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5.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案例1
实验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落叶使之腐烂
自变量 土壤中是否含__微__生__物_____
实 实验组
对土壤__灭__菌___处理
验 对照组
对土壤__不__做___处理
设 实验结果 在相同时间内
计 (现象) 实___验__组__落__叶__的___腐__烂__程__度___<_对___照__组__
④实例
鸟鸣叫 蜘蛛网振动 蛇感知温度 蓟的刺 稻草人
蝙蝠回声定位 萤火虫发光 候鸟靠磁定位 植物开花
2.化学信息
①含义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②来源 生。物
③实例
植物分泌针对捕 昆虫分泌 食者的化学物质 外激素
初消 次消
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
分解者
(1)温室效应 ①成因:世界范围内,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 大大增加了二氧化碳的排
放,加剧了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②影响:导致 气温升高 ,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
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③我国措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 二氧化碳 排放,另一方面大力
实验结论 (分析)
土___壤__微__生__物__对___落__叶__有__分___解__作__用____
案例2
实验假设
土壤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自变量 是否含有土壤浸出液
实验组 A烧杯中加入土壤浸出液和淀粉糊
实 对照组 B烧杯中加入蒸馏水 和淀粉糊

A1加入碘液
__________不__变__蓝___________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1_3_9_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课件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1_3_9_3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课件

3.温室效应
CO2 含 (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________ 碳循环 的平衡。 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________ 气温升高 , (2)产生危害: 导致___________ 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
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3. 棉花是我国的重要经济作物, 研究人员对以“作物—害 虫—天敌”相互作用为中心的棉田(全年均不施农药)进行生态 系 统 能 量 流 动 的 调 查 与 分 析 , 结 果 如 下 表 , 单 位 是 103 kJ/(m2· a)。
分析结果,回答问题。
36.62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 ×103
解析:据图分析,A 表示大气中的 CO2 库,B 表示消费者, C 表示分解者, 所以生产者和 B 构成食物链或食物网, A 正确。 ①表示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②表示呼吸作用,⑥表示分 解者的分解作用,⑦表示消费者的呼吸作用,这些过程中碳元 素以 CO2 的形式传递;③表示捕食关系,④表示生产者中的碳 元素流向分解者,⑤表示消费者的碳元素流向分解者,这些过 程中碳元素都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B 错误。
解析: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是大量有机污染物排到 江湖中导致藻类大量繁殖,为物质循环的再生利用,说明物质 循环具有反复性,而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所以 A 错误;生态系 统的能源主要为太阳能, 也可源自某些无机物氧化释放的能量, 如硝化细菌、硫铁细菌等化能自养型生物,所以 B 错误。生态 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递减的,其传递效率是 10%~20%,即 10%~20%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故 C 错误。生态系统 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和循环往复性,因此无机环境中的物质 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如光合作用、根的吸收进入生物群落被生物 利用,故 D 项正确。

一轮基础精讲-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一轮基础精讲-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学习过程一、复习预习二、知识讲解无机物无机环境生物群落无机物(1)图示(2)分析图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③大气中CO 2的主要来源⎩⎪⎨⎪⎧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1)生物群落中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2)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3)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6)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7)上述关系,总体上体现了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

考点/易错点2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传递的模型及解读(1)范围(2)来源:物理信息既可来自生物,也可来自无机环境;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来自于生物。

阻碍其中的任一环节均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

.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比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运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圈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对信息传递类型的辨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

如孔雀开屏是通过行为传递给对方的,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2)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如叫声)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3)声音、颜色、形状、磁力、温度、湿度、光、重力等信息为物理信息。

(4)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件: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特别提醒信息传递的三要素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命活动
繁衍
种间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提高 农畜产品 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量。 (2)对 有害动物 进行控制。
易错辨析
基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 ) (2)“心猿意马”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 (3)生物碱、有机酸和性外激素等都属于化学信息。( √ ) (4)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 稳定。( √ ) (5)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有利。( × ) (6)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农产品或畜 产品的产量。( √ )
易错辨析 1.基于对碳循环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 往复循环。( × ) (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 )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 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 ) 2.基于生物富集的理解,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DDT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容易积累在人体的脂肪和器官细胞中。( √ ) (2)水俣病主要是由甲基汞中毒造成,甲基汞是一种脂溶性无机汞化合物, 毒性不高。( × )
(3)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间主要以 CO2 的形式循环。
(4)过程图解
加速了物质循环 图中标号代表的含义a. 生产者 ,b.消费者,c. 呼吸作用 , d.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e. 呼吸作用 ,f. 化石燃料燃烧 。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0单元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019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10单元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用图中的曲线表示 , 则图中的曲线①②分别代表的是
,
二者的关系一般呈

(2)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否一定如图所示 ?
。原因是

1.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内容 (1) 结构的相对稳定 : 体现在各组成成分的相对稳定和生物种间关系的相对稳定。 (2) 功能的相对稳定 : 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达到平衡。可用如图 示:
归纳提升 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图 10-31-13
(1)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 y 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生态系统功能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
, 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
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 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 , 反之 , 抵抗力稳定性强 , 如热带雨林生态系
形式 特点 范围
联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 以碳循环为例 )
太阳能→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无机物 有机物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全球性、循环性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 ( 全球性 )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 ( 网 ) 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3) 特点 : 具有

2. 实例——碳循环
, 如 C、 H、 O、 N、 P、 S 等。 之间。
图 10-31-1
3. 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1) 物质作为能量的
, 使能量沿着食物链 ( 网 ) 流动 ; 能量作为
不断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必修3 第4单元 第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必修3 第4单元 第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重点知识· 探究学通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结束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图示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重点知识· 探究学通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结束
[题点全练]
1.(2017· 邯郸模拟)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 错误的是 ( )
结束
(4)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传递只有 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 而其他各成分之 间均是单向的。
(5)物质循环的概念中所指的物质主要是组成 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重点知识· 探究学通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结束
2.判断信息种类的两种方法
结束
[系统认知]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区 别 形式 特点
能量流动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联系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 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2)大气中 CO2 的来源有三个: 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二是 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三是化学燃料的燃烧。
(3)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自养型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重点知识· 探究学通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高考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31讲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

高考生物必修3人教版第31讲5.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课件
• 10.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什么是生物富集作用 ?
命题点二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 1.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 示意图,其中A、B、C、 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 ,1、2、3、4、5、6表示有 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 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 B.图1中能表示细胞呼吸过程的只有2、4、5
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 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 6.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直接原因?要避 免危害采取的措施(2个)?
• 7.化石燃料除了燃烧还可以被微生物分解。
• 8.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最好 在哪儿进行?原因是?
• 9.参考案例1中的实验材料是?实验组如何处理 ?原因是?自变量和因变量是什么?
比较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关系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CO2等无机物 循环往复、反复利用
范围 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联系 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流动 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生态缸的材料必须_透____ 明
缸内温度;便于观察
生态缸宜 小 不宜 大 ,
缸中的水量应 适宜 ,要留 便于操作;缸内储备一定量空气
出一定的_空__间__
生态缸的采光应用较强的 散射光 防止水温过高导致水生植物死亡
教材热点拓展 如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 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请分析: y 、x、TS的含义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学案

一轮复习 人教版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学案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课程导学]内容要求2.2.3.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规律。

2.2.4.举例说明利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人们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态系统中的资源。

2.2.6.阐明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地富集的现象。

2.2.7.举例说出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行为信息的传递对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和种间关系的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2.3.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作用抵御和消除一定限度的外来干扰,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实验: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和比较不同生态瓶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撰写报告分析其原因。

与旧教材对比增:①物质循环对农业生产的启示;②生物富集;③信息传递中信息源、信道、信息受体等概念;④生物可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类型进行交流;⑤生态平衡。

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1)碳的循环及存在形式(2)碳循环过程①过程解读[提醒]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不完全等同于分解者的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包括胞内分解作用和胞外分解作用。

②碳循环途径(3)温室效应2.物质循环[提醒]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虽具有全球性,但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甚至在池塘生态系统中也能完成物质循环。

3.生物富集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

()(2)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3)非生物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5)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大力植树造林都可以有效地缓解温室效应。

()(6)生物富集的物质会沿着食物链、食物网在生物体内聚集,营养级越高,浓度也越高。

()答案:(1)×(2)×(3)√(4)×(5)√(6)√1.(选择性必修2 P63与社会的联系)汽车尾气是产生雾霾的重要原因之一,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治理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生物高考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生物高考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解析 森林经过火灾后,许多种子萌发,迅速长成新植株,说明生态系统具有 恢复力稳定性,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A不符合题意; 某种动物在其种群密度较高时繁殖能力下降,使该种群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B不符合题意; 使用毒鼠药控制农田中老鼠的种群增长,不属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C 符合题意; 某森林食虫鸟的数量因害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使害虫种群的增长受抑制,属 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实例,D不符合题意。
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项目
能量流动
形式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物质循环
过程 范围 特点
沿食物链(网)_单__向__ 流动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_单__向__流__动__、_逐__级__递__减__
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_反__复__循__环_ 全球(生物圈)
_全__球__性、循环性
归纳 总结
判断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1)抵抗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
(2)恢复力稳定性强弱的判断:一般与抵抗力稳定性成反比,但是也有例外, 如极地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较弱。
5.设计和制作生态缸
设计要求
相关分析
生态缸一般是_封__闭__的
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二者联系
4.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_干__扰__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 系统的_自__我__调__节__能__力__。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物__质__、__能__量__投入,保证生 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11.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复习课件精讲精练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备战2021年高考生物复习课件精讲精练
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利用光照提高鸡的产蛋量
利用温度和湿度延长蔬菜的种植期
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昆虫性信息素 防治病虫害
播放集群信号录音引来鸟类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考点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定义: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第31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考点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物群落 无机环境
一、物质循环的概念:
组成生物体的 等基本元素,在 和 之间往返循环利用的过程,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注意: 1.物质:2.范围:
4.特点:
自我调节能力大小与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越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越强。相反,成分越单纯,其营养结构越简单,其调节能力也越小。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主要以无机物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循环全球性(生物圈)往复循环
1、能量流动的过程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2、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3、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是生态系统主要功能,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考点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将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称作信息。
生物群落
二、碳循环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微生物分解、燃烧
CO2

新高考生物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新高考生物人教一轮复习课件:第3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探究 碳循环的过程及特点分析(科学思维)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 题。
(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提示: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
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库,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 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 动力
第八单元
考点一
考点二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
-7-
必备知识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教材拾遗1.(必修3第104页“基础题,4”改编)生物圈是不是一个在 “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能量”上呢?
提示:生物圈在物质上可自给自足,但在能量上不能自给自足,因 为物质可以在生物圈内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必须有生 物圈外的太阳能源源不断地输入方可维持正常运转。
① 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 呼吸作用 ;③ 摄食 ; ④ 呼吸作用 ;⑤ 燃烧 ;⑥ 分解作用 。
第八单元
考点一
考点二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
-5-
必备知识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4)循环过程 ①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的循环形式是 CO2 。 ②碳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是通过 光合 作用或 化能合成 作 用实现的。 ③碳返回到无机环境则是通过 呼吸作用 和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第八单元
考点一
考点二
核心素养专项提升
-11-
必备知识 核心素养 关键能力
(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与丁 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
提示: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甲(或乙 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
(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d、c与f等同吗?请说明理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1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考纲要求] 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Ⅱ)。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考点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概念2.碳循环(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3)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①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②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

③化石燃料的燃烧。

3.碳循环的破坏——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2)影响:使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1.有关碳循环的判断(1)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有机物形式循环(×)(2)与碳循环有关的生理活动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和呼吸作用等(√)(3)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4)如果人们不按生态规律办事,乱砍滥伐森林,会影响生态系统的碳循环(√)(5)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2.有关物质循环的判断(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2)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是循环往复的(×)(5)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

请据图分析:(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并简述判断的理由。

提示甲和丁之间有双向箭头,且其他几种成分都有箭头指向丁,所以丁为大气中的CO2库,甲为生产者;甲和乙都有箭头指向丙,所以丙为分解者,则乙为消费者。

(2)碳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什么?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又是什么?提示在甲、乙、丙之间的流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在甲(或乙或丙)与丁之间的流动形式是CO2。

(3)图中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过程?提示b代表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d和c代表细胞呼吸,f代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a 代表捕食,e和g代表动植物的遗体、排遗物等提供给分解者。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区别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联系(1)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最终来自无机环境。

(2)连接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图示中未标出某些生产者还可以利用化学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

(3)二者均开始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固定太阳能,然后沿共同的渠道——食物链(网)一起进行。

(4)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

(6)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地循环往返。

(7)总体上来说,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并且同时进行的关系。

命题点一碳循环的过程图解分析1.(2018·山东实验中学调研)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Ⅰ~Ⅳ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⑧表示相关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的碳循环路径是完整的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通过①过程实现的C.图中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①⑥⑦⑧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②③④⑤D.图中由生产者、Ⅱ、Ⅲ和Ⅳ构成的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答案 B解析图中Ⅰ、Ⅱ、Ⅲ、Ⅳ分别为大气中CO2库、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

图中缺少Ⅱ、Ⅲ直接到Ⅰ的碳循环路径(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的呼吸作用),故A项错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①(如光合作用)固定的,B项正确;图中①⑦⑧过程以CO2的形式进行,②③④⑤⑥过程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C项错误;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Ⅳ,D项错误。

2.如图为生物圈循环过程示意图,甲~丁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⑦表示过程。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⑤、⑥表示呼吸作用B.①和②的速率基本相等C.甲→丙→丁构成捕食食物链D.③、④、⑦过程中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答案 D解析①是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⑤、⑥表示呼吸作用,A项错误;若碳循环能保持平衡,则①和②⑤⑥的速率基本相等,B项错误;丁是分解者,不能和其他生物构成捕食食物链,C项错误;③、④、⑦是群落内部的碳的流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项正确。

辨析碳循环过程中生态系统的各成分(1)图中双向箭头代表生产者、大气中的CO2库,其中其他所有成分都指向的为大气中的CO2库,即C为大气中的CO2库,A是生产者。

(2)除了C之外,有最多被指向箭头的为分解者,即B为分解者。

(3)三个图的模式其实一致,复杂的地方在于消费者的划分,图甲中消费者只有D,图乙中消费者有D、E,图丙中消费者有D、E、F。

(4)图甲蕴含的食物链为A→D,图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图丙蕴含的食物链为A→D→E→F。

命题点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分析3.图1是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是生态系统内各生物成分,1、2、3、4、5、6表示有关的生理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中某一食物链及部分能量流动情况。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图1中,B、C分别属于初级消费者、生产者B.图1中能表示细胞呼吸过程的只有2、4、5C.如果A发生瘟疫,D的数量将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D.在图2的食物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答案 C解析图1中C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D是初级消费者,A是次级消费者,A项错误;图中的过程3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其实质也是细胞呼吸,B项错误;如果次级消费者A因发生瘟疫而数量减少,则初级消费者的数量会增加,增加后会导致生产者数量减少,D又会因食物减少而使其数量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状态,C项正确;图2中的①和②代表兔和狼的摄入量而不是同化量,所以②/①的比值不能代表兔与狼(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项错误。

4.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部分)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流向情况(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M代表光能,N代表热能,P代表无机盐、CO2B.共有4条捕食食物链,秃鹫所占有的营养级最多C.图中狼与秃鹫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D.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 D解析依据题意可知,该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组成及物质和能量的流向情况,所以M应表示光能和CO2等无机物,N表示生产者、消费者通过细胞呼吸散失的热能和CO2,P表示由分解者分解释放的热能和CO2等,A项错误;秃鹫以动物尸体为食,说明秃鹫属于分解者,不参与捕食食物链的构成,因此图中只有1条捕食食物链,B项错误;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但秃鹫属于分解者,C项错误;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维持着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项正确。

考点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概念:是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拓展延伸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类型的辨析(1)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

(4)若在影响视线的环境中(如深山密林),生物间多依靠“声音”这种物理形式传递信息。

(5)若在噪音嘈杂的环境(如洪水、瀑布旁),生物多以“肢体语言”这种“行为”进行信息交流。

3.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应用知识归纳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3)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4)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5)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一些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1)图中“信息”可来自何处?提示生物或无机环境。

(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是否只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提示不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都能发生信息传递。

(3)从信息传递的方向来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具有什么特点?提示具有双向传递的特点。

命题点一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判断1.(2017·武汉模拟)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

下列对信息传递的表述错误的是()A.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行为信息B.鸟类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C.金钱豹尿液所散发出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D.信息传递可以双向进行答案 A解析雌蚕蛾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前来交尾属于化学信息,A项错误;鸟类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B项正确;金钱豹尿液散发出气味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的,属于化学信息,C项正确;信息传递可以双向进行,D项正确。

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B.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只能来自无机环境C.动物通过嗅觉发现天敌属于行为信息的传递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化学防治答案 A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或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动物的特殊行为能够对同种或异种生物传递信息,A项正确;生态系统中物理信息的来源是无机环境或生物,B项错误;动物通过嗅觉发现天敌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C项错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D项错误。

命题点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比较3.如图表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过程,则图甲、图乙、图丙可依次表示()A.能量流动、碳的循环、信息传递B.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碳的循环C.碳的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能量流动、碳的循环答案 C解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具有循环往复、全球性的特点,在生物群落内是单向的,图甲可表示碳的循环;在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图乙可表示能量流动;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论是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还是在生物与生物之间都是双向的,图丙可表示信息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