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合集下载

突发事件处置培训——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及管理PPT课件

突发事件处置培训——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及管理PPT课件
如说明传染途径、传染病病例(含疑似病例及病原携带者) 订正为其它疾病的病名等。
07.10.2020
信息审核
➢ (1)发现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情况时,及时通知报告人核对; ➢ (2)发现以下情况时,建议立即对报告信息进一步核实: ➢ Ⅰ 发现甲类传染病及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
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 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 Ⅱ 发现不明原因肺炎病例或不明原因死亡病例; ➢ Ⅲ 发现聚集性的不明原因病例(3例以上); ➢ Ⅳ 发现可能的传染病爆发疫情:如一个自然村、街道、集体单位 (公共场所)一日内集中发生3例或以上同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 ➢ Ⅴ 以县(区)为单位,发现某种急性传染病在短期内(一周或一 个潜伏期内)发病数较历史同期发病水平明显增加; ➢ Ⅵ 以县(区)为单位,发现本地罕见的或3年内一直未曾发生过的 传染病; ➢ Ⅶ 以县(区)为单位,发现发病率极低(或已经消灭)的传染病
07.10.2020
工作流程
➢ (1)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传染 病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 填卡 → 审查 → 核对 → 录入 ➢ 暂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以最快方式报告属地有
网络直报能力的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为其代报 ➢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报告卡 ➢ 发现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 ○18订正病名:填写订正前所报告的疾病名称。 ➢ ○19退卡原因:因报告卡填写不合格需退卡时,填写其原因 ➢ ○20报告单位:填写报出传染病报告卡的单位。 ➢ ○21报告医生:填写做出诊断医生的姓名。 ➢ ○22填卡日期:填报本卡的日期。 ➢ ○23备注:填写以上各项内容不能涵盖且需特别注明的信息

突发事件处置培训——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及管理PPT课件

突发事件处置培训——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及管理PPT课件
07.10.2020
工作流程
➢ (1)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传染 病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 填卡 → 审查 → 核对 → 录入 ➢ 暂无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以最快方式报告属地有
网络直报能力的医疗机构或疾控机构为其代报 ➢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监测报告工作流程 ➢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审核报告卡 ➢ 发现暴发疫情或异常疫情报告: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07.10.2020
信息报告
➢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按规定的时限 报告传染病报告卡:
➢ ① 对甲类传染病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 人和病原携带者,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 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 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 报告单位应以最快方式(城镇2小时、农村6小时内)报出传染 病报告卡。
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报告及管理
07.10.2020

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染病防治研究所疫情信息部 孙 净
主要内容
➢ 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 医疗机构法定传染病报告与管理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与管理
07.10.2020
第一部分
➢ 传染病监测信息报告与管理
07.10.2020
工作管理
➢ (1)属地管理原则 传染病报告实行谁接诊,谁报告。监测病例
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 ➢ (2)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 主要是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 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 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和 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 医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资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资料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培训资料1. 引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传染病或其他突发性卫生事件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并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紧急情况。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有效的应对与处理至关重要。

本培训资料将为您介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基本知识、应急响应措施以及预防控制方法。

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传染病或其他突发性卫生事件在人群中迅速传播,并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紧急情况。

常见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流感爆发、食品中毒、自然灾害等。

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根据具体情况和影响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以下几类:3.1 传染病爆发由于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在人群中迅速传播而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流感、麻疹等。

3.2 食品安全事件由于食品中毒或其他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有毒食品、过期食品等。

3.3 自然灾害由自然因素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3.4 恐怖袭击和事故由恐怖袭击或事故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化学泄露、核事故等。

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措施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响应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常见的应急响应措施:4.1 快速反应与通报当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后,需要立即启动紧急反应机制,并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公众通报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4.2 制定紧急预案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制定相应的紧急预案,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和应对措施。

4.3 加强疫情监测加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疫情的监测,及时掌握疫情传播动态,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4.4 落实隔离与防护对于传染性疾病爆发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及时落实隔离与防护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传播。

4.5 紧急救治与救援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造成的伤亡和灾害,要做好紧急救治与救援工作,保障受伤人员的生命安全。

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控制方法除了应急响应措施外,预防控制是遏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蔓延的关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
性质、级别(未分级)、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病人数 、死亡人数、主要的临床症状、可能原因、已采取的措施 、报告单位、报告人员及通讯方式等。 进程报告: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件的诊断 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等内容。同时, 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进行 补充和修正。
填写可与患 者保持联系 的电话号码, 以便追踪、 核实和随访。
(二)传染病卡规范填写
职业:在相 应职业名前 打√,不能填 “不详”
按照传染病 诊断标准( 卫生行业标 准)进行诊 断)
甲、乙、丙类在做出诊断的病名前打√。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 分型报告。
41
2021/10/10
(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基本原则
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 针,贯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依靠 科学、加强合作的原则。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报告要求
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 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报告的范围: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 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 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 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 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 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 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第一篇: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讲义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相关知识讲义一、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病种:ν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ν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ν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法定传染病ν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ν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ν甲型H1N1流感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

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 2.流行病学特征(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

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培训课件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培训课件

传染病疫情报告
传染病疫情的报告与控制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为依据。 • 1989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 2004年8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进行修订,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履行传染病报告职责的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主要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人员为责任报告人,主要是执行职务 的医护人员和检疫人员、疾病控制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等。 传染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谁接诊、谁报告,遵循属地管理的原则。
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
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 丙类传染病 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
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
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 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的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 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积较大,危害 严重的三十八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分为甲、乙、 丙三类进行管理。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 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 管理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 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 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 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疟疾、 肺结核、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 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 淋病、梅毒、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 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 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 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霍乱、 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 染性腹泻疾病。

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ppt课件

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培训ppt课件

3.10.2 传染病 疫情报 告及时 率(1 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国家 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要求, 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管理制 传染病报告不及时1例扣0.2 度,年度内及时上报传染病 分,扣完为止。 病例的情况,反映疫情报告 及时性。
3.10.2 突发公 共卫生 事件相 关信息 报告率 (1分)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健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 制度,年度内及时上报突发 公共卫生事件,反映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报告的及时性。
14
组织、制度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 总预案 ➢ 呼吸道传染病:禽流感、流感大流行 ➢ 肠道传染病:霍乱 ➢ 手足口病 ➢ 不明原因疾病、不明原因肺炎
15
风险排查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 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其他专业机构指导下,乡镇卫 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协助开展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排查、收集和提 供风险信息,参与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制(修)订。
专业公共卫生机构、 其他相关项目指导 机构或人员提供有 关工作记录资料。
有关专业公共卫生
1、有逐级培训项目技术指导、督 机构开展基本公共
导考核人员和基层项目执行人员的 卫生服务培训的有
培训计划(或方案)、通知、记录、 关资料。
图片等相关资料:每缺一项扣0.5分。从专业公共卫生机
2、人员培训质量:得分=(各县 构中,抽取从事项
卫生院和1个村卫生室
8
考核要求-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标
《吉林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实施方案》
➢ 专业机构
一级 二级 三级 指标 指标 指标
指标说明
评分标准
数据资料 来源
1.组织 管理 (10 分)

急性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

急性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和媒体宣传,提高公众对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 件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强化疫苗接种计划
根据疫情和疾病流行情况,制定和实施有效的疫苗接种计划,提高 人群免疫力。
控制措施
01
02
03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隔离和治疗
对确诊病例进行隔离和治 疗,以减少传播风险。同 时对接触者进行追踪和观 察,及时发现潜在病例。
在应急状态下,合理调配医疗、物资 、人力等资源,确保应对措施的有效 实施。同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确保 一线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对应急人员进行培训和演练,提高应 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协同作 战能力。
04
培训与教育
培训对象与目标
培训对象
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应急救 援人员、媒体等。
培训目标
提高应对急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的能力,降低疫情传播 风险,保障公众健康。
限制人员流动
在疫情严重地区实施限制 人员流动的措施,如封锁 、交通管制等,以减缓疫 情扩散。
公共场所消毒
对公共场所进行定期消毒 ,消灭病原体,降低感染 风险。
应急预案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应急预案
根据传染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和 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明确 应对措施和责任分工。
培训和演练
资源调配与保障
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性
预防和控制急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保障人类健康 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 提高公众的防控意识和能力。
建立健全的应急机制和防控体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 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是当前和未来需要 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02
常见急性传染病与突发公共

19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资料

19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培训资料

五、常见传染病图片资料
(一)伤寒、副伤寒
玫瑰疹(图) 是一种鲜红色的圆形斑疹,直径2-
3mm,由病灶周围的血管扩张所形 成,压之褪色,松开时有复现,多 出现于胸腹部。症状:持续性高热 (40~41℃)为时1~2周以上,并 出现特殊中毒面容,相对缓脉,皮 肤玫瑰疹(粪口传染)
(二)麻疹
麻疹特点 高热,眼睛流泪、流鼻涕甚
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 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 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二)特征
1.突发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突然发生、突如其来的,一般
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是不易预测的。
2.公共属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危急的对象不是特定的人,而
(一)甲类传染病 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 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 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 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 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 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 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 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 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报告时限: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 灰质炎,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报告。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 应于24小时报告。

4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培训

4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培训

• 指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2周内),在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如同一个医疗机构、自然村、社区、建筑工地、 学校等集体单位)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 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的疾病 – 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 – 健康损害严重性 – 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
2. 其他传染病: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 传染病
3. 不明原因肺炎和不明原因死亡等特定目的监测的疾病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 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 定级事件: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Ⅱ级(较大)、Ⅳ级(一般)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非定级事件信息
4传染病及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
服务规范培训
• 服务内容中 – 关于“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内容,针对临床电子病历普及的情况,进行了相应 的调整 – 关于“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中病人医疗救治和管理”内容,强调个人防护和感染控制
• 考核指标改为工作指标,部分计算公式进行了调整 – 传染病疫情报告率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率
• 《传染病报告卡》采用统一格式,可使用纸质或电子形式填报,内容要完整、准确、填报人须签名。纸质报告卡要 求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字迹清楚。电子交换文档应当使用符合国家统一认证标准的电子签名和时 间戳。
•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说明如下: – 1. 卡片编号:由责任报告单位自行编制填写,建议按年度编制,如年份(4位数字)+科室代码(2位数字, 自行编号)+顺序号(4位),如“2016-03-0001”,或者采用网络直报系统自动生成的编号。 – 2. 报卡类别:初诊病例和初诊死亡病例直接标识“初次报告”。对已填报过传染病报告卡的病人,在发生诊 断变更或死亡时,必须再次填报传染病报告卡,标识“订正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讲课文档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处理讲课文档
第二十三页,共39页。
流行性乙型脑炎—一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 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疟疾—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高发地区10例) 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或在近3年内无当地感染病例报告的乡 镇,以行政村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5例及以上当地感染的病例; 在恶性疟流行地区,以乡(镇)为单位,1个月内发现2例
及以上恶性疟死亡病例;在非恶性疟流行地区,出现输入性恶 性疟继发感染病例。
第二十四页,共39页。
血吸虫病—在未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日 内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0例及以上,或在同一 感染地点1周内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5例及以 上;在传播控制地区,以行政村为单位,2周内发生 急性血吸虫病5例及以上,或在同一感染地点1周内 连续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病例3例及以上;在传播阻断 地区或非流行区,发现当地感染的病人、病牛或感 染性钉螺
登革热—1周内,一个县(市、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 革热病例;或首次发生病例。
第二十二页,共39页。
流行性出血热—一周内,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 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高发地区10例) 及以上流行性出血热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钩端螺旋体病—一周内,同一自然村寨、建筑工地等
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钩端螺旋体病病例,或者 死亡1例及以上
第二十七页,共39页。
猩红热—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 发生10例及以上猩红热病例。
水痘—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发
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 输血性乙肝、丙肝、HIV—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
发生3例及以上输血性乙肝、丙肝病例或疑似病例或 HIV感染。
第二十八页,共39页。
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阶段报告应 根据事件的进程变化或上级要求随时上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相关知识讲义
一、法定传染病分类及病种:
法定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法定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甲型H1N1流感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体、细菌、真菌、立克次体、病毒等;
寄生虫包括蠕虫和原虫。

原虫指疟疾、弓形虫病等;蠕虫指蛔虫、蛲虫、钩虫、绦虫等等。

2.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蔓延称为流行。

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有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流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3.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4.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三、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
1、水痘
临床上可分为前驱期和出诊期。

前驱期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低热或中等度发热及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即迅速进入出诊期。

出诊特点:
(1)皮疹形态: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
发展为疱疹。

位臵表浅,形似露珠水滴,椭圆形,3~大小,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

(2)皮疹分布:水痘皮疹先后分批陆续出现,每批历时1~6天,皮疹数目为数个至数百个不等,皮疹数目愈多,则全身症状亦愈重。

呈向心性分布,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近端,躯干皮疹最多,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手掌、足底更少。

(3)发展过程:一般经过斑疹、丘疹、疱疹、结痂四阶段。

2、麻疹
(1)临床特征: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有科氏斑及皮肤出现斑丘疹。

(2)出诊期特点:出疹顺序: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到达手掌与足底,3~5天出齐。

(3)皮疹形态: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压之退色,初发时稀疏、色较淡,以后部分融合成暗红色,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诊间皮肤正常。

疹褪时留褐色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

3、风疹
(1)临床特征:常以低热、全身不适及皮疹起病,可伴有咽痛、轻咳和流涕。

浅表淋巴结多有肿大伴轻度触痛。

皮疹于发热后很快出现,呈充血性斑丘疹,多见于面部及躯干部位。

(2)皮疹特点:细小色淡、出现较早、伴发全身症状较轻微。

一般
不遗留色素沉着,不脱屑。

四、报告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

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

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五、报告时限
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应于2小时内上报网络直报系统,其他乙类传染病以及丙类传染病应于24小时内上报网络直报系统,医院死亡案例应于7天之内上报网络直报系统。

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制度,包括报告卡和总登记簿、疫情收报、核对、自查、奖惩。

(二)执行首诊负责制,严格门诊工作日志制度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报告制度,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

(三)建立或指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配备必要的设备,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接报告。

(四)对医生和实习生进行有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工作的培训。

(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样。

七、应急报告时限
突发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