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胀的中医辩治精编版
腹胀的中医辩治
腹胀的中医辩治腹胀,是指院腹发生胀满不舒的一种症状。
其病因多由脾胃素虚、饮食不节、运化失健,或肝气郁结、肠胃积热、癖血停滞等所致。
治疗此病应根据不同原因的腹胀,进行辨证治疗。
食滞腹胀:多由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所致。
症见胸院痞满,腹部饱胀,厌食呕恶,暖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
方用:山碴30克,神曲20克,积实、法半夏.、槟榔、青皮、莱菔子、茯苓各10克,砂仁5克。
若腹胀较甚者,加厚朴10克。
胃下垂腹胀:多因脾胃虚弱、阳气不足、中虚下陷所致。
症见脘腹发胀、食后为甚,腹有下坠感,平卧则舒,伴少气懒言,肢体困倦,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补中。
方用:黄芪、党参各15克,柴胡、升麻各8克,积壳、陈皮各10克,甘草6克,红枣15枚。
若见胃脘疼痛者,加木香8克。
手术后腹胀:乃术后脾胃功能未复、湿邪内阻、健运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致。
症见腹部手术后肚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伴恶心暖气,大便少,舌苔白腻,脉细缓。
治宜燥湿运脾,行气消胀。
方用:木香、厚朴各8克,砂仁4克,苍术、陈皮、大腹皮各10克,炒谷麦芽、神曲、鸡内金各15克,甘草5克。
产后腹胀:多因恶露下行不畅、气血瘀滞引起。
症见产妇腹部胀满,胸胁痞闷,不思饮食,恶露量少、色紫暗红或紫暗,脉细涩。
治宜行气祛瘀,消胀。
方用:制香附、乌药、当归、佛手、川芎、泽兰、红花、艾叶、焦山楂各10克。
行经腹胀: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运不健所致。
症见妇女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肚腹发胀,胀连两胁,胸闷暖气,胃脘不舒,食纳欠佳,舌苔薄腻,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消胀。
方用:柴胡6克,制香附、青皮、茯苓、白术、积壳、厚朴花、绿萼梅、鸡内金各10克,谷麦芽各15克。
便秘腹胀:多因肠胃积热、津液不能濡润,以致便秘腹胀。
症见大便秘结,欲便不畅,腹部胀满,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宜润肠通便。
方用:厚朴、生大黄(后下)、木香、积实、火麻仁、瓜萎仁、郁李仁各10克。
小儿腹胀中医辩证论治
小儿腹胀中医辩证论治腹胀是指脘腹部胀满,按之濡软触之无形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可继发于多种疾病过程中,也可单独出现。
腹胀可见于任何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一般功能性腹胀预后良好,器质性病变、感染中毒性疾病、急腹症等病中发生的腹胀,全身情况严重,若得不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则预后较差。
本病症早在《内经》就有记载。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瞠胀。
”《灵枢·本神》:脾气“实则腹胀,泾溲不利。
” 《灵枢·师传》:“胃中寒则腹胀。
”隋代《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时气腹满候》说:“……而腹满者,是热入腹,与脏气相搏,气后涩在内,故令腹满,若毒而满者,毒气乘心,烦懊者死.”《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腹胀候》提出:“腹胀是冷气客于脏故也,小儿腑脏嫩弱,有风冷邪气客之,搏于脏气,则令腹胀。
”较早指出了小儿腹胀的病因和预后。
之后,历代医家对小儿腹胀论治日趋详尽。
如钱乙将腹胀分虚实两类,沈金鳌分为寒、热、食、实4种类型辨治。
总之,自《内经》首推出腹胀病名后,历代医家对腹胀病产生的病因病理、辨证分型、治疗用药、转归预后作了详细的论述,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整理研究。
腹胀可见于多种疾病过程中,如西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消化性溃疡、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结肠炎、中毒性肠麻痹、蛔虫性肠梗阻、肠套迭、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肝硬化早期等病引起的腹胀均可归属于中医学“腹胀”范畴,可参考本节施治。
现代对小儿腹胀的研究范围广泛,建立了引起腹胀常见病肠梗阻的动物模型,探讨了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原理,研究了鸡内金、大腹皮、砂仁等消食行气药增强在体动物胃肠运动功能,改善脘腹胀满等方面的作用。
近10年来以多种疗法治疗小儿腹胀有许多总结报道。
这些研究成果增加了腹胀的治疗手段,提高了疗效。
【病因病机】一、病因多种病因可引起腹胀,常见的有外感因素、饮食因素、情志因素和正虚因素。
二百九十一、腹满、腹胀
二百九十一、腹满、腹胀经方常见疾病治症:腹满、腹胀【治病策略】1、辩证(1)鼓肿者,气郁则鼓,水郁则肿。
以指接皮肉,随指陷下,皮肉不起,为水肿;外似水肿,随按随起,为气鼓。
皆因胆热阻碍中气,以致胃经不降使然。
因水化气则不肿,气化水则不鼓。
气水变化,全赖中气活泼,旋转升降,膈膜腠理,舒利清通。
胆木横逆,阳热郁塞,中气枯滞,膈膜干涩,腠理团结,然后气不化水,部而成鼓,水不化气,郁而成肿。
此病夹杂,甚难为治。
而胃经不降,实又为膈膜腠理干闭之原。
因胃降则津生,津生则气机活泼,而后旋转升降,流通无阻也。
(气鼓降胃、降胆兼降肺经,水肿降胃、降胆兼升肝脾。
)此二病,非老手难办。
(2)满肿者,脾经不升,气不运则满。
(温运中气。
)水不运则肿。
(燥土疏木。
)停水窜入经络,溢于皮肤,故肿也。
胃经不降者,多阴虚。
(降胃敛肺,兼养中气。
)脾经不升者,多阳虚。
(温补肾肝,兼润风木。
)满,即是胀。
(3)胀者,胃经自头走足,胃经不降,故头项、胸腹作胀。
但此病多兼胆经之逆与本经之滞。
(理滞降逆,调木顾中。
)湿热作胀。
(去湿清热。
)(4)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土气填实,则不能运化也。
(5)孩子受惊吓而腹胀发烧,只要收惊即愈,情志不顺;抑郁忧思伤脾而发烧,消胀气烧即退。
(6)凡下利腹满不渴者,属太阴也。
(7)曹颖甫:是胀满又不同也。
A、太阴寒湿,则腹中胀满。
B、虚气停阻,则腹中胀满。
C、水结膀胱,则少腹胀满。
D、宿食不化,则腹中胀满。
E、血结胞门,则少腹胀痛。
F、腹满一证,以时减为太阴虚寒,不减为阳明实热。
虚寒当温,实热当泻,此其易知者也。
2、治疗(1)湿注太阴所主之腹部,则腹为之满。
湿流于胃,胃不能受则吐。
湿停中脘,则食不下。
湿渗大肠,则自利益甚。
寒湿在下,故腹时痛。
此证腹满自利腹痛,皆四逆汤证。
(2)桂枝汤症或者感冒并腹满便秘,厚朴七物汤。
呕吐的加半夏。
(3)太阴之利,寒热皆有。
中医内科学——鼓胀(精)
四、诊断
1、主症:腹部胀满,逐渐加剧,重则脉络暴露。 2、兼症:纳呆,乏力,尿少,出血倾向。 3、体征:腹胀大,面萎黄,黄疸,蜘蛛痣,肝掌。 4、病史:黄疸,胁痛,酒食不节,虫毒感染,
情志内伤。 5、理化检查:肝功、生化、肿瘤标志物、腹部B超、 食道钡剂造影、腹水穿刺、CT等有关检查。
五、鉴别诊断
主要在腹部
多在肌肤
病因 同
病机 点
情志郁结,酒食 外感邪气,饮食不, 不节,感染虫毒,或劳倦太过 它病转化
肝、脾、肾功能 肺失宣降,脾失健运 失调,气血水互 肾失气化 结于腹部
病 位 脏 腑 肝、脾、肾
肺、脾、肾
临床表现
腹部胀大开始, 初起柔软,逐渐 坚硬,四肢消瘦, 皮色苍黄,晚期 四肢浮肿,甚则 吐血昏迷。
舌光红少津
7、鼓胀出血 症状:轻则齿鼻出血,重
则突然大量吐血或黑便,伴腹 胀满,胃脘不适,舌红,苔黄, 脉弦数。 湿热型鼓胀特点+热甚动血症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方药:泻心汤合十灰散。
舌红苔灰黑
8、鼓胀神昏
症状:神昏,高热烦躁, 怒目狂叫,口臭便秘,尿短赤, 舌红,苔黄,脉弦数。
湿热型鼓胀特点+热入心包症。 治法:清心开窍。
积聚失治
而成鼓胀
肾失气化 气滞血瘀
病机小节
鼓胀病位:肝,与脾肾密切相关 病机重点: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气滞、瘀血
、水饮互结于腹中。
病机特点:本虚标实
– 初、中期:肝郁脾虚,累及于肾——气、血、水互 结;
– 晚期:肝脾肾耗伤 – 虚火上炎或郁久化热,内扰心神,引动肝风——神
昏、痉厥 – 耗血、动血——出血
鼓胀
广州中医药大学 周福生
鼓胀的中医辨证论治
鼓胀的中医辨证论治鼓胀是临床常见病,属于“风、痨、鼓、膈”四大顽症之一,数虚中夹实,虚实并见。
那么鼓胀的中医辨证论治有哪些?1、气滞湿阻症状:腹部胀大,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腹胀,嗳气后稍减,尿量减少,舌白腻,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健脾利水。
2、寒湿困脾症状:腹大胀满,安置如囊裹水,胸脘胀闷,得热则舒,周身困重,畏寒肢肿,面浮或下肢微肿,大便溏薄,小便短少,舌苔白腻水滑,脉弦迟。
治法:温中健脾,行气利水。
3、湿热蕴结症状:腹大坚满,脘腹绷急,外坚内胀,拒按,烦热口苦,渴不欲饮,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或便垢,或面目肌肤发黄,舌边尖红,苔黄腻或灰黑而润,脉弦数。
4、肝脾血瘀症状:腹大坚满,按之不陷而硬,青筋怒张,胁腹刺痛拒按,面色晦暗,头颈胸臂等可见红点赤缕,唇色紫褐,大便色黑,肌肤甲错,口于饮水不欲下咽,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利水。
5、脾肾阳虚症状:腹大胀满,形如蛙腹,撑胀不甚,朝宽暮急,面色苍黄,胸脘满闷,食少便溏,畏寒肢冷,尿少腿肿,舌淡胖边有齿痕,苔厚腻水滑,脉沉弱。
治法:温补脾肾,化气利水。
6、肝肾阳虚症状:腹大坚满,甚则腹部青筋暴露,形体反见消瘦,面色晦暗,口燥咽干,心烦失眠,或有鼻衄,小便短少,舌红绛少津,脉弦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凉血化瘀。
7、鼓胀出血症状:轻者齿鼻出血,重者病势突变,大量吐血或便血,脘腹胀满,胃脘不适,吐血鲜红或大便油黑,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胃泻火,化瘀止血。
8、鼓胀神昏症状:神志昏迷,高热烦躁,怒目狂叫,或手足抽搐,口臭便秘,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心开窍。
胃胀气的中医辩治
胃胀气的中医辩治
患者四十岁左右,胃胀气,有胃炎。
经常痔疮出血。
觉得很累,之前动过肠息肉手术,矢气多,饿得快,睡醒头晕,夜间12点多才睡,脉细数,舌质紫红苔白厚腻,眼睑浮肿,面色黧黑,唇色紫暗。
平素喜温食,口干涩,经常腰酸软。
吃牛肉觉得不适。
吃寒凉的东西不适。
中医辩证:寒热错杂、血瘀证。
方药:甘草泻心汤加减。
薏米、桃仁、红花、益母草、茯苓、桑寄生、女贞子、川芎、牛膝、黄芩、黄连、大枣、白芨、三七粉、丹参。
患者喝药之后觉得矢气减轻很多,饥饿感减轻,胃胀气好转。
加减治疗半个月之后痊愈。
面色比之前好很多,嘱咐患者要少熬夜,胃胀气虽然痊愈,但血瘀还需继续调理。
患者由于常年熬夜工作,经常通宵达旦,熬夜导致血瘀很重,思虑伤脾,脾气不升,导致矢气多,进而胃胀不舒。
患者虽然胃胀已愈,但长期来说,还是不能熬夜工作,以保安康。
提示:本医案方药、针灸须在中医指导下加减使用,切勿自行套方。
(梁晓娟)。
浅谈中医对腹胀的认识
谢谢
此外,肝伤则气血凝滞,脉络阻塞,形成积聚。 病久伤肾,肾阳不足,无以温养脾土,蒸化水湿, 肾阴亏损,肝失滋养,均可导致腹胀。
《张氏医通·胀满》:“腹胀诸证,虽属寒者多,属热者少,然世治胀, 喜用辛温散气之药。……有气虚不能裹血,血散作胀,必其人大便不 紧,或时结时溏,溏则稍减,结则渐加;小便清利,甚则浑白如泔, 其脉缓大而滞,气口益甚,慎不可用辛温耗气之药,宜四君子去白术 加木香、泽泻、当归、芍药以固其气中之血。有血虚不能敛气,气散 作胀,必其人烦热便燥,小便黄数,其脉浮数而弦,人迎尤甚,慎不 可用苦寒伤胃之药,宜四物汤去地黄加黄芪、肉桂、甘草、煨姜,以 和其血中之气。外因六气成胀,藿香正气散;内因七情成胀,沉香降 气散。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臌胀,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 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而涩,局方七气汤。浊气在上,则生瞋胀, 生姜泻心汤加木香、厚朴。(《简明医彀》主张用木香顺气汤)。脾 胃不温,不能腐熟水谷而胀,附子理中汤。肾脏虚寒,不能生化脾土 而胀,济生肾气丸。”对于忧思伤及心脾,腹胀兼有喘促、呕逆、肠 鸣、二便不利者。可用苏子汤。它如食积、虫积等亦可致腹胀。
一、气滞作胀:患者自觉上腹部胀满堵塞,连及肝区和后背,甚则因胀致痛,每 因生气或情志刺激诱发或加重,伴有烦躁易怒,恶心呕吐,食少嗳气,甚至 吞酸等。治以疏达肝气、和胃降逆。方用逍遥散加减。 二、脾虚腹胀:肝炎日久,长期食欲不振,食少腹胀,食后加重,伴有四肢倦怠 乏力,少气懒言,大便干稀不调、小腹重坠、四肢不温或有轻度水肿。治以 健脾消胀、升清降浊。方用六君子汤加减。 三、血瘀腹胀: 病人小腹部持续性胀满,昼轻夜重,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指 甲青紫、微血管怒张,舌绛脉涩。查体可见肝脾肿大,腹壁静脉曲张等。方 用八珍汤加减。 四、湿热腹胀: 胃脘少腹胀满,甚至满腹胀,持续不能缓解,多吃油腻则更甚, 伴有烦躁,口渴不想喝水,头晕不清、恶心、厌油腻,大便粘滞不爽,放屁 恶臭、小便黄赤等。治以利湿为主,兼以清热、调肠理气。方用木香顺气散 加减。
中医看腹胀
中医看腹胀
腹部胀满及不适,均可以称为腹胀。
根据部位及病因,腹胀可以分为三型,即胃型腹胀、小肠型腹胀和大肠型腹胀!
胃型腹胀,主要是进食后即胃部胀满、打嗝,甚至可以见到胃扩张的外形,中医说是阳明燥热;小肠型腹胀,多数伴有消化不良,腹痛、腹泻及便秘均可见到,并且涉及到胃及十二指肠,中医多称之为寒热错杂;大肠型腹胀,主要是上腹及两胁肋区胀满,走形与结肠一致,中医称之为肝气郁滞。
肝型腹胀,以疏肝理气为主,胃型腹胀,以理气健脾为主,脾型腹泻,则可寒热平调!。
胃胀的辩证治疗
胃胀的辩证治疗本文转载自《名师垂教》男患,李XX,56岁,1988年4月就诊。
患者自觉脘腹胀满,饮食减少,已1年余。
开始时但觉食后作胀,移时略舒,后渐加重,终日胀满。
曾服酵母片,保和丸,木香顺气丸,紫蔻丸,宽胸顺气丸及汤药数剂。
初服之,暂觉宽松,服之既久,反不见效。
自以为病重药轻,又服槟榔四消丸2包,服后2小时左右,腹内鸣响,继之拘急而痛,泻下数次后,脘腹稍觉舒缓,逾时胀满更甚,腹内时痛,痛时则欲泻,虽泻而腹胀不减。
该患以往身体尚可,1年前曾因过食冷物而腹痛泄泻,用药治愈,之后渐觉食后作胀,脘腹满闷不舒,饮食减少。
饮食虽少,而胀满却越来越重。
渐觉周身倦怠,四肢疲乏无力,嗜卧多眠,大便多溏。
每于服食生冷之物及着凉(特别是腹部与脚)后,胀满加重。
如服食热物,俯卧于热炕上,或用热物敷于腹上,再按压揉摸,则胀满渐消,而腹中特觉温暖舒适。
患者形体消瘦,面色黄白,舌淡胖而润,脉细弱。
脘腹部按之平软,无疼痛不适之感。
细思疾病之整个过程,其病起于寒凉,加重于消导攻伐。
患者虽自言胀满,但并无腹部胀大之形。
细询之,是患者自觉脘部有堵塞不通畅之感,饮食减少,所以此病实为痞满。
因患者病程已逾1年,服消导顺气之品而反剧,且喜温暖而恶寒凉,因而证属脾胃虚寒,中阳不运。
拟用温中补脾之法,予理中汤加味:党参20g,白术15g,炙甘草10g,干姜15g,丁香10g,砂仁10g,川朴10g。
水煎服,日3次。
3剂后,自觉痞满减轻,腹部有温暖感,且排气也多。
既已见效,说明药已对证,效不更方,又投3剂,大见好转。
予附子理中丸20丸,每次1丸,日服3次。
1周后,胀满之感已消,食欲增加,大便已每日1次。
肢体疲乏无力、嗜卧等症皆大有好转,自觉体力已有所增强。
为巩固疗效,又继服理中丸与人参健脾丸而愈。
学生:请老师谈谈此患的辨证思路。
胀满是个症状,是由各种原因导致肠胃气滞而产生的。
实证可以出现此症,虚证也可以出现此症。
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胀满属实证的看法,是易于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
胃很胀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引言胃很胀是临床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中医学认为,胃很胀是由于脾胃虚弱、气机不畅、湿阻中焦等原因引起的。
本文将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介绍胃很胀的中医治疗方案。
二、病因病机1.脾胃虚弱: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虚弱,运化无力,导致湿邪内生,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出现胃很胀等症状。
2.气机不畅: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影响脾胃功能,引起胃很胀。
3.湿阻中焦:湿邪困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气机不畅,胃失和降,出现胃很胀等症状。
4.寒邪客胃:寒邪侵袭胃脘,导致胃气凝滞,气机不畅,出现胃很胀、疼痛等症状。
三、中医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案1.脾胃虚弱型症状:胃很胀、疼痛,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方药:六君子汤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半夏、陈皮、生姜、大枣。
2.气机不畅型症状:胃很胀、疼痛,胸闷不适,情绪抑郁,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和中。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陈皮、甘草、川芎、白术、茯苓。
3.湿阻中焦型症状:胃很胀、疼痛,头身困重,口淡无味,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苔腻,脉濡。
治法:健脾除湿,和中理气。
方药:平胃散加减。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茯苓、白术、半夏、砂仁、木香。
4.寒邪客胃型症状:胃很胀、疼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喜暖怕冷,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沉弦。
治法:温中散寒,理气止痛。
方药:理中丸加减。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茯苓、陈皮、砂仁、吴茱萸。
四、饮食调养1.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2.定时定量,细嚼慢咽,避免暴饮暴食。
3.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等。
4.适当食用健脾胃的食物,如山药、薏苡仁、小米等。
五、生活调摄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经常腹胀爱放屁,这样的情况中医辨证少不了
经常腹胀爱放屁,这样的情况中医辨证少不了
患者于某,女,46岁,以“腹胀半年”为主诉来诊,什么情况呢?腹胀,空腹时嗳气,放屁比较多。
能吃饭但不消化,头晕,右肩酸沉,左腿酸,无力。
月经不规律,色红,量多。
大便量多,日2次,偶尔干结,察看舌脉:舌暗淡,苔薄白,脉沉滞。
处方:柴胡,陈皮,川芎,生白芍,炒枳实,制香附,炒麦芽,炒山楂,炒神曲,决明子,生甘草。
10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上药10 剂,效果明显,打嗝消失,腹胀、放屁次数明显减少、不消化明显好转,现在主要症状:便秘,每天1次,免疫力差。
舌脉显示: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滞。
处方:炒神曲,炒麦芽,炒山楂,炒卜子,柏子仁,急性子,川牛膝,麦冬,红花。
半个疗程,水煎服,日1剂。
现在腹胀已经治愈,其余症状也已基本消除。
现在我来给大家说一下这个案例:此属肝胃不和之腹胀。
患者能食但不消化,嗳气,矢气多,为肝气犯胃,食滞胃脘所致。
以和法为宗旨,投以柴胡疏肝散合焦三仙,以疏肝理气。
消食和胃。
患者服半个疗程而愈。
用经方调腹胀医宗金鉴之腹胀门经方治疗腹胀痛案三则
用经方调腹胀医宗金鉴之腹胀门经方治疗腹胀痛案三则【病因病机】腹胀因饮食停滞胃肠,阻滞气机;或因情志抑郁,气滞郁结所致,责之于胃腑气实,属实证。
腹胀因素体脾脏虚弱,气机壅滞;或因脾脏虚弱,水饮不化,成为正虚邪实之证,责之于脾脏气虚,属虚证。
因此,清代医家柯韵伯提出了“实则阳明,虚则太阴”之说,提示了太阴脾与阳明胃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高度概括了脾胃的病变规律。
【腹胀辨证】《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主要说明凡以水湿聚留而引起的浮肿、腹胀满者,大都属于脾脏疾病,多由脾失健运、水湿停滞所致。
故《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了:“脾病,虚则腹满肠鸣。
”此文提示了脾气虚,运化水饮失职,饮邪阻滞胃肠,而成腹满肠鸣。
当脾胃气机不畅,斡旋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可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里描述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之象。
所以,在《伤寒论注》则提出了“盖腹满、呕吐是太阴阳明相关证”。
查看详情腹胀有虚实。
《本经疏证》言:“胀满而按之痛者为实,不痛者为虚。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景岳全书》亦提出了:“可按者为虚,拒按者为实。
”腹胀何以“按之不痛者为虚”?因为正气不足,脾虚气聚,虚气痞塞胀满,并非有形实邪充斥,故虽见腹部胀满,而按之可助脾气运转,气机得通,通则不痛,即或疼痛,但按之痛减,且喜热熨。
腹胀何以按之“痛者为实”?有形实邪(宿食、瘀血、水饮、痰热、虫积等)或实热燥屎蕴结胃肠,不按固然要痛,按之腹痛更甚,且痛甚于满,胀满无减轻之时,不通则痛也。
【验案举隅】阳明腑实兼太阳证(厚朴七物汤)王某,女,7岁,2013年4月1日就诊。
主诉:感冒咳嗽两天。
因受风而致咳嗽,干咳无痰,鼻塞流清涕,恶风,伴有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质干,日一行,纳寐可,小便调。
舌红,苔白根厚腻,脉浮滑数。
证属里实已成,复感外邪。
治以表里双解,方用厚朴七物汤加味。
中医分症论治鼓胀
中医分症论治鼓胀【摘要】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肤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目的讨论中医分症论治鼓胀。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与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分症论治。
结论鼓胀初起多实,以行气、利水、消瘀、化积等治法,但忌攻伐太过,注意“衰其大半而止”。
并兼顾脏腑之虚灵活调之。
晚期多虚,宜选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等治法补其本,并适当兼顾气、水、瘀的标实之邪。
根据证情亦有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及朝攻暮补者。
【关键词】中医治疗鼓胀鼓胀是以腹部膨胀如鼓、肤色苍黄,腹皮青筋暴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可继发于现代医学中肝硬化、肝癌、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腹膜间皮瘤、营养障碍等疾病。
多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虫蛊感染,劳欲过度,黄疸、积聚失治,使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淤积于腹内而形成。
临床医师应注意询问既往病史及伴随症状,结合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了解腹水的原因,判断分析是肝脏疾病还是腹膜疾病;是良性疾病还是恶性疾病。
排除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所致的腹水。
拟定治疗原则初起多实,以行气、利水、消瘀、化积等治法,但忌攻伐太过,注意“衰其大半而止”。
并兼顾脏腑之虚灵活调之。
晚期多虚,宜选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等治法补其本,并适当兼顾气、水、瘀的标实之邪。
根据证情亦有采用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及朝攻暮补者。
分证论治(一)积聚型1.肝郁脾虚证(1)治法:疏肝运脾,行气活血。
肝郁脾虚,木不疏土,中焦气滞血阻。
其证虚实夹杂,应补虚泻实并施,以疏肝解郁,理气活血泻其实,健运脾胃补其虚。
(2)选方用药思路:逍遥散加减。
本方功能疏肝健脾和营,常用药物为柴胡、当归、香附、川芎、白术、白芍、茯苓、太子参、炙甘草。
(3)根据兼症加减:如脾虚夹湿者,则加健脾利湿之苍术、薏苡仁、猪苓、泽泻等。
(4)根据变证转方:如肝郁日久化热,宜转用疏肝健脾清热之丹栀逍遥散加减。
2.气滞血瘀证(1)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气滞血瘀,互结成积,证属实,“实则泻之”,当以理气活血化瘀为法;本证气滞常因于肝郁,故其理气之品应选择疏肝理气类。
腹胀的中医辨证施治
腹胀的中医辨证施治•腹胀是肝病患者常见的症状,究其原因不外乎因气、因湿、因虚、因实为常见者。
因气;多见于肝郁气滞,见于情绪低落,忧思郁闷,肝气喜条达、舒发。
情绪低落则失条达舒发功能,肝气横逆。
因肝属木,横逆就会克伤脾土,脾土就是消系统的化功能,出现胁肋胀满、食欲不振、呕腐吞酸。
急、慢性肝炎、慢性胃炎多有上述症状。
治疗以柴胡疏肝散为主方;柴胡12克、陈皮12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甘草6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
柴胡升散疏导、调肝解郁为主药,陈皮理气开胃、枳实宽中消涨、香附行气舒肝为辅药,白芍养血柔肝,川芎活血散瘀为佐药,甘草和中缓急为使药。
因湿;腹胀因于湿者多为脾虚,(胃肠功能减弱)湿困脾土,多见于心腹胀满,小便不利,四肢水肿、食少纳呆等。
主方用五皮饮;陈皮12克、茯苓皮15克、桑白皮10克、生姜皮3克、大腹皮12克,«内经»说、诸湿肿满者皆属于脾。
方中以陈皮芳香化湿、理气和中、醒脾为主药。
茯苓皮淡渗利湿、健脾调中、为辅药。
桑白皮泻肺行水、以治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大腹皮行气消胀、气行则水行、共为佐药。
生姜皮辛散、通行全身而散水气、为使药。
焦树德老前辈曾用五子五皮饮(茯苓皮30-45克、大腹皮15克、炒苏子10克、炒莱菔子10克、槟榔9-12克、水红花子9-12克、葶苈子10克、)治疗水臌,(包括早期肝硬化腹水,心源性腹水等)。
因虚;脾胃气虚、运化无力(胃肠平滑肌收缩无力)、饮食内停、或不消化、出现腹胀、便溏、倦怠乏力、面色萎黄、气短少神。
治疗以补中益气为主方;炙黄芪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炒白术10克、陈皮10克、当归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方中黄芪、党参为主药,补气健脾;白术燥湿健脾、甘草和中益气、当归和血、陈皮健胃行气、共为辅药;升麻、柴胡升阳气为佐药;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开发腠理的使药。
本方治疗气虚便秘加枳实10克、厚朴10克。
腹胀
腹胀即腹部胀大或胀满不适。
《诸病源候论·腹胀候》:“腹胀者,由阳气外虚、阴气内积故也。
阳气外虚受风冷邪气,风冷,阴气也。
冷积于府脏之间不散,与脾气相壅,虚则胀,故腹满而气微喘。
”中医认为腹胀多因酒伤、食伤、情志郁结(编者注:指心情不好,想说但又不能说或说不出口,憋在心里)、黄疸积聚等所致。
有虚胀和实胀之分。
中医治疗时一般根据腹胀原因对证下药。
脾胃虚弱腹胀满不适,不思饮食,喜热喜揉按,气短乏力,体倦懒言。
◇砂仁10克,陈皮6克,山药20克。
水煎取汁,分3次服。
◇党参12克,白术10克,鸡内金6克。
水煎取汁,分3次服。
◇党参10克,山药30克,砂仁6克。
水煎取汁,分3次服。
◇党参、炒白术各12克,蔻仁3克。
水煎取汁,分3次服。
饮食积滞腹部胀满,不能按压,按压会加重不舒服症状;呃气恶心,打嗝后有腐臭味,吞酸。
◇焦山楂30克,炒枳壳15克。
水煎取汁,分3次服完,饭后服用。
◇神曲15克,陈皮、香附各10克,鸡内金6克。
水煎取汁,分3次服。
◇炒枳实、厚朴各6克,山楂15克。
水煎取汁,分3次服。
◇厚朴、苍术各6克,陈皮10克。
水煎取汁,分3次服。
◇山楂15克,莱菔子10克。
水煎取汁,分2次服。
情志郁结腹胀不适,痞塞满闷,心烦易怒,两胁作胀。
◇柴胡、炒枳实各6克,白芍10克,甘草3克。
水煎取汁,分3次服。
◇炒枳壳10克,炒白术12克,焦山楂15克。
水煎取汁,分3次服。
◇砂仁、栀子各6克,陈皮10克。
水煎取汁,分3次服。
◇川芎5克,香附10克,神曲15克。
水煎取汁,分3次服。
◇苏叶10克,佛手5克,酒军2克(酒制大黄,后下)。
水煎取汁,分3次服。
如患者愿吃中成药,则可依中医理论,按证候辨证选用。
脾虚气滞所致腹胀,可用枳术丸,口服,一次6克,一日2次。
也可服用健脾丸。
湿阻气机所致腹胀,可用木香顺气丸,口服,一次6克~9克,一日2~3次。
肝气郁滞所致腹胀,可用逍遥丸,口服,一次6克~9克,一日2次。
经方精密辨证之腹胀
经方精密辨证之腹胀经方精密辨证之腹胀(一)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也是方书之祖。
仲景被后世尊为医圣,而仲圣所留伤寒杂病论中所载之方被称作经方。
后人对于经方给予极其高度的评价。
对于其功效常评价为“一剂知三剂已”“覆杯而愈”。
此等赞美绝非夸大其词,只是若要达到浮鼓之效必须要做好一件事情,那就是辨证。
而最严谨精密的经方辨证莫过于《伤寒论》。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伤寒论中各个症状辨证一一拆解,以尽可能的学到仲景辨证体系。
今天我们先从腹胀一症开始分析。
《伤寒论》全书(不包括金匮要略)关于腹胀(腹满)的条文不严谨算来共有34条。
我们可以从病位和病机两方面来分析。
从病位来看,可分为三类:A.上腹或脐周(原文称为腹满或腹胀满)B.小腹(原文称为少腹或小腹)C.从心下至少腹从这三类来看,我们在临床中遇到腹胀的病人时,至少可以对其先从部位上分类。
今天咱们主要分析B.C两种情况,而A类上腹的辨证将需要在病机方面分析。
《伤寒论》一书中但言腹满多数都是指上腹或者脐周。
但是为数不多的几条少腹的条文仍存在着十分精细的辨证。
一、首先,咱们分析B情况。
关于少腹的条文有6条: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
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
抵当汤主之。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126。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340.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腹胀
中医辨证治疗顽固性腹胀顽固性腹胀是指合理应用一般辨证施治而无明显疗效者。
这类患者临床并不少见。
有的因腹胀顽固、诊断不明行开腹探查也无阳性发现。
病因治疗无从着手,对症处理反应亦甚差,然从整体辨证、变通施治,常可取得较为满意疗效。
兹就其成因及辨治,择要介绍如下。
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脾不调,是腹胀的重要成因。
腹胀初期,调和肝脾,理气除胀行之有效,顽固性腹胀则大为不然。
因其病理生理较为复杂,且有些易为忽略。
现就其主要特点归纳如下。
1.肺失宣肃《内经》云:“肺主一身之气”、“诸气喷郁,皆属于肺”。
肺的生理功能,有宣发和肃降的作用。
宣发是指由于肺气的推动,使气血津液得以输布周身,内而脏腑经络,外而肌肉皮毛,无所不至。
若肺气不能宣发而壅滞,则可导致胸闷、腹胀。
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肃降不能则气郁而胀。
此外,生理上肺与大肠相表里,肃降失司,津液不能下达,则可见便秘腹胀。
又可作为第二病因,更进一步影响肺之宣肃气化功能,而加重腹胀。
其特点如腹胀伴胸闷或咳嗽、气短,腹胀的增减常与咳嗽进退程度相平行,多有大便秘结不畅,苔薄白或微腻,脉浮,右寸尤显。
治宜宣肃肺气,取《和剂局方》温白丸意出入。
曾治一女患者,33岁,腹胀经年,服疏肝理气消导之剂,及西药多酶丸等对症治疗,无显著效果。
审其腹胀及苔脉改变如前述,药用麻黄6克,桔梗、紫苑、柴胡、杏仁各10克,石菖蒲12克,全瓜蒌30克,决明子30克。
前后服药2周,腹胀、便秘均瘥。
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2.脾阳不升“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
生理上“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脾胃之纳运、升降、燥湿三对动态平衡若受到影响都可导致腹胀。
顽固性腹胀的病理生理,往往非单纯脾运不健,而是以上三者对立统一关系的失调。
其临床表现如腹胀闷窒、痞塞感明显,食后加重,晨起腹胀即甚,常伴有腹泻,乏力,头晕或痛,脉细缓无力,不耐重按,苔白滑或腻,舌嫩胖大或兼见齿痕。
治宜健脾升阳益气,取补中益气汤出入。
医宗金鉴之腹胀门
医宗金鉴之腹胀门
腹胀总括
腹胀脾虚因久病,胃实多由食滞停,补虚健脾兼理气,攻食消导自然宁。
[注]
腹胀之病,脾胃二经主之,有虚有实,宜分晰焉,虚者因久病内伤其脾,实者因饮食停滞于胃,虚则补脾,实则消导,调治合宜,其胀自渐除矣。
虚胀
久病脾虚失运健,或因吐泻暴伤脾,食少即胀精神倦,面黄肌瘦四君宜。
[注]
凡小儿久病脾虚,或吐泻暴伤脾气,健运失常,所以饮食不化,食少腹即胀满,现证精神倦怠,面黄肌瘦,此虚胀也,宜用香朴四君子汤治之。
(香朴四君子汤)
人参白术土炒白茯苓甘草炙香附制厚朴姜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香朴四君治虚胀,参术甘草共茯苓,香附厚朴宜加人,引姜煎服胀即宁。
实胀
饮食过度内伤胃,停滞腹胀便不通,潮热烦渴形气壮,平胃承气施治灵。
[注]
小儿饮食过度,则胃中停滞,以致腹胀,大便不利,身体潮热,心烦口渴,形气壮实,此实胀也,轻者平胃散主之,重者小承气汤主之。
(加味平胃散)南苍术炒厚朴姜炒大腹皮制甘草生陈皮莱菔子焙山查麦芽炒神曲炒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
加味平胃治实胀,苍术厚朴大腹皮甘草陈皮莱菔子,山查麦芽炒神曲。
(小承气汤)方见食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胀的中医辩治
腹胀,是指院腹发生胀满不舒的一种症状。
其病因多由脾胃素虚、饮食不节、运化失健,或肝气郁结、肠胃积热、癖血停滞等所致。
治疗此病应根据不同原因的腹胀,进行辨证治疗。
食滞腹胀:多由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所致。
症见胸院痞满,腹部饱胀,厌食呕恶,暖腐吞酸,舌苔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
方用:山碴30克,神曲20克,积实、法半夏.、槟榔、青皮、莱菔子、茯苓各10克,砂仁5克。
若腹胀较甚者,加厚朴10克。
胃下垂腹胀:多因脾胃虚弱、阳气不足、中虚下陷所致。
症见脘腹发胀、食后为甚,腹有下坠感,平卧则舒,伴少气懒言,肢体困倦,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补中。
方用:黄芪、党参各15克,柴胡、升麻各8克,积壳、陈皮各10克,甘草6克,红枣15枚。
若见胃脘疼痛者,加木香8克。
手术后腹胀:乃术后脾胃功能未复、湿邪内阻、健运失常、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所致。
症见腹部手术后肚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伴恶心暖气,大便少,舌苔白腻,脉细缓。
治宜燥湿运脾,行气消胀。
方用:木香、厚朴各8克,砂仁4克,苍术、陈皮、大腹皮各10克,炒谷麦芽、神曲、鸡内金各15克,甘草5克。
产后腹胀:多因恶露下行不畅、气血瘀滞引起。
症见产妇腹部胀满,胸胁痞闷,不思饮食,恶露量少、色紫暗红或紫暗,脉细涩。
治宜行气祛瘀,消胀。
方用:制香附、乌药、当归、佛手、川芎、泽兰、红花、艾叶、焦山楂各10克。
行经腹胀:乃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脾运不健所致。
症见妇女行经前后或正值经期出现肚腹发胀,胀连两胁,胸闷暖气,胃脘不舒,食纳欠佳,舌苔薄腻,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解郁消胀。
方用:柴胡6克,制香附、青皮、茯苓、白术、积壳、厚朴花、绿萼梅、鸡内金各10克,谷麦芽各15克。
便秘腹胀:多因肠胃积热、津液不能濡润,以致便秘腹胀。
症见大便秘结,欲便不畅,腹部胀满,舌苔黄腻,脉弦滑。
治宜润肠通便。
方用:厚朴、生大黄
(后下)、木香、积实、火麻仁、瓜萎仁、郁李仁各10克。
如大便日久不通者,加芒硝10克;气虚便秘者,去厚朴、一大黄,加党参、黄芪各15克。
以上方剂用法均为: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摘自《民族医药报》2015.11.06张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