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学期基本知识--第2章节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梳理一、概述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逐渐展开。
这一单元作为全册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部分,内容涵盖了数与代数、几何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多个方面。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以及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对第一单元知识的梳理,学生们可以明确学习方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图形的初步认识等核心内容。
数的认识是数学学习的基石,包括整数的认识、小数和分数的初步认识等。
数的运算是数学学习的重点,涉及加、减、乘、除的基本运算及混合运算。
图形的初步认识则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基础,包括平面图形的认识和简单图形的绘制等。
本单元还涉及一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用性。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和方法,培养自己的数学素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能够建立基本的数学知识体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学生还需要通过实践应用,培养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意识。
本单元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需要认真对待并付诸实践。
1. 介绍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要性。
随着新学期的到来,四年级的数学课程正式拉开序幕。
第一单元的学习对于整个学期乃至整个学年的数学学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关于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和重要性的介绍。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数、形、空间与图形等,并学会运用这些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和问题解答。
学生还需要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第一单元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基础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后续的数学知识。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复习课第一和二课时
超级记忆法-记忆 方法
TIP1:在使用场景记忆法时,我们可以多使用自己熟悉的场景(如日常自己的 卧 室、平时上课的教室等等),这样记忆起来更加轻松; TIP2:在场景中记忆时,可以适当采用一些顺序,比如上面例子中从上到下、 从 左到右、从远到近等顺序记忆会比杂乱无序乱记效果更好。
1
3x
2 .
例4.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值的大小:
1 log6 7, log7 6; 2 log3 , log2 0.8.
例5.设 f x 4x a 2x1 b, 当x=2时,f(x)有最小值10.
求a,b的值。
解: f x 4 x a 2 x1 b 2 x 2 2a 2 x b 2 x a 2 b a 2
质 (3)a>1 时,a 越大越靠近 y 轴,0<a<1 时,a 越小越靠近 y 轴,
(4)在 R 上是增函数
(4)在 R 上是减函数
11.对数的定义:如果 ab N( a 0且a 1),那么数 b 就叫做以 a 为底 的 N 的对数,记作 log a N b ,其中 N 0,b R 12.指数式与对数式的互化
若a≤0,则f(x)不存在最值。若a>0,由题
意可知,要取最小值,需 a 2 x a 4
此时,最小值为b a 2 b 16 10,b 26
综上:a=4,b=26
例6.设0<x<1,a>0且a≠1,比较 log a 1 x和log a 1 x
的大小。
解:
log
a
1
x
log
a
1
x
log
对数与对数函数
对数换底公式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词源学分析(一)中国课程的词源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频频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
中国古代课程大多指“学程”,即学业及其进程。
(二)西方课程的词源英国斯宾塞在1859年发表的一篇著名文章《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中最早提出“curriculum”(课程)一词,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Curriculum是从拉丁语currere派生而来的,意为跑道,奔跑。
二、几种经典的课程定义1.课程即教学科目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的总称”。
《中国大百科全书》:“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
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
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学科。
”王道俊、王汉澜:“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狭义指一门学科”。
2.课程即学习经验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卡斯威尔和坎倍尔:“课程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所有经验。
”靳玉乐: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
3.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这种定义认为社会文化中的课程应该是社会文化的反映。
学校教育的职责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技能。
这种定义的基本假设是:个体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个体社会化。
课程应该反映社会需要,以便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
这种课程的实质在于使学生顺应现存的社会结构,强调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学生转向社会。
教师资格证-(高中)思想品德-第四章-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第二节-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评价与反思
教师资格证-(高中)思想品德-章节练习题-第四章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知识-第二节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评价与反思[单选题](江南博哥)1.王老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中开展“角色扮演”实施探究活动,活动结束后,通过组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最后评选出“最佳演员”,这体现了()。
A.评价方式程式化B.评价主体多元化C.评价时机常态化D.评价手段单一化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材料中既有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又有教师评价,这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故本题选B。
[单选题]2.某教师开展课堂演讲活动,让同学们分成5组,为每一位演讲者打分。
最后结合老师自己的评价,综合判定每位演讲者的分数。
该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注意到了()。
A.评价方式的多样化B.评价主体的多元化C.评价方式的情境化D.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参考答案:B参考解析: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评价主体从单向转为多向,增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强调被评价者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建立学生、教师、家长、管理者、社区和专家等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制度,以多渠道的反馈信息促进被评价者的发展。
评价方式多样化是指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
评价方式情境化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自然环境下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综合化是指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故本题选B。
[单选题]3.某老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提问学生。
并通过多样的话语评价每个学生的回答表现,比如“声音很洪亮”“善于观察生活”“概括总结能力较强”等。
该老师对学生的评价体现了()的要求。
A.强调学生既是评价对象,也是评价主体B.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C.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D.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题目中的老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进行的多样化评价,都是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体现了“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故本题选C。
CCNA第四学期官方章节考试题之第四学期《Final_Examination》(附答案)
公司与AA2SSH存在不正确的访问控制列表条目。
访问列表中的必须在会防止以明文传输登录信息如果身份验证失败,则会断开PPP 会话连接会发起双向握手容易遭受回送攻击4命令show frame-relay map的输出如下:Serial 0 (up): ip 192.168.151.4 dlci 122, dynamic, broadcast, status defined, active 下列哪三种说法正确描述了所示内容的意义?(选择三项。
)192.168.151.4代表远程路由器的IP 地址192.168.151.4代表本地串行接口的IP 地址DLCI 122代表远程串行接口DLCI 122代表用于连接远程地址的本地编号broadcast表示动态路由协议(例如RIP v1)可通过此PVC 发送数据包active表明ARP 进程正在工作5路由器的SDM 主页会显示哪三点信息?(选择三项。
)ARP 缓存闪存的总容量和可用容量路由表已配置的LAN 接口的数量是否配置了DHCP 服务器该LAN 中路由器的数量6从非军事区分界点本地环路网云确保在确认确保路由器上有通向下列哪三种说法正确描述了CSU/DSU调制解调器用于端接本地数字环路。
CSU/DSU调制解调器用于端接本地模拟环路。
路由器通常被视为路由器通常被视为10在链路质量测试完毕后,路由器在协商第LCPNCP它会被丢弃。
它会被放到队列中,直到主机它会被转换,源端口号保持为它会被分配其端口范围内的第一个可用端口号。
交换虚电路的相关信息将DLCI 映射到网络地址提供流量控制提供错误通知提供拥塞通知发送keepalive 数据包以检验PVC 的工作情况14请参见图示。
下列说法中哪三项正确?(选择三项。
)启用了NAT 过载。
启用了动态NAT。
地址转换会失败。
接口配置不正确。
地址为192.168.1.255 的主机将被转换。
进入0/0/2 接口的流量先被转换,然后才流出串行接口0/0/0。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2章城镇和乡村第3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教案湘教版必修第二册
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涉及的概念、发展阶段、影响因素及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以下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梳理:
一、城镇化概念及其类型
1.城镇化: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地区转移,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现象。
2.城镇化类型:根据不同标准,城镇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城市型城镇化、镇型城镇化、小城镇型城镇化等。
2.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使其能够从统计图表中解读城镇化进程的发展趋势及影响因素。
3.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4.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其理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5.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城镇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素养。
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与协作能力。
5.针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加强课堂管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
-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湘教版必修第二册》教材,提前指导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4.总结归纳:
-在新课呈现结束后,对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强调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1.随堂练习:
-设计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2.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六、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高一上学期物理章节及知识点
高一上学期物理章节及知识点第一章:运动和力学1. 运动的描述和研究方法2. 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3.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4. 牛顿第二定律:力的概念和计算5.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第二章:牛顿力学1. 物体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2. 平衡力和非平衡力3. 摩擦力和弹力4. 垂直上抛运动和万有引力5. 弹性力和胡克定律第三章:动能与功率1. 动能的定义和计算2. 动能定理和力学能守恒定律3. 机械功的定义和计算4. 功率的概念和计算第四章:匀速圆周运动1. 圆周运动的描述和研究方法2. 角度与弧长的关系3. 圆周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4. 向心力和离心力5. 牛顿万有引力和开普勒定律第五章:物体的平衡1. 杆的平衡条件和平衡力的分析2. 杠杆原理和浮力3. 浮力和物体浮沉平衡4. 牛顿力学在平衡问题中的应用第六章:机械波的传播1. 机械波的类型和传播特征2. 波的干涉和叠加原理3. 驻波和共振现象4. 声波的传播和声强的计算第七章:光的直线传播1. 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速度2. 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3. 光的透射和色散现象4. 光的波粒二象性和光的干涉现象第八章:光的电磁波特性1. 光的电磁波特性和光的偏振2. 光的光程差和相干条件3. 光的光谱和光的衍射现象4. 光的多普勒效应和光的吸收第九章:电场与电势1. 电荷与电场的关系和库仑定律2. 电场的概念和电场强度的计算3. 电势差和电势能的概念4. 电位和电势差的计算5. 电场的叠加原理和静电屏蔽第十章:电流与电阻1. 电流的概念和电流强度的计算2. 电路中的串并联和欧姆定律3. 电阻的概念和电阻的计算4. 电阻器的特性和理想电源以上是高一上学期物理的章节和重要知识点,通过深入学习这些内容,你将建立起对物理学的基本理解和应用能力。
希望本学期的物理学习能够顺利进行,为将来深入学习和应用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资格证考试之第二章-中学课程 总
13下:简述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1)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 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 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是学生在教师指 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 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主旨的学习领域。 (3)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不仅是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的重 要手段,而且是综合实践活动探究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教育的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 (4)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 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主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且以操作性学 习为特征的学习领域。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学习领域,它强调学生 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 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并倡导以项目为载体从事学习活动。
–小学:综合课程为主 –初中:综合与分科结合 –高中:分科课程为主
• 综合课程
–优点:①破旧学科界限,促知识融合,增强课程的内在联 系,贴近学生生活
–②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整体认知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和方法论
–③利于减少学科数目,减轻学习负担 –其缺点:①教科书编写难度大 –②逻辑体系比较松散,不利于获得学科系统知识 –③对于教师的能力和水平要求较高
程
能力
科学、环保等课程
研究型课 重探究态度与 学生自己组织、探索、 重过程
程
能力
研究课程
三者关系: 基础型课程是后两类课程的基础 拓展型课程是研究型课程的基础 拓展型、研究型课程对基础型课程有增益促效的作用
(二)制定者或管理层次
• 国家课程 – 国家课程是指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 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是国家一级课程。
八年级上四章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四章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学期共有四个章节,分别是“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图形的坐标表示和变换”以及“运动与力”。
第一章数与式数与式是初中数学的重点,也是初中数学的难点。
数与式这个章节主要讲了有理数四则运算、数字推理和简单的代数式子。
在这个章节的学习中,我们需要掌握以下知识点:1. 有理数四则运算有理数四则运算是数与式的基础,也是初中数学的难点。
掌握四则运算,需要掌握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需要掌握绝对值的概念,需要掌握相反数和倒数的概念。
2. 数字推理数字推理是数与式中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来解决数学问题。
数字推理需要掌握奇偶性、序列、等差数列等知识。
3. 代数式子代数式子是数学的代数部分,需要掌握有理数系、代数式子的定义、代数式子的转化和化简等知识。
第二章方程与不等式方程与不等式是初中数学的难点,影响了很多同学的成绩。
方程与不等式需要我们掌握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方程与不等式的根与系数、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两元一次方程等等知识点。
1.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是方程与不等式这一章的最基础的知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包括方程与不等式的定义、代数方法、几何方法、复合方法等。
2. 方程与不等式的根与系数方程与不等式的根与系数需要掌握求解方程与不等式的根,以及求解方程与不等式的系数等概念。
3. 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与不等式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需要我们掌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判别一元二次方程的根、求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画法等知识。
第三章图形的坐标表示和变换图形的坐标表示和变换是初中数学的重点,需要我们掌握直角坐标系、坐标系的简单运用,以及坐标系的平移、旋转、镜像等基本变换。
1. 直角坐标系直角坐标系是图形的坐标表示和变换的基础,通常都是直角坐标系来表达,需要掌握坐标系中的点、横纵坐标、坐标轴、轴线、原点等概念。
2. 坐标系的简单运用坐标系的简单运用一般包括图形投射、图形旋转、图形对称、图形平移等知识点。
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四单元知识点归纳总结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一系列重要的知识点,现在我将为大家做一
个归纳总结。
1. 数学概念:
- 我们复习了代数基础,包括解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和解集的表示方法。
- 学习了平面几何中的角度计算,特别是平行线与转角的关系。
- 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性统计,包括平均数、中位数和
众数的计算。
2. 语言艺术:
- 我们通过阅读和分析了几篇文学作品,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文
学鉴赏水平。
- 学习了如何写出结构清晰、逻辑严密的议论文,包括论点的提出、论据的选择和论证过程的展开。
- 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在写作中恰
当运用。
3. 自然科学:
- 深入了解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包括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
能量流动。
- 探讨了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特别是酸碱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
- 学习了物理中的力学单元,重点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和力的平衡。
4. 社会科学:
- 我们研究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以及全球化对文化多样
性的影响。
- 学习了基本的经济概念,如供需关系、市场经济和宏观经济政策。
- 了解了政治体制的多样性,包括民主制度、独裁统治以及它们对
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不仅掌握了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还提高了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知识点应用到实际生
活和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四单元第2课时《铃儿响叮当》《铃儿响叮当的变迁》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音乐感知能力,提高音乐审美鉴赏能力,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思维。通过学习《铃儿响叮当》及《铃儿响叮当的变迁》,使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魅力,理解不同音乐表达的情感,提升音乐素养。同时,通过分组合作演唱、演奏和改编创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此外,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提高自信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
-明确团队任务,指导学生合理分工,提高协作效率。
-组织团队活动,培养学生相互信任、协作配合的精神。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铃儿响叮当》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同版本的同一首歌曲?”(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音乐变迁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铃儿响叮当》的基本概念。这首歌是一首广为人知的圣诞歌曲,具有欢乐的旋律和富有节奏感的歌词。它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铃儿响叮当的变迁》这一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体现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以集体练习、小组竞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节奏感。
(3)音乐欣赏与评价:学பைடு நூலகம்往往难以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特点,评价时缺乏依据。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音乐欣赏,培养审美能力。
-传授评价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4)团队协作中的分工与配合: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可能存在分工不明确、配合不默契等问题。
《大学计算机》2022-2023-1学期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大学计算机》2022-2023-1学期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章节答案2024年1.通常把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合称为计算机系统。
答案:错2.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程序和各种服务程序等。
答案:对3.任何型号的计算机系统均采用统一的指令系统。
答案:错4.计算机系统功能的强弱完全由CPU决定。
答案:错5.SRAM存储器是动态随机存储器。
答案:错6.程序一定要调入内存后才能运行。
答案:对7.第二代计算机可以采用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答案:对8.第一代计算机的主存储器采用的是磁鼓。
答案:错9.计算机软件包括_____和_______两大类。
答案:系统软件;应用软件10.衡量CPU性能的主要技术参数是_________、字长和浮点运算能力等。
答案:主频11.存储系统是计算机的关键子系统之一,存储器的种类一般可以分为_____和_______。
它的常用技术指标为_____和______。
答案:内存储器;内存;主存储器;主存;外存储器;外存;辅助存储器;辅存;存储容量;存储周期12.在计算机中,1 K是2的______次方。
答案:1013.计算机的CPU每执行(),就完成一步基本运算或判断。
答案:一条指令14.在微机系统中,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存放在()中。
答案:ROM15.接口(Interface)是连接外围设备的电路,位于I/O设备和()之间。
答案:CPU和存储器16.计算机存储器容量以()为基本单位。
答案:字节17.第一代至第四代计算机使用的基本元件分别是()。
答案: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8.第四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标志是()。
答案: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19.第二代电子计算机的主要标志是()。
答案:晶体管20.计算机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是()。
答案:硬件和软件21.在计算机中,利用二进制数表示指令和字符,用十进制数表示数字。
答案:错22.二进制数10001111的反码是01110000二进制数10001111的反码是01110000。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全册课件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全册课件一、内容简述《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全册课件》是一套针对小学四年级学生设计的全面信息技术教育教材。
该课件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基础知识:介绍了计算机的基本概念、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认识,让学生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操作系统:重点介绍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包括文件的管理、软件的安装与卸载等常用功能,帮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互联网应用:介绍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包括浏览器的基本操作、搜索引擎的使用、电子邮件的收发等,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信息安全意识。
办公软件:重点介绍Word和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包括文档的编辑、排版、表格的制作和数据处理等,提高学生的办公自动化水平。
多媒体应用:介绍图像处理、动画制作等多媒体应用技能,让学生初步了解多媒体技术的魅力。
程序设计初步:通过简单的编程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件的设计注重实践性和趣味性,通过丰富的实例和互动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1. 介绍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
作为小学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在整个信息技术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册教材的设计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旨在通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成为一项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工作工具。
浙教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二册的学习,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软件使用技能,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处理能力、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信息化社会,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学习效率和生活质量。
2第二章教案补充:螺纹连接和螺旋传动
课时教案
一、概念引入
利用丝杆和螺母组成螺旋副来实现传动,工作平稳、承载能力强。
二、讲授新课
1、单动螺旋传动
(1)螺母固定不动
(2)螺杆固定不动
2、双动螺旋传动
3、普通螺旋传动的运动方向的判定
(1)左旋螺纹用左手判断,右旋用右手
判断
(2)弯曲四指,其指向与螺杆或螺母回转方向相同。
(3)大拇指与螺杆轴线方向一致(4)单动,大拇指指向即为螺杆或螺母运动方向;双动,与大拇指方向相反。
4、普通螺旋传动直线移动距离计算
L=NPh
L:螺杆移动距离mm
N:回转周数
Ph:螺纹导程mm
5、差动螺旋传动的种类
(1)旋向相同的差动螺旋传动
(2)旋向相反的差动螺旋传动
(3)差动螺旋传动的螺母移动距离计算
6、滚珠螺旋传动
优点:摩擦阻力小、磨损小、传动效率高、传动平稳、运动灵敏
备注栏可供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选用,如设计意图、对应教法。
北京物理高二上学期知识点
北京物理高二上学期知识点导言:北京物理高二上学期知识点主要涵盖力学、热学、光学等方面的内容。
本文将按照章节顺序介绍各个知识点,以便同学们系统地学习和复习。
第一章:力学1. 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与产生的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F = ma 表示。
2. 牛顿第三定律和动量守恒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等大小、方向相反的力。
动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孤立系统中,总动量保持不变。
3.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将多个力按照一定的方法合成为一力。
力的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作用于不同的方向上。
第二章:热学1. 温度和热平衡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为摄氏度或开尔文。
热平衡:物体之间没有净热流动的状态。
2. 热量和热传导热量:物体温度变化的原因。
热传导:热量通过物质内部传递的过程。
3. 热容与比热容热容:物体吸收或释放单位温度变化所需的热量。
比热容:单位质量物质吸收或释放单位温度变化所需的热量。
第三章:光学1. 光的反射定律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法线和反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2. 光的折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一定的比例。
3. 球面镜和透镜球面镜:分为凸面镜和凹面镜,可以成像和放大或缩小物体。
透镜: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同样可以成像和放大或缩小物体。
第四章:电学1. 电荷和库仑定律电荷:物体所带的电性质。
库仑定律:两个电荷之间的电力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与电荷的大小成正比。
2. 平衡条件和电场平衡条件:静电平衡时,电荷所受的力之和为零。
电场:带电粒子周围产生的电力作用区域。
3. 电路和欧姆定律电路:电流在导体中的闭合路径。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可以用公式 I = V/R 表示。
结语:本文对北京物理高二上学期的知识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涵盖了力学、热学、光学和电学方面的内容。
摆动导杆机构课程设计
摆动导杆机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摆动导杆机构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摆动导杆机构的运动特性,包括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的变化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分析摆动导杆机构的几何关系,并解决实际问题。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CAD软件绘制摆动导杆机构的三维模型,并进行简单的运动仿真。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或模拟,观察和分析摆动导杆机构的运动状态,提出并解决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摆动导杆机构,实现特定的运动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机械运动的兴趣,增强对机械设计、制造等相关专业的认识和认同。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程任务,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认识到摆动导杆机构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尊重,激发创新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摆动导杆机构的基本理论,培养其运用CAD软件进行设计和分析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基础,对机械运动有一定了解,但对摆动导杆机构的认识有限。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摆动导杆机构的基本概念:介绍摆动导杆机构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二节- 内容:摆动导杆机构的类型、特点及应用实例。
2. 摆动导杆机构的工作原理:讲解摆动导杆机构的运动原理、运动关系及运动特性。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内容:摆动导杆机构的运动分析、几何关系、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3. 摆动导杆机构的设计与CAD软件应用:学习如何使用CAD软件进行摆动导杆机构的设计与运动分析。
幼儿园课程,章节测试 第二章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设计一、单项选择题1.幼儿园课程设计的第一步是()A.确立课程理念B.制定课程目标C.选择课程内容D.制订课程计划【解析】A2.幼儿园课程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A.学术价值B.一般发展价值C.社会价值D.研究价值【解析】B 本题考查对幼儿园课程的理解。
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园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应该关注学科知识的一般发展价值。
3.“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到本国、本地、本园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幼儿园课程目标时()A.整体性原则的要求B.连续性原则的要求交现C.可行性原则的要求D.时代性原则的要求【解析】C 本题考查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原则。
制定幼儿园课程目标时遵循可行性原则。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要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
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制定应考虑到本国、本地、本园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
遵循可行性原则制定的课程目标要发挥引导发展、促进发展的作用,不可树立高不可攀的目标,使幼儿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以具体的、可观察或可操作的行为来表达的课程目标称为()A.教育目标B.发展目标C.表现性目标D.行为目标【解析】D 本题考查行为目标的含义。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观察或可操作的行为来表达的课程目标,用来表明学习课程之后幼儿所发生的诸多行为变化,其特点是具体、精确与可操作。
5.首先探讨课程目标具体化、标准化的是()A.博比特B.泰勒C.布鲁姆D.梅杰【解析】A 本题考查博比特对课程目标的研究。
首先探讨课程目标具体化、标准化的是博比特,他使用“活动分析法”对人的经验与职业做出系统分析,并具体列举了10个领域中的800多个目标,为行为目标在课程领域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6.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是()A.教材C.经验D.环境【解析】B 本题考查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活动,课程内容是幼儿在活动中通过观察、探究、实验、交往、交流等,与材料、同伴等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基础知识、基本情感态度和基本行为方式。
《护理教育学》全章节知识点汇总
《护理教育学》全章节知识点汇总第一章导论1、教育的概念、本质和功能教育(education):狭义上专指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制度保证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本质:教育是一种培育人的社会活动。
功能: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体现,是教育的本体功能。
2、教育学的概念和发展教育学(pedagogy):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发展阶段:(1)早期:《学记》是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教育学专著(2)发展:1632年,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确立了班级授课制;1809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以心理学、伦理学为学科基础,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和教学阶段理论,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教育与社会发展(熟悉框架)(1)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社会物质生产是发展教育的基础;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具有促进作用;性质为社会物质生产是教育的基础并起决定性作用(2)教育与社会政治:政治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为政治服务;性质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3)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推动教育的发展;教育传播和普及文化;性质为文化与教育关系是相互部分包含,相互作用,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4、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的内涵及作用(1)遗传因素:指通过某些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
作用:遗传因素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个体后天因素:个体出生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身心特征。
作用:个体后天因素赋予个体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3)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形成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
作用:社会环境是使人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基本条件。
(4)个体实践活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无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都要通过个体实践活动来实现。
作用:个体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因素限制了并行通信的速率:时滞和串扰的干扰。
——广域网串行线路的原因
two factors that affect parallel communications: clock skew and crosstalk interference.
发送方同时发出的8 位数据,某些位先到,某些位后到。
这称为时滞。
WAN 连接的串行通信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
RS-232 —个人计算机上的大多数串行端口都符合RS-232C 或更新的RS-422 和RS-423 标准。
这些标准都使用9 针和25 针连接器。
串行端口是一种通用接口,几乎可用于连接任何类型的设备,包括调制解调器、鼠标和打印机。
许多网络设备使用的RJ-45 连接器也符合RS-232 标准。
图中显示的是RS-232 连接器示例。
V.35—通常用于调制解调器到复用器的通信,此ITU 标准可以同时利用多个电话电路的带宽,适合高速同步数据交换。
在美国,V.35 是大多数路由器和DSU 连接到T1 载波线路所使用的接口标准。
V.35 电缆是高速串行部件,设计用于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支持通过数字线路连接DTE 和DCE。
本节后面将详细介绍DTE 和DCE。
HSSI —高速串行接口(HSSI) 支持最高52 Mb/s 的传输速率。
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介质传输的语音流量,贝尔实验室发明了时分复用(TDM)。
TDM 是一个物理层概念。
它与输出通道上进行多路复用的信息本身的特性无关。
TDM 与输入通道所用的第 2 层协议无关。
复用器(MUX)——a multiplexer (MUX)
时分复用TDM 可以增加传输链路的容量,其原理是将时间分为若干个更小的时间间隔,这样链路可以同时传输多个输入源的位,从而有效地提高每秒传输的位数。
ISDN 即是一个采用同步TDM 技术的例子。
ISDN 基本速率(BRI) 包含三个通道,分别是2 个64 kb/s 的 B 通道(B1 和B2)和1 个16 kb/s 的 D 通道。
——2B+D
TDM 有9 个时隙,每个时隙按图中所示顺序重复出现。
统计时分复用(STDM) 的开发目的就是解决低效的问题。
STDM 采用可变的时隙长度,让通道可以竞争任何空闲的时隙空间。
电信行业使用更多的是SONET 或SDH 标准
Demarcation Poin——分界点
分界点是网络中服务提供商责任范围的终点。
本地环路——local loop
通道服务单元/数据服务单元(CSU/DSU)
channel service unit/data service unit (CSU/DSU)
CPE ——Customer Premise Equipment--用户驻地设备
通常是路由器,也就是DTE。
如果DTE 直接连接到服务提供商网络,那么DTE 也可以是终端、计算机、打印机或传真机。
DCE 通常是调制解调器或CSU/DSU,DCE 设备用于将来自DTE 的用户数据转换为WAN 服务提供商传输链路所能接受的格式。
此信号由远程DCE 接收,远程DCE 将信号解码为位序列。
然后,远程DCE 将该序列传送到远程DTE。
——通信设施的W AN 提供商端
——负责提供时钟信号
WAN 封装协议
HDLC—当链路两端均为Cisco 设备时,点对点连接、专用链路和交换电路连接上的默认封装类型。
HDLC 现在是同步PPP 的基础,许多服务器使用同步PPP 连接到W AN(最常见的是连接到Internet)。
PPP —通过同步电路和异步电路提供路由器到路由器和主机到网络的连接。
PPP 可以和多种网络层协议协同工作,例如IP 和互联网分组交换(IPX)。
PPP 还具有内置安全机制,例如PAP 和CHAP。
本章主要介绍PPP。
串行线路Internet 协议(SLIP)—使用TCP/IP 实现点对点串行连接的标准协议。
在很大程度上,SLIP 已被PPP 取代。
X.25/平衡式链路接入协议(LAPB)—ITU-T 标准,它定义了如何为公共数据网络中的远程终端访问和计算机通信维持DTE 与DCE 之间的连接。
X.25 指定LAPB,LAPB 是一种数据链路层协议。
X.25 是帧中继的前身。
帧中继—行业标准,是处理多个虚电路的交换数据链路层协议。
帧中继是X.25 之后的下一代协议。
帧中继消除了X.25 中使用的某些耗时的过程(例如纠错和流控制)。
下一章专门介绍帧中继。
ATM—信元中继的国际标准,在此标准下,设备以固定长度(53 字节)的信元发送多种类型的服务(例如语音、视频或数据)。
固定长度的信元可通过硬件处理,从而减少了传输延迟。
A TM 使用高速传输介质(media),例如E3、SONET 和T3。
PPP 包含三个主要组件:
1、用于在点对点链路上封装数据报的HDLC 协议。
2、用于建立、配置和测试数据链路连接的可扩展链路控制协议(LCP)。
3、用于建立和配置各种网络层协议的一系列网络控制协议(NCP)。
PPP 允许同时使用多个网络层协议。
较常见的NCP 有Internet 协议控制协议、Appletalk 控制协议、Novell IPX 控制协议、Cisco 系统控制协议、SNA 控制协议和压缩控制协议。
PPP包含HDLC 中没有的许多功能:
链路质量管理功能监视链路的质量。
如果检测到过多的错误,PPP 会关闭链路。
PPP 支持PAP 和CHAP 身份验证。
——LCP
PPP 的大部分工作都在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由LCP 和NCP 执行。
LCP 设置PPP 连接及其参数,LCP 切断PPP 连接。
NCP 处理更高层的协议配置。
LCP:PPP 提供LCP 中的服务选项,主要用于协商和帧检查,以帮助管理员实现对指定点对点的控制。
NCP作为高层提供功能有:PPP 可在NCP 中传输几个网络层协议发送的数据包。
这些都是功能字段,功能字段中包含的标准化代码用于指示PPP 封装的网络层协议类型。
PPP 都分别使用独立的NCP。
例如,IP 使用IP 控制协议(IPCP),IPX 使用Novell IPX 控制协议(IPXCP)。
==
LCP负责所有会话
第 1 阶段:链路建立和配置协商—在PPP 交换任何网络层数据报(例如IP)之前,LCP
必须先打开链接并协商配置选项。
当接收路由器向启动连接的路由器发送配置确认帧时,此阶段结束。
第 2 阶段:链路质量确认(可选)—LCP 测试链路以确定链路质量是否足以启用这些网络层协议。
LCP 可将网络层协议信息的传输延迟到此阶段结束之前。
第 3 阶段:网络层协议配置协商—在LCP 完成链路质量确认阶段之后,适当的NCP 可以独立配置网络层协议,还可以随时启动或关闭这些协议。
如果LCP 关闭链路,它会通知网络层协议以便协议采取相应的措施。
使用PAP 或CHAP 验证身份
使用Stacker 或Predictor 进行压缩
合并两个或多个通道以增加W AN 带宽的多链路
在启动链路后,LCP 会将控制权交给适当的NCP。
在LCP 对基础链路进行配置和身份验证之后,将会调用相应的NCP 来配置要使用的网络层协议。
在NCP 成功配置网络层协议之后,在已建立的LCP 链路上,网络协议将处于开启状态。
此时,PPP 可以传输相应的网络层协议数据包。
IPCP 示例
举个例子说明NCP 层的工作原理,该NCP 层使用最常用的第 3 层协议,即IP 协议。
IPCP 协商两个选项:
压缩—允许设备协商算法以压缩TCP 和IP 报头,并节约带宽。
Van Jacobson TCP/IP 报头压缩技术可以将TCP/IP 报头的大小降低至3 字节。
在缓慢的串行线路上,尤其是对于交互式通信,此技术可以大幅改善线路的性能。
IP 地址—允许发起方设备指定PPP 链路上路由IP 的IP 地址,或者请求响应方的IP 地址。
拨号网络链路通常使用IP 地址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