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上《散文二篇》课文详解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 散文二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6 散文二篇
2.表达生动,说理形象。
本文是一篇哲理散文,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形象生动地进行说理,便于读者深入理解。
人为什么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
反复诵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哲理散文的特点。(重点)理清文章思路,揣摩文章中重要语句,理解其哲理意蕴。(难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生难字
遏制( ) 飓风( ) 肆意( )濒临( ) 俯瞰( ) 深渊( )星辰( )
è


bīn
kàn
yuān
chén
( )震颤
生命的易逝
生命的永久
感谢生命赞美生命
生命的赞歌
永久的生命
欲扬先抑
正面展开
总结全文
本文从个体生命写到生命史,揭示了个体生命的柔弱易逝和生命本身的永久不朽,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抒发了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意愿。
1.欲扬先抑,突出主旨。
在写法上,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谈生命的易逝,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以小草、小牛犊为例,从正面展开,指出“它却永远存在”;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赞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它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分开来”“合起来”分别指什么?
指个体生命
分开来
合起来
指整个人类的生命长河
“可怜”是因为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做主。
读一读第2自然段,说说写小草和小牛犊的用意是什么。
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我们没有时间悲观。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地面上的小草……永远的小牛犊,永远的金黄色茸毛!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5《散文二篇》教材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5《散文二篇》教材解读

人教部编版语文初二上册15《散文二篇》教材解读严文井(1915--2019),原名严文锦。

湖北武昌人。

现代作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

中共党员。

1935年到北平图书馆工作,1938年赴延安,历任延安鲁艺文学系教师,«东北日报»副总编辑,中宣部文艺处处长,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常务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委员会委员,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儿童文学委员会主任,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全国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

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

个人经历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级中学,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

1937年出版散文«山寺暮»。

1938年5月到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

1941年在桂林出版的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描写了孩子们的悲惨遭遇和对美好生活的热望。

1944年出版长篇小说«一个人的烦恼»,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软弱和个人主义思想。

1945到东北,担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兼副刊部主任。

写有反映土地改革的报告文学«一个农民的真实故事»和童话«丁丁的一次奇怪的旅行»。

1951年到北京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

从1953年起先后担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作家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为发展我国的文学事业,为培养青年作者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严文井因病于2019年7月20日凌晨4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讲解+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而活着)》课文讲解+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第16课《散文两篇》课文讲解+知识点永久的生命一、作者简介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

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曾获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荣誉奖。

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亦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在1950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二、故事背景《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三、理解词义1.洗涤:冲荡;清洗。

2.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

3.炫耀:照耀;夸耀。

4.混为一体:融合成一个整体,不可分割。

5.凋谢:(草木花叶)脱落。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1):从时光一去不复返入手,谈生命的易逝。

第二部分(2-3):写生命的永久。

第三部分(4-5):歌颂生命的奇迹。

五、问题归纳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

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3.“它充满了希望,……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就在前方。

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11课《短文两篇》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两篇》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应与自己境遇相似,志趣相投,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定也 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寻。其次,“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 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4.“怀民亦未寝”和“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传达出了作者与张怀民怎样的情感?
传达出两人处境相同、情怀一致、志同道合的情感。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从中可看出 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探究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修辞
作用
比喻
生动形象 如临其境
特点
皎洁、清澈 透明、优美
探究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句中无一个“月”字,
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藻、荇交横”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描写月光本身, 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 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这个意境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品质。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精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1、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 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 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 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 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林青竹翠为 静,五色交辉为动;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教案及反思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反思15、散文二篇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作者,把握课文主要观点,领悟其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品味文中意蕴深刻的语言,初步把握哲理性散文特点。

3.探寻作者思想境界,领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过程:第1课时永久的生命一、导入新课生命,总是令人深思。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有永久的生命。

生命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家严文井的答案吧!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文章观点1.世界上会存在永久的生命吗?阅读文章之前,请说说你对题目《永久的生命》的理解。

明确:(1)没有永久的生命;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寿命,从生物学的角度以及自然规律来看,不会存在永久的生命。

(2)有永久的生命;个体的生命也许总是有生有灭,但是生命总体却永远生机勃勃。

【教学提示】是否存在永久的生命?这本是个有趣而深刻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

或许,思维敏捷的同学已经有了超越表象的答案,这无疑更有利于文本教学。

2.阅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明确:本文主要表达了“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

探究:请你在文中找寻支撑“生命是永久的”这一观点的段落或语句,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1)我们应该看到生命自身的神奇,生命流动着,永远不朽。

理解:结合后文小草生长的事例可知,生命是“流动”着的,这个流动即小草随着寒暑易节的变化有生灭的现象,但它总能长出草,新生的草芽总能破土而出,说明生命的现象一直存在。

(2)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

理解:结合后文形象的比喻可知,生命是以个体的方式存在的,一根草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只虫子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一个人也是一个个体的生命,他们作为个体都会出生与死去。

但是,老的个体生命逝去,总有新的生命诞生,因此从整个宏观的生命历程来看,生命是向前奔流不息的,是永久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优质课件(共87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优质课件(共87张PPT)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 和平,多次发表声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 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 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 门前静坐示威,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这篇文章,可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其 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 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 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 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 之前,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让世界变得 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命,将和世界一起, 获得永存。
结合文章观点,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①每一个人的生命虽然是卑微、柔软的,但整个 人类的生命却是无穷无尽的。
严文井(1915——2005),原 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人。当代作 家、散文家、著名儿童文学家。 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 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中共党 员,《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 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论述层次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谈生命的易逝, 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层(第二至四自然段)通过小草和牛 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 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伯特兰·罗素(1872—1970)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 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 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 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 孜孜以求,义无反顾。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 而写作”,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为何而生》 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 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 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精品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精品课件

永久的生命
学习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3、认识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史永久 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jiù róng
màn
diāo

臼 齿
茸 毛
蔓 延
凋 谢
洗 涤
2、积累词语 臼齿:一般上下颌各六个,其形如臼。 茸毛:一般指动物初生柔软的细毛。 蔓延:向四周扩展延伸。 凋谢 : 指(草木花叶)脱落、衰落、零落。 洗涤 : 冲荡;清洗。 又作除去罪过、积习、耻辱等。
联系实际,怎样理解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 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 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 芬芳”?
生命像花朵一样,最终必将凋零。但
是,生命的意义不是去哀伤,而是在凋零
之前,给世界以色彩和芬芳,让世界变得 更加美好。这样的生,将和世界一起, 获得永存。
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罗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细读感悟
作者为什么把追求爱情作为活着的第一 条理由? 爱情可以带来狂喜; 爱情可以解除孤寂; 爱情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想象的仙境的神 秘缩影。
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 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
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作者为什么追求知识?
一是可以了解人类心灵;二是可以知道
星辰为什么发光;三是能够理解毕达哥拉斯
的思想威力。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
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作者活着的第三条理由是什么?这表现 了作者怎样的胸怀?
爱情和知识把人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 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人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于是,作者耳边经常回响起痛苦的呼唤,眼 前浮现的是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和孤苦 无依的老人。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5课《散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永久的生命严文井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

一个人到了三十岁的时候就会发现自己丢失了一些什么,一颗臼齿,一段盲肠,脑门上的一些头发,一点点和人开玩笑的兴味,或者就是你那整个的青春。

那些东西和那消逝了的岁月一样只能一度为你所有;它们既已离开了你,就永不会再返回。

即令你是一个智者又怎么办呢!你的力量是那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生命不像一件衬衫;当你发现它脏了破了的时候,你就可以脱下来洗涤,把它再补好。

你如果曾经为什么事忧虑过,顶多你只能尽力地去忘却它,你却不能取消它存在过的迹印。

在这件事上我们都是这样可怜!然而,一切还都是乐观的。

这是由于生命自身的伟大;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这是一件平常的事,也是一个奇妙的魔术。

就像地面上的小草,它们是那样卑微,那样柔弱,每一个严寒的冬天过去后,它们依然一根根地从土壤里钻出来,欣喜地迎着春天的风,似乎对那过去的残酷一无所知一样。

我们以同样感动的眼光看着山坡上那些跳着蹦着的小牛犊,它那金黄色的茸毛像是刚从太阳里取得的。

我不得不想到永久不朽的意义。

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并不是一个暂时的东西。

它仿佛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也许只是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便又离开前去了,但它是永远存在的。

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这该是如何值得赞叹的一件事!我的伙伴们,看起来我们应该更加勇敢了。

我们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我们的心就应该更加光明。

让我们以全部的信心喊出我们所找到的真理吧;没有一种永久的、不朽的东西能被那些暴君们杀害掉的!让我们赞美生命,赞美那永久的生命吧,我们将要以工作,以爱情来赞美它。

它是一朵永不会凋谢的花,它将永远给世界以色彩,永远给以芬芳。

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我为什么而活着[英]罗素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陶弘景)》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陶弘景)》课文重要知识讲解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课文重要知识讲解《答谢中书书》一、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

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

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ppt优秀课件

部编版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散文二篇》ppt优秀课件
1.《永久的生命》一文中,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生命充满了希望,用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
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作者感叹生命的不朽与 神奇,认为生命存在奇迹。
9
课文解析 精研细读
2.《永久的生命》第1自然段末尾写道:“我们都非 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你的力量是那 样的小,对于生命上的事你丝毫不能做主。
3.《永久的生命》第2自然段用“地面上的小草” 比喻什么?
比喻生命,突出生命自身的伟大;同时告诉我 们:生命能够不绝地创造新的生命。
10
课文解析 拓展延伸
4.《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中,作者用“纯 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有什么用 意?
作者用“纯洁”“强烈”两个词来形容这三种感情, 说明它们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奋斗不息的强大 精神动力。
5
文题解说
《永久的生命》点明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对象的特 征。 《我为什么要活着》提出议论的话题,告诉我们 文章主要围绕活着的原因来写。
6
生难字词
洗涤(dí) 卑微(bēi) 牛犊(dú) 炫耀 (xuàn) 疲倦(juàn) 繁殖(zhí) 蔓延 (màn) 消逝(shì) 飓风(jù) 【蔓延】像蔓草一样像周围扩展。 【消逝】消失。 【卑微】地位低下。 【俯瞰】俯视。 【炫耀】照耀,夸耀。
15 散文二篇
1
情境导入
有人说,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永 久而不朽;也有人说,世上没有永恒的春天,亦没 有永久的生命。生命无论长短,该怎样度过一生是 人们一直追问自己的问题。今天我们来聆听两位文 学家的声音,看看他们是怎么说的。
2
课时目标
1.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品味内涵深刻的语言 ,分析文章的思路。 3.理解作者对人生的认识和追求。

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

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 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 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 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 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著名作家毕淑敏的观点:
生命本没有意义。没有人会替你确定人生的意义, 但如果你无法确定人生的意义,你将一辈子活在无意 义状态里面。大到每一天,小到每做一件事,你都会 感到无名的痛苦,因为你不知道往什么地方走。所以, 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人生确定意义。这是做人的本分 之一,而且确立目标要趁早。
文体知识
议论性 (哲理)
散文
概念:以说理为主,通过含有哲理的 形象、带有感情的叙述,表达自己的 观点,给读者提供一个广阔的思考和 联想的空间。
特点:观点鲜明,思路清楚,将议论、 叙述、描写和抒情结合在一起,使读 者领会哲理。
课堂小结
个体的生命是短暂的,易逝的,但人类 的生命却是永恒的。我们要感谢生命,尊重 生命,向生命的顽强不息敬礼。我们应珍惜 生命,为生命过程中的每一分钟喝彩,用全 部的热情创造无限的价值。
4.作者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在平淡质朴的叙述中,充分显示了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 高的人格。
品析语言
体味含蓄、充满激情、富于理性的语言
(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 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像飓风一样”说明感情无比强烈,“深深的苦海”指的 是人生的苦难,“濒临绝望”表明这些感情在给作者带来欢乐 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安和痛苦。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 喻中,使文章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
jiù
臼. 齿
róng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第15课《散文二篇》 (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件:第15课《散文二篇》 (共26张PPT)

• 2.主题归纳 • 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 但就整体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 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我们 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 3.写作特点 • (l)欲扬先抑,章法井然。 • 在写法上,先谈生命的易逝,如“过去 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采用欲扬先抑的写 作手法;然后再谈生命的永久,以小草、 小牛犊为例,从正面展开,指出“它却永 远存在”;最后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 的凯歌。
• 4.问题探究 • (1)第一段末尾写道:在这件事上“我 们都非常可怜”。为什么这样说? • 因为过去了的时间永远不再回来,任何 人都无法改变。我们个人的力量又是那样 的渺小,生命上的事情丝毫不能由我们个 人做主,只能“听天由命”。从这个意义 上来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 (2)作者为什么赞美生命? • 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殖着, 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生命 是永久的、不朽的,它能不断给世界以色 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生命就是一个奇 迹,所以,作者赞美生命。
• 4.问题探究 •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 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而无 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如何理解 这三种感情间的关系? •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 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追求爱情,是因 为那里有人类所想象的仙境的缩影;追求 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
• 2.作者名片 •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罗素与弗 雷格、维特根斯坦和怀特海一同创建了分 析哲学。他与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 对逻辑学、数学、集合论、语言学和分析 哲学有着巨大影响。代表作品有《幸福之 路》《西方哲学史》《数学原理》《物的 分析》等。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一篇带有哲理 意蕴的散文。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 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 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 命。
新颖构思
导思1.严文井在表达自 己对生命的认识时,采 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安排 内容?有何好处?
的,要用短暂的生命去创造永久的价值;并树立 豁达、乐观的人生观。(难点)
预习检测
臼jiù齿 凋 diāo 谢
茸 róng 毛 牛犊 dú
蔓 màn 延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预习检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 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作家。 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 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 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 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 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 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
品读课文
读课文,明结构
1 (1) 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2
3 (4——5) 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 高唱生命的凯歌。
品读课文
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 “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 “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 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 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贡献,这才是生命真正意义上的永久不朽。从重复的“不 断”一词可体会作者的这种对生命的期许。
品读课文
本文作者的感情有变化吗?是怎样变化的?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告诉我们,岁月在一点点地消逝, 而人们却只能任凭它悄悄地溜走。这是无奈的,显示出作者悲 观、消沉的情绪。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16课《散文二篇》(教学课件)—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知识拓展
✓罗素一生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多次发表声 明和演讲,反对侵略战争。二战期间,还因反战坐了六个月牢。
✓1955年初,罗素、爱因斯坦和各国科学家发起了禁核签名运动。 ✓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前静坐示威,
被判两个月监禁。 ✓1964年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罗素提出强烈抗议。 ✓1970年,他谴责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这是罗素最后一次和
《永久的生命》是严文井在1942年写的 一篇带有哲理意蕴的散文。选自《严文井选 集》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略 有改动。文章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 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
检查字音

牛犊

洗涤
zhí
繁殖
jiù
臼齿
bēi
juàn xuàn
màn
卑微 疲 倦 炫 耀 蔓 延
拓展思考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 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与开头相呼应,表现的是作者对自己的人生追求的坚守 和执着,热爱人类,热爱生活。
主旨梳理
《永久的生命》本文揭示出这样一个哲理:个体的生 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不朽的,所以 我们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的全部热情回报生命。这体现出 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字词字音
bīn
è
濒 临 遏制

yuān
飓风 深渊
整体感知
➢ 速读全文,思考“ 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感情支配着 我的一生”指的是哪三种感情?
对爱情的渴望 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总写“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文详解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散文两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 散文两篇》

导学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散文两篇》一、2020年秋《教师教学用书》整体把握1.《永久的生命》从标题看,作者写作意图非常明确,即热情地歌颂永久的生命。

但课文写法是先抑后扬,有一个较低平的起点,渐入崇高的思想境界。

“永久”是课文论说的重点。

课文共5段,每段都有一个中心句。

第1段的中心句是“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似乎是悲观论调。

作者以三十多岁时人们的变化为例,感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短暂,说人们“非常可怜”。

这一段讲到很多消极、悲观的现象,与标题相去甚远,但这是伏笔,先抑下来,为后面的扬蓄势。

第2—4段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2段“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第3段“感谢生命的奇迹,它分开来是暂时,合起来却是永久”,第4段“我的伙伴们,我们的心应该感到舒畅”,是各段的中心句。

这些段围绕一个总的中心,从不同的方面展开,传达文章的主要观点。

第2段以小草和小牛犊为例,论说生命的神奇,是从外在现象来说;第3段论说生命本体的流转,以具体的代词“它”来称呼,是着眼于生命的内部特征;第4段转到议论现实,批判暴君,赞美永久的生命。

文章从很远处起笔,最终落到现实中来。

第5段以一个精警的句子收住全文,令人印象深刻。

好的议论性散文并不空谈哲理,总是与现实保持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就是很好的范例。

2.《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是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作家,同时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自由斗士,曾经奋起反对侵略战争,主张和平,并为此而多方弃走。

这篇出自他自传的短文就真实地展示了他一贯的人生态度与高尚情怀。

课文的结构比较清晰,为“总一分一总”结构。

第一段直抒胸臆,总结了支配自己生的主要动力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

爱情虽属于个人情感领域,但它却是人与人之间最深刻最美的联系。

将追求知识与同情人类苦难列为生活的主要目标则体现了作者的大我意识。

这段文字包含了两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其中第二句较难理解,要结合下文才能更好地明白其含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幻灯片58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幻灯片58张)

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 芬芳。
这句话看似矛盾,实际上富含哲理:花儿会“凋谢”,但其“色彩”“芬 芳”会永存于世间。这里以花朵为例赞颂生命的永恒,告知我们有限的生 命也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朗读指点
朗读第4段时,要语调高昂,读出作 者对人们的鼓励,对生命的歌颂。
1.划分文章层次。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 感慨生命的短暂,欲扬先抑,为下文的“扬” 蓄势。
第二部分(2-4): 正面论说“永久的生命”这一话题。
第三部分(5): 总结全文,高唱生命的赞歌。
品味第一部分
过去了的时间永不再回来。
开篇摆出一个简单的真理,领起话题。总说对“过去了的时间”的看法, 怀有感伤意味。“永不”强调时间一去不复返,蕴含一定的哲理,引起下 文具体的论述。
我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 数字安排着万物流转。
“希望了解”“希望知道”“试图理解”,用语富于变化。这句话写追求 知识的三个方面:了解人的心灵,知道星辰为什么闪闪发光,理解毕达哥 拉斯的思想威力。这三个方面实际上代表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 类自身、自然和科学。作者借此表达了了解人类自身、探索自然和科学奥 秘的强烈愿望。
“分开来”指个体生命,“合起来”指流动、延续着的生命史。从个体和 整体两个方面阐述了生命的永久的含义,使论述更全面,更具说服力。
它是一个不懂疲惫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 开前去。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比喻。将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惫的旅客”,表现了生命的永不止息。 “暂时 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是说个体生命总是很短暂,但生命本身却“永远存 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生命的短暂与永恒之间的特殊关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6课《散文二篇》课件

字兴
( xīnɡ )兴旺
( qí )奇迹 奇
( jī )奇数
记少余多:意为“兴致,兴趣”时,读xìnɡ;其他情况一般读xīnɡ。
【串句记忆法】老人看到家族中人丁兴(xīnɡ)旺,心里 很高兴(xìnɡ)。
字词清单
形 近
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犊( dú )牛犊
茸( rónɡ )茸毛

椟( dú )买椟还珠 葺( qì )修葺
牍( dú )尺牍
凋( diāo )凋谢
赎( shú )赎罪
调( diào )声调
【形旁辨字法】牛(牜)犊(dú)初生有活力,木( )
椟(dú)雕花工艺细,片( )片木牍(dú)把事记,赎
(shú)回宝贝(贝)不容易。
字词清单
词 • 臼齿:磨牙的通称。

集 • 茸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我为什么而活着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 逻辑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以他 命名的“罗素悖论”,曾对20世纪的数学基础产 生过重大影响。除哲学、数学、文学外,他的著 述还涉及教育学、社会学等领域,因而被称为 “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西方哲学 史》《数学原理》《论教育》等。
字词清单
读 读
注意区别于“修葺(qì)”的“葺”。
写 兴味( xìnɡ ) 洗涤( dí ) 卑微( bēi )

牛犊( dú ) 茸毛
消逝( shì )
繁殖
凋谢( diāo ) 臼齿( jiù )
蔓延( màn ) 混为一体( hùn )
意为“小牛”,故左边是“牜”。
字词清单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散文二篇》文本解读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六课《散文二篇》文本解读

《散文二篇》文本解读1.文题诠释(1)《永久的生命》:重点理解生命前的“永久”一修饰词,任何生物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作者为什么说生命是永久的呢?指引学生品读第三段的第一句话就能找到答案。

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久不朽的,作者以此为题,表达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2)《我为什么而活》: 看到这个问题,我相信许多人都曾千百次地追问过自己,我们常常会在不同的年龄做出不同的回答。

那作者又为什么而活呢?此题,无疑会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和再次思索,揭示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帮助读者树立良好的人生观。

2.主旨(1)《永久的生命》通过对生命是永久的描述,表达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要感谢生命,并以自己全部热情回报生命。

(2)《我为什么而活》文章开篇明旨:为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就是罗素活着的全部内容。

虽然活得苦,但作者觉得活得值得,还乐意再活一次,再为人类奉献他的一切,这体现了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3.内容解读(1)《永久的生命》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文章开篇先谈过去的时间不可逆转,在时光里,人会慢慢丢掉很多东西,会留下一些不好的印迹,任何人对此都无能为力。

所以,我们都非常可怜。

接着用“人们却不应该为此感到悲观”一句承上启下,一“却”字可见情感明显转折。

生命有限我们没有时间去悲观,我们应该看到整个人类生命的永恒。

以小草生命的卑微、柔弱为例,表达个体生命虽短暂,但群体生命却不息。

岁岁年年春风依旧,年年岁岁小草相似。

再用初生小牛犊的美好来意蕴生命的快乐、永恒。

春天,小牛犊在山坡上跳跳蹦蹦,炫耀遍身金黄的茸毛,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在适合小牛犊自在生长的环境中,一只充满活力的,稚嫩可爱的小牛犊诠释了生命不止地繁衍和快乐、美好。

通过小草、小牛犊生命的不朽与美好让我们深刻体会“生命总是在永不休止地繁殖蔓延,随处预示它的快乐和威势”这句话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上《散文二篇》课文详解
课前预习
一、文体知识
哲理散文
哲理散文是指以散文的形式讲哲理,启迪人生的文章。

可分为经典哲理散文、爱情哲理散文、生活哲理散文、友谊哲理散文等。

哲理散文一般十分工整,不但有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还具有行文对仗的特点,十分有韵味,不仅余音绕梁,而且内容丰富,比起哲理诗歌、记叙文、议论文来,语言更优美。

二、作者简介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1915一2005),原名严文锦,湖北武昌(今属武汉)人,作家,著有《南南和胡子伯伯》《丁丁的一次奇怪旅行》等作品。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1872一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罗素195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作品有《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心的分析》《物的分析》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兴xìng味:兴趣。

洗涤dí:洗掉脏东西。

卑bēi微:地位低下,没有权势。

牛犊dú:小牛。

茸róng毛:指人或动物的绒毛;植物体上的细毛。

消逝shì:消失。

繁殖zhí: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种接代的过程。

凋diāo谢:(草木花叶)脱落。

遏è制:制止,控制。

濒bīn临:紧接,临近。

深渊yuān:很深的水潭,比喻危险或困苦的境地。

星辰chén:星的总称。

俯瞰kàn:俯视。

二、主题概述
《永久的生命》:本文揭示出个体的生命是卑微柔弱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生命是永远不朽的,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表达了要感谢生命,并以全部热情回报生命的情感。

《我为什么而活着》:本文主要回答文章标题提出的问题。

作者活着的三个理由或目标:第一,对爱情的渴望;第二,对知识的
追求;第三,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

字里行间都透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三、鉴赏品读
永久的生命
1.作者是怎样描述生命易逝的?有何好处?
作者从生活中的一些细琐的事情入手,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的变化表现出生命的易逝。

这样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更有利于读者感知生命的易逝,通俗易懂。

2.作者为什么说“我们都非常可怜”?
因为过去了的日子永不再回来,我们的力量是那样的渺小,对于生命上的事我们丝毫不能做主。

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一步赞美生命蓄势。

3.“它充满了希望,永不休止地繁衍着,蔓延着,随处宣示它的快乐和威势。

”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生命生生不息,永不休止地繁殖着,蔓延着,失去的只是暂时的,希望永远就在前方。

我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命。

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最后一段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篇末点题,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生命是一个奇迹,它将永久存在。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5.如何理解“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的含义?
“凋谢”指个体生命陨灭,“不朽”指生命现象永存。

何以成为奇迹?指个体生命与生命集合体在易逝与永存方面相差甚大,却又都是生命,这令人惊奇;也指“凋谢”和“不朽”本来不可调和,却又同时上演着协奏曲,让人慨叹。

我为什么而活着
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

“飓风”形象地表明这三种感情对作者的影响之大,作者所追求的原动力就是这三种感情,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在追求过程中给作者所带来的不安和痛苦。

面对追寻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人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

然而,因为这三种感情,作者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2.作者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
希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辰为什么发光,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

第一个方面的知识,是有关人的;第二个方面,实
际上就是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第三个方面,则是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3.罗素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同情人类苦难包括同情饥饿中的孩子,同情被压迫被折磨的人,同情无助的老人,同情孤寂、贫穷和痛苦的世界。

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想要拯救苦难中人类的良知。

也就是说,他不只是自己不懈追求美好生活,他也希望别人过上美好生活,所以他同情那些处在苦难中的人们。

这就是他的不同寻常之处、伟大之处。

4.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最后的抒情,表达出了作者对自己人生所追求的三种感情的坚守和执着,抒发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提升了文章的感染力。

5.文中作者是怎样把三种感情联系在一起的?
“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却总把我带回尘世。

”作者用含蓄的、充满理性的话语表明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辉煌的梦:关爱人类,救民于水火之中。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