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二章基因突变复习总结
遗传学朱军要点
第一章绪论一、遗传学研究方向: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二、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各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一、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质膜:细胞表面的一层单位膜,特称为质膜。
内膜系统的作用: 1.使细胞内表面积增加了数十倍,各种生化反应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2.细胞代谢能力也比原核细胞大为提高。
细胞质基质的功能:1)具有较大的缓冲容量,为细胞内各类生化反应的正常进行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离子环境。
2)许多代谢过程是在细胞基质中完成的,如①蛋白质的合成、②mRNA的合成、③脂肪酸合成、④糖酵解、⑤磷酸戊糖途径、⑥糖原代谢、⑦信号转导。
3)供给细胞器行使其功能所需要的一切底物。
4)细胞骨架参与维持细胞形态,做为细胞器和酶的附着点,并与细胞运动、物质运输和信号转导有关。
5)控制基因的表达与细胞核一起参与细胞的分化.6)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加工、运输、选择性降解。
主要细胞器:8.微体:由单层单位膜围成的小泡状结构,含有多种氧化酶,与分解过氧化氢和乙醛酸循环有关。
9.微管:微管是一种具有极性的细胞骨架。
它是由13 条原纤维构成的中空管状结构,直径22—25纳米。
二、染色质和染色体:只是状态不同,在细胞周期中存在的时间不同。
最新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基因突变的实例1、镰刀型细胞贫血症①、症状:红细胞由正常的圆饼状变成镰刀型,导致红细胞不能顺利通过毛细血管聚集在一起,红细胞破裂(溶血),造成贫血。
②、病因:基因中的碱基替换。
直接原因:血红蛋白分子结构的改变根本原因:控制血红蛋白分子合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基因突变概念: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知识点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1、基因突变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外因有: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生物因素:如(1)某些病毒⑵自然突变(内因)2、基因突变的特点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不定向性④、低频性⑤、多害少利性3、基因突变的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4.基因突变的意义:①、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②、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③、是进化的原始材料知识点三:基因重组1、基因重组的概念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重新组合。
2、基因重组的类型①、随机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②、交换重组(四分体时期)3、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四分体时期)4、基因重组的意义专题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考点一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物理方法及装置1.物质分离、提纯的区别(1)物质的分离将混合物的各组分分离开来,获得几种纯净物的过程。
(2)物质的提纯将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而得到纯净物的过程,又叫物质的净化或除杂。
2.依据物理性质选择分离、提纯的方法(1)“固+固”混合物的分离(提纯)(2)“固+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3)“液+液”混合物的分离(提纯)3.物质分离、提纯的常用方法及装置(1)过滤:操作中①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二低:滤纸上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液面低于滤纸边缘;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轻靠三层滤纸处,漏斗下端尖口处紧靠烧杯内壁;②若滤液浑浊,需更换滤纸,重新过滤。
浑浊的原因可能是滤纸破损、滤液超过滤纸边缘。
遗传学复习(朱军主编第三版)
绪论遗传(heredity):生物世代间相似的现象;遗传物质从亲代传给子代的过程。
变异(variation):生物个体间的差异。
遗传学(Genetics):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分离规律1、F1代个体均只表现亲本之一的性状,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隐藏不表现。
显性性状;隐性性状。
2、F2有两种性状表现类型的植株,一种表现为显性性状,另种表现为隐性性状;并且表现显性性状的植株数与隐性性状个体数之比接近3:1。
分离现象的解释(遗传因子假说)1 、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遗传因子控制;2、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控制,而隐性性状由隐性因子控制;只要成对遗传因子中有一个显性因子,生物个体就表现显性性状;3、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而在配子中成单存在。
体细胞中成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分离规律的验证方法(一)、测交法1. 杂种F1的基因型及其测交结果的推测杂种F1的表现型与红花亲本(CC)一致,但根据孟德尔的解释,其基因型是杂合的,即为Cc;因此杂种F1减数分裂应该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分别含C和c,并且比例为1:1。
(二)、自交法F2基因型及其自交后代表现推测(1/4)表现隐性性状F2个体基因型为隐性纯合,如白花F2为cc;(3/4)表现显性性状F2个体中:1/3是纯合体(CC)、2/3是杂合体(Cc);推测:在显性(红花)F2中:1/3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其F3均开红花;2/3自交后代将发生性状分离。
(三)淀粉粒性状的花粉鉴定法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直链淀粉,而含wx基因的花粉粒具有支链淀粉,用稀碘液对花粉粒进行染色,就可以判断花粉粒的基因型,推测:1/2 Wx 直链淀粉(稀碘液) 蓝黑色1/2 wx 支链淀粉(稀碘液) 红棕色用稀碘液处理玉米(糯性×非糯性)F1(Wxwx)植株花粉,在显微镜下观察,结果表明:花粉粒呈两种不同颜色的反应;蓝黑色:红棕色≈1:1。
结论:分离规律对F1基因型及基因分离行为的推测是正确的。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DNA 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
它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对生命活动和物种的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类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根据基因突变对表现型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点突变点突变是指 DNA 序列中单个碱基的替换,又分为转换(嘌呤与嘌呤或嘧啶与嘧啶之间的替换)和颠换(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换)。
点突变可能会导致氨基酸的改变,从而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2、缺失突变指 DNA 序列中一个或多个碱基的缺失。
如果缺失的碱基数量不是3 的倍数,会导致阅读框移位,使后续的氨基酸序列完全改变。
3、插入突变与缺失突变相对应,是指DNA 序列中插入一个或多个碱基。
同样,如果插入的碱基数量不是 3 的倍数,也会引起阅读框的改变。
4、移码突变在 DNA 序列中,由于插入或缺失的碱基数量不是 3 的倍数,导致蛋白质翻译时的阅读框发生移动,从而使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发生较大的改变。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基因突变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发突变在没有外界因素影响的情况下,DNA 复制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碱基配对错误,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这种自发突变的频率通常较低。
2、诱发突变(1)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 射线等高能辐射,能够直接损伤 DNA 分子,导致碱基的改变、缺失或交联。
(2)化学因素许多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可以与 DNA 分子发生反应,改变碱基的化学结构,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3)生物因素某些病毒和细菌的感染可以将其自身的 DNA 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导致基因突变。
三、基因突变的特征1、随机性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 DNA 分子上以及同一 DNA 分子的不同部位。
2、低频性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通常很低。
3、多害少利性大多数基因突变会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但也有少数基因突变可能是有利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及重点
.
.
.
表现度: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之间基因表达的变化程度称为表现度。
完全显性: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同时存在时,只有一个的表型效应得以完全显现。
不完全显性:由一对等位基因决定的相对性状中,显性是不完全的。
共显性:一对等位基因的两个成员在杂合体中都表达的遗传现象称为并显性遗传。
连锁: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伴同遗传的现象。
交换:由于同源染色体相互间发生互换而使原来在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不再伴同遗传的现象。
.。
遗传学朱军 主编 个人整理的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一、遗传学研究方向: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 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孟德尔认为父母本性状遗传不是混合,而是相对独立地传给后代,后代还会分离出父母本 性状。
于是提出:①.分离规律;②.独立分配规律。
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1. 测交法:也称回交法。
即把被测验的个体与隐性纯合基型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 )的表现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2. 自交法:F2植株个体通过自交产生F3株系,根据F3株系的性状表现,推论F2个体的基 因型。
3. F1花粉鉴定法:杂种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由于各对同源染色体分别分配到两 个配子中,位于同源染色体的等位基因随之分离 ,进入不同配子。
独立分配的实质:1. 控制两对性状的等位基因,分布在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2. 减数分裂时,每对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发生分离,而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可 以自由组合。
卡方测验:进行/2测验时可利用以下公式(O 是实测值,E 是理论值是总和),即: 完全显性:F1表现与亲本之一相同,而非双亲的中间型或者同时表现双亲的性状; 不完全显性:F1表现为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共显性: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
镶嵌显性:F1同时在不同部位表现双亲性状。
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必考,概念,F2代比例) 1. 互补作用:两对独立遗传基因分别处于纯合显性或杂合显性状态时共同决定一种性状的发育; 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贝憔现为另一种性状。
2. 积加作用:两种显性基因同时存在时产生一种性状, 单独存在时能分别表现相似的性状, 两种 基因均为隐性时又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绪论1.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2.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样。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1. 细胞周期:包括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和两次分裂之间的间期。
其中有丝分裂过程分为:①.DNA合成前期(G1期);②.DNA 合成期(S期);③. DNA合成后期(G2期);④.有丝分裂期(M期)。
2. 原核细胞:一般较小,约为1~10mm。
细胞壁是由蛋白聚糖(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化学物质)构成,起保护作用。
细胞壁内为细胞膜。
内为DNA、RNA、蛋白质及其它小分子物质构成的细胞质。
细胞器只有核糖体,而且没有分隔,是个有机体的整体;也没有任何内部支持结构,主要靠其坚韧的外壁,来维持其形状。
其DNA存在的区域称拟核,但其外面并无外膜包裹。
各种细菌、蓝藻等低等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统称为原核生物。
3. 真核细胞:比原核细胞大,其结构和功能也比原核细胞复杂。
真核细胞含有核物质和核结构,细胞核是遗传物质集聚的主要场所,对控制细胞发育和性状遗传起主导作用。
另外真核细胞还含有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等各种膜包被的细胞器。
真核细胞都由细胞膜与外界隔离,细胞内有起支持作用的细胞骨架。
4. 染色质:是指染色体在细胞分裂的间期所表现的形态,呈纤细的丝状结构,含有许多基因的自主复制核酸分子。
染色体:是指染色质丝通过多级螺旋化后卷缩而成的一定形态结构。
细菌的全部基因包容在一个双股环形DNA构成的染色体内。
真核生物染色体是与组蛋白结合在一起的线状DNA双价体;整个基因组分散为一定数目的染色体,每个染色体都有特定的形态结构,染色体的数目是物种的一个特征。
高三基因突变知识点归纳
高三基因突变知识点归纳基因突变是生物遗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它的发生可能影响生物体的性状并引发遗传病变。
在高三生物学学习中,掌握基因突变知识点对于理解遗传变异的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三生物学基因突变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基因突变的定义与分类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的变化,形成新的基因型。
它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点突变:指在染色体上某个碱基的替换、插入或缺失,如碱基置换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2. 基因重组:指染色体上两个或多个基因的互换,导致新的基因组合的形成。
3. 染色体突变:指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如染色体片段的丢失、倒位、加倍和重排等。
4. 突变点:指突变发生的具体位置。
可以是编码区、非编码区或调控区。
二、基因突变的影响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是多样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影响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基因突变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的改变,进而影响其功能。
例如,突变可能导致酶活性的变化,从而影响生物体的代谢过程。
2. 引发遗传病变: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引发遗传病变,包括常见的遗传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
3. 促进进化:有些突变可能给生物体带来一定的优势,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这些突变有助于生物体的进化和适应环境。
三、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自发突变:指无外界诱因的基因突变,主要由DNA复制过程中的错误引起。
2. 诱变剂诱发突变:某些化学物质或物理因素可以作为诱变剂,加速基因突变的发生。
常见的诱变剂包括辐射、化学物质等。
3. 温度诱导突变:温度变化可以引起基因突变的发生,这种突变在冷凝区域较为常见。
四、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为了准确地发现和分析基因突变,科学家们开发了多种检测方法,包括:1. PCR(聚合酶链反应):通过扩增某个特定DNA片段,从而快速检测突变基因。
2. 基因测序:利用现代测序技术,可以对基因进行全面的测序,包括检测突变位置和突变类型。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二章基因突变复习总结
遗传学(朱军,第三版)第二章基因突变复习总结一、基因突变的概念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结构)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本质)是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分子结构的改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替换(substitution)/点突变(point mutation)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
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
倒位(transposition)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
缺失(deletion)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插入(insertion)指一个或一段(例如:转座子)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
发生替换、倒位、缺失和插入的结果可能造成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碱基改变后引起密码子变化,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替代,从而影响蛋白质功能,以至影响到突变体的表型。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是指由于DNA的碱基改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成终止密码子。
这种突变引起mRNA 翻译提前终止,产生一条短的不完整的多肽链。
无义突变通常对所编码的蛋白活性有严重影响,产生突变的表型。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产生突变的表型。
同义突变(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碱基改变后,突变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原来的氨基酸,并没有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变化。
三、基因突变的分类1、根据突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分为: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遗传学》朱军版习题及答案
《遗传学(第三版)》朱军主编课后习题与答案目录第一章绪论 (1)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2)第三章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 (6)第四章孟德尔遗传 (9)第五章连锁遗传和性连锁 (12)第六章染色体变异 (15)第七章细菌和病毒的遗传 (21)第八章基因表达与调控 (27)第九章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学 (31)第十章基因突变 (34)第十一章细胞质遗传 (35)第十二章遗传与发育 (38)第十三章数量性状的遗传 (39)第十四章群体遗传与进化 (44)第一章绪论1.解释下列名词:遗传学、遗传、变异。
答: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是生物学中一门十分重要的理论科学,直接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机理。
同时它又是一门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基础科学,是指导植物、动物和微生物育种工作的理论基础;并与医学和人民保健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变异:是指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差异的现象。
如高秆植物品种可能产生矮杆植株:一卵双生的兄弟也不可能完全一模一样。
2.简述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任务。
答:遗传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等,是研究它们的遗传和变异。
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变异的现象及表现的规律;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物质基础,揭示其内在规律;从而进一步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
3.为什么说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答:生物的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而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
没有遗传,不可能保持性状和物种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变异就不会产生新的性状,也不可能有物种的进化和新品种的选育。
遗传和变异这对矛盾不断地运动,经过自然选择,才形成形形色色的物种。
同时经过人工选择,才育成适合人类需要的不同品种。
因此,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4. 为什么研究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必须联系环境?答:因为任何生物都必须从环境中摄取营养,通过新陈代谢进行生长、发育和繁殖,从而表现出性状的遗传和变异。
中国农业大学《遗传学》课后答案(朱军主编)
《遗传学》第三版课后习题及答案(主编朱军)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练习)一、解释下列名词: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细胞周期同源染色体异源染色体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单倍体联会胚乳直感果实直感二、植物的10个花粉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花粉粒?多少精核?多少管核?又10个卵母细胞可以形成:多少胚囊?多少卵细胞?多少极核?多少助细胞?多少反足细胞?三、玉米体细胞里有10对染色体,写出下列各组织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
四、假定一个杂种细胞里含有3对染色体,其中A、B、C来自父本、A’、B’、C’来自母本。
通过减数分裂能形成几种配子?写出各种配子的染色体组成。
五、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六、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有什么不同?用图解表示并加以说明。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参考答案)一、解释下列名词:染色体:细胞分裂时出现的,易被碱性染料染色的丝状或棒状小体,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是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有一定数目、形态和大小。
染色单体:染色体通过复制形成,由同一着丝粒连接在一起的两条遗传内容完全一样的子染色体。
着丝点:即着丝粒。
染色体的特定部位,细胞分裂时出现的纺锤丝所附着的位置,此部位不染色。
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结束后到下一次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过程称为细胞周期(cell cycle)。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
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别来自生物双亲,在减数分裂时,两两配对的染色体,形状、大小和结构都相同。
异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间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一般不能两两配对,形状、大小和结构都不相同。
无丝分裂:又称直接分裂,是一种无纺锤丝参与的细胞分裂方式。
有丝分裂:又称体细胞分裂。
整个细胞分裂包含两个紧密相连的过程,先是细胞核分裂,后是细胞质分裂,核分裂过程分为四个时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遗传学复习附答案(朱军)
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遗传学(genetics):2.遗传(heredity):3.变异(variation):是指后代个体发生了变化,与其亲代不相同的方面。
4.表型(phenotype):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所有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和行为特征称为表型。
5.基因型(genotype):个体能够遗传的、决定各种性状发育的所有基因称为基因型。
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6.生殖(reproduction):生物繁衍后代的过程。
7.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通过产生两性配子和两性配子的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8.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生物的染色体在体细胞内通常是成对存在的,即形态、结构、功能相似的染色体都有2条,它们成为同源染色体。
9.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结构和功能彼此不同的染色体互称为非同源染色体。
10.授粉(pollination):当精细胞形成以后,花粉从花药中释放出来传递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授粉。
11.双受精(double fertilization):被子食物授粉后,花粉在柱头上萌发,长出花粉管并到达胚囊。
2个精子从花粉管中释放出来,其中一个与卵细胞结合产生合子,以后发育为种子胚,另一个与2个极核结合产生胚乳原细胞,以后发育为胚乳,这一过程称为双受精。
107. 常染色体(autosome):在二倍体生物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是成对存在的,绝大部分同源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是同型的,称为常染色体。
99. 等位基因(alleies):位于同源染色体相等的位置上,决定一个单位性状的遗传及其相对差异的一对基因。
116. 核型(karyotype):每一生物的染色体数目、大小及其形态特征都是特异的,这种特定的染色体组成称为染色体组型或核型。
117. 核型分析(karyotype analysis):按照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着丝粒位置、臂比、次缢痕、随体等形态特征,对生物河内的染色体进行配对、分组、归类、编号和进行分析的过程称为染色体组型分析或核型分析。
高三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高三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它对生物的性状和遗传变异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高三生物学学习中,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点,下面将对高三基因突变的知识进行总结。
一、基因突变的定义与分类1. 基因突变的定义:基因突变是指在DNA分子上,由于突变因素(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引起的DNA序列改变现象。
2. 基因突变的分类:(1) 点突变:指基因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碱基发生改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同义突变。
(2) 插入突变:指外来的一段DNA片段插入到基因序列中。
(3) 缺失突变: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缺失或丧失。
(4) 倒位突变: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发生倒位。
(5) 重复序列突变: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重复发生。
(6) 移码突变:指基因序列中的一部分碱基序列被插入、删除或替换,使得基因的阅读框架发生改变。
二、基因突变的影响1. 对蛋白质的影响:基因突变可以改变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从而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错义突变会导致蛋白质的部分或全部氨基酸序列改变,进而影响蛋白质的折叠和功能。
无义突变会导致信使RNA过早终止转录,从而产生截短蛋白质。
同义突变对蛋白质的编码没有显著影响。
2. 对生物性状和遗传变异的影响:基因突变是生物性状和遗传变异的重要原因。
一些突变可能导致个体表型发生明显变化,如突变引起的酶活性的改变、花色的变异等。
三、基因突变的发生机制1. 自然发生:自然发生的基因突变包括突变现象的自然积累和基因突变的自发性。
2. 诱发因素:外界环境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和病原体等,能够引发基因突变。
例如,紫外线辐射可导致DNA链发生损伤,从而引发基因突变。
四、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1. PCR: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能够扩增出基因片段,进而进行基因突变的检测。
2. 基因测序:通过对基因进行测序,可以准确地揭示基因突变。
3. 单倍体分析:通过对单倍体的分析,可以揭示基因突变的类型和频率。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
基因突变知识点总结引言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的突发变化,包括插入、删除、替换等多种类型。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个体的表型和遗传。
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和多样性产生的基础,也是许多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致病机制。
本文将对基因突变的定义、类型、产生机制、遗传学意义以及与疾病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基因突变的定义基因突变是指DNA或RNA分子的一小部分发生了不同于正常细胞的改变,包括点突变(点变异)、缺失、插入、倒置等多种类型。
基因突变是遗传变异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1. 点突变点突变是指单个碱基的改变,在细胞或个体的基因组中引起了一个拼写错误。
点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框移突变。
错义突变导致了氨基酸的改变,无义突变引起了提前终止,框移突变导致了对读码的错位。
2. 缺失、插入和倒置缺失是指某段DNA序列在复制过程中丢失,插入是指某段外源DNA插入到某个位点上,倒置是指某段DNA在复制过程中发生了颠倒。
这些突变类型在细胞遗传学和进化生物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因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根据其对基因序列的影响和产生机制,可以分为许多类型。
这些类型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和遗传学意义,也为我们理解生命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线索。
1. 基因组突变基因组突变是指整个染色体水平上的突变事件,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多倍体与单倍体)、染色体结构异常(片段缺失、倒位、重复等)等。
这些突变类型通常会引起严重的遗传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克宫综合症等。
2. 点突变点突变是指单个碱基或少数碱基发生改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框移突变。
这些突变类型通常会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个体的表型。
3. 复制数变异复制数变异是指某一片段DNA在基因组中的重复次数发生改变,包括缺失、重复和倒位等。
复制数变异是基因突变的一种常见类型,与许多遗传性疾病和癌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相关。
4. 转座子活动转座子是一类能够在基因组中移动的DNA片段,它们的活动会引起基因组的结构变异和功能改变。
(最新)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生物必修2)知识汇总
AaaBbb Ab呢?
染色体组
例:
1、该细胞经减数分裂,得到 的每个子细胞中有多少条染 色体? 10条 2、子细胞中有没有同源染 色体? 有 3、子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 组? 2个 4、每个染色体组由几条染 色体构成? 5个
单倍体的概念
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的染色体 数目的个体。 形成原因:
功能均不相同 ▪ 一个染色染色体组中含有该物种的全
部遗传信息 ▪ 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有等位基因
染色体组数目的判断
●细胞内形状大小相同的染色体
有几条,就是有几个染色体组。 如图所示
含三个染色体组
= 染色体
染色体数
组的数目 染色体形态数
●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
同一性状的基因有几个,就是有几 个染色体组。如图所示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种类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种类
1、缺失
a bc
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缺失
def
果蝇缺刻翅的形成
b 消失
ac def
染色体结构变异举例
1、缺失
5号 “猫叫综合症”是人的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 病,病儿生长发育迟缓,头部畸形,哭声奇特,皮纹改变等 特点,并有智能障碍,而其最明显的特征是哭声类似猫叫。
基因突变在生物体内随机发生
基因突变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什么时期? 答:任何时期
哪些细胞能发生基因突变? 答:分裂间期的细胞
基因突变与在生物体表现特点
突变发生的时间越早,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多, 突变发生的时期越晚,表现突变的部分越少。
基因突变发生率
基因 大肠杆菌组氨酸缺陷型基因 果蝇的白眼基因 果蝇的褐眼基因 玉米的皱缩基因 小鼠的白化基因 人类色盲基因
朱军遗传学(第3版)知识点总结笔记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言1.1 复习笔记一、遗传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1.遗传学的定义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科学。
2.遗传和变异(1)遗传的定义遗传(heredity)是指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2)变异的定义变异(variation)是指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表现存在差异的现象。
(3)遗传、变异和选择是生物进化和新品种选育的三大因素。
3.遗传学研究的任务① 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
② 深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原因及其物质基础,揭露其内在的规律。
③ 指导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育种实践,提高医学水平,为人民谋福利。
二、遗传学的发展1.古代遗传学知识的累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和饲养家畜过程中,早已认识到遗传和变异现象,并且通过选择,育成大量的优良品种。
2.近代遗传学的发展① 18世纪下半叶,拉马克提出器官的用进废退和获得性状遗传等学说。
② 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进化学说,后又提出泛生假说。
③ 魏斯曼是新达尔文主义的首创者,提出种质连续论。
④ 1856至1864年,孟德尔从事豌豆杂交试验,提出分离和独立分配两个遗传基本规律。
⑤ 1906,贝特生(Bateson,W.)提出遗传学作为一个学科的名称。
⑥ 1901至1903年,狄弗里斯发表了“突变学说”。
⑦ 1906年,贝特生等在香豌豆杂交试验中发现性状连锁现象。
⑧ 1909年,约翰生发表了“纯系学说”。
⑨1903年,萨顿提出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期间的行为。
⑩1910年以后,摩尔根等用果蝇发现连锁遗传规律。
⑪1913年,斯特蒂文特绘制出第一张遗传连锁图。
⑫20世纪30年代,布莱克斯里等提出了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
⑬1930至1932年,费希尔、赖特和霍尔丹等人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性状的遗传变异,推断遗传群体的各项遗传参数,奠定了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数学分析基础。
⑭1941年,比德尔等人提出“一个基因一个酶”的假说。
生物遗传学中的基因突变知识点详解
生物遗传学中的基因突变知识点详解在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中,基因突变是一个引人入胜且至关重要的概念。
它就像是生命之书中的意外涂改,有时带来惊喜,有时带来挑战,深刻地影响着生物的遗传与进化。
基因突变,简单来说,就是基因在结构上发生了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基因承载着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密码,一点点的改变都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基因突变的原因多种多样。
首先,自发突变可能在生物体内自然发生。
这可能是由于 DNA 复制过程中的“小失误”,比如碱基的错配。
想象一下,在复制这个精细的过程中,数以亿计的碱基对要被准确复制,偶尔出现几个错误也是在所难免的。
其次,外部因素也会诱发基因突变。
像是各种物理因素,比如紫外线、X 射线等高能射线,它们具有强大的能量,可能直接打断 DNA 分子的化学键,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化学因素也不容小觑,例如亚硝酸盐、黄曲霉素等化学物质,它们能够与 DNA 发生反应,从而改变碱基的化学性质,引发突变。
此外,生物因素如病毒的感染,也可能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插入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导致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具有多种类型。
从碱基对的改变情况来看,有点突变,也就是单个碱基对的替换,这又分为转换(嘌呤与嘌呤、嘧啶与嘧啶之间的替换)和颠换(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换)。
还有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这可能导致后续的阅读框发生移位,从而使编码的蛋白质完全改变,这种突变的影响往往更为显著。
基因突变在生物体内的发生具有随机性。
它可以发生在生物体的任何细胞、任何基因的任何部位。
但需要注意的是,生殖细胞中的基因突变更有可能传递给后代,从而影响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和进化;而体细胞中的基因突变通常只影响个体自身,不会遗传给子代。
基因突变的频率通常很低。
但在某些情况下,比如受到强烈的诱变因素作用,或者在某些特定的生物群体中,突变频率可能会有所增加。
而且,基因突变往往是独立发生的,一个基因的突变通常不会影响其他基因的突变。
遗传与变异基因突变2025年知识点详解
遗传与变异基因突变2025年知识点详解在生命的奥秘中,遗传与变异是永恒的主题,而基因突变则是其中最为关键和引人入胜的部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到了2025 年,我们对基因突变的理解和研究又有了许多新的进展和突破。
一、基因突变的定义与类型基因突变,简单来说,就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了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这种改变可能是由于化学物质的影响、辐射、病毒感染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从基因突变发生的部位来看,可以分为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点突变。
染色体突变包括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如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等;基因点突变则是指单个碱基的替换、插入或缺失。
碱基替换又分为转换和颠换两种类型。
转换是指嘌呤与嘌呤之间或嘧啶与嘧啶之间的替换,颠换则是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换。
插入和缺失可能会导致移码突变,使后续的密码子读取发生错误,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二、基因突变的原因2025 年的研究发现,基因突变的原因多种多样。
环境因素是导致基因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紫外线、X 射线等各种辐射能够直接损伤 DNA 分子,造成碱基的改变或链的断裂。
化学物质如苯、甲醛等具有致癌性,它们能够与 DNA 结合,引起基因突变。
生物因素也不容忽视。
某些病毒在感染细胞时,会将自身的遗传物质整合到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导致基因突变。
此外,细胞内部的因素也可能引发突变。
例如,DNA 复制过程中偶尔会出现错误,如果错误没有被及时修复,就可能导致基因突变。
三、基因突变的特征基因突变具有随机性、稀有性、多方向性、可逆性和有害性等特征。
随机性表现在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以及细胞内不同的 DNA 分子上。
稀有性意味着基因突变的发生频率通常很低。
多方向性是指一个基因可以向多个方向发生突变,产生多种等位基因。
可逆性指的是基因突变既可以从野生型突变为突变型,也可以从突变型回复为野生型。
有害性是指大多数基因突变会对生物体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但在某些情况下,基因突变也可能是有益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生物遗传学中的基因突变知识点详解
生物遗传学中的基因突变知识点详解在生物遗传学的广袤领域中,基因突变无疑是一个关键且引人入胜的主题。
基因突变,简单来说,就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了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
这一改变看似微小,却能引发一系列重大的生物学效应,对生物的遗传、进化以及各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基因突变的类型多种多样。
点突变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它指的是 DNA 序列中单个碱基的替换,又分为转换和颠换两种情况。
转换是指嘌呤与嘌呤之间或者嘧啶与嘧啶之间的替换,比如腺嘌呤(A)被鸟嘌呤(G)替换;颠换则是嘌呤与嘧啶之间的替换,像是腺嘌呤(A)被胸腺嘧啶(T)替换。
还有一种是缺失和插入突变,这涉及到 DNA 序列中碱基的增加或减少。
缺失可能导致后续的碱基编码发生错位,从而改变整个基因的表达产物;插入则可能引入新的密码子,影响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基因突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发突变可能是由于 DNA 复制过程中的小概率错误。
在细胞分裂时,DNA 会进行复制,尽管细胞内有各种纠错机制,但偶尔仍会出现碱基配对错误,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其次,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不可小觑。
例如,紫外线、X 射线等电离辐射能够直接损伤 DNA 分子,导致碱基的变化或链的断裂。
化学物质如亚硝酸盐、黄曲霉素等也具有诱变作用,它们可以与 DNA 发生反应,改变碱基的化学结构。
此外,病毒感染也可能影响宿主细胞的基因,引发突变。
基因突变的发生具有随机性和不定向性。
随机性体现在它可以发生在生物体发育的任何时期、任何细胞中。
不定向性则是指基因突变没有固定的方向,一个基因可能突变成多种不同的形式。
但需要注意的是,基因突变在自然状态下的频率通常很低。
基因突变对生物的影响复杂多样。
有的基因突变是有益的,可能会赋予生物体新的适应性特征,使其在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比如,某些细菌在抗生素环境中发生基因突变,产生抗药性,从而能够存活下来。
然而,大多数基因突变往往是有害的,可能导致生物体的生理功能障碍、发育异常甚至死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结构)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二、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本质)是DNA分子结构的改变,分子结构的改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替换(substitution)/点突变(point mutation)指DNA上单一碱基的变异。
嘌呤替代嘌呤(A与G之间的相互替代)、嘧啶替代嘧啶(C与T之间的替代)称为转换(transition);嘌呤变嘧啶或嘧啶变嘌呤则称为颠换(transvertion)。
倒位(transposition)指DNA链重组使其中一段核苷酸链方向倒置。
缺失(deletion)指DNA链上一个或一段核苷酸的消失。
插入(insertion)指一个或一段(例如:转座子)核苷酸插入到DNA链中。
发生替换、倒位、缺失和插入的结果可能造成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碱基改变后引起密码子变化,导致所编码的氨基酸发生替代,从而影响蛋白质功能,以至影响到突变体的表型。
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是指由于DNA的碱基改变导致编码氨基酸的密码子突变成终止密码子。
这种突变引起mRNA 翻译提前终止,产生一条短的不完整的多肽链。
无义突变通常对所编码的蛋白活性有严重影响,产生突变的表型。
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ion)在为蛋白质编码的序列中如缺失及插入的核苷酸数不是3的整倍数,则发生读框移动(reading frame shift),使其后所译读的氨基酸序列全部混乱,产生突变的表型。
同义突变(沉默突变silent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中的碱基改变后,突变的密码子仍然编码原来的氨基酸,并没有引起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变化。
三、基因突变的分类1、根据突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分为:形态突变型;生化突变型;致死突变型;条件致死突变型。
2、根据基因结构的改变方式分为:分子结构改变(碱基替换;倒位)、移码突变(插入与缺失)。
3、根据突变所引起的遗传信息意义的改变分为:错意突变、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和同义突变4、根据突变发生的方式: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是指在自然状态下未经诱变剂处理而出现的突变。
自发突变可能是由于DNA复制错误、碱基的异构互变效应、自发的化学变化(碱基的脱嘌呤和脱氨基)和转座因子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人工诱发基因突变:包括物理诱变和化学诱变缺少碱基会引起碱基的转替换(转换和颠换)四、基因突变的诱发1、物理因素诱变1)分类物理因素诱变包括电离辐射诱变和飞电离辐射诱变。
电离辐射: 包括α射线、β射线和中子的粒子辐射,还包括X射线和γ射线的电磁波辐射。
非电离辐射:紫外线。
2)原理A. 电离辐射的原理a. 直接作用:当电离辐射的射线碰撞基因任何分子时,射线的能量使基因任何分子的某些原子外围的电子脱离轨道,于是这些原子就从中性变为带正电荷的离子,这叫做“原发电离”。
在射线经过的通路上,在形成大量离子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电子,多数尚有较大的能量,能引起第二次电离。
这叫做“次级电离”。
由于从一个原子外层脱离轨道的电子必然被另一个原子所捕获,所以离子是成对出现的,称为离子对。
次级电离的结果,轻则造成基因分子结构的改组,产生突变了的新基因,重则造成染色体的断裂,引起染色体结构的畸变b. 间接作用:引起其它物质电离而发生化学变化,从而对遗传物质发生作用。
B. 非电离辐射诱变原理a.紫外线的直接作用机制:只能产生激发作用,不能使原子电离。
激发作用使原子外围的电子活跃起来,造成基因分子链的离新。
这些分子链已经离析的基因在重新组合的时候,不免要发生差错,于是出现基因突变。
紫外线(UV)特别作用于嘧啶,使得同链上邻近的嘧啶核苷酸之间形成多价的联合。
最通常的结果是促使胸腺嘧啶联合成二聚体;或是将胞嘧啶脱氨成尿嘧啶,或是将水加到嘧啶的C4、C5位置上成为光产物。
它可以削弱C—G之间的氢键,使DNA链发生局部分离或变性。
b.紫外线的间接作用:产生H2O2,而起化学诱发作用。
3)方法:A. 外照射:中子、X射线、γ射线,紫外线;辐射源与物体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B. 内照射:α射线、β射线穿透力弱,常为β射线,如用32P、35S浸种或注射,让植物吸收后而引起的辐射。
2、化学因素诱变作用机理A.妨碍DNA某一成分合成妨碍碱基的合成从而导致被处理生物的突变。
这类诱变物质有5–氨基尿嘧啶、8—乙氧基咖啡碱、6–疏基嘌呤等。
前二种碱基妨碍嘧啶的合成,6–疏基膘呤妨碍嘌呤的合成。
B. 碱基类似物替换与DNA碱基类似的化合物,常常能在复制时掺入到DNA分子中去,在以后DNA复制时引起碱基配对上的差错,最终导致碱基对的替换,引起突变。
碱基类似物,有5–溴尿嘧啶(5-BU,同时能和A和G配对),5—溴去氧尿核苷、2—氨基嘌呤等。
C. 直接改变DNA某些特定的结构凡是能和DNA起化学反应并能改变碱基氢键特性的物质,叫做DNA诱变剂。
亚硝酸:pH=5的缓冲液中,可以氧化掉A和C的C6位置上的氨基变为I (配对C)和U(配对A),在下次复制时导致A-T变G-C,G-C变A-T的转换烷化剂(甲基磺酸乙酯、甲基磺酸甲酯和亚硝酸胍等):a. 添加烷基到碱基N7、N1和N3,引起碱基替换。
b.烷基化还会造成碱基水解从DNA上裂解下来,造成碱基缺失,引起碱基的替换。
c.和磷酸结合成不稳定磷酸酯,磷酸酯水解,使DNA链断裂羟胺:使C的C6上的氨基羟化,变得像T(与A配对),造成G-C变A-T的转换D. 引起DNA复制的错误嵌入DNA双联中心的碱基之间引起单一核酸的缺失和插入2-氨基吖啶和ICR-170等五、基因突变的时期和细胞1.基因突变的来源1)自然发生:自然界的因素;2)人工诱发:理化因素,更高突变频率。
2.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均可发生性细胞突变突变配子后代个体;体细胞突变突变体细胞组织器官。
体细胞突变的保留与芽变选择。
3.性细胞的突变频率比体细胞高性母细胞与性细胞对环境因素更为敏感。
4.基因突变常常是独立发生的在体细胞中如果隐性基因发生显性突变,当代就会表现出来,同原来性状并存,形成镶嵌现象或称嵌合体(chimaera)。
六、基因突变的特性1、突变的重演性和可逆性(1)突变的重演性:同一突变可以在生物的不同个体上多次发生。
同一基因突变在不同的个体上均可能发生;不同群体中发生同一基因突变的频率相近。
(2)突变的可逆性:基因突变的发生方向是可逆的。
正突变(forward mutation):显性基因Aè隐性基因a;反突变(reverse mutation):隐性基因aè显性基因A。
通常认为:野生型基因是正常、有功能基因;而最初基因突变往往是野生型基因突变而丧失功能、发生功能改变,表现为隐性基因。
所以反突变又称为回复突变(back mutaiton)。
(3)通常用u表示正突变频率、v表示反突变频率,则:正突变u野生型 ===========è突变型反突变v2、突变的多方向性与复等位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指基因突变可以多方向发生,即基因内部多个突变部位分别改变后会产生多种等位基因形式。
复等位基因(multiple allele):位于同一基因位点上的多个等位基因。
3、突变的有害性和有利性(1)突变的有害性:大多数基因的突变,对生物的生长与发育往往是有害的,原因如下:生物的野生型基因都是正常有功能的;生物细胞内现有的基因是通过长期自然选择进化而来,并且基因间达到某种相对平衡与协调状态。
基因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间及相关代谢过程的协调关系被破坏。
基因突变与表现往往会导致当代生物个体:性状变异、个体发育异常、生存竞争与生殖能力下降,甚至死亡——致死突变。
致死突变:指发生突变后会导致特定基因型个体死亡的基因突变。
(2)突变的有利性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性是相对的,在某些情况下,基因突变的有害与有利性可以转化。
中性突变:指突变型的性状变异对生物个体生活力与繁殖力没有明显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不具有选择差异的基因突变。
4、突变的平行性指亲缘关系相近的物种因为遗传基础比较接近,往往会发生相似的基因突变。
七、基因突变的修复1、DNA的防护机制(1)密码简并性:密码的结构可以使突变的机会减少到最小程度。
(2)回复突变:某个座位遗传密码的回复突变可使突变型恢复成原来的野生型,尽管回复突变的频率比正突变频率低得多。
(3)抑制:存在基因间抑制和基因内抑制现象。
前者指控制翻译机制的抑制者基因,通常是tRNA基因发生突变,而使原来的无义突变、误义突变或移码突变恢复成野生型。
后者指突变基因另一座位上的突变掩盖了原来座位的突变(但未恢复原来的密码顺序),使突变型恢复成野生型。
(4)致死和选择:如果防护机制未起作用,一个突变可能是致死的。
(5)二倍体和多倍体:高等生物的多倍体具有几套染色体组,每个基因都有几份,故能比二倍体和低等生物表现强烈的保护作用。
2、DNA的修复对于紫外线辐射引起的胸腺嘧啶二聚体(TT)的修复1、2、光修复光激活酶(photoreacting enzyme)辨认出TT,在有蓝色光波的条件下,二聚体被切开,DNA 回复正常。
这种经过解聚作用使突变回复正常的过程叫做光修复(light repair)。
3、暗修复某些DNA的修复工作不需光也能进行,例如,大肠杆菌中的UVrA突变体的修复过程由四种酶来完成:首先由核酸内切酶在TT 一边切开,然后由核酸外切酶在另一边切开,把TT和邻近的一些核苷酸切除;第三种酶(DNA聚合酶)把新合成的正常的核苷酸片段补上;最后由连接酶把切口缝好,使DNA的结构恢复正常。
这类修复系统称为暗修复(dark repair),或切除修复(excision repair)。
3、重组修复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必须在DNA复制后进行,因此又称为复制后修复。
这种修复并不切除胸腺嘧啶二聚体。
a.含TT 结构的DNA仍可进行复制,但子DNA链在损伤部位出现缺口b.完整的母链与有缺口的子链重组,缺口通过DNA聚合酶的作用,以对侧子链为模板由母链合成的DNA片段弥补。
c.最后在连接酶作用下以磷酸二酸键连接新旧链而完成重组修复。
4、SOS修复SOS修复(SOS repair)属于后复制修复(post-replication repair)体系。
SOS反应是DNA受到损伤或脱氧核糖核酸的复制受阻时的一种诱导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