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二、中国古文化源头的多样性。
(一)、考古证明:无论旧石器文化还是新石器,中国东西南北都有古文化遗址出土。 (二)、传说证明:中国各民族祖先都创造了精彩的远古文化。譬如父系氏族后期,传说 中我国北方、东部和南部出现的三个大部落分别为黄族部落、夷族部落、炎族部落, 三个部落出现的著名历史传说人物分别有:黄族部落——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东夷部落——伏羲、女娲、燧人;炎族部落——共工、炎帝、蚩尤。 (三)、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经形成风格不同而又相互交融的区域文化,如齐鲁文化、 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巴蜀文化、秦文化等。
第六讲: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概说

二、奴隶社会婚姻形式简谈 A、“蒸”、“报”婚: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庶母,谓
之“蒸”;兄、叔死后,弟弟或者侄子可以娶嫂子或者婶母,谓 之“报”。这种婚俗一直流传。
第三讲:董仲舒和朱熹对年),祖籍徽州婺源(江西)人,生于
福建。朱熹的理学主要包括哲学义理和伦理道德学说。他继承了 二程学说,明确地阐述了“理”与“气”的关系,指出“理”乃 万物之源,“气”乃万物构成之材料;理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 性的,“理”先于“气”,万物有万理,万理的总和就是“太 极”,太极即“天理”。他主张通过“格物”(追求事物之理)、 “致知”(获得知识),以天理为准则去认识客观事物,进一步阐 释“存天理,灭人欲”,从而把“理”和封建伦理关系进一步联 系起来。朱熹在北宋理学的基础上,用佛教与道教的思辨哲学充 实自己的体系,成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成为判断是非 正误的标准,并在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著作《四书 集注》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启蒙和开科取士的必读书籍,具有与五 经同等重要的地位;其社会地位也随着封建统治者的提倡而步步 提升,达到了仅次于孔孟的高度。(详细内容可以参阅张立文著 《朱熹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另:吕思勉《理学纲 要》上海书店影印 1988年。)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产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果,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专指精神产品。

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

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

简述分封制的特点和意义。

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第二,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

第三,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科举制: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因材施教: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尽其材。

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辩证思维: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礼制的核心:礼义原则宋代程颐提出了知先行后的主张提出“行先知后”的思想家是王夫之顾炎武对秦汉的乡治发出由衷的赞美,称“三代明王之治亦不越乎此人生礼仪,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中国生产经济与文化特征:(1)天时、地利、人勤的重农经验;(2)以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人心理;(3)精打细算、知足节用的务农传统。

皇家贵族礼仪的文化特性:皇家贵族礼制可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无不以明示等级尊卑为宗旨,皇家贵族的礼仪活动注意规模与程式,将礼仪过程视为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强化王权,明晰统治集团内的等级与名分关系,礼制成为维系传统社会的强有力的文化纽带。

简述中国皇家贵族礼制的文化特性国的礼仪制度在社会上层包括政府与宫廷表现得严整与周密。

在等级观念浓郁的古代,统治者依靠严密的礼制来区分、规范人们的身份、地位与社会角色,从而保证国家社会体系的协调与稳定。

从先秦及汉代以来的礼制著作,可以概括出官方礼制的若干特性:(1)祭祀典礼的神圣庄严;(2)冠婚丧礼的隆重盛大。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作的代表,李白、 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 传》、《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 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的作品,以及明清传奇剧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园林艺术与造园手法
01
园林布局
中国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轴线对称和 一览无余。园林的景和境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还蕴藏着 深邃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哲理。
02 03
山水景观
中国园林以山水为景观骨干,以花木、建筑为烘托,综合 而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山水景观的创造讲究“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即要得自然之真趣。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和数量,促 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火药
指南针
起源于炼丹术,唐末用于军事。火药的发 明改变了战争形态,推动了热兵器的发展 ,并对世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推动 了人类的航海事业,为地理大发现和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等。其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仁爱”等核心观念;孟子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需要通过 教育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儒家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实 践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01
02
03
04
仁爱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 爱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什么是广义的文化?什么是狭义的文化?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答: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成为“小文化”。

物态文化层,(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层,(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行为文化层,(民风民俗);心态文化层,(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2,简述中国古代农耕自然经济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答:从纵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

从横的方面讲,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括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经济成分。

3,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有哪些特征?答:1,家天下的延续: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2,封国制度不断:分封制度曾是宗法制度的主要内容之一。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构成中国传统社会基石的以血源纽带联系起来的家族始终非常稳固。

4,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4唐文华的隆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文化背景——隋唐文化的气象恢弘,与地主阶级结构的深度变化休戚相关。

、2,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首先,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体现在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其次,体现在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3,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中国文化发展至唐代,显示出一种阶段性的集大成的灿烂风采,其辉煌令后世追慕不已。

诗歌、书法、绘画、散文。

5,什么是中国文化?它包括哪些基本内容?答:1中国文化是指由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2.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瀚如烟的文化典籍,佳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界定1、文化的定义“文化”名称的由来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广义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定义: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2、相关文化概念文化产品:广义的概念包括一切物质、精神的产品,狭义的仅指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事物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文化现象: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个别、具体,直观、经验性。

文化事象:反复、规律性,典型的、标志事情。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面1、民族文化以民族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2、国别文化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3、文化层面: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底层文化指涵盖了中下层文化的民俗文化。

三、文化的历史发展与文化传统1、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2、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3、文化传统的概念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和基本内容1、性质: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入门课程。

2、目的任务(1)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增长热爱并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发展的意识。

(2)使学习者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点,把握中国国情,增强爱国主义的意识。

(3)使学习者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各分科的具体知识,从而运用这些知识来观察社会、认识社会。

(4)使学习者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作出积极的努力。

3、文化的分类: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中国地理特征及气候变化1、中国地势的地形特点(1)特点:阶梯状分布、西高东低(2)三个阶梯。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一、填空1、周公制礼作乐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立宗法制度,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度等等。

2、分封制度的具体内容,古代文献称之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二宗”。

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4、宗教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5、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6、《诗》、《书》、《礼》、《易》、《春秋》,亦一变而为儒家独奉的经典并被正式尊为“五经”。

到了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合称为“七经”。

7、玄学是魏晋时期崛起的一股新的文化思潮。

8、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

9、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10、明清文化专制的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

11、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12、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表音文字。

13、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首推十进位值制。

14、《黄帝内经》全面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15、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刷的《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印刷物。

16、张陵创立了道派。

1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

二、名词解释1、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多妻中有一个正妻,即“嫡”,其子为嫡子;其他妻子为“庶”,其子为庶子。

按照周制,最高统治者称天子,统治天下的土地和臣民,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也不在考虑之内。

2、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较为高级的宗教形式。

“图腾”是美洲印第安人奥基华斯部落的语言。

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紧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崇拜”。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文化一、文化的概念1.中国古代的概念文:无色交错的纹理——文物典籍化:改变、化育——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提高文明程度文化:精神领域的文治教化,即用道德思想,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2.西方诸多文化对文化概念的定义(1)古典进化论——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2)功能学派——马林诺夫斯基(3)符号-文化学派——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

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

3.现代化人学者的文化定义4.文化定义——综合多种观点所谓文化,是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二、文化的概念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社会心理——无意识心态文化低层意识形态——某一时代、某一方面社会意识形态——理论高层意识形态——普世三、文化的几点特性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的概念及中国文化1、国别文化与民族文化(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2、“中国文化”是国别文化,是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形成的。

二、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1、传统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2、抬高和贬低传统文化都没有意义三、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1、以人文为主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第三节学习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一、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了解我们民族自身,从而增强我们的自信心二、有助于我们加强自身修养,找准人生立足点有助于更加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我们当前的国情三、有助于我们今后的工作有助于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中华民族更美好的未来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第二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内部环境1.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2.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3.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二、气候温带气候适中,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所以温带、暖温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也是文明最先得到发展的繁盛之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时间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成果提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文化的结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分说;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说;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四层次说;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六大子系统说。

四层次说:(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新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将其规范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这是一类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現,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四)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纟因蕴化育出來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心态文化:(分为)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流行的大宗心态,如人们的要求、愿望、情绪等。

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他们往往是由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进行理论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通常是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博之四海,传于后世。

基层意识形态(政治理论、法权观念)& 高层意识观念(哲学、文学、艺术、宗教)(与广义相对)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被称为“小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强调仁爱精神,倡导人 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和尊重,体 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诚信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之一 ,强调诚实守信、言行一致,是 人际交往和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
02
语言文字与书法艺术
Chapter
汉字起源与演变过程
汉字的起源
结绳记事、八卦图画等原始记事 方式逐渐演变为象形文字。
汉字的演变过程
民间习俗举例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
04
艺术瑰宝:音乐、舞蹈、戏曲 、美术
Chapter
民族音乐风格流派和乐器演奏技巧
民族音乐风格流派
包括古典音乐、民间音乐、宗教音乐等,每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音乐元素和表现 形式。
乐器演奏技巧
中国民族乐器种类繁多,演奏技巧各异,如琵琶的弹拨、二胡的拉奏、笛子的吹 奏等。
春节
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岁末年初和新的一年的开始。习 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吃团圆饭等。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习俗有赛龙舟 、吃粽子、挂艾叶和菖蒲等。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象征着团圆和丰收。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提灯 笼等。
婚丧嫁娶礼仪规范及地域差异比较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 书、楷书、行书等七种主要书体 的演变历程。
书法艺术流派及代表作品
书法艺术流派
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五 大流派。
代表作品
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 稿》、柳公权《玄秘塔碑》等。
古典文学体裁与经典名著
古典文学体裁
诗、词、曲、赋、散文等。
经典名著
《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红楼梦》、《西游记》等。

中国文化概论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产品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几个名词解释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

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1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人口分布的特点: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

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2.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方块字,表义,表形,表声); 能把写字作为艺术、书法。 二是翰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古典,经学,史学,类书和丛书 等) 三是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西汉透光铜镜(四大发明带动了 世界文明) 四是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诗经,诸子,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 五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先秦诸子哲学,起始于中国的道 教,中国化的佛教); 六是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维持了人 伦关系)。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
别?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 举例说明。 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人文地理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人为创造和划分
的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 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诸多方面,其中, 对文化影响较大的是疆域、政区、民族、人 口。 中华文化是古代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独立 起源的文明之一,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没 有中断的文明,是和它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 环境密切相关的。
实体文化与虚体文化组成文化统一体。 比如:建造宫殿,是先设计后建造的。设计建筑物 时,表现为精神文化;当建成这一建筑时,表现为 物质文化,同时这个建筑物体现了这个设计师的建 筑思想。建筑是工程,又是艺术。所以说,建筑是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影视先是实体,后是虚体,最终成为欺骗眼睛的艺 术。


1.商周时期是地方分权的分封制。 2.西汉时期,采用“郡国并行制”。 3.魏晋南北朝时,地方基本保持州、郡、县三级。但一个 州所管的郡县越来越少。 4.隋唐:隋初取消郡,只存州、县;隋末改州为郡,实行 军政分权。唐代再改郡为州,州有刺史,县有县令。并分立 “道”(镇),成了州以上的一级政区,这就形成了“道— —州——县”三级制。另外,唐在边疆设节度使,集数州的 军事、财政、军政大权于一身,权势逐渐膨胀。“安史之乱” 之后,节度使遍设到内地。实际上节度使就是方镇,或称道。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全文
域的拓展主要是在汉武帝时期。疆域空前辽阔: 东抵日本海、
黄海、东海暨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西至中亚,西南至 高黎贡山、哀牢山,南至越南中部和南海。著名的丝绸之路就 是这个时候开通的,它的重要意义就是加强了中国和中亚、西 亚和欧洲的交往。东汉时期,因为北方的匈奴南侵,疆域缩小。 势力范围不如西汉,辖境内缩主要是因为弃守朔方郡。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
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 烈的地域性,不同地区的人 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 想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 播也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 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 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 的影响:
首先,我们应当承认我国的地势是比较封 闭的。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 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2 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 3 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4 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 与影响
第一,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 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愈是远古,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大。
(1)夏朝:夏朝的疆域,以黄河、长江为主, 以今河南西部为中心,
西起山西南部,东至今河
南、河北、山东三省交界
处,南接湖北、北到河北。
(2)商朝:其疆域与夏朝相似。商代对中国 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使用文字
(3)周朝:其统治范围包括进黄河、长江流 域和东北华东大部。周朝在中国文化上最大 贡献、是灿烂的青铜文化。
7、唐朝:唐帝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封建帝国, 唐朝全盛时,疆 域东到大海,南到 南海诸岛,西到巴尔客 什湖,东北抵达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一带。(北界 包括今俄罗斯的一部分,南界包括越南北部,西界 包括乌滋别克斯坦的咸湖,号称唐大帝国。唐以后 至宋代中国的疆域有所缩减。唐大帝国的文化十分 繁荣,主要成就是艺术。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1一体的交融会通型文化特点:历史承递性、现实性、当代性,三种传统基于中国当代现实的创造性融合,相辅相成又相反相对,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向。

这种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吸取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以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社会主义新文化2业和小手工业生产的自然经济,传统自然经济具有长期性与稳定性3放政策;其次是它完善的科举制;统治者的杰出和英明(三教并行)(1)、唐诗:初唐四杰,盛唐李白杜甫,山水田园派,边塞诗派,白居易,李贺,李商隐(2)、古文:古文运动扭转了刘超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奠定了散文中古文的正宗地位(3)、书法:与魏晋并峙,草书怀素《自叙帖》“时有神助”、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雍容大方,楷书成熟(4)、绘画:苏轼称“登峰造极”,阎立本《步辇图》卓然大雅,画圣吴道子“吴带当风”(5)、科技:平稳而全面,世界领先,天文学僧一行恒星自动、子午线长度、《开元历》,药王孙思邈《千金方》(6)、建筑:都城长安建设成就辉煌,无论从规模还是布局结构,都无愧那个时代的宏伟杰作4基本精神:①刚健有为、自强不息②人本主义精神: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③天人合一:天是万物的起源,强调人事作用④礼制精神:强调社会有序,坚持社会秩序基本特征:①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②重和谐与融合③重实际追求稳定④重理性与人文教养5(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6(1)、精神:以人伦关系为出发点,一、担负历史责任、注重整体利益,二、崇尚气节,正道直行,三、务实求实、自强不息,四、讲求道义、关心他人,五、贵和持中、宽忍平和,六豁达乐观、以道制欲(2)、看法:对儒家文化扬弃的两方面(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自由博爱平等;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起点,中华民族特色之所在,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实务实鼓舞人民不畏艰险,贵和持中、正道直行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民为邦本,为人民服务。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1、广义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大文化”四层文化结构: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2、狭义文化:“小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与区别:(1)二者含义(2)涉及范围大小有别。

狭义文化在逻辑上从属于广义文化,与后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我们在研究人类的精神创造时,不能忽略物质创造活动的基础意义和决定作用;在讨论关于心态文化诸问题的时候,不能忽略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对于心态文化的影响、制约。

总之,不能将“小文化”与“大文化”割裂开来。

4、儒家独尊与经学兴起(1)、由孔子开创。

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具体说来,天道观上,继承西周史官文化“天命”与“人德”相配合,宣扬“畏天命,畏圣人之言。

”,同时对神灵崇拜作淡化处理,实际上是把超自然的信仰放到了现实人事的从属地位。

历史观上,标榜“信而好古”,试图恢复“周公之礼”;社会伦理观上,以仁释礼,把社会外在规范化为内在道德伦理意识的自觉要求。

修身治国上,设计出一套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的发展人格和安定邦国的方案。

(2)、成为显学的原因: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纲常上,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

《诗》《书》《礼》《易》《春秋》成为五经,到了东汉,增加了《孝经》《论语》,合称“七经”。

(4)、西汉尊“五经”,复“立五经博士”.推行“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传经之学和注经之学成为专门学问。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1、文化的概念:“文化”最根本、最深刻涵义是自然的人化,“凡超过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极其结果,都属于文化。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在利用、适应、改造自然和社会客体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则特指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

2、文化的四大分类:物态文化: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行为文化:人类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行为文化层。

以民俗民风的形态出现,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

心态文化: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纭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绪/思维方式等。

3、文化的功能:满足需要功能;认知功能;规范功能;凝聚功能;文化特征:同一性、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4、黑格尔、汤因比、亨廷顿关于自然与文化的基本观点:汤因比的主要观点:1、文明的起源——人们对自然环境困难的挑战与应战。

2、文明的生长——取决于文明的自决能力。

文明的流失在于挑战过量。

3、文明的衰落——原因是自决能力的丧失。

4、文明的解体——①大一统帝国②大一统教会③民族大迁移5、文明的前景——汤因比反对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的悲观论调。

认为只要处理得当,西方文明可以避免解体的命运。

黑格尔:自然环境决定民族的性格和文化特性。

把地理对文化的影响根据为三类:(1)干燥的高地和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崇尚武力善骑好勇(2)巨川大江流经的平原流域农耕文化血缘政治德性文化(3)和海相遇的海岸区域海洋文化地缘政治智性文化(商业文化)亨廷顿:(文明的冲突论):1、把世界主要文明划分为西方(包括美国和欧洲),拉美,伊斯兰,非洲,东正教(以俄罗斯为主),印度,日本和“大中华”(包括中国、朝鲜和越南)。

2、在后冷战时代,暴力冲突不再因为不同国家之间意识形态的摩擦,而是世界主要文明之间的文化和宗教差异。

这一观点在学术界引起广泛辩论和争议。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一、名词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

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个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处于平等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整版
位和影响力。
REPORT
THANKS
感谢观看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完 整版
目录
CONTENTS
• 中国文化概述 •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 中国文化的制度层面 • 中国文化的精神层面 • 中国文化的艺术层面 • 中国文化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饮食与养生
中国饮食注重食物的营养与药用价 值,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如食 疗、食补等。
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
服饰变迁
中国传统服饰包括汉服、唐装、旗袍 等,具有独特的款式和图案,体现了 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和文化传统。
中国服饰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吸 收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了多元化 的服饰文化。
服饰礼仪
中国服饰礼仪体现了身份地位、场合 和礼仪规范的要求,如穿着打扮、颜 色搭配、饰品佩戴等。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起源
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在漫长的 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
中国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先秦时期、秦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和 代表作品。
官僚制度
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庞大的官僚体系,各级官员按 照品级高低享有不同的权力和待遇,承担着管理 国家事务的职责。
教育制度
科举制度
自隋唐时期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 分,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世袭贵族对权力的垄断。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自然、社会环境与中国文化的特点 自然、
第一节 地理环境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点
1、外部封闭。 、外部封闭。 2、内部复杂。 、内部复杂。
3、东西有别。 、东西有别。 4、南北有异。 、南北有异。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发生发展的影响 1、地理环境与大陆性文化 、
从地理环境看, 从地理环境看,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并成熟于 与外界隔绝的半封闭的大陆之上, 与外界隔绝的半封闭的大陆之上,为“大陆民族 的文化”奠定了地理因素。 的文化”奠定了地理因素。 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系统创 造了一个隔绝机制, 造了一个隔绝机制,是一个独立的文化系统得以 延续的先决条件。 延续的先决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自身的 风格和系统,没有出现像古印度、古希腊、 风格和系统,没有出现像古印度、古希腊、罗马 文化那样的断层现象。 文化那样的断层现象。
农业经济以外的手工业, 农业经济以外的手工业,是古代社会的另一 主要生产部门。 主要生产部门。 私营手工业作坊和个体手工业小作坊 官营手工业 总之,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 总之,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中国封建经济 结构形成了自身稳定的特点: 结构形成了自身稳定的特点:小农业与家庭手工 业相结合, 业相结合,单一的农业经济结构以及商业资本与 土地、高利贷资本相结合。 土地、高利贷资本相结合。这些特点使以小市场 为生存条件的小商品生产远远达不到瓦解自然经 济的现实水平, 济的现实水平,大部分经济关系始终无法冲破宗 族宗法关系的藩篱。 族宗法关系的藩篱。
2、地理环境对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复杂的地形地势和气候使中国文化的发生发 展表现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展表现出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不同的地理环境 与物质条件,使人们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 与物质条件, 想观念。 想观念。 从经济类型来说 从地域来说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第三讲: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一、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天人合一与以人为本 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产生和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同步的。中 国文化的“人文”精神萌芽很早。 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特征:尊重人的价值。 尊重生命的价值、尊重头脑的价值(科学)、尊重灵魄(宗教 )的价值。德、智、体全面发展。 1.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谐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 界。重视自然的和谐、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做人做事和为贵,恰到好处,为人坚持原则 以能团结和谐。 2.以人为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民为重、社稷次之、 君为轻。 3、肯定个体与心性向善、完美人格的培养:以德性修养为安 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的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 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陶器和玉器是文化的载体,史前陶器和玉器的制作是与史 前农业相律而发生发展起来的。从陶器和玉器的产地分析 ,可用“西陶东玉”来表述。黄河流域上游的仰韶文化以 彩陶的制作为代表,东北红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诸文化 则以五器最为发达。
炎黄时代的陶器和玉器涌现出大批珍贵的艺术品,开始形 成中国造型艺术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艺术传统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文化中,玉器最初是装饰品。新后器时代中晚期 以后,小型玉器被大型玉器所取代,具有了一定的政治意 义,渗透进社会等级观念和原始宗教意识。往后,又发展 成为标志高尚道德品质、象征吉祥如意贵重器物,
中国文化内含非常丰富,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文化学是有其同性,这也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 精神。
中国文化形成的自然与社会条件
一、中国文化形成与存在的基础 1、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形成 •复杂的地理条件与中国文化的多样化 •优越封闭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文化的完整与独立 2、人种因素 3、经济与生产方式 •农耕与游牧两种经济类型 •以农业自然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女性大体地位及其体现2011级英语二班20114031047 田琳摘要: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一直不高(母系社会时期除外)。

“三从四德”一直压在女性身上,从出生时就被教育要有女德。

要为夫生儿育女,为夫家传宗接代。

女性一直被束缚在一个低下的确地位,但是有觉醒。

本文从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思想、经济及内在原因来分析中国女性的地位及其体现。

然而在文章也会略微的说说中国女性的发展来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字: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三从四德体现在三皇五帝之前的氏族社会里,母系氏族是第一个氏族社会,那时候女人是社会的主宰,不管是生儿育女还是狩猎,农活都是女人们的工作,男人们除了传种接代这个重要任务外,就是打架斗殴,弄枪舞棒,干些无用,无聊,无奈的琐事,女人拥有很高的权威,她们的话就象圣旨,男人不得违抗。

这是有史以来,女人们地位最高的一次,也是女人们最得意的时刻,但好日子不长,之后不知道什么原因就到了父系社会,女人们的地位一落千仗,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千年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

中国古代女性大体地位内容简介:中国古代女性地位一直不高(母系社会时期除外)。

“三从四德”一直压在女性身上,从出生时就被教育要有女德。

要为夫生儿育女,为夫家传宗接代。

女性一直被束缚在一个低下的确地位。

但是有觉醒。

关键字词:中国古代女性地位思想,经济政治及内在原因觉醒男性和女性是历史文明的共同缔造者,在社会地位上应是平等的。

可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从猿人变为人直到封建社会的确没落,女性地位有碍两个时期:一是母系社会时期以女性为主导,二是从父系社会时期开始女性一直处于附庸状态。

母系社会是一个早期的农业种植时期,环境恶劣,人类生存能力差,经济生产能力掌握在女性手中。

但是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经济生产能力逐渐开始掌握在男性手中,并且随着历史的进一步向前发展,男性逐渐在生产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女性的地位在总体上一落千丈,虽然女性也有过不屈的抗争,但在总体上来说在往后的几千里都未曾改变。

封建父权家长制度和封建道德规范使男女关系成为主从与尊卑关系。

而“三从四德”①就是最好的体现。

它们是为了维持父权制家庭稳定,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儒家礼教规范要求妇女的道德、行为与修养的准则。

其中“四德”是为“三从”而存在,日后更成为中国妇女的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

何谓“三从四德”。

“三从”既是“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这是历史束缚妇女的思想根源,使得大多妇女不为自己的地位而反抗。

而第二个原因是中国古代妇女在社会生产中的从属地位及政治经济权利被剥夺的社会根源。

庆华在《封建私有制与中国古代妇女从属地位及社会成人身份丧失——以中国古代妇女的经济活动为例》中提到:随朝以前,妇女广泛活跃在国家经济领域中,而妇女以纺织为主的“妇功”是封建国家及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但仍是以男性为主导,“妇功”只不过是个体农业的辅助与补充。

封建私有制中规定规定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归男性,所以妇女即使在其中做出了贡献,也只能隐匿与男性背后,使她们丧失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②随炀帝是规定:妇女不再纳课。

也就意味着妇女从此不再受田,也不再为国家承担赋役,也就是占人口半数的妇女从此退出了国家经济领域。

虽然此后的租庸调制依然是按照男耕女织的模式制定出来,但是妇女的劳动已经不再得到国家、社会的承认……也使妇女进一步丧失了家庭经济地位。

③而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牺牲精神是内在原因。

古代妇女的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纳妾制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

“三妻四妾”使得中国古代妇女的婚姻毫无保障。

失去丈夫的宠爱,在家中毫无依靠成为了每个妇女最为担心的事。

因此对于丈夫的纳妾不会反驳(当然家里有地位的不会接受),以期丈夫不会厌恶自己并对自己保留一份心意。

老子要求道教尊重女性,提升女性意识,这是起了理论上的先导作用。

女性对于其地位并非不反抗。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就是一例:在焦母逐其出门时的不卑不亢,对于兄长决定的婚姻以死抵抗。

甚至从《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中可能看出元明清时,女性意识也初步觉醒。

④虽然其结果并未是想象中的好。

随朝皇后独孤迦罗是出名的女权活动家,旗帜鲜明的提倡一夫一妻制,反对男人纳妾。

可知古代女性并非全是“无我”的。

Foreign scholars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history and values, and inadequat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culture, failed to completely get rid of the shackles of "western", failed to achieve put Chinese female problems in China's specific social and history to know in the first place.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this article from the philosophical level,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marxism and marxism women emancipate the mind, draw lessons from the beneficial thought resources of western feminist theory, in the present China's women development prospect in one hundred under the premise of clear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men, exploring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in reality on the basis of exploring the way of further development for women. c"Equality" is a western feminist movement, the banner of a dagger also is the core of the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target. After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movement, the movement, the reform movement of xinhai revolutio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the national revolution, the Anti-Japanese War, liberation war, China's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thought gradually formed, the deepening and actively practice.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countr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in the form of legislation to establish and protet the rights of women's social status and, in terms of the constitution, with the protection of women's right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main body, including the national all kinds of special law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local regulations and government departments of a complete set of the law to protect women's rights to promote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business system. The realization of "equality" in the legislation is the fact.History: one hundred women widely and difficult social participation. Both the world and China, "out of the family, to society", from the traditional role of a family slave and fertility tools, to widely participate in social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of rights is the core target of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in real life practice of" the first point. At present, Chinese women have been out of the family widely participate in social, women of real progress in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politics is demonstrated. However, women's social participation has not all been plain sailing. Women compared with men in terms of education, employment and politics is a large gap, truly, truly,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 to participate in society to "hard".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development. Curr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 how Chinese women? Biased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abroad of see, therefore, clear the present China women development situation is very necessary. This kind of transparent embodied in two aspects. A, one hundred Chinese women development achievement is extraordinary.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never been isolated, from beginning to end with social suppor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quality" in the legislation is the system guarantee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development; Chinese women a wide range of social participation is unable to deny the reality of the achievement. Second,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women problems. Legal equality is not equal to the fact of equality; Women's social participation "marginalized"; After the social participation role conflict and confusion; Women's subject consciousness is awakening,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men themselves"consciously" will tak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men, are still on the road.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men why problem fold? What is the root cause? Make an analysis in this chapter. One, the social productivity is the ultimate decisive force of women development: women have since ancient times is not oppressed phenomenon, but the product of the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stage. Of women's liberation must be on the premi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due to the physi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 increasingly narrow gap; China's current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 is inadequat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Second, social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is the source of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s development problem direct economic: labor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human history;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is a kind of grade division of labor; The present China, the traditional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have changed, but has not been completely broken, but reappear in the form of a complicated and diversified; Hierarchical division of gender severely restricting women's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the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of curing created insurmountable boundaries, full of female development lag, has created the pattern of the rule of male and female attachment; Second, the hierarchical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value judgement covers the history of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labor directly leads to women's reproductive personal, housework grossly underestimated the value of women. Three, the feudal patriarchy culture is the soil for problem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women: the feudal society, "roles" patriarchal culture from the material, body and soul at all levels to carry on the omni-directional control women; The present China, the feudal patriarchal culture remains a strong inertia influence people, become a cultural barriers hind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emale.The realization of women's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On the basis of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omen have good, how to seek the female's further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female pathway is a conditional system: one, the height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e forces is the materi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Two, the equality of gender division of labor is a prerequisite for women development, which are embodied in the three links of mutual connection, first, the women to the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male appropriate to return home. Secondly, the female fertility society value recognition and compensation; Third, housework salary to change, socialization; Three, the construction of advanced gender culture is the key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Men and women development is a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closely linked together. Female culture lead humanity out of the woods, doesn't mean that salvation was down to let a female alone, more the benefit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women but for men, more to listen to the voices of women in the world, humans have more female character. The conclusion is put forward in the 21st century, the rise of women and the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f the century. Gender limitations of Marx and Engels put forward beyond the "joint" path will lead to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le and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is suggests that women development is by no means a narrow, hand in hand is the ultimate purpose of men and women.参考文献:①自《三从四德》②出自朱庆华《封建私有制与中国古代妇女的从属地位及其社会性成人身份的丧失——以中国古代妇女的经济活动为例》③李志生《试论唐代后期妇女贞节的走强趋势》④同银娣从《西厢记》《牡丹亭》《红楼梦》看元明清时期女性意识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