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喻原稿
现代汉语 隐喻 借喻
现代汉语隐喻借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现代汉语中的隐喻和借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某种意义或情感。
隐喻和借喻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也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表达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本文将从现代汉语中的隐喻和借喻入手,探讨其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现代汉语中的隐喻是指通过对比、象征或暗示的方式来表达某种含义或情感。
“一石激起千层浪”就是一个隐喻,它的真实意思是指一个小小的事件引起了巨大的影响,但其背后的意义却是深远的,表达了人们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所展现出的力量和勇气。
又如,“月是故乡明”中的“月”指的并非真实的月亮,而是表示思念和渴望,在诗歌中常用来表达对家乡与亲人的情感。
借喻是指借用一个事物或概念来比喻另一个事物或概念,以便更形象地表达出所要传达的含义。
“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中的“青春”并非真实的书籍,而是用来比喻青年时代的生命,暗示人生短暂,时间宝贵,要珍惜与把握。
又如,“炉火纯青”中的“炉火”指的并非真实的炉火,而是比喻一个人在某种领域内技术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一种赞美和称赞。
隐喻和借喻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还在文学作品、广告语言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通过隐喻和借喻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和感受。
在诗歌中常常运用隐喻和借喻来丰富形象,并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来表达感慨与抒发情感。
在广告语言中,隐喻和借喻的使用可以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让产品或服务更加生动有趣,从而起到宣传和推销的效果。
第二篇示例:现代汉语中的隐喻和借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情感,使文字更富有情趣和表现力。
隐喻是指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指代另一种概念或事物,表现出一种相似或相关的关系,而借喻则是将一个词或短语引申到另一种意义,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下面将分别对现代汉语中的隐喻和借喻进行介绍和举例说明。
借喻的例子通俗易懂
借喻的例子通俗易懂
1. 他呀,简直就是个“拼命三郎”,工作起来不要命似的。
就像那永不停歇的齿轮,一直在转动,你说他累不累?
2. 哎呀,她那火爆脾气,就跟爆竹一样,一点就着!你可别轻易惹她呀,不然有你好受的!
3. 这孩子的聪明劲儿,那就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呀,谁能不注意到他呢!
4. 咱爸的厨艺,那绝对是大师级别的,做的菜就好像有魔法一样,让人吃了还想吃,你说神不神?
5. 你看看他,整天游手好闲的,像个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能有啥出息!
6. 她呀,笑起来像朵盛开的花儿一样,那么灿烂,那么美丽,谁见了不喜欢呢?
我的观点结论:借喻真的是一种很有趣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我们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魅力呀!。
借喻
暗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同时说明一个本体的比喻。
“博喻”,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铺陈形式,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事物,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便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设喻,形成一连串比喻,我们把这种形式,就拟人(Personification)是指把物(包括物体、动物、思想或抽象概念)拟作人,使其具有人的外表、个性借代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
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
编辑本段作用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而且可以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有的人》)例①中的“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例②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二、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③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故乡》)④旌旗十万斩阎罗。
(《梅岭三章》)例③是特征代本体,因为杨二嫂长得细脚伶仃,故称之为“圆规”。
例④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三、具体代抽象。
例如:⑤南国烽烟正十年。
(《梅岭三章》)例⑤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借喻 例子
借喻例子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
在这句诗中,作者用“黄鹂”和“白鹭”来比喻在美好的春天里,人们心情愉悦,充满活力的场景。
2.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诗人将西湖比作西施,以西施的美来形容西湖的景色,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都十分适宜。
3.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句诗用“梨花”来比喻雪花压满枝头的景象,将寒冷的冬天描绘得如春天般美丽,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4.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这里用“飞花”和“丝雨”来形容梦境和愁绪,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借喻的特点,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使描述更加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共鸣。
典型的借喻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典型的借喻例子-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是一篇文章的开端,旨在简要介绍主题并提供读者一个整体的印象。
本文讨论的主题是典型的借喻例子。
借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来传达某种含义或意义。
借喻在文学作品中常被用来增加作品的表达力和鲜明度,而在日常生活中,借喻也被广泛使用来形容和比喻各种情境和事物。
本文的目的是介绍借喻的定义、作用以及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将探讨借喻的基本定义和作用。
借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较和对应来传达隐含的含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作者的意图。
其次,我们将深入研究借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借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家的表达方式和创作意图。
最后,我们将探讨借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借喻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中经常出现,通过比喻和隐喻的方式,我们能够更生动地描述和说明各种情境和事物。
正文部分将详细介绍借喻的定义和作用,以及借喻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结论部分将总结借喻的重要性,并探讨其限制、局限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借喻,认识到借喻在表达和传达意义方面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更灵活地运用借喻,提升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文章的结构是组织和安排文章内容的蓝本,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论点。
一个良好的文章结构需要具备逻辑性和条理性,以便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和理解作者的思路。
在本篇文章中,为了讨论典型的借喻例子,以下是文章的结构安排:1. 引言1.1 概述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借喻的概念和作用,引起读者的兴趣,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1.2 文章结构本节,我们将介绍整篇文章的结构安排,列举各个部分的标题,并简要说明每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1.3 目的在本节,我们将明确阐述本文的写作目的,为读者提供清晰的导向。
2. 正文2.1 借喻的定义和作用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借喻的定义和它在语言和文学中的作用。
陋室铭中借喻
陋室铭中借喻
《陋室铭》里的借喻可真是妙啊!
你看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就是很巧妙的借喻呀。
作者把陋室比作山和水,把自己比作仙和龙。
就好像在说,我这屋子虽然简陋,就像那普通的山和水一样,看起来没啥特别的,可因为有我这样品德高尚、有才华的人住在里面,就像山中有了仙、水中有了龙一样,它也就变得有名气、有灵气了。
通过这样的借喻,作者一下就把自己那种清高和自信给表现出来了,告诉别人别小瞧我这陋室,也别小瞧我这个人。
还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里呀,其实也是一种借喻。
把那些有学问、有品德的人比作“鸿儒”,把那些没什么文化、粗俗的人比作“白丁”。
作者说在自己这陋室里,和他交往谈笑的都是像“鸿儒”一样的人,这就借这些“鸿儒”来衬托自己的高雅和不凡呀,说明自己也是和这些有学识的人是一类的,不屑于和那些“白丁”往来,从侧面反映出他对自己的修养和学识的一种自信和骄傲。
再看“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里呢,把那些嘈杂的音乐声和繁琐的公务文件比作“丝竹”和“案牍”。
作者说自己的陋室里没有这些东西来扰乱自己的耳朵和身心,其实也是在借喻自己不喜欢那种世俗的、喧嚣的、充满功名利禄的生活,而更喜欢在这简陋但宁静的屋子里,过着自由自在、修身养性的日子。
这些借喻呀,就像一把把钥匙,让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作者刘禹锡在《陋室铭》里想要表达的那种心境和情感。
他通过这些巧妙的借喻,把自己对陋室的态度、对自己品德和学识的自信、对世俗生活的不屑等等都生动又形象地展现出来了,让这篇文章充满了韵味和深意,也让我们读起来觉得特别有意思,越品越有味道,真不愧是经典之作呀。
借喻 古诗词
借喻古诗词
哎呀呀,你可知道古诗词里的借喻有多妙啊!就像李白的那句“浮
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那浮云可不就是在借喻游子漂泊不定的心嘛!例子嘛,就好比你在外面闯荡,就像那浮云一样四处飘荡,没有个固
定的落脚点。
再看看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西子,这借喻多形象啊!这不就跟说一个人长得像朵花一样嘛,一下子
就让人能想象出西湖的美。
就好像你看到一个特别漂亮的地方,你会
说它像画一样美,这就是一种借喻呀!
还有“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比作剪刀,多新
奇呀!这就好像你感觉一阵风刮过来,就像有把小剪刀在你脸上轻轻
划了一下似的。
古诗词里的借喻可真是无处不在呢!它们让那些抽象的情感、景象
都变得具体可感了。
你想想,如果没有这些借喻,那些诗词得多么平
淡无奇啊!借喻就像是给诗词加上了一双翅膀,让它们能飞得更高更远,能飞到我们心里去。
我们读古诗词,就是要去感受这些借喻的魅力呀!它们让我们能更
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心思,能让我们和古人产生共鸣。
难道不是吗?借喻让古诗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生动有趣。
我们在欣赏古
诗词的时候,可千万不能忽略了这些神奇的借喻啊!它们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呀!。
高中古诗里的借喻诗句
高中古诗里的借喻诗句
嘿,你知道吗,高中古诗里那些借喻的诗句,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对古代世界的理解之门!
比如说“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把春风比作剪刀,这多妙啊!你想想看,春风那么轻柔、那么灵动,用剪刀来比喻它,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风的那种裁剪万物的力量。
这就好像我们生活中,有时候会用一些特别形象的东西来形容其他的事物,让别人一下子就明白我们的意思。
还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把满树的雪花比作梨花,哇,那场景,简直美不胜收!这不就像是我们在看到一些特别美丽的景象时,会用我们熟悉的、美好的东西去类比它,让它更加生动、更加吸引人嘛!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把自己的愁心寄托在明月上,让明月替他传达,这是多么浪漫又巧妙的借喻啊!就好像有时候我们自己心里有话,却没办法直接说出来,就会找一个东西来代表我们的心情,让它去传递我们的情感。
高中古诗里的这些借喻诗句,真的是太有意思啦!它们让那些遥远的场景、情感都变得那么真实、那么亲近。
我们读着这些诗句,就仿佛能穿越时空,和古代的诗人们一起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些借喻不只是文字的游戏,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独
特方式。
它们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在古诗的天空中闪耀着光芒,让我们这些后人不断地去欣赏、去品味。
难道你不觉得这些借喻诗句有着无穷的魅力吗?它们真的是古诗中的瑰宝啊!。
借喻与借代的两个例子
借代和借喻的例子: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代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用“朱门”借代显贵之家,豪门望族。
释义:显贵之家内飘出酒肉的香气,而路边却有冻死的穷人。
2.“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
诗中的“白雪”和“黄云”作为喻体单独出现,在后面隐有“白丝”和“麦子”的本体,因此是借喻。
3.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
用“缙绅”借代做官的人,达官贵人。
释义:做官的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中国之大,能有几个人呢?
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唐代白居易《琵琶行》
以“管”“弦”代指管乐器、弦乐器,进而借代音乐。
释义: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
5.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宋代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以“金戈铁马”代指精锐的部队。
释义: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修辞:比喻之借喻
1
定义: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
和碎末。
(高尔基《海燕》)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鲁迅《故乡》)
一、借喻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借代构成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
如⑴今天批斗那个寄生虫。
⑵今天批斗那个歪嘴巴。
寄生虫是借喻,它和所代替的人之间有相似关系。
歪嘴巴是借代,它和所代替的人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似而是相关(歪嘴巴是那个人的本身
的一部分)。
二、借喻可以改成明喻,借代则不能。
如第⑴个例句可以改成“今天批斗那个像寄生虫一样生活的家伙”。
第⑵个例句则不能改成“今天批斗那个像歪嘴巴一样的家伙”,因为歪嘴巴是那个人的
本身的特征,不是像不像的问题。
比喻:借喻
改寫練習
•把借喻句改寫成明喻句: •這班猴子把課室弄得亂七八糟,結果最 頑皮的幾個被老師罰留堂。
•這班孩子頑皮得像猴子,把課室弄得亂
七八糟,結果最頑皮的幾個被老師罰留
堂。
•把借喻句改寫成暗喻句: •他把舊信紙丟進火爐去,一隻隻黑色的 蝴蝶隨風飛舞。
•他把舊信紙丟進火爐去,紙灰變成了一
隻隻黑色的蝴蝶。
•是,一堵厚牆。
日常生活中的俗諺 ,有很多都 是用了借喻的修辭法:
•1. 一山不能藏二虎
•2. 一朵鮮花插在牛糞裏
•3.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
•4. 手背是自己的肉,手心也是自己的肉
借喻的文化特點
•不能離開具體的生活經 驗
明喻?暗喻?借喻?
•1 • •2 我 • •3 • 驟雨過後,荷葉上留下一顆顆珍珠。 借喻 呼呼的北風猶如一把利刀,刮得 的臉龐也生痛。 明喻 天上的白雲是一隻隻綿羊。 暗喻
總結 1)結構特色: .喻體完全代替了本體 .句中沒有出現本體和喻詞 2)文化特色: .不能離開具體的生活經驗
完
喻詞
喻體
下面的句子,哪些是運用借喻手 法寫成的?句中的喻體是甚麼?
•1.大雄是在風雨中長大的,這
點
困難阻得住他嗎?
•借喻?喻體? •是,風雨。
•2.坐在飛機上俯視大地,黃河
像
一條長長的黃帶子。
•借喻?
•不是。
•3.自從那次誤會後,我和他之
間
已經被一堵厚牆阻隔著。
•借喻?喻體?
有一次,甲跟丙撕打,還一拳打在
丙的鼻子上。旁邊的乙說:「噢! 不好了,電燈泡給打碎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以下是故事中的三段說話,它
們分別用了甚麼修辭手法? ? ?
写作技法—借喻
同学,下节再见
C.马之悦鬼着哪,连替中农说几句公道话都是前怕狼后怕虎的,
唯恐丢了乌纱帽。 D.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借代
借喻
写 作 技 法——借 喻
创新微课
知识小结
写作技法——借喻
借喻以喻体来代替 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 出现,直接把甲(本体) 说成乙(喻体)。
好处: 具体生动; 浅显易懂; 表达感情。 写作: 甲乙必须是不同的事物; 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创新微课
现在开始
写 作 技 法——借 喻
写 作 技 法——借 喻
创新微课
谜语竞猜
谜面:千人万人织锦绣,曲背弯腰汗 直流,本来一片汪洋海,转眼之间变 绿洲。(打一农业活动)
谜底:插秧
借 喻
写 作 技 法——借 喻
创新微课
知识讲解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 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
借
喻
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
(喻体)。
例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 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 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 不出话。”(鲁迅《故乡》)
写 作 技 法——借 喻
创新微课
作用分析
1.具体生动。(化抽象为具体)
借
喻
2.浅显易懂。(化深奥为浅显)
3.表达感情。(化平淡为生动)
写 作 技 法——借 喻
创新微课
写作要点
借喻喻中有代。 借喻有相似性。
区分 方法
B.借代有相关性;
C.借代不能换成明喻; 借喻能换成明喻。
写 作 技停视频 思考作答
判断下面句子的修辞手法属于借代还是借喻? A.你们这一车西瓜,也不必过秤,一百张“大团结”,我们包圆 儿了。 借代
Metonymy(借喻)
part for whole
There are two mouths to feed in my family. (mouth = person)
the whole for the part
Germany beat Argentina 2 to 1 in this exciting football match. (country – team)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点 五十七分。
Metonymy or Synecdoche?
1. Don’t let your heart rule your head. 2. We had dinner at ten dollars a head.
• head—sense metonymy • head—person synecdoche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点 五十七分。
(七)用具体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概念 I have nothing to offer but 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 我没有什么可以奉献,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 句中的blood, toil, tears, sweat分别代替 sacrifice, sympathy, and hard work.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二十点 五十七分。
Function
Apart from simile and metaphor , metonymy is today probably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figures of speech. Journalists and news reporters use it frequently and are constantly creating new substitutions. The reason for this is not hard to see : a metonymy can express
借喻与借代[5篇材料]
借喻与借代[5篇材料]第一篇:借喻与借代借喻与借代诸城卢山中学夏爱平先看例子:①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卑的厚障壁了。
(《故乡》)②雨来把缸搬回原地,刚一转身,十几把雪亮的刺刀就进来了。
《小英雄雨(来》)句①是借喻,借喻体“厚障壁”代替了本体“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
句②是借代,借体“刺刀”代替了本体“日本鬼子”。
所谓借喻,就是本体和喻体都不出现,直接把喻体当本体来说的比喻。
借代就是换个名称,换个说法。
被代的事物是“本体”,借来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或说法是“借体”。
借代容易同借喻相混,怎样区别它们呢?第一,构成的基础不同:借代构成的基础是相关性,就是要求借体同本体有关系;借喻构成的基础是相似点,即要求喻体同本体有相似之处。
第二,作用不同:借代的作用在“代”,就是用借体去代替本体;借喻的作用在“喻”,可以改说成名喻或隐喻。
比较:③翻身的农民愤怒批斗那个寄生虫。
④翻身的农民愤怒批斗那个歪嘴巴。
“寄生虫”是借喻,它和所代替的人之间有相似关系,可以说成“像寄生虫一样的家伙” ;“歪嘴巴” 是借代,它和所代替的人之间的关系是相关而不是相似,不能说成“像歪嘴巴一样的家伙”。
试一试: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2.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4.我在遐想:中国十几年内,将有自己的“坚持探索真理”的哥白尼,“从上帝手中夺来电”的富兰克林,“把太阳拿在手中”的居里夫人。
5.……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地说。
6.花白胡子一面说,一面走到康大叔面前。
7.几年不见,他已经满头银丝了。
8.她骑着木兰兜风去了。
答案:1.借代 2.借代 3.借喻 4.借代 5.借喻 6.借代 7.借喻 8.借代第二篇:“借代”还是“借喻”“借代”还是“借喻”孙海云苏教版五年级语文第十册《大江保卫战》中“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修辞借代和借喻
借喻就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而是“把 喻体直接用在本体该出现的位置。” (1)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 壁了。(鲁迅《故乡》) 这里的“厚障壁”就是比喻“我”和闰 土之间在思想感情上彼此不相通或感情 上的隔膜。
1、举酒欲饮无管弦。 (借代)具体抽象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 絮,梅子黄时雨。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借代)具体代抽象
(借喻)愁—烟草、风絮、雨
4、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借代)部分代整体“黄口”指待哺的小燕(雏燕)
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借喻)燕雀,比喻庸者,言其眼界狭小。 鸿鹄:天鹅,比喻胸怀远大之人。
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 而借喻的喻体和本体之间没有实在的关 系,它们在本质上不同的事物,二者之 间是相似的关系。 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于“相 关性”。
(1)今天,我在街上遇见了好久不见得 “刀疤脸”。 (2)敌人躲进乌龟壳里,不敢出来。
(1)今天,我在街上遇见了好久不见得 “刀疤脸”。 “刀疤脸”是这个人身体 的特征,也是这个人身体的一部分,具 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本句属于借代。 (2)敌人躲进乌龟壳里,不敢出来。这 里的“乌龟壳”指的是他们修筑的战地 工事——碉堡,也就是说,把碉堡比作乌 龟壳,碉堡与乌龟壳之间有极强的相似 性,故此句属于借喻
一、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 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婵娟、嫦娥:月亮 10须眉:男子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白丁、布衣:百姓 14伉俪:夫妻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幼儿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古诗中的借喻例子
古诗中的借喻例子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借喻的特点是相似关系,不必每个要素都出现,本体或主体可以不出现,直接以喻体来指称事物。
在古诗中的借喻例子如:
1.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2.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4.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5.晓妆新,高绾起乌云。
(杨果·《仙侣·赏花时》)
6.柳烟直,烟里丝丝弄碧。
(周邦彦·《兰陵王》)
借喻的重点是相似关系。
意即喻体必须能够引起人的联想,喻体有与本体相符合的特征。
欧阳永叔的“乱红飞过秋千去”,周美成的“烟里丝丝弄碧”,其“飞红”与“飞花”,“弄碧”与“柳枝”都有颜色上的相关性。
辛弃疾的“玉簪螺髻”代指山峦,元好问的“珍珠乱撒”代指雨珠,因为这些事物彼此间都有形状、形体上的相似性。
不会让人觉得不明所以。
当然,就特定本体而言,这种相似性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作品背景和创作因素而变动。
譬如周美成的“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同样是写柳,就以“金缕”借喻“柳条”,因为词中之背景,是在初春,此时柳枝抽新,嫩柳呈现出淡黄、鹅黄、金黄色,所以用“金缕”恰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在词编年鉴里出现的是《岳亭雪岭》的“君莫惹君不见胡沙似雪催征马。
笳声怨也。
”中“笳声”原意为胡笳吹奏的曲调,借指边地之声;《望江南本意四》的“吟社春翻红雪谱,讲坛月满碧云阿”中“红雪谱”代指枝头红花;《水调歌头惊梦》的“待我铁眉刷翠,罩下金睛点漆,弹指转晶轮”中“点漆”代指乌黑发亮;《朱陵仙洞》的“星灿烂,都应是云中剑舞珠光按。
”中“珠光”原意指珠玉之光,借指星光;《岳亭雪岭》的“银河泻,道飞来杨花玉树都疑假。
”中“杨花”借指雪;《摸鱼儿辛幼安伤春词悲凉动今古惜其峨眉买赋之句未忘身世为次其韵以广之》的“琼花舞,又早见、玉山瑶井填黄土。
”中“琼花”原指花,借指美人容色;《沁园春浑天毬》的“知恩今古人稀,犹自把、双灯照路迷。
”中“双灯”原指两个灯,借指日月;《长相思石榴》的“素绡重,隔帘栊,丹荔新餐玉液浓,杨妃病齿红。
”中“玉液”原意指玉脂,玉所流出之脂液,借指荔枝汁;《风中柳水桂》的“似凭阑,绿云倦倚。
”中“绿云”借指密叶;
《念奴娇帘影》的“莺啼报曙,早惊觉绣帷,星眸欲炫。
”中“星眸”原意指星眼,借指美目;《念奴娇云影》的“平沉远树,翠光略吐尖甲。
”中“尖甲”原指尖小之爪甲,借指远翠之树梢;《浣溪沙山行》的“曲曲屏山翠幕垂,啼禽不拣浅深枝。
”中“翠幕”原指苍翠浓荫林木,借指山;,“勾撮指天,霜丝拂项。
”中“霜丝”原指白丝,借指白发。
2、在词编年鉴里出现的是《花药春溪》的“桃花新雨溶溶后,谁把琼浆酿造”中“琼浆”原指仙人之饮料,借指美酒;《满江红直述》的“耿双眸、黑白不模糊,分棋局。
”中“黑白”原指颜色黑色和白色,借指是非、善恶、邪正、清浊;《烛影摇红十月十九日》的“骖鸾不待玉京游,难挽瑶池辙。
”中“玉京”借代王都;《扫地花忆旧》的“自惹闲愁后,对莲岳云压,苔潭珠溅。
”中“闲愁”代指家国之忧;,在其《又前题》的“破镜含辉,死萤残照”中“破镜”代指夫妻离别;《凤凰台上忆吹箫忆旧》的“依依,旧家枝叶,梦不到砚山,风雪霏微。
”中“枝叶”原指树枝和树叶,借指族属、后嗣;《生查子咏史》的“谁念故园空,豆蔻含胎死。
”中“豆蔻”原意是植物名,借指处女;《沁园春翠涛六秩每句戏用彩色字》的“素书宵授,玄文密印,彤云原自护雏龙。
”中“雏龙”原意指小龙,借指帝王;《如梦令小游仙》的“天酒玉童斟送,秋水小鬟低诵。
”中“天酒”指代甘露;《江南曲寒月》的“砚滴摇光分碎玉,灯花随影落琼芝。
”中“碎玉”借代砚滴,“琼芝”借指灯花;《摸鱼儿自述》的“谁真假?以早似、风光霁月连床话。
”中“连床”原指同床或并榻而卧,借指亲密;《贺新郎寒食写怨》的“绵上飞乌恨,更龙蛇、追随四海,一时惊散。
”中“龙蛇”代指非常之人。
3、在词编年鉴中出现的是《尉迟杯闻丹霞谢诗瑶为一哭》的“追忆云暗苍梧,也则是风光,本色消遣。
”中“本色”原意为未加染色者,借指事物之本来面目;《望江南本意二》的“万古中原龙虎气,百年冠盖凤凰台”中“龙虎气”
代指天子之气;《平沙落雁》的“秋无际,拥长汀、银膏玉屑堆光腻。
”中“银膏玉屑”借指食物之珍贵;《沁园春翠涛六秩每句戏用彩色字》的“蔚蓝天色清空,但净洗黄尘即阆蓬。
”中“黄尘”原意指黄色尘土,借指世俗之事;《沁园春又前题》的“幸未凋零,先为飘荡,究竟鱼还死水湄。
”中“凋零”原指草木之凋伤零落,代指人之死亡;《青玉案秋海棠》的“含情静解丁香结,浅笑偷窥清夜月。
”中“丁香结”原指丁香花蕾,借指固结不解;《点绛唇矮桃》的“幽情谁诉?芳草萋萋。
”中“芳草”原指香草,代指君子美德;《多丽别恨》的“怨落花、浪随流水,消尽西园旧春色。
”中“落花”“流水”原意春景衰歇,借指零落衰败景象;《浣溪沙过熊男公对话》的“鱼计向春元得水,蜨魂入梦不惊霜。
”中“蜨魂”原意蝶魂,借指飘逸超脱心境。
4、在词编年笺里出现的是《铜官成火》的“日落长沙春已暮,寒烟猎火中原路”中“猎火”原意指夜猎之火,借指中原逐鹿之争;《菩萨蛮述怀》中“石烂海还枯,孤心一点孤”的“海枯石烂”代指永久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