巴渝地区刻制画像砖采用刻制的方式进行创作,其形式具有体积感和空间造型的特点,这是绘制画像砖平面化表现中所不及的。
从立体造型的角度看,巴渝地区刻制画像砖的三维造型特点是其作品更具视觉冲击性,造型厚重,便于个体形象的表达。
而甘陕地区绘制画像砖的“平面性”较刻制画像砖更适合叙事化的情节性表达,形式语言更加的丰富,或笔触,或色彩,或墨色,这方面又是刻制画像砖无法达到的。
(三)技法运用的差异由于甘陕地区绘制画像砖与巴渝地区刻制画像砖使用材质的不同,其运用的技法形式也有着本质的不同。
甘陕地区绘制画像砖沿用了秦汉时期中原地区流行的墓室壁画形式,以工笔着色的方式进行表现。
洛阳出土的东汉时期老城西北烧沟第61号汉墓壁画与之有着相似之处,“墓壁材料分砖石两类,一般是先在砖石表面抹一层石灰泥,干后作画。
作画步骤是先用墨笔勾轮廓,然后平涂颜色,画面效果质朴”。
②甘陕地区绘制画像砖民间画工的痕迹较为浓厚,笔法更加的流畅,不拘于规矩,施色也较为写意。
大多采用中锋用笔,但其中《扬场图》《煎饼图》(公元220-420年甘肃省酒泉市出土)等作品之中也出现了侧锋用笔和类似于明清时期山水画皴法的形式。
从该地区绘制画像砖中似乎可以揣测中国画写意技法萌芽阶段的发展脉络。
而巴渝地区刻制画像砖基本沿用秦汉时期特有的砖刻技法,“用模印和刻划两种方法制成,形状分大型空心砖和实心的扁方砖两类”,“多采用阳模,印成的画像多呈凹陷的阴线;少量使用阴模,画像线条鼓凸。
”③巴渝地区的画像砖则是运用了版雕的艺术手法,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用浅浮雕的方法,把画面突出在平面上,即现将要表现的画像在平面上画出轮廓,将轮廓四周之平面剔去很薄一层,再在轮廓上加工刻画。
另一种是线条表现法,即在平面上以各种凸出的直线曲线构成要表现的图画。
从构图上分析,甘陕地区的画像砖大多以焦点式构图为主,形式多样,不拘于装饰样式,大多以写实的、个体的自然场景进行表现。
并且没有表现出等级化的人物表现,甘陕地区的画像砖在着色方面运用了传统国画的渲染技法,用黑色勾边,用石绿、朱砂、赭石等丰富的色彩进行渲染,以达到一定的立体感和空间。
由于甘肃河西地区特殊的高盐碱地理环境使画像砖在千年埋葬中受盐碱侵蚀,导致其退色甚至脱离,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甘肃博物馆里陈列的彩绘画像砖所呈现出来的色彩很单一,大多只显示出朱砂和赭石两种色彩了。
而巴渝地区由于本身技法已经创作出一定的空间感,所以在着色上采用平涂的方式,且色彩单一。
由于气候环境及氧化的原因,我们现在基本看不到巴渝地区画像砖上的色彩了。
甘陕的绘制画像砖的线条绵长、柔细和紧密,可以像水墨画,国画那样着色,而巴渝的雕刻画像砖是以一种十分肯定、简约、刚劲有力的刀工刻制而成,因此具有一种使人振奋的力量感。
这种刀工所创造的线性美,是任何绘画中的线条所无法替代和比拟的,它的线条在粗细、长短、曲直、高低、疏密上又是千变万化的,这就使它在形式美的构成上,达到了一种古朴厚拙、浑雄豪放、大气磅礴的艺术境界。
但由于都是一砖一画,受篇幅尺寸的限制,使它们在一个点上达到了相通,那就是“以少胜多”的艺术手法,不可能细雕细琢,这样反倒造就了简洁、清晰、明确等特点,它们都大胆地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凡可要可不要的细节,一律省去或摈除,极力强化形象的关键转折部位,用它的外轮廓来展示姿态、动势以至表情和“情绪”,由此,形象的力度感增强了,清晰感也得到了强化。
形象的简约与夸张,和它在构图上所营造出的朴素大气是非常协调的。
二、创作取材的差异性从甘陕地区绘制画像砖创作题材类型上考证,大多属于表现世俗化的题材,这与巴渝地区刻制画像砖有着很大的差异。
该画像砖除少部分反映贵族生活以外,大部分是描写劳动人民的劳动或生活场面,既有生产劳动,车马出行,又有庭院建筑,神话传说,优美风景和社会风俗。
巴渝地区刻制画像砖的题材更多的是表现当时贵族阶层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对神的崇拜。
三、文化差异性的影响汉代甘陕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正处于经济繁荣时期。
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是画像砖产生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人们用画像砖这种特殊的艺术手法记录着他们繁荣的生活场景。
而文化对画像砖发展和创作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各地区出土的汉代画像砖都含有当地传统文化的积因,即当地文化对汉代画像砖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各地区的汉代画像砖有着明显的个性特征。
但是,总体来讲,两地汉代画像砖艺术主要体现的是南北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汇。
基于我国传统的文化体系,墓葬文化产生了无比丰富的美术作品,画像砖便是其中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由于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导思想,伦理道德提倡以“孝”为首,产生了“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现象,形成了“事死如事生”的观念,因此厚葬之风盛行一时”。
④因此也成了画像砖产生和兴盛的巨大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