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 溪 沙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教学重点:一: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语:问:在我国的传统节日里,有一个关于月亮的节日,是哪一个节日?(中秋节)八月十五月儿圆,月圆人团圆,在这里月代表着一家人的团聚,然而古人的诗词中,月不仅代表这种情感,譬如说李白的《静夜思》(学生齐背)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其实月亮或月光还表达(苦闷、孤独、惆怅等)等感情。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

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中秋夜思念亲人的词《水调歌头》。

2、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写作时正任密州太守,政治上失意,与弟弟子由分别六七年,在中秋夜思念弟弟,写下这篇文章。

二、预习检查。

1、给红色的字注音。

宫阙(que4)玉宇(yu3)朱阁(ge2)绮户(qi3)无眠(mian2)婵娟(chan2juan1)2、范读。

3、学生齐读。

三、朗读训练。

下面让我们进入“朗读训练”部分,通过听、看朗读,全心身地感受这首词的优美之处。

1、播放“配乐朗读”一遍。

2、学生齐读。

四、诗词赏析。

(一)根据注解,疏通文句。

请大家对照课本的注解,弄清这首词的字面意思。

1、归去:回到天上去。

2、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的仙宫。

3、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子,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安眠的人(指作者)。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3篇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3篇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浣溪沙》教案(精选6篇)

《浣溪沙》教案(精选6篇)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精选6篇)引言:晏殊《浣溪沙》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浣溪沙》教案篇1学习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了解本诩的内涵,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链接【作家作品】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与幼子晏几道合称“二晏”,同是婉约词的代表。

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写作背景】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知识预习一、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这些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

①夕阳西下:②无可奈何:③似曾相识:写一段有中心的话:(1)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

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

(2)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3)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示例一:看着夕阳西下了,我又无可奈何的叹息着,在这似曾相识的天气里,我曾经有过多少的徘徊和等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便是一种等待。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是等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等待。

年轻的海伦·凯特在守候着三天的光明,唯美的海子在期待着“春暖花开”,鲍尔吉·原野在寂寞里等待着詹姆斯·拉斯特的琴声,贝克特笔下的人们在等待着能带来好运的戈多……甚至,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后便开始等待着那永远不会落空的生命的圆寂。

《浣溪沙》教案(15篇)

《浣溪沙》教案(15篇)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积累古诗词,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能力目标: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

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问答法。

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步骤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1.课前听歌曲《但愿人长久》,复习词这种体裁2.读词牌名,猜词牌名,引出《浣溪沙》“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或作“纱”。

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3.复习朗读学过的晏殊的两首《浣溪沙》,感受词中的淡淡哀愁。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词牌名,初步了解“浣溪沙”这一词牌名的朗读基调)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1.指导书写作者“苏轼”。

2.交流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

3.根据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4.整体感知读准字音,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提示学生把小注读进去,从小注中猜一猜词的写作背景。

通过朗读,感受词的上阕和下阕的不同之处。

并用朗读体现出来。

5.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基础。

出示朗读要求,学生可以循序渐进,逐步读出韵味。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1. 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生个别展示:用自己的话翻译景色描写。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课文:《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一、导入1、诚实稳重的“太平宰相”(1)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

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

(2)真宗立太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召见晏殊要他入宫陪伴太子,并说其所以选择晏殊是因为他生活检点谨慎,不像其他的大臣出入于声色之场。

晏殊说不然,自己只是因为家里经济拮据,才没有和他们一样去听歌看舞,真宗更信任晏殊的诚实,之后不断提拔晏殊,委以重任。

2、与柳永的潦倒不同,晏殊的经历是平坦富足,令人羡慕的。

晏殊虽然居高位、食厚禄,但不改赤子之心,凭着对生活的细心体悟,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诗词作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等都成为了名篇佳句。

二、感受语言风格1、自读此词,解决字面理解上的障碍2、朗读这首词,说说你觉得这首词在语言风格、用字用词上与柳永的《蝶恋花》有什么不同?清丽自然,圆通晓畅3、背诵这首词三、领会情感哲理1、反复朗读上片,说说上片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怀?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怀?表面的不变:去年天气、旧亭台深层的变:夕阳西下几时回2、诗人感怀的只是“夕阳西下几时回”吗?“夕阳西下几时回”流露出的是诗人哪些更为深层的所思所感?在“新曲”与“酒”的助力下,触景伤怀,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追问年华的流逝,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生活中得失的意义何在?3、上片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不返的淡淡的哀愁,但诗人的思想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往不再的惋惜和惆怅之中,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人在这两句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浣溪沙》课外古诗词诵读示范教案第1课时

《浣溪沙》课外古诗词诵读示范教案第1课时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两首词。

2.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豪放派与婉约派词作的不同艺术风格。

3.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4.理解并体悟晏殊与欧阳修的人生追求与人格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教学重点1.了解词的相关知识,了解豪放派与婉约派词作的不同艺术风格。

2.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积累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会在写作中发挥想象、创造意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体悟晏殊与欧阳修的人生追求与人格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课前准备1. 教师:制作相关课件。

2. 学生:查阅有关晏殊与欧阳修的相关资料,背诵两首词。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浣溪沙》一、情景导入词究竟有多美?著名传统文化倡导者叶嘉莹先生曾说: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兴发感动”是中国诗歌的生命,且这个生命生生不已。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四首词,读懂它们从千年前传来的深情厚谊。

首先,让我们走进晏殊的《浣溪沙》。

二、自我研学1.词人简介晏殊(991—1055),字同叔,谥号元献。

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词人。

他与其第七子晏几道,并称“大晏”“小晏”。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

今存世的作品有《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2. 创作背景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从太常寺奉礼郎官至宰相。

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

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门前桃李重欧苏,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对联,是他选贤任能的真实写照。

晏殊热心教育事业,1027年,他留守南京(今河南商丘)时,“大兴学校,以教诸生”,使五代以来荒废了的教育事业,很快由衰复兴,体现了他为国兴学,培养人才的战略眼光和实干精神。

《浣河沙》(纳兰性德)教学设计

《浣河沙》(纳兰性德)教学设计

《浣河沙》(纳兰性德)教学设计教学背景《浣河沙》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古代词的经典之作。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该作品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1. 理解《浣河沙》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 分析词牌的艺术特点,并能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3. 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提高审美境界;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写作的灵感。

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介绍《浣河沙》的背景和作者纳兰性德,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分析歌词:解读《浣河沙》的歌词,分析其中的主题、意象和情感表达。

3. 探讨词牌:介绍《浣河沙》所用的词牌“浣河沙”的由来和特点,解释其中的修辞手法和音韵规律。

4. 欣赏名家演唱:播放不同歌手演唱的《浣河沙》视频,让学生欣赏不同版本的表演,感受不同演唱者的艺术表达。

5. 诗词创作: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情感体验,创作一首符合《浣河沙》词牌的新词,并鼓励学生进行朗诵或演唱。

教学评价与反馈1.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形式,检查学生对《浣河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诗词创作进行评分,鼓励优秀作品的分享和展示。

3. 总结反馈:通过梳理学生的研究成果和感受,总结教学效果,并提供学生进一步提高的建议和指导。

扩展与延伸1. 比较分析:让学生与其他古代词作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2. 传统文化体验: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戏曲表演或古典音乐会等,加深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体验。

3.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感受《浣河沙》的意境,如组织户外诗歌朗诵活动或戏曲表演。

参考资源1. 《浣河沙》原文及注释材料2. 相关音频和视频资源3. 中国古代文学的导论读本以上是《浣河沙》教学设计的简要内容和步骤,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扩展。

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学生能对纳兰性德的作品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9《浣溪沙》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9《浣溪沙》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9《浣溪沙》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⒈知识与能力⑴了解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⑵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⒉过程与发反复吟诵,讨论交流,品味赏析,领悟情感。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⒈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⒉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⒈“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

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⒉板书课题,齐读。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沙”或作“纱”),分上下两阕。

⒊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

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

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

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⒋创作背景: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

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二、读懂词文,理解词意⒈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确,注意节奏。

⒉检查朗读情况,评价指导。

⒊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弄懂大体意思。

⒋集体交流对词文的理解情况:⑴交流对字词的理解: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认识晏殊及词牌,理解词句含意,背诵全词。

2.能力目标:理解晏殊的思想感情,领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色。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赏析诗句,领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理解晏殊的思想感情,领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色。

教课难点:领会婉约派的艺术风格特色。

【教课过程】一、释题导入:浣溪沙,唐朝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别名浣溪纱,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

均双调,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共42 字。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齐整,易于上口。

二、整体感知:1.作者:晏殊( 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

北宋大臣,词人。

十四岁中进士。

累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等均出其门下。

曾以枢密副使出知应天府,延请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放学校废,兴学自殊始” 。

其词清爽婉丽,“无能为力花落去,似曾相逢燕回来”为千古名句。

谥元献。

存《珠玉词》和清人辑《晏元献遗文》。

2.背景资料:《浣溪沙》这是晏殊的一首交口称赞的小令,其语言疏淡闲雅,而意蕴却虚涵深广,能给人们真理性的启示。

3.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诵。

4.词的上片写由眼前光景触发的怀旧之感、伤今之情、惜时之意。

词的下片抒写了消失中的再现、重现中的变化,以及词人对这类现象的感觉与考虑。

三、细读品尝:1.“一曲新词酒一杯,昨年天气旧亭台” ——由景触情,包蕴着一种光景仍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

2.“斜阳西下几时回” ——词人由自然规律的变迁更替,表露出对美好光景以及难以忘却情事的流连,同时也表露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难过。

3.“无能为力花落去,似曾相逢燕回来”——这两句是全词中的绝妙之笔,传诵千古,被誉为“天然奇偶”。

“无能为力”表现出对落花怀着的深深惋惜;“似曾相逢”表现出对归燕带着的迷离思路。

惜时之情、怀旧之感交融在一同。

4.“小园香径独彷徨” ——直接抒发孤独和悲伤之情。

《潺溪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潺溪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潺溪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通过研究课文,了解并欣赏《潺溪沙》的优美诗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

-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文学创作。

- 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语感和修辞能力。

教学重点- 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 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 进行创造性的文学创作。

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 创设情境,引入《潺溪沙》诗歌的主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 列举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词汇,让学生猜测诗歌内容。

第二步:课文阅读和解析(20分钟)- 学生跟读《潺溪沙》诗歌。

- 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析诗歌的内涵。

-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第三步:创作欣赏和模仿(15分钟)- 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互相欣赏和评价。

- 教师给予肯定和指导,鼓励学生在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新力。

- 引导学生模仿《潺溪沙》的写作风格,创作类似风格的诗歌或散文。

第四步:个人创作和分享(15分钟)- 学生进行个人创作,写一篇与自然或风景相关的诗歌或散文。

-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鼓励表达和交流。

第五步:课堂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

- 引导学生回顾研究过程和收获,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资源- 《潺溪沙》诗歌文本- 创作素材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学生的创作作品集合教学评估-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学生的创作作品质量和创新度。

- 学生对于诗歌内涵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扩展拓展-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文学分析和研究,了解更多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

- 组织学生参与文学比赛或朗诵活动,展示学生的文学才华和表达能力。

以上为《潺溪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漩溪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漩溪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漩溪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漩溪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目标本节公开课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中的漩溪沙,并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与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1. 简介漩溪沙的历史和特点2. 分析漩溪沙曲艺形式的表演要素3. 研究漩溪沙的基本技巧和动作4. 分组练漩溪沙表演教学步骤1. 开场导入:通过播放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对漩溪沙的兴趣。

2. 讲解漩溪沙的历史和特点:简要介绍漩溪沙的起源和发展,并强调其特点,如抒发情感、嘲讽社会、幽默诙谐等。

3. 分析漩溪沙表演要素:详细解读漩溪沙曲艺形式的表演要素,包括台词、动作、表情等。

4. 研究基本技巧和动作:根据漩溪沙的表演要素,引导学生研究基本的台词表演、肢体语言和表情。

5. 分组练漩溪沙表演: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漩溪沙表演练,鼓励他们发挥创新思维,展示个人风格。

6. 总结和展示:让每个小组进行表演展示,并共同总结漩溪沙的研究成果和体会。

教学评价方式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态度,评价个人表演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 通过评价表演内容是否符合漩溪沙的特点和要素,评估学生对漩溪沙的理解程度。

预期效果通过本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实践,预期达到以下效果:1. 学生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曲艺形式中的漩溪沙。

2. 学生通过研究漩溪沙的基本技巧和动作,培养表演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展示个人风格,提升自信心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学生通过漩溪沙表演练,感受和传递情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该教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扩展,以适应不同学生群体和教学环境的需求。

《湾溪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湾溪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湾溪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湾溪沙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了解《湾溪沙》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掌握《湾溪沙》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研究分析《湾溪沙》中的文学技巧和语言表达-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二、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步:导入(10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湾溪沙》的前几篇文章,复故事情节和角色关系- 观看相关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第二步:了解《湾溪沙》(15分钟)- 讲解《湾溪沙》的故事背景和相关历史背景- 介绍主要人物的特点和角色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主题和核心价值观第三步:分析文学技巧(20分钟)- 分享《湾溪沙》中的一些文学技巧,如比喻、拟人、对比等- 阅读故事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 练运用一些文学技巧来描述场景、描绘人物、表达情感第四步:阅读理解(25分钟)-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独立阅读《湾溪沙》的一章或一段- 带领学生讨论阅读中的难点和理解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互助,互相解答疑惑和分享理解第五步:写作练(30分钟)- 给学生提供写作任务,例如写一篇小故事或扩展故事情节- 引导学生使用所学的文学技巧和语言表达,写出生动有趣的文字- 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三、教学资源和评估教学资源- 《湾溪沙》的故事书籍或文本材料-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源- 阅读理解题目和写作练题目评估方式- 教学过程中的课堂讨论和学生参与程度- 阅读理解练和写作练的成果评估- 学生对《湾溪沙》故事和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以上是《湾溪沙》公开课教案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个故事。

9浣纱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9浣纱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2)引导学生分析《浣纱溪》的意境、韵律和意象,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的美。
(3)讲解王维的诗歌创作技巧,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和创作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的基本技巧进行创作。
(4)通过学习《浣纱溪》,使学生对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有所了解,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2.教学难点
3.王维的诗歌创作技巧的应用:王维的诗歌创作技巧比较独特,学生可能难以掌握,难以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4.唐代诗歌的繁荣景象的理解: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这一时期的诗歌繁荣景象。
5.诗歌的深入解读:诗歌的深入解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但学生可能在这方面存在不足,难以深入理解诗歌。
2.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浣纱溪》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1.在《浣纱溪》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浣纱溪》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2.强调《浣纱溪》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1.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浣纱溪》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如下:
1.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诗词知识,如诗词的格式、韵律、意象等。通过学习《浣纱溪》,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这些知识。
2.学生对王维的生平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他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佛”。通过学习《浣纱溪》,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王维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3.学生已经学习了《浣纱溪》的全文,对这首诗的内容和意境有一定的理解。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作业反馈:
1.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检查他们对王维的诗歌创作技巧的掌握情况。对于存在的问题,如对技巧的运用不当或理解不准确,应及时指出,并提供改进建议。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浣溪纱》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浣溪纱》教学设计

集体备课教案纸袅升起,在这边地的城堡上显得尤其荒凉。

夕阳西下,斜斜地照射在山海关城头的旗杆上。

古往今来胸中的怨恨何时能平?四、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身向云山那畔行”,起句点明此行之目的地,很容易联想起同是纳兰的“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北风”言明时节为秋,亦称“秋声”。

唐苏颋《汾上惊秋》有:“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边地北风,从来都音声肃杀,听了这肃杀之声,只会使人愁绪纷乱,心情悲伤。

而纳兰在此处云“北风吹断马嘶声”。

听闻如此强劲,如此凛冽的北风,作者心境若何,可想而知。

难怪他会感慨“深秋远塞若为情”。

下片。

“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

晚烟一抹,袅然升起,飘荡于天际,营垒荒凉而萧瑟;时至黄昏,落日半斜,没于旗杆,而关城依旧。

词中的寥廓的意境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范仲淹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故而张草纫在《纳兰词笺注》前言中言,纳兰的边塞词“写得精劲深雄,可以说是填补了词作品上的一个空白点”。

然而平心而论,无论是“一抹晚烟荒戍垒,半竿斜日旧关城”、“万帐穹庐人醉,星影要摇欲坠”,还是“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纳兰都不过是边塞所见所历的白描,作者本身并没有倾注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类作品的张力无法与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同日而语。

不过,纳兰的边塞词当中那种漂泊的诗意的自我放逐感的确是其独擅。

比如该篇的结尾“古今幽恨几时平”,极写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既不同于遣戍关外的流人凄楚哀苦的呻吟,又不是卫边士卒万里怀乡之浩叹,而是纳兰对浩渺的宇宙,纷繁的人生以及无常的世事的独特感悟,虽可能囿于一己,然而其情不胜真诚,其感不胜拳挚。

历史原因与环境原因以及词人自身的性格交织在一起,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这一曲边塞苍歌。

全词除结句外,均以写景为主,景中含情,纳兰的一草一木皆有灵性:虽然作者一直未曾直接抒发要表达的情感,但人们从字里行间揣摩出作者的感受。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2篇)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2篇)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2篇)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平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

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析词的意境。

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

【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多惠政。

卒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设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设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了解诗词背后的故事,知晓诗词大意。

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游戏“成竹在胸”导入.大屏幕出示,生抢答。

竹外桃花三两枝,---------------------。

蒌蒿满地芦芽短,----------------------------。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

---------------------,山色空蒙雨亦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荷尽已无擎雨盖,----------------------。

一年好景君须记,----------------------------。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2.问:这些诗词的作者是谁?大家还记得吗?生答,板书:苏轼二、古诗揭秘苏轼这个人不简单,可是个全才啊。

他是北宋中期文坛的领袖。

他写的诗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写的词豪放潇洒,和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写的散文豪放自如,与著名的文学家欧阳修并称“欧苏”;他善长书法,是宋四大家之一;他擅长画墨竹,怪石,枯木,在画界自成一流;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还是个美食家,“东坡肘子”“东坡肉”都是他发明创造的。

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的奇才,全才,该是社会的宠儿,该被国家当做宝贝才对。

真是这样的吗?最初,苏轼的确是一帆风顺的,他第一次进京考试,答的试卷就让主考官欧阳修极为赞赏,要知道欧阳修可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啊,一个大咖。

欧阳修想把这张试卷列在第一,但他以为这篇是自己的学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改为第二。

因为有欧阳修的一再赞赏,苏轼每有新作出来,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苏轼从此也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

后来,苏轼父亲苏洵去世,苏轼回家守丧三年,回来后宰相王安石已开始变法。

浣溪沙课程设计

浣溪沙课程设计

浣溪沙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浣溪沙》全诗,掌握其文学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简介。

2. 学生能够解释并运用诗中的生僻字词、修辞手法及意象。

3. 学生能分析《浣溪沙》的诗歌结构,理解其表现的自然美和哲理。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创意写作练习,提升古诗词鉴赏能力和文学创作技巧。

2. 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浣溪沙》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进行评价和讨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浣溪沙》,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美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设计以古诗词教学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注重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体验。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课程设计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来探究古诗词的深刻内涵。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其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2. 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指导。

3. 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确保学生达到预定的学习成果,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浣溪沙》文学作品背景介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苏轼及其创作特点。

2. 诗歌朗读:全班同学齐读《浣溪沙》,体会诗词的韵律美,个人展示朗读能力。

3. 词汇学习: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如“溪”、“砂”等,拓展学生的词汇量。

4. 内容解析:详细解读《浣溪沙》的每一句诗句,分析其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诗歌鉴赏:讨论《浣溪沙》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6.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浣溪沙》的美学价值和哲理。

7. 创意写作:引导学生借鉴《浣溪沙》的表现手法,进行创意写作练习,提升文学创作技巧。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涤溪沙》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涤溪沙》优秀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涤溪沙》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将能够:1. 理解《涤溪沙》的故事情节及主要人物形象;2. 分析并理解故事中的情感和道德问题;3. 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达对故事的个人观点。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故事背后的道德问题;2. 探究故事中的情感与感情的表达。

三、教学准备1.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涤溪沙》教材;2. 教学投影仪和电脑;3. 活动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故事场景的图片和简短介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并引入本课的主题。

2. 情感分析(15分钟)通过阅读故事的主要情节,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涉及的情感和情绪表达方式,并进行讨论。

将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分析一段情感,并向全班汇报。

3. 道德思考(20分钟)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故事中涉及的道德问题,如何判断是非对错等,并引导学生Express their opinions using the learned vocabulary4. 个人观点表达(15分钟)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和个人观点,表达关于故事的个人观点,可以自由选择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并与同学分享。

5.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研究进行总结,强调故事中的情感和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道德准则运用到生活中。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类似的故事,进一步培养情感表达和道德思考的能力;2. 组织学生创作自己的故事,并进行分享;3. 家庭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道德问题的短文。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优秀教案,希望能够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9浣纱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9浣纱溪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二、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浣纱溪》的意境和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元素,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进行古诗词的朗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诗文。通过软件的自动检测和反馈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2. 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积极表达,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进行合作和交流,以提高学习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素质方面:学生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兴趣和热情,愿意学习和背诵。然而,在理解和背诵《浣纱溪》这首诗方面,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在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方面,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以提高他们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行为习惯对课程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及时反馈:我会及时将批改后的作业反馈给学生,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我会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3. 鼓励进步:对于在学习中取得进步的学生,我会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我会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和进步是被看到的,并继续努力。
4. 个别指导:对于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我会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问题。我会耐心解答他们的疑问,并提供具体的帮助和指导。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看今天咱们来到多媒体上课,还有这么多老师听课,紧张吗?要不先来听首音乐放松放松. (播放音乐)这是老师很喜欢的一首歌。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其实这首歌唱的是词,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这么美的音乐有没有让你放这松了点呢?咱们上课吧!
一、认识词牌
1.六年的学习生涯,同学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古诗词吧,还记得以前接触过哪些词?
2.刚才大家说的“清平乐”、“西江月”都是——词牌名(板书)。

3.词是一种诗歌体裁,一个词牌就是一种曲调,同一个词牌可作出不同的词。

其实词牌还有不同的文化和风格,它们背后的故事也同样动人.
(1)念奴娇这个词牌名正是因这位名唤“念奴”的女子而得名,人也妖娆,词也绰约。

(2)清平乐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3)虞美人取名于项羽宠姬虞美人——虞姬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一个小小的词牌中包含着如此丰富的故事
(4)浣溪沙这里还有一个词牌是源自浣溪女子西施的故事,哪一个呢?
读读这首词的词牌:浣溪沙(跟老师一起板书,特别是沙字。

并非轻纱的纱,而是沙子的沙)再读一遍
(5)以前接触过以“浣溪沙”为词牌的词吗?(出示)晏殊、秦观的“浣溪沙”,轻声读读。

(6)晏殊、秦观的“浣溪沙”给了你什么的感受:(变红课件的两句诗)美丽的哀愁(板书)这就是浣溪沙中美丽的哀愁
6.晏殊、秦观他们是婉约派的代表,而豪放派的创始人苏轼的浣溪沙又是怎样的呢
7.现在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词,老师这有个读诗要求 (指名读要求 )
第一步: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
第二步: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
第三步: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

二、初次阅读
1.咱们先来完成第一步。

自己打开书本读一读。

注意要读的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

2.同桌相互读读,检查一下是否做到了字正腔圆,句句通顺。

3.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这首词和我们以往学的词有所不同。

(指名回答)
4.是啊,这是作者为词写的一段小序,谁来读读?你从这段小序中,知道些什么?
5.你的理解真好,蕲水是一个地名,这首词正是作者游历蕲水清泉寺的即兴之作。

6.谁愿意来读读?其他同学注意听,听她有没有读准字音。

7.很好,他注意了词上下阕之间的停顿,而且有个容易读错的字音他都读准了少:这个生字,读—,谁道人生——(生接:无再少)
师:哦,你是怎么知道它读shao?
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看来借助注释是学习古文的一个好方法。

7.谁再来读读这首词?举手的同学都可以站起来读一读。

三、二次阅读
1.看来同学们把词的字、句都读正确,读通顺了,在读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词的上下两阙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吗?(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不同的内容我们还能像刚才那样,用一样的语调,一样的语速读吗?
现在你们仔细听老师是怎么读的.(师范读)
2.明白了吗,那就请你们细细再读“浣溪沙”,可以借助下面的注释弄懂词的意思,用你的朗读,表现出不同内容的抑扬顿挫。

(课件)
3.谁来试一试,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4.他读得怎么样,有没有读出不同内容语气的抑扬顿挫呢?谁来评价一下?
5.你听得可真仔细,请你来读一读吧。

6.上阕轻柔舒缓,下阕激扬有力,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感情,咱们一块儿来读一读浣溪沙。

四、三次深读
1.刚才两步阅读,大家都完成得非常好,但要做到“声声含情”,还需要我们更深地体会。

只有把自己想象成作者,身临其境,感受作者所感受的,才能真正地走进词的意境。

接下来,先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块儿去欣赏欣赏清泉寺的美景吧。

(师范读上阕)(1)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漫步在松树林间,徜徉在涧水旁,笼罩在蒙蒙细雨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兰牙,松林,小溪,沙路。

师:这里的兰牙,暮雨指的是什么?
师: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雨声、杜鹃、流水)
师:几处细小的眼前景物构成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春光,置身如此美景当中,你的感受如何?
(指多名说感受,并读出你的感受)
师: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看山下——生读:兰牙短浸溪,看松间——生读:沙路浸无泥,听林中——生读:潇潇雨中子规啼师:兰牙浸溪,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轻啼,自然的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啊!那就让我们的脚步再流连一点吧,来再读,慢一点。

(3)“一切景语皆情语”,眼里的风景取决于看风景的人的心情。

大家看到的是美丽,感受到的是愉悦,那苏轼呢?此时的苏轼是在怎样的境遇下欣赏眼前的景致的呢?
(补充“乌台诗案”背景,学生精心默读)
师:这样的生活境况,会让苏轼在看景的时候,比我们多一份?(悲凉,哀愁)师:这就是美丽的哀愁啊!带着这份“美丽的哀愁”,再来读读词的上阕吧!2.苏轼身贬黄州,生活困顿与日俱增,面对暮雨潇潇,子规哀啼,不禁心生悲凉。

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怎样奇妙的遐想,自由读读词的下阕,
师:我们常说:“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这里的溪水却是向西流,那就是“逆流而上”。

由水可逆流,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谁说人生无再少?
师: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生:。

师:难道人真的可以返老还童吗?
师:是啊,谁说人不似花,再无少年时?只要心不老,青春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罢了。

由此,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生:答
师:是啊,黄鸡一唱又一天,白发一根又一年,与其这样哀叹着时光流逝,还不如尽情地欣赏眼前的美景:
看山下——兰芽短浸溪,
看松间——沙路净无泥。

听林中——萧萧暮雨子规啼。

师:苏轼身贬黄州,生活困顿,还能如此尽情欣赏美景,由此,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师:让我们一同走进晚年的苏轼(苏轼晚年资料)
师:是啊,苏轼并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而是这样写道: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当有人对你说:苏轼啊,你被贬黄州,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你还能做什么啊?你会坚定地告诉他们: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个)当亲人对你说:苏轼啊,你已经48岁了,年近半百了,国家的事情就让年轻人去操心吧,你就别管了!你会微笑地告诉他们: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个)
当你又看到了自己华发早生,自己怀才不遇,朝中却奸臣当道的处境,有那么一丝心灰意冷的时候,你又会执着地对自己说: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齐)
(5)在苏轼直面人生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了他浓浓的斗志。

其实这样的斗志不仅出现在浣溪沙里,还出现在他被贬黄州时的其他作品中,
我们在他的“卜算子”里,读到了他的气节:
我们在他的“定风波”里,读到了他的潇洒与豁达:
我们在他的“念奴娇”里,读到了他的豪迈;
我们在他的“浣溪沙”里,读到了他的乐观与勇敢。

3.今天,这些词在我们的课堂上串成了一条线,那是被贬黄州的四年,一个真的英雄,用自己积极的斗志书写出了生命中最辉煌的一页。

4.当我们走进苏轼的《浣溪沙》,又再次走出来时,你能不能完成第三部的诵读要求了呢?(练习、反馈)
配乐齐读
五、拓展仿写
1.其实,在诗词中留下过这种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作品还有不少,也都成为了千古传诵的佳句:
面对年华老去时的乐观:
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感受怀才不遇时的乐观:
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体会时代变迁时的乐观: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面对人生低谷时的乐观:
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当然还有苏轼的: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古诗词的长河中还有许多这样的佳句,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

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乐观向上的心,勇往直前。

板书设计:
浣溪沙
美丽的哀愁
积极的斗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