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上学期素质测试语文试题
2013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3年高考安徽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
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像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
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
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的句子。
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
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
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
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
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
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
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
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
这意味着,从“你不可说谎”这条准则可追溯到这样的要求:“人类的生活应当受到保护”和“苦痛和悲伤应当尽可能减少”。
2013年高考语文安徽卷-答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答案解析1.【答案】B【解析】A.“不充分表达个人感情”错,原文是“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C.科学家都……范围扩大,应该是“追求真理的科学家”;D.不是“概念”,而是“特点”。
【考点】重要句子含意2.【答案】B【解析】A“从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是‘真的或者假的’这一特征推导出科学的思维方式的另外一个特征”错,于文无据。
C.“最后重点明确伦理公理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错,于文无据。
D.“全文意在明确伦理公理同科学公理在构建和验证过程中是有本质差别的”错,原文是“伦理公理的建立和考验同科学的公理并无很大区别”。
【考点】章结构,文章思路3.【答案】D【解析】“被人们自觉接受并运用于丰富自我情感、打好知识基础等方面”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人们会把它们作为自己在大量个人感情经验方面打好基础的东西而接受下来”。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4.【答案】D【解析】由:动词,听凭,听任。
【考点】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5.【答案】D【解析】D.两个“所”都是代词,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A.副词,乘机/介词,因为;B.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转折,却;C.连词,表承接,于是/连词,表转折,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6.【答案】B【解析】本题考“南越君民同心”于文无据。
【考点】内容要点,心意思7.【答案】(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发迹,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3)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解析】本题涉及理解文言句式和词类活用,翻译时注意联系上下文,力求做到“信。
达、雅”。
考生要树立采分点的意识。
第(1)句注意“捐”“区”“且”等词的翻译;第(2)句注意“王”“何遽”等词的翻译;第(3)句注意“无足”“日”等词的翻译。
2013届高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含答案)
2013届高考语文模拟考试题(含答案)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201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青年来到大学,不是为了学习怎样成为社会机器中一个更有效的齿轮,而是为了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
梭罗说,一棵树长到一定的高度,才知道怎样的空气更适合。
人也是如此。
而大学,就是要将适合的空气置于青年鼻尖。
②在适合的大学空气中,最重要的事就是思维训练。
掌握知识或参与社会实践,不过是训练思维的必要条件。
如何让青年用自然科学家、社会科学家或人文学者的方式来思考,才是大学的要义。
一个人读大学,不是为了被各种事实塞满头脑,而是要提高自己的心智,培养有效思考的能力、交流思想的能力、逻辑判断的能力以及辨别价值的能力。
③相应的,大学精神也呼之而出,那就是自由、通识及德性。
④金耀基尝言,一部世界大学的历史,可说是一部争学术独立自由的历史。
大学之独立自由,并非理所当然,而是相当脆弱的。
咄咄逼人的权力是它的敌人,巧言令色的功利是它的对手,匍匐在地的庸俗是它的威胁。
蔡元培深刻认识此点,故说:“思想自由之通则,正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⑤自由独立是通识的基础,后者又反过来加强前者。
在教育中排除掉通识,则摧毁其生命。
致力通识教育,是世界范围内有抱负的大学的重要目标。
关于通识教育,l946年华盛顿大学诺斯兰教授的定义是:“其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种事物的本质。
”⑥就在诺斯兰写出这段话的头一年,1945年,哈佛大学推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开篇引用了修昔底德和柏拉图的话。
2013高考真题语文安徽卷
绝密★启用前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学所研究的是那些被认为是独立于研究者个人而存在的关系。
这也适用于把人本身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科学陈述的对象还可以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概念,想在数学中就是那样。
我们不一定要假设这种概念是同外在世界里的任何客体相对应的。
但是,一切科学陈述和科学定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们是“真的或者假的”(适当的或者不适当的)。
粗略地说来,我们对它们的反应是“是”或者是“否”。
科学的思维方式还有另一个特征。
它为建立它的贯彻一致的体系所用到的概念是不表达什么感情的。
对于科学家,只有“存在”而没有什么愿望,没有什么价值,没有善,没有恶;也没有什么目标。
只要我们逗留在科学本身的领域里,我们就决不会碰到像“你不可说谎”这样一类句子。
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内心受到像清教徒一样的那种约束:他不能任性或感情用事。
附带地说,这个特点是慢慢发展起来的,而且是现代西方思想所特有的。
由此看来,好像逻辑思维同伦理毫不相干。
关于事实和关系的科学陈述,固然不能产生伦理的准则,但是逻辑思维和经验知识却能够使伦理准则合乎理性,并且联贯一致。
如果我们能对某些基本的伦理命题取得一致,那么,只要最初的前提叙述得足够严谨,别的伦理命题就都能由它们推导出来。
这样的伦理前提在伦理学中的作用,正像公理在数学中的作用一样。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该说谎?”这类问题是无意义的。
我们所以觉得这类问题是有意义的,是因为在所有这类问题的讨论中,某些伦理前提被默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于是,只要我们成功地把这条伦理准则追溯到这些基本前提,我们就感到满意。
在关于说谎这个例子中,这种追溯的过程也许是这样的:说谎破坏了对别人的讲话的信任。
而没有这种信任,社会合作就不可能,或者至少很困难。
但是要使人类生活成为可能,并且过得去,这样的合作就是不可缺少的。
安徽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一)语文试题
安徽省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一)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时代呼唤诗歌的担当谢冕写诗的人多,作品更多,频繁举行的研讨会和首发式、层出不穷的诗集和诗刊、名目繁多的评奖和层次不同的诗歌节,在中国文艺界,诗歌可谓夺人耳目。
令人惊异的是,面对诗歌的这种局面,除了那些写诗的人在那里自我欣赏,在诗人圈子以外,却是赞誉之声甚少而不满的言谈居多。
上世纪90年代以后,诗歌创作的确存在一些盲点,一些误区。
数量多、产量大并不等于质量高、影响深远,热闹并不等于繁荣。
我们在造就了丰富的同时,也造就了贫乏。
因此,我一直强调:慎言繁荣。
首先,个人化取代群体意识,的确恢复了诗人主体的自由属性,从而使诗人的自我表现成为一种常态。
诗歌创作的个人化无疑是对诗歌性质和规律的再确认。
它象征着历经曲折之后的诗学认知的进步。
诗人的自我省悟和内心开发没有过错,但是当这种倾向成为非此不可的潮流,其流弊就是显而易见的。
诗歌个人化的成果确实被滥用并极端化了,它使一些诗人误以为诗歌的职责只在于表达个人内心的碎片,甚至形成了内心与外界的阻隔以至“短路”:相当多的诗歌忘却自身以外的世界,而只沉迷于自说自话,诗歌于是成为仅仅表现个人私语与梦呓的专用形式。
其次,新诗建立之后对于诗的音乐性与节奏感的忽视乃至取消,这已是一个历史陈案,松散而直白的语言荡涤了诗歌本有的意趣与韵味。
后朦胧诗时代对口语化的片面提倡,加速了诗歌的语言平面化与粗鄙倾向,诗歌创作中充斥着“今天我去找你,你妈说你不在”之类的所谓诗句,把新诗仅存的一点诗意剥夺殆尽,人们有理由怀念并呼吁本来属于诗的那些优美的语言、高雅的意境、悠长的韵味,以及鲜明的节奏,这些诗的基本属性的回归,的确,诗歌写作从来都是一种个人的行为。
尊重这种写作的独特性,是维护诗的神圣感的最起码的准则。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安徽省黄山市2013届高三(屯溪一中等)三校联考语文试题
安徽省黄山市2013届三校联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在文艺低俗化现象背后,既有社会大潮的裹挟,更有文艺自身的原因,其中包括文艺观念上的根本误区,亟需我们反思。
反映生活不等于放弃精神坚守。
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往往被曲解演绎为生活是怎样的,文艺也就是怎样的。
问题在于,文艺毕竟不能照搬生活,这里有文艺家的主体性以及价值立场和审美态度问题,他的价值选择和审美判断问题,还有他的艺术良心和责任感问题。
艺术家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和选择反映对象,在创作中要表现自己的情感评价和审美理想,即便是反映生活中那些庸俗、低俗、丑陋现象,也不能没有审美批判和价值导向,以往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已经给了我们足够多的启示。
然而有些人故意回避这些问题,要么不承认低俗,要么将这种低俗归为社会问题而不是自己的责任。
将文艺审美简化为娱乐,再偷换为游戏,沦为搞笑。
这样一来,文艺审美应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就被悄然抽空了,变成了专给人提供即时快感的玩乐。
为了逗你玩、逗你乐,将娱乐变成“愚乐”和“傻乐”,如此“审美”,文艺岂能不滑向庸俗和低俗的泥潭!文艺大众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国文艺的发展方向,它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
问题是,“通俗化”很容易变成庸俗化、低俗化。
正如鲁迅在《文艺的大众化》一文中所说:“若文艺设法俯就,就很容易流为迎合大众,媚悦大众。
迎合和媚悦,是不会于大众有益的。
”满足群众需要,并不意味着就要“俯就、迎合、媚悦”。
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既需要满足也需要引导。
健康的文艺有助于培养人的健康情趣,而低俗的文艺必然诱发人的低级趣味。
真正的文艺大众化,大众本来应拥有主体性和自主性,是能够主动参与的,然而在当下的文化市场里,大众并没有获得这样的自主权,他们只是被动的消费者。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当今社会文化发展趋势,这意味着要更多面向消费市场和大众需求,更多考虑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这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文化产业化是否意味着不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和不顾社会效益?按某些人的逻辑,似乎“文化事业”才有承担社会责任和考虑社会效益的义务,而“文化产业”则只需追求经济效益,所谓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可以完全撇开。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安徽卷)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语文【总评】2012年普通高考安徽卷语文科目的试题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理念》,符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的要求,与往年试题相比,具有鲜明特色。
一、稳中有变本套试卷难度适中,稳中有变。
一直是安徽试卷语文试题的特色。
今年高考语文试卷从结构和分值上看,与往年没有大的变化,第一卷仍然为阅读题,66分,第二卷表达题,84分,总共150分。
从考点和题型上看,也基本延续了2012年的试题模式,如第一大题考论述类文本,题目的设计也与2011年基本相同,涉及结构思路、信息整合,将理解词语改成理解句子;文言文的考查依然是实词、虚词、信息整合、翻译句子等,这些都保证了试题的相对稳定。
但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今年试卷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新的亮点,论述类文本选择了爱因斯坦的论文,在文言文的选材上,将《说苑》与《史记》对比阅读。
诗歌选择了韦应物和赵秉文的诗对比阅读;词语没在纯考成语,不再间杂词语;作文采用名人名言材料,通用题进行了创新,将压缩、连贯、得体与设置展板、欣赏书法、劝导交通等日常应用场景密切联系,设题新颖,令人目耳一新,体现了今年语文试题的明显变化,有利于进一步引导课程改革和中学语文数学。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贴近考试实际的同时,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地域色彩。
试题首先在材料的选取上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涉及到了幸福感、舌尖上的中国、心理健康、航母、留守儿童、城镇化等热点话题,材料新颖,时代性极强。
论述文选择爱因斯坦论文,以科学的角度看伦理学,具有国际视野,文学作品描写桐庐,富有地方色彩。
试卷中体现出的这些特色,有助于引导考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关注社会,关注时代,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考查考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第三大题文言文实词考查了“亲戚”“反覆”“由”的词义,虚词考查了“因”“而”“乃”的意义和用法,这些考点都在“考试说明”的要求范围之内,都是考生比较熟悉的。
2013安徽省高考语文试卷试题及答案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家质检总局制定的《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即日起开始施行,值得注意的是,该规定首次提出保修期不低于三年。
B.东方白鹳是一种体态优美的大型涉禽,其羽毛亮如白雪,腿脚鲜红艳丽,覆羽和飞羽黑中的闪亮。
白、红、黑结合得如此高妙,令人惊叹。
C.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D.重庆商品展示交易会今日在国博中心开幕,农产品展区众多商户在现场批发促销,副食品展区买一送一等优惠活动也比比皆是。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暂时zàn 埋怨mái 谆谆告诫zhūn 引吭高歌hángB.豆豉chǐ踝骨huái 踉踉跄跄cāng 按图索骥jìC.梗概gěn 删改shān 炊烟袅袅niǎo 明眸皓齿móuD.搁浅gē解剖pōu 鬼鬼祟崇suì不屑一顾xiâ3、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棱角/菱形窒息/对峙稽首/稽查B.侥幸/阻挠绚烂/驯服称职/职称C.塑料/朔风叫嚣/发酵本末倒置/倒行逆施D.延伸/筵席瓦砾/罹难挑三拣四/挑拨离间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首届“书香之家”颁奖典礼,是设在杜甫草堂古色古香的仰止堂举行的,当场揭晓了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企业、书香社区等获奖名单。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市旅游局要求各风景区进一步加强对景区厕所、停车场的建设和管理,整治和引导不文明旅游的各种顽疾和陋习,有效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
D.《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是首次四川针对贫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将精准扶贫确定为重要原则,从最贫困村户人手,让老乡过上好日子。
2013届高三语文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安徽省联盟(安徽第一卷)2013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试题 语文
安徽名校联盟2013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座位号、姓名。
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考场座位号、姓名”与考生本人考场座位号、姓名是否一致。
2.第Ⅰ卷的1~6题和第Ⅱ卷15~17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出其他答案标号。
第Ⅰ卷(不含1~6题)和第Ⅱ卷(不含15~17题)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烟花所展示出来的美是一种人见人爱的形式美,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外在形式具有极大的召唤力、感染力、亲和力。
不过也必须明白,我们说烟花美侧重形式美,“侧重”,并非“只有”。
并不是说烟花美只有形式的美,而无内容的美。
烟花美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它不仅有形式的美,也会有内容的美。
不过,它的美的内容极为普泛、概括,显得十分隐蔽、朦胧、抽象。
诚如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说的,所谓形式美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的理解,这里讲的“意味”就是它的内容,这些内容之所以会抽象、朦胧、普泛、不具体,是由于它的内容早已经积淀在形式之中,人们只要见到这种形式,就自然地会感悟它所蕴涵的内容,很快地悟出它的“意味”。
这种内容又是如何积淀到“形式”上去的呢?形式美是内容向形式积淀的产物。
或者说它是从许多美的事物的外在形式中概括与演变而来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形式美形成的这一过程,我们就以烟花中出现的最多的也是中国人最喜欢的一种颜色——红色为例,来作些具体说明。
红色,在人类童年的原始社会里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等实践活动是直接联系的。
火焰是红色的,火与红是直接联系的。
此外,红色还与太阳以及人的生命有关系。
2013年高考真题——语文(安徽卷)解析版 Word版含答案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根保通据护过生高管产中线工资敷艺料设高试技中卷术资0配料不置试仅技卷可术要以是求解指,决机对吊组电顶在气层进设配行备置继进不电行规保空范护载高高与中中带资资负料料荷试试下卷卷高问总中题体资,配料而置试且时卷可,调保需控障要试各在验类最;管大对路限设习度备题内进到来行位确调。保整在机使管组其路高在敷中正设资常过料工程试况中卷下,安与要全过加,度强并工看且作护尽下关可都于能可管地以路缩正高小常中故工资障作料高;试中对卷资于连料继接试电管卷保口破护处坏进理范行高围整中,核资或对料者定试对值卷某,弯些审扁异核度常与固高校定中对盒资图位料纸置试.,卷保编工护写况层复进防杂行腐设自跨备动接与处地装理线置,弯高尤曲中其半资要径料避标试免高卷错等调误,试高要方中求案资技,料术编试5交写卷、底重保电。要护气管设装设线备置备4敷高动调、设中作试电技资,高气术料并中课3中试且资件、包卷拒料中管含试绝试调路线验动卷试敷槽方作技设、案,术技管以来术架及避等系免多统不项启必方动要式方高,案中为;资解对料决整试高套卷中启突语动然文过停电程机气中。课高因件中此中资,管料电壁试力薄卷高、电中接气资口设料不备试严进卷等行保问调护题试装,工置合作调理并试利且技用进术管行,线过要敷关求设运电技行力术高保。中护线资装缆料置敷试做设卷到原技准则术确:指灵在导活分。。线对对盒于于处调差,试动当过保不程护同中装电高置压中高回资中路料资交试料叉卷试时技卷,术调应问试采题技用,术金作是属为指隔调发板试电进人机行员一隔,变开需压处要器理在组;事在同前发一掌生线握内槽图部内纸故,资障强料时电、,回设需路备要须制进同造行时厂外切家部断出电习具源题高高电中中源资资,料料线试试缆卷卷敷试切设验除完报从毕告而,与采要相用进关高行技中检术资查资料和料试检,卷测并主处且要理了保。解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测试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日期:2013年2月17日上午9:00~11:30)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救灾机制纵观我国历史,发生自然灾害后的救灾职责,主要是由政府承担。
大致可分为朝赈和官赈两类:朝赈由中央朝廷主持,通常会对灾害地区拨发粮款、赈粜,灾后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措施来恢复民生;而官赈是由地方官主持,在地区性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动用地方库藏钱粮赈济救灾的活动。
另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着由民间义士自愿捐粮捐款赈济灾民的义赈活动。
当大灾发生时,政府积极地履行救灾职能,而民间义赈则成为朝赈和官赈的有力补充。
这种官民互补的救灾方式,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从救灾过程来看,古代救灾可分为灾前预防、灾中救助和灾后救济三个阶段,政府通过创立各种制度和采取各种措施,以完善救灾机制。
灾前预防措施主要是建立粮食仓储制度,包括官方设立的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以及民间白发集资设立的义仓。
此外政府兴修水利,加强气象监测,以及建立粮价呈报制度也是颇具效能的防灾措施;灾中救助指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官方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救助措施,例如建立严格的报灾制度等;而灾后救济则是古代救灾机制的核心部分,主要有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等措施,基本上是对灾年发生时灾民的赋税义务进行减免。
从救灾措施来看,我国古代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方式。
典型者如赈济,即发生严重灾情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国家向灾民无偿发放救济钱物的行为。
除此之外,历史上还存在着以工代赈、移粟就民、移民就粟以及劝奖社会助赈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以工代赈是指官府让灾民参与国家建设,如兴修水利工程,从而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而移粟就民则是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灾区,或利用市场调剂手段实现粮食向灾区的流动;所谓的“移民就食”,则是指在灾害严重的地区和年份,官府颁布相关政策法令,组织引导灾民有序流动,到粮食丰裕地区就食糊口。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测试语文 含答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请考生在答题卡上书写答案,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的救灾机制纵观我国历史,发生自然灾害后的救灾职责,主要是由政府承担.大致可分为朝赈和官赈两类:朝赈由中央朝廷主持,通常会对灾害地区拨发粮款、赈粜,灾后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措施来恢复民生;而官赈是由地方官主持,在地区性自然灾害发生之后,动用地方库藏钱粮赈济救灾的活动。
另外,我国历史上还存在着由民间义士自愿捐粮捐款赈济灾民的义赈活动。
当大灾发生时,政府积极地履行救灾职能,而民间义赈则成为朝赈和官赈的有力补充.这种官民互补的救灾方式,能够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使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点。
从救灾过程来看,古代救灾可分为灾前预防、灾中救助和灾后救济三个阶段,政府通过创立各种制度和采取各种措施,以完善救灾机制.灾前预防措施主要是建立粮食仓储制度,包括官方设立的常平仓、社仓、惠民仓等,以及民间白发集资设立的义仓。
此外政府兴修水利,加强气象监测,以及建立粮价呈报制度也是颇具效能的防灾措施;灾中救助指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官方所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救助措施,例如建立严格的报灾制度等;而灾后救济则是古代救灾机制的核心部分,主要有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等措施,基本上是对灾年发生时灾民的赋税义务进行减免。
从救灾措施来看,我国古代已经衍生出了丰富多样的救灾方式。
典型者如赈济,即发生严重灾情后,为了及时帮助灾民渡过难关,国家向灾民无偿发放救济钱物的行为。
除此之外,历史上还存在着以工代赈、移粟就民、移民就粟以及劝奖社会助赈等独具中国特色的救灾措施:以工代赈是指官府让灾民参与国家建设,如兴修水利工程,从而获得相应的赈济钱物;而移粟就民则是从外地调运粮食支援灾区,或利用市场调剂手段实现粮食向灾区的流动;所谓的“移民就食”,则是指在灾害严重的地区和年份,官府颁布相关政策法令,组织引导灾民有序流动,到粮食丰裕地区就食糊口.另外,古代政府也意识到单靠官方力量救灾的不足,因此采取了多种措施来劝奖社会助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高三测试语文答案 含答案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测试·语文答案一、(共9分)1.D(“规定犯罪人可以因其义赈行为折赎罪行”是宋代才有的,不是始终采取的措施)2.C(A“灾后则采取免除、缓征租赋等措施来恢复民生”是朝赈的内容;B“灾蠲、减征和缓征赋税”是对灾年发生时灾民的赋税义务进行减免;D“救灾程序可分为报灾、勘灾、审户和发赈几个步骤”是清朝的制度)3.B(A“民间力量和官府力量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不正确,民间力量起补充作用;C“到了清代,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法制化的救灾程序”我国法制化的救灾程序早就形成;D“避免冒领赈灾物资”的是发两联赈票。
)二、(共33分)4.B(加:凌驾)5.A(A:都是介词,“在”;B:①转折连词,“可是”,②词尾,“……的样子”;C:①介词,“凭借”,②目的连词,“来”;D:①连词,表顺承,②连词,表并列。
)6.C(士民到大府门前不是不满意镇台、道台的做法,而是要为他们鸣不平。
)7.⑴现在被称为贤能卓越出众的人,不是书生就是狱吏,只是可以治理太平盛世的普通人罢了。
⑵镇台、道台获罪,谁敢对上和上级官府抗争,对外和凶悍的洋人结怨呢?⑶古代有捐献家产解除国难、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他们难道不是大丈夫吗?8.⑴因夜深风雨交加,天气突变,难以入眠而感到愁苦;⑵因身体患病,没有痊愈而感到愁苦;⑶因为受当权者压制,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而感到愁苦。
(每一点2分,任答两点都可得满分,意思接近即可。
)9.⑴直抒胸臆,首联直接抒发了诗人在风雨之夜的强烈愁苦;⑵用典,颔联运用了“庄周化蝶”和“杯弓蛇影”的典故表现了诗人夜半乍醒感受;⑶反衬,颈联描写了灯芯结花的景象,以报喜的灯花反衬自己内心的愁苦。
(每一点2分,任答两点都可得满分,手法判断必须准确,应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10.甲:⑴凝绝不通声渐歇⑵别有幽愁暗恨生⑶此时无声胜有声⑷银瓶乍破水浆迸⑸铁骑突出刀枪鸣⑹曲终收拨当心画乙:⑴形影相吊⑵身世浮沉雨打萍⑶落霞与孤鹜齐飞⑷衡阳雁去无留意⑸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⑹石破天惊逗秋雨三、(共24分)11.⑴小说的主人公是杏园的“宽门”;⑵月亮沟的人们在宽门墓前的巨石上书写了“杏园宽门”,表明人们对宽门深深的怀念;⑶“杏园宽门”暗示了小说的主题,人们只有像宽门种植杏林那样,少一点物质欲求,和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走进社会发展的宽阔大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六校教育研究会2013届高三上学期素质测试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饮食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内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特征,而且也述说和传达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
中国饮食与中华文化结合而形成中国特色的“美食”文化。
中国饮食在其发展过程中接受了多少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影响,但从中人们可以发现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即中华饮食文化体现极强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中华饮食一方面吸纳和消化这些外来食品食物的加盟,另一方面又使之统一在中华饮食文化多元化的体系格局中,特别是在这种统一和多元化的建构中使外来的食物成分合理地转变为本土化的内容,在跨文化的组构中完成其本土化的演变。
中国饮食起于中国古代社会生成的农耕文明,因此,北方形成了以小麦为主料的“面食”,南方则因“水文化”的关系演绎为“鱼米之乡”。
而这种历史形成的生活方式,尽管在后来的物质高度发达与饮食水平大幅提升的状态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的民族本位的生存特质却仍然以不同形式而存在,且构成了中国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走遍世界任何一个中国风格的餐馆与酒店,但凡选择“中式餐饮”,上述所有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只有中国本土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国美食的滋味,感悟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在神韵。
从民族饮食文化史的角度察析,中国饮食一面大量吸收了外来食物的品种,另一面又始终保持民族风格与特性不变,这种文化稳定性,究其实质,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中国饮食在引进、移植、培养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如中国化的“寿诞”庆典,也出现了许多西方文化元素。
传统的寿桃演变为西式的蛋糕,但人们口中的祝词却仍然是中国式的“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西方的元素经过本土化的改造,不仅没有让人产生悖离传统的陌生感,反而给人以更为贴近现实、更具现代意义的新鲜感受。
中国饮食文化之所以历久而弥新,就在于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断地汲取周边少数民族以及域外的有益的饮食文化因子,进而将之统一在自身的文化系统之中,在新的变革中共同推动着中华饮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中国文化接受任何外来的文化因子和相关元素,都是基于中国文化自身的革命性的要求,是中国文化自新的一种自主选择。
但在接受不同的外来影响时,中国文化又始终保持着自身的本土性特色与民族性立场,张扬着自己的鲜明的文化个性。
(选自《新华文摘》2012年第五期,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中华饮食文化是将中国饮食与中华文化结合而成的打上中国烙印的饮食文化。
B、中华饮食文化有巨大的包容性,能吸纳外来食品的加盟,仍保持民族风格与特性。
C、中华饮食文化随着物质高度发达与饮食水平大幅提升的状态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中华饮食文化也不断汲取其它有益的饮食文化因子,因而能不断创新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只有在中国本土,使用中国厨艺,才能真正品尝中国美食的滋味,领略中国饮食文化的魅力。
B、中国饮食接受外来饮食文化因子和相关元素,是由于我国饮食文化的自身要求,我们是有主动权的。
C、在中华饮食文化多元化的体系格局中,中国饮食在吸纳和消化外来食品使外来食物的成分变得更加合理。
D、西方的饮食元素,进入中国,完全被接受,会给人以更贴近现实、更具现代意义的新鲜感受。
3.下列不属于“我国饮食文化在接受外来食品时,能完成本土化演变”的原因的一项()A、中国饮食文化始终坚持本土性的原则。
B、对于异质文化善于进行本土化的改造。
C、在民族化原则上着意变革与创新发展。
D、西方的元素让人产生悖离传统的陌生感。
二、(3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①人主之所以身危国亡者,大臣太贵,左右太威也。
所谓贵者,无法而擅行,操国柄而便私者也。
所谓威者,擅权势而轻重者也。
此二者,不可不察也。
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
今大臣得威,左右擅势,是人主失力,人主失力而能有国者,千无一人。
虎豹之所以能胜人执百兽者,以其爪牙也,当使虎豹失其爪牙,则人必制之矣。
今势重者,人主之爪牙也,君人而失其爪牙,虎豹之类也。
宋君失其爪牙于子罕,简公失其爪牙于田常,而不蚤夺之,故身死国亡。
今无术之主,皆明知宋、简之过也,而不悟其失,不察其事类者也。
②且法术之士与当涂之臣,不相容也。
何以明之?主有术士,则大臣不得制断,近习不敢卖重,大臣左右权势息,则人主之道明矣。
今则不然,其当涂之臣得势擅事以环其私,左右近习朋党比周以制疏远,则法术之士奚时得进用,人主奚时得论裁?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故君人者非能退大臣之议,而背左右之讼,独合乎道言也;则法术之士安能蒙死亡之危而进说乎?此世之所以不治也。
③明主者,推功而爵禄,称能而官事,所举者必有贤,所用者必有能,贤能之士进,则私门之请止矣。
夫有功者受重禄,有能者处大官,则私剑之士安得无离于私勇而疾距敌,游宦之士焉得无挠于私门而务于清洁矣?此所以聚贤能之士,而散私门之属也。
(节选自韩非子《人主》)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不蚤夺之蚤:通“早”。
B.其当途之臣得势擅事以环其私环:营求。
C.此世之所以不治也治:治理;太平D.称能而官事称:称赞。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操国柄而便私者也②弃甲曳兵而走B.①威势者,人主之爪牙也②师道之不知C.①何以明之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D.①则私剑之士安得无离于私勇而疾距敌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6.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第一段作者运用了举例、比喻等论证方法,主要阐释了君主要凭借威力来明察身边的得势的大臣、擅权的亲信,否则就会陷于身危国死的境地。
B.第二段主要论述了国家动荡不安的原因是奸佞的大臣、亲信通过结党营私等手段来挟制了法术之士的任用和进谏,为此君主要明察善断的道理。
C.第三段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证明了英明的君主,只有按照功劳来封爵赏禄,衡量才能来进官任事,才能真正做到明晓忠奸、知人善任。
D.选文内容主要涉及两方面:一是君主如何利用权力来维护自身权威和国家的稳定;二是君主如何选用法术之士,以挟制大臣,保证法制的推行。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夫马之所以能任重引车致远道者,以筋力也。
(3分)(2)故有术不必用,而势不两立,法术之士焉得无危?(4分)(3)此所以聚贤能之士,而散私门之属也。
(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8分)杂诗沈佺期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①。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②。
【注】①汉家营:借汉指唐,这里指唐的兵营。
②龙城:匈奴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这里借指敌方的要塞。
8.请赏析“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的妙处。
(4分)9.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六小题)(6分)①,守拙归园田。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②,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腾王阁序》)③,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④,孤舟一系故园心。
(杜甫《秋兴八首)》)⑤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苏轼《定风波》)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况《劝学》)⑦东篱把酒黄昏后,。
(李清照《醉花阴》)⑧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城里人与乡下人毕淑敏最近几个月来,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餐饭,是在乡间的小山村。
正午时,背靠着池塘,在秫秸搭成的简易凉棚下,主人端上自家种的玉米和土豆,还有刚刚从水中打捞的半尺长的鱼,架在炭火上烤熟。
那条鱼从中间被剖开,平铺在红红的火焰上,一条好像变成了两条。
浑身披盐挂霜,硬而微黄,好似生了薄锈的盔甲。
吃到嘴里,鱼刺和鱼肉都是干脆而火爆的,“咯吱吱”,似嚼着一袭土色的蓑衣。
我问主人,“用了什么调料?”老大爷嘬着旱烟嘴,含混地回答:“盐。
”我说:“还有呢?”主人吐出一口烟雾,清晰地答:“没有了。
”我不相信地反问:“没有花椒、大料?没有豆豉、辣椒?没有蚝油、香叶?没有……”主人打断我:“你说的那些都没有,光是盐。
”我说:“今天才知道,盐是这样好吃啊。
”主人就笑了,说:“你这个人啊,整岔了。
盐并不好吃,好吃的是我们给自己预备的这些个物产。
乾隆年间老一辈子怎么着种,咱现在还是怎么着种。
我们给自己吃的东西,用的是土法,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更没有激素。
”说到这里,他沧桑的脸上露出一点点不怀好意的浅笑,说:“有件事,我一直整不明白,总想找个不见怪不爱生气的城里人打听打听。
”我说:“您打听吧,我不见怪也不生气。
”老人家清了清嗓子,说:“我们在庄稼和菜叶上,用了那么多化肥和农药,眼看着活蹦乱跳的虫子眨眼间就扑拉拉死了一地,可你们城里人一年到头吃的就是这种粮食和菜,怎么到如今还没有被药死呢?”他原本就有地方口音,因为踌躇加之不好意思,让方言味变得更加浓厚。
“药死”这个词,在他的发音里,说成“约死”。
我听懂了他的话,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
第一个反应是为自己吞下那么多的农药和化肥加激素却“‘约’而不死”,依然活蹦乱跳地大吃东西而深感惭愧。
我说:“抱歉啊,我也不知道自己至今为什么还没有被‘约死’……”在一旁偷听我们对话的一个小伙子,挺身而出解了我的围。
他说:“早年间有一个广告,唱的是‘我们是害虫,我们是害虫……’记得吗?人就像害虫。
打了农药,有些人生了癌症等恶病死了,有的就产生了抗药性,不死。
你们这些不死的人,就像活下来的害虫,有了抗体,反倒更坚强了。
”周围的人偷听到我们的话,七嘴八舌道:“是啊,是这样。
你看蟑螂,你看老鼠,不是一直被各种药饵毒杀吗?绝了吗?没有!越杀越多。
城里人也跟它们似的,毒不死的。
”我拿捏不准自己作为城里人的一员,在农药和化肥的围攻浸淫中,至今活着,是该自豪还是该悲哀呢?“我们从来不吃给城里人准备的东西。
我们把给自己吃的东西和卖给城里人的东西,分成两个地块,绝不掺和。
今天给你们吃的,就是平日留给俺们自己吃的东西。
”老人家非常热情地说。
我望着他善良而沧桑的脸,心中满是惘然。
泾渭分明地把种粮的人和吃粮的人齐刷刷分开,给自己留下清洁的食品,然后用慢性毒药去“约”他人,这是生存的智慧还是蓄意的谋杀?我不敢生出责备老人的意思,倘若自己是农人,很可能也出此下策。
面对现今中国的普遍现象,无奈,只得寄希望能变成杀不死的青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