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乐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以典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音乐和四域音乐以及外国音乐的交 流融合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因此可以说,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 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中原音乐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程中,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时期的音 乐文化具有代表意义。除六代乐舞及其他多种乐舞的发展和整理,礼乐制度的 阶级化和等级化,大司乐机构的设置,三分损益律的运用等,对全代有重要影 响之外,尤其在“八音”乐器分类中“琴”(七弦琴)及其音乐的出现,奠定 了中国传统乐器与器乐的基本模式。 四域音乐指的是除中原华夏族为主所创造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以久的中华 大地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与黄河流域同为 中华民族的文化发祥地。长江中游的楚文化中的音乐文化,色彩缤纷,独树一 帜,同中原音乐并为上古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率,相互辉映,相互兑争、交融, 进而衍生,发展。珠江流域的粤文化,西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西北作为 古代丝绸之路经由路途对多处音乐文化传播、交融的作用,以及东北各少数民 族的音乐文化,都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中,在 乐器方面,作为汉族音乐文化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代表实例,可以举出 由奚琴到胡琴类各种拉弦乐器的形式。 中国音乐与国音乐的交流,由来已久。据《穆天子传》记载,相传西周初, 周穆王曾经带着规模颇大的乐队到西方各国支施行,并进行音乐交流。此后, 在汉代,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教音乐和天竺乐也入传中国;隋唐时期,大 量外国音乐的输入,不仅带来外国乐曲,而且引进乐器、乐律、音阶。作为外 国乐器传入中国,后又被改造为中国传统乐器的琵琶是颇具代表意义。
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 《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 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 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 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 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一般 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 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 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 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 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 《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如《流 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 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 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 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 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 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 加花装饰。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 (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 是采取变化主题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 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之《铁策板声》则采取结构次序的 倒装。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
Fra Baidu bibliotek
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六四二》(苏南吹打)、
《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 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中国民乐发展的三个时期 1. 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期(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3世纪) 这时期包括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奏汉。在音乐体裁方面,经历了由原始乐
舞到宫廷乐舞的进化。在旋律音调、音阶形式方面,经历了由原始间乐重视小三度音程的 音调,到春秋战国强调宫、商、徵、羽的上下方大3度的“(甫页)、曾”体系,以“三分 损益法”相生五音、七声、十二律,初步确立了中国传统音乐旋法的五声性特点。在音乐 美学思想方面,先秦诸子百家的论争,奠定了此后各咱学说的理论端点。这一时期中,最 具代表性意义的音乐艺术形式是钟鼓乐队。
2. 中国传统音乐的新声期(约公元4世纪至10世纪) 这一时期包括了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北方 人民南迁、少数民族的内移,构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冲击:一是玄学对儒学的冲击,引起 音乐思想的变化;二是少数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传入,引进乐器、乐律、乐曲和音乐理 论方面的新因素。其冲击的结果,是使中国的传统音乐为这一变,开创了音乐国际化的一 代新乐风。一方面是世界音乐的中国化,包括外来乐曲的中国化,外来乐器的运用,外来 乐调的传入,外来乐队的民族化,以及外来乐人为发展中国音乐所作出的贡献。另一方面 是中国音乐的世界化,即:中国音乐以其辉煌的成就给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恶劣各国, 如朝鲜、日本等国)以重要的影响。 3. 中国传统音乐整理期(约公元10世纪至19世纪) 包括辽、宋、金、明、清。其政治上的牲是:从纷乱和分裂到相对的统一,又从南北 对立到多民族国家统一政权的建立,及其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相对稳定。音乐文化方面则具 有世俗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所谓世俗性,就是与普通的平民阶层保持着密切的关联。此时 期的传统音乐,无论在演出人员和观众、听众对象方面,都已具有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 在音乐理论方面,表现出对前一时期的继承和清理的倾向。音乐形态特点已逐渐赵于凝固 定型化。其代表性音乐艺术形式是戏曲艺术及其音乐。这一艺术形式,上承前代,下接后 世,并广泛吸收当代音乐新成果,成为集古今音乐大成的音乐宝库。
中国传统乐器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 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 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 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 承和发展。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 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 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 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 《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 等,都是优秀的独奏 曲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