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分析法(整理)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分析法(整理)

内容分析法(整理)

1.定义: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内容分析的过程是层层推理的过程。

2.

在内容分析法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众多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进入内容分析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理论研究的开展,产生了许多关于内容分析的定义。

1952年,美国传播学家伯纳德·贝雷尔森(Bernard Berelson)将内容分析法定义为“一种对具有明确特性的传播内容进行的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技术”。

霍尔斯蒂(Holsti)在对包括书面和口头的所有交流方式进行深入研究后指出:“内容分析法是系统地、客观地描述信息的特征”。同时为内容分析确定了三个主要目标:描述传播特征,推测传播者的意图以及传播效果。

定义二:“内容分析是为了测量某些变量而以系统、客观和定量的方式来研究和分析传播过程的一种方法。”(Kerlinger)

定义三:“内容分析是一种揭示社会事实的数据调查方法,在这种方法中,通过对一个现存内容进行分析而认识它所产生的联系、发送者的意图、对接收者或社会情境的影响。”(阿特斯兰德)

为了克服以上定义“过窄”、“有局限性”等缺陷,美国学者克里朋多夫给出如下定义:

内容分析是系统、客观和定量地研究传播信息并对信息及其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推断。

这个定义简洁地包含了一些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数据、情境、研究目的(推论)、信度(可重复)和效度。

3.应用领域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内容分析法源于社会科学借用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历史文献内容的量化分析。

二次大战后,新闻传播学、政治学、图书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与军事情报机构一起,对内容分析方法进行了多学科研究,使其应用范围大为拓展。

4、内容分析法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法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传统方法,例如,从方法属性看,它虽然被列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但明显受到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影响;从方法特点看,它既有独特的个性,又处处显示出交叉性、边缘性、多样性……从以上定义来看,众学者基本认同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三个关键特性。

1.系统性

是指内容或类目的取舍应依据一致的标准,以避免只有支持研究者假设前提的资料才被纳入研究对象。因此,首先,被分析的内容必须按照明确无误、前后一致的原则来选择。选择样本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每个项目接受分析的机会必须相同。其次,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所有的研究内容应以完

全相同的方法被处理。编码和分析过程必须一致。各个编码员接触研究材料的时间应相同。总之,系统评价意味着研究自始至终只使用一套的评价规则,在研究中交替使用不同的规则会导致结论混淆不清。

2.客观性

是指分析必须基于明确制定的规则执行,以确保不同的人可以从相同的文献中得出同样的结果。

研究对象客观,不受打扰。这和问题调查和定性分析不一样,前两者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而内容分析法研究的不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人,而是研究的客观的文本,不存在因研究对象的主观因素而影响研究效果的问题这包括两层含义:①研究者的个人性格和偏见不能影响结论。如果换一个研究者,得出的结论也应该是相同的。②对变量分类的操作性定义和规则应该十分明确而且全面,重复这个过程的研究者也能得出同样的结论。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充分解释抽样和分类方法,否则,研究者就不能达到客观的要求,结论也会令人置疑。应该强调的是,在内容分析的前期阶段,研究者选择分析题目、制定评价标准、定义分析类别和单元等过程基本上仍是主观的。内容分析法需要研究者首先将文字的(或图画的)非定量的内容转化为定量的数据,这一转化过程是根据理论引导观点来进行的。但一旦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被确定,转化过程完成,其后续的研究过程就被认为是客观的了。这时,研究者的个人意志不再能左右分析的数量结果,他必须按照确定的评价标准、分析的类别和单位进行计量,计量出什么结果,就只能表述什么结果。任何研究者都应该得出同样的结论。由此,内容分析法的客观性被确立。

3.定量性

是指研究中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类目和分析单元出现的频数进行计量,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首先,内容分析的目的是对信息实体作精确的量化描述。其次,统计数据能使研究者用最简要扼要的方式描述研究结果。再次,统计数字有助于结论的解释和分析。定量性是内容分析法最为显著的特征,是达到“精确”和“客观”的一种必要手段。它通过频数、百分比、卡方分析、相关分析以及T-TEST等统计技术揭示传播内容的特征。“定量”并不排斥解释。当研究者得出一组说明传播内容特征的数据后,需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解释,即说明数据的意义。

4.非结构化程度高

结构化指的是研究过程遵循一定的标准化程序,抽样方案和测量工具中途不可更换。问卷调查和实验法都是高度结构化的定量方法。内容分析是高度非结构化的定量方法,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可以根据需要作相应修整。

5.描述媒介内容

无论研究目标和目的是什么,它都只能提供有关数据,从不直接涉及有关传者和受者的数据,只能根据媒介内容推断有关对象的态度和行为的变量。

5 、内容分析法的优缺点

内容分析法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a.较为客观的研究方法。内容分析是一种规范的方法,对类目定义和操作规则十分明确与全面,它要求研究者根据预先设定的计划按步骤进行,研究者主观态度不太容易影响研究的结果;不同的研究者或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间里

重复这个过程都应得到相同的结论,如果出现不同,就要考虑研究过程有什么问题。

b.非接触研究。内容分析不以人为对象而以事物为对象,研究者与被研究事物之间没有任何互动,被研究的事物也不会对研究者做出反应,研究者主观态度不易干扰研究对象,这种非接触性研究较接触研究的效度高。

c.定量与定性结合。这是内容分析法最根本的优点,它以定性研究为前提,找出能反映文献内容的一定本质的量的特征,并将它转化为定量的数据。但定量数据只不过把定性分析已经确定的关系性质转化成数学语言,不管数据多么完美无缺,仅是对事物现象方面的认识,不能取代定性研究。因此这种优点能够达到对文献内容所反映“质”的更深刻、更精确、更全面的认识,得出科学、完整、符合事实的结论,获得一般从定性分析中难以找到的联系和规律。

d.揭示文献的隐性内容。内容分析可以揭示文献内容的本质,查明几年来某专题的客观事实和变化趋势,追溯学术发展的轨迹,描述学术发展的历程;依据标准鉴别文献内容的优劣。其次,揭示宣传的技巧、策略,衡量文献内容的可读性,发现作者的个人风格,分辨不同时期的文献体裁类型特征,反映个人与团体的态度、兴趣,获取政治、军事和经济情报;揭示大众关注的焦点等等。

内容分析法的缺点

a.内容分析只适合研究那些明确的、显在的媒介内容,在处理意识形态、观念、价值、意义这些含义精妙的概念方面比较薄弱。

b.内容分析只能够研究那些被记录和流传下来的媒介内容,当需要获得的媒介内容超出了研究者能力范围的时候,就无法采用内容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