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剩余价值分配形式的新变化(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一、商品价值(W )商品价值(W )= 不变资本价值(C )+ 可变资本价值(V )+ 剩余价值(m ) = 生产成本(K )+ 剩余价值(m )全部劳动耗费(实际耗费)=物化劳动耗费+活劳动耗费生产商品的实际耗费=商品的全部价值•商品的价值由实际耗费的劳动量决定。
•二、生产成本(K )1、含义(生产成本即资本的消耗)生产商品所耗费的预付资本价值就是生产成本(生产费用),即c+v ,用K 来表示。
2、假象生产成本这一范畴,掩盖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根本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在生产成本这一范畴下,剩余价值被看作商品价值在生产成本以上的余额,即资本家所耗费资本的产物3、意义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生产成本有着以下实际意义: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a.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b.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若销售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则盈利;反之,则亏损。
生产成本的高低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c.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的只是资本的耗费C+V ,剩余价值m 是无偿获得的,是资本家预付资本的增殖,因此不计入生产成本。
➢三、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 )1、如何转化事实上,剩余价值由生产中所耗费的可变资本带来•由于资本家关心的只是资本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C )的产物是,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此时剩余价值来源表达式由C+(V+m )变成(C+V )+m•若P 代表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W=K+P•2、二者的联系与区别(1)联系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都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二者数量上相同。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2022年5月21日20:35(2)区别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在生产成本和利润的形态下,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都被掩➢盖了3、利润率(P')(1)定义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叫利润率。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 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 均利润,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2、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 提条件。
生产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生产价格和价值存在一定差别。 在质方面,同活劳动没有直接联系,只同所耗
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 在量方面,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产品生产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技术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利润率。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利润率的差别,会造成资本 的转移。资本转移和部门之间的竞争最终会导 致利润和利润率的平均化。
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不同生产部 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社会剩余价值的 结果,其本质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 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整个资产阶级 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
借贷资本的特点
第一,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 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第二,借货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 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
第三,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借贷资 本的运动公式是G—G′,G′代表利息 。因为这 个公式省略掉了职能资本运用借贷资本的过程, 于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不经过任何生产过程 与流通过程,货币本身可以生出更多的货币, 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价值增值的真实过程。
价格高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产品 生产价格低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 上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部门,产品生产价格和 价值大体相等。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没有否定 价值规律
生产价格是以价值为前提,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 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它只是由于剩余
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2-文档资料
G´
购买阶段 (货币资本)
生产阶段 售卖阶段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二、商业资本的职能
商业资本的运动形式
G W G´
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 售商品,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剩余价值。
商业利润:产业资本所有者转让给商业资本所
有者的、由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1、商业是流通部门,并不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商 业资本为什么会取得利润和怎样取得利润呢? 2、产业资本家自己出售商品给消费者,按价值出售。 3、商业资本既节省了产业资本家的资本,又节省时间。 4、 为此,产业资本家按低于价值的价格将商品出售给 商人,而商人则按价值将商品出售给消费者。 5、价格差额构成商业利润。
第四节 资本主义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土地所有制 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
人们对土地的所有、占有、收益、处分等关系的 总和。 土地所有权 是土地所有制关系在法律上的表 现,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占有土地的 法律形式。
土地所有制性质决定土地所有权性质。
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特征:
(1)存在三大社会阶层:土地所有者、农业资本家、 农业工人 (2)土地的两权分离:土地所有权、土地经营权 (3)农业工人具有人身自由
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利润的来源 和资本主义的剥削进一步被掩盖:
不同部门,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 利润的来源及其多少,仅与预付总 资本有关。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 同时转化为生产价格。
价值=商品成本价格 + (企业)剩余价值 ( c+v+m ) 生产价格 = 成本价格 + (社会)平均利润 ( c+v+P )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其公式=
社会剩余价值总额 社会总资本
各个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平均利润和
总结
生产价格理论
可变资本 劳动耗费
剩余价
剩余价值 资本耗费
成本价格
值转化 为利润
利润 利润率
所费资本
三
全部预付资本 所用资本
个 利润转 部门内部的竞争
社会价值
转 化
商业资本对职工剥削的实质,是迫 使商业职工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无酬 地实现产业资本让渡给商业资本的 那部分剩余价值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二借、贷借贷资本和利息 资本
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借给 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它 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借贷资本的本质
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 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 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 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 本家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生产部门
不变资 可变资 剩 余价 剩余价 商品价 利润率
本
本 值率(%) 值
值
(%)
食品工业
70
30
100
30
130
30
纺织工业
80
20
100
20
120
20
机械工业
90
10
100
10
110
10
合计
240
60
60
360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本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思想,其中之一便是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它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体系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进行详细的解析和探讨。
一、剩余价值的定义和产生过程剩余价值是指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价值已经得到补偿的前提下,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的超过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不仅仅是生产者,更是雇佣者的雇佣劳动力,他们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资本主义社会首先会通过生产工具的购买等方式,投入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而后,工人将在雇佣劳动中利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生产,其中不变资本转化为商品中的价值,而可变资本则转化为工人所提供的劳动力价值。
在生产的过程中,工人所创造出的商品价值等于不变资本加上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
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过程的必然产物。
二、剩余价值和剥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存在的剥削问题。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于剩余价值产生和占有的原则,资本家通过占有和控制生产资料,以雇佣工人的方式使得工人的劳动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
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与其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之间形成了一个差额,而这个差额就代表了资本家对于工人的剥削程度。
这种剥削关系迫使工人永远处于劳动和生活的边缘,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巨额的利润。
因此,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存在的剥削和阶级矛盾问题。
三、剩余价值的流转和利润的形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作为一种经济形式,具有自己的流转和变现方式。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被转化为利润,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运行的重要环节。
剩余价值通过商品生产和销售的过程中,转化为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
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假定商业资本投 入10000完成总值 108000商品销售
社会资本总量 为100000 (90000+10000)
社会平均利润率 =18000/100000= 18%
产业利润=90000×18%=16200
商业利润=10000 × 18%=1800
商业资本家购买价 =72000+18000+16200=106200 商业资本家卖出价 =106200+1800=108000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
商 业 资 本 的 产 生
可能性在于:商品资本职能 作用的相对独立性
必要性在于:增加生产资本, 加速资本周转,获取更多利润
是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发 挥作用的商品资本,是商品资本独立化形式。
形成
商业资本
独立化的商品资本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含义 在流通领域中,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职能 资本。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的商品不再 按价值出售,而是按生产价格出售。这样, 各部门的价值与生产价格往往不一致。这 违背不违背价值规律呢?
商品按生产价格出售并不违背价值规律
①生产价格是在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 生产价格= 成本价格+平均p 价值= c+v+m 成本在c、v的基础上形成,平均p在m的 基础上形成。 ②从整个社会或全部商品看,平均利润总量 =剩余价值总量、生产价格总额=价值总量。 因此,从全部商品看,商品仍是按价值出 售的; ③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取决于价值的变 动。
纺织工业 80
机械工业 90 合计
20
10
20
10 60
120
110 360
20
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 价值率 100%
100%
100%
剩余 价值 30
平均利 润率
20%
平均 利润 20
与剩余 价值差
-10
20 20% 20
0
10 20% 20 +10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三)平均利润率影响因素
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的分配
★平均利润率是一般趋势,短期内仍有差距 ★掩盖了利润本质和来源
上边描述的情况,不是黑社会,也不是赌场。在整个80年 代与90年代中,这类的场所在温州每个村庄都发生过。这 种民间的资本拍卖会或叫“呈会”,或叫“千千滚会”, 名称不一,急需用钱做生意的人带数万就可以入会,如果 喊出的利息足够高,他就可以拍得十倍的资金,然后每月 还一个人的本息。
温州真正大规模的民间资本市场诞生在苍南。苍南同时有 大面积的平原与渔村,从80年代开始,庄稼收割卖掉后, 农村大量现金从平原涌向渔村,供渔民们造船修船;而一 到播种季节,渔村的大量资金又从沿海涌向平原,供农民 急用。这种农民与渔村的资金联合,使得民间大规模资金 流动形成了一种机制,大批经纪人出现了。
第7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第二节 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第三节 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新变化
本章重点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绝对地租与级差地租
引例:民间资本
在温州苍南县一个村庄里,河边有个小屋,窗子用被子堵 个严实。10个男人陆陆续续进了小屋。一位瘦小的老人庄 重地连击两掌,用低哑的嗓音说“上一回收会了”。
资本有机构成,反相关
c∶v
m’ m P’
资本周转速度,正相关
M ' m' n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7章剩余价值的分配
❖ 所谓“资产荒”是指没有人投资,更准确地说“资产荒” 似乎应当是“投资荒”。而“投资荒”的本质是“资本纠 结”,就是说并非所有投资都无人问津,而是与实体经济 投资相比,其他投机方式会显得更具魅力和诱惑力。
❖ 例如,温州模式在这几年转变为区域集群投机(温州中小 企业集群),转变为“温州炒房团”后,大量民资开始外 流,温州同时也成为民间高利贷盛行之地。此后,温州的 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落后于浙江省内其他地区。
G W G’ ( G+ ΔG)
买
卖
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和利润
➢2.数量
▪获得平均利润 ▪商业部门与产业部门之间的竞争来实现 ▪平均利润率公式的修改: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商业资本)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K)+产业利润(P)+商业利润 (h )
图示
生产价格 出厂价格 销售价格
80c+20v 20
90c+10v 10
240c+60v 60
平均 利润 20
20
20
60
价值 130 120 110 360
生产 价格 120
120
120
360
生产价格与 价值之差
-10
0
+10
0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价格高于价值;反之。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例:假定整个社会生产部门分别是食品工业、纺织 工业和机器制造业,这三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C: V)分别是7:3、4:1、9:1,今年投入资本各100, 不变资本的价值全部转移,可变资本周转一次,剩余 价值率为100%。计算: ▪(1)机器制造业的价值是多少? ▪(2)食品工业的平均利润是多少? ▪(3)纺织工业的生产价格是多少?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v可变资本cm产业利润剩余价值商业利润银行利润利息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地租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利润和平均利润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三、借贷资本和利息四、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五、资本主义地租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利润和平均利润剩余价值的分配(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成本:(1)概念:又称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符号K。
(2)公式:K=C+V (3)W=c+v+mW=K + m (4)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实现正常循环的基本条件;产品出售的最低价格界限;竞争胜败的关键。
(5)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的分配剩余价值的分配2.利润(1)概念:企业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生产成本后的余额,符号P。
(2)m与p的关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利润是全部预付资本产物。
(3)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剩余价值的分配3.利润率(1)概念: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符号P’年利润率:P’=M/C=(m’vn)/C (2)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区别:m’――资本对劳动剥削程度,质揭示剩余价值真正来源;p’――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掩盖剩余价值真正来源。
量―――― 利润率剩余价值率。
(3)提高利润率是经营者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重要途径。
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托.约.登宁剩余价值的分配(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剩余价值率高低:其他条件不变,p’的高低与m’ 的高低成正比例变化。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可见,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 是不同部门资本家通过竞争瓜分剩 余价值的过程。
三、资本主义地租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土地归私人所有者占有,农业由资本家经营。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形成: •资本原始积累,即通过暴力手段掠夺土地,强制农业小生产者与土地 分离。在英国较为典型。 •封建地主经济通过改良方式,采用雇佣劳动,按照资本主义经营方式 改造地主庄园,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 •在自由农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逐步发展成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重要影响 •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条件。 •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 •生产成本的高低, 也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利润概念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但资本家只关心资本的投入 和产出, 剩余价值在资本家眼中被看作是由生产过程中所耗费 的全部资本的产物。 •当剩余价值不被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 而是被看做全部预付 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 剩余价值便转化为利润(用p表示)。
平均化过程, 商业资本家要获得与产业资本家一样的平均利 润。
商业流通费用 商业流通费用分为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由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如商品
的保管费、运输费、包装费等, 这些费用是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 内的继续而产生的相关费用。 •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 即在商品变 为货币、货币变为商品的单纯的商品买卖过程中所支出的费用, 如商店的簿记费、广告费、办公费、商业店员的工资等。
资本论导读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
《资本论》第3卷导读第一篇至三篇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平均利润生产价格理论)引言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也是分配理论和竞争理论。
剩余价值相对说来是看不见的,在现象上,可以看见的是利润。
利润又是与资本成比例的。
这似乎是与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也是“三位一体”公式的基础。
因此,应当进一步研究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的。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使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格的直接基础不再是价值而是含有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
因此,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同时要说明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起作用的特殊方式。
与剩余价值和价值相比,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是更加具体的东西,也是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意识中、在竞争中表现出来的形式。
这样,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是从理论上再现具体的最后一个环节或层次。
这个环节所在的层次正好是或直接操作的经济运行层次,以颠倒的方式表现的内在关系与范畴,在这个层次中成为可操作的对象,同时具有与内在关系不同的规律或机制。
因此,研究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理论,不仅要注意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平均利润,价值如何转化为平均价格,注意分配关系的制度特征,而且要注意利润、平均利润对资本的调节作用,资本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在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流动,即资源是如何在利润、平均利润的作用下进行有效配置的。
实际上,从运行层次看,利润、平利润提供了一种关于效率标准的尺度。
1.方法与结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数量方法、动态方法2.重点阅读范围:《资本论》第3卷第1——5.1章,第8——10章,第12章。
一、成本价格、利润和利润率1.所费资本转化为成本价格(P30.2——41.2)[1.)(v c +→k ,m k m v c w +=++=2.成本价格的两重意义。
3.成本价格掩盖了价值生产的真象。
x w m v x c +=+++)(,w x m x v c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41.3——45.3)[1.剩余价值表现为所费资本和所用资本的一个超过额。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专题⼗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剩余价值⽣产的前提 (劳动⼒成为商品)1.劳动⼒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 是指⼈的劳动能⼒,是⼈的体⼒和脑⼒的总和。
劳动⼒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劳动者是⾃由⼈,能够把⾃已的劳动⼒当做⾃已的商品来⽀配;第⼆.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由得⼀⽆所有,没有任何实现⾃已的劳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
2.劳动⼒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劳动⼒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价值。
劳动⼒商品的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者本⼈⽣存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存所必需的⽣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出的费⽤。
劳动⼒商品的使⽤价值的特殊性劳动⼒商品的使⽤价值就是劳动它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v+m ),⽽且这个新的价值⽐劳动⼒本⾝的价值v 更⼤m(剩余价值)⼯作⽇12⼩时,必要劳动时间1-6⼩时,剩余劳动时间6-12⼩时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被资本家⽆偿占有的超过劳动⼒价值的那部分新价值。
劳动⼒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的⽣产过程(剩余价值是资本家通过贱买贵卖得来的吗,为什么?)1.资本主义的⽣产过程: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G--W P A P W m' (三)增加剩余价值⽣产的基本⽅法1.绝对剩余价值的⽣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绝对延长⼯作⽇,从⽽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产剩余价值的⽅法。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100%2.相对剩余价值的⽣产在⼯作⽇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产剩余价值的⽅法。
相对剩余价值⽣产的条件是全社会劳动⽣产率的提⾼。
(四)剩余价值被⽣产出来后,资本主义⽣产就⼀劳永逸了吗?1.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到底说了些什么?(资本积累的含义、原因、实质、结果)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叫资本积累。
剩余价值的分割(分配理论)
第六讲剩余价值的分割(分配理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分析,揭示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主义各个剥削集团之间分割的,从而在总体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全貌。
【教学重点】1、平均利润的产生2、生产价格的产生掩盖了剥削的本质3、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教学难点】1、平均利润是如何产生2、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一、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要了解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首先要了解成本价格的概念,了解成本价格对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
根据前面几章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剩余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
但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只是它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
因此,c+v构成了商品的成本价格。
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的差额为剩余价值。
所以,在资本家看来,剩余价值就是由成本价格带来的。
成本价格这一范畴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但对于资本主义经济活动来说,成本价格具有重要意义:①它是资本家赚钱还是赔本的界限;②它是资本家竞争的基础。
不仅如此,资本家不仅把剩余价值看作是由成本价格带来的,而且看作是由他的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
因为预付总资本虽然只是部分地加入了生产成本,但却全部参加了生产过程。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式。
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是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形式,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由于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资本的不同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分配要点
第二篇社会生产总过程资本的不同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一节利润和平均利润资本是能够带来价值增殖的价值。
增值部分转化为利润等各种具体形态,在以产业资本家为核心的资本所有者与资本支配者集团中间进行分配。
首先对产业资本价值增殖及其转化进行分析与考察是必要的。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在厂商看来,其商品价值无外乎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成本价格(用K来表示,K=C+V),即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其界限是混淆的,二者都被看作是生产费用;另一部分是利润,即资本价值的增殖部分——剩余价值。
当人们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形态,叫做利润,用P来表示。
这样,商品价值的构成就由W=c+v+m,转化为W=K+P。
2、成本价格的意义3、剩余价值率也转化为利润率。
年利润率年P′=M/Y=(m′×v×n)/Y=[(m′×v)/Y]×n= P n′×n4、M’与P’区别和联系5、决定P’高低的因素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不同部门和企业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引起厂商之间的竞争。
①部门内部的竞争②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使得各部门不同的P’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实质上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
2、利润率平均化是一种动态的趋势3、决定平均利润率的因素4、平均利润率呈下降趋势5、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厂商利润的影响6、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7、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影响(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1、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2、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区别①质上②量上3、价值与生产价格的联系①生产价格在价值基础上形成,②从全社会看,生产价格总额=价值总额,③价值的变动会引起生产价格的变动。
4、生产价格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5、超额利润先进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仍可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剩余价值分割理论
剩余价值分割理论剩余价值分割理论反映的是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及农业资本家大土地所有者对剩余价值的重新分割及他们之间的矛盾。
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反映了资本家一步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商品的价值W=c+v+m,当资本家把(c+v)看成生产成本或生产价格(K)时,商品价值表现为W=K+m,成本价格小于商品的价值,两者之差就是剩余价值。
这样就抹杀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掩盖了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
成本价格的出现就把剩余价值归结为商品价值在成本价格上的增加额,这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p),商品价值表现为W=K+p,利润的本质就是剩余价值,但在现象上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就掩盖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相应的利润率(p'=m\c+m)小于剩余价值率(m'=m\v),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
看似矛盾,但从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考察平均利润的形成会发现: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由于各个部门间存在利润率的差别,资本就会在各个部门间转移,必然会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这样的资本转移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化要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相当才停止,这样就形成了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生来源,但利润量与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就只和资本量有关,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售,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不是W=K+m,而是W=K+p—,这样价值规律就不是直接通过价值其作用了,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
剩余价值的分配
剩余价值的分配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实际运行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都以各种具体形式存在着。
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包括银行资本)等;与此相适应,剩余价值也采取了各种具体形式,包括产业利润(工业利润和农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农业地租等形式。
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表明,资本主义社会所生产出来的全部剩余价值,要在工业资本家、农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包括银行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各个剥削集团之间进行分配,由他们共同瓜分全社会劳动者所创造出来的全部剩余价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在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中,产业资本和产业利润是其他各种资本和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基础。
所以,我们首先要考察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为产业利润的。
我们知道,产业资本的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生产的,并不是由全部资本生产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但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来看,剩余价值表现为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在资本家看来,他的全部预付资本都参加生产过程,都是获取剩余价值所必需的物质要素,所以,都是他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
这样,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这是因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被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剩余价值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相互联系,因而也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
所以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投人同等数量的资本,即使剩余价值率等其他条件相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或资本周转速度较慢的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少,利润率就比较低;反之,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或资本周转速度较快的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多,利润率就比较高。
政治经济学 第八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马克思: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 空一样。一旦适当的利润,资本胆子就大了起来。如果有10%的 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 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 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 危险。”
利润平均化只是一个长期趋势(并非绝对平均)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以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为前提,等于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与价值的差异
与资本有机构成相关,一般而言,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的部门,产品价值 小于生产价格;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的部门其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在价 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时,价值规律作用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商品不再以价值为 基础进行交换,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交换。
级差地租的二种不同形式:
级差地租Ⅰ:土地的自然条件不同: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
级差地租Ⅱ:连续在同一土地上追加投资形成的生产率差别。
第二节 商业利润、利息与地租
绝对地租
绝对地租的含义: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
权的垄断所获取的租金。
。
存在的条件:农产品的生产价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也就是按照其价值进行出售。
第八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一节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第二节 商业利润、利息与地租 第三节 当代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新变化
第一节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生产成本 商品价值的构成:W=c+v+m
c代表不变资本;v代表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 生产成本:也就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资本,即c+v。剩余价值
第七章 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七章剩余价值的分配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一、生产成本1.生产成本的含义生产成本又称生产费用,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之和。
2.生产成本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影响(1)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
(2)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标志。
(3)生产成本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二、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1.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这一具体形态。
2.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1)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都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二者在数量上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
(2)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利润率及其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1)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用公式表示就是:(2)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二者是同一剩余价值量按照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它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在于:①二者在质上不同。
m'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P′反映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②二者在量上不等。
由于c+v总是大于v,因而P′总是小于m' 。
4.决定和影响利润率变化的主要因素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第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1.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的形成(1)部门之间的竞争是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为追求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的竞争。
(2)部门之间竞争的目的是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移到高的部门。
(3)部门之间的竞争,引起各部门生产规模的变化,进而引起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的变化,结果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形成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
2.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1)平均利润率就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和预付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第五讲 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分配理论
(二)利息和利息率 (1)利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资本的 使用权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平均利润中 的一部分。 (2)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 利息率大于0,小于平均利润 影响利息率的因素: 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 ②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③社会习惯和法律规定的影响。
(三)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1.银行的含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 资本主义企业。 2.银行的职能:充当信用中介、充当资本家 之间的支付中介、为资本家办理与货币运 动有关的技术业务、发行银行券等信用流 通工具。 3. 银行资本的构成一部分是自有资本,另一 部分是借入资本。 4.银行利润
(五)资本主义地租 1、实质: ①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实质上是超额利 润(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 那部分剩余价值)。 ②体现了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基本生产关系: A.地主、农业资本家和农业工人三大阶级 的关系。 B.地主、农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 关系; C.地主和农业资本家的关系。
二、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概念: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商品资本的 独立化形式。 商业资本的运行公式:G—W—G’ 2 、商业资本的形成 ①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 必要性; ②商业资本独立的可能性; ③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的条件就 是:第一,有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来担任, 商品的销售成为商人的独立业务,第二,商人 有自己独立的投资,有了这两个条件就形成了 商业资本。
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量/社会总资本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3)平均利润率的本质: 进一步掩盖了剥削 (4)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 ①原因: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 ②不影响利润量的增加 (5)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因素 ①各部门的利润率 ②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
(三)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剩余价值分配形式的新变化(一)
摘要:西方社会中以慈善捐助为主要实现方式和手段的对“剩余价值”的第三次分配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一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调整、社会进步的产物对缓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均衡国民收入的分配、缓和社会的矛盾等多个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它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同时,对我国当前的经济体制改革,尤其是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剩余价值;三次分配;效率;公平
“剩余价值”概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核心概念,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
它的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增殖资本的价值或生产剩余价值。
资本家从事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资本家从事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根本动力。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家通过在分配过程中无偿地占有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实现对剩余价值的占有。
当前西方社会,资本家的剥削和对剩余价值无偿占有的情况依旧存在,但一些新的情况值得我们思考,如股份制的出现、资本市场的发展及“第三次分配”的实现等,它们对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中,“第三次分配”的实现,对缓和社会的贫富分化、均衡国民收入的分配、缓和社会矛盾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一新情况和形式的出现是以往的剩余价值分配形式中极其少见的,它是资本主义“剩余价值”在经过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后,又一次“特殊的分配”,它的内容和形式值得思考。
一、西方社会剩余价值分配的新变化
“剩余价值”的传统分配主要可分为市场引导下的初次分配和政府指导下的再次分配。
在市场分配中,参与分配的主体主要有三个:政府、企业和个人。
与三个主体相对应,市场分配划分为政府收入、企业收入、个人收入三部分。
在市场引导的分配后,政府又根据社会管理和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需要,对其所掌握的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一般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教文卫与行政、国防支出以及转移支付的支出。
其中,转移支付的支出是政府通过财政渠道把所掌握的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其间并没有相应的产品或劳务交换的发生,它推动了福利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政府指导下的分配,在一定时期内既保证了市场分配尊重效率,满足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攫取,又在第二次分配中兼顾劳动者和低收入者的利益。
这在一定时期内对于缓和社会矛盾,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当然,无论社会福利体制和保障体制怎样健全,都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所决定的按资分配,因而资本主义国家的贫富两极差距拉大的趋势依然日益加剧。
以美国为例,1999年美国20%高收入的人同其他人的税后收入差距达到了顶峰。
美国《商业周刊》对工人和首席执行官的收入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990年两者的差距是84倍,1995年为140倍,1998年达到326倍,1999年则高达416倍。
1995年,1%最富裕的美国人占有全国40%的财产,而80%的美国人仅占16%的财富。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政府主导的第二次分配的局限性和缺陷日益明显,第三次分配也就在社会发展和实践中被逐渐的提了出来。
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总结了西方社会发展的一些经验后,提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收入实行三次分配的概念:第一次是由市场按照效益原则进行分配;第二次是在政府的主导下,根据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通过税收、救济以及社会保障等方式来进行的分配;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个人收入转移和个人自愿缴纳和捐献等非强制方式来实现的再一次分配。
第三次分配是以慈善捐助为主要形式的新的分配形式。
以美国为例:据《福布斯》杂志的美国慈善榜统计,十年内,美国的富豪们对社会各慈善组织的捐赠总和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元,如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表示将在有生之年捐赠自己95%的财产支持慈善事业,世界著名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向“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赠300亿美元,金融巨鳄索罗斯也将自己50%的资产用于慈善事业等等。
除了这些富人外,以资产阶级为主要群体代表的美国广大民众对慈善捐助也持积极、支持的态度,美国的慈善机构和公益组织每年获得的捐助所占的GDP的总额平均为2.17%,并且“有77%以上的善款来自于个人日常捐赠”。
第三次分配通过民间的自主分配共享了“私人财富”财富,这一过程的实现在客观上缓和了因为前两次分配的不公平造成的社会贫富悬殊的状况,促进了国民收入分配在保证了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实现尽可能的实现公平的愿望,大大的缓和了国内各阶级的矛盾和冲突,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这就与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在最终的分配上就产生了一个似乎无法避免的冲突,即剩余价值私人占有与剩余价值社会共享的冲突,这一新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需要认真反思和研究的问题。
二、剩余价值分配形式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
西方社会中大量出现的慈善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主要实践形式。
根据三次分配的理论,不难发现,第三次分配是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实现后,社会财富的分配无法满足大多数人对效率和公平的分配愿望,效率与公平的矛盾难以调和,进而在社会的发展进步中逐渐被认识、接受、采纳,然后广泛运用的前提下实现的。
社会的贫富分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则是导致第三次分配出现的直接原因,而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分配制度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则是造成贫富分化、矛盾加剧的制度前提,因而资本主义私有制本身的缺陷和不足是催生第三次分配的根本原因。
第三次分配通过社会民间的一种自发性的行为弥补了市场分配和政府分配中所存在的缺陷,满足了多数人对效率与公平的渴望,这是第三次分配得以兴起的民众基础,同时也反映了第三次分配在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一次民众自发的社会分配体制的局部调整。
第三次分配通过道德、信仰的引导,社会良心、爱心的推动,社会相关政策、制度的支持,恰到好处的填补了利益驱动和行政手段驱使下地分配无法调整的空白。
它通过民间的自发实现了对社会财富的和平转移,实现了对社会财富公平分配最大程度地实践,理想化的实现了既不伤害效率又能够尽可能的实现公平,因而最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成为了西方社会的一种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