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城市观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加坡——花园城市》观后感
英国人史丹佛·莱佛士在一八一九年抵达新加坡,代表英国东印度公司从荷兰人手中取得新加坡的经营权。

五年后,新加坡正式成为英国在东方的殖民地之一。

莱佛士曾任爪哇地区的副总督,行政经验丰富,在短短的八个月中就完成了新加坡第一张城市规划图。

莱佛士规划了行政区、港区、码头,以及不同族群的住宅区。

这一个规划,奠定了新加坡城市发展的基础,并且留下了英国城市规划的传统。

莱佛士的城市规划至今大致被保存下来,成为新加坡城的历史核心区。

新加坡河口是个天然良港,英国人最擅长海运经营,莱佛士的港区建设使得新加坡在一八七零年代就成为欧洲与亚洲之间最重要的转口港。

开港之后,经济繁荣,吸引了大量的移民。

人口由一八三零年代的三万人持续增加到五零年代的八万人。

最主要的移民是来自福建、广东地区的华人,华人一直占新加坡总人口比例的八成以上。

新加坡的原住民是马来人。

与华人同时移民的还有印度人。

这些不同的族群在新加坡形成一个多种族、多宗教的文化拼图。

一九四一年底,日军发动战争,七天之内就攻陷了兵力薄弱的英国军队。

英军投降日,刚好是中国农历新年。

日军进城,对不同族群进行一系列拉拢与分化政策,种下了日后不同种族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

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一日,日本宣布投降。

九月五日,英军重返新加坡,虽然接受当地居民热烈的欢迎,但是胜利的喜悦是短暂的,战乱留下了一个百废待举的城市。

战后的新加坡,一直到1950 年底都是英国的殖民地。

当时社会上问题很多,许多都是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譬如住房问题,城中许多的住宅都是二至三层,然而其中住了三四十户人家,每一层住了十到十二户人家,共同使用一个厨房,一个厕所,儿童缺乏游戏空间。

当太多人住在一起时,尤其当族群不同时,自然会问题紧张。

战后很多学生离开学校,因为战后的婴儿潮,工作机会很少,只有当公务员,还有在外商公司,从事进出口贸易等等。

还有一些个人的店铺工作,中文学校毕业的学生,却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只能在一些中国的店铺工作,且仅能糊口,所以情况非常糟糕。

令人们最开心的是能够找到一份工作与一个住处。

这就是五零年代新加坡的情况。

战后的新加坡举行了公选,人民行动党大胜。

李光耀(刘太格口中的真正的“新加坡规划之父”)出任人民行动党总理,从此开启了他的治国之路。

一九五九年,人民行动党取得独立政权时,当时的决议是以公屋政策作为第一优先。

这个决议没有任何人反对,就是全力
以赴。

住者有其屋是人民行动党的第一个政策。

遵循着这一政策,政府着手清理城区内杂乱无章的居民集中区,开始广建符合现代化水准及良好公共设施的国民住宅。

这个政策尽然持续了数十年,成为人民行动党的施政主轴。

住者有其屋的政策逐渐扩大成为一个结合公基金、公共政策、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的整体国家发展策略。

而新加坡也因为住者有其屋的成功而举世闻名。

新加坡政府不盖零星的国宅,这个政府从不跑短线,他们善于长期规划,并兴建经过了仔细规划的、公共设施配套完整的新市镇。

而且百分之九十的人住在有捷运系统联系的新市镇中。

而新加坡新市镇的成功也正是在于大量的精确的整体规划,并且确保了必要的公共设施,创造了大量的开放空间。

离开市区的捷运路线都走高架,沿途风景美丽,视野开阔。

新加坡的新市镇与捷运相辅相成,没有一个新市镇没有捷运。

车站的位置设立在新市镇的中心商业区,而且贴心的是公车站与捷运站不仅仅只是在附近,而是连在一起,这在新加坡的新市镇,因为是整体规划,所以都是如此。

公车站与捷运系统,好像是一体设计,至少都具备国际水准,公车抵达每一个新市镇的住宅区,所以完全不需要自备汽车。

捷运直达商业中心,因此确保了商机,而商业中心的人潮也确保了捷运的客源,有捷运与公车直达的商业中心,因为交通便捷,当然也成为供应新市镇居民休闲娱乐消费等各式各样需求的生活中心。

商业中心通常有一到四个大型的旗舰百货公司,再搭配相当数量的小型商店,刚好服务新市镇二十万人口。

商业设施与人口的数量是想对应的,所以百货公司与商场的客源其实是在规划之中的。

再往外围一些就是办公区与无污染的工业区。

每一个新市镇都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而不必每一个人都挤到城中心工作,所以就减低了道路的交通负荷。

新市镇中心是新镇生活机能的集中之处。

其余地区就是纯粹的住宅区。

一个新市镇有五万户人家,大约二十万人口,而新市镇建设的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推估这些人口数量所需的公共设施的项目与数量,如公园,小学,车站,停车场等。

经过了细致地计算,然后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不会边做边想。

新加坡的住宅社区一定规划了大量的开放空间,公园还有建筑物周边的绿地以开阔的草皮与大树为主,小孩子与青少年绝对不愁没有空间玩耍。

社区的配置了立体的停车场,规划成了开放的空间,一定经过精心计算,每一部车子都一定有停车位,所以几乎看不到违法的路边停车。

新市镇的四周被快速道路所环绕,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其实也是新市镇的隔离带。

绿化带宽大三十公尺,而且隆起,再加上好几层茂密的乔木,在绿化带内侧根本听不到快速道路上的噪音。

三十公尺宽的绿化带同时也创造了新市镇与快速道路之间的道路景观,同时也确保了居民的宁静与安全。

层级分明的道路系统是是新市镇交通方便,住宅区内宁静安全的不
二法门。

住宅区内绝无大干道,只有慢车道与人行道。

以上这些细腻的规划手法,再加上严格的工程管理质量,新加坡的新市镇终于成为了都市计划教科书中的典范。

新加坡的规划有其自身的缺陷,就是单一的重复性,每一个新市镇都是在一个模式下展开和发展的,这些新市镇没有新城地方独有的特色或者承接历史文脉的发展,单独是为了节约空间和最大化规划管理和实施。

也是比较容易实现的规划,而中国的国土面积太大,人口众多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每个规划的背后都有大量的数据和制约因素,而不能像新加坡那样直接建立一个新城市,用快捷的交通联系整个国家,人口众多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人口的疏散和搬迁都涉及到很多方面。

我们应该像新加坡学习的地方是规划的全面性和实施力度,这个是政府一直以来的问题,在规划方案有很多,但是每一个领导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工作重心,我们的规划在落实的方面的确不怎么到位,每一届规划调整的方向不一样,重大项目的建设没有政府的支持得不到很好的持续开发。

城规11-1
刘倬榕
10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