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唐代已能生产质量极高的砂糖 甜菜在明代时传入
中国糖业史
中国糖业史中国糖业史是一部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涵盖了从最初的石糖到现代工业化糖厂的演变过程。
以下是其简要概述:1. 初始阶段:早在战国末年,即公元前250年左右,中国已有关于蔗糖的记载。
宋玉的《招魂》中就有“胹鳖炮羔,有蔗浆兮”的句子,表明当时人们已经知道饮取蔗浆。
2. 唐宋时期:唐太宗时,派遣使者到西域学习制糖技术。
公元647年在扬州设立糖坊,开始制造结晶砂糖。
随后,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四川遂宁的邹和尚传授制“糖霜”法,产品冰晶透明,被喻为“琥珀糖霜”。
这一时期的制糖业已经相当发达,糖制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出口到其他国家。
3. 明朝至清朝: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制糖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
直到明朝末年,中国的制糖业才开始复苏。
清初时期,中国开始引进一些新的制糖技术,其中以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制糖业最为发达。
这一时期制糖业的另一个特点是通过将制糖技术和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了许多新的农业生产模式。
4. 近代以后: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由食糖出口国变为食糖进口国。
这一变化促使中国开始出现机制糖厂,一些弱小的新式制糖企业开始出现。
但在世界糖业工业化过程中,中国的甘蔗糖业仍然停留在土法制糖阶段,呈衰退态势。
5. 现代:尽管中国的甘蔗糖业一度停滞不前,但在新中国成立后,制糖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代的制糖技术已经十分先进,包括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
此外,甜菜制糖的大部分工艺设备也适用于甘蔗制糖,使甘蔗制糖厂能够快速采用新技术。
中国糖业史是一部从无到有、从落后到先进的发展史。
尽管在某些历史时期,中国的制糖业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但在整个历史进程中,中国的制糖技术一直在不断进步和发展。
丝路《糖史》阅读附答案
丝路“糖史”阅读附答案丝路“糖史”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瓜葛。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
先秦时代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
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份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
“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
无非,这类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
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
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由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 661 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 10 位制糖专家,应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
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代,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
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跟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
因而,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乃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
“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到达新的高峰。
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
糖的历史
历史甘蔗原产地可能是新几内亚,后来传播到南洋群岛和印度。
大约在周朝周宣王时传入中国南方。
汉朝至隋朝世界各国“蔗糖”(sugar、sucrose)和中国古代的“西极石密”和“西国石密”都包含“sacca”字根,来自梵文sakara。
说明蔗糖发原地是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和世界各地。
敦煌残卷中有一段关于印度制糖术的纪录,说到印度出产甘蔗,可造最上“煞割令”。
根据季羡林解读,“煞割令”就是梵文sakara 的音译,证明印度制糖术的确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印度制蔗糖的方法,是将甘蔗榨出甘蔗汁晒成糖浆,再用火煎煮,成为蔗糖块(sakara)。
梵文sakara又有“石”的含义。
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汉代文献中的“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指由西域入口的“石”糖;其中“西国”、“西极”正是梵文sakara的对音,而“石蜜”是梵文sakara的意译。
石蜜就是今日的片糖。
唐后来印度的炼糖术有进一步地高:将甘蔗榨出甘蔗汁,用火熬炼,并不断加入牛乳或石灰一同搅拌,牛乳或石灰和糖浆中的杂质凝结成渣,原来褐色的糖浆颜色变淡,经过反复的除杂工序,最后得到淡黄色的沙糖。
《新唐书》中记载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说明印度的炼糖术在唐朝传入中国。
宋代北宋初期,三佛齐和大食等国贡白砂糖。
白砂糖是从石蜜进一步提炼的,呈沙颗粒状态,色淡黄,比石蜜色淡,不是白如雪。
宋代出现世界第一部甘蔗炼糖术专著《糖霜谱》。
制糖成为一门重要产业,糖制品种类繁多,有香糖果子、狮子糖、花花糖、胶牙糖、芝麻糖、锤子糖、杨梅糖等。
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游记》记述中国武干的制糖业,开始不知道怎么炼制像巴比伦地区出产的糖那样精美,后来大汗得到来自巴比伦地区的人传授用树灰炼精糖的技术。
又说福州地区炼制的糖“十分洁白”。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说:“中国出产大量的蔗糖,其质量较之埃及实在有过之而无不及”。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加答案)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考试卷(加答案)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镌.刻(juàn)遗嘱.(zhǔ)咆哮.(xiào)水皆缥.碧(piǎo)B.桅.杆(wéi)翘首(qiáo)刹.那(chà)凛冽.(liè)C.要塞.(sè)悄.然(qiǎo)溃.退(kuì)殚.精竭虑(dān)D.承载.(zǎi)娴.熟(xián)澎湃.(pài)屏.息敛声(bǐng)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看过这场惊心动魄....的电影,同学们都懂得了生命的可贵。
B.这些年,毒大米等食品不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蔓延之势锐不可当....,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C.在戈壁滩上,我们修建了第一批厂房,这真是白手起家....,平地楼台。
D.第十三车队工作一丝不苟....,车辆的每一个小毛病,随时发现,随时修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避免交通道路不拥挤,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B.这次比赛的获胜,将决定我们队能否进入决赛阶段。
C.阅读美文不仅可以陶冶个人情操,而且能够提高写作水平。
D.通过这次主题班会课,让我懂得了为什么要节约用水用电。
5、下列对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A.那火花最初绽开像蒜瓣,在极短的时间里便膨胀成一头大蒜那么大。
(比喻)B.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拟人)C.飞溅的水花是你露出的雪白的牙齿。
(夸张)D.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反复)6、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①前后《赤壁赋》很好地解决这对矛盾。
②“熟”与“俗”是书法艺术里的一对矛盾。
③只有多看多写,胸有成竹,下笔时才能挥运自如。
③但是,正因为熟练了,容易顺着套路、惯性书写,作品就显得俗气。
A.②③④① B.②③①④ C.③④②① D.④②③①7、古诗文默写。
中国白糖发达简史
中国白糖发达简史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生活作息如同报时小鸟一样精确,每天清晨5点起床,然后按习惯喝一杯加糖红茶。
他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首版于1873年)中说:'房间暖,糖甜,苦艾苦。
'是'仅仅对我们主体有效的''知觉判断'。
看来,糖与哲学家也有缘分哦。
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喜欢加糖红茶在阿拉伯人将印度蔗糖引入西方之前,中东和欧洲的甜食主要是蜂蜜。
《圣经》里面只记载了蜂蜜,没有记载糖。
比如《雅歌》(和合本圣经)中唱到:4:11 我新妇,你的嘴唇滴蜜。
好像蜂房滴蜜。
你的舌下有蜜,有奶。
你衣服的香气如利巴嫩的香气。
5: 1 我妹子,我新妇,我进了我的园中,采了我的没药和香料,吃了我的蜜房和蜂蜜。
喝了我的酒和奶。
我的朋友们,请吃,我所亲爱的,请喝,且多多地喝。
印度是最早生产固体蔗糖的地方。
佛经中的《杂阿含经·一一八一经》记载了蔗糖(石蜜):时,天作婆罗门以满钵酥、一瓶油、一瓶石蜜,使人担持,并持暖水,随尊者优波摩诣世尊所,以涂其体,暖水洗之,酥蜜作饮,世尊背疾即得安隐。
石蜜,是古印度用原始方法制作的蔗糖,是固体的颗粒,当时并不是纯白色,而是黄褐色。
仿照金黄色的液体蜂蜜的叫法,古印度人把蔗糖称之为石蜜。
中国先秦的古人主要食用麦芽糖和蜂蜜,有喝甘蔗汁,但没有白砂糖等固体蔗糖。
西周、春秋时期,苏州属于吴国,不但那时的苏州还没有固体蔗糖,就连全中国也找不到。
糖是什么?蔗糖分子蔗糖是一种双糖,一分子蔗糖可以分解为一个果糖和一个葡萄糖。
果糖是一种单糖,含6个碳原子,是葡萄糖的同分异构体。
游离状态的果糖存在于水果的浆汁和蜂蜜中。
麦芽糖也是一种双糖,一分子葡萄糖可以分解成两个葡萄糖。
如以蔗糖的甜度为100,各种麦芽低聚糖的甜度分别为:麦芽七糖(G7)=5、麦芽六糖(G6)=10、麦芽五糖(G5)=17、麦芽四糖(G4)=20、麦芽三糖(G3)=32、麦芽糖(G2)=44。
事业单位考试公基题库之地理知识:常见农作物的来源
常见农作物的原产地及进入中国的大致时间:一、粮食作物:小麦:原产地在西亚的新月沃地。
中国最早发现小麦遗址是在河姆渡流域附近。
在四世纪初的东晋时期已经有一定面积的种植。
水稻:水稻的原产地就在中国,有近一万年的种植历史。
玉米:原产地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墨西哥等地),于明朝中期传入中国(与哥伦布航海时间较为接近)。
高粱:1、由非洲或印度传入中国;2、中国原产。
高粱的变种比较多,大部分品种在非洲出现,但中国也有近5000年的高粱种植历史。
谷子(稷):原产地为中国。
是最为古老的一种粮食作物。
二、油料作物:大豆、花生、油菜:原产地为中国。
也是目前最主要的油料作物。
向日葵、芝麻:原产地为美国。
16世纪元朝传入中国。
三、糖料作物:甜菜:原产于欧洲西部和南部沿海,大约在公元1500(元朝)左右传入中国。
甘蔗:原产地在印度,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传入中国。
四、蔬菜瓜果类:番茄:原产地为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附近,于明代传入中国。
黄瓜:原产地为印度,西汉时期传入中国。
辣椒:原产地为中南美洲,于16世纪(明朝)时期传入中国。
西瓜:原产地为非洲,于五代时期传入中国。
柑橘、苹果、李、杏、桃:原产地为中国。
菠萝:原产地为南美洲,于1605年(明朝)时期传入中国。
葡萄:原产地为中亚、西亚,公元二世纪(汉朝)传入中国。
通过对这些主要农作物的整理会发现,除了一些原产地在中国的农作物外,有外国传入中国的农作物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原产地也有比较明显的规律性。
主要分为两大时间段,汉朝传入中国的主要是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地区的作物,这很有可能是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来的或者是丝绸之路打通之后传入中国的;其次就是明朝,明朝主要是十五实际至十六世纪,对应西方的新航路开辟,发现新大陆美洲,这个时期传入中国的农作物原产地也主要集中在美洲地区。
通过这两个明显的时间段和所对应的地区,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定的规律。
中国历史糖的冷知识
中国历史糖的冷知识
- 唐朝时期,人们就学会了制作冰糖。
在宋朝,冰糖被广泛用于烹饪和医疗。
- 南宋时期,杭州开始种植甘蔗,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主要糖产地。
- 元朝时,蒙古人将中原的制糖技术带到了西域,促进了当地糖业的发展。
- 明朝时,中国发明了“黄泥水淋糖法”,这种方法制作出来的冰糖品质优良,是中国古代制糖技术的一大进步。
- 清朝时期,随着西方制糖技术的传入,中国的制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许多著名的糖产地,如广东、福建、云南等。
在中国历史上,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调味品,还被广泛用于医疗、烹饪和文化活动中。
糖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丝路糖史说明文阅读答案
丝路糖史说明文阅读答案说明文阅读丝路“糖史”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开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亲密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
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
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
“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
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
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
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枯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贮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 661 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 10 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
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良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仗“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
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调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当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充裕。
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
“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到达新的高峰。
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
糖与唐朝有什么关系
World Culture Cultural Exchange糖与唐朝有什么关系文 高山糖是一种能给人带来甜蜜口感、让人愉悦的食品,也是中国美食五味“酸甜苦辣咸”中甜味的来源。
唐朝则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王朝。
糖和唐朝有关系吗?有!中国是从唐朝开始,才有了制糖技术,中国人是从唐朝开始才尝到了糖的味道。
而这有赖于丝绸之路。
正是通过丝绸之路,邻国印度的制糖技术在唐代传入中国。
印度的制糖技术传入中国,是印度科技在中国传播和影响的一个重要例证。
在古代,有三项西方科技发明被引入中国,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为重要和深远的影响,这三项技术即玻璃制造技术、制糖技术和葡萄酒酿造技术。
玻璃制造技术是在南北朝时期引进的,后两项都是在唐代,在唐太宗时期被引进中国的,而且都是在唐太宗亲自过问和关注下引进并得到推广和发展的。
我国上古时代没有蔗糖。
《礼记·内则》提到甜食时,举出的是“枣、栗、饴、蜜”。
“饴”一般说来就是现在说的麦芽糖。
《齐民要术》中记载“白饧”“黑饧”“琥珀饧”等品种的制作方法,说明熬饴的技术在这时已经成熟。
《本草经集注》说:“方家用饴糖,乃云胶饴,皆是湿糖如厚蜜者,建中汤中多用之。
其凝强及牵白者不入药。
今酒用曲,糖用蘖,犹同是米麦,而为中上之异,糖当以和润为优,酒以醺乱为劣。
”《本草纲目》说:“按刘熙《释名》云,糖之清者曰饴,形怡怡然也;稠者曰饧,强硬如锡也;如饧而浊者曰汱;《方言》谓之长。
《楚辞》云,巨妆蜜饵用长是也。
饴饧用麦蘖或谷芽同诸米熬煎而成,古人寒食多食饧,故医方亦收用之。
”著名学者季羡林说:“我们中国古代没有‘糖’这个字,只有一个‘餹’字,指的是麦芽糖一类的东西。
比如《楚辞·招魂》中说:‘腼鳖包羔,有柘浆些。
’‘柘浆’就是后来的蔗浆。
⋯⋯古代的蔗浆只供饮用,而不用来熬糖。
熬糖则使用麦芽。
⋯⋯大概到了南北朝时期才出现了‘糖’字,利用蔗浆熬糖可能也始于此时。
”蔗糖来自甘蔗。
甘蔗是温带和热带农作物,是制造蔗糖的原料,且可提炼乙醇作为能源替代品。
中国的制糖历史回眸汇总
------------------------------------------------------------精品文档--------------------------------------------------------中国的制糖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
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
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诗经·大雅》中就有:“周原朊朊,堇荼如饴”,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
这说明,中国远在西周时代,就有了饴糖。
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
饴糖,属淀粉糖,所以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用米(淀粉)和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
自西周创制以来,饴糖在中国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
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
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中,记述最为详尽。
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
时至今日,街边还有小贩在售卖麦芽糖。
但是,现代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的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年的印度《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甘蔗的国家,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
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在东周时代。
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
屈原《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
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
说明早在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
交州,在现在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中国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
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
白砂糖的制法是中国发明的
白砂糖的制法是中国发明的
白砂糖的制法是中国发明的,制糖法早在唐朝就传入中国,但那时只有充满杂质的红糖。
相传明嘉靖年间,一炼糖作坊熬糖时,房顶黄泥突然掉到煮糖容器里,一段时间后竟过滤出了洁白如雪的白糖。
后来,白砂糖不仅在国内行销,还出口海外多国。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在西周时期就有饴,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因此饴糖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糖。
历史悠久的制糖工艺,让饴糖很早就站在了中国的历史舞台上。
但是在明代之前,市面上流通还是以红(黑)糖为主,我们的主角白砂糖还未问世。
古时的糖,虽然获得不难,但也不是家家户户都能消费得起,基本是流通于殷实之家。
所以,颜值高口味正的白砂糖必定能让穿越者借此打开权贵阶层之路!穿越的你值得拥有!
提炼白糖的简易方法——黄泥水淋脱色法
步骤一:将成熟的甘蔗榨汁,盛入缸中,用火熬成黄黑色的糖浆,然后等待凝结成黑砂糖。
有一定资金的省略这一步,买古代市面上的糖亦可!
步骤二:用黄泥水淋下漏斗中的黑砂糖,黑渣从漏斗流入下面,漏斗中留下白霜,这就是最早的白糖。
原理就是依靠黄泥的吸附性,所以同理可用其他具备此功能的替代品。
此法得到的白砂糖和现代的没法比,但是颜值和味
道足以吊打当时的砂糖。
其实这个方法在唐高宗李治年间就被人无意间发现,只是到了明代嘉靖年间才被广泛应用,所以穿越到明朝嘉靖之后的可以划走了。
唐朝的农业生产状况如何
唐朝的农业生产状况如何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其农业生产状况有着显著的特点和重要的发展。
在农业工具方面,唐朝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曲辕犁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耕作的效率。
这种犁操作灵活,便于深耕,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土地条件。
此外,水车、筒车等灌溉工具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农田灌溉的问题,使得更多的土地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唐朝时期,农田的开垦面积不断扩大。
政府积极推行鼓励垦荒的政策,使得大量的荒地被开垦为农田。
尤其是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大片的土地得到了开发和耕种。
随着农田面积的增加,农业生产的规模也逐渐扩大,为粮食产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条件。
农作物的种类更加丰富多样。
北方以小麦、粟等为主,南方则以水稻为主。
同时,经济作物如茶叶、棉花、蔬菜等的种植也逐渐普及。
茶叶在唐朝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种植和推广,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
棉花的种植虽然还不是特别广泛,但也开始有所发展。
蔬菜的种类繁多,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
农业技术的进步也是唐朝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民们掌握了更加科学的种植方法,包括轮作、间作、套种等。
轮作制度可以保持土壤的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间作和套种则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在施肥方面,农民们不仅懂得使用天然肥料,还开始尝试使用一些人工肥料,以提高土壤的肥力。
唐朝的水利工程建设成就斐然。
政府组织修建了许多大型的水利工程,如大运河的进一步疏浚和拓展,使得南北之间的物资运输更加便捷,也为沿途的农田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各地还修建了众多的小型水利设施,如陂塘、水渠等,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在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唐朝实行了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均田制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土地耕种,稳定了农业生产的基础。
租庸调制则规定了农民的赋役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压力,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然而,唐朝的农业生产也并非一帆风顺。
自然灾害如旱灾、水灾、蝗灾等时有发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破坏。
白砂糖的历史起源及其传播
白砂糖的历史起源及其传播白砂糖是一种常见的食用糖类,广泛用于烹饪和糕点制作。
它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深入探讨白砂糖的历史起源以及它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
白砂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大约在公元六世纪的晋代。
当时,人们开始通过提炼甘蔗汁来制作砂糖。
这一过程包括将甘蔗汁煮沸并过滤,然后让其冷却结晶,最后得到纯净的白色结晶体,就是我们如今所熟悉的白砂糖。
在中国,白砂糖最初是用来作为药用物质。
它被认为具有镇咳、补血和提神等功效。
后来,人们开始将白砂糖用于烹饪和甜食制作。
在唐代,砂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交易品,被用作礼物赠送给皇室和贵族。
随着研究和技术的进步,白砂糖的制作方法逐渐传播到了其他亚洲国家。
在印度,人们开始利用甘蔗来制作砂糖,并发展出了独特的糖果和甜点文化。
过去的一千年里,白砂糖逐渐传播到了中东、非洲和欧洲各地。
在中东地区,白砂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调味品。
尤其是在阿拉伯文化中,甜食被视为热情好客的象征。
白砂糖被广泛用于沙拉、甜点和传统的阿拉伯茶中。
类似地,在非洲一些地区,白砂糖也被用于制作传统的甜食和糖浆。
白砂糖的传播到欧洲是通过阿拉伯和摩尔人的贸易活动。
在中世纪,摩尔人将砂糖带到了地中海地区,并在那里建立了糖业种植园和加工厂。
然后,随着十字军东征的发生,欧洲人开始了解到甘蔗的存在和砂糖的制作方法。
这为后来的进一步传播铺平了道路。
到了十五世纪,欧洲探险家开始向新大陆探险。
在探险和殖民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带去了许多新的食物和农作物,也带去了制糖技术。
在美洲,欧洲殖民者开始在加勒比地区和南美洲种植甘蔗,并建立了大量的糖厂。
这为白砂糖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部分奠定了基础。
糖业的发展也为奴隶贸易提供了动力。
由于眼下糖受欢迎程度不断增加,需要更多的劳动力来种植和加工甘蔗。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奴隶贸易,以满足欧洲对白砂糖的需求。
白砂糖的传播也达到了亚洲。
在十四世纪,西班牙殖民者带去了糖蜜制作技术到菲律宾,从而为白砂糖在该地区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甜蜜小史——中国古代制糖趣谈
甜蜜小史——中国古代制糖趣谈我国最早的糖,除了蜜糖外,主要是麦芽糖。
麦芽糖在当时有很多名称,如饴、饧等。
制糖特别是麦芽糖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诗经》里曾提到周原生长着一些叫做堇和荼的植物,象饴一样甜,这是最早的关于麦芽糖的明确记载。
在《周礼》里也谈到了不少用麦芽糖所做的事物,如粔籹就是一种环状的甜饼,很像今天的甜甜圈。
当时人是怎样制糖的呢?我们通过汉代人的记载可以一窥究竟。
东汉人在《四民月令》里讲制糖要在入冬以后,先熬制糖稀,然后用大火敖干使得糖稀变硬。
这种做法很类似于《舌尖上的中国》里所介绍的糖葱,都是熬制糖稀,再大火加热使得糖液硬化,之后反复搅拌、熬煮、碾压,就形成了饴糖。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详细记述了五种制糖方法,从工序上来看与现代制糖已经基本一致,这也反映了当时制糖技术的极大发展。
用饴糖做的有名的食品有“一窝丝”。
它的外表晶莹透亮,加上芝麻、核桃,内部绵软松虚,吃起来用勺匙挖取。
其实一窝丝就是现代的龙须酥,十分适合老人食用。
此外在今天的昆明街头也可以看到一种叮叮糖,因为糖硬度很高,卖的时候需要用小锤敲击发出叮叮的声音而得名。
这种糖也是麦芽糖制成,硬化的方法与古代的黑饧、白饧颇为类似。
除了麦芽糖,古人也用甘蔗来制糖。
在《楚辞》里就记载了柘浆,柘浆就是甘蔗汁。
在汉代以前蔗糖还不是糖的一个主要品种,其地位比不上蜜糖与饴糖。
在《三国志》中曾有小官进献甘蔗汁的记载,在那时蔗糖十分名贵,主产地是两广和交州,并不容易得到,这也与当时南方种植较少有关。
南北朝时期,蔗糖制造技术日益成熟。
在《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冰糖的制作方法,从取汁、煎热、曝晒到凝结,可见当时在北方也可以利用蔗糖来制作结晶的冰糖了。
之后唐宋时期,中国工匠在原有技术基础上,又学习了印度的先进技术,使得冰糖、白糖的制作更加成熟,口味、亮度也更加出色。
至于甜菜制糖则出现的很晚了,我国虽然自古就有甜菜但多作为药材或蔬菜。
直到晚清时期才开始用其制糖。
唐代的饮食文化
唐代的饮食文化唐代的饮食文化知识如下:1、唐朝的茶和现在所说的茶有很大的区别,有点类似于擂茶。
茶里要放姜、葱、枣、橘皮、茱萸、薄荷,还放苏椒和酪,有时还加入桂皮等香料,将这些材料碾碎后再放到滚水里煮一道,然后喝那一锅茶汤。
我们现在喝茶的方法,也就是泡茶,是明朝之后才出现的,明朝之前,中国人喝茶五花八门。
2、菠菜是唐代的时候引进的,原产国是波斯,由尼波罗国(今尼泊尔)传入的,是作为贡品传到唐朝的,刚开始叫波棱菜,后来简称菠菜。
3、唐朝最高端的水果是荔枝,算得上是顶级奢侈品了,因为生长的地方离中原实在是太远了,而且这种水果还不容易保存,能吃到真的不容易,所以在唐朝能吃上荔枝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连杨贵妃这种人吃个荔枝都那么不容易了,更别说一般人了。
4、樱桃在唐朝也是一种高级的水果,唐朝的新科及第的进士们会吃“樱桃宴”,就是樱桃蘸着奶酪吃,是当时比较流行的吃法。
5、唐朝人吃梨,不是洗干净就吃,是蒸着吃,这是当时整个唐朝从老百姓到上层社会的普遍吃法,最高端的吃法是把梨放在炉子上烧熟了吃,跟烤梨差不多。
6、葡萄酒工艺在唐朝获得提升,原因是唐朝灭了高昌国,获得了马乳葡萄种和葡萄酒的酿造方法。
李世民还在皇宫里种了很多葡萄,还亲自参与葡萄酒的酿造。
7、唐朝之前,酿酒技术还不成熟,由于霉菌的原因,人们喝的酒是绿色的,到了唐朝,人们改革了制酒技术,造出了琥珀色的酒,但是这些酒的度数还是很低,酒精含量不超过3%,所以李白才能喝的那么豪迈。
白居易的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是个很好的证明,绿蚁就是酒里的霉菌,绿渣子,真正的白酒是元代之后才出现的,人们发明了蒸馏法。
8、日本料理以生鱼片最为著名,堪称日本菜的代表作。
殊不知,日本人对生鱼片的热爱其实是从唐朝传过去的。
唐朝人把生鱼片叫鱼鲙,不管什么样的鱼都喜欢片成薄片,蘸着蒜、豆豉等生吃。
唐朝有许多切生鱼片的高手,刀工出神入化,切出来的鱼片轻薄如纱。
市面上还有教大家片鱼刀法的书籍出售。
有关糖的历史和故事
“糖”的发展历史和影响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当时人们开始采集蜂蜜,并将其作为食品和药物使用。
公元前5000年,印度人开始种植甘蔗,将其汁液煮成糖浆,制成糖块。
此后,糖的生产技术逐渐改进,糖也开始传播到其他地区。
在古代,糖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商品。
在欧洲,糖是一种奢侈品,只有富人才能享受到它的甜美。
在16世纪,葡萄牙人从巴西引进甘蔗,糖的价格开始下降,逐渐成为一种普及的食品。
在17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开始在加勒比海地区种植甘蔗,糖的生产量大大增加,价格也进一步降低。
随着糖的普及,它开始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开始使用糖来制作各种甜品和饮料,比如糖果、巧克力、冰淇淋、饼干、蛋糕、咖啡和茶等等。
糖还被用作药物和防腐剂等。
在18世纪和19世纪,糖的消费量继续增长,糖业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涉及到甘蔗和甜菜的种植、糖厂的建设和管理、糖的贸易和运输等各个方面。
糖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糖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1. 经济影响:糖业成为一个庞大的产业,涉及到甘蔗和甜菜的种植、糖厂的建设和管理、糖的贸易和运输等各个方面,为全球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文化影响:糖的普及促进了各种糖制品的出现,比如糖果、巧克力、冰淇淋、饼干、蛋糕等等,这些食品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 社会影响:糖的普及和价格的下降,使得普通人也能够享受到糖的甜美,使得社会更加平等,也促进了人们的娱乐和社交活动。
4. 医学影响:糖还被用作药物,比如用糖来制作咳嗽糖浆、止咳糖果等,这些产品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糖的发展历史影响深远,它不仅是一种食品,还是一种文化、经济、社会和医学的符号,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朝的饮食
唐朝的饮食1唐朝的主粮是小麦,粟,高粱。
现在很多习以为常的粮食有在唐朝是没有的。
比如土豆,红薯,玉米,花生等。
2很多蔬菜唐朝也没有,比如西红柿,青椒等。
在唐朝时,盛行的有韭菜,芹菜,萝卜,莲藕,蔓菁。
韭菜可以长年连作,故而唐人四季均以韭菜为蔬食。
芹菜多指水芹,为我国原生。
旱芹有外域传入,俗称胡芹。
3唐朝只有十月的时候供给水果,其他季节是不产水果的。
主要有柿子,梨,樱桃,荔枝,橘子葡,萄等。
柿子用芦苇做成吸管吸着吃,叫火晶柿子。
梨不生吃,都是蒸着吃,或者烤着吃,现在的洛阳依然很流行烤梨。
但是苹果,菠萝,西瓜,草莓,在唐朝时统统都没有的。
4在唐朝牛是不能随便杀的屠杀牛马者徒刑一年。
因为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马是战争的主要工具。
但而且鸡鸭不算肉,猪肉还很少,所以羊肉才算当时主流的肉食。
宴会中如果没有一道主菜过厅羊,那就是不上档次的。
5羊肉的流行吃法很多。
炙羊肉(烤羊肉串)蒸羊头,羊肉面条,羊肉三品官员朝廷每月供给12头羊,四五品官员每月8头羊,6唐朝人酷爱各种甜品茶点,当时最流行的一种是把奶酪浇在樱桃上,叫酪樱桃。
7唐朝已经很多零食。
去逛一逛零食铺子,会发现零食种类已经相当可观:槟榔、大枣、椰枣(波斯枣)、莲子、菱角、栗子、乌梅、榧子、君迁子(黑枣)、荸荠、核桃,还有枸杞8在唐朝,饼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
唐朝麦类作物种植广泛,有利于为以面粉为材料的饼类主食的推及。
当时人们以饼配菜,构成了日常主副食的基本模式。
史料记载唐朝饼名有蒸饼、煎饼、胡饼、曼头饼、薄夜饼、喘饼、禾尞(前两个作为一字,这个字实在打不出来)丸饼、浑沌饼、夹饼、水溲饼、截饼、烧饼、汤饼、煮饼、索饼、鸣牙饼、糖脆饼、二仪饼、石敖饼等等,多达几十种。
9在饼类主食中,唐人食用最多的是蒸饼、煎饼、胡饼,汤饼。
唐朝的汤饼,是指水煮面条或面片一类的食物类似于现在的面条,面片。
10唐朝的烹饪方法主要有水煮,汽蒸,火烤为主。
因为在当时铁锅还没流行,想吃一道炒菜,那是不现实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唐代已能生产质量极高的砂糖甜菜在明代时传入
导语:嗜食甜食,是演化带给人类的天性,几乎所有灵长类动物都好甜口,因为在自然界中,偏甜的植物对灵长类多有益,而偏苦的植物多有毒,故遇甜则
嗜食甜食,是演化带给人类的天性,几乎所有灵长类动物都好甜口,因为在自然界中,偏甜的植物对灵长类多有益,而偏苦的植物多有毒,故遇甜则安、遇甜则乐成为共同的体验。
灵长类动物大脑相对发达,人类尤明显,大脑会消耗身体全部热量的20%,单靠植物性食物,则人类肠道至少要比现在长数倍,好在人类学会了熟食,大大降低了消化压力,此外,糖能高效率地提供热量,所以我们才能供养得起大脑这个“奢侈”的器官。
有趣的是,中国人似乎是个例外,2000年时,中国人年均糖摄入量只有8.4公斤,远低于21公斤左右的世界水准,甚至比许多最贫穷的国家还少。
老北京有“南甜北咸”之说,似乎对嗜好甜味颇有抵触感。
其实,在几百年前,全世界人吃糖都很少,当时制糖用甘蔗,而甘蔗种植、采收极辛苦,需消耗大量劳动力,普通农民不愿为之。
供给不足,人们想吃糖也吃不起。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欧洲病菌顺势侵入新大陆。
美洲原住民过去未曾遭遇过这些病菌,普遍无抗体,导致人口大量死亡。
瘟疫让美洲土地大量闲置,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开始在美洲种植甘蔗,并从非洲掠夺黑人奴隶来此耕种。
制糖劳动导致从业者寿命大大缩短,但当时糖的利润太大了,只需
5年,就能收回全部投资,在人们争相投资下,糖产量激增,导致价格不断下滑,普通百姓亦能消费得起。
英国工业革命时,普通工人每日摄入热量仅够全天消耗的80—90%,而剩下的部分,一般由下午茶补足,一杯加糖红茶,一片面包,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直到今天,英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