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从信息加工角度对幼儿道德判断的研究
Bearison等改变了皮亚杰的实验方法,用单个故事 代替成对故事,用等级评定法代替迫选发;变化呈 现动机和后果信息的顺序。成功证明了幼儿在作道 德判断时也能考虑意图因素。幼儿的认知能力较低,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些方法上的改变,都能 影响被试作道德判断时的信息存储和加工。 研究从四个方面展开:材料记忆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对故事信息的理解和推测,整合信息的能力,分辨 不同情境和使用不同原则。
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
第1阶段: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助人或 不助人的理由包括个人的直接得益,将来的互惠, 或者是由于自己需要或喜欢某人才关心他(她)。 第2阶段:需要取向的推理。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 需要发生冲突时,儿童对他人身体的、物质的和 心理的需要表示关注。 第3阶段: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儿 童在证明其助人或不助人的行为时所提出的理由 是好人或坏人、善行或恶行的定型形象,他人的 赞扬和许可等。
习俗水平:习俗的规则与服从性道德
第3阶段:好孩子道德。在这一阶段,能获得赞扬和 维持与他人良好关系的行为就是好的。尽管儿童人以 他人的反应为基础来判断是非,现在他们更关心他人 的表扬与批评而不是他人的身体力量。注意遵从朋友 或家庭的标准来维持好名声。开始接受来自他人的社 会调节,并依据个人违反规则使得一向来判断其行为 的好坏。 第4阶段:权威性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这一阶段 个体盲目的接受社会习俗和规则,并且认为只要接受 了这些社会规则他们就可以免受指责。他们不再遵从 其他个体的标准而是遵从社会秩序。大多数个体都不 能超越习俗道德水平。
材料记忆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Shantz等研究发现,那些对道德判断前回忆
了故事内容,并有主试纠正了回忆错误的被 试,比另一半被试更多地考虑了意图因素。 另一些实验在向被试讲述到的故事时,展示 了相应图片,不仅减轻了被试记忆的负担, 而且不断唤起他们对故事信息地回忆,使他 们在作道德判断中获得较充分的信息,结果 发现,幼儿在判断中考虑了意图信息。 已有相关实验发现了近因效应的影响。
对故事信息的理解和推测
Sedlak考察了被试对行为者意图的理解,证明儿童 理解不同于成人,如果行为结果是积极的,那么无 论实际情形如何,儿童都倾向于将此行为看成是有 意的;而且,理解上的差异也确实影响了被试对行 为者的道德评价。 Karniol做了关于上苍公正的研究,证明其的发展与 一般的因果关系推理能力的发展有关。基于此结果, 我们可以认为,儿童上苍公正观念的发展可以用一 般的认知能力发展来解释,而不需要归结到到的认 知因素之上。
柯尔伯格理论研究上的问题
Baidu Nhomakorabea
方法上的问题:理论从道德两难问题中获得的关于儿 童对于道德的判断分数是凭直觉的,其内部相关性不 高,与皮亚杰“临床法”一样,这种方法上主观性太 强,以至影响儿童真实的判断结果。此外,量表的效 度也值得怀疑。 社会习俗与道德规则区分:特里尔(Turiel,1983) 认为柯尔伯格没有很好的区分习俗规则和适用于公平、 真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把两者混为一谈。 被试性别问题:研究中的被试都是男性。这种性别单 一化只是表明了男性道德发展的阶段和男性性别偏向。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1.在道德判断与道德推理中存在两种道德取向---公 正和关怀,不同个体采用的思考方式可能不相同, 个体在做出道德判断是有选择的某一趋向的倾向, 同时也可能改变道德取向。 2.男性和女性在对客观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表 现在道德观上女性是典型的关怀取向,男性是典型 的公正取向。 3.不能把女性注重关怀归因于她们缺乏教育训练, 相反女性道德推理中的关怀使我们看到公正道德理 论的不足。 4.假设的故事由于具抽象的特性,易引起被试公正 思想,而真实的两难故事,由于受故事发生的背景 的影响,易于激发个体的关怀思想。
整合信息的能力
Grueneich证明,儿童在道德判断中,表现出随着 年龄的增长,整合信息能力逐渐提高的趋势。他通 过实验证明,道德判断的发展,不仅是判断标准变 化的问题,也是和信息整合能力的发展有关。
分辨不同情境和使用不同原则
皮亚杰把公正作为道德概念的核心,Gilligan指出, 在实际中还存在一种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 为目的的道德,即“关怀的道德” 一项中西方对比研究发现,这两种道德定向上存在 文化差异上存在文化差异,西方儿童更注重个人利 益和许诺的道德义务,而中国儿童则把利他和发展 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放在优先地位,这说明,不同 文化,不同的道德问题,甚至同一道德问题在不同 情境中,有关道德标准也可能不同。
柯尔伯格对皮亚杰理论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
肯定了皮亚杰的观点: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其道德 发展的必要条件;道德发展作为一个连续的发展 过程,由于认知结构的变化而表现出明显的阶段 性;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之间的差异相当于前运 算阶段与具体运算阶段之间的差异等。 指出皮亚杰观点的局限性:研究中所采用的成对 故事造成的较坏后果的儿童往往不是故意的,而 造成较轻后果的儿童往往是有意的,因此,利用 对偶故事法不能很好的揭示儿童道德的推理过程。
柯尔伯格的3水平6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第1水平:前习俗水平。大约在学前至小学低 中年级阶段。此水平分两个阶段。 第2水平:习俗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 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第3水平:后习俗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 人格成熟时开始。此水平又分两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
第1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这种定向是为 了逃避惩罚而服从于权威或者有权利的人,通 常是父母。一个行动是否道德是依据他对身体 的后果来确定的。 第2阶段:朴素的快乐主义和工具定向。这一 阶段的儿童服从于获得奖赏。尽管也有一些报 偿的分享,但也是有图谋、为自己服务的,而 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慷慨、同情和怜悯。 它很像一种交易:“你让我玩四轮车,我就把 自行车借给你。”
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方法上的问题:皮亚杰两难方法中最突出的问 题是在两个故事中给儿童展示了两个不对等的 后果,因为这样会引诱儿童忽略其中的有意性。 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的区分:皮亚杰在儿童规 则认知发展中另一个问题是没有对习俗规则和 道德规则加以区分,而是认为儿童以相同的方 式对待不同的范畴的规则。儿童能够区分那些 违背社会习俗的行为(如不要把你的物品放在 右边)和那些违背道德规则的行为(如要分享 玩具,不要打别的孩子)。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艾森伯格(Nancy Eisenberg)美儿童心理学家,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1977年与 马森(Paul Mussen)合著《关心,分享和助人 之根源》。在柯尔伯格的基础上,她与合 作者进行了一系列的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 判断发展的实验研究,创立了亲社会道德 判断理论。
柯尔伯格的理论
柯尔伯格(Lawrence & Kohlberg)(美,哈佛大 学)自50年代末对皮亚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深 入的研究和系统的扩充。 柯尔伯格鉴于上述考虑,于是采用“开放式” 的手段来揭示儿童道德发展水平,同时保留皮 亚杰成对故事中的冲突性特征。他选古代哲学 家常采用的“假设两难情境”,编制“道德两 难故事”作为引发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
艾森伯格对于柯尔伯格理论的质疑
柯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几乎都涉 及到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等问题。如海因兹 不该偷药的故事中,她必须在偷要和妻子死亡之 间做出选择,偷药就会犯法,而保护妻子免于死 亡又是每一个丈夫的责任。这些法律,责任等问 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对故事冲突所作的 推理。因此,柯尔伯格运用的两难故事只是研究 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方面---禁令取向的推 理。而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 同的方面,儿童对这些方面的判断都会有所不同。
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的3水平2时期
第2个过渡时期:从善良转向真实。女性开
始认识到道德意味着即要关心自己,又要 关心他人,行为的环境、意图和结果在此 时期变得尤为重要。女性试图同时考虑自 己与他人的需要,对他人负责而是自己善 良,对自己负责而是自己诚实和真实。 水平3:非暴力道德。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 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负责之间的冲突,自己 与他人之间的道德平等通过平等的运用避 免伤害的禁令而获得,关怀成普遍的义务。
吉利根提出的女性关怀道德发展的3水平2时期
水平1:自我生存定向。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 自我生存的观念最为重要。只有当自己的需要之 间发生冲突时,道德思考才会产生,道德是对自 己强加的约束力。 第1过渡时期:从自私向责任感转变。个体自己的 愿望和个体对他人的责任感是相互矛盾的。 水平2:善良即自我牺牲。这是女性作为照顾者和 保护者在习俗水平上的观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 会规范和大多数人的意见。关心他人尤其关心他 人的情感,关心冲突伤害的可能性成为这一水平 中人们所关注的中心。
艾森伯格亲社会道德理论的内容
艾森伯格设计出不同于科尔伯格两难情景 的另一种道德两难情景---亲社会道德两难 情景(prosocial moral dilemmas)。亲社会两难 情景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 愿望、需要、和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 需要、和价值之间作出选择,助人者的个 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不 可调和的矛盾。在亲社会情景中并不强调 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
后习俗水平: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
第5阶段: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 这一阶段出现了以前阶段所没有的道德信念的可变性。 道德的基础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致意见。因为它 是一种社会契约,当社会中的人们经过理智的讨论找 到全体中更多成员利益的替代物时,他是可以修正的。 第6阶段:个体内在良心的道德。这一阶段个体为了 避免自责而不是他人的批评,即遵从社会标准也遵从 内化的理想。决策的依据是抽象的原则如公正、同情、 平等。这种道德是以尊重他人为基础的。达到这一发 展水平的人将具有高度个体化的道德信念,它有时是 与大多数人所接受的社会秩序相冲突的。
儿童道德的发展
发展心理学教学课件(5)
儿童道德发展的概念
指儿童采纳各种原则,这些原则引导他们对特 定行为作出是非判断并依据此指导自己的行 动.。人们要共同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生活要 成为可能---人们就必须对某些孰是孰非的观念 达成共识。
儿童道德的发展
皮亚杰的理论 柯尔伯格的理论 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理论 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近年来国外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研究
皮亚杰的理论
Jean Piaget在1932年出版的《儿童的道 德判断》是发展心理学中研究儿童发展 的里程碑。 Jean Piaget认为在儿童对特定行为的评 价中才能分析他们对问题的真实认识。 因此,他与合作者创立了“临床法” (clinical method)
皮亚杰理论的内容
第1阶段:前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岁以前。处于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其行为直接 受行为结果所支配。因此,此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对行 为作出一定的判断。 第2阶段:他律道德阶段,大约出现在4、5~8、9岁, 以学前儿童居多数。此阶段儿童对道德的看法是遵守 规范,只重视行为后果(打破杯子就是坏事),而不 考虑行为意向。故称,道德现实主义。 第3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始于9~10岁以后,大约为小 学中年级,此阶段的儿童,不再盲目服从权威。他们 开始认识到道德规范的相对性,同样的行为,是对是 错,除了看行为结果之外,也要考虑当事人的动机, 故称之为道德相对主义。
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发展的5个阶段
第4阶段:分两个阶段。1.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 儿童的判断中出现了自我投射性的同情反应或角 色采择,他们关注他人的人权,注意到与一个人 的行为后果相关联的内疚或情感。2.过渡阶段。 儿童选择助人或不助人的理由涉及到内化了的价 值观、规范、责任和义务,对社会状况的关心, 或者提到保护他人权利和尊严的必要性等。 第5阶段:深度内化推理。儿童决定是否助人主要 依据是他们内化了的价值观、规范和责任,尽个 人和社会契约性的义务、改善社会状况的愿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