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國古付文學名詞解釋、論述題題庫第一章上古文學一、名詞解釋1、上古歌謠:上古時期的民歌、民謠,是民間文學的一種。

我國古付,以合樂為歌,徒歌為謠。

上古歌謠是先民表達思想、抒發感情、促進生產的重要工具,是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時付產生的,是出現最早的文學樣式。

按題材內容,可分為勞動歌謠、祭祀歌謠、圖騰歌謠、婚戀歌謠、戰爭歌謠等。

它們具更集體性、綜合性和再現生活的直接性,詞句簡樸,節奏流暢,以賦為其主要表現手法。

2、《周易》:先秦時的一部蔔筮書。

其文字分經、傳兩部分。

其中的卦、爻辭為《易經》,約成于西周初年。

它們記載了上古社會的一些情況,保存了一些具更樸素色彩的上古歌謠。

《易傳》是對經的說明和解釋,大部分作于戰國時期,反映了當時的哲學思想。

3、神詻:神詻是上古先民通過幻想以一種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釋,用虛幻的想像表現了先民們征服自然、戰勝自然的強烈願望和樂觀主義、英雄主義精神,是人類早期不自覺的積極浪漫主義藝術創作。

它是原始文學的一種重要樣式,是後世文學藝術的重要土壤和武庫。

4、《山海經》:一部與巫術更關的古付地理著作,作者不詳,約成書于戰國時,秦漢時又更增補。

共18卷,以記載傳說中的地理知識為主,兼及民俗、物產、醫藥、巫術、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詻傳說,如精衛填海、夸父追日、黃帝殺蚩尤、鯀禹治水等,是我國先秦保存神詻最多的古籍,具更重要的文學價值。

二、論述題1、談談我國上古歌謠的分類及內容。

參考答案:我國現存上古歌謠,從題材內容看,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一為勞動歌謠,是最早出現的上古詵歌,它們對勞動行為的再演和生產經驗的總結,是先民更意識創做出來的,帶更明顯的功利目的,以《彈歌》最典型。

二為祭祀歌謠,表現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揮自然服從自己的願望,帶更較濃的原始宗教意識,《卜辭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蠟辭》是其付表。

三為圖騰歌謠,是先民在圖騰崇拜基礎上創作的詵歌,《燕燕往飛》尚可窺見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一章 上古文学1.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弹歌》出自《吴越春秋》 ;葛天氏之乐和《候人歌》出自《吕氏 春秋》。

2. 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 、《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 《诗经》1 汉代采诗说 (关于诗经编订情况) :班固《汉书 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 王者所以观风俗, 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 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 之太师, 比其音律, 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 “男年六十, 女年五十, 无子者, 官衣食之, 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 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 《维天之命》 、《武》、《载芟》《閟宫》 2. 颂赞诗 “大雅”中的《生民》 、《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 怨刺诗《民劳》 、《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 婚恋诗《关雎》 、《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 征役诗《载驰》 、《采薇》、《无衣》(看书 P34- 50)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1. 《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 722),下至鲁 哀公十四年(- 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 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 《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 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

书中既尊礼, 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 来源 : 第四章 先秦诸子散文1. 《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 和后学编纂而成。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文学名词解释提前注明:名词解释是有技巧性的,要交代年代,作者,代表作,文学特征,文学的历史作用等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切忌死记硬背。

熟读文学史,做到烂熟于心,写起来就自由流畅了。

一.先秦:1、神话: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它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人物。

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我国古代有丰富的神话,但保存下来的极少,主要见于《山海经》《淮南子》等。

2、诗三百:《诗经》共有305篇,称为“诗三百”或“诗三百篇”,是举其成数作《诗经》的代称。

到西汉初年,诗三百篇被奉为经典,才尊之为《诗经》。

3、四家诗:《诗经》虽遭秦火焚毁,但由于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得以保存。

至汉复得流传,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或取国名,或取姓氏,而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齐鲁韩三家武帝时已立官学,毛诗晚出,未得之。

毛氏说诗,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称为古文,其余三家则称为今文。

自东汉末年,儒家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学习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后三家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独行于世。

注:打X的地方,我不会打。

:)4、笙诗:又称“六笙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南X》《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田仪》六篇,有声无辞,据《礼仪》记载,这六篇都以笙奏,故名笙诗。

5、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题及整理答案(先秦两汉)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举例说明上古歌谣的特点。

口头性(无文学),功利性(无作家),集体性(无自觉审美)---人们在劳动时发出的呼声---‘邪许’2、为什么歌谣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文学艺术起源于集体生产劳动,原始人在劳动中发出有节奏的呼声,这种韵律就是诗歌的起源,也是最早的文学样式。

3、以“女娲补天”和“鲧禹治水”为例,说明英雄神话的模式。

灾难降临---英雄救世---天下太平名词解释:神话---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本身。

背诵: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郊特牲: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第二章:诗经1、《诗经》的原称是什么?何时称为“经”?诗,诗三百,汉尊为经。

2、《诗经》共有多少篇?各部分具体数量是多少?一共三百零五篇,‘风’有诗一百六十篇,‘雅’有诗一百零五篇,‘颂’有诗四十篇。

3、名词解释:风、雅、颂、赋、比、兴。

风:地方民歌,十五国风雅:京都民歌颂:祭祀、朝会、礼仪音乐赋:白描、叙述比:比喻兴:兴起、引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4、说明《诗经》收集的作品时间和空间。

西周到春秋中期五百年,黄河、长江流域5、《诗经》收集作品的方式有哪些?(1)献诗(2)行人采诗6、名词解释:四家诗---齐辕固(齐诗),鲁审培(鲁诗),燕韩婴(韩诗),赵毛苌(毛诗)7、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生活真实、情感真挚,推动诗人、作家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而不是消遣闲情的东西,倡导现实主义精神,证明了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才能。

8、《诗经》的地位和影响是什么?(1)现实主义诗歌源头(2)赋比兴的影响(3)昭示后代作家向民间文学学习9、周民族史诗有哪几首?《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背诵:《关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全)

诗三百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诗三百。

3、《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周颂、鲁颂、商颂。

4、当时传授诗经的有四家:齐之辕固、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苌。

简称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末年,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做笺,学习毛诗的人渐多,其后三家诗亡,独毛诗得大行于世。

赋比兴1、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

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2、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就是譬喻,兴的意思是借助于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主要是为了引起下文,使诗歌曲折婉转,而不给人突兀的感觉,有时也起比喻的作用。

3、周代民歌的比兴手法的运用,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他可以在极短的篇章里造成动人的境界和形象。

比兴手法在我国诗歌中一直继承发展,是周代民歌对后代文学有重大影响的一面。

周易《盘庚》1、是《尚书》中《商书》里的一篇。

2、尚书是记言的古史,《盘庚》是殷王盘庚迁都前后对世族百官、百姓、庶民的讲话,古奥难懂。

3、《盘庚》中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的譬喻都鲜明生动,如因臣民反对迁徙,盘庚对其进行说服,将旧都比作“颠木”,新都比作颠木新生的“由蘖”。

金文1、古代铜器特别是钟鼎彝器上的文字。

一般称为铜器铭文或金文。

2、殷商已有简单铭文,周代日益发展。

3、这些铭文多关于贵族的事功、讼断和赏赐。

因器物的限制,一般不长。

如《散氏盘铭》等。

4、铭文一般为散文,也有韵文。

如《季子白盘铭》。

《春秋》1、《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2、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

它极其简括的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凡240年。

3、孔子为维护周王朝奴隶制的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命定分,巩固王朝最高奴隶统治政权,恢复大一统局面。

4、孔子的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书法,表现出来。

但《春秋》记事,语言过于简单,类似于后世的新闻标题,只是片断记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一、先秦部分1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 .《论语》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 .《论语》“诗可以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2、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 先秦文学 名词解释

1.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

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注:个人观点,非标准答案.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地见解加以润色.其实名词解释要求没那么严苛,只要答出要点就可以了.)1、原始歌谣原始歌谣是初民们口耳相传地,比较接近原始形态地,质朴地歌谣.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只能在后代地典籍中偶尔能够找到.原始歌谣通常以劳动为主题,形式上以二言为主,诗、乐、舞地结合是其重要特征.b5E2R。

2、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是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不能理解地自然、社会、人际现象做出地解释,是经过幻想加工地现实生活.表现了初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地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地理解;表现了初民们解释、征服自然地愿望.p1Ean。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汉代时始被奉为经典.全书篇,另有篇笙诗.可能由周王朝地乐官收集整理,囊括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地作品,完成非一时,经手也非一人.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世纪.DXDiT。

4、赋比兴赋比兴地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地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地基本手法.赋就是铺陈直述,平铺直述地表达诗人感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多在篇章开头.三者之中,赋是基础.RTCrp。

5、赋诗言志《诗经》编成后,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以“诗”酬酢应答,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在上层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地现象.5PCzV。

6、《尚书》《尚书》是商周史料地汇编,以记言为主.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构成.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同时期地甲骨卜辞和铜鼎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地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地成熟有直接影响.jLBHr。

7、《春秋》《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修订.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到哀公十四年(前)之间地历史.其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地叙事散文.被司马迁成为“礼义之大宗”xHAQX。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3.《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着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4、《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5、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也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

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共有十五国风,160篇,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

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袁行霈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一编 先秦文学(附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神话一、名词解释:1、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社会现象做描述和解释,通常以神为主人公,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2、《山海经》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编选而成的。

全书共18卷,分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四部分,内容驳杂,保存神话传说、宗教仪式、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多方面资料。

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地理著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填空1、我国古代保存神话最多的地理著作是《山海经》。

2、神话的主要内容包括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

3、中国著名的四大神话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保存在《淮南子》中。

三、简答1、神话所蕴含的民族精神:①体现了慎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女娲、后羿和大禹的神话中,无不以相当的分量描绘了人类的恶劣出境,主人公们则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Iran灾难。

神话特别强调诸神不辞辛劳的现实精神,反映了先民对于现身的苦难有着深刻的体验。

②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中国神话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龙、凤等;中国神话充满对个体生命的珍惜和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如炎黄二帝为了百姓不惜以身试毒;中国神话还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如日月之神羲和不但要掌管日月,还要“敬授人时”,以利生产。

③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生存环境的艰苦孕育出一大批反抗自然、天帝的神话英雄,如精卫填海、刑天段首仍对天地大舞干戚,体现了先民顽强的抗争精神。

2、神话的思维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①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己和自然界分开,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转移到自然直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文学史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先秦文学神话和传说神话是指叙述人类原始时期,也就是人类演化的初期所发生的单一事件或故事;而且,承传者对这些事件、故事必须信以为真,一般分为三类:创世神话、神佛神话、英雄神话,尤以创世神话最为重要。

传说是与历史事件、人物相联系的或与地方事物(名胜、古迹、风俗、地方特产或常见事物)有关联的幻想性散文叙事作品,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传说中的一切虚构因素、幻想成分、奇异形象总是要与一定的可信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民间传说范围比较广,故事形式多样,通常以一定的现实事实为基础而加工创造。

神话的故事只能是关于神的,带有超自然色彩。

很多神话也属于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不一定都是神话。

神话和传说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

它丰富奔放、瑰奇多彩的想像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与后代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它为后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

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做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中国的神话历史化,是史家、思想家们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有删减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开始了,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此外,中国古代的神话还被道教所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

《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现、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 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论述题题库第一章上古文学一、名词解释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论述题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答: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做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注:个人观点,非标准答案。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加以润色。

其实名词解释要求没那么严苛,只要答出要点就可以了。

)1、原始歌谣原始歌谣是初民们口耳相传的,比较接近原始形态的,质朴的歌谣。

由于年代久远和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少能够保存下来,只能在后代的典籍中偶尔能够找到。

原始歌谣通常以劳动为主题,形式上以二言为主,诗、乐、舞的结合是其重要特征。

2、上古神话上古神话是先民们在劳动过程中对不能理解的自然、社会、人际现象做出的解释,是经过幻想加工的现实生活。

表现了初民对宇宙自然、人类自身及诸种文化现象的起源以及当时世间秩序的理解;表现了初民们解释、征服自然的愿望。

3、《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汉代时始被奉为经典。

全书305篇,另有6篇笙诗。

可能由周王朝的乐官收集整理,囊括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完成非一时,经手也非一人。

最后编订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4、赋比兴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述,平铺直述地表达诗人感情;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是触物兴词,多在篇章开头。

三者之中,赋是基础。

5、赋诗言志《诗经》编成后,各诸侯国在政治、外交活动中以“诗”酬酢应答,出使专对。

以赋诗来表情达意,称引“诗句”来讽谏劝诫、评论抒情。

在上层人际交往中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6、《尚书》《尚书》是商周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

由《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构成。

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同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鼎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独立成篇,有完整的文本结构和文体形态,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影响。

7、《春秋》《春秋》是鲁国编年体史书,经过孔子修订。

记述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到哀公十四年(前481)之间的历史。

其记事简而有法,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被司马迁成为“礼义之大宗”8、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部历史散文都是为阐述《春秋》经典而作的编年体史书,合称春秋三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1、广义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2、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汉书·河间献王传》颜师古注))3、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4、“杭育杭育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权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5、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10、四家诗:1)齐诗:作者辕固生,齐国人,今文,亡于三国;2)鲁诗:作者申培,鲁国人,今文,亡于西晋;3)韩诗:作者韩婴,燕国人,今文,亡于北宋;4)毛诗:作者鲁国人毛亨,赵国人毛苌,古文,流传至今。

·11、“赋、比、兴”:1)赋是一种平铺直叙的方法,直截了当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寓在场面描写和事实称述之中。

如:《七月》、《生民》;2)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用与之相类似的事物来打比方。

例如《王风·采葛》;3)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例如:《关雎》12、古代散文:在我国古代,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单行的文句所写成的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一律称之为散文。

是与韵文(非散文)并称的一个文体类别。

13、《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先秦时叫《书》,到汉代时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

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14、今文《尚书》:今文《尚书》是秦始皇焚书之后由汉初经师故秦博士济南伏生所保存、传授,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有28篇。

包括虞、夏书各2篇,商书5篇和周书19篇。

15、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是汉武帝时陆续被发现,用先秦“古文”书写,故名。

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后亡逸。

今本《十三经注疏》中所载的58篇,乃东晋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其所增25篇,经考辨,全属伪作。

16、《春秋》:《春秋》是现存的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鲁国简史。

它以年为经,以事为纬,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实。

是继《尚书》后第一部以记事为主的史书。

其样式、内容、叙事、语言自具特色。

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孔子曾做加工修订。

17、“春秋笔法”:原指《春秋》的语言凝练含蓄,作者以一字“寓褒贬,别善恶”来表明尊王攘夷、正名定分的思想倾向的写作方法。

后来,人们把文笔蕴藉含蓄、带有所谓“微言大义”并暗寓褒贬的文字也称之为“春秋笔法”。

例如: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

18、“春秋三传”:除《左传》(内传)外,给《春秋》做传的还有两部书,一部是齐国人公羊高所作,叫《春秋公羊传》;另一部是鲁国人谷梁赤所作,叫《春秋谷梁传》。

这两部书不同于《左传》的共同特点是叙事较少,而主要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但多失之穿凿附会,故其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都不及《左传》。

19、《国语》:《国语》(外传)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国语》以记言为主,也记载这八国的史事。

记事起于周穆王征犬戎,迄于赵、韩、魏灭智伯。

相传《国语》为左丘明所著。

司马迁曾在《报任安书》中有言:“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20、《左传》:《左传》(内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优秀的散文典范。

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著,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悼公十四年,比《春秋》多了27年,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左传》的民本思想更加鲜明、突出。

21、《战国策》:《战国策》是以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言行为主要内容的史书,是分国记事的史料汇编。

共33卷,杂记东西周、齐、秦、楚、赵、韩、魏、宋、卫、燕、中山等12国史事。

时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约240年。

又称国策、国事、短长、事语、长书、短书等。

西汉刘向整理,始称《战国策》。

22、《论语》:《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

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书中体现了孔子“仁”与“礼”的思想核心。

23、《墨子》:《墨子》是战国百家中墨家的经典。

提倡兼爱、非攻、尚贤等。

先秦的科学技术成就大都依赖《墨子》以传。

现存《墨子》一书,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宋朝多散佚。

至清代编《四库全书》时,仅存五十三篇。

24、《老子》:春秋时期老子的作品,又称《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25、《庄子》:又名《南华经》,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尊庄子为南华真人,因此《庄子》亦称《南华经》。

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

(老庄不考)26、《孟子》:《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现存七篇十四卷。

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86章。

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27、《荀子》:《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全书一共32篇,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28、《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法家韩非的著作总集。

是在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著作中许多当时的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29、《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秦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30、寓言:就是以假托他人之言来阐发自己的道理。

31、重言:借重古代先哲或当代名人的话,来压抑时论。

32、卮(zhi)言:处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

33、《楚辞》: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

东汉王逸作章句。

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

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

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

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

又称“骚”或“骚体”。

34、《离骚》:《离骚》是战国后期伟大诗人屈原的代表作品,也是楚辞这种新诗体的代表作。

全诗共有373句,2477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最长的一篇自传体政治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伟大诗篇。

35、《九章》:《九章》是屈原所作的一组抒情诗歌的总称,包括《惜颂》、《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9篇作品,主要是诗人自叙身世和遭遇,其内容和感情基调与《离骚》将近,后人或称之为“小《离骚》”。

不是一时一地所作。

36、《天问》:《天问》是屈原创作的一首长篇抒情性哲理诗,是楚辞中一首奇特的长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天问”即“问天”,“对天发问”之意。

它采用巫术降神时一问到底的句式,一连串提出172个问题,共370多句,1500多字。

所涉及的内容包括宇宙天体各类自然现象、远古各种神话传说、历史朝代兴亡等方面,最后归结到楚国的现实政治。

表现出屈原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想象力及其勇于探索真理和对旧观念的批判精神。

37、《九辩》:《九辩》是模仿《离骚》而写成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250句。

主要是抒发作者被谗见疏、流离失所的悲哀,对楚国黑暗的政治现实进行了揭露,也表达了自己“宁处穷而守高”的高尚节操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实由此发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