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安全生产有害因素分几类
安全生产有害因素分几类安全生产中的有害因素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为多类,具体如下:1. 物理因素:物理因素是指能够直接对人体造成损害的各种物理因素,包括噪音、震动、辐射、高温、低温、高压、低压、气压、电磁场、静电、光照等。
这些因素具有直接性、迅猛性和辐射性的特点,易使人体在短时期内受到损害。
2.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存在的有害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包括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腐蚀性物质、爆炸物质、易燃物质等。
这些化学物质具有毒性、腐蚀性、燃爆性等特点,可通过吸入、吞咽、接触和注射等途径对人体造成伤害。
3. 生物因素:生物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各种生物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包括各种致病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细菌等。
这些生物因素可引起人体感染、中毒、过敏等疾病,也可导致工作场所环境污染和卫生问题。
4. 安全因素:安全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管理不当等因素对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威胁,包括机械设备故障、火灾、爆炸、触电、坍塌、滑倒、打击伤、引力坠落、物体运输伤等。
这些因素可能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严重后果。
5. 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人员心理状态、压力和情绪等因素对工作安全的影响,包括工作压力过大、恐惧、焦虑、疲劳、不满、厌倦等。
这些心理因素可能导致人员疏忽大意、判断错误、反应迟钝和情绪激动等问题,从而增加工作事故的风险。
6.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工作场所中的环境条件对人体的影响,包括温度、湿度、通风、细菌、尘埃、有害气体等。
这些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和舒适度有一定的影响,如果环境条件不良,可能导致人员生产效率下降、工作质量下降和职业病的发生。
7.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指人员操作不当、安全意识淡薄、纪律不严、违规操作等因素对工作安全的影响。
人为因素是导致大部分工作事故和生产事故的主要原因,包括违章操作、超负荷作业、疲劳驾驶、酒后工作、缺乏安全教育培训等。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危险、危害因素的概念及分类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危险、危害因素的概念及分类1. 1 危险、危害因素的概念及分类危害是指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危险是指特定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的结合。
总的说来,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慢性损坏的因素。
为了区别客体对人体不利作用的特点和效果,通常将其分为危险因素(强调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和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有时对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危险、危害因素。
客观存在的危险、危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临界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都可能成为危险、危害因素。
一、生产活动中主要危险、危害因素的类别危险、危害因素尽管表现形式不同,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危害后果(发生伤亡事故、损害人身健康和造成物的损坏等),均可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或有害物质泄漏、扩散的结果。
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失控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危险、危害因素产生1. 能量、有害物质能量、有害物质是危险、危害因素产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险、危害因素。
一般地说,系统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危害物质的数量越多,系统的潜在危险性和危害性也越大。
另一方面,只要进行生产活动,就需要相应的能量和物质(包括有害物质),因此生产活动中的危险、危害因素是客观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1)能量就是做工的能力。
它即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危害因素。
(2)有害物质在一定条件下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效能,也是主要的危险、危害因素。
安全生产八大安全风险隐患
安全生产八大安全风险隐患安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关键因素。
然而,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隐患,这些隐患一旦发生,将给企业和员工带来极大的危害。
下面将分析和阐述安全生产中的八大安全风险隐患。
首先,工程安全隐患。
工程安全隐患主要包括建筑施工、机械设备安装、电气设施等。
在建筑施工中,存在高空坠落、脚手架坍塌、电气设备安装不合格等风险隐患;而在机械设备安装中,不规范操作、机械设备缺陷等问题也会导致安全风险;电气设施使用不当、设备老化等也是工程安全隐患的主要问题。
其次,火灾隐患。
火灾隐患是一种极其危险的安全风险,一旦发生火灾,将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造成火灾的原因很多,主要包括电气设备故障、违规用火、储存易燃物品等。
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火灾隐患的防控工作,定期进行消防设备检查和演练,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做好消防工作。
第三,化学品安全隐患。
化学品在生产过程中广泛应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
化学品泄漏、储存不当、工艺操作不规范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造成人员中毒、爆炸等严重后果。
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化学品的管理,确保储存和使用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
第四,机械设备安全隐患。
机械设备在生产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机械设备的不合格、操作不当等问题都存在着安全风险。
例如,设备老化导致的设备故障、操作员不熟练或违章操作等,都可能导致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
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设备维护和操作规范,加强对机械设备的安全教育和培训。
第五,交通安全隐患。
交通事故是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之一。
企业员工的通勤、货物的运输等都需要依赖交通工具,而交通事故往往是因为驾驶员的不谨慎驾驶、超载、疲劳驾驶等原因导致的。
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建立健全的交通管理制度,确保员工的人身安全。
第六,电气安全隐患。
电气事故是一种频繁发生的事故类型,往往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电气事故的原因包括电器线路老化、设备维护不当、操作不规范等。
生产中不安全因素
生产中不安全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安全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事故和伤害。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采取预防措施来保障员工的安全。
1. 缺乏培训和教育:当员工没有足够的培训和教育时,可能不了解安全操作规程和潜在的危险。
缺乏技能和知识使得他们容易遭受伤害。
2. 不正确使用设备和工具:员工可能因为不正确使用设备和工具而造成自己和其他人的伤害。
这包括操作不熟练、疏忽大意、使用损坏的设备等。
3. 不合理的工作环境:不安全的工作环境可能包括缺乏良好的通风、高温或低温环境、有害化学物质的暴露等。
这些因素可能对员工的健康和安全产生负面影响。
4. 不正确的人身防护装备使用:员工必须正确佩戴和使用人身防护装备来保护自己,如头盔、防护眼镜、安全鞋等。
如果未正确使用或配备,可能会增加事故和伤害的风险。
5. 工作场所的混杂和不整洁:工作场所的杂乱和不整洁使得员工容易绊倒、滑倒或被物体砸伤。
不规范的物品摆放和存储可能增加工作环境的危险性。
6. 缺乏紧急情况应对计划:在紧急情况下,没有明确的应对计划和演练可能导致员工恐慌、无法有效地应对,进一步加剧事
故的后果。
7. 不合理的工作强度和时间安排:长时间的工作和过度的劳累可能导致员工疲劳和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增加发生事故的概率。
8. 缺乏安全监督和管理:缺乏严格的安全监督和管理会导致员工对安全规定的漠视,增加了不安全因素的风险。
为了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我们需要全面考虑并解决这些不安全因素,为员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安全生产较大风险名录
安全生产较大风险名录安全生产较大风险名录是指可能对人员、设备和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的各类危险因素和风险。
下面是一份1000字的安全生产较大风险名录:一、人员相关风险:1. 高处作业风险:包括楼宇、大桥等高处的施工作业风险,如坠落、物体打击等。
2. 动火作业风险:包括焊接、切割等火源作业风险,容易引发火灾和爆炸。
3. 机械作业风险:包括使用机械设备时的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等风险。
4. 电气作业风险:包括电气设备维修和操作时的触电风险。
5. 化学品接触风险:包括操作化学品过程中的中毒、化学品泄漏等风险。
6. 交通事故风险:包括驾驶机动车辆、物流运输过程中的交通事故风险。
二、设备相关风险:1. 特种设备使用风险:包括锅炉、压力容器、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的使用风险,如爆炸、倒塌等事故。
2. 生产设备故障风险:包括生产设备因故障引发事故的风险,如机械故障、电气故障等。
3. 火灾爆炸风险:包括火灾、爆炸等火源引发的安全风险,如电气设备短路导致火灾等。
4. 辐射风险:包括核电站、医疗设备等产生辐射的设备所带来的辐射风险。
5. 化学品储存风险:包括储存化学品时的泄漏、爆炸等化学品相关风险。
6. 环境污染风险:包括工厂生产废水、废气、固废等污染环境的风险。
三、环境相关风险:1. 自然灾害风险:包括地震、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对工厂和设备的损坏风险。
2. 水源污染风险:包括生产废水对附近水源(河流、湖泊等)的污染风险。
3. 大气污染风险:包括工厂排放的废气对空气质量的污染风险。
4. 土壤污染风险:包括工厂生产废弃物对土壤质量的污染风险。
5. 噪声污染风险:包括噪声对工人和附近居民健康的影响风险。
四、管理相关风险:1. 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包括企业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不完善的风险。
2. 安全培训不到位风险:包括员工对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缺乏培训的风险。
3. 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不足风险:包括工厂灭火和应急救援设备不足、专业队伍能力不强等风险。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一、安全生产中主要危害因素的类别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
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20类。
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厂址: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
总平面布置:a.总图:功能分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b.运输线路及码头: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
建、构筑物: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防火间距等。
工艺过程a.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从根本消除的措施、预防性措施、减少危险性措施、隔离措施、联锁措施、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几方面考查;b.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c.根据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典型的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
生产设备、装置:a.化工设备、装置: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安全生产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事故和伤害的各种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涉及设备设施、环境条件、人员因素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全生产危害因素:1. 设备设施因素:设备的质量和稳定性、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情况等都可能成为危害因素。
例如,设备老化、磨损、故障、未经维修、缺乏保养等都可能引发事故。
2. 环境条件因素:环境条件的恶劣程度、温度、湿度、噪音、气体等因素都可能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
例如,高温、低温、高湿度、噪音过大、有害气体等都可能对工人的健康和安全产生不良影响。
3. 人员因素:人员的知识、技能、经验、素质等都可能影响安全生产。
例如,缺乏专业知识、技能不熟练、操作不规范、工作态度不端正等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4. 工作方式和方法: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也会影响安全生产。
例如,缺乏安全操作规程、工艺流程不合理、工作强度过大、工时过长等都可能存在危险隐患。
5. 管理因素:管理不当也可能引发安全生产事故。
例如,缺乏安全管理制度、责任不明确、培训不足、监督不力等都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6. 自然灾害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风暴等也会对安全生产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这些灾害可能破坏设备设施、扰乱工作流程,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为了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危害因素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1. 强化设备设施的维护和更新,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 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包括合理的温度、湿度、噪音等条件。
3. 培训和教育员工,提高其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能力。
4. 制定和实施科学合理的工作规程和安全操作规程。
5. 加强安全管理,落实责任制,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
6. 做好自然灾害的应对准备工作,例如建立防灾措施和应急预案。
通过综合应对上述因素,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保证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安全生产是指为了保护人员的安全和健康,预防和减少劳动生产事故和职业病,确保生产过程安全的一系列措施。
而危害因素是安全生产中潜在的、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
下面我们来探讨安全生产中常见的危害因素。
首先,机械设备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因素。
操作机械设备时,人员可能会被机械设备的移动部件、旋转部件或者机械部件夹伤、碰伤等。
另外,机械设备的异常运行、过载或者其他故障也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其次,化学物质也是一种常见的危害因素。
工业生产中会使用各种化学物质,而一些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比如,有些化学物质对皮肤有腐蚀作用,接触到皮肤会引起化学灼伤。
有些化学物质对呼吸系统有害,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喉咙痛等问题。
此外,一些化学物质还可能具有易燃、易爆等特性,一旦泄漏或者不当使用就会引发火灾、爆炸等严重事故。
再者,电气设备也是一个重要的危害因素。
电气设备的故障或者人员对电气设备的错误操作可能导致触电事故。
而且,电气设备的设计、安装和维修都需要遵守特定的安全标准和规范,一旦违规操作可能会引发电气事故。
此外,人的行为也是一种危害因素。
比如,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程序,不正确使用安全设备,违规操作、超负荷工作等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另外,因为工作压力大或者疲劳等原因造成的大意行为也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另外,环境因素也会对安全生产造成影响。
比如,恶劣的气候条件可能使工作场所变得不安全,比如高温作业容易中暑。
此外,震动、噪音等也可能对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最后,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的不健全也是危害因素之一。
缺乏明确的安全规定和操作流程可能会导致操作者不了解安全操作方法,增加事故的风险。
而技术措施的不完善也可能增加事故的发生概率。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危害因素包括机械设备、化学物质、电气设备、人的行为、环境因素以及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的不健全等。
在安全生产中,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些危害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和人员的健康。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安全生产危害因素是指影响和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各种因素。
这些危害因素可以来自自然环境、物质设备、工作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
首先,自然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风暴等不可预测的自然事件会带来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此外,高温、寒冷、高原和高海拔等地理因素也会对工人的生产劳动和工作环境带来危害。
其次,物质设备是一个常见的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例如,机器设备的设计不合理、制造不合格、运行失控等问题都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
材料的选择不当、质量不合格、使用不正确也会对安全生产造成威胁。
此外,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储存和处置也是一个重要的危害因素。
再次,工作方式是一个主要的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工作过程中的疲劳、缺乏休息、压力过大等都会影响工作人员的集中力和判断力,导致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加。
工作场所的布局不合理、工作任务分配不合理、工作流程不合理等也会增加事故发生的风险。
最后,组织管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不合理的组织管理、缺乏安全意识、缺乏安全培训等都会增加工作人员的事故风险。
缺乏积极主动的安全监测与管理、缺乏完善的应急预案和事故报告制度等都会导致事故发生后的处理不当和后果扩大。
为了降低安全生产危害因素对人们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威胁,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管。
其次要进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另外,通过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和设备更新来减少危险因素。
最后,加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完善事故报告和事故调查制度。
只有综合考虑和管理各方面因素,才能有效地降低安全生产的危害。
安全生产事故危害
安全生产事故危害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事故常常带来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企业和员工造成巨大的心理和经济压力。
为了防止发生事故,保障员工的安全健康,企业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认真分析事故的危害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事故危害的主要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行业和不同工作岗位可能面临着不同的事故危害因素。
例子如下:
1.火灾和爆炸:在化工厂、石油加工厂等工作场所,由于化学
物质泄漏、不当操作等原因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
一旦发生火灾和爆炸,不仅会造成设备和建筑物的损坏,还会对人员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2. 高处坠落:在建筑施工现场、高架设备维护等高空作业中,如果没有落地装置、护栏等防护设施,工人可能会从高处坠落,造成严重伤害甚至死亡。
3. 机械伤害:在机械加工、装配等作业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没有戴好个人防护设备,可能会发生机械伤害。
例如,手指被夹住、手臂被拉入机器等。
4. 化学污染:在化学实验室、污水处理厂等工作场所,接触到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可能导致中毒、呼吸道疾病等。
有些化学物质还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等意外情况。
5. 电气伤害:在电力行业、电子工厂等场所,由于操作不当、
设备老化等原因,可能发生触电事故。
触电不仅会造成电击伤,还有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
为了预防事故危害,企业应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事故危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确保员工按照规定执行工作。
另外,企业还应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定期检查设备的安全性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安全生产危险源
安全生产危险源安全生产危险源是指对工作人员及周围环境构成潜在危害的因素。
为了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必须对各种危险源进行识别和管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安全生产危险源及相关控制措施:1. 机械设备:机械设备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旋转、切割、压力等危险因素。
应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安装必要的防护装置,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供个人防护设备。
2. 高处作业:高处作业容易导致坠落事故。
应设置合适的防护措施,例如安全扶梯、护栏和安全带等,并且要求作业人员佩戴安全帽和安全带,并接受培训。
3. 电气设备:电气设备可能引发火灾和触电事故。
应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定期检查电路和接地,及时更换老化的电线和插座,禁止私拉乱接电线,提供A类电气设备的绝缘手套和绝缘靴等个人防护装备。
4. 化学品:化学品的泄漏或误用可能导致中毒和火灾。
应对化学品进行分类和标识,并储存在安全容器中。
操作人员应佩戴防护眼镜、手套和防护服。
5. 火灾:火灾可能由电气故障、明火、易燃物料等引发。
应设置灭火器、自动灭火系统和疏散通道,并组织员工进行灭火演习。
禁止在禁烟区吸烟,并妥善处理易燃物料。
6. 噪声:长时间暴露于噪声环境可能导致听力损失和其他健康影响。
应采取隔音措施,提供耳塞或耳罩,并定期进行听力检测。
7. 气体和粉尘:有毒气体和粉尘可能对人体呼吸系统和健康产生危害。
应提供通风系统和防尘罩,并要求操作人员佩戴防护口罩。
8.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如疏忽、疲劳和不当行为可能引发安全事故。
应加强员工的安全培训,落实安全责任制,提供必要的劳逸结合。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安全生产危险源及相应的控制措施,每个工作场所的安全风险情况都不尽相同,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管理。
生产企业的危害因素
生产企业的危害因素
生产企业的危害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1. 环境污染: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固体等有害物质,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处理,会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对环境生态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
2. 人身伤害:生产企业中存在各种机械设备、化学物质等潜在的伤害风险,如果操作人员不正确使用或者没有足够的防护措施,容易导致事故发生,造成人身伤害。
3. 职业健康问题:生产企业中的工人长期接触化学物质、噪音、振动等不良工作环境,容易导致职业病的发生,如呼吸道疾病、皮肤病、职业性肿瘤等。
4. 社会问题:生产企业如果不遵循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要求,可能存在偷逃税、违规排污等行为,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另外,生产企业的设施噪音、交通运输等也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和影响。
5. 灾害风险:生产企业中存在火灾、爆炸、泄漏等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导致严重的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为减少生产企业的危害因素,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措施,合理利用资源,推动绿色
生产;加强安全管理和职业健康保护措施,确保工人安全与健康;加强安全生产培训和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
安全生产法较大危险因素判定标准
有关《安全生产法》较大危险因素判定标准
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较大危险因素的判定标准可以根据不同行业和领域的特点进行具体规定。
一般来说,较大危险因素是指那些可能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造成较大危害的因素,例如危险化学品、高温高压、机械加工、建筑施工等领域中的危险源和风险点。
有关《安全生产法》较大危险因素判定标准如下:
1.危险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特性: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危险性,同一物质在不同条件下
也可能存在不同的危险性。
因此,需要考虑物质本身的危险性以及其在生产、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的状态和特性。
2.工艺流程和设备设施:工艺流程的设计、设备的选型、操作条件、安全设施等方面都
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因素。
例如,高温、高压、高速运转的设备可能导致机械伤害、爆炸等事故;化学品混合、加热、反应等过程可能导致火灾、中毒等事故。
3.作业环境和职业危害:需要考虑作业环境的温度、湿度、照明、噪音等环境因素对劳
动者健康和生产安全的影响。
同时,需要考虑职业危害因素,如粉尘、噪声、振动等对劳动者身体健康的危害。
4.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教育培训情况以及作业人员的技能和安
全意识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较大危险因素的判定。
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点
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点
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点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事故发生或者对员工及环境造成危害的潜在因素。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点:
1. 电气设备故障:单位内大量的电气设备,如电线、插座、继电器等,如果不定期检修和维护,可能导致电气事故,如火灾、触电等。
2. 机械设备故障:单位内的机械设备,如输送带、起重机、压力机等,如果没有正常维护和检修,可能导致机械故障,引发事故。
3. 化学品泄漏:单位内的化学品,如酸、碱、有机溶剂等,如果没有正确存储和处理,可能导致泄漏事故,对员工健康和环境造成危害。
4. 高温作业:一些单位中存在高温作业,如冶金、铸造、烧烤等,如果没有合理的防护措施,可能导致工人中暑、烫伤等事故。
5. 高空作业:一些单位中存在高空作业,如建筑工地、维修厂等,如果没有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备,可能导致坠落事故,对工人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6. 消防设备故障:单位内的消防设备,如灭火器、喷水灭火系统等,如果不能及时维护和检修,可能导致火灾无法有效扑灭,
造成更大的损失。
7. 物品堆放不当:单位内的物品,如货物、原料等,如果堆放不当,可能导致物品倾倒、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8. 缺乏安全培训:单位内员工如果没有接受过足够的安全培训,可能不了解安全操作规程,容易发生事故。
9. 交通事故:单位周边道路交通繁忙,如果缺乏交通引导员和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可能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10. 不良操作行为:一些单位内员工可能存在违反安全操作规
程的行为,如抽烟、使用手机等,容易引发事故。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单位安全生产风险点,单位应该加强安全管理,制定合理的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培训和巡检工作,确保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1、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有哪些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有有毒腐蚀,易燃易爆,放射性,违章操作,生产设备维护知保养不到位等。
介绍如下:1、有毒腐蚀。
是指有毒并对身体有害的物质,比如浓硫酸和浓硝道酸等化学物质。
2、易燃易爆。
比如面粉工厂中的粉尘,在生产过程中要避免明火。
回3、放射性物质。
是那些能自然的向外辐射能量,发出射线的物质。
一般都是原子质量很高的金属。
4、违章操作。
职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冒险进行操作的行为。
基本内容职工不遵守规章制度,冒险进行操作的行为。
5、生产设备维护保养不到位。
导致机器老化容易答出故障,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2、安全生产八大因素是什么?安全生产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消除或控制危险及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健康、设备完好无损及生产顺利进行。
在安全生产中,消除危害人身专安全和健康的因素,保障员工安全、健康、舒适地工作,称之为人身安全;消除损坏设备、产品等的危险因素,保证生产属正常进行,称之为设备安全。
3、安全生产中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哪些生产过程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及预防措施(一)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和警告1、不按规定的方法使用机械、设备等。
如,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漏电;忘记关闭设备等。
2、使用带病的机器设备、工具等。
3、机动车超速,机动车违章驾驶等。
4、预防措施:必须严格执行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每个员工都必须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自觉遵章守纪。
(二)不采取安全措施1、不防止意外危险,机械部分的固定不稳妥。
2、不防止机械装置突然开动,未设置必要的标志、信号等。
3、预防措施:安全措施是保证安全生产的有效手段,有关部门和每个员工都要认真对待。
操作前,要严格检查,做到没有有效的安全措施不操作。
操作过程中,要坚守岗位,并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
(三)造成安全防护装置失效1、拆除或移走安全装置,使安全装置不起作用或安全装置调整错误。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安全生产是生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安全生产不仅关系到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也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形象。
然而,在生产活动中,存在着种种危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随时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
下面,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安全生产危害因素。
机械设备安全隐患在工业生产领域,机械设备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工具,但也是一个常见的危险源。
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或操作失误,很容易导致工人受伤或者生产设备受损,严重的甚至会引起生产事故。
机械设备的安全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维护保养不当。
机械设备需要定期检查和维修,若长期未得到必要的维护,易导致设备出现故障,从而造成危险。
2.设备自身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
如果企业购买的机械设备制造质量不符合标准要求,设备制造过程中存在一些漏洞或者质量问题,这样的机械设备在日常使用中,很容易出现故障从而危及生产者的安全和生命。
3.操作员经验不足或操作不当。
机械设备日常的保养和操作都需要熟悉的操作员进行,然而,若操作员经验不足或者操作不当,也会导致设备出现故障或危险。
化学品成分和性质不符合标准在一些工厂生产活动中,化学品是必不可少的物质。
但是,若化学品成分和性质不符合标准要求,很容易对生产者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
化学品的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1.化学品沾染皮肤引起的化学烧伤。
2.化学品挥发引起的中毒。
3.化学品接触眼部引起的眼部刺激和感光性角膜炎。
4.化学品燃烧时的火灾和爆炸。
因此,企业需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规范,建立完善的化学品安全管理制度,以确保化学品使用的安全性。
高处作业安全隐患在建筑施工等行业中,高空作业是经常出现的一种工作场景。
但是,高处作业具有较大的安全隐患,如果安全措施不到位或者操作不当,常常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高处作业的安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1.高处坠落导致的伤亡。
2.高处作业工具和设备脱落伤人。
3.高处作业过程中随时可能引发的意外事故。
安全生产最主要风险因素
安全生产最主要风险因素安全生产是指在工业、建筑、交通、冶金、石油、化工等各种生产活动中,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工人因工作灾害事故而受伤或致死,同时保障社会环境和公共安全。
然而,不同行业的安全生产风险因素也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最主要的风险因素。
1. 设备故障: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如果出现故障,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火灾、爆炸等风险。
设备的老化、缺乏维护和保养、不合规的使用等因素都会增加设备故障的概率。
2. 电气事故:在电气工程和设备使用中,电气系统的故障可能导致触电、火灾和爆炸等严重事故。
电线老化、不规范的维修和施工、电气设备的缺陷等都是电气事故的主要风险因素。
3. 化学品泄漏:在化工等行业中,化学品可能因为设备故障、操作疏忽或不当储存方式而发生泄漏,导致爆炸、火灾、污染等严重后果。
化学品泄漏时,员工的人身安全、周边环境和公共健康都会受到威胁。
4. 高处坠落:在建筑工地、高空作业等行业中,高处作业时可能出现的坠落事故是一个常见的风险因素。
不规范的操作、缺乏防护设备、工人疲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高处坠落事故的发生。
5. 压力容器爆炸:压力容器在石油、化工、能源等行业中广泛应用,然而,压力容器如果设计不当、制造缺陷、操作不当等,可能导致爆炸事故。
压力容器爆炸不仅会造成现场人员伤亡,还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大规模事故。
6. 火灾事故:火灾的危害性不言而喻,火灾可能由电气故障、化学品泄漏、违规使用明火等原因引起。
缺乏火灾预防知识、缺少灭火器材、防火设施维护不到位等因素都增加了火灾事故的风险。
7. 人为疏忽和错误:人为因素是引发事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包括操作疏忽、安全知识缺乏、违规操作等。
人为疏忽和错误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安全,还可能对周围的人和环境造成严重伤害。
8. 缺乏安全意识和培训:安全意识和培训是预防事故的关键。
工作人员如果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和培训,可能对潜在的危险视而不见,无法正确应对突发情况,从而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生产安全危害
生产安全危害
《生产安全危害》
生产安全危害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可能给工人和环境带来伤害的各种风险和隐患。
在工厂、建筑工地、采矿场所、化工厂等生产现场,生产安全危害随处可见,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生产安全危害的种类多样,包括机械伤害、化学物品暴露、火灾爆炸、高处坠落、电击以及体力劳动等。
在工作中,可能会因为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环境不良等因素导致工人受伤甚至死亡。
而且,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不仅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也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危害,企业应该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同时,企业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生产设备和环境的监控和维护,确保生产过程中各项安全措施的有效实施。
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检查,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对生产安全的重视和关注程度。
总之,预防生产安全危害是一项长期而且艰巨的任务,需要企业、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确保工人和生产环境的安全。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SM-ZD-42931 安全生产危害因素Organize enterprise safety management planning, guidance, inspe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ensure the safety status, and unify the overall plan objectives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安全生产危害因素简介:该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安全管理工作中组织实施企业安全管理规划、指导、检查和决策等事项,保证生产中的人、物、环境因素处于最佳安全状态,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
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一、安全生产中主要危害因素的类别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即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 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6大类,37小类。
(1)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设备和设施缺陷、电危害、高低温危害、噪声和振动、辐射、有害粉尘等共15种;(2)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有毒、腐蚀等共5种;(3)生物性危险、有害因素:如致病微生物、有害动植物等共5种;(4)心理、生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如健康异常、心理异常等共5种;(5)行为性危险、有害因素:如操作错误、指挥错误等共4种;(6)其他危险、有害因素:作业空间不足、标识不清等。
也可参照《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 6441-1986),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诱导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将危险因素分为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等20类。
二、危险、危害因素辨识的主要内容(1)厂址:工程地质、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条件等。
(2)总平面布置:a.总图:功能分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b.运输线路及码头:厂区道路、厂区铁路、危险品装卸区、厂区码头。
(3)建、构筑物:生产火灾危险性分类、库房储存物品的火灾危险性分类、耐火等级、结构、层数、防火间距等。
(4)工艺过程a.新建、改建、扩建项目设计阶段:从根本消除的措施、预防性措施、减少危险性措施、隔离措施、联锁措施、安全色和安全标志几方面考查;b.对安全现状综合评价可针对行业和专业的特点及行业和专业制定的安全标准、规程进行分析、识别;c.根据归纳总结在许多手册、规范、规程和规定中典型的单元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
(5)生产设备、装置:a.化工设备、装置: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
b.机械设备:运动零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
c.电气设备: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
d.危险性较大设备、高处作业设备。
e.特殊单体设备、装置:锅炉房、乙炔站、氧气站、石油库、危险品库等。
f.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有害作业部位。
g.管理设施、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和辅助生产、生活卫生设施。
三、危害因素的辨识和分析方法(1)直观经验分析方法a.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分析人员的观察分析能力,借助于经验和判断能力直观对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
b.类比方法:用相同或相似工程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和劳动安全卫生的统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有害因素。
(2)系统安全分析方法:用某些系统安全工程评价方法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常用于复杂、没有事故经历的新开发系统。
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事件树、事故树等。
四、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对策措施1.改进生产工艺过程,实行机械化、自动化生产。
2.设置安全装置,如防护装置、保险装置、信号装置及危险牌示和识别标志。
3.机械强度试验:隔一定时期进行,使机械(如蒸汽锅炉及其主要附件、受压容器、起重机械及其用具,以及直径较大、转速较高的砂轮等)承受比工作负荷高的试验负荷,如果试验的对象在试验时间内没有破损、剩余变形或其他缺陷,就认为合格,准许运行。
4.电气安全对策:括安全认证,备用电源,防触电,电气防火防爆,防静电措施。
5.机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6.工作地点的布置与整洁:照人机工程学要求安置机器设备,使之符合工人操作习惯,操作方便,使加工物品所经过的线路最短;工作场所的通道,设备与建筑物的墙壁、柱子之间的距离要符合安全要求;工作场所有存放工具、毛坯和成品等的箱、柜、架板等;保持工作场所的整洁和地面平整。
7.配备个人防护用品五、应急预案的6个级别Ⅰ级(企业级)事故的有害影响局限在一个单位(如某个工厂、火车站、仓库、农场、煤气或石油管道加压站/终端站等)的界区之内,并且可被现场的操作者遏制和控制在该地区域内。
这类事故可能需要投入整个单位的力量来控制,但其影响预期不会扩大到社区(公共区)。
Ⅱ级(县、市/社区级)事故影响可扩大到公共区(社区),但可被该县(市、区)或社区的力量,加上所涉及的工厂或工业部门的力量所控制。
Ⅲ级(地区/市级)事故影响范围大,后果严重,或是发生在两个县或县级市管辖区边界上的事故。
应急救援需动用地区的力量。
Ⅳ级(省级)针对特大火灾、爆炸、毒物泄漏事故、特大危险品运输事故以及属省级特大事故隐患、省级重大危险源的省级事故应急预案。
事故是灾难性的、规模极大,或需要用事故发生地所没有的特殊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需用全省范围内的力量来控制。
V级(区域级)事故影响范围跨越省、直辖市、自治区,控制事故需邻近省、市力量援助。
VI级(国家级)事故影响范围超过省、直辖市、自治区边界以及列为国家级事故隐患、重大危险源的设施或场所。
六、应急预案的类型1.应急行动指南或检查表:针对已辨识的危险源采取的特定的应急行动。
简要描述应急行动必须遵从的基本程序,如发生情况向谁报告,报告什么信息,采取那些应急措施,这种应急计划主要起提示作用,对相关人员要进行培训,有时将这种预案作为其他类型应急预案的补充。
2.应急响应预案:针对现场每项设施和场所可能发生的事故情况编制的应急响应预案,包括所有可能的危险状况,明确有关人员在紧急状况下的职责,这类预案仅说明处理紧急事务的必需的行动,不包括事前要求(如培训、演练等)和事后措施。
3.互助应急预案:相邻企业为在事故应急处理中共享资源,相互帮助制定的应急预案,这类预案适合于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以及高风险的大企业,需要高效的协调管理。
4.应急管理预案:综合性的事故应急预案,详细描述事故前、事故过程中和事故后何人做何事、什么时候做,如何做,明确完成每一项职责的具体实施程序。
应急管理预案包括事故应急的4个逻辑步骤:预防、预备、响应、恢复。
七、应急预案的文件体系(1)一级文件—总预案。
包含应急管理政策、应急预案的目标、应急组织和责任等内容,由一系列为实现应急管理政策和目标而制定的紧急管理程序组成,包括应急准备、现场应急、恢复以及训练等。
(2)二级文件—程序文件。
说明某个行动的目的和范围,内容十分具体,比如该做什么、由谁去做、什么时间和什么地点等等,目的是为应急行动提供信息参考和行动指导。
程序格式要简洁明了,确保应急队员在执行应急步骤时不会产生误解。
(3)三级文件—指导说明书。
对程序中的特定任务及某些行动细节进行说明,供应急组织内部人员或其他人使用,例如应急队员职责说明书、应急过程检测设备使用说明书等。
(4)四级文件—应急行动记录。
包括在应急行动期间所做的通讯记录、应急队员进出事故危险区的记录、向政府部门递交报告的记录、每一步应急行动的记录等。
八、应急预案的基本要素(基本内容)1.总则:说明编制预案的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等。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3.预警和预防机制:包括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防行动,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发布(建议分为四级预警)。
4.应急响应:包括分级响应程序(原则上按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四级启动相应预案),信息共享和处理,通讯,指挥和协调,紧急处置,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群众的安全防护,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事故调查分析、检测与后果评估,新闻报道,应急结束等11个要素。
5.后期处置:包括善后处置、社会救助、保险、事故调查报告和经验教训总结及改进建议。
6.保障措施:包括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支援与装备保障,技术储备与保障,宣传、培训和演习,监督检查等。
7.附则:包括有关术语、定义,预案管理与更新,国际沟通与协作,奖励与责任,制定与解释部门,预案实施或生效时间等。
8.附录:包括相关的应急预案、预案总体目录、分预案目录、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讯录等。
九、应急预案编制方法:分为5个步骤(1)组建编制队伍(2)危险与应急能力分析a.法律法规分析b.风险分析:包括历史情况、地理因素、技术问题、人的因素、物理因素、管制因素c.应急能力分析:包括所需要的资源与能力是否配备齐全;外部资源能否在需要时及时到位;是否还有其他可以优先利用的资源。
(3)预案编制(4)预案的评审与发布(5)预案的实施十、应急预案培训的原则和范围原则为加强基础、突出重点、边练边战、逐步提高。
1.政府主管部门的培训。
2.社区居民培训。
3.企业全员培训。
4.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培训。
十一、应急培训的基本内容1.报警2.疏散3.火灾应急培训4.不同水平应急者培训。
(5种水平应急者:初级意识水平;初级操作水平;危险物质专业水平;危险物质专家水平;事故指挥者水平)。
十二、应急训练和演习类型1.基础训练:包括队列训练、体能训练、防护装备和通讯设备的使用训练等,目的是使应急人员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作风,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的穿戴,通讯设备的使用。
2.专业训练:包括专业常识、堵源技术、抢运和清理消毒,以及现场急救等技术。
通过训练使救援队伍具备一定的专业救援技术。
3.战术训练:分为班(组)战术训练和分队战术训练。
通过训练,使各级指挥员和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实际应变能力。
4.自选课目训练: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防化、气象、侦检技术、综合演练等项目开展训练,进一步提高救援队伍的救援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