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油事件的反思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05
中航油事件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01
建立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能源市场的监测 和预警,及时发现和纠正市场异常行为。
02
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形成 有效的威慑力。
03
建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市场透明度,防止信息不 对称导致的市场风险。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 确监管职责和法律责任,为市
03
时性和有效性。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共同维护 国际能源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02 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能源监管经验和技术,提高 我国能源监管水平。
03 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和规则制定,提升我国在 国际能源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风险管理制度不健全
中航油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未能对衍生品交易进行有效监控和 管理。
内部控制失效
控制环境薄弱
中航油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 性认识不足,缺乏有效的内部控 制文化,导致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缺乏有效监督
中航油内部审计部门未能对衍生 品交易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 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控制环境
企业应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规范业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的 有效实施。
控制活动
企业应制定具体的控制措施,对各项业务活动进行制约和监督,防止舞弊和错误的发生。
信息与沟通
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息与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以便管理层及时掌握企 业运营状况,做出科学决策。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董事会建设
企业应建立健全董事会制度 ,明确董事会的职责权限和 工作程序,确保董事会能够 对企业重大事项进行科学决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第一篇: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一、中航油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
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
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
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
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
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中航油事件的内控问题及反省
一、中航油事件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于2001年12月6日批准在新加坡交易所上市。
在上市的《招股说明书》中,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石油贸易涉及轻油、重油、原油、石化产品和石油衍生品等五个部分,公司的核心业务是航油采购,公司交易的衍生品包括纸货互换和期货交易。
中航油2004年11月底宣布,公司因进行衍生品交易而蒙受5亿多美元巨额亏损,震惊国内外市场。
随后,中航油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的指示下,委任普华永道为特别审计师,调查导致公司亏损原因,同时检讨公司内部管理、风险管理和监管政策。
普华永道认为,2003年底至2004年,中航油新加坡公司错误地判断了油价走势,调整了交易策略,卖出了买权并买入了卖权,导致期权盘位到期时面临亏损。
目前,中航油的债务重组方案已经通过债权人的同意,将债务偿还比例提高到54%,将8年债务偿还期缩短至5年。
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中航油公司的内部控制包括部门领导、风险管理委员会和内部审计三个方面,其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问题,下面我们分别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一)部门领导。
中航油负责人一直独立于中国航油集团公司班子的领导之外,陈久霖是此次事件的总负责人,是新加坡公司的CEO,在决策和管理上,他拥有了超过其职位的权力。
他连续两次不任命总公司派来的财务经理,而选新加坡当地人作为财务经理,总公司派来的党委书记在任两年,竟不知道陈的场外期权交易,陈进行的场外交易根本不向董事会报告,更不会进行披露,这实际上使得新加坡分公司成为陈自己的天下。
(二)风险管理委员会。
中航油公司本身有一整套内部控制制度,为了追求制度的完美,他们还聘请了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在该手册中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必须报告董事会,并立即采取止损措施等。
然而,当陈久霖在处理期货头寸的过程中,这些规定的流程成为形式,设定的风险管理体系并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在公司开始期权这项新产品交易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评估工作;交易开始后,未能对期权交易设置准确的限额,也未能准确地报告期权交易;在期权交易挪盘时,风险管理委员会未能监督执行相关的交易限额,或者未能控制公司的超额交易;风险管理委员会向审计委员会提供的公司衍生品交易的报告,实际上隐瞒了公司在期权交易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未向董事会报告公司的期权交易和损失情况。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
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分析首先,该案例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中航油投资部门在进行投机操作时,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
他们过度依赖技术指标和数据模型,而忽视了市场的基本面以及石油价格波动的风险。
其次,他们没有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过于集中在石油期货上,未能充分分散风险。
最后,中航油投资部门的管理层对风险的认识和控制意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该案例对中航油公司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投机巨亏导致中航油公司在财务上遭受重大损失,影响了其经营状况和发展计划。
其次,该事件对中航油公司的信誉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仅丧失了市场的信任,还可能导致其他合作伙伴的疑虑和离开。
最后,该事件对中国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引发了对行业监管机制的质疑,影响了投资者对该行业的信心。
针对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应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来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首先,加强管理层对风险管理的重视,建立风险管理部门,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其次,加强员工的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
再次,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包括建立适当的投资组合、建立风险限制和止损机制等。
最后,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及时向市场公开信息,提高公司的公信力和透明度。
总之,中航油投机巨亏案例是一个典型的投机风险案例,对中海油公司和整个石油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管理层的风险认识不足以及对市场基本面的忽视,都是导致该事件发生的原因。
为了防范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应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能力,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并加强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保障公司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一、中航油事件
已已经经超超过过11亿亿美美元元。。 2205050.0.5454亿年亿年美1美111元月元月巨底巨底额,额,亏公亏公损司损司。。
向向法法院院申申请请债债务务重重组组。。
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管理研修班
中航油事件始末
2004年3月 初危 现机
2004.10.9 扩风 大险
2004.10.26 补亡 牢羊
2004.11.29
落尘 定埃
寻求全共外部亏部斩损帮仓5助,.5未亿果美元 寻第亏求一损资次1金斩.0帮7仓亿助,美元 报亏告损集达团到公8司000万美元 决期定权展交期易发生亏损
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管理研修班
1、危机初现
获知危机
2004年一季度,随着油价的攀升,陈久霖 首次得知公司交易员因期权投机出现580万 美元的账面亏损。
中航油事件的反思(一)
2001年6月,中国证监会、国家经贸委等数
部委联合颁布《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 值业务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对 投机交易明确禁止。
中航油(新加坡)利用其是新加坡上市公
司的另一层身份合理进入期权投机业务, 这就形成了中航油(新加坡)业务范畴里 的灰色地带。
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管理研修班
至10月3日,中航油的交易盘口已达5200万
桶原油,账面亏损大增至8000万美元。
10月9日,面对严重资金周转问题的中航油
(新加坡),陈久霖正式向母公司呈报交 易和账面亏损。
上海期货交易所风险管理研修班
3、亡羊补牢
研究对策
13日中航油集团有关部门开会研究对策。16日, 集团召开高层会议决策决定救助新加坡公司。此 时斩仓所需的金额已经上升到1.8亿美元。
抉择
在交易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建议下,陈 久霖选择了展期,如果油价下滑到中国航 油期权卖出价格,则不至于亏损并因此赚 取权力金,反之,则可能产生更大的亏 损。
中航油破产思考
中航油破产思考:海外上市的结构之限中航油的破产,完全是由于中航油的内控机制失灵,决策者一意孤行造成的结果,是由于追求利润的贪婪所致。
据了解,陈久霖报酬的87%与公司盈利挂钩。
因此竟然在没有获得董事会正式批准的情况下,于2003年3月擅自开始期权交易。
在他们眼里,盈利了是自己的;亏了,则由国家和投资者来埋单。
这是导致陈久霖把公司推向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航油事件凸显中国国有企业共有的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缺陷,中国境外上市国企问题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中非常典型。
政府无法对国有企业管理者的权力进行有效限制和监督,这已成为国企行业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中航油本身就缺乏适当的风险管理机制,并且对已有的风险管理政策置之不理。
中航油事件很有代表性,这种问题在国有企业中非常普遍。
这家公司看上去和其他国家正常的上市公司差不多,但实质上,就公司治理而言,它更像一家国企。
在目前的国企中,存在一种与现代企业制度不匹配、不融合的企业文化,导致公司即使形式上建立有法人治理结构,实质上仍由不受制约的意志决策运作大事,或者是“一把手”说了算或者是其他形式,它令现代企业得以存续的国际公认与公用的游戏规则流于摆设。
按照现代企业治理结构,上市公司从事高风险投资往往设有专门委员会进行风险控制,表面上,中航油也设有类似机构,并对期货交易员规定有止损数额,如果真按照纸面规章执行,其损失总额将锁定在数百万美元。
但在个人意志说了算的企业文化之下,权力掌控者的赌博冲动根本不受制衡与遏制,令制度黯然失色。
中航油丑闻为试图通过境外上市方式,改善国企治理结构的改良设想提供了一个反面案例。
实现国企再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真正路径在于进行脱胎换骨式企业变革。
在国资控股公司囿于与现代公司规则不相容的另类文化干扰,无法治理达标之前,还是不要吵着嚷着到境外上市得好!。
也说中航油事件透析巨亏、反思建立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性
饱谎“‘-)航油事俘"——透析巨亏、反思建立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重要性文/黄斯赫徐若然一、从金融交易层次看“中航油事件”2004年11月50日,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空油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油)因炒作石油期权亏损5.54亿美元,陷入债务危机,被迫向新加坡高等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该事件被称为中国的”巴林银行事件”,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企业在境外炒作金融衍生产品的最大亏损案例。
1.我国石油企业规避国际石油价格风险的手段我国于1998年陆续批准国内一些大型国有石油企业在国际上做石油套期保值业务,同时禁止它们涉足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投机交易。
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国有企业境外期货套期保值业务管理办法》,对于申请该项业务的企业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并且限定获得资格的企业仅能从事与生产经营的产品或所需的原材料有关的品种的套期保值交易。
根据《管理办法》,证监会先后批准了中石化、中石油、中化集团以及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等7家石油进口量较大的公司,可在境外期贷市场从事套期保值业务,并规定其期货持仓量不得超出企业正常的交收能力、不得超过进出口配额、许可证规定的数量,期货持仓时间应与现货保值的计价期相匹配。
2.中航油境外石油衍生交易亏损透析中航油此次进行的主要是场外石油衍生品交易(OTC),并不是交易所内的石油期贷交易。
中航油之所以亏损,主要在于大量卖出看涨期权。
期权设计的原理相当于一份保险,买方为了规避风险买入期权合约,到期根据标的资产价格和执行价格的差额,选择执行还是放弃合约。
期权的交易涉及两个交易方:买入者和卖出者。
期权的出售方实现收取期权费,但之后有潜在的负债,他的损益状态与期权购买方的损益状态正好相反。
如果投资者希望标的资产价格上升,他会选择买入看涨期权,而如果他希望标的资产价格下降,会买入看跌期权。
做市商则根据买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期权种类,卖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就看涨期权而言,如果敲定价格高于标的资产价格,买方就会要求执行期权合约,获得相当的利润,而卖方将损失相应的金额;如果敲定价格低于标的资产价格,买方就会放弃执行期权合约,此时他损失的是当初交纳的期权费,卖方则稳收期权费,没有其他损失。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指的是2004年中国国际航空油料公司(简称中航油)因大规模贪污造成的严重经济损失的一起事件。
该案例变得备受关注,创下了中国尤其是国企腐败案例的先河。
下文将从事件的背景、案发经过、原因分析、影响及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航油是中国最大的航空燃油供应商,由中国国有石油企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石化)和中国航空油料公司共同出资组建。
该公司拥有庞大的市场份额和巨额的财政支出,为贪污分子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04年11月,中航油董事长张汝成涉嫌贪污被捕,接着爆发了一起本质上是资金挪用和贪污的丑闻。
经过调查发现,中航油的员工利用职务之便,采用虚构合同、伪造票据等手段大肆侵占公司财产,据估计累计盗窃金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
那么,中航油事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呢?首先,中航油作为国企,监管不力是造成内部腐败的重要原因。
当时国企的内控制度薄弱,管理层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对违纪违法行为的惩处,给贪污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其次,贪污分子的腐败思想和贪婪欲望也是事件的重要原因。
这些人追逐金钱、权力,不顾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放纵自己,最终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航油事件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首先,该事件在2004年被揭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和谴责,对中国的国企和反腐倡廉产生了重要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国内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对治理体系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提出了挑战,迫使政府和监管机构加强对国企的监管和内部治理。
同时,这也使得公司对内控制度的规范变得更加重要。
对于中航油事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首先,对涉案人员进行了逮捕和追责,对涉案公司进行了改组,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力度。
其次,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出台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法规以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最后,政府加强了对国企的监管和内控制度的规范,推动了国企的和整顿。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是中国国企腐败案例的典型代表。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中航油事件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旗下的中航油公司发生的一起严重违法事件。
该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不仅对中石油集团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中国石油行业的整体形象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对中航油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教训,以期为类似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借鉴和启示。
首先,中航油事件的发生背后暴露出了中石油集团在内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
据报道,中航油事件是由公司内部高管和工作人员的腐败行为所导致的。
这表明中石油在员工道德建设、内部监督和管理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
在企业内部,腐败问题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的声誉和形象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其次,中航油事件还暴露出了中国石油行业监管制度的不完善。
在中航油事件中,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存在疏漏,导致了该事件的长期发酵和恶化。
这说明在中国石油行业,监管部门的监督和执法力度还不够,监管制度还存在漏洞和不足之处。
因此,中国石油行业需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督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以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再者,中航油事件的发生也提醒我们,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诚信经营,加强内部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
企业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防范和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同时,企业要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风险,防止风险事件的发生和蔓延。
综上所述,中航油事件的发生,对中国石油行业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和监管制度建设,加强员工道德建设和风险防范意识,切实加强企业的诚信经营和内部监督,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同时,也呼吁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完善监管制度,提高违法成本,有效预防和遏制类似事件的发生。
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
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
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
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
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
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
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
中航油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
浅议中航油集团巨额亏损事件带来的启示前言:2004年底,中国航空油料集团(以下简称: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由于石油期货衍生品投资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巨额亏损,资不抵债,不得不向新加坡最高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中航油事件的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共计 5.5亿美元的巨额财产损失。
本文将通过对中航油事件的简要分析,试图找出此次导致国有资产巨额亏损事件的原因,以及事件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与教训。
关键词:中航油亏损期货与期权交易中航油的失误高盛的阴谋启示与教训一、中航油亏损事件简介中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航空油料集团的海外子公司,于1993年在新加坡注册建立。
起初,公司发展并不顺利。
但是在总裁陈久霖的带领以及企业大量员工的共同努力之下,公司慢慢走出困境,发展壮大,并于2001年12月6日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公司从起初单一的对外进出口贸易企业发展为工业生产与进出口贸易业务结合的大规模实体型企业,前景一片大好。
为了进一步发展企业,并且对国有资产进行保值,国家同意中航油集团在国际期货交易市场利用石油期权交易进行套期保值操作。
起初,企业严格遵守纪律,操作得当,效果也颇为理想。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对风险的警惕性开始放松,对于石油期权投资的胆子慢慢大了起来。
2003年底至2004年间,由于种种原因,中航油新加坡分公司判断石油价格走势失误,公司持有的期权投机合约面临亏损。
为了避免损失,公司总裁陈久霖在2004年1月采用风险极高的“挪盘”行为(与另一家期权交易商互换手中的期权合约),想要翻本。
结果,国际油价持续上涨,中航油面临更大亏损。
此时,陈久霖失去了应有的冷静与理性,更听信了国外“专业机构”的怂恿,继续在2004年6月与9月进行了两次“挪盘”活动,并且为提供节节攀升的期权交易保证金四处举债、贷款,最终使得一次正常的投资失败事件迅速恶性膨胀,成为一场自杀式的疯狂“豪赌”。
最终,公司不再有能力支付银行不断高涨的保证金要求,集团资金链濒于崩溃。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二、中航油事件的原因2.1、内部控制不完善2.2、缺乏监管和审计三、中航油事件的启示3.1、加强内部控制3.2、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总之,___事件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强调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企业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和审计机制,以避免类似的投机性交易事件再次发生。
自2002年3月开始,___开始了期权交易,最初只从事背对背期权交易,即扮演代理商的角色为买家卖家服务,赚取佣金。
自2003年开始,中航油开始进行风险更大的投机性的期权交易,但此业务仅限于两位外籍交易员。
在2003年第三季度前,由于___对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判断与走势一致,中航油开始了一场更大的冒险。
因此,中航油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正确评估市场风险,避免盲目跟风,以免造成巨大的损失。
同时,公司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避免因为错误的判断而导致财务风险。
中航油最后期权的持仓量都已经超过了企业的交收能力,为什么还会交易?这是因为公司内部控制没有发现这个问题。
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内部审核制度等措施,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
中航油在期权交易方面没有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了这次事件的发生。
企业应该加强对期权交易的监管,确保交易量与企业的承受能力相匹配,同时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控制活动是制定和执行政策和程序,以确保风险应对得到有效实施。
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监控,必要时加以修正。
监督可以通过持续的监督活动、个别评价或者两者结合来完成。
中航油事件的启示是,企业应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禁止过度投机,完善内部治理制度,杜绝“越陷越深、无法自拔”的情况。
同时,建立严格的衍生金融工具使用、授权和核准制度。
企业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应由高级管理部门、董事会或相关的专门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财务委员会授权核准,并进行合法、合规性检查。
中航油事件案例分析2024
引言:中航油是中国航空石油公司的缩写,是国内最大的民营石油化工企业。
近年来,中航油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航油事件的案例,并从管理层面剖析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
概述:中航油事件是指2014年12月,中航油总公司原总经理李关福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被双开,并且公司内部发现众多腐败现象。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对中航油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了严重影响。
正文内容:一、管理体制问题1. 面临的挑战中航油作为国有企业,面临着政府的监管、市场竞争的压力,还要处理复杂的商业关系。
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应对挑战。
2. 管理层负责制的缺失中航油在管理层方面存在问题,管理层责任制不清晰,导致监管不力、违规行为难以监察和惩处。
3. 决策过程不透明中航油决策过程不透明,导致信息不对称,给了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机会利用职权进行个人谋利。
4. 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中航油内部控制不完善,没有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导致腐败问题得以存在和蔓延。
5. 职业道德缺失中航油存在一些员工和管理层的职业道德缺失现象,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腐败现象和原因分析1. 资源配置不当中航油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不当的现象,资源分配过程中容易形成利益集团,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
2. 监管不力中航油在监管方面存在问题,监管措施不到位,导致一些员工和管理层有机可乘。
3. 激励机制不完善中航油的激励机制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导致员工对于腐败行为没有足够的约束和警觉。
4. 领导作用不力中航油领导层在腐败问题上的作用不力,没有正确引导企业员工的行为,对于违法违纪行为没有及时处置。
5. 内外部关系复杂中航油内外部关系复杂,存在着与政府部门、上下游产业链的利益纠葛,这给企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难题。
三、解决方案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中航油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职责分工,加强内部监督,防止腐败现象再次发生。
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中航油应注重培育和弘扬良好企业文化,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意识和职业操守。
从风险管理角度浅析“中航油”事件
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238从风险管理角度浅析“中航油”事件文/于冰洁2004年11月29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油(新加坡)]宣布公司因从事石油衍生产品交易亏损了5.5亿美元。
中航油(新加坡)事件是典型的风险管理失控案例,在经营者层面就缺乏风险管理的意识,导致相关制衡机制完全失衡,本文将通过对该案例的讨论,分析导致中航油(新加坡)事件风险管理失败的原因,如道德风险、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等,然后结合中航油(新加坡)事件,给出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从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能力。
一、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原因分析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公司管理层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投机于风险较大的石油期货交易却没有正视中航油(新加坡)的风险状况,陈久霖本人甚至承认自己以及企业对石油期货贸易并不熟悉,对风险的忽视以及身处风险而不自知的态度直接导致中航油(新加坡)承担了大量不可控制的风险。
下面就对导致中航油(新加坡)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中航油从 2001 年 11 月就开始涉足石油期货,公司总裁陈久霖在不了解原油期权交易业务、没有对交易风险做出正确评估的情况下,贸然进行期权交易,2002年下半年,石油期权交易收益颇多,那时中航油就应该注意识别风险问题,一个业务在为公司赚取了大量利润的同时,公司应该认识到其可能产生巨大风险。
然而,管理层在损失发生之时并没有及时汇报,还逼迫财务人员做假,这种缺乏风险管理意识的行为最终将企业陷入困境。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企业治理机制失灵中航油(新加坡)虽然有健全的内控和风险管理制度,但是事件的核心人物—陈久霖作为公司内控的责任主体,他可以说把握着公司业务的“绝对权力”,可以擅自决定从事明显违反国家规定的投机业务,凌驾于控制之上,自己管理自己使内控完全失效。
(三)环境风险环境风险包括价格因素风险、信息因素风险等。
中航油内控失败案例分析剖析
(三)控制活动方面
控制活动是针对风险采取的控制措施,是 确保企业目标实现的政策和程序,包括批 准、授权、查证、核对、复核经营业绩、 资产保护、职责分工等。 按企业内控目标可分为三类:提升营运效 率的控制活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可靠性 的控制活动以及确保遵循法令的控制活动。
(三)控制活动方面
(二)风险评估方面
2、缺乏风险评估机制 虽然中航油内部已制订了风险管理手册, 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风险管理系统来进 行管理。但是由于相应风险评估机制的缺 失,没有及时对风险进行计量与通报,使 这些风险管理系统基本上形同虚设。
(二)风险评估方面
3、中航油集团缺乏风险处理机制 中航油集团2004年10月3日就开始了解到事件的严重性, 当时的账面亏损为8000万美元,如果那时斩仓,整个盘位 的实际亏损可能不超过 1亿美元;但是集团直到 16日才召 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这一事项,并且除了声称将出售所持 有股票获得资金转贷给中航油以弥补亏欠的保证金外,直 到公司申请破产之日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止损举措。中航 油集团在应对这一风险和危机时的反应迟钝和病急乱投医 暴露出中航油集团风险处理机制上的严重缺陷。
(一)控制环境方面
2、失败的企业文化 陈久霖败走狮城,技术层面的原因非常简单。但是深入挖 掘,企业的内部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创业型管理层为主导的企业,经常会发生“挟企业过去 优秀业绩,以令股东”的管理氛围。这样的“人治”和 “英雄崇拜”的企业文化使个人权力凌驾于公司内部监督 及制度之上,对待风险控制的态度也往往以管理层好恶为 宗旨。 中航油管理层在期货交易中,根本没有意识到风险,而是 相信自己的判断:油价冲高后必然会落。而在事情完全败 露以后,陈久霖还认为:“只要再有一笔钱,就能挺过去, 就能翻身。”CEO如此看待风险,其独断专行之霸气,其 企业内部环境之恶劣,可谬的投资策略及不当的用人策略 陈久霖提倡的公司训条是:“追求中国智慧与世界经验的完美结合”。 据媒体报道陈久霖把《易经》封为经典,并以之作为内部管理和外部 投资的行动指南。然而任何一个清醒的人都不会糊涂到以《易经》的 玄学来对抗金融衍生品的交易规则,由此可见陈久霖的荒谬之处。 此外,陈久霖本人并不擅长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只能倚重两个被前雇 主解雇的交易员——澳大利亚人杰拉德· 里格比(Gerard Rigby)和黎 巴嫩人阿布达拉· 卡尔马(Abdallah Kharma)。在二人来到公司并于 2003年创造了不错的利润后,陈久霖更是放心放手让他们去做,在 2004年亏损连连时也一再听信他们的挪盘展期建议,继续隐瞒损失以 求将来扳回损失,最终造成了石破天惊的大案。
中航油事件的教训
中航油事件的教训在新加坡上市的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因参与石油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亏,公司面临灭顶之灾,总裁陈久霖被新加坡当局扣留接受调查,其职务也已被解除。
这一重大事件于本月初暴露以后,引起了国内外舆论的巨大关注。
陈丽棠:个人权力压倒制度市场不要鲁莽英雄在近十年来由金融衍生工具引发的机构巨额亏损事件已有许多"前车之鉴",如英国巴林银行破产案、德国MGRM集团期货投资案、美国橘郡破产事件、日本大和银行债券投资案等,中航油不是第一个,也决不会是最后一个。
陈久霖说过:"如果再给我5亿美元,我就翻身了。
"这番话表明,事到如今,陈久霖还不明白自己及中航油栽倒的根源。
如此孤注一掷的人,就算再给他10个亿,也会统统赔光。
中航油的跟头,栽在投机上。
面对诡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面对动辄出动几十亿或上百亿的对冲基金这样老谋深算的对手,我们只能认为,陈久霖的道行太浅,技不如人。
大量报道批出,中航油在期货市场上的损失最多1亿美金左右,最致命的在于新加坡纸货市场的煤油限价保顶期权上的失误。
正所谓成也投机,败也投机。
中航油是新加坡纸货市场航空煤油期权产品交易的做市商。
所谓期权产品的做市商,就是在市场上自由报价,向投资者卖出看涨或看跌期权,以获得权力金。
期权买入方可在合同期内,根据市场行情选择行权或放弃,所承担的风险,以权力金为限。
从合同上看,期权卖出方似乎背负着无限的风险。
因此,只有信誉最好,实力最强的机构才会卖出期权。
从全球范围看,大多数期权卖出者都有盈利,投资者行权的情况很少。
投机并不总是输钱,中航油此前在期权交易上曾盈利颇多。
中航油集团发言人边辉也不否认风险投资收益是中航油的重要盈利来源。
此次中航油的失策之处从技术上看,在原油期货上是投机过度,止损不及时;在期权交易上没有按照市场变化将看涨期权的权力金大幅调升,并降低看跌期权的权力金。
如果仅仅是交易技术上的失误,还是不至于输得如此彻底,以至于葬送整个中航油的。
中航油巨亏事件
中航油巨亏事件去年年底,出现了一件震动中国经济界的大事,“中航油”在海外石油贸易和期货市场交易的博弈中,一下损失了5.5亿美元。
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一员,拥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权,是这场赌博的庄家(受益者)。
在这场赌局中,三井财团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成员,一个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向赌徒“中航油”进行放债;另一个是参股三井住友银行的美国“高盛公司”,通过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尔龙”向赌徒“中航油”提供财务管理和期货交易咨询。
显然,在一个四人游戏的麻将赌桌前,三井财团占了三个位子,并扮演着不同角色,而另一个位子留给了“中航油”。
由于三井物产拥有全球的贸易和情报网络,加上财团另一成员“商船三井”掌握的全球货运订单情报,就可以轻易判定石油价格将持续上涨,提前埋下大量订单。
只要“中航油”不断从“三井住友银行”借钱,然后按照“高盛公司”的意见投入赌局。
这样一来,三井物产就可以赚到大把的银子。
现在,“中航油”输光了银子,欠了三井财团的成员(伙伴)“三井住友银行”和“高盛公司”的债。
他们向“中航油”催债是再合法不过的事了,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或者他们可以逼迫中航油的后台为他们莽撞和缺少经验的儿子“中航油”把钱垫上。
“中航油”实在还不起债,把股份折价抵给债主们也是不错的事情。
今后,“三井住友银行”和“高盛公司”成了与中国垄断巨头在一起工作的董事,可以分享超额垄断利润。
同时,对于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重大行动,三井财团会更容易地捕获到有价值的情报,这对把握石油市场变化和控制贸易风险带来了更多的好处。
即使“中航油”清盘这种最坏的情况发生,三井物产赚取的利润从整个财团看足够弥补“中航油”欠三井财团成员的2千万美元债款。
对于三井财团这一年在石油生意中赢利的不止一个5.5亿美元利润而言,这点儿债款损失只是个小意思。
浅谈商品的话语权(一)2006-11-22 09:18 作者:51不锈钢信息网信息来源:51不锈钢信息网对于商品的话语权,很多专家、学者都从多个侧面进行过精辟的阐述,笔者想从虚拟经济等角度加以细化,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吉尔大学管理学院刘锋
此次中航油事件涉及在大宗石油交易中金融工具的使用问题。
金融衍生工具有两种用途,其一是套期保值,其二是用于投机。
前者是企业常用的规避风险的有效方式。
后者则完全是投机者基于自己对标的产品价格波动的预期来进行操作以期获得超额利润的手段。
中航油作为中国最大的进口航空用油公司,其操作直接关系到国内航空用油的命脉。
由于中航油不断需要在现货市场上购买航空用油,国际油价的上涨,将使购油成本增加,从而造成损失。
中航油应该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国际油价波动带来的风险。
在规避油价上涨带来的风险时,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多头(购买)远期合约或期货,或看涨期权。
将远期的交易价格锁定在今天约定的执行价格上。
对于多头远期合约或期货合同,当远期价格上升时,执行期货合同可以获利,与现货市场高价买入带来的损失对冲;如果远期价格下降,执行期货合约将带来损失,而现货市场上以低价买进可以获利,二者对冲从而规避了价格波动的风险。
对于看涨期权,如果远期价格高于合同的执行价格,则可以按照约定的执行价格成交;如果远期价格低于合同的执行价格,则不执行合同,损失的只是较少的期权费(相
当于保险费)。
这时可从现货市场以低于执行价格的市场价购买标的产品。
然而中航油在此次事件中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定位,将自己作为投机者在期货市场上进行投机活动。
在此次事件中,中航油交易人员预期油价将从某一高位下跌,而后采用了基本与他们预期相一致的衍生工具,即空头(卖出)看涨期权。
当油价下跌至执行价格以下时,期权持有者将不会行权,从而卖者获得佣金(期权费)收入。
即使进行投机,如果预期油价上升,亦应该采用多头看涨期权或期货的方式来安排头寸;如果预期油价下跌,应该采用空头看涨期权和期货或者多头看跌期权安排头寸。
其中多头看跌期权相对最安全,因为损失仅限于期权费(佣金)。
而此次中航油采用的空头看涨期权的方式来安排头寸,却是这类策略中风险最大而潜在收益最有限的一种方式。
也就是说,即使油价下跌,获利空间最大也仅仅限于期权的价格,即期权的佣金,相当于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
相反,如果油价朝着与预期相反的方向上扬,其损失将是无限的。
中航油事件始末
中航油在2003年第一次航油市场价格为每桶20多美元时出售了200多万桶2004年航油卖出期权(即空头看涨期权),卖价为36美元/桶。
佣金收入为200多万美元。
中航油预期2004年航油价格会低于36美元/桶,如果市场真的如此,期权的买方将不会行权。
这样200万美元的佣金即成为公司的赢利。
如果2004年航油市场价高于36美元/桶,期权的买方将行权,即中航油必须以36美元/桶的价格卖出200多万桶石油。
高出部分即为公司亏损。
进入2004年以来,航油价格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出乎意料的直线上升,在油价高于36美元/桶后,公司的损失不断扩大,这时,中航油不但没有采取措施来规避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反而将赌注越下越大,他们预期航油价格不可能达到每桶48美元,先后两次将行权价格提高到45美元/桶和48美元/桶,同时将头寸从200多万桶放大到最后的5000多万桶,翻了将近25倍。
即油价在高于48美元/桶的价格上每上升1美元,合约的净损失为5000万美元。
在此过程中,由于要保持头寸,在油价上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追加保证金。
如果保证金不能按期到位,交易所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将会采取强行平仓的方式,平仓后,巨额损失变现。
这次事件中,中航油头寸的保证金总缺口最后达到了5.5亿美元之巨。
此次事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
(一) 中航油作为国内航油业唯一一家进出口公司,完全摆错了自己的位置,为了避免航油价格波动,他们本该采取套期保值的风险管理策略,而不是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
作为一个油料进出口公司,他们完全高估了自己的专业背景,应该是没有资格和条件进行投机活
动的。
(二) 该事件反映出公司管理层决策和管理水平低下。
管理层犯了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而且对决策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
首先,应该严格禁止公司进行此类投机活动,其次,即使有投机活动也应该进行严格的风险管理。
这两点无一做到。
(三) 监管当局在此交易过程中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此次事件非常类似于1995年在同一市场上发生的巴林银行尼森事件,监管当局有义务发现和制止此类头寸巨大的投机活动,避免对市场的冲击。
(四) 对于中国企业的教训是:中国在进入WTO后国际贸易总量已经上升到全球第二位,作为发展最快的经济实体,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量不断上升,对大宗原材料如石油,钢铁,有色金融的需求量也猛增,这势必对这些商品的价格产生巨大影响。
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也会给中国的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使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是这些企业进行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有效手段。
但是,这是一项专业性极高的工作,必须具备一支高水平、有经验的从业团队及管理人员队伍。
如果这些高素质的人员不到位,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和监控机制,不但不能规避风险,反而会加大风险的暴露,造成巨额损失。
这次的中航油事件即一血的教训。
·注:该文为2004年12月20日应新华社内参部记者之约为中央领导了解“中航油事件”所写。
后以“再提中航油事件”发表于《国际融资》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