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新样态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学校新样态课程建设,要求校长和教师形 成两种意识,一是课程意识,二是课程体系 意识。
课程意识主要涉及“课程是什么”的问 题。“新样态课程”基于大课程理念,它强 调学生的学校生活就教育或者课程的基本内 容。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 素养孕育和人格养成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
学生之所以成长、成人、成功所需要的多方 面内容。既涵盖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 以及有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还涵盖各种有形无形的对学生学习、生活、 交往和成长产生影响的教育过程与结果。也 就是说,凡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交往 乃至成长的各方面教育内容,均可纳入“新 样态课程”的范围。因此,语数外、理化生、 史地政、音体美需要学生学习,每周的国旗 下讲话和班团队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 缺的,连学校“每一堵会说话的墙”,都会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一事 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
新样态课程建设
建设“新样态学校”,要有“新样态课 程”做支撑。对于“新样态课程”的认识,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新样态课程建设,重点是抓好学校特 色课程体系的建设。各校按照国家规定都已 做到了开足开齐课程,但这样一个要求已经 远远不能满足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全面 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还要不
课程的属性和样态
学校课程名目繁多,呈现出多种属性和样态。 从课程来源看,学校课程可分为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现在还 有社区课程、家庭课程等;
从学习内容来看,可分为语言与阅读、 数学与科技、品德与健康、审美与艺术等若 干领域;
从实施路径上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 程、实践课程、社团课程和环境课程之分;
2.学校新样态课程建设,要抓好课程整合。 在课程整合中,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
一是课程类型的整合。这里面包括了国家、地 方、校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必修课、选修课 的整合。要求学校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 求学校课程建设的科学思路。
二是跨学科横向整合。把相近学科、相近内容 以专题或主题的形式整合到一起,整合后就会 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
三是学科内部纵向整合。这是在课程整合中, 最值得去关注的地方,即在相应的学段、时段 之内,从一个学科的整体出发,梳理清楚这个 学段、学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点、重点、
难点,然后进行加工、归纳、整合。如语文 学科,把一个学期同类题材的文章归成一类, 找出规律,集中精讲几篇,把方法交给学生, 再放手让学生自读。
它强调办学者必须把学校当成一个真的“我”,时 刻做审辩式的哲学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我为什么出发?我要走向哪里?”
它强调“一切都不曾重复,一切都独一无二”的教 育。这种立足自我突破而形成的教育生态特点是: “学校要有学校样,一所学校一个样,校校都要有 自己的样”
为什么要建设“新样态学校”
1.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建设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它力求解决过去课程改革中 出现的片面追求课程数量、规模,盲目整合,忽略 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从而造成的课程建设“碎片 化”、“分散化”、“割裂化”、“无序化”等一 系列问题。我们坚持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 实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系统性突破,提出了“新样 态学校”的概念。
学校课程新样态
桃花山镇红军小学
2020年9月22日
何为“学校新样态”?简而言之,即是一种通过 运用现代教育精神与技术致力于回归以育人为核心的 学校发展形态。
“新样态学校”理念的倡导者、中国教科院基础 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指出,新样态学校“旨在去功 利化,反对各种非科学、反教育的行为,突出有人性、 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四有”特征。
“有人性”就是以学生为本,以让学生成“人”为 宗旨;‘有温度’就是要办活的教育,要办亲切的教 育,要办学生自己喜欢的学校;“有故事”就是学校 要办得厚重,学生培养得厚实;“有美感”就是学校 要具有知识之美、思想之美、青春生命之美和形态之 美。
“新样态学校”强调立足本土文化和自身基础,走 内生式发展之路,创建纯生态、去功利、致良知、 可持续的现代学校。
2.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聚焦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
终身受用的关键品格和能力,它必须把对学生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 具体化、精细化并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 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类课程当中,最后体现在学生 身上。
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认真做好课程 教材的顶层设计,加强学科的横向配合和纵向衔接。这 种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新样态学校建设的重 要任务。
断寻求个性发展,力求做到“我是自己的 主人”,这就要求学校要进一步聚焦特色 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在对学校总体特征、 核心问题、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实践形 式、评价标准等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同时, 这种课程必须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 行深度整合,才能发挥课程的最大功能。
同样,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则是地方课程、 拓展性课程、活动课程等属性和样态的集合 体,而体地、完整 地看待所有的学校课程及其相关安排。所谓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目标的系统。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课程体系是由众多课程 要素有序组合而成的整体。课程体系围绕特 定的课程理念逐层展开,涉及课程目标、课 程内容、课程功能、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 课程管理等六大基本要素。其中,课程理念 起主宰作用,从源头上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新 样态。
从课程功能上看,有基础性课程、拓展 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之分;
从学习形式上看,有必修、必选、自修 和自选或者普修、专修、精修之分;
从外显形态上看,还有显性课程和隐性 课程之分。
具体来说,一门课程往往同时具备上有 上述多种属性和样态。例如,语文就兼具国 家课程、学科课程、语言与阅读领域课程、 基础性课程、必修课程、显性课程等多重属 性,类似地,我们可以将任何一门学科课程 做这样的要素分析和属性分析。
课程意识主要涉及“课程是什么”的问 题。“新样态课程”基于大课程理念,它强 调学生的学校生活就教育或者课程的基本内 容。不仅包括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培养、 素养孕育和人格养成等方面的内容,还包括
学生之所以成长、成人、成功所需要的多方 面内容。既涵盖学校教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 以及有内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还涵盖各种有形无形的对学生学习、生活、 交往和成长产生影响的教育过程与结果。也 就是说,凡是有助于学生学习、生活、交往 乃至成长的各方面教育内容,均可纳入“新 样态课程”的范围。因此,语数外、理化生、 史地政、音体美需要学生学习,每周的国旗 下讲话和班团队活动对学生来说也是不可或 缺的,连学校“每一堵会说话的墙”,都会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所谓“一事 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
新样态课程建设
建设“新样态学校”,要有“新样态课 程”做支撑。对于“新样态课程”的认识, 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新样态课程建设,重点是抓好学校特 色课程体系的建设。各校按照国家规定都已 做到了开足开齐课程,但这样一个要求已经 远远不能满足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校在全面 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还要不
课程的属性和样态
学校课程名目繁多,呈现出多种属性和样态。 从课程来源看,学校课程可分为国家课
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现在还 有社区课程、家庭课程等;
从学习内容来看,可分为语言与阅读、 数学与科技、品德与健康、审美与艺术等若 干领域;
从实施路径上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 程、实践课程、社团课程和环境课程之分;
2.学校新样态课程建设,要抓好课程整合。 在课程整合中,既要做加法,又要做减法。
一是课程类型的整合。这里面包括了国家、地 方、校本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必修课、选修课 的整合。要求学校统揽全局,在最高层次上寻 求学校课程建设的科学思路。
二是跨学科横向整合。把相近学科、相近内容 以专题或主题的形式整合到一起,整合后就会 释放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
三是学科内部纵向整合。这是在课程整合中, 最值得去关注的地方,即在相应的学段、时段 之内,从一个学科的整体出发,梳理清楚这个 学段、学科的核心概念、知识点、重点、
难点,然后进行加工、归纳、整合。如语文 学科,把一个学期同类题材的文章归成一类, 找出规律,集中精讲几篇,把方法交给学生, 再放手让学生自读。
它强调办学者必须把学校当成一个真的“我”,时 刻做审辩式的哲学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 我为什么出发?我要走向哪里?”
它强调“一切都不曾重复,一切都独一无二”的教 育。这种立足自我突破而形成的教育生态特点是: “学校要有学校样,一所学校一个样,校校都要有 自己的样”
为什么要建设“新样态学校”
1.这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 建设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是当前推进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它力求解决过去课程改革中 出现的片面追求课程数量、规模,盲目整合,忽略 系统思考和整体设计,从而造成的课程建设“碎片 化”、“分散化”、“割裂化”、“无序化”等一 系列问题。我们坚持以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为抓手, 实现了学校内涵发展的系统性突破,提出了“新样 态学校”的概念。
学校课程新样态
桃花山镇红军小学
2020年9月22日
何为“学校新样态”?简而言之,即是一种通过 运用现代教育精神与技术致力于回归以育人为核心的 学校发展形态。
“新样态学校”理念的倡导者、中国教科院基础 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指出,新样态学校“旨在去功 利化,反对各种非科学、反教育的行为,突出有人性、 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四有”特征。
“有人性”就是以学生为本,以让学生成“人”为 宗旨;‘有温度’就是要办活的教育,要办亲切的教 育,要办学生自己喜欢的学校;“有故事”就是学校 要办得厚重,学生培养得厚实;“有美感”就是学校 要具有知识之美、思想之美、青春生命之美和形态之 美。
“新样态学校”强调立足本土文化和自身基础,走 内生式发展之路,创建纯生态、去功利、致良知、 可持续的现代学校。
2.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聚焦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
终身受用的关键品格和能力,它必须把对学生德智体美 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 具体化、精细化并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 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类课程当中,最后体现在学生 身上。
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认真做好课程 教材的顶层设计,加强学科的横向配合和纵向衔接。这 种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的建设,就是新样态学校建设的重 要任务。
断寻求个性发展,力求做到“我是自己的 主人”,这就要求学校要进一步聚焦特色 课程体系的建设,要在对学校总体特征、 核心问题、基本原则、发展思路、实践形 式、评价标准等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校本化课程体系;同时, 这种课程必须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 行深度整合,才能发挥课程的最大功能。
同样,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则是地方课程、 拓展性课程、活动课程等属性和样态的集合 体,而体地、完整 地看待所有的学校课程及其相关安排。所谓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课程目标的系统。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课程体系是由众多课程 要素有序组合而成的整体。课程体系围绕特 定的课程理念逐层展开,涉及课程目标、课 程内容、课程功能、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 课程管理等六大基本要素。其中,课程理念 起主宰作用,从源头上决定了课程体系的新 样态。
从课程功能上看,有基础性课程、拓展 性课程、选择性课程、综合性课程之分;
从学习形式上看,有必修、必选、自修 和自选或者普修、专修、精修之分;
从外显形态上看,还有显性课程和隐性 课程之分。
具体来说,一门课程往往同时具备上有 上述多种属性和样态。例如,语文就兼具国 家课程、学科课程、语言与阅读领域课程、 基础性课程、必修课程、显性课程等多重属 性,类似地,我们可以将任何一门学科课程 做这样的要素分析和属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