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理念的实践性
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与实践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中国的未来希望,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是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与实践,以及如何发掘创新创业的潜力。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念创新精神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就是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意味着跳出舒适区,敢于挑战现有的局限,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创新精神让大学生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他们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热情。
大学生要通过培养创新精神,不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学习,还要自主学习,大胆尝试新领域。
创业意识创业是大学生创新的重要途径。
创业意识是对于市场需求、商业模式、风险管理等的认识和把握。
大学生创业要有正确的态度,敢于承担风险,有创造价值的愿望,同时要具备市场敏感性和商业思维。
大学生创业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发现商机,抓住机遇,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社会责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更重要的是要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生要关注社会问题,寻找解决之道,通过自己的创新创业实践,推动社会进步。
大学生创新创业不仅要注重商业利益,还要注重企业责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努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利用资源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过程中,资源的合理利用是至关重要的。
大学具有丰富的知识资源和专业导师的指导,通过与企业、政府等各方合作,可以获取到更多的资源支持。
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要学会分析资源的利用情况,发现资源的瓶颈,寻找合作伙伴,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
团队合作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团队合作的支持。
在团队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特长,通过合作互补,可以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减少单个人员的压力,还可以共同分担风险,提高工作效率,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快速发展。
大学生要学会团队协作、沟通和决策,以实现共同目标。
实践经验创新创业需要大量的实践经验。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摘要]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它是对自由教育的超越与发展,是与专才教育相对立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实施通识教育,要科学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外隐性通识教育资源的作用,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通识教育理念,建立科学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由教育大学生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
它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是通识教育理念和通识教育实践的统一体,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人都必须接受的职业性和专业性以外的那部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能力、态度与价值的教育。
一、通识教育理念的确立1.通识教育并非是与专业教育相对立的教育理念。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教育“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冲突与交融。
它们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一是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与纠正。
在这种情况下,一般以专业教育为主,通识教育为次。
二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教育的延伸与深化,即专业教育通识化,将过分狭窄的专业教育拓宽。
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交融。
三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是专业教育的灵魂与统帅。
只有从教育理念的高度去理解和认识通识教育,才能把握其精神内涵,避免将通识教育简单化、肤浅化地理解为开设几门课程、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才能真正实现通识教育的目标。
通识教育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提出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一种反正。
专业教育是知识分化与社会生产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现代高等教育的显著特征。
专业教育给予人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然而专业教育并不是一个人所受教育的全部。
一个人无论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具有理性、情感、意志、欲望、兴趣等的个体。
如果把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局限在狭窄的专业教育范围内,把人仅作为“做事”的工具来培养,就会导致人的片面发展。
如果说专业教育是现实的需要,是物质层面的需要,是满足受教育者的就业、生活需要,那么通识教育就是理想的要求,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其内涵就是做人的教育,就是学生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该接受的那部分教育。
大学教育中的绿色教育理念与实践
标题:大学教育中的绿色教育理念与实践一、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绿色教育理念在大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成就,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领导者。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中的绿色教育理念与实践,分析其重要性,并阐述实施绿色教育的具体措施。
二、绿色教育理念绿色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未来领导者。
在大学教育中,绿色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环保意识的灌输:通过课程设计、讲座、实践活动等途径,让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以及个人在环保中的作用。
2.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类社会的需要,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需要,培养他们的环保责任感。
3.绿色校园文化的塑造:通过校园环境建设、绿色活动组织等,营造一个绿色、环保的校园氛围。
三、实践措施在大学教育中实施绿色教育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包括课程设计、实践活动、校园环境建设等。
1.课程设计: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环保主题,如环境科学、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等。
同时,鼓励教师将绿色教育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
2.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环保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活动、垃圾分类宣传等。
此外,鼓励学生开展校园绿化项目,提高校园环境的绿化率。
3.校园环境建设:改善校园环境,如推广节能减排设施、鼓励使用环保材料等。
同时,加强校园环保宣传,提高师生环保意识。
4.合作与交流:与相关企业、政府部门等进行合作,共同开展绿色教育项目,分享绿色教育经验,促进绿色教育的普及与发展。
5.评估与反馈:建立绿色教育评估体系,对绿色教育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实施策略,确保绿色教育的有效性。
四、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些实施绿色教育的成功案例:案例一:某大学设立了环保社团,定期组织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宣传、环保志愿者活动等。
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
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实践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理念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价值和实践作用。
立德树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立德树人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
大学生时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期,而立德树人理念强调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格和道德风范。
大学生通过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良好的道德行为来影响和带动他人。
这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学生关心国家民族发展、关心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通过这种方式,大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对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的责任意识,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立德树人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培养,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和创新创业培训,大学生能够培养自主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和实践能力。
这对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立德树人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
大学生通过接受立德树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在各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实现自身价值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立德树人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也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
一是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
立德树人要注重贯彻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培养的原则,采用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是开展实践活动和社会实习。
大学教育中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
大学教育中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在当今社会,大学教育扮演着培养人才、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角色。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地演变和改进。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中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分析其对学生的影响。
一、教育理念大学教育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的价值观和目标,是指导教育过程和教育实践的思想体系。
在大学教育中,有以下几种主要的教育理念:1.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理念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
2. 全人教育理念全人教育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学生的学术能力,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大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3. 实践教育理念实践教育理念认为实践是教育的核心,通过实践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大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二、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方式。
大学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授课教学法授课教学法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这种方法适合于知识的传授和基础理论的学习,但缺乏互动和实践的环节。
2. 讨论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交流,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来促进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3. 问题导向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通过解决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
这种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4. 案例研究教学法案例研究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和讨论真实的案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
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一、本文概述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提升教育质量,高校需要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
本文旨在探讨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高校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将育人工作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全过程,同时注重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进行育人工作。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需要高校全面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
本文首先对“三全育人”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包括其内涵、特点、意义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方法,探讨新时代高校落实“三全育人”的实践路径和成效。
对高校在落实“三全育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旨在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高校更好地落实“三全育人”的理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也希望本文能引起更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高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二、“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论基础“三全育人”理念作为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重要指导思想,其理论基础深厚且多元,融合了现代教育理念、心理学理论以及社会学理论等多个方面。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提升。
而“三全育人”理念正是对这一理念的深化和具体化,它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三全育人”理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这些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涉及到认知、情感、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因此,高校在育人过程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成长。
重构中国大学理念的理论与实践
纪初柏林大学 的创建 ,但作为一种理念形态 ,大学理念一直或隐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因此 ,对大学教育创新与
或显 地 影 响 和 导 引着 大学 发 展 的 实践 I·I。大 学 发展 过 程 实 际上 是 学术 自由这两个理念我们不能分割而谈。再 比如 ,高等教育可持
人们追求理想 、践行理念的过程 ,所 以综上 所述 。我们应该深刻 续发展 与终 身教育这两个理念的整合 。可持续发展理念 的一个
那么 ,大学理念又 大学 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关 系呢?第 哪一 种 或 哪 几种 理 念 呢 ?会 不 会造 成 在 实践 上 的 偏 颇 呢 ?解决 这
一 , 从理 论 E讲 ,理 念 即 是 反 映 对 象深 层 次 本 质 和规 律 的 观 念 , 螳 问题 笔 者认 为最 为核 心 的 就 是 做好 理 念 的整 合 硬实 践 的一 体
对 于大 学 功 能认 识 的 完善 、丰 富 和 发 展 大学 的人 才培 养 有 着 积 成 ,来 组 织 教学 内容 和 开展 教 学 活 动 。所 以 ,从 这些 意 义 上讲 ,可
认识 到 ,大 学 理念 是 大 学 存 在 、发 展 的根 本 和 先导
核 心 ,就 是 通 过 培养 可持 续 发 展 的 人来 促 进 社 会 的 可 持 续发 展 。
(二 )大学理 念 对 现代 大 学发展 的影 响
而 终 身 教育 有 两 个 基 本 点 ,一 个 是 建立 现 代 教 育 制 度 ,即 当任 何
是 教 育的 灵 魂 和根 本 性 指 导思 想 ,对 教 育全 局 具 有 决定 性 影 响 化 。
作用 。由此可见大学理念即指 对大学教育基本问题 的深层次本
大学理念的合理整合及实践 的一体化 ,是确保大学 教育思
论做好大学生创新实践工作的理念与措施
科 技创 新 协 会 首 先 是 由 有科 技 与 发 明 制作 爱 好 的 同 学 成立 的社 团 , 时又 受学 院 团委 的管 理 。学 院 团委 安排 同
专 门 指 导 老 师 对 协 会 工 作 进 行 协 调 与 管 理 。 协 会 重 要 职
“ 上 得来 终觉 浅 , 知此 事要 躬 行 ” 纸 绝 。创 新活 动 一定 要 付 诸到 实践 中去 。怎样 做好 创 新实 践 工作 , 我认 为 要做
院 要设 立 完 善 的 奖励 机 制 ,对参 赛 的 同学 和班 级 给 予 相 应 的奖励 。 也 能带 动 同学 们 参与 到创 新 活动 中去 。条 条 这 大路 通 罗 马 , 要 同学 们能 参 与进 来 目的就达 到 了 。 只 在 学 院 团委 的指 导下 , 会 每个 学 期都 举 行 多场 关 于 协 创 新 实 践 活动 的 “ 新作 品展 览会 ” “ 新 实践 经 验 指 导 创 、创 会” 。在创 新 作 品展览 会 上 , 出往届 同学 的作 品和 展板 , 展 同学 们 看 到 精美 的而 又 充满 奇 思 妙 想 的作 品 ,肯 定会 在 心 中激 起 创新 的涟 漪 ,种 下创 新 的种 子 。事 实 也 是这 样 的, 当询 问 一些 在 大 赛 中获 奖 同学 时 , 们 当 中有 很 大一 他
量 又会 带 动 周边 的 同学 参 与到 创 新 实践 活 动 巾来 。协 会 为他 们 提供 了一 个切 磋 交流 取长 补 短 的平 台 。 协 会 每年 都举 行 一些 科技 创新 类 的比赛 与 活 动 , 学 在 生 中 间形成 一 种 浓厚 的科 技 创 新氛 围 , 映 良好 。例 如 , 反 “ 创 杯 ” 普 知 识 竞 赛 , 今 已举 办 六 届 。 比赛 分 为 初 科 科 至 赛、 预赛 、 赛 。 比赛 题 目有 科 普 知识 题 和 科 技创 新 设 计 决 题 。 比赛 以班级 为单 位 组成 各 代 表 队 ,参 与 学 生 十分 的 多 ,每次 比赛都 能 在 学 生 中 间形 成 一股 学 习科 普 知 识 的 热 潮 。特 别 是 “ 新 设 计 题 目” 创 的设 置 , 赛 同学 发 散 思 参 维 , 动 脑 筋 , 实 想 出 了很 多 “ 开 确 奇思 妙 想 ” 很 多 想 法 都 , 有让 人 眼前 一亮 的感 觉 。例如 , 在第 五 届 “ 创 杯 ” 科 科普 知 识 竞 赛 巾有 一 个 小 组 提 出 的 “ 庭 废 水 再 回收 利 用 ” 家 方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摘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是一切事业永恒的主题,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我国以科教兴国为战略目标,加大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人才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到高校,促进大学生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教育学生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全面自由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将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高校校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核心是人,离开了“人”和人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就失去其根本意义。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一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
[1]所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达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顾明远先生教育思想体系中一以贯之的一条重要思想。
“人”在顾先生的教育思想中一直处于核心位置,是一切教育活动的终极价值所系。
[2]在“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线索下,顾先生还把人的个性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教育应当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是磨灭人的个性,把人变成统一规格的工具。
他还用是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来作为区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重要标准之一。
他说:“素质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是用考试一种模式来铸造学生,而素质教育则是重视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 [3]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首先必须“以人为本”,重视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论大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大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是指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实习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之外获得实际经验和技能的教学环节。
这一环节在大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机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首先,实践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在实验课、实习实践等环节中,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实际情境中。
通过这种实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其次,实践教学环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践中,学生需要面对各种实际问题和挑战,需要动脑筋、动手能力,需要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无法培养的能力,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才能够逐步培养和提高。
同时,实践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创造性的体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实践教学环节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经验积累。
在大学期间参与实习实践,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积累相关工作经验,提前了解并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的来说,大学教育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培养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机会。
因此,大学教育中应当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 精义论者认为,在人类不断变迁的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有一套永恒不变 的核心价值。通识教育课程应以思考这 些问题为中心而设计。
2.均衡论
# 格莱(Willian Chandler Bagley) # 科南特(James Bryant Conant) # 博耶(Ernest Boyer) # 开普兰(Martin Kaplan) # 莱文(Arthru Levine)。
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概括:
# 通过提供一种共同而又广泛的教育,提 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其个性自由、 全面的发展,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 1.提高文化素养 2.促进个性发展 3.培养合格公民
三、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实施
(一)美国大学通识教育
1.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
文理学院: (1)阅读及写作 (2)数量推理 (3)外国语文
(4)七科广度要求 在下述每个领域中,至少选修一门课程: 物理学;生物学;文学艺术;历史研究; 哲学及价值;国际研究;社会及行为科 学 2.史丹福大学 # 史丹福大学明确地以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作为大学部的教育目标
# 史丹福采取学季制,要得到学士学位, 必须修毕180个学分。其中,除了主修学 系要求的专业学分以及个人自由选修的 课程之外,还包含每一个大学生都必须 满足 写作要求 均匀要求 语言要求
(4)美国大学之通识教育,一般而言,均 特重人文社会课程;但近年来,亦逐渐 在人文社会与自然科学课程之间力求其 均衡发展 (5)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之讲授,较为 活泼,科技类通识课程多有实验课,较 易引起学生兴趣
(二)日本大学通识教育
(1)以类科领域取代科目名称为规范共同 课程之依据,避免意识形态的争议 (2)重视外国语之教学(多数包含两种外 国语,应修学分占大学应修总学分的十 分性 # 系统性 # 深刻性
论“认识”与“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论“认识”与“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摘要:马克思已逝世100多年了,但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现在不但没有被人忘记,却日益深入省心。
当今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类的大学生在学校主要都是以学习专业知识为主,但马克思主义却是所有大学生所必须学习的哲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到底为什么被人们这样看重,它对当代大学生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呢?本文从马克思主义所讲述的“认识”和“实践”方面,通过学习课本知识和查阅相关文献,分别论述了它们对大学生的作用、它们的联系以及它们的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大学生认识实践意义正文:作为大学生,除了要在专业学科扎实知识和非专业领域充实自己以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时代背景的变化,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也表现出自身的特点。
虽然政治状况和主流思想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诸如诚信度降低,趋于功利化、庸俗化,尊师重道的风气逐渐淡化等思想道德问题也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那么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本质,在认识下实践从而改造世界。
只有做到认识与实践相统一,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合格、优秀的大学生。
认识方面当代大学生在实践方面或许没有很好的条件,但在认识方面却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要怎样的认识自身。
这又牵引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认识论。
因为只有认识了世界,才能有世界观,然后才引发了人生观从而认识自己。
同时,我们在中国古代哲学之中,也离不开一些对“认识”的观点。
比如孔子的“生而知之”,老子的“不出户,知天下”等名言。
先不论这些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理论,他们讲的都是一个“知”字。
也就是“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说道:认识是人特有的现象。
人的认识活动是由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其中又说道: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相互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认识关系,即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时间关系,即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价值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学术自由理念及其在我国大学的实践研究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学术自由理念及其在我国大学的实践研究姓名:鄢翠霞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高等教育学指导教师:***20070203摘要在大学发展历史中,学术自由是一个永恒的思想命题。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现实情况下,加强对大学学术自由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推动我国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世纪大学在早期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
后来由于经院哲学的影响,大学存在的合法性受到挑战。
在洪堡、费希特等自由哲学思想家的领导下,1810年创立的柏林大学将学术自由定为办学的基本原则,实行教学自由,学习自由,独立探索,自由研究,这为现代大学树立了一个典范,大学由此走上了复兴之路。
在对学术自由的内涵、国内外学术自由的历史演进、存在的哲学基础、基本特征以及影响我国大学学术自由实现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后发现,我国大学的学术自由不论在形成时间,还是内容以及法律保障上都有不同于西方学术自由的特征。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追溯了学术自由的起源及其在西方大学的历史演进和在我国大学的历史沿革,从现实的角度对学术自由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界定,并探讨了学术自由的影响因素、价值和意义,在分析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学术责任、大学精神、学术规范和学术自律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学术自由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在我国大学实现学术自由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学术自由 大学发展 大学理念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cademic freedom is an eternal proposition. With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 it has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improvement of university academic level and realiz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th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After analyzing the meaning, the history, the basic character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freedom,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alization of academic freedom in China, the author finds the academic freedom in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Universities enjoyed ample academic freedom in Early Middle Ages. However, affected by the scholasticism, the legal status of universities' existence met with challenges. Under the lead of free philosophy thinkers such as Humbolt , Fichte. J. G. and some others, Berlin University which was built in 1810 made academic freedom as the basic principle in running school, teaching freedom, learning freedom, research freedom and independent exploration. Berlin University set an example for modern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on the one hand, the origination of academic freedom and it’s evolution in western and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traced back from historical angle;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cept, factors, the valu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academic freedom are discussed from practical angle.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n relations between academic freedom and academic autonomy, academic responsibility, university spirits, academic standard, academic self-discipline etc., some measures for the realization of academic freedom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put forward in accordance with realization of academic freedom.Key words: Academic Freedom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The ideal of university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念与实现依据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念与实现依据随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社会实践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学生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的了解社会、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承诺,提升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从理念与实现依据两方面展开阐述。
一、理念1.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实践教学形式,即通过实际行动去学习理论知识,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是一种学理论、做实践的高效途径,能够帮助大学生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深刻体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更真切地领悟社会工作和实践的内容和技能,在实践中加深对学科的理解,感受到自己对社会的影响力。
2.提升个人能力。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全面的能力训练,能够帮助大学生发展和提升个人能力,如沟通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通过实践中的体验与探索不断锤炼自身的能力,使大学生在学术、社交、生活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3.培养社会承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要求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教育方式,这种主动性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负责任的作风,习惯性的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就体现了学生对社会的承诺,这种承诺不仅能够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而且也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实现依据1.根据大学生个人兴趣选择合适的实践项目。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需要选择与自己专业或兴趣相关的实践项目去实践,这样可以靠个人兴趣来支撑本身的实践活动,切实体验社会生活,收获个人成长。
2.选择合规的实践机构, 注意安全问题。
一些非正规的实践机构会涉及到安全问题和未经授权的实践活动,为此,做大学生社会实践需要选择合规的实践机构,保证参加的实践项目是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的,第一实际可行的,掌握安全规范尤为关键,还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遵守相关的规范和原则。
3.认真总结和反思。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方法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已经成为了当今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理念1.培养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现代社会中,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大学生应该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实,理解社会发展趋势,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社会进步。
2.掌握实践技能社会实践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和知识,增加实践经验。
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增强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3.激发创新思维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需要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各种问题,这是促进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教育方法1.提高社会意识在教育实践中,不仅要注重教育个人能力的提高,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
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让学生了解社会和人类生活,从而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合理的拓展和使用社会资源。
2.注重团队协作实践教育不仅在于个人能力的提升,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协作,分享与交流是很重要的教育方法。
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教育中自发组织、创新实践,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和能力,增强彼此的信任感和责任感。
3.强化反思过程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一点是单纯的完成任务并不是唯一的目标,如何在实践中理性思考,积极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改进实践方法和提升实践成果甚至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最终是教育实践的重要课堂。
4.适度引导在实践教育中,适当引导学生的行为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和方法,接受正确的观念教育,努力实践社会实践的主要目标,引导学生寻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实践机会,帮助学生有效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使实践更加顺利,有效避免伤害和风险。
高等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为例
高等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为例高等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理念与实践——以清华大学为例引言:美育(Art Education)作为一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学科,逐渐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
美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旨在培养学生亲近艺术、欣赏美学,促进学生创造力和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本文以清华大学为例,探讨高等院校美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与实践。
一、理念篇1. 价值观培育高等院校的美育课程体系建设应该以培养学生艺术价值观为核心。
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注重学生基本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性、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为目标,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2. 实践创新美育课程应该以实践为基础,通过丰富多样的授课方式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融入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 跨学科融合高等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应该倡导学科间的融合,形成跨学科的学习环境。
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倡导艺术与科技、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引导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中发展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二、实践篇1. 专业课程设置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通过精心设计的专业课程,全面培养学生的美育能力。
其中,美学基础课程注重学生对美学理论的掌握和理解;艺术史课程引导学生对艺术历史的把握和鉴赏;实践性课程如美术、音乐、舞蹈等帮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艺术创作水平。
2. 实践活动组织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通过各类实践活动组织,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开设艺术社团和艺术工作坊,组织艺术创作交流和展览,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和观点;组织艺术讲座、工作坊和实地考察等活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和知识面。
3. 课堂互动教学清华大学美育课程体系注重课堂互动教学,通过艺术欣赏、作品分析、团队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加强实践性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加强实践性正方,应该加强实践性。
首先,实践性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性学习,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正如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不是学习方法,而是学习生活。
”只有通过实践性学习,学生才能真正地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其次,实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性学习中,学生需要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是无限的。
”只有通过实践性学习,学生才能够培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最后,实践性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现实社会中,雇主更加看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
加强实践性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加强实践性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实践性教育,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反方,不应该加强实践性。
首先,加强实践性教育会导致学生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现代社会,理论知识同样重要,它是实践的基础。
如果过分强调实践性教育,学生可能会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导致他们在实践中缺乏深度和广度。
其次,加强实践性教育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在学校教育已经十分繁重的情况下,加强实践性教育会使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沉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过度的负担,会使人的生活变得苦不堪言。
”。
最后,加强实践性教育并不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在现实社会中,雇主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是单一的实践能力。
加强实践性教育可能会使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反而影响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加强实践性教育可能会导致学生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并不一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时代,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不可忽视的趋势。
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国际化是当前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介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并探讨在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之策。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在世界范围内相互联系和合作的基础上,以扩大学生知识、提高人员素质为目标,推进高等教育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现代高等教育。
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大,为了追求教育质量和提升影响力,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普遍趋势。
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目前有多种观点,其中最为知名的是迈克尔·波尔多弗的“世界类大学”的概念。
他认为,国际化的高等教育应该建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批世界一流的大学,这些大学能够在全球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在各个领域显示其实力。
同时,还有学者提出了“大师制”、“服务型教育”、“跨国教育”等理念,这些理念尤其是“服务型教育”更加注重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践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机构的合作等方面。
具体而言,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高校通过开设多式语种教学、搭建基于MOOCs的远程学习平台等方式,探索资源共享的模式,从而扩大国际影响力。
在教育质量提高方面,高校重视引进国外知名教师,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方式,在学术水平上提高知名度。
此外,高校间的合作也是国际化的主要表现,如合作办学、双重学位、联合科研等形式,促进不同国家高校之间的互动与合作,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人才流失、文化冲突、资源不足等一系列挑战。
首先,高等教育国际化加速了全球人才流动,使得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优秀人才集中流失。
其次,高校间不同文化的差异和冲突也是国际化的难点之一。
大学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与实践
大学教育的终身学习理念与实践在当今社会,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大学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在其中扮演着引导学生终身学习的关键角色。
本文将探讨大学教育中的终身学习理念以及如何将其付诸实践。
一、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理念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下持续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性。
它打破了传统教育中把学习局限于特定年龄段和特定场景的思维方式,强调学生应该在整个生命周期中追求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不断积累。
大学教育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持续学习的动力。
学生不仅仅要通过课程学习获取专业知识,还应该培养对新知识的渴求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这样的终身学习理念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就业市场。
二、大学教育中的终身学习实践1. 提供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大学可以通过建立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持续学习的机会。
这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艺术工作室等学习设施,以及开设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学术活动。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大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意识。
2. 强调学习过程的能力培养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
这涉及到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
大学可以通过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术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 推广学术合作和交流学术合作和交流是促进终身学习的重要途径。
大学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机会,鼓励他们与其他学生、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拓宽学术视野,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通过学术合作和交流,大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术热情。
4. 引导职业规划和个人发展大学教育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提供相关的支持和指导。
大学可以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职业咨询服务等,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制定个人职业发展计划。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念与实现依据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念与实现依据一、中西方教育理论古往今来,中西方不少思想家、教育家关于实践对育人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思想。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实施道德教育过程中,孔子反对空洞的道德说教,强调在实践中去体会“仁人”和“君子”的内涵。
荀子在论及知行关系时认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明确肯定了行的重要性。
程朱理学派主张“格物致知”,按照朱熹的解释,“物”就是“事”,“格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参与的社会实践越多,所明的社会之“理”也就越多。
明末清初的大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力行而后知真”,强调在“力行”中获得真理。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也曾提出“好学力行”的灼见。
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反对传统的呆读死记的教学方法,提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8世纪法国教育思想家卢梭在其自然教育理论中强调劳动教育,视劳动教育为培养新人不可缺乏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明确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20世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主张采用“从做中学”的方法改造传统的教育方法,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重要教育思想。
在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看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由德、智、体、美、劳五育构成,劳动既是学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途径。
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社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获得,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社会属性的习得离不开人的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社会化既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8-08-15 [基金项目]浙江省 2016年高校重大人文社科项目攻关计划重大招标课题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2016ZB004)。 [作者简介]张宝歌[通讯作者](1973-),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
大学理念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是“大学 是什么”的理性思考;大学实践是人们基于一定时 期大学理念 的 基 础 上 的 实 践 行 为,是 “大 学 做 什 么”的现实选择。随着“理性主义大学理念”逐渐衰 弱,“实用主义大学理念”不断变异,“功利主义大 学理念”的日益呈现,大学在社会互动中暴露的问 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大学在变革与发展中呈现出大 学理念与大学实践的认知与行为错位、供需关系错 位、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错位等问题,引发学界的 深刻反思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探索大学理念指导 下的大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大学组织及其运 行的复杂性,大学实践应基于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大学实践应实现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和大学实践应满 足什么样的社会需要等问题成为大学必须面对和解 决的问题。
一、大学实践应基于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人是大学发展的基础,大学是人发展的载体。
大学理念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相互融合、相伴而生。 大学不是用理念指导人的成长,而是人的理念赋予 大学以生命。究其根源,人的发展是大学理念形成 的基础。“在理念世界中,所有变化的、看得见的 和短暂的事物都存在着自己不变的、非物质的和永 恒的形式”[1]。因此,大学是人的生存理念由具体 化向抽象化,个体化向群体化,个性化向共性化的 迁移。可以说,大学理念包含了哲学视角的理论理 念和教育学视角的实践理念,大学办学理念是大学 实践理念的综合反映。大学办学理念的问题主要体 现在办 学 过 程 中 产 生 的 实 际 问 题, 如 学 校 办 学 目 标、类型、层次和学科定位等。
基本理论、高等教育。韩嵩(1994-),男,辽宁沈阳人,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 29—
托。大学不是没有理念,而是没有了大学理念自由 发展的空间;大学不是没有理论,而是理论来不及 实践,导致大学丧失了自身理念的理论创造和社会 实践。大学从不缺少理念,也不缺少研究理念的理 论,更不缺少理念指导下的实践。大学面对阶段性 发展困惑,理论者、管理者和实践者都认为大学缺 少理念,可以 说, 大 学 理 念 的 研 究 从 未 间 断 和 停 滞。大学之所 以 会 产 生 和 发 展, 就 是 基 于 某 种 理 念,因此,大学理念就是社会人发展的理念。当前 大学理念的理论和实践,一直围绕着大学的本质及 其办学 规 律 进 行 哲 学 思 考, 核 心 就 是 要 不 断 厘 清 “大学是什么,大学做什么,办什么样的大学和怎 样办大学”的问题。面对大学理念理论认识、社会 实践的迷茫和分歧,理论者、管理者和实践者一直 “雾里 看 花 ”, 而 成 为 评 论 者 和 被 评 论 者, 在 大 学 理念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之余,会陷入理论的 思考和现实的反思。
当我们讨论大学实践的时候,一直绕不开的话 题是“大 学 实 践 理 念 缺 乏 ”的 问 题, 一 直 没 有 说 清 楚的是 “大 学 理 念 和 大 学 办 学 理 念 ”。 事 实 上, 我 们混淆“大学 理 念 ”和 “大 学 办 学 理 念 ”说 明 我 们 对 大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偏差,分不清理想大学 和现实大学之间的差距。大学办学过程中,需要承 载太多的理性内容,而忽视社会发展需求,大学的 发展及办学者对大学理念的认知和体验存在差异, 导致办学中盲目攀比,盲目跨越式发展,使许多大 学在攀比和跨越的过程中,迷失方向,丧失自我, “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千校一面和千篇一律,没 有特色、没有个性”[2]。理想大学要求我们充分考 虑大学 的 自 然 属 性。同 时 更 要 兼 顾 大 学 的 社 会 属 性,而现实大学考虑更多的是大学的社会属性,大 学办学理念受到更多的社会因素制约。尽管我们意 识到大学已经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但是办学过程中 却被这 种 功 利 性 大 潮 推 动, 这 就 是 大 学 面 临 的 困 境,也是学 者 们 不 断 呼 吁 的 “大 学 的 传 承 与 守 望 ” 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世界上一些历史悠久的名校 地位越来越低,甚至越来越不像自己的过去,不是 因为其创新能力下降了,而是因为其守成能力丧失 了”[3],大学在其办学过程中,如何寻找和建构更 合理的办学理念,并以此来指导大学实践,对处于 办学理念困惑中的大学来说是重中之重。
第 1期 2019年 1月
Hale Waihona Puke 现代教育科学 ModernEducationScience
No1 Jan.2019
论大学理念的实践性
张宝歌,韩 嵩 (宁波大学,浙江 宁波 315211)
[摘 要]长期以来,大学理念成为“高位概念”,大学实践在缺乏大学理念指导下呈现出认知与行为错 位、供需关系错位、利益相关者价值诉求错位等问题。大学实践应基于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应实现什么样 的培养目标和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要等成为大学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而大学理念、大学办学理念和 大学实践理性认知的统一,大学管理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价值诉求的统一,国家、社会和市场利益选择 的统一是探讨大学理念与大学实践统一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理念;大学办学理念;大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9)01-0029-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9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