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思维导图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
马克思主义
主要来源 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来源
阶级和实践基础
无产阶级及其工人运动实践
德国古典哲学
理成分
最鲜明特征 强大生命力根源
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统一的关键是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最彻底的本质属性
科学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 一定会实现 偶然: 机遇 对立统一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大量的偶然行为必然性开辟道路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可能性和现实性 对立统一
在现实中是否有依据
现实可能性
依据很充分(eg:让一个人登月)

可能性 一定能变成现实的
抽象可能性
层次性
开放性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实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运动=变化>发展
永恒发展
新旧事物的关系
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不可战胜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过程性
任何事物都要放在这个事物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去理解 现存事物都是应该灭亡的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
知行合一(认为实践和认识是一个东西)→正确说法:实践和认识要统一
错误的词:知行合一/直观/滞后/先导
注解
直观→正确说法:能动:创造性再现 滞后→正确说法:认识也有超前的
先导(实践是认识的先导×;认识是实践的先导×)正确说法:实践基础上理论创新是事物实践的先导
感性认识:观察、看等通过五官从实践中直接获得
人的认识能力提升有一个过程认识的规律反复性和无限性无限性实践认识实践无限循环含义真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正确的认识这里的客观性不是指客观实在意识之外而是指内容是客观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客观特性绝对性只要是真理就具有不可推翻性因为真理都是经过实践检验过的正确的认识真理一定是对真理正确的认识相对性每一个阶段时期的真理只能是近似的正确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关系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真理和谬误认识的结果真理和价值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谬误错误的认识在一定范围内是绝对对立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在一定范围内相互转化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价值特性主体性主体不同价值会有所不同社会历史性历史阶段不同价值不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唯物史观人类历史本身的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科技个人人在历史中的作用群众使用价值商品及其二重性价值具体劳动劳动及其二重性抽象劳动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马原理思维导图2023版

马原理思维导图2023版

马原理思维导图2023版一、导图概述本文档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以下简称马原)的思维导图,根据最新的2023年版整理而成。

马原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是研究社会历史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文档的思维导图,读者将能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马原的核心内容。

二、哲学1. 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研究的是宇宙和人类认识宇宙的基本问题。

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哲学的本质、任务和方法,包括存在论、认识论、辩证法等基本概念。

2. 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方法论,是研究事物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规律的方法。

思维导图展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包括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辩证统一、事物的矛盾和发展等重要概念。

三、政治经济学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的理论基础。

思维导图展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形成原因、量度方法和分配方式。

2.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危机的性质、起因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社会主义制度避免和克服危机。

四、科学社会主义1. 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目标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论和最终目标。

通过思维导图,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和道路。

2. 党的建设和思想建设党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思维导图展示了党的建设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思想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

五、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维导图展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重要概念。

六、总结通过马原理思维导图,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核心内容有了更加系统和全面的了解。

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等各个模块构成了马原理思维导图的基本框架,读者通过思维导图可以更加方便地学习和掌握马原的重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英文是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

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201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

该书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本质特征和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

内容简介:本书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本书旨在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

本书是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修订而成的,这次修订主要体现了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同时适当吸收了一线师生使用中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全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物质世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的发展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的总结和学习,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本书适用于高职高专院校、本科院校。

目录: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四、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二、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四、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二、资本主义所有制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四、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一、资本主义的国家、政治制度及其本质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第一节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二、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三、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第二节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二、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第三节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二、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二、列宁、斯大林领导下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三、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四、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第二节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一、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四、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二节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作品文摘:一方面,全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另一方面,俄国资本主义又带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没有的封建农奴制的残余。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两大总特征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普遍联系联系的含义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联系的特征客观性: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主观转移普遍性:时时有联系,处处有联系每个事物都通过中介与他物联系着;同时也是他物联系的中介多样性:联系是多样的条件性1.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2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3.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系统的观点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系统的整体性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新功能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将丧失原有的功能永恒发展发展的含义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运动=变化→发展(上升的变化),不能说发展是无条件新旧事物的关系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百趋灭亡的东西新、旧事物的区分是否与时间的先后有关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具有新结构,适应新环境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改良,吸收了旧的优点,增添了新内容新事物符合群众利益,受到群众拥护过程的观点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在历史上产生的都要在历史上灭亡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关系:对立统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方法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确定不移的趋势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观的不确定的趋势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事物的内部原因偶然性:外部原因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比较稳定,偶然性不稳定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起决定性偶然性起重要影响作用相互联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受必然性的支配,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方法论我们要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观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必然是规律,偶然是机遇可能性和现实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可能性指事物发展腐过程中潜在的东西,是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现实性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关系:对立统一相互联系:没有现实就没有可能,反过来,没有可能就没有现实,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区分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中是否有依据)现实的可能性和抽象(非现实)的可能性→他们都是可能(现实中是否有充分依据)方法论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主义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现象和本质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现象(外在)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内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关系:对立统一相互区别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相互联系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是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区分假象(客观但虚假)错觉(主观感觉上的错误)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马原思维导图-第五章

马原思维导图-第五章

时间
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 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
层次
(二)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范围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预见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既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寻找灵感,更从社会主义 社会的建设与发展中寻找启示。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还没有社会主义社会,他们只能通过分析考察资本主义 社会及其运动规律来求得预见未来社会的启示。
(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 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 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财产公有”制度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的,它必须建立在因发展工业、农业、贸易 等而产生的大量的生产力和 生活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在因使用机器、化学方法和其他 辅助手段而使生产力和生活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
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充分肯定了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方面的成就,并认为资本主义所 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了物质基础。
导论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人类社会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发展规律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 中作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洪流的时候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往往起因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批判。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研知识点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研知识点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唯心史观缺陷只看到了历史发展背后的精神力量,而没有看后精神力量背后的物质动因只看到了历史发展中少数英雄人物的力量,而没有看到人民群众的作用唯物史观的两大内容社会发展的物质动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物质反例当今世界很多国家地理环境不好发展的也很好:日本,以色列人口因素的反例:中国,印度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根本)和生产关系社会意识是意识所有阶级都认为一致的与阶级无关社会意识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社科文科为谁而学(艺术也是,也阶级有关),渗透着思想的美术作品才是艺术,因此艺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非社会意识形态:理工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封建思想残余)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双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生产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是人和自然的关系,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它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物质标志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为生产资料生产资料=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基本的、决定性的,它构成全部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生产关系的物质性生产关系虽然是一种人和人的关系,但它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第一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生产力可以决定经济基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同级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是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又称政治上层建筑包括:国家政治制度、立法司法制度和行政制度;国家政权机构、政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政治组织形式和设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的可以影响社会性质和历史进程,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第二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经济基础)、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上层建筑)马思主义的杜会形态范畴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形态的内容是全面的,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两者缺一不可社会形态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社会形态是历史的,有它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从低级到高级)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纵向(时间轴)统一性:大家的发展历程都一致,从哪采到哪去一样多样性:中国跳过资生义阶段横向(时间不变)同类社会形态既有共同的本质,又有各自的特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规律在起作用)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取决于民族利益取决于交往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以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否定之否定规律)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统一性表明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选择性、多样性表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科学技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现实的人及其本质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思维导图)

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发展
对于同一个东西,如果它是对的,这就是真理的绝对性,如果它未来可能错,这就是真理的相对性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对立统一关系
方法论
只看到绝对真理:教条主义 只看到相对真理:诡辩论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有明确的界限
真理与谬误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多维性
维度不同价值不同
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
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 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知识性认识,评价性认识
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价值评价
特点
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 点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认识的过程和规律
对象:事物外部形态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
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形式:感觉,直觉,表象
对象:事物内部联系
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假说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由于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从根本上代表着人类整体的要求和利益,是与历史发展的 基本要求或趋势相一致的,因此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 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作用
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 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维导图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写作的《乌托邦》一书。

到了18世纪,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中,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

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并奔走呼吁,希望法国统治者能接受自己的改革方案。

傅立叶提出以“和谐社会”代替资本主义,并在一个农场里进行组建“法郎吉”(和谐社会基本单位)的试验。

欧文是一个工厂主,他曾在自己领导的苏格兰新拉纳克大棉纺厂进行慈善试验。

他缩短工时,设立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把一个愚昧黑暗的新拉纳克变成了完善的模范移民区。

1824年,他到美洲从事共产主义试验,在印第安纳州建立了“新和谐公社”,实行财产公有,成年人享有平等的权利。

欧文的共产主义试验最终失败了,他也因此变得一贫如洗,但是他并没有动摇自己的坚定信念。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以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于社会制度的分析。

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但空想社会主义“没有能够指出真正的出路。

它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普遍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矛盾的激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更加激烈。

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并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从自发走向自觉,表现出改造社会、创造历史的巨大力量。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一,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唯物的,是由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在唯物史观中,物质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指人类在物质生活中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等。

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对社会现象的看法、观念和价值等。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界相结合来改造自然、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是指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五、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于人们在生产中的不同地位和利益关系引起的社会集团。

阶级斗争是指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社会财富和政治权力而进行的斗争。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六、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是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一定历史时期上层建筑的核心,包括思想、观念、信仰和价值等。

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组织,是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七、剩余价值和剥削剩余价值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与劳动者所取得工资之间的差额。

剥削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使其受到剥削。

八、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是指无产阶级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进行的革命斗争。

社会主义建设是指在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无产阶级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

以上是马原理知识点总结思维导图第二章的内容概述。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分析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从而指导实践。

马原思维导图

马原思维导图

认识论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
思政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根源、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背景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主观条件、思想渊源
创立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科学性 革命性 鲜明特征 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观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人与自然
联系的含义
普遍联系 联系的特征
两大特征
系统的观点(补充) 含义
永恒发展 新旧事物的关系
过程的观点
内容与形式
辩证法
五对范畴
本质与现象 原因与结果
必然与偶然
现实与可能
对立统一规律 联系内容、发展的动力
三大规律 质量互变定律 发展的过程和状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发展的方向和归宿
人民性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和当代价值
发展性
当代价值
物质的范畴
物质观
物质和运动 运动和静止
物质运动与时空
意识的起源 本质
意识观
意识的作用(分析题)
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关系 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大规律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意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马原1-马克思主义(思维导图)

马原1-马克思主义(思维导图)

马克思主义著作《神圣家族》第一次合作《德法年鉴》思想前提唯心、革命民主→唯物、共产《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传播最广最有国际性共同纲领《资本论》“工人阶级的圣经”《法兰西内战》科学总结巴黎公社的历史经验《反杜林论》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劳动二重性理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剩余价值理论经济学说的核心内容和基石“百科全书”创立社会根源(客观条件)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现实需求)法、英、德工人运动无产阶级独立上舞台主观条件直接理论来源德古哲、英古政经、英法空想自然科学前提细胞、能量、进化诞生标志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恩建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发展列宁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已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论断巴黎公社革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十月革命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世界历史的新纪元鲜明特征科学性突出特征、理论优势辩证唯物、历史唯物革命性建立于科学性上彻底批判、鲜明无产立场实践性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区别于其他理论是显著特征人民性最鲜明的品格政治立场:人民至上为人类求解放发展开放性与时俱进、不断吸收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当代价值认识工具行动指南科学真理“现成答案”"现成理想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恩尤其是批判的继承、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空想社 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从唯心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马克思 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
马克思 主义是 关于无 产阶级 和人类 解放的
科学
马克思主 义的创立 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创立标志
社会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阶级基础
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 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1-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的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资本论》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马克思主义的 鲜明特征与当 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性
人民性 发展性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彻底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阶级立场
是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