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七年级数学有理数减法1.doc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教案(1)
有理数的减法【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2.会熟练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3.会运用有理数的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法则和运算。
【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
【教学过程】一、课前设计1.预习任务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即)(b a b a -+=-。
0减去一个数得这个数的相反数。
2.预习自测(1)与-3的和为0的数是()A .3B .-3C .31 D .31- 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解题过程:解:由题意得:3)3(0=--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列出式子,再运用减法法则即可求解。
答案:A(2)下列计算中,错误的是()A .-7-(-2)=-5B .+5-(-4)=1C .-3-(-3)=0D .+3-(-2)=5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解题过程A .-7-(-2)=-7+2=-5,故本选项正确;B .+5-(-4)=+5+(+4)=+9,故本选项错误;C .-3-(-3)=-3+3=0,故本选项正确;D .+3-(-2)=+3+2=5,故本选项正确。
思路点拨:根据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即可判断。
答案:B(3)比-5小4的数是_____,732-比731-小_____。
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
解题过程: 解:由题意得:1)732(731,9)4(545=----=-+-=-- 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列出式子计算即可。
答案:-9;1(4)甲、乙、丙三地的海拔高度分别为40米、-15米、-10米,那么最低的地方比最高的地方低()A .-55米B .55米C .50米D .5米知识点:有理数的减法解题过程:解:551540)15(40=+=--(米)思路点拨:根据题意先列出式子,再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即可求解。
答案:B二、课堂设计1.知识回顾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有哪些?在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计算时,要注意什么?2.问题探究(1)探究一: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活动 :观察温度计师问:你能从温度计看出4℃比-3℃高出多少度吗?学生举手抢答:学生普遍能直观地看出4℃比-3℃高7℃。
七年级数学上册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练习题(1) 试题
勾文六州方火为市信马学校有理数的加减法一、填空题。
1、一天早晨的气温是-5℃,中午又上升了10℃,半夜又下降了8℃,那么半夜的气温是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a=6,b=-2,c=-4,并且a-b+(-c)-(-d)=1,那么d的值是_________。
3、m是6的相反数,n比m的相反数小2,那么m n-等于。
4、1 ―3 +5―7 +9―11+…+97―99= 。
二、选择题。
1、a<c<0,b>0,且|a|>|b|>|c|,那么|a|+|b|-|c|+|a+b|+|b+c|+|a+c|等于〔〕A.-3a+b+cB.3a+3b+cC.a-b+2cD.-a+3b-3c2、两个非零有理数的和为正数,那么这两个有理数为〔〕A.都是正数B.至少有一个为正数C.正数大于负数D.正数大于负数的绝对值,或都为正数。
3、以下各式与cba+-的值相等的是〔〕A.()()cba-+-+B.()()cba+-+-C.()()cba--+-D.()()cba----4、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两个有理数的和一定大于每一个加数B.两个有理数的差一定小于被减数C.假设两数的和为O,那么这两个数都为OD.假设两个数的和为正数,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正数5、把6-(+3)-(-7)+(-2)写成略括号的形式为〔〕A.-6+3-7-2 B.6+3-7-2 C.6-3+7-2 D.6-3-7-26、算式-4-5不能读作〔 〕A .-4与5的差B .-4与-5的和C .-4与-5的差D .-4减去5的差7、-7,-12,+2的和比它们的绝对值的和小〔 〕A .-38B .-4C .4D .388、计算6-(+3)-(-7)+(-5)所得的结果是〔 〕A .-7B .-9C .5D .-3三、计算题〔能用简单方法的必须用简单方法〕。
〔1〕+[0.9+-(-)] (2)(-7)-(-4)-(+9)+(+2)-(-5);(3)(-5)-(+7)-(-6)+4 (4)-3-4+19-11+2;(5)10-24-15+26-42+18; (6)-+-+10.1-;(7)(-52)+(-19)-(+37)-(-24) (8) --[(-0.2)-(-+0.4)]+(-)(9)()()⎪⎭⎫ ⎝⎛+-++⎪⎭⎫ ⎝⎛---21575.24135.0 〔10〕()()⎥⎦⎤⎢⎣⎡⎪⎭⎫ ⎝⎛-+-+-----3121421〔11〕-0.5-〔-413〕+5-〔+217〕〔12〕712143269696⎛⎫⎛⎫⎛⎫⎛⎫----++- ⎪ ⎪ ⎪ ⎪⎝⎭⎝⎭⎝⎭⎝⎭ 〔13〕 ()34187.5213772⎛⎫⎛⎫⎛⎫-+-+-++ ⎪ ⎪ ⎪⎝⎭⎝⎭⎝⎭ 〔14〕 ()232321 1.75343⎛⎫⎛⎫⎛⎫------+ ⎪ ⎪ ⎪⎝⎭⎝⎭⎝⎭ (15)4131211-+- (16) -57+〔+101〕 四、解答题1、当2-=a ,3=b ,7-=c ,5-=d 时,求以下各式的值.(1)d c b a +++; (2)d c b a ----; (3)()()c b d a ---.2、红领巾小银行储蓄所办理了6笔储蓄业务:取出元,存入5元,取出8元,存入14元,存入1元,取出10.25元,这时储蓄所存款增加了多少?3、甲地高度是-25 m,甲地比乙地高15 m,又乙地比丙地高9 m.求甲地比丙地高多少米?4、物体位于地面上空2米处,下降3米后又下降5米,最后物体在地面之下多少米处?5、某商场老板对今年上半年每月的利润作了如下记录:1、2、5、6月盈利分别是13万元、12万元、1万元、10万元,3、4月亏损分别是0.7万元和0.8万元。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加减法(第1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有理数的加减法(第1课时)》教案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2.内容解析有理数的运算是运算的基础,而有理数的加法是学习有理数运算的第一步,是进一步学习有理数减法、乘法的基础,其中蕴涵的内容和思想方法在后续学习中有示范作用.有理数加法法则是一种规定.为了让学生理解规定的合理性,教材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并借助数轴进行说明.虽然加法法则分为三种情况,但探究法则的方法是一致的,即需要将“原点”与“最初运动的起点”对应,将第一次运动的终点作为第二次运动的起点,并将“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与“两数的和”对应.其中将向左规定为负,向右规定为正,与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经验一致.在本学段,理解规定的合理性的基础上,能利用加法法则正确地进行运算是重点.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二、教材解析教科书从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出发,提出引入负数后的加法问题,再通过实例明确有理数加法的意义,引入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在引入加法时,教科书不仅用引言中的实例说明学习正数与负数的加法的意义,而且特别强调了在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基础上,引入负数后会出现的加法新情况.这是为了强调在已有学习基础上开展新的学习,同时也是为了渗透引入新数后,如何研究新数与原有数之间的运算.教科书借助数轴,用日常生活经验构建了两个“思考”、两个“探究”,对有理数加法中涉及的所有情况进行详细讨论,以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合理性,然后再归纳出法则.本节中,“思考”“探究”的问题是循序渐进的.在约定向左、右运动分别对应负、正后,先让学生解决熟悉的“两次都向右运动”的问题,这是基础.由此表明了两层含义:一是什么时候使用加法,也就是加法的意义(不必单独从理论上去讲加法的意义);二是怎样进行两个正数的加法运算.接着求两次向左的结果,也就是进行两个负数的加法运算,并用数轴表示两个负数相加.然后再概括出同号相加的法则,完成有理数加法中较简单情况的讨论.接着,通过两个“探究”提出讨论异号相加情况的任务.学生可以模仿同号相加的讨论,从算式和数轴两个角度进行探究,得出结论.最后,教科书通过物体在两个时间段后的运动结果,引出与0相加的情况.在完成了上述所有情况的讨论后,教科书通过“思考”栏目提出归纳加法法则的任务,引导学生从所给两个加数的符号与绝对值考虑,得出确定和的符号与绝对值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从实例中引出运算法则,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运算法则的合理性,便于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运算法则本身是一种规定.对于学生来说,最终是要记住规定,运用规定,培养根据规则行事的习惯.但了解规定的合理性,对理解这个规定,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是有益的.另外,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渗透了归纳、类比等合情推理的方法,以及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三、教学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2)能利用加法法则正确地完成简单的有理数加法运算.2.目标解析(1)在问题情境中,学生能将不同现象对应于两个有理数相加的不同情况,如“先向右运动,再先左运动”对应于“正数+负数”,进而解释有理数加法法则;(2)学生会根据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计算两个有理数的和.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有理数加法是小学学过的加法运算的拓展,学生已经具有了正数、负数、数轴和绝对值等知识.加法法则实际上给出了确定两个有理数的和的“符号”与“绝对值”的规则,它是通过分析两个有理数相加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情况,再归纳出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一个有理数与0相加三种情况而得到的.由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知识准备的限制,在分情况讨论、归纳不同情况等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甚至是直接讲解.同号两数的加法法则比较易于理解,而异号两数相加时情况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需要教师加强引导.另外,根据法则作加法,需要注意“按部就班”地计算,这是培养良好运算习惯的过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分情况讨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的思路;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五、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问题1前面我们学习了有理数,有理数有几种分类方法呢?学生回答:有理数可以分为正有理数、0和负有理数;有理数还可以分为整数和分数.【设计意图】复习从不同角度对有理数进行分类,为分情况讨论有理数加法法则埋下伏笔.导入:在小学,我们学过正数及0的加法运算.引入负数后,也要研究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日常生活中也会遇到有理数相加的问题,例如在本章引言中,我们曾看到一张“收支情况表”,把收入记作正数,支出记作负数,在求“结余”时,需要计算8.5+(-4.5),4+(-5.2)等.【设计意图】从数学和生活实际两个方面说明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问题2小学学过正数与正数相加、正数与0相加.引入负数后,会出现哪些新的情况?学生思考、交流、补充,由老师总结:还会出现负数+负数,负数+正数,正数+负数,负数+0,0+负数.【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后,相应地就要研究新的运算,并根据已有经验,列出有理数加法的所有可能情况.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渗透分类讨论、归纳等思想,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2.观察探究,总结法则教师:我们借助大家熟悉的生活经验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看下面的问题:一个物体作左右方向的运动,我们规定向右为正,向左为负.向右运动5 m记作5 m,向左运动5 m记作-5 m.问题3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 m,再向右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什么?可以用怎样的算式表示?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数轴,借助数轴表示运动过程和结果,再列出算式表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用数轴表示运动情况时要注意如下几点:(1)原点O是第一次运动的起点;(2)第二次运动的起点是第一次运动的终点;(3)由第二次运动的终点与原点的相对位置得出两次运动的结果.【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问题解释有理数加法,让学生感受加法法则的合理性.追问1:上面我们实际上得到的是“正数+正数”的情况.你能模仿上述过程,解决下面的问题吗?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左运动3 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什么?用怎样的算式表示?先让学生独立解决,然后全班交流.要求学生讲清楚:在数轴上,以谁为起点,两次运动的相互关系,如何表示结果.【设计意图】“负数+负数”的情况与“正数+正数”完全类似,由学生模仿解决,既巩固刚学习的方法,又加深他们对法则的理解.追问2:你能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用一句话概括出上述两种情况吗?学生尝试总结,教师给予帮助(如提示:等号左边两数的符号与等号右边的数的符号有什么关系?),得出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设计意图】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并在研究思路上加以引导.另外,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问题4前面得到了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下面可以研究什么问题?(待学生回答“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后)类比前面的研究过程,我们来探究下列问题:(1)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3 m,再向右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怎样?如何用算式表示?(2)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了3 m,再向左运动了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怎样?如何用算式表示?学生独立思考后,再相互交流.教师应再次提醒学生注意用数轴表示运动情况时要注意的三点,引导学生发现:对于(1),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落在原点的右侧距离原点2 m处,对应的算式是5+(-3)=2;对于(2),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是落在原点的左侧距离原点2 m 处,对应的算式是3+(-5)=-2.追问:类比前面的做法,你能从“符号”和“绝对值”两个方面,概括一下上述两种情况吗?学生尝试总结,教师给予帮助(如提示:结果的符号与等号左边哪个数的符号相同?结果的绝对值是怎样利用两个加数而得到的?),得出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已经解决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可以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再次引导学生结合数轴表示异号两数相加的结果,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但在探究过程中要加强指导,以帮助学生克服难点.问题5 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 m,再向右运动5 m,那么两次运动的最后结果怎样?如何用算式表示?如何用一句话表示?由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学生(可以是学习程度中等偏下的)回答结果.【设计意图】有了前面的准备,这个问题学生应该都能解决了.问题6如果物体第1秒向右(或左)运动5 m,第2秒原地不动,很显然,两秒后物体从起点向右(或左)运动了5 m.你能用算式表示吗?由学生独立完成.请一位学生(可以是学习程度中等偏下的)回答结果.【设计意图】利用物体在一个时间段不运动,引出与0相加的情况.问题7 你能归纳一下前面所有的结论,自己尝试给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吗?学生归纳、交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由教师进行总结,要指出有理数加法法则包括三种不同情况:同号两数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一个数与0相加;异号两数相加中,又以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为特例.要边总结边板书.教师提醒学生,做有理数加法时,既要考虑符号,又要考虑绝对值.【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思维严谨性,培养归纳和概括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估计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所以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由教师给出完整的加法法则.3.举例示范,巩固新知计算:(1)(-3)+(-9);(2)(-4.7)+3.9;(3)0+(-7);(4)(-9)+(+9).教师提醒学生计算时要先观察两个加数的符号与绝对值,首先确定和的符号,再确定绝对值.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结果并讲解理由.【设计意图】四个小题对应于四种不同情况,学生在叙述理由时要做到“步步说理”,即①确定类型;②确定符号;③确定绝对值,从而突破难点.4.加强练习,熟练计算练习教科书第18页练习1,2,3.学生口答,教师评判.【设计意图】第1题让学生体会在实际生活中何时使用加法,并会用加法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感受学习有理数加法的必要性.第2,3题所给加数较为简单.5.课堂小结,自我完善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这一法则的?(2)我们通过生活实例,借助数轴讨论了有理数加法法则,其中使用了哪些思考方法?(3)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时需要注意哪几个步骤?【设计意图】(1)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并说出自己的理解;(2)使学生关注分类讨论、从特殊到一般等研究问题的方法;(3)观察算式,确定符号,计算绝对值.布置作业:教科书习题1.3第1,8,9题.六、目标检测设计计算:(1)(+4)+(+3);(2)(-8)+(-11); (3)52+⎪⎭⎫ ⎝⎛37-; (4)⎪⎭⎫ ⎝⎛65-+316; (5)0+(-325); (6)⎪⎭⎫ ⎝⎛012 2011 2-+012 2011 2. 【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是否基本掌握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准确进行计算.。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2《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1
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2《有理数的减法》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减法》是湘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2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加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有理数的减法是数学中基本的运算之一,它不仅涉及到数学知识的深化,还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密切相关。
因此,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理数减法运算的法则、减法运算的示例及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和加法运算,他们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减法运算,他们可能还存在一些困惑和疑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规则,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让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运算的方法,提高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减法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运算的规则,能够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问题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和理解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演示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模仿,使学生掌握有理数减法运算的方法。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有理数减法运算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有理数减法运算的练习题,用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实例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例如,提问:“如果你有5元钱,然后你花掉了3元钱,你还剩下多少钱?”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有理数加减混合计算题100道[含答案](七年级数学).doc
有理数 , 加减 , 混, 合计 , 算题 ,100, 道, 含 , 答案 , 有理数运算练习(一)【加减混合运算】一、有理数加法 .1、【基础题】计算:( 1) 2 +(- 3);( 2)(- 5)+(- 8);( 3)6+(- 4);( 4)5+(- 5);( 5)0+(- 2);( 6)(- 10)+(- 1);( 7)180+(- 10);( 8)(- 23)+ 9;( 9)(- 25)+(- 7);( 10)(- 13)+ 5;( 11)(- 23)+ 0;( 12)45+(- 45) .2、【基础题】计算:( 1)(- 8)+(- 9);( 2)(- 17)+ 21;( 3)(- 12)+ 25;( 4)45+(- 23);( 5)(- 45)+ 23;( 6)(- 29)+(- 31);( 7)(- 39)+(- 45);( 8)(- 28)+ 37.3、【基础题】计算,能简便的要用简便算法:( 1)(- 25)+ 34+156+(- 65);( 2)(- 64)+ 17+(- 23)+68;( 3)(- 42)+ 57+(- 84)+(-23);( 4) 63+ 72+(- 96)+(- 37 );( 5)(- 301)+ 125+ 301+(- 75);( 6)(- 52)+ 24+(- 74)+12;( 7) 41+(- 23)+(- 31)+ 0;( 8)(- 26)+ 52+ 16+(- 72) .4、【综合Ⅰ】计算:( 1);( 2);( 3);(4);( 5);( 6)(—)+;( 7)(— 5)+;( 8) +(— 5).5、【综合Ⅰ】计算:( 1);(2);(3);(4)[来源:学科网]二、有理数减法 .6、【基础题】计算:( 1)9-(- 5);( 2)(- 3)- 1;( 3)0- 8;(4)(- 5)- 0;( 5)3- 5;( 6)3-(- 5);( 7)(- 3)- 5 ( 8)(- 3)-(- 5);(9)(- 6)-(- 6);(10)(- 6)- 6.6.1 、【综合Ⅰ】计算:( 1)(-)-(-);( 2)(- 1)-;( 3)(-)-;( 4)-(-);( 5) 0-(-);( 6)(-)-(-);( 7);(8)- 64-丨- 64 丨7、【基础题】填空:( 1)(- 7)+()= 21;( 2) 31+()=- 85;( 3)()-(- 21)= 37;( 4)()- 56=- 408、【基础题】计算:( 1)(- 72)-(- 37)-(- 22)- 17;(2)(-16)-(-12)-24-(-18);( 3) 23-(- 76)- 36-(- 105);(4)(-32)-(-27)-(-72)-87.( 5)(-)--(-)-(-);(6)(-)-[-6.5-(-6.3)-] .三、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9、【综合Ⅰ】计算( 1)- 7+13- 6+ 20;( 2)- 4.2 + 5.7 - 8.4 + 10;( 3)(-)+-;( 4)(- 5)-(-)+7-;(5)+(-)-(-)-;(6)-++-;10、【综合Ⅰ】计算,能简便的要用简便算法:( 1) 4.7 - 3.4 +(- 8.3 );(2)(- 2.5)-+(-);(3)-(-0.25 )-;( 4)(-)- 15+(-);(5)+(-)-1+;(6)(-12)-(-)+(-8)-11、【综合Ⅰ】计算:( 1) 33.1 -(- 22.9 )+(- 10.5 );(2)(-8)-(-15)+(-9)-(- 12);( 3) 0.5 +(-)-(- 2.75 )+;(4)(-)+(-)-(-)-;( 5)+(-)-(-)+(-);(6)+(-)-(-)+(-)12、【综合Ⅰ】计算:( 1) 7+(- 2)- 3.4 ;(2)(- 21.6 )+ 3- 7.4 +(-);( 3) 31+(-)+ 0.25 ;( 4)7-(-)+ 1.5 ;(5)49-(- 20.6 )-;(6)(-)- 7-(- 3.2 )+(- 1);( 7)+丨-丨-(-)+丨丨;(8)(- 9.9 )+ 10 + 9.9 +( - 10)13、【综合Ⅰ】计算:( 1);( 2)- 0.5 + 1.75 + 3.25 +(- 7.5 )( 3);(4);( 5)-0.5 -(-)+ 2.75 -(+);( 6)有理数运算练习(一)答案1、【答案】( 1)- 1;(2)- 13;(3) 2;( 4)0;(5)- 2;(6)-11;( 7) 170;( 8)-14;( 9)- 32;( 10)- 8;( 11)- 23;( 12)0.2、【答案】(1)-17;(2)4;(3)13;(4)22;(5)-22;(6)- 60;(7)-84;(8)9.3、【答案】( 1) 100;( 2)- 2;( 3)- 92;(4)2;( 5)50;( 6)- 90;(7)- 13;( 8)- 30.4、【答案】( 1);( 2);( 3)0;( 4)- 6;( 5);(6);(7);(8).5、【答案】( 1)( 2)4.25 (3)12 (4)6、【答案】( 1) 14;( 2)- 4;( 3)- 8;(4)- 5;( 5)- 2;( 6) 8;(7)- 8;(8)2;( 9)0;( 10)- 126.1 、【答案】( 1);(2)-;( 3)-;(4) 4.1 ;(5);(6)0;(7)-( 8)- 1287、【答案】( 1) 28;( 2)- 116;( 3)16;(4)168、【答案】( 1)- 30;(2)- 10;( 3)168;( 4)- 20;(5)0;(6)- 6.1 或-9、【答案】( 1) 20;( 2)3.1 ;( 3)-;( 4);( 5)-;( 6)10、【答案】( 1)- 7;( 2)- 3.2 ;( 3);( 4)- 16;( 5)-;(6)-11、【答案】(1) 45.5 ;( 2) 10;( 3);(4)-;( 5);( 6);12、【答案】(1) 1.6 ;( 2)- 26.4 ;( 3) 30;( 4)9;( 5) 69;( 6)- 6;( 7) 27.1 ;(8) 013、【答案】(1)8;(2)-3;(3);(4)-13;(5)-2;(6)。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减法》教案 (公开课获奖)1
有理数的减法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那么的过程。
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那么,渗透化归思想。
3.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那么,会运用法那么求两个有理数的差。
4.能利用有理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那么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那么的探索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互惠〔二人小组完成〕1.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有什么关系?2.填空:〔1〕4+_____=6, 6-4=____.〔2〕3+___=5, 5-3=_____.〔3〕-3+___=4, 4-〔-3〕=____.〔4〕4+___=-2, -2-4=____.3.说出以下各数的相反数.3 -5 -6二设问导读阅读教材P21-22完成以下问题:1.在温度计上,从零上4℃到零下3℃相差____℃,所以可以列算式为:_____,因为4+3=7对照这两个算式得到等式:____=____.2.探究:9-8=______. 9+〔-8〕=______.15-7=____. 15+〔-7〕=_____.0-〔-3〕=____. 0+3=_____.-1-〔-3〕=_____. -1+3=____.-5-〔-3〕=____. -5+3=___.观察上面算式你能发现什么结论?3.有理数的减法法那么:_______________也可以表示成_____________________.4.先阅读教材例5,从例5我们知道减法运算可以利用减法法那么转化为加法运算,即减负变加________,减正变加________三自我检测1.利用减法法那么计算以下各题:〔1〕15-〔-7〕;〔2〕〔-6〕-5;〔3〕0-〔-1〕;〔4〕〔-18〕-0〔5〕11-〔+10〕;〔6〕0-〔+4〕2.计算:〔1〕温度3℃比-8℃高_____;〔2〕温度-10℃比-2℃低_____;〔3〕海拨-10m比-30m高_____;〔4〕从海拨20m到-8m,下降了_____.四稳固训练1.计算:〔1〕〔+5〕-〔-3〕;〔2〕〔〕;〔3〕〔-61〕-〔-31〕.2.某地连续五天内每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纪录如下表所示,哪一天的温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1.3.〔1〕甲数是4 的相反数,乙数比甲数的相反数大3,求乙数比甲数大多少?〔2〕月球外表的温度中午是101℃,半夜是-153℃,中午比半夜的温度高多少? 五 拓展探究1.一个数加-3.6,和为-0.36,那么这个数是〔 〕 A.-2.24 B.-3.96 C2.以下计算正确的选项是〔 〕A.(-14)-(+5)=-9B.0-(-3)=3C.(-3)-(-3)=3D.|5-3|=-(5-3) 3.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差一定是〔 〕4.以下结论正确的选项是〔 〕A.数轴上表示6的点与表示4的点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B.数轴上表示-8的点与表示-2的点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数轴上表示-8的点与表示+2的点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D.数轴上表示0的点与表示-5的点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5.以下结论正确的选项是〔〕A.有理数减法中,被减数不一定比减数大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六、教学反思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四、随堂练习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a a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 五、课后练习 1.计算: (1))1)(1(yx xy x y +--+ (2)22242)44122(aaa a a a a a a a -÷-⋅+----+ (3)zx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 a ab- 〔3〕3 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作〔画〕出等腰三角形的过程,•从轴对称的角度去体会等腰三角形的特点. 2.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通过学生的操作和思考,使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并在探究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重点难点重点: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教学方法探究归纳法.教具准备师: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生:硬纸、剪刀.教学过程Ⅰ.提出问题,创设情境[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轴对称图形,探究了轴对称的性质,•并且能够作出一个简单平面图形关于某一直线的轴对称图形,•还能够通过轴对称变换来设计一些美丽的图案.这节课我们就是从轴对称的角度来认识一些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来研究: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有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有的三角形不是.[师]那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生]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局部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师]很好,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种成轴对称图形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Ⅱ.导入新课[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ABICABI作一条直线L,在L上取点A,在L外取点B,作出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C,连接AB、BC、CA,那么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生乙]在甲同学的做法中,A点可以取直线L上的任意一点.[师]对,按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得到一系列的等腰三角形.现在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硬纸和剪刀,按自己设计的方法,也可以用课本探究中的方法,•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师]按照我们的做法,可以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底角.同学们在自己作出的等腰三角形中,注明它的腰、底边、顶角和底角.[师]有了上述概念,同学们来想一想.〔演示课件〕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4.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生甲]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两腰相等,所以把这两条腰重合对折三角形便知: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师]同学们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进行折叠,找出它的对称轴,并看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生乙]我把自己做的等腰三角形折叠后,发现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生丙]我把等腰三角形折叠,使两腰重合,这样顶角平分线两旁的局部就可以重合,所以可以验证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生丁]我把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中线对折,可以看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说明底边上的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生戊]老师,我发现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也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 [师]你们说的是同一条直线吗?大家来动手折叠、观察. [生齐声]它们是同一条直线.[师]很好.现在同学们来归纳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生]我沿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对折,发现它两旁的局部互相重合,由此可知这个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师]很好,大家看屏幕. 〔演示课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师]由上面折叠的过程获得启发,我们可以通过作出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得到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从而利用三角形的全等来证明这些性质.同学们现在就动手来写出这些证明过程〕.〔投影仪演示学生证明过程〕[生甲]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因为,,,AB AC BD CD AD AD =⎧⎪=⎨⎪=⎩所以△BAD ≌△CAD 〔SSS 〕. 所以∠B=∠C .[生乙]如右图,在△ABC 中,AB=AC ,作顶角∠BAC 的角平分线AD ,因为,,,AB AC BAD CAD AD AD =⎧⎪∠=∠⎨⎪=⎩所以△BAD ≌△CAD .所以BD=CD ,∠BDA=∠CDA=12∠BDC=90°.[师]很好,甲、乙两同学给出了等腰三角形两个性质的证明,过程也写得很条理、很标准.下面我们来看大屏幕.〔演示课件〕D CA BD CABDCA B[例1]如图,在△ABC 中,AB=AC ,点D 在AC 上,且BD=BC=AD , 求:△ABC 各角的度数.[师]同学们先思考一下,我们再来分析这个题.[生]根据等边对等角的性质,我们可以得到 ∠A=∠ABD ,∠ABC=∠C=∠BDC ,•再由∠BDC=∠A+∠ABD ,就可得到∠ABC=∠C=∠BDC=2∠A . 再由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就可求出△ABC 的三个内角.[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对我们以前学过的定理也很熟悉.如果我们在解的过程中把∠A 设为x 的话,那么∠ABC 、∠C 都可以用x 来表示,这样过程就更简捷. 〔课件演示〕[例]因为AB=AC ,BD=BC=AD , 所以∠ABC=∠C=∠BDC . ∠A=∠ABD 〔等边对等角〕.设∠A=x ,那么∠BDC=∠A+∠ABD=2x , 从而∠ABC=∠C=∠BDC=2x .于是在△ABC 中,有∠A+∠ABC+∠C=x+2x+2x=180°, 解得x=36°.在△ABC 中,∠A=35°,∠ABC=∠C=72°.[师]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稳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Ⅲ.随堂练习〔一〕课本练习 1、2、3. 练习2.如图,在以下等腰三角形中,分别求出它们的底角的度数.(2)120︒36︒(1)答案:〔1〕72° 〔2〕30°2.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 ,∠BAC=90°〕,AD 是底边BC 上的高,标出∠B 、∠C 、∠BAD 、∠DAC 的度数,图中有哪些相等线段?D CAB答案:∠B=∠C=∠BAD=∠DAC=45°;AB=AC ,BD=DC=AD .3.如图,在△ABC 中,AB=AD=DC ,∠BAD=26°,求∠B 和 ∠C 的度数.答:∠B=77°,∠C=38.5°.D CA B〔二〕阅读课本,然后小结. Ⅳ.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Ⅴ.课后作业〔一〕习题13.3 第1、3、4、8题. 〔二〕1.预习课本.2.预习提纲: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Ⅵ.活动与探究如图,在△ABC 中,过C 作∠BAC 的平分线AD 的垂线,垂足为D ,DE ∥AB 交AC 于E .求证:AE=CE .EDCAB过程: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结果:证明:延长CD 交AB 的延长线于P ,如图,在△ADP 和△ADC 中,12,,,AD AD ADP ADC ∠=∠⎧⎪=⎨⎪∠=∠⎩∴△ADP ≌△ADC .∴∠P=∠ACD .又∵DE ∥AP , ∴∠4=∠P . ∴∠4=∠ACD . ∴DE=EC .同理可证:AE=DE .∴AE=C E .板书设计一、设计方案作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 1.等边对等角 2.三线合一EDCA B P三、例题分析四、随堂练习五、课时小结六、课后作业备课资料参考练习1.如果△ABC是轴对称图形,那么它的对称轴一定是〔〕A.某一条边上的高B.某一条边上的中线C.平分一角和这个角对边的直线D.某一个角的平分线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100°,它的顶角的度数是〔〕A.80°B.20°C.80°和20°D.80°或50°答案:1.C 2.C3. 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比底边多2 cm,并且它的周长为16 cm.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的边长.解:设三角形的底边长为x cm,那么其腰长为〔x+2〕cm,根据题意,得2〔x+2〕+x=16.解得x=4.所以,等腰三角形的三边长为4 cm、6 cm和6 cm.15.2.2 分式的加减教学目标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重点难点1.重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2.难点:熟练地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3.认知难点与突破方法教师强调进行分式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按从左到右的方向,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 有括号要按先小括号,再中括号,最后大括号的顺序.混合运算后的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要把“-〞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面.教学过程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科书例7、例8是分式的混合运算. 分式的混合运算需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最后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或整式.2.教科书练习1:写出教科书问题3和问题4的计算结果.这道题与第一节课相照应,也解决了本节引言中所列分式的计算,完整地解决了应用问题.二、课堂引入1.说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2.教师指出分数的混合运算与分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三、例题讲解〔教科书〕例7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教科书〕例8 计算:[分析] 这道题是分式的混合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式与数有相同的混合运算顺序:先乘方,再乘除,然后加减,注意有括号先算括号内的,最后结果分子、分母要进行约分,注意运算的结果要是最简分式.四、随堂练习计算:(1) x x x x x 22)242(2+÷-+- 〔2〕)11()(b aa b b b a a -÷--- 〔3〕)2122()41223(2+--÷-+-a a a a五、课后练习1.计算:(1))1)(1(y x xy x y+--+(2)22242)44122(a aa a a a a a a a -÷-⋅+----+(3)zx yz xy xyz y x ++⋅++)111(2.计算24)2121(a a a ÷--+,并求出当=a -1的值.六、答案:四、〔1〕2x 〔2〕b a ab- 〔3〕3五、1.(1)22y x xy - (2)21-a 〔3〕z 12.原式=422--a a ,当=a -1时,原式=-3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1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减法》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有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概念、加法运算以及数轴的基本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又是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根据我对所教班级学生的了解,他们在数学学习方面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于之前学习的内容掌握得比较好。
但是,部分学生在进行有理数运算时,容易混淆概念,出现计算错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运算的规律,能够灵活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以及数学软件、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有理数减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并总结运算规律。
3.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例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方法。
4.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布置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理数的减法1.减法运算符号:-2.减法运算规则:a)正数减正数,结果为负数;b)负数减正数,结果为负数;c)正数减负数,结果为正数;d)负数减负数,结果为正数。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一部分。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首先介绍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然后通过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已经掌握了有理数的基本概念和加减法。
但是,对于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可能还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
2.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概念。
2.讲解:讲解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法则,并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3.练习: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4.应用: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1.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人教版福建初一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第10课时1-3-2有理数的减法(1)
第10课时1.3.2 有理数的减法(1)1.减法是__加法__的逆运算.减法是已知和及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0减去一个数,等于这个数的__相反数__.一个数减去0,仍然等于__这个数__.2.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__相反数__,即a -b =a +__(-b)__.计算:(1)(-3)-(-5); (2)0-7;(3)6.2-(-3.8); (4)-312 -514. 【解析】(1)原式=(-3)+5=2;(2)原式=0+(-7)=-7;(3)原式=6.2+3.8=10;(4)原式=-312 +⎝⎛⎭⎪⎫-514 =-834 . 计算:(1)(-37)-(-47); (2)12 -⎝⎛⎭⎪⎫-514 ; (3)(-23)-87; (4)1.3-(-2.7);(5)⎝ ⎛⎭⎪⎫-234 -⎝⎛⎭⎪⎫-112 . 【解析】(1)原式=(-37)+47=10;(2)原式=12 +514 =534;(3)原式=(-23)+(-87)=-110;(4)原式=1.3+2.7=4;(5)原式=⎝⎛⎭⎪⎫-234 +112 =-114 . 国际空间站测得站外温度的变化范围是-157 ℃~121 ℃,站外的最大温差是多少?【解析】121-(-157)=121+157=278℃.即站外的最大温差是278℃.(2021·宝鸡期中)甲乙两队进行拔河比赛,标志物先向甲队方向移动0.5 m ,后向乙队方向移动了0.8 m ,相持一会后又向乙队方向移动0.5 m ,随后向甲队方向移动了1.5 m ,在一片欢呼声中,标志物再向甲队方向移动1.2 m .若规定只要标志物向某队方向移动2 m ,则该队即可获胜,那么现在甲队获胜了吗?用计算说明理由.【解析】拔河绳看作数轴,标志物开始在原点,甲在正方向,乙在负方向,标志物最后表示的数=0.5-0.8-0.5+1.5+1.2=1.9,即标志物向甲移了1.9 m <2 m ,由此判断甲没获胜.(2021·三明期末)已知a <b ,且|a|=6,|b|=3,则a -b 的值为__-9或-3__.已知|x +3|+|y -2|=0,求x -y 的值.【解析】由题意得,x +3=0,y -2=0,解得x =-3,y =2,所以x -y =-3-2=-5.1.已知a ,b 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a -c 的结果的符号为( B )A.正 B .负C .0D .无法确定2.某地今年1月1日至4日每天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如表: 日期 1月1日 1月2日 1月3日 1月4日 最高气温 5 ℃4 ℃ 0 ℃ 4 ℃ 最低气温 0 ℃-2 ℃ -4 ℃ -3 ℃其中温差最大的是( D )A .1月1日B .1月2日C .1月3日D .1月4日 3.(2020·连云港中考)我市某天的最高气温是4 ℃,最低气温是-1 ℃,则这天的日温差是__5__℃.4.(1)0-(-8)=__8__;(2)-15-(-6)=__-9__;(3)-0.8-(+5.4)=__-6.2__;(4)7.6-(-3.8)=__11.4__;(5)8.6-(+6)=__2.6__.5.计算:(1)(-2.5)-5.9;(2)1.9-(-0.6);(3)(-3.8)-(+9);(4)⎝ ⎛⎭⎪⎫-23 -34 . 【解析】(1)(-2.5)-5.9=-8.4;(2)1.9-(-0.6)=2.5;(3)(-3.8)-(+9)=-12.8;(4)⎝ ⎛⎭⎪⎫-23 -34 =-1712 . 6.如表列出了国外几个城市与首都北京的时差(带正号的表示同一时刻比北京时间早的时数),如北京时间的上午10:00时,东京时间的10:00已过去了1小时,现在已是11:00了.(1)如果现在是北京时间8:00,那么现在的纽约时间是多少?(2)此时(北京时间8:00)小明想给远在巴黎的姑妈打电话,你认为合适吗?为什么?(3)如果现在是芝加哥时间早上6:00,那么现在北京时间是多少?【解析】(1)8+(-13)=8-13=-5,因为一天有24小时,所以24+(-5)=19.答:现在的纽约时间是前一天晚上7点(或前一天19点);(2)8+(-7)=8-7=1,答:不合适,因为巴黎现在当地时间是凌晨1点;(3)设北京时间为x.则x+(-14)=6,解得x=6-(-14),x=20.答:现在北京时间是当天20点(或当天晚上8点).【阅读】|4-1|表示4与1差的绝对值,也可以理解为4与1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4+1|可以看做|4-(-1)|,表示4与-1的差的绝对值,也可以理解为4与-1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间的距离.(1)|4-(-1)|=________.(2)|5+2|=________.(3)利用数轴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使得|x+3|=5,则x=________.(4)利用数轴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整数x,使得|x+3|+|x-2|=5,这样的整数是________.【解析】(1)|4-(-1)|=5;(2)|5+2|=7;(3)因为|x+3|=5,所以x+3=±5,所以x=2或-8,(4)因为-3与2两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所以使得|x+3|+|x-2|=5成立的整数是-3和2之间的所有整数(包括-3和2),所以这样的整数是-3、-2、-1、0、1、2.答案:(1)5 (2)7 (3)2或-8 (4)-3、-2、-1、0、1、2。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1.3.2有理数的减法(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3.关注小组合作的过程,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
2.设计评价量表,让学生对彼此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评价能力和团队意识。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策略的重要性,它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和成长。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我相信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理数减法,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情境:通过创设一个购物场景,例如:“小明购买了一支铅笔,价格为2元,之后他又购买了一支橡皮,价格为1元。请问小明一共花费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利用已有知识:回顾之前学习过的有理数加法,引导学生发现有理数加法和减法的联系与区别,从而自然引入有理数减法。
3.激发学生好奇心:通过提出问题:“你们想知道有理数减法是怎么计算的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
1.利用数轴解释有理数减法的概念:在数轴上,减去一个数,相当于向左移动相应的单位。例如,减去2,就相当于从原点向左移动2个单位。
2.讲解有理数减法的运算规则:从被减数出发,减去减数,得到差。例如,计算4减去2,可以想象成从4出发,向左移动2个单位,最终到达2。
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有理数的减法》教案1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2、通过本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减法和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有理数的减法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教学难点学生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总结.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每晚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19:30分都会准时播报全国主要城市的天气预报,每次播报时,它都会告诉我们这些城市的天气状况和气温变化,现在请同学们看书上“全国主要城市天气预报”表.师:从这个表中我们可以得知哈尔滨的最高温度为15℃.最低温度为6℃.那么这天哈尔滨的温差为15-6=9.乌鲁木齐的最高温度为4℃.最低温度为-3℃.这天乌鲁木齐的温差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生:4-(-3)=(引出课题)二、交流讨论探究新知1、试一试:师: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由上式我们想什么数加上-3等于4呢我们拿一个温度计,在温度计上找出-3和4,看由-3如何得到4学:将-3向上移动7个单位得到4,所以7+(-3)=4,即4-(-3)=7.师:我们还知道4+3=7,看一下4-(-3)=7和4+3=7二式的关系.2、做一做: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下列各式,并比较一下它们的结果.(1)50-20= 50+(-20)=(2)50-10= 50+(-10)=(3)50-0= 50+0=想一想:师:同学们由这三对式子会发现每一对式子的结果均相同.由此我们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学: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个规律一直成立吗师:那么我们现在再来看下面的两对式子,并比较一下它们的结果.我们能够发现什么规律(4)50-(-10)= 50+10=(5)50-(-20)= 50+20=师:(4)中什么数加上-10等于50呢让学生解答.学:在温度计上找出-10和50,将-10向上移动60个单位得到50.所以60+(-10)=50,即50-(-10)=60师:(5)中什么数加上-20等于50呢将同理.在温度计上找出-20和50.将-20向上移动70个单位得到50.所以70+(-20)=50,即50-(-20)=70(4)和(5)中的两对算式结果仍然相等.现在同学们一起讨论,得出什么结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理数减法法则.3、现在请同学们看例题(教师引导,学生答)例1:计算下列各题:(1)9-(-5); (2)(-3)-1; (3)0-8; (4)(-5)-0.解:(1)中9减去-5等于9加上-5的相反数5,结果为14.(2)中-3减去1等于-3加上1的相反数-1,结果为-4.(3)中0减去8等于0加上8的相反数-8,结果为-8.(4)中-5减去0等于-5加上-50的相反数0,结果为-5.例2: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高度是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是-155米,两处高度相差多少米解:8844-(-155)=8844+155=8999(米)因此,两处高度相差是8999米.那么8844米到底有多高,它有多少层楼高我们规定每层楼高为3米,请同学们计算一下.8844÷3=2948(层)例3:全班学生分为五个组进行游戏,每组的基本分为100分.答对一题加50分,答错一题扣50分,游戏结束时,各组的分数如下:(1)(2)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解:由上表可以看出,第一名得了350分,第二名得了150分,第三名得了-400分.(1)350-150=200(分) (2)350-(-400)=750(分)因此,第一名超出第二名200分,第一名超出第五名750分.三、知识补充1、0减去一个数为这个数的相反数2、一个数减去0为这个数它本身3、两个相等数的差为04、两个互为相反数的差为被减数的2倍四、课堂小结本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减法法则.。
新人教版 数学 七年级数学上册 1.3.2 有理数的减法教案1
有理数的减法核心素养:1.通过实例,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
2.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渗透化归思想。
3.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会运用法则求两个有理数的差。
4.能利用有理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学难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探索过程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互惠(二人小组完成)1.加法运算和减法运算有什么关系?2.填空:(1)4+_____=6, 6-4=____.(2)3+___=5, 5-3=_____.(3)-3+___=4, 4-(-3)=____.(4)4+___=-2, -2-4=____.3.说出下列各数的相反数.3 -5 -6 -2.4二设问导读阅读教材P21-22完成下列问题:1.在温度计上,从零上4℃到零下3℃相差____℃,所以可以列算式为:_____,因为4+3=7对照这两个算式得到等式:____=____.2.探究:9-8=______. 9+(-8)=______.15-7=____. 15+(-7)=_____.0-(-3)=____. 0+3=_____.-1-(-3)=_____. -1+3=____.-5-(-3)=____. -5+3=___.观察上面算式你能发现什么结论?3.有理数的减法法则:_______________也可以表示成_____________________.4.先阅读教材例5,从例5我们知道减法运算可以利用减法法则转化为加法运算,即减负变加________,减正变加________三 自我检测1.利用减法法则计算下列各题: (1)15-(-7); (2)(-6)-5;(3)0-(-1); (4)(-18)-0(5)11-(+10); (6)0-(+4) 2.计算:(1)温度3℃比-8℃高_____; (2)温度-10℃比-2℃低_____; (3)海拨-10m 比-30m 高_____; (4)从海拨20m 到-8m ,下降了_____. 四 巩固训练 1.计算:(1)(+5)-(-3); (2)(-1.4)-2.6; (3)(-61)-(-31).2.某地连续五天内每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纪录如下表所示,哪一天的温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1.3.(1)已知甲数是4 的相反数,乙数比甲数的相反数大3,求乙数比甲数大多少?(2)月球表面的温度中午是101℃,半夜是-153℃,中午比半夜的温度高多少?五拓展探究1.一个数加-3.6,和为-0.36,那么这个数是()A.-2.24B.-3.96C.3.24D.3.962.下列计算正确的是()A.(-14)-(+5)=-9B.0-(-3)=3C.(-3)-(-3)=3D.|5-3|=-(5-3)3.较小的数减去较大的数,所得的差一定是()A. 零B.正数C.负数D.零或负数4.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数轴上表示6的点与表示4的点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B.数轴上表示-8的点与表示-2的点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C.数轴上表示-8的点与表示+2的点两点之间的距离是10.D.数轴上表示0的点与表示-5的点两点之间的距离是-5.5.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有理数减法中,被减数不一定比减数大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C.减去一个数,扔得这个数D.两个互为相反数的数相见得0六、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1.3.2第1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无答案)-学习文档
1.3.2 有理数的减法第1课时有理数的减法1.计算(-8)-2的结果是( D )(A)-6 (B)6 (C)10 (D)-102.当a<0时,2,2+a,2-a,a中最大的是( C )(A)2 (B)2+a (C)2-a (D)a3.若|x|=7,|y|=5,且x+y>0,那以x-y的值是( A )(A)2或12 (B)2或-12(C)-2或12 (D)-2或-1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正数与正数的差是正数(B)负数与负数的差是负数(C)0减去任何一个数,都得负数(D)以上说法都不对5.求-5 ℃下降3 ℃后的温度为-8 ℃.6.两个有理数的差是7,被减数是-2,减数为-9 .7.小明家冰箱冷冻室的温度为-5 ℃,调低4 ℃后的温度为-9 ℃.8.小刚在计算41+n时,误将“+”看成了“-”,结果得-12,则41+n的值应为94 .9.在某地有记载的最高温度是56.7 ℃(约合134 ℉,℉是华氏度的单位符号),发生在1913年7月10日.有记载的最低温度-62.2 ℃(约合-80 ℉),是在1971年1月23日.(1)以摄氏度为单位,有记录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多少?(2)以华氏度为单位,有记录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多少? 解:(1)56.7-(-62.2)=56.7+(+62.2)=118.9.答: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118.9 ℃.(2)134-(-80)=134+(+80)=214.答: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214 ℉.10.某中学九(1)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66 cm.(1)下表给出了该班6名同学的身高(单位:cm),试完成下表:(2)谁最高?谁最矮?(3)最高与最矮的同学身高相差多少?解:(1)由题表中的数据可知,B同学身高为173 cm,C同学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差值为-6,D同学身高为158 cm,E同学身高为168 cm,F同学身高与平均身高的差值为+9.(2)F同学最高,D同学最矮.(3)175-158=17或+9-(-8)=9+8=17.答:最高与最矮的同学身高相差17 cm.11.A,B,C,D在数轴上的对应点分别为-3,-1,2,5.(1)求AB,BC,AD之间的距离;(2)根据上述计算结果,探索两个点之间的距离与这两个点所对应的数之间的差有什么关系?解:(1)AB之间的距离是2,BC之间的距离是3,AD之间的距离是8.(2)AB两个点所对应的数之间的差为-3-(-1)=-3+(+1)=-2,BC两个点所对应的数之间的差为-1-2=-1+(-2)=-3,AD两个点所对应的数之间的差为-3-5=-3+(-5)=-8.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两个点之间的距离等于这两个点所对应的数的差的绝对值.。
集 体 备 课记录有理数的减法
互相讨论学生口述解题过程
由两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第1小题学生抢答
第2小题找两个学生板演。
学生回答
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评价。
板书设计:
2.6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过程与方法:通过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通过有理数的减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揭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渗透事物间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运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进行减法运算。
三、教学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四、教材分析:本节是在学习了正负数、相反数、有理数加法运算之后,以初中代数第一册第53页的有理数减法法则及有理数减法运算的例1、例2为课堂教学内容。有理数的减法运算是一种基本的有理数运算,对今后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并对解决实际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加与减两种运算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了解数学中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培养探究分析数学知识方法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的意义,正确熟练地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说教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2.1.2 有理数的减法第 1 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第 1 课时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A 层知识点一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1.计算1-2,结果正确的是( ) A.3 B.1 C.--1 D.-32.计算|—3|—(—2)的最后结果是 ( ) A.1 B.-1 C.5 D.-5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B.两个负数的差,一定是负数 C.零减去一个数,一定是负数 D.两个正数的差,一定是正数4.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3--5= ; (2)4--(-6)= ; (3)--3- =--10; (4) +3=-2.5.计算下列各题:(1)(-2)--(+18); (2)0--10;(3)2.3--(-3.7); (4)(−12)−14;(5)|-3|--|-4|.知识点二有理数减法的应用6.比0小1的数是( )A.0B.--1C.1D.±17.某地区2021年元旦的最高气温为9℃,最低气温为-2℃,那么该地区这天的最低气温比最高气温低( )A.7℃B.-7℃C.11℃D.--11℃8.2020 年12 月8 日,中国和尼泊尔共同宣布珠穆朗玛峰最新海拔为8 848.86 米,而位于亚洲西部死海湖面的海拔为--430.5米,珠穆朗玛峰和死海湖面的海拔相差米.9.生产一种零件,标明直径的要求是φ50±8:83(单位:mm),生产这种零件的合格品的最大直径比最小直径大多少?B层10.若|a—6|=|a|+|-6|,则a的值是( )A.任意有理数B.任意一个非负数C.任意一个非正数D.任意一个负数11.全班同学分成5 组进行游戏,规定答对1 题得10分,答错1 题扣10分,游戏结束时,各组的分数如下表(单位:分).则第1名超出第3名分.12.某同学在计算11+x的值时,误将“+”看成了“一”,计算结果为20.那么11+x 的值为13.若|x|=2,|y|=3,x+y<0,则x--y 的值是.14.计算:(1)(-5)-(+12)-(-7);(2)−114−13−(−0.25);(3)0—(—6.6)—|—13.4|.15.在美国有记载的最高温度是56.7℃(约合134℉),是在1913年7 月10 日加利福尼亚的死亡之谷.有记载的最低温度是--62.2 ℃(约合--80℉),是在1971 年1 月23 日.(1)以摄氏度为单位,有记录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多少?(2)以华氏度为单位,有记录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多少?C层16.已知A,B两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m,n.(1)对照数轴填写下表:(2)若A,B 两点间的距离记为d,试问d 与m,n有何等量关系?并用文字描述出来;(3)已知A,B 两点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x 和-1,则A,B两点间的距离d 可表示为;如果d=3,求x 的值.第1课时有理数的减法法则1. C2. C3. A4.(1)—8 (2)10 (3)7 (4)—55.解:(1)原式=-20. (2)原式=-10..(3)原式=6. (4)原式=−34(5)原式=-1.6. B7. C8.9279.369.解:(+0.04)-(-0.03)=0.07(mm).答:生产这种零件的合格品的最大直径比最小直径大0.07 mm.10. C 11.70 12.2 13.5 或1.14.解:(1)原式=-10. (2)原式=−43(3)原式=-6.8.15.解:(1)依题意得56.7-(-62.2)=118.9(℃).故以摄氏度为单位,有记录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118.9℃.(2)依题意得134—(—80)=214(℉).故以华氏度为单位,有记录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相差214℉.16.解:(1)2 6 10 2 10 0(2)d=|m--n|,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这两点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3)|x+1| 当d=3时,|x+1|=3,所以x=2或-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 有理数的减法(一)
学习目标
会将有理数的减法运算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重点、难点
会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一、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实际生活中有很多时候要涉及到有理数的减法.例如:长春某天的气温是―2~3°C,这一天的温差是多少呢?(温差是最高气温减最地气温,单位:°C).显然,这天的温差是3―(―2).这里就用到了有理数的减法.
我们知道,减法是与加法相反的运算,计算3―(―2),就是要求一个数?,使?与(―2)的和得3,因为与―2相加得3,所以?应该是5,即
3―(―2)=5. (1)
另一方面,我们知道
3 +(+2)=5 (2)
由(1),(2)有
3―(―2)= 3 +(+2) (3)
从(3)式能看出减―2相当于加哪个数吗?
用上面的方法考虑:
0―(―2)=___, 0+(+2)=___;
1―(―2)=___, 1+(+2)=____;
―5―(―2)=___, ―5+(+2)=___.
这些数减-2的结果与它们加+2的结果相同吗?
计算: 9-8=___, 9+(- 8)=____;
15-7=___, 15+(-7)=____.
上述式子表明: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于是,得到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用式子可以表示成
a+b=b+a
例题
例1 计算:
(1) (-3)―(―5); (2)0-7;
(3) 7.2―(―4.8); (4)-34
1521-. 解:(1) (-3)―(―5)= (-3)+5=2;
(2) )0-7=0+(-7)= -7;
(3) 7.2―(―4.8)=7.2+4.8=12;
(4) -341521-=-321+(-541)=-84
3. 例2 P32 第7题
解:8848-(-392)=8848+392=9240.
答:两处高度相差9240米.
课堂练习:1.P27 练习1,2.
2.计算:
(1)(-37)-(-47); (2)(-53)-16;
(3)(-210)-87; (4)1.3-(-2.7);
(5)6.08-(-2.83); (6)(-2.7)-3.7;
(7)⎪⎭
⎫ ⎝⎛--⎪⎭⎫ ⎝⎛-4341; (8)(-243)-(-121); (9)(-6-6)-7;(10)(1-5)-(2-8).
3.分别求出数轴上下列两点间的距离:
(1)表示数8的点与表示数3的点;
(2)表示数-2的点与表示数-3的点.
4.两个数的差一定小于被减数吗?请你举例说明.
课堂练习答案:
2.(1)10;(2)-69;(3)-297;(4)4;(5)8.91;(6)-6.4;(7)2
1;(8)-14
1;(9)-19;(10)2. 3.(1)5;(2)1.
4.不一定,例如(-5)-(-3)=-2>-5. 课后作业:P31 3, P32 4.
课后选作题:P33 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