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以来《尸子》研究综述
数学历史故事之中国数学发展大事件
数学历史故事之中国数学发展大事件数学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具有里程碑的大事件,今天极客数学帮《数学历史故事》就来说说数学发展史中中国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感兴趣的同学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数学历史故事吧。
公元前600年以前据中国战国时尸佼著《尸子》记载:“古者,倕(注:传说为黄帝或尧时人)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这相当于在公元前2500年前,已有“圆、方、平、直”等形的概念。
400年继西汉张苍、耿寿昌删补校订之后,50-100年,东汉时纂编成的《九章算术》,是中国古老的数学专著,收集了246个问题的解法。
三世纪时,写成代数著作《算术》共十三卷,其中六卷保留至今,解出了许多定和不定方程式(古希腊丢番都)。
三世纪至四世纪魏晋时期,《勾股圆方图注》中列出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命题共21条(中国赵爽)。
三世纪至四世纪魏晋时期,发明“割圆术”,得π=3.1416(中国刘徽)。
三世纪至四世纪魏晋时期,《海岛算经》中论述了有关测量和计算海岛的距离、高度的方法(中国刘徽)。
六世纪,隋代《皇极历法》内,已用“内插法”来计算日、月的正确位置(中国刘焯)。
七世纪,唐代的《缉古算经》中,解决了大规模土方工程中提出的三次方程求正根的问题(中国王孝通)。
七世纪,唐代有《“十部算经”注释》。
“十部算经”指:《周髀》、《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等(中国李淳风等)。
727年,唐开元年间的《大衍历》中,建立了不等距的内插公式(中国僧一行)。
1086-1093年,宋朝的《梦溪笔谈》中提出“隙积术”和“会圆术”,开始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中国沈括)。
十一世纪中叶,宋朝的《黄帝九章算术细草》中,创造了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列出二项式定理系数表,这是现代“组合数学”的早期发现。
后人所称的“杨辉三角”即指此法(中国贾宪)。
1247年,宋朝的《数书九章》共十八卷,推广了“增乘开方法”。
书中提出的联立一次同余式的解法,比西方早五百七十余年(中国秦九韶)。
数学史
公元1000年
~
1700年
1086~1093 年,中国宋朝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出“隙积术”和“会圆术”,开始高阶等差级数的研究。 十一世纪,阿拉伯的阿尔·卡尔希第一次解出了二次方程的根。 十一世纪,阿拉伯的卡牙姆完成了一部系统研究三次方程的书《代数学》。 十一世纪,埃及的阿尔·海赛姆解决了“海赛姆”问题,即要在圆的平面上两点作两条线相交于圆周上一点,并与在 该点的法线成等角。 十一世纪中叶,中国宋朝的贾宪在《黄帝九章算术细草》中,创造了开任意高次幂的“增乘开方法”,并列出了二项 式定理系数表,这是现代“组合数学”的早期发现。后人所称的“杨辉三角”即指此法。 十二世纪,印度的拜斯迦罗著《立刺瓦提》一书,这是东方算术和计算方面的重要著作。
公元1701
~
1800年
1704 年,英国的牛顿发表《三次曲线枚举》《利用无穷级数求曲线的面积和长度》《流数法》。 1711 年,英国的牛顿发表《使用级数、流数等等的分析》。 1713 年,瑞士的雅·贝努利出版了概率论的第一本著作《猜度术》。 1715 年,英国的布·泰勒发表《增量方法及其他》。 1731 年,法国的克雷洛出版《关于双重曲率的曲线的研究》,这是研究空间解析几何和微分几何的最初尝试。 1733 年,英国的德·勒哈佛尔发现正态概率曲线。 1734 年,英国的贝克莱发表《分析学者》,副标题是《致不信神的数学家》,攻击牛顿的《流数法》,引起所谓第二 次数学危机。 1736 年,英国的牛顿发表《流数法和无穷级数》。 1736 年,瑞士的欧拉出版《力学、或解析地叙述运动的理论》,这是用分析方法发展牛顿的质点动力学的第一本著作。 1742 年,英国的麦克劳林引进了函数的幂级数展开法。 1744 年,瑞士的欧拉导出了变分法的欧拉方程,发现某些极小曲面。 1747 年,法国的达朗贝尔等由弦振动的研究而开创偏微分方程论。 1748 年,瑞士的欧拉出版了系统研究分析数学的《无穷分析概要》,这是欧拉的主要著作之一。 1755~1774 年,瑞士的欧拉出版了《微分学》和《积分学》三卷。书中包括微分方程论和一些特殊的函数。 1760~1761 年,法国的拉格朗日系统地研究了变分法及其在力学上的应用。 1767 年,法国的拉格朗日发现分离代数方程实根的方法和求其近似值的方法。 1770~1771 年,法国的拉格朗日把置换群用于代数方程式求解,这是群论的开始。 1772 年,法国的拉格朗日给出三体问题最初的特解。 1788 年,法国的拉格朗日出版了《解析力学》,把新发展的解析法应用于质点、刚体力学。 1794 年,法国的勒让德出版流传很广的初等几何学课本《几何学概要》。 1794 年,德国的高斯从研究测量误差,提出最小二乘法,于 1809 年发表。
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
战后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述评:1946~2006石立善叙言日本的朱子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1]。
这种传统,使日本的近现代朱子学研究具有与众不同的基础与风格。
自二十世纪以后的朱子学史之整体观之,日本学者用功最勤,所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
近年,台湾学者编辑了两种朱子学研究的论著目录——《朱子学研究书目(1900—1991)》[2]与《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3],虽然其中所收的日文论著条目在记述与分类方面尚有不少遗漏与讹误,但基本上网罗了一百年来日本学术界的主要研究成果,我们可以从朱子(名熹,1130~1200)的思想、史学、文学以及学术渊源、事迹、门人与后世的展开等几乎所有的领域中看到日本学者的足迹。
日本的朱子学研究,无疑是整个朱子学研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管见所及,到目前为止,介绍日本的朱子学研究的综述性文章有五篇:后藤延子《朱子学研究の現状と課題》[4]与岛田虔次《战后日本宋明理学研究的概况》[5],华国学《战后日本朱子学研究评述》[6]、高令印《现代日本朱子学》[7]、钟彩钧《现代日本学者有关中国朱子学研究之概况》[8]。
其中,后藤与岛田的综述过于简略,无法了解具体的研究内容与研究史的变迁。
华、高、钟三人由于语言上的障碍、知识背景的欠缺,以及所掌握的学术资讯极为有限,他们的文章也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与此相比,有关欧美[9]与港台[10]、韩国[11]的朱子学研究的评述,则比较深入而具体。
因此,我们亟需对日本的朱子学研究作一全面而详细的了解。
战后,日本中国学界的结构与方法论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有关朱子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基本上都是出版于战后。
战后的朱子学研究领域,其整体格局、研究群体、研究方法、问题意识均与从前不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那么,至今为止的六十年来,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特点何在?在研究史上又具有怎样的位置与意义呢?在本稿中,笔者将1946年以来日本的朱子学研究史分为以下六期:“1946年~1950年代末的研究”、“1960年代的研究”、“1970年代的研究”、“1980年代的研究”、“1990年代的研究”、“2000年以后的研究”,对其间出版的单行本(包括丛书)作一综合性述评,以描述其内容的特色与整体变迁的脉络。
《尸子》真伪考辨
关键词 : 《 尸子》 ; 真伪 ; 文本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4 3 8 ( 2 0 1 4 ) 0 5 — 0 0 4 5 — 0 4
《 尸 子》 一 书仅存 辑本 , 后人对其 真伪 争论 颉 秦相 商君师之 。鞅死 , 佼 逃人蜀 。” Ⅲ ’ 《 隋书 ・ 经
期 曾经 有两种 书名 为《 尸子 》 的古 籍 。其 一为 鲁 并 开始 寻求一 种更 为合 理 的思 想 。此 变化 可从
《 尸子》 , 鲁人尸佼 所著 , 作 于战 国中期 , 受法家 思 《 尸子》 文本 中得到进一步说 明 。
想 的影 响 , 具有 ‘ 非儒 ’ 的思想倾 向; 其二是楚 《 尸 《 尸子 ・ 广 泽》 篇云 : 子》 , 楚 国尸姓 学者所 著 , 作 于 战 国晚期 , 受 黄 老 墨子 贵兼 , 孔 子贵 公 , 皇 子 贵衷 , 田子 贵 均 , 道 家思想 影 响 , 具有 ‘ 兼儒 ’ 的思想倾 向。鲁 《 尸 列子 贵虚 , 料 子贵别 囿。其 学之相 非也数世 矣 而 子》 早佚 , 今存 辑本《 尸子》 是楚 《 尸子》 。 ” 2 2 ) 由于 已, 皆奔于私也 。天、 帝、 皇、 后、 辟、 公、 弘、 廓、 宏、 刘 向及李贤的话 , 后人推断 出了两个尸子 。 溥、 介、 纯、 夏、 憔、 冢、 旺、 畈, 皆大也 , 十 有余名 而 实际上 , 上述刘 向所 言 , 恰 恰体 现 出《 尸 子》 实一也 。若使兼 、 公、 虚、 均、 衷、 平 易、 别囿, 一实 在 战国末期学术思想 的趋势 : 兼儒墨 、 合名法 。与 也 , 则 无相 非也 。[ 1 2 1 ( v 3 7 ) 此前诸 家各 自成派颇 有不 同 , 刘 向所 言应 旨在 突 此为春秋 战 国学 术之总结 , 中有三处成 为后 尸子》 是否伪作的依 据 。 出《 尸子 》 其别 具一格的独创 性。李 贤所说 则侧 重 人断定《 《 尸子》 中的主导思想。后 人将刘 向及 李贤的话截 第一 , 诸子 的排序 。中国 自古讲究 礼仪顺 序 , 然 对立 , 继 而推 断 曾有 两位 尸子 , 假使 另有 一 尸 学者便认为《 尸子》 必定 也会 遵循 此法则 。张西堂 子 ,为何 古籍 中没有任何 记载 呢?孙次舟认 为 : 据此认 为 : “ 把孔夫子列 在第二位 , 让 墨子 坐第一 “ 《 史记孟 苟传 》 刘 向《 别 录》 《 汉书・ 古 今人表 》 , 以 把交椅 ,……这很不像 是陈仁 义之纪 的尸子 , 倒 但我 及《 艺 文 志》 所言 之尸子 , 实为 一人 , 即商鞅 之 师 像与商君 合作 的一 人 。……尸 子本列 杂家 ,
新世纪二十年张爱玲研究述评
析 了 张 爱 玲 创 作 和 自 译 《秧 歌》 的 动 机 及 译 本
名——否定结构及其有机构成、产生的原因和文本
《跋》 中对故事真实性进行辩护的目的,探究了改写
存在。
随着 20 世纪语言论转向、西方叙事学、语言诗
背后的话语权利表现,并对改写的效果进行了简要
不失精当的评价;黎昌抱、孟洁如的 《译者主体性
美追求。她裹挟着内心深处库存已久的温淡与热
的日常叙事》 ,深入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所创造的
望、决绝与妥协,在永远的黑暗中,一直走,真实
日常现代性,并抽丝剥茧地辨析了以张爱玲为代表
真实再真实,到最后就是地老天荒。她笔下参差林
的日常生活叙事的艺术特点;张彩霞的 《论张爱玲
立的繁复意象,似一座座森森丛林,很多时候,读
114
南方文坛
2020.5
Southern Cultural Forum
新世纪二十年张爱玲研究述评
伍志恒
真检阅俗世的酸惨琐屑,然后又抱有不甚其多的执
一、张爱玲小说艺术的本体性研究
拗,肩窝盛满一地的惘然。这类研究论述集中紧
凑,往往能于管窥一豹间由点带面,深入细致地勾
本体性研究指就张爱玲小说文体、艺术构成及
掘、世俗人生的执着、孤寂苍凉的叙述语式等四个
为张爱玲的家庭小说在哲学观念、情感结构、叙事
方面来谈张爱玲爱情文本的思想意蕴与艺术特点;
模式和精神承传等方面,整体上为中国现代家庭小
娄秀荣的 《月亮·玻璃·墙——张爱玲小说意象小
说写作开辟了新境界,达到了令人难以企及的精神
③
议》 ,指出在张爱玲的小说作品中时常出现的意象
115
能动性直接影响着译者,制约着翻译成果的表达,
20世纪上半世纪关于国学书目的争论
20世纪上半世纪关于国学书目的争论“国学研究”论争综述(二)在上世纪20、30年代的国学热潮中,《清华周刊》记者最早邀请知名学者开列国学书目,考虑到中国学术思想的博大精深,提出了只需列出最低书目的要求,由于这些书目皆出自名家之手,又广为刊发,对国学研究影响甚大。
但是,正是这些书目却反映出确定国学内涵的难度,国学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成了未解的难题,一直留到了今天。
一、梁启超开列的国学书目梁启超开列的《国学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后来收入其《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1923年)。
甲、修养应用及思想史关系书类《论语》、《孟子》、《易经》、《礼记》、《老子》、《墨子》、《庄子》、《荀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盐铁论》、《论衡》、《抱朴子》、《列子》、《近思录》、《传习录》、《明儒学案》/黄宗羲、《宋元学案》/黄宗羲、《日知录》、《亭林文集》/顾炎武、《明夷待访录》/黄宗羲、《思问录》/王夫之、《颜氏学记》/戴望编、《东原集》/戴震、《雕菰楼集》/焦循、《文史通义》/章学诚、《大同书》/康有为、《国故论衡》/章炳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 胡适、《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乙、政治史及其他文献学书类《尚书》、《逸周书》、《竹书纪年》、《国语》、《春秋左氏传》、《战国策》、《周礼》、《考信录》/崔述、《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毕沅、《文献通考》、《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通志二十略》、《二十四史》、《廿二史札记》/赵翼、《圣武记》/ 魏源、《国朝先正事略》/李元度、《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史通》/ 刘知几、《中国历史研究法》/ 梁启超。
丙、韵文书类《诗经》、《楚辞》、《文选》、《乐府诗集》/郭茂倩编、《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右丞集》、《孟襄阳集》、《韦苏州集》、《高常侍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李义山集》、《王临川集》、《苏东坡集》、《元遗山集》、《陆放翁集》、《唐百家诗选》/王安石选、《宋诗钞》/吕留良钞、《清真词》/周美成、《醉翁琴趣》/欧阳修、《东坡乐府》/苏轼、《屯田集》/柳永、《淮海词》/秦观、《樵歌》/朱敦儒、《稼轩词》/辛弃疾、《后村词》/刘克庄、《石道人歌曲》/姜夔、《碧山词》/王沂孙、《梦窗词》/吴文英、《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
人文始祖伏羲出生成纪考
伏羲出生成纪考李沣在古代典籍中,伏羲又称伏犧、伏戏、庖犧、炮牺、密羲、太皞、太昊等。
史载,伏羲画八卦、造书契、结网罟、养牺牲以庖厨。
八卦、书契、结网、庖厨,就像伏羲前辈遂人氏发明用火一样,都是人类进化史上的文明标志,它推动了人类自身的演变和进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明,因此继天而王,成为中华文明的原始祖先,“人文始祖”。
伏羲、苞牺、密羲,关键是个“羲”字,伏羲时代没有文字,流传下来的是经过若干世系口耳相传的神话和传说。
在作为历史事迹考订时,“音”比“字”要重要,更可靠。
因为字都是后人根据传授下来的神话故事追加的,是后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上的。
这难免有很多人为的、主观的、附会的成份。
而口耳相传下来的“音”,相对单纯和无误。
伏羲也作伏牺。
《三坟》作伏戏,《左传》作炮牺,《汉书》作包羲,《易》作庖牺、《帝王世纪》、《拾遗记》作庖羲,《世本》作虙戏,《管子》、《庄子》作虙仪,《尸子》作宓牺,《楚帛书》作雹戏。
王献唐先生说:“戏、牺、仪三字同音,伏、虙与包、庖为双声音转,皆以音同或音通通用。
包与伏、虙,俱牟之音转。
虙今读如密,密固出于牟也。
”(1)这样说来,“伏羲”的多种文字称谓,只是后人对原古音读落实到文字上的不同处理,这些不同的文字并没有独立的、特殊的含义。
因此像有的学者考证的伏羲之“伏”为匍匐,有潜藏之意;雹戏之“雹”字从雨从包,意雨后包着的种子发芽;包羲之包,谓包裹着的元气,即胎儿。
这样孤立地求其字义,附会衍义,就加上了很多人为的成分。
这些附加成分也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无法证明。
伏羲、苞羲、密羲之“羲”,与羲和、羲仲之“羲”同源、同义。
这个族团的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观天观地观四方。
传说中的伏羲,应该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甚至是一个大的族团,而且包含着这个族团的若干世系。
《遁甲开山图》曰:“女娲氏没,大庭氏王。
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袭庖牺之号。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
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一)【内容提要】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文学研究的发展、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新的学术人才的涌现,其中不乏像钱钟书这样大师级的人物;第二是权威性的学术机构真正开始运作,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等;第三是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学科形态基本确立;第四是代表20世纪学术研究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关键词】人员构成/学术机构/学科形态/学术经典20世纪30、40年代,是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深化时期。
其特征至少表现为四个方面。
一是研究格局的变化,学者队伍基本上由五四时期及30年代初成长起来的学人构成,这样的人员结构给30、40年代的中国文学研究带来了全面的影响。
二是现代学术机构真正运作起来。
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影响巨大的学术机构,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等都是在30年代开始全面、系统地实施研究计划。
三是20世纪的中国学术的学科形态在这时基本确定。
就文学研究而言,小说史、戏曲史、词学、文学批评史、晚清小说史、新文学史等研究专题,从30年代开始在中国各大学的国文系或中文系被逐步列为专业课程,由专职人员系统讲授,形成了20世纪特有的文学研究专题,对20世纪后来的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是代表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论着最集中地产生在30、40年代。
像吴梅的《曲学通论》、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郑振铎的《中国俗文学史》、阿英的《晚清小说史》、闻一多的《唐诗杂论》、朱自清的《诗言志辨》、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夏承焘的《唐宋词人年谱》、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钱钟书的《谈艺录》等一大批优秀的学术论着在这一时期完成或出版。
正是有了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作基础,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才得以确立。
因此,在概括和总结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经验和学术成果时,我们应该注意到30、40年代在整个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承前启后的特殊地位,即它一方面延续了五四新文化确立的现代学术规范和样式,另一方面,30、40年代的研究者在各个研究的具体领域又体现出自己的研究风格和个性。
宇宙的未来课文 《宇宙的未来》课文说明
宇宙的未来课文《宇宙的未来》课文说明一背景知识中国是最早进行天文观测的国家之一,在殷商甲骨文里,就有许多天文观测记录。
汉语“宇宙”一词出现较早。
战国时期的尸佼在他的著作《尸子》中就说:“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东汉的高诱在《淮南子·原道训》注中也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
”中国古代的宇宙学说,有浑天说、盖天说、宣夜说等。
浑天说认为,“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张衡浑仪注》)盖天说认为,“天似盖笠,地法覆盘”(《晋书·天文志》),天地都是穹形的,如同一个同心的球穹,相距八万里。
宣夜说认为,“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
”(《晋书·天文志》)就是说“天”不是一个固体的“天穹”,不过充满了无边无际的气体,日月星辰都在这气体中浮动。
在西方,古希腊人也有多种宇宙学说。
公元前600年左右,住在米利都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利斯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盘,漂浮在一片汪洋中。
他的弟子阿那克西曼德认为天空是包围地球的一个球层,恒星在内层,太阳和月亮在外层。
毕达哥拉斯认为,地球、月亮、太阳、行星和恒星都在一个同心球上围绕中央火旋转。
托勒密总结了古希腊的天文学成就,著《天文学大成》,认为地为球形,静止不动,处于宇宙的中心,其他天体围绕地球运行,创立了“地心说”,统治西方天文学界一千四百多年,直到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在16世纪发表《天体运行论》,创立日心说。
17世纪,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亲手制造天文望远镜,开拓了人们的天文视野。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力学的引力原理解释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创立了天体力学。
现代宇宙学最有影响的学说是大爆炸宇宙学。
大爆炸宇宙学认为,宇宙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极大。
在那里,物质被压缩成一个奇点,时间和空间都毫无意义。
三角形全等的相关史料
•
1280年,元朝《授时历》用招差法编制日月的方位表(中国,王恂、郭守敬等). 十四世纪中叶前,中国开始应用珠算盘. 1303年,元朝发表《四元玉鉴》三 卷,把"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中国,朱世杰). 1464年,在《论各种三角形》 (1533年出版)中,系统地总结了三角学(德国,约· 米勒). 1494年,发表《算术 集成》,反映了当时所知道的关于算术、代数和三角学的知识( 意大利,帕奇欧 里). ◇1501-1600年◇ 1545年,卡尔达诺在《大法》中发表了非尔洛求三次 方程的一般代数解的公式(意大利 ,卡尔达诺、非尔洛). 1550─1572年,出版 《代数学》,其中引入了虚数,完全解决了三次方程的代数解问题(意大利,邦别 利). 1591年左右,在《美妙的代数》中出现了用字母表示数字系数的一般 符号,推进了代数问题的一般讨论(德国,韦达). 1596─1613年,完成了六个三 角函数的间隔10秒的十五位小数表(德国,奥脱、皮提斯库斯). ◇1601-1650年 ◇ 1614年,制定了对数(英国,耐普尔). 1615年,发表《酒桶的立体几何 学》,研究了圆锥曲线旋转体的体积(德国,刻卜勒 ). 1635年,发表《不可分 连续量的几何学》,书中避免无穷小量,用不可分量制定了一种简单形式的微积 分(意大利,卡瓦列利). 1637年,出版《几何学》,制定了解析几何.把变量引 进数学,成为"数学中的转折点","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 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分和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法国,笛卡尔). 1638年,开始用微分法求极大、极小问题(法国,费尔玛). 1638年,发表《关 于两种新科学的数学证明的论说》,研究距离、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提出 了无穷集合的概念,这本书被认为是伽里略重要的科学成就(意大利,伽里略
数学小史
公元前600年据中国战国时尸佼著《尸子》记载:“古者,倕(注:传说为黄帝或尧时人)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这相当于在公元前2500年前,已有“圆、方、平、直”等形的概念。
公元前21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人已有了乘法表,其中使用着六十进位制的算法。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埃及已有基于十进制的记数法、将乘法简化为加法的算术、分数计算法。
并已有三角形及圆的面积、正方角锥体、锥台体积的度量法等。
中国殷代甲骨文卜辞记录已有十进制记数,最大数字是三万。
公元前约1950年,巴比伦人能解二个变数的一次和二次方程,已经知道“勾股定理”。
公元前600-1 公元前六世纪,发展了初等几何学(古希腊泰勒斯)。
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宇宙的组织是数及其关系的和谐体系。
证明了勾股定理,发现了无理数,引起了所谓第一次数学危机。
公元前六世纪,印度人求出√2=1.4142156。
公元前462年左右,意大利的埃利亚学派指出了在运动和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提出了飞矢不动等有关时间、空间和数的芝诺悖理(古希腊巴门尼德、芝诺等).。
公元前五世纪,研究了以直线及圆弧形所围成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指出相似弓形的面积与其弦的平方成正比(古希腊丘斯的希波克拉底)。
公元前四世纪,把比例论推广到不可通约量上,发现了“穷竭法”(古希腊欧多克斯)。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学派用“原子法”计算面积和体积,一个线段、一个面积或一个体积被设想为由很多不可分的“原子”所组成。
公元前四世纪,建立了亚里士多德学派,对数学、动物学等进行了综合的研究(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等)。
公元前四世纪末,提出圆锥曲线,得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最古老的解法(古希腊密内凯莫)。
公元前三世纪,《几何学原本》十三卷发表,把以前有的和他本人的发现系统化了,成为古希腊数学的代表作(古希腊欧几里得)。
公元前三世纪,研究了曲线图和曲面体所围成的面积、体积;研究了抛物面、双曲面、椭圆面;讨论了圆柱、圆锥半球之关系;还研究了螺线(古希腊阿基米德)。
二十世纪《荀子》研究综述——由国际视野的比较回顾
由国际视野 的比较 回顾
佐藤将之
( 台湾大学 哲学 系,台湾 台北 1 0 6 1 7 )
摘
要 :撰作本文 目的有二:第一、试图 由国际视野和 比较 方法来评述 2 O世纪 《 苟子》研 究;第二、介绍过去 日本 《 苟
子 》研 究的主要脉络和特色 。 由以下四个步骤来进行讨论 :( ~ )首先从三种途径整理 《 苟子》思想 研究的主 要方法 ;
月 )中。除此之外 ,虽然不属 于笔者 推动之研 究活动 的脉络 ,江心 力也 出版 了 《 2 0世纪前期 的苟学研究 》( 北 京:
中 国社会科 学 出版 社 ,2 0 0 5 年 )一书 。关于近年 英美 学界相 当活泼 的 《 荀子 》研 究新动 向,除了在笔者编辑 且 出
版于 《 台湾政治大学哲学学报 ・ 荀子专号》中有王灵康的 《 英语世界荀子研究概况》( 页1 . 3 8 )一文之外,也有李
⑨ 此文目 前网络上公布 ( h t t p : / / 1 4 0 . 1 2 5 . 1 6 8 . 7 4 / e h i n a / t e a c h e r s / n e w l e e w e b / w r i t i n g /  ̄子名学研究在美国. d o e ) 。
第 2 4卷 第 2期
、 b1 . 2 4 No . 2
邯郸 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a n d a n Co l l e g e
2 0 1 4年 6月
J u n e 2 0 1 4
赵文化研 究
二十世 纪 《 荀 子 》研 究综述
— —
序言
笔 者 曾经发表 两篇有 关 日本 《 苟 子》研 究 的评 述 。第 一篇在 2 0 0 4年 以 《 日本近一 百年苟子 研究之 回顾与前
国内乔伊斯_卡罗尔_欧茨研究评述
国内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研究评述摘要: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是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美国当代著名作家。
她创作方法多样,题材深刻,受到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近30年来,国内对欧茨的研究呈现出越来越热的态势,其作品的深刻思想性吸引了更多学者对其人其作进行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研究;当代美国文学中图分类号:712.0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04 (2014) 02-0143-04乔伊斯?卡罗尔?欧茨(Joyee Carol Oates>)是美国当代极富盛名的女作家、戏剧家、评论家和话人,她用极其娴熟的写作技巧为人们勾勒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史话般的人间众生图。
在美国作家中,欧茨可以说是最为多产的一位。
自1963年发表处女作《北门边》以来,欧茨已出版53部长篇小说,8部中篇小说,27部短篇小说集,6部青年小说,3 部儿童小说,还有其他多部商集、戏剧、评论集、回忆录等。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勤奋笔耕,欧茨凭着作品中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文风赢得了评论界的广泛赞誉,并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欧?亨利短篇小说成就奖、马拉默德笔会终身文学成就奖、英联邦杰出文学贡献奖等诸多奖项,还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欧茨的作品题材丰富,兼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风格,这为评论者和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分析和阐释空间。
国内学界对欧茨的翻译和研究始于20 世纪70年代。
到了90年代中期,从单纯译介转向对作品进行呈现和分析。
2006年以后,随着《欧茨文集》的出版,国内欧茨研究开始从文内研究转向文一、犹抱琵琶半遮面:早期译介与研究( 1974-1994)国内对欧茨的翻译始于1974年刘以囹翻译的长篇小说《人间乐园》,这本在香港出版的作品开启了国人认识欧茨的历程。
大陆学界对欧茨的研究和翻译则始于1979年。
1978 年1月,山东大学校长吴富恒召集国内美国文学界的学者齐聚山东大学共同商议对美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研究,会上“确定了美国文学研究11个方面和重点作家,分工到一些高校和研究所进行专题研究,并建议翻译出版《第22条军规》等一批经典作品”,欧茨作品的研究和翻译也随之踏上征程。
小度写范文《易经》宇宙探秘-宇宙探秘模板
《易经》宇宙探秘:宇宙探秘六、超前的宇宙本质观宇宙――空间与时间的总和宇宙的本质是什么?我们的祖先有着最早、最正确的认识。
“宇宙”的俗称就是“世界”,把“世界”拆开来看,“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
汉代(公元前206~220年)古籍《淮南子・齐俗训》中说,“宇”是指空间,“宙”是指时间。
再往前推,战国(公元前480~前221年)时的尸佼在《尸子》一书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 再往前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81年)的墨子在《墨子・经上》一书中说,所谓“宇”,是指包括一切的处所。
再往前推,就是《易经》、八卦了。
64卦的方圆图,外圆内方,不仅代表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更重要的是,“圆图指时间,方图指空间”。
也就是,宇宙是“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这种对宇宙本质的超前认识,与20世纪初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四维时空”(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的宇宙观完全一致。
在《易经》中,在宇宙时空中运动的是日、月、星辰、金、木、水、火、土等各种物质,“盈天地之间者惟万物”。
正是各种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千变万化的宇宙环境。
这又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相吻合。
我们知道,概括起来说,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关于空间、时间和物质运动的理论,它描述万有引力如何控制我们宇宙的行为。
爱因斯坦把深广的广义相对论理论,高度浓缩地囊括在《引力的场方程》(人称“爱因斯坦方程”)中。
为了满足一些读者的好奇心,我们将这个方程引在这里:Gμv=8πKτμv 由于我们不是在研究广义相对论,因此,对方程中符号的复杂含义不作介绍。
不过,可以说明方程的总含义:方程中等号左边的含义是“物质制造曲率”;右边的含义是“曲率使物质运动”。
由此可见,在广义相对论中,物质(引力)告诉时空必须弯曲,弯曲时空告诉物质如何运动。
形象地说,宇宙时空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垫,在垫上滚动的是各种天体物质,它们的质量(引力)在垫上压出一个个深坑,叫“引力阱”。
质量越大,阱越深。
数学历史故事之中国数学发展大事件
数学历史故事之中国数学发展大事件
数学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具有里程碑的大事件,今天极客数学帮《数学历史故事》就来说说数学发展史中中国有哪些了不起的成就,感兴趣的同学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数学历史故事吧。
公元前600年以前
据中国战国时尸佼着《尸子》记载:“古者,倕(注:传说为黄帝或尧时人)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这相当于在公元前2500年前,已有“圆、方、平、直”等形的概念。
400年
继西汉张苍、耿寿昌删补校订之后,50-100年,东汉时纂编成的《九章算术》,是中国古老的数学专着,收集了246个问题的解法。
三世纪时,写成代数着作《算术》共十三卷,其中六卷保留至今,解出了许多定和不定方程式(古希腊丢番都)。
三世纪至四世纪魏晋时期,《勾股圆方图注》中列出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的命题共21条(中国赵爽)。
三世纪至四世纪魏晋时期,发明“割圆术”,得π=3.1416(中国刘徽)。
三世纪至四世纪魏晋时期,《海岛算经》中论述了有关测量和计算海岛的。
认知、情感与意识:叙事人物意识的后经典研究方法
认知、情感与意识:叙事人物意识的后经典研究方法本文首先回顾经典叙事学中“引语分类法”对叙事人物意识再现研究的贡献和局限,然后以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死者》为蓝本,提出后经典叙事学对人物意识再现研究的四个维度:在故事世界中,从一个或多个视角对事件的读解或概念化;人物对自己及他人意识的推断;与情感相关的话语的使用;感受性。
这是詹姆斯·乔伊斯1914年出版的《都柏林人》的最后一个短篇《死者》中的片段。
加布里埃尔·康罗伊的两个姑妈凯特和朱丽娅·莫肯以及她们的侄女玛丽·简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晚会。
晚餐开始前,加布里埃尔独处了一小会,他要为晚餐结束后的演讲做准备。
晚会结束后,加布里埃尔的生活因为妻子格丽塔告诉他的一件事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格丽塔告诉他一个叫米迦勒·费里的年轻人曾经爱她胜过生命,不顾身患重病,在冰冷的雨中等她,只为最后见她一面。
在本文中,我将更完整地介绍《死者》的主要情节,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意识的再现方式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但现在我想先谈谈上面这个小片段是如何显示加布里埃尔的内心的。
依据叙事学者艾伦·帕默和拉尔夫·施耐德的理论,我初步认为,在分析加布里埃尔这样的虚构人物的心理时,我们必须同时分析读者的心理,即读者如何通过特定文本细节来解读小说人物对周围世界的认识。
与在《死者》全文中一样,加布里埃尔在以上片段中也承担着“反映者”这一功能。
“反映者”是一个叙事学术语,最初出现在亨利·詹姆斯的批评著作中,指一篇故事的意识中心,异故事叙事者(或三人称叙事者)讲述的情景和事件通过反映者发生折射。
因此,虽然故事的叙述者与加布里埃尔不是同一个人(所以使用第三人称代词“他”),叙述仍然通过加布里埃尔在故事过程中所处场景的视点得到过滤。
同样,以上片段还表明,《死者》非常关注加布里埃尔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对过去的回忆以及对他人(以及他自己)的心理和情绪的推断。
中国文学中一个套话了的西方人形象——“洋鬼子”浅析
中国文学中一个套话了的西方人形象——“洋鬼子”浅析孟华1840年,在中国历史上爆发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从此,西方人用“船坚炮利”轰开了“天朝”的大门。
自那时起,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末,在长达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人们在中国文学作品中经常会读到一个用来指称西方人的词语,那就是“洋鬼子”,或简称“鬼子”。
一下摘取几例为证: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1840—1842)的民谣《三元里等乡痛哭鬼子词》中有诗云:“……水战陆战兼能,岂怕夷船坚厚?务使鬼子无只身存留,鬼船无片帆回国。
”1义和团运动(1898—1901)时期,天津出现了许多揭帖,其中的《神助拳》痛骂外国侵略者道:“鬼子眼珠俱发兰……要平鬼子不费难……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罗势萧然。
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2近代作家刘鹗(1857—1909)的小说《老残游记》(1903)借主人公老残的游历见闻,反映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及社会风情。
在小说第一回中,作者讲述了主人公仔一艘船上的遭遇:他见一艘大船出于危境之中,便前去提醒,而穿上却有人挑拨,对船主道:“他们哟和那个的是外国向盘,一定是洋鬼子差遣来的汉奸。
他们是天主教!他们将这只大船已经卖与洋鬼子了,所以才有这个向盘。
请船主赶紧将这三人绑去杀了,以除后患。
”1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天华(1875—1905)1904年左右作《警世钟》一文,向民众宣传反帝思想。
他在文中呼吁:“洋兵不来便罢,洋兵若来,奉劝各人吧胆子放大,全不要怕他……万众直前,杀那洋鬼子,杀投降那洋鬼子的二毛子。
”2现代剧作家洪琛,在他的成名作《赵阎王》(1922)一剧中,用“鬼子”一词指称本世纪来华的西方人:“那鬼子尽教着村里人信洋教,说鬼子话,拜洋菩萨。
”3除“洋鬼子”4或“鬼子”外,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学中还常使用其他含有“鬼”字的词汇,诸如“鬼使”、“鬼气”、“龟头”等。
这些词中的“鬼|”字也都多少与外国或外国人有关。
如“鬼使”一词即指出外国的外交官。
从故事形态学的视域下探析藏族民间故事——以青海版的《尸语故事》为例
从故事形态学的视域下探析藏族民间故事——以青海版的《尸语故事》为例内容摘要:《尸语故事》是源自印度的民间故事集,后传入藏区,成为代表性的藏族民间故事。
《尸语故事》在藏区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典型的为青海版和西藏版。
本篇论文以青海版为依据,以俄罗斯著名的语言学家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的方法对《尸语故事》的结构进行了分析。
《尸语故事》的内部结构中功能项和人物角色模式与普罗普故事形态学的方法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
关键词:《尸语故事》、故事形态学、功能项、角色模式一有关《尸语故事》在藏区的传播在藏族文献中最早提到《尸语故事》的是十六世纪的藏族著名学者巴窝.祖拉成瓦,他在《智者喜宴》中谈到吐蕃第九代赞普布德共杰时期尸体故事、玛桑故事和鸟雀故事非常兴盛,因此认为《尸语故事》早在赞普布德共杰时期就已出现。
以此观点为依据,有学者认为印度尸语故事早在佛教还未传入吐蕃之前就已在藏族民间传播(扎布2015)。
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在藏传佛教后弘时《尸语故事》就已经出现,其原因在于故事中有很多佛教思想,如因果论、轮回观、慈悲心和菩提心等(西日东智)。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尸语故事》源自印度的《僵尸鬼故事》,用一个大故事把二十四个小故事串连起来,这种结构是印度民间故事的一大特点。
与此相同的是藏族《尸语故事》也是在主人公顿珠从尸丛林搬运一具尸精的大故事背景下穿插了许多小故事,故事的穿插方式与印度的《僵尸鬼故事》相似。
《尸语故事》中有些故事在内容表达上受到了印度文化的影响,故事中出现的帝释天和祭祀显然是受到印度吠陀故事的影响,供奉和祭祀仪式在吠陀故事中极为普遍。
故事中有些内容也受到原始苯教的影响,《猪头卦师》中出现的占卜术和《偷心姑娘》里面的的七大苯教法师古性是苯教形象的刻画。
在很多故事里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普遍崇拜大自然的力量,以夸张的手法将自然的力量神性化和拟人化,表现出苯教万物有灵的思想。
总之《尸语故事》是源自印度,传入藏区后对故事进行了加工和再创造,以致形成了与藏民族风俗习惯和社会样貌相近的民间故事。
公元前400年中国数学成就
公元前400年中国数学成就中国数学发达的历史至少有四千多年,这是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比拟的。
世界上其他文明古国的数学史,印度达3500年至4000年左右;希腊地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4世纪,达一千年;阿拉伯的数学仅限于8至13世纪,有500多年;欧洲国家的在10世纪以后才开始;日本的则迟至17世纪以后。
所以我国是世界上数学历史最长的国家。
下面分三个时期对我国的数学史作一个简介。
1、形成时期(公元755年以前的约3000多年)它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萌芽阶段和形成阶段,数学从零星知识成为科学体系。
萌芽阶段(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以前)从古代传说、古书记载和考古发现中可以推断,我们的祖先从上古的未开化时代开始,经过许多时代,积累了长期的实际经验,数量概念和几何概念才得到了发展。
《易经》(约公元前一千)中《系辞传》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结绳和书契(刻木或刻竹)是非文字记载的两种主要记数(或记事)方法。
这个“上古”早到什么时候,众说不一。
现在看来,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已普遍结绳记数,稍后便出现了书契。
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多种类型的陶器及大量陶片。
研究表明,约6000年前的半坡人已具有了圆、球、圆柱、圆台、同心圆等几何观念。
陶片上已有了相当于5、6、7、8、10、20的数字刻画符号。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在陕西临潼姜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陶片,上面有更多的数字刻画符号,有一些和半坡陶片上的符号一致,但多出了表示1和30的刻画符号。
该遗址与半坡遗址几乎是同时代的。
研究表明,大约在6000年前,原始社会的中国人至少已经掌握了30以内的自然数,而且显然是一个10进制系统。
可见在我国,数目字的出现比甲骨文要早2600年,比“黄帝时代”也要早1300年左右。
伴随着原始公社的解体,私有制和货物交换已经产生。
《易经·系辞传》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为了货物交换的顺利进行,人们逐渐有了统一的记数方法和简单的计算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以来《尸子》研究综述作者:寇志强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0期摘 ; 要:《尸子》,《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二十篇”,此书曾在南宋时期亡佚,至清代方被辑佚成书。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尸子》研究逐渐增多,其中民国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辨伪及思想上,而新时期学者则扩展到语言词汇、训诂、辑本等多方面。
关键词:尸子 ; ;伪书 ; ;思想 ; ;研究综述尸子是先秦诸子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尸子》为“二十篇”,该书在南宋之时亡佚,后经清代学者惠栋、孙星衍、汪继培等人的辑佚,《尸子》才重新被辑录了起来。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对《尸子》的研究越来越多,其研究领域越来越广,成果也越来越多。
二十世纪上半叶学者们重在考证其真伪问题,由于其多认为《尸子》是伪作,所以对其思想及其他方面研究的不多;下半叶尤其是八十年代以来,对《尸子》研究逐渐增多。
新世纪以来《尸子》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具体表现是:在研究领域上从过去的考据、思想研究扩展到语言、训诂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尤其是近几年,每年都会产生好几篇论文。
二十世纪以来《尸子》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辑佚本《尸子》真伪问题的研究《尸子》本不是伪书,《汉书·艺文志》有明确的著录。
但《尸子》在东汉末年亡佚九篇,到南宋时全书亡佚,至清代方被辑佚成书,于是就有许多学者对辑本《尸子》提出种种质疑,认为其是后人依托,非《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尸子》。
梁启超认为“《群书治要》及他书所征引则皆魏黄初以后本也” [1],他认为《尸子》在魏晋已经佚失殆尽,唐以后除少量《尸子》佚文是真实的,《群书治要》等保存的《尸子》文章都是后人依托的。
张西堂发表《尸子考证》一文,该文认为:“现在通行的《尸子》决不是尸佼的著述,但当日却有尸佼这个人。
……现在的《尸子》或者至少又有后人的依托部分在内,我们不可随便当作可以代表先秦时代的思想。
”[2]稍后孙次舟发表《再评〈古史辨〉第四册——论〈尸子〉与〈新语〉》一文,该文完全同意张西堂提出的“《尸子》伪书说”,并更进一步提出今辑佚本《尸子》“实非尸佼之旧,当即汉末人所伪撰,而已散佚者也”[3]。
金德建发表《〈尸子〉作者与〈尔雅〉》一文,该文认为今本《尸子》一书中含有大量的训诂学知识,而训诂学是西汉时期才兴起的,因此他推测“这一部分(指《尸子》中的解释名物的部分)的《尸子》必出于西汉时蜀地的训诂家如杨雄、林闾、翁孺一派的人所伪竄也未可知”[4]。
钱穆作《尸佼考》中,他认为“所谓《尸子》二十篇者,在当时固已非出尸子自为” [5],他认为《尸子》一书在战国时期就非尸子一人所作,其中就有别人的依托。
张心澂编《伪书通考》一书,该书是一部集大成性质的辨伪学工具书,他也认为“今本(指辑本《尸子》)疑为依托”[6]。
除了认为《尸子》是伪作外,民国学者也有认为《尸子》不是伪作的,吕思勉《经子解题》就认为“此书(指《尸子》)虽阙佚特甚,然确为先秦古籍,殊为可宝”[7]。
新中国成立以来,疑古思潮走向衰落,学者们大多把《尸子》作为真书进行研究,对《尸子》真伪问题的研究并不多。
刘建国的《先秦伪书辨正》是新时期重要的辨伪学成果,他对孙次舟所提出的《尸子》作为伪书的六个最有力的证据进行了逐一批驳,并提出《尸子》作为真书有九大外证和内证,最后得出结论“辩证《尸子》为真书不仅有其充分理由,而且也是十分有意义的”[8]。
郭强《〈尸子〉真伪考辨》(《绥化学院学报》2014年第五期)一文对《尸子》研究中几个有争议的地方进行了解释,认为《尸子》是先秦古籍,不是伪书。
二、对尸子其人及国别的研究自汉代以来,关于尸子国别就有“楚人说”、“晋人说”、“鲁人说”三种说法,后世对此亦聚讼不已。
民国学者虽多认为《尸子》是后人依托,是伪书,但他们也都承认战国时尸子此人的存在。
张西堂的《尸子考证》认为历史上存在着两个尸子,一个是商鞅的师友尸佼,另一个就是《谷梁传》出现的尸子。
钱穆《先秦诸子系年》认为尸子当是晋人,此时晋国已经灭亡,魏国承袭了晋国的称呼,那么尸子当是魏国人。
吕思勉《经子解题》也认为尸子是晋人,“…晋‟、…鲁‟形近,今《汉志》作鲁人,盖讹字也”[9]。
1949年以后,魏宗禹发表《尸佼思想简论》(《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二期)一文,他认为尸子当是魏人,并且明确指出尸子是魏国曲沃(今山西曲沃)人,还指出1990年是尸子诞辰2380周年,这些观点振聋发聩。
关于尸子时代及国别,两千年来学术界争论不休,没有任何文献表明尸子是曲沃人,更没有任何文献记载尸子的出生年代。
徐文武发表《尸子辨》一文,他认为先秦时期有两种名为《尸子》的古籍,“其一为鲁《尸子》,鲁人尸佼所著,作于战国中期,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具有…非儒‟的思想倾向;其二是楚《尸子》,楚国尸姓学者所著,作于战国晚期,受黄老道家思想影响具有…兼儒‟的思想倾向”[10]。
而鲁《尸子》早已经亡佚,今本《尸子》则是楚《尸子》。
陈玉兰的《尸子考》(《蜀学》2009年第四辑)考证尸子的事迹以及与商鞅的关系,还探讨了一下尸子的生卒年,但由于材料的缺失,其探讨并无多少说服力。
三、对尸子思想的研究《汉书·艺文志》列《尸子》入杂家,以后历代史志目录除《宋史·艺文志》将其列入儒家外,其它基本都沿袭了这一说法。
到了近代,学者们对《尸子》思想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成果较多。
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把《尸子》放在《所谓法家》一文中进行讨论,他认为“即使这些话(指辑本《尸子》)不真是尸佼的,也可以代表当时的一派法理学者”[11]。
胡适认为《尸子》一文大量引用儒家典籍,表面其可能受教育于儒家,是一位儒家后辈,但《尸子》一书却可以代表当时的法理学派。
钱穆也同意尸子属于法家一派,他说《尸子》“亡佚已多,并不足以见尸子为学之大纲也。
今姑据同时学风以为推测,则尸子之学,固当与李悝、吴起、商鞅为一派耳”[12]。
吕思勉并不认同尸子“法家说”,他说:“据今所辑存者,十之七八皆儒家言,刘向校序本伪物,不足信。
此书盖亦如《吕览》,兼总各家而偏于儒。
”[13]他认为刘向的《荀子序录》为伪作,不足信,《尸子》一书当类似于《吕氏春秋》,融合各种学说却偏于儒。
蒙文通的《儒墨合流与〈尸子〉》认为“《尸子》书虽不完,然本诸儒墨者十八九,并儒墨为一家者,未有先于《尸子》者也”[14],他认为尸子思想包含儒墨两家思想,实是合儒墨为一家的第一人。
1949年以后严灵峰《周秦汉魏诸子知见书目》把尸子列入法家,他认为尸子为商鞅之师,商鞅是法家代表,作为商鞅的老师,尸子也当为法家人物。
魏宗禹的《尸佼思想简论》(《山西大学学报》1990年第二期)一文详细地分析了一下尸子的变革思想。
徐文武发表《尸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及其学派属性》(《长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五期)一文,从治学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体系三方面分析了尸子的思想,并认为这些思想都和黄老学派关系密切,《尸子》应当是战国末年楚国黄老学派的一部重要著作。
王伟凯《〈尸子〉之生活哲学观释论》分析了一下尸子的生活哲学思想,并认为尸子的这种“将中国古代寓政治于生活的文化习惯最大化的进行了发扬” [15]。
陈伟、王敏的《〈尸子〉“分”思想初探》(《兰台世界》2014年第八期)分析了一下尸子“分”思想,认为“分”是《尸子》政治法律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助于实现社会有序和谐以及国家的良好治理。
四、关于《尸子》的其他方面的研究王彦霞的《〈尸子〉汪辑本初探》(《图书馆杂志》2005年第一期)把汪继培的辑佚本与其他学者的辑佚本进行了比较,认为汪辑本有四个方面的优点:一是直观简明的编排方式;二是承《治要》之已有成果,并补其缺漏;三是注解详尽,史料价值颇离;四是汪本内容多而不失其真,最能贴近《尸子》原貌。
胡明伟作《〈尸子〉正文中的训诂》(《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七期)从训诂用语、训诂方法和训诂内容三个方面,分析了《尸子》正文中的训诂特点,并且总结规则,阐明条例,探求《尸子》正文中的训诂对训诂学的发展、完善所起的作用。
周亚霖的《〈尸子〉词汇研究》(扬州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一文研究了《尸子》一书的单音词的使用概况、分类、特点及词义关系,复音词的考察标准使用概况及《尸子》中复音词的特点与成因,还对《尸子》的词意训释的体式、术语与方法进行了研究。
综上所述,由于民国学者多怀疑今本《尸子》是伪书,所以研究者不多,且研究多停留在辨伪考证上。
1949年以来,尸子研究者依然不多,而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尸子》研究者逐渐增多。
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出现了八篇论文(包括单篇论文和学位论文),而2010年以来就出现了九篇论文。
近几年的《尸子》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考证研究、思想研究、训诂学研究、语言学研究都有成果出现,这是《尸子》研究中值得可喜一件事情。
参考文献:[1]梁启超.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考释.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39.[2]张西堂.尸子考证.古史辨(第四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653.[3]孙次舟.再评《古史辨》第四册——论《尸子》与《新语》.古史辨(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12.[4]金德建.《尸子》作者与《尔雅》.古史辨(第六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311.[5]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16.[6]张心澂.伪书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832.[7]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184.[8]刘建国.先秦伪书辨正.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287.[9]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184.[10]徐文武.尸子辨.孔子研究,2005(4):122.[11]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364.[12]钱穆.先秦诸子系年.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16.[13]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商务印书馆,1929:184-185.[14]蒙文通.儒墨合流与《尸子》.经学抉原.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184.[15]王伟凯.《尸子》之生活哲学观释论.兰州学刊,2013(九):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