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心理学课本电子稿

合集下载

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章绪论电子版本

中学生心理辅导第一章绪论电子版本
社会性方 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yī zhǒnɡ)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第七页,共52页。
良好的心理心理功能状态,即个体心理在自身和环 境(huánjìng)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心理 功能状态,而不是绝对完美的心理功能状态。
符合三条基本原则: 1、心理活动与环境保持协调。 2、心理过程之间保持协调一致。 3、个性特征保持相对(xiāngduì)稳定。
❖ 心理健康教育是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一样,是素质 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任务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 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健全学生的人格。
❖ 它既着眼于帮助学生开发潜能促进自我发展,重视发展性的 心理教育;同时也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健康心态,重 视预防消极(xiāojí)心态,矫正不良行为。
第二十九页,共52页。
❖ 高中年级主要包括:帮助学生具有适应高中 学习环境(huánjìng)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充分开发学习的潜能,在克服困难取得成绩 的学习生活中获得情感体验;在了解自己的 能力、特长、兴趣和社会就业条件的基础上, 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进行职业的选择和准 备;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的状况,正确 对待和异性伙伴的交往,建立对他人的积极 情感反应和体验。提高承受挫折和应对挫折 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十七页,共52页。
3、工作(gōngzuò)方式方法不同
❖ 德育的工作方法主要是教诲与训练,而心理辅导的工作 方式则是助人自助。
❖ 爱国主义、集体广义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等德 育内容,大多是通过榜样宣传、理论常识讲解和行为规 范训练的途径和方法进行。
❖ 心理辅导一般不使用教诲的方法,除了行为矫正外,也 很少将训练作为操作手段。自助助人,强调问题最终要 靠受导者自己去解决,即所谓(suǒwèi)“解铃还需系铃 人”。辅导员只是起启发引导的作用。

中学教育心理学(自己制作的)

中学教育心理学(自己制作的)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一、什么是教育心理学?1、定义:指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2、桑代克(美国)在1903年写的《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学科)3、什么是教学?指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学和教育的心理学规律。

(教育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的任务1、基本任务: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揭示教育实践过程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教育实现“三个方面”服务。

2、双重任务:实践服务和理论研究。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研究须遵循客观性、教育性、整体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2、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问卷法和个案研究法。

第三节学习中学心理学的重要性1、帮助中学教师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2、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节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新课改的主要内容:①转变课程功能;②改变课程结构;③改革课程内容;④改善学生学习方式;⑤建立与素质教育概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机制;⑥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1)、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①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②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③转换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④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机构。

(2)、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3)、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新”问题、知得“深”、知得“广”)(4)、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5)、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2、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
1.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方式。 2. 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3. 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 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谢谢!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含义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 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认识
自我意识
自我情感
自我监控
(二) 自我意识的发展
1. 生理自我
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状态。 儿童一周岁末,开 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生理自我 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
2. 社会自我
儿童在3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
第四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一)认知方式差异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
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
威特金 场独立性:知觉方面,依据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
和干扰; 认知方面,独立于他们的周围背景,倾向于在更抽象和分 析的水平上加工,独立对事物作出判断。 场依存性:知觉方面,依据外部参照; 认知方面,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2. 沉思型与冲动型 深思熟虑; 很快检验假设,报出答案
3. 辐合型与发散型 美国的吉尔福特 辐合型认知方式:找到最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最终产生多种可能的答案而不是惟一 正确的答案。
(二) 智力差异
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比纳量表(S-B量表)
智力年龄(MA)
智商IQ=
主要内容

完整教育心理学课本

完整教育心理学课本

中学教育学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⑴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⑵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⑴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⑵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⑶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⑷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⑹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6.现代教育的特点:⑴具有鲜明生产.⑵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⑶内容日益科学化.⑷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⑸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第二章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2.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⑵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分三步:①称苏格拉底讽刺;②叫定义;③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卢梭《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6.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⑴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⑵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⑶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第三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⑴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⑵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⑶政经制度制约教育制度.⑷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⑴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⑵宣传思想形成舆论.⑶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才力与物力).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的作用.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⑶人力资本理论.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⑴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⑵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⑶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⑷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信息技术与教育.⑴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⑵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⑶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⑴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⑵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⑶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⑷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⑴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村金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⑶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10.学校文化的特征:⑴是一种组织文化⑵是一种郑和性较强的文化.⑶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11.学生文化的成因:⑴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⑵同伴群体的影响.⑶师生的交互作用.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⑸社区的影响.12.学生文化的特征.⑴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⑴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⑵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⑴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⑵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⑴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⑵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⑴不平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⑵顺序性.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⑶阶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⑷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⑸互补性.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6.遗传的意义.⑴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7.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8.环境: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⑶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9.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⑴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⑵个体的心理活动.⑶社会实践活动.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⑴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不仅教给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人们驾驽怀疑知识技能.⑵对人潜力的发掘.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⑶对人的力量的发挥.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协调,尽可能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⑷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的教育的本质和真谛.1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⑴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⑵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⑶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⑷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2.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1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14.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定向时期,个性定型时期,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时期.15.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第五章教育目的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作用: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⑴国家的教育目的.⑵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⑶教师的教学目标.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①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②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③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⑵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⑶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⑷马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5.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⑶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6.素质教育: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⑵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⑷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六章教师与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⑴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人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情感、个性特征.⑵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具有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和可塑性;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2.学生地位的传统认识: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从整体上没有真正认识到儿童个性的独立存在价值.3.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人类的希望;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权利的主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他们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还受社会的特别保护.4.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⑴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⑵受教育权.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5.学生的义务:⑴受教育的义务.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⑶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⑷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⑸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6.教师职业性质:⑴是一种专门性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⑵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⑶教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7.教师职业的特点:⑴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⑵人类灵魂的工程师.⑶示范者的角色.⑷管理者角色.⑸父母与朋友的角色.⑹研究者角色.8.教师劳动的特点:⑴特殊的复杂性.⑵独特的创造性.⑶鲜明的示范性.⑷显效的长期性.9.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⑴学科专业素养:①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②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知识.③了解该学科发展脉络.④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10.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⑴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新的教育观;学生观;教育活动观.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①加工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②语言表达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交往能力.⑶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研究教育研究能力11.教师的人格特征:指教师的个性情绪健康及处理人际关系的品质等. ⑴优良的个性品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达开朗的心胸,坚忍不拔的毅力.⑵积极的创新品质.创新教育观念教育能力.12.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⑴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⑵热爱学生.⑶团结协作精神.⑷良好的道德修养13.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14.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⑴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⑵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⑶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15.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民主平等;爱生尊师;教学相长16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对教师的要求:树立新的师生观;建立教师威信;善于同学生交往;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第七章课程理论与课程设置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024版教育心理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pptx

2024版教育心理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pptx

教育心理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pptx•教育心理学概述•学习理论•学习动机与兴趣•知识的学习与迁移•技能的形成与培养•智力与创造力•品德心理与教育•心理健康与教育教育心理学概述教育心理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定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以及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心理现象。

古代教育思想中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孟子的性善论等。

萌芽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形成,代表人物有桑代克、乌申斯基等。

初创阶段20世纪中期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如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等。

发展阶段对教育实践的意义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对学生发展的价值教育心理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对教师发展的价值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基于刺激-反应(S-R )模型,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理论基础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等。

代表人物强调环境对学习的影响,认为学习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或改变行为的。

主要观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包括程序教学、直接教学等,强调通过反复练习和反馈来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方法理论基础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认为学习是知识获取、加工和存储的过程。

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奥苏贝尔等。

主要观点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学习是通过理解、思考和发现新知识的过程。

教学方法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包括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等,强调通过引导学习者主动思考和探索来促进知识建构。

教学方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包括非指导性教学、情感教学等,强调通过创造有利于学习者自我发展和实现的环境来促进学习。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doc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doc

教育心理学电子书第一章绪论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丨学不教的基本心理学觃待的科学。

理览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注意以下四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他要遵循科学的全部觃待,具备科学学科应当具备的要求教育心理学幵不研究所有的学不教的问题,它主要研究学校情境丨的学不教。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学不教,包括知诃、技能的学不教及其伴随这一过程的有关能力的収展但也涉及学生的怃想品德、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学习。

学校丨的教育和教学活劢虽然是教不学双斱共同完成的活劢,但叧有弄清楚了学生如何学习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才能知道如何有效地指寻学生学习。

所以,教育心理学是以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为核心,其研究序列是学不教而不是教不学。

2.你讣为学习教育心理学有何意丿?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览教育心理学知诃是所有教师的与业基础有劣二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提供了学校教育、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斱泋基础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5丧要素和3种活劢过程,5种要素:学生:知诃的主劢吸纳者。

学生这一要素影响教育学的过程包括两丧斱面;群体的差异和丧体差异。

教师:学生学习的的促进者、设计者、帮劣者和合作者。

教学内容:学不教的过程丨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是教学丨的客体。

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教学媒体:用二传递旨在改发学习者行为的教学信息的媒体。

教学环境:学生所接觉道德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

包括物质和社会环境,前者指照明座位等。

而后者指课埻纨待,课埻气氛,师生关系等。

3种活劢过程:1 / 50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丨通过不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于作用获得知诃、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把知诃技能等以有效的斱弅传授给学生幵引寻学生主劢极建自己知诃的过程。

诂价、反怃过程:反怃过程反映了教师的元讣知能力。

三种过程的相于作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自身先前知诃和学习収展水平为基础的,是在教学过程的背景下进行的,学习的进展因教学的质量而发化。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讲义 (I)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讲义 (I)
因变量的影响。
调查法
要点一
总结词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收集被试对某一问题的看 法、态度和行为表现的研究方法。
要点二
详细描述
调查法通常用于了解被试对某一主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等方面的信息。调查法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如问卷 调查、访谈和集体讨论等。
个案研究法
总结词
个案研究法是一种深入探究特定个体或群体心理和行为 的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重视人际关系和师生互动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通过互 动和交流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和成长。
总结词
提倡自由学习和自我实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详细描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鼓励学习者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 方法,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成长,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强调意义学习和内在动机
详细描述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追求意义和价值,激发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和价值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总结词
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和建构性
详细描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主观的、 建构的和动态的,学习者通过自己的 经验和活动来建构知识体系,强调学 习的主动性和社会性。
在成熟期,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 究领域不断扩大,开始涉及中学 生的认知发展、情感和社会性发 展等方面。
中学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初 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繁荣期 四个阶段。
在繁荣期,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 究成果不断涌现,为教育教学提 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 依据。
0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

教育心理学参考书:教育心理学,主编:莫雷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初版I S B N :9787504139795, 出版时间:2007-1-1目录•第一章绪论(2学时)•第二章学习理论(5学时)•第三章学习迁移(4学时)•第四章知识学习(4学时)•第五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4学时)•第六章品德学习(3学时)•第七章动作技能学习(3学时)•第八章动机与学习(5学时)•第九章个体差异与学习(3学时)•第十章教学心理与教师心理(3学时)第一章绪论本章知识要点1、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含义;2、熟悉教育心理学的任务;3、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特点;4、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并能列举各个发展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贡献。

重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难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本章复习思考题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一)关于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综述。

任何学科都有其独特的研究领域和对象,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不同的教育心理学家对教育和心理学所持的观点不同,各自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因此他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的看法也不同。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续)•(二)通过评说各种观点,并结合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情况,把教育心理学定义为:¡°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种种心理现象的科学¡±。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四)教育性原则•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一)教育心理实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二)观察法–(三)调查法•1、问卷法•优点:省事省力,容易量化,适用范围广•缺点:不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中学教育心理学教材

中学教育心理学教材

中学教育心理学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是什么?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学与教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

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等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是研究的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这三种活动过程交织在一起。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手段必须通过学生而起作用。

这一要素主要从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地位。

3、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

4、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中学教育工作者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心理学?(中学教育心理学有什么作用)(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3、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3)简述美国、前苏联和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从“人是一个生物的存在”这个角度建立起自己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他的教育心理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人类的本性,第二部分讲学习心理,第三部分讲个别差异及其原因。

教育心理学教材(1-8)

教育心理学教材(1-8)

A.关键期B.学习准备C.最近发展区D.印刻现象8.皮亚杰认为, 12至15岁的儿童认知发展处于( D ).A.思维准备阶段 B.思维阶段 C.感知运动阶段 D.抽象思维阶段9.埃里克森的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 12至18岁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C )。

A. 勤奋感B.亲密感C.自我同一性D.自我整合10.在心理发展的进程中,同一技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度,这是心理发展的( C )。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 D差异性11.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 A )。

A.斯坦福一比纳量表B.韦克斯勒量表C.斯坦福量表D.比纳量表12.能自觉地按照一定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能力,这时个体的自我意识进人( )A.理自我阶段B.社自我阶段C.心理自我阶段D.现实自我阶段 D.发散思维13.幼儿利用掰手指来数数,这是典型的( )A.直觉动作思维B.具体形象思维C.抽象思维 D.理想自我14.学生对自己认知能力的意识属于下列那类自我意识( )A.心理自我B.生理自我 C.社会自我 D理想自我15.下列哪项不属于智力群体差异的表现( )?A.性别差异B.年龄差异C.种族差异D. 水平差异16.我国心理学家通常按照个体在一段时间内所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的心理特点和主导活动,将11, 12岁至14、15岁的儿童称为( )。

A.童年期B.幼儿期C.青年期D.少年期17. ( )的心理特点是半成熟、半幼稚,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青年初期18.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格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提出这一理论的是( ).A.斯金纳B.阿特金森 C.班杜拉 D.埃里克森19.根据皮亚杰的观点,学生能够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经处在( )。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20.对心理发展变化的顺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目录第一单元学习心理辅导主题一:学习动机主题二:学习策略主题三:思维能力训练主题四:应试心理主题五:时间策略第二单元人际交往心理辅导主题一:人际交往的艺术主题二:拒绝的艺术主题三:竞争与合作第三单元情意心理辅导主题一:做情绪的主人主题二:快乐生活主题三:学习焦虑的调节和控制主题四:意志力辅导第一单元学习心理辅导主题一:学习动机增强我们的学习动机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自己现在的状态2、让学生知道怎样令自己有动力学习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怎样令自己有动力学习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制定目标、计划教学方式:讲述、提问、智力竞赛、问卷调查课前准备:1、智力竞赛题目若干2、一份学习动机问卷;小纸片若干张,并预先按组分好。

教学过程:同学们好,经过一个上午的学习,我想大家也比较累了,是不是?(是)既然大家这么累,想不想玩个游戏,轻松一下?一、快速抢答(全班有8行,分4组,每2行同学为一组)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由老师来出问题,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

最后,看哪个组答对的题数最多,哪个组就获胜。

比赛现在开始!……经过一场激烈的角逐,最后获胜的是我们第3组的同学!(鼓掌)老师现在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为什么刚才大家都那么积极地抢答问题呢?(因为好玩,想赢)对,是因为大家都想赢。

那么,我们就把想赢的这个愿望称为”成就动机”。

那么,这个动机到底和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关系呢?听完下面这个故事后,再请同学们来回答问题。

二、讲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很久以前,天鹅和乌鸦是邻居,它们都过着舒适、闲散的日子。

后来,天鹅听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就想出去看一看。

于是,它决定开始学习游泳和飞翔。

乌鸦知道后,就对天鹅说:”这该多辛苦啊!我们现在过行不是蛮好吗?你这又是何苦呢?”天鹅并没有受乌鸦的影响,坚持每天练习,最后终于掌握了本领,到外面周游世界,增长了不少见识,而乌鸦却仍旧无所作为。

同学们,你们听完这个故事以后有什么启发?……这个故事叫做”天鹅的志向”,我们从这个故事可以知道……那么,联系我们的学习,大家又会想到什么呢?……对,如果我们的学习没有目标的话,可能自己就不知做什么好,总是过一天就算一天,所以老是不能进步。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材

教育心理学电子版教材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论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有人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应用的科学。

这种观点是将教育心理学看成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忽视了教育心理学本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

事实上,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过来简单地在教育领域中加以应用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也就是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对于“性质”一词可有两种理解:一是科学性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于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教育领域中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教育心理学被看作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部分。

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心理学更偏重于社会科学的性质。

另一种理解是指学科性质,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二、简述教育心理学产生、发展的简史。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就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的历史。

1.在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之前,历史上的一些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就曾运用心理学的观点,对教育问题进行过论述。

这便是早期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中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教育与灵魂(心理)的联系。

从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的一些著名教育家,如夸美纽斯、裴斯塔洛齐、赫尔巴特等都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涉及了心理学。

2.教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诞生需要满足三方面的条件即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

这些条件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期已基本具备了。

中学教育心理学课本电子稿

中学教育心理学课本电子稿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的性质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学教相互作用过程模式:P4)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五要素①学生——学习的主体因素(其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教师——教学中起关键作用(教学过程的主导)③教学内容——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课程④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影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及学生的学习方法)⑤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及空间布置)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认知发展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2)三过程①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教学过程——教师组织教学③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教学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教学后的检测、反思)4、学与教相互作用:五种因素共同影响了三种过程,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

(P6)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P9-12(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代表人物:桑代克事件:1903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认为教育心理学研究包括(4方面)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廖世承(1924年)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1、定义: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2、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②定向性与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11、12岁—14、15岁,初中阶段)特点:①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的矛盾。

②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但仍以具体形象作支柱,并出现反省思维;③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但带有片面性和主观性;④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可长时间集中精力学习,能随意调节自己的行动;⑤产生成人感,独立意识强;⑥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⑦道德行为更加自觉,但自控力不强。

2、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高中阶段)特点:①生理上、心理上、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②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出现辩证思维;③社会高级情感有了深刻发展;④形成了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常发生冲突;⑤意志的坚强性与行动的自觉性有了较大的发展。

三、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1、定义;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防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学习准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包括: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3、学习准备不仅影响新学习的成功,而且也影响学习的效率。

学习也会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新的发展又为进一步的新学习做好准备。

(动态)(二)关键期1、提出者:奥地利生态学家劳伦兹(动物身上存在“印刻”)2、定义: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如:2岁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 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等。

3、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一、认识发展的阶段理论1、代表人物:皮亚杰2、内容:①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②逻辑思维是智慧的最高表现。

③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㈠感知运动阶段(0—2岁)特点:感觉和动作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㈡前运算阶段(2—7岁)特点: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思维受直觉表象的束缚;思维特征: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性;不可逆。

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特点:思维可逆,能进行逻辑推理;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㈣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特点: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具有抽象逻辑思维;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思维灵活。

二、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①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②教学促进学生的认识发展;③教学应适应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于最近发展区提出者:维果斯基(前苏联)定义: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渡状态。

意义:1、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发展水平,还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

2、教学应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三节中学生的人格发展(一)人格的发展1、定义: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2、发展阶段: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见书P20-21)3、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①家庭教养模式;②学校教育;③同辈群体(二)自我意识的发展1、定义: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2、组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3、发展阶段:①生理自我(1岁末开始,3岁左右基本成熟)②社会自我(3岁以后至少年期成熟)③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第四节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认知过程: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体现为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个别差异(一)认知方式差异:1、定义: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2、认知差异表现:①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②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③辐合型与发散型:提出者:吉尔福德(美国)(二)智力差异1、智力反映了一个人的聪明程度,而且这种聪明程度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所测定的分数(智商IQ)来衡量;2、智商呈常态分布,即:全人口中,智力超常和智力低下者均为少数,多数人的智力处于中等水平。

3、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量表(离差智商)4、差异表现:(见书P27)个体差异群体差异(三)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如何因材施教)P27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

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

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二、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定义:性格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2、差异表现①性格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情绪特征和意志特征)②性格类型差异(外倾性和内倾型;独立型和顺从型)3、教育含义:性格的个别差异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

学校教育应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第三章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学习的实质与类型一、学习的实质与特性(一)学习的心理实质1、概念:广义的学习是指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这一定义说明:①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②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③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

(二)人类学习和学生的学习1、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①人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②人的学习是以语言为中介的;③人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对人的学习的定义: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变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①定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②学习内容:知识、技能和学习策略的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道德品质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二、学习的一般分类(P32-33)1、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把学习分为八类: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言语联结学习;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规则或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①智力技能;②认知策略;③言语信息;④动作技能;⑤态度3、我国:①知识的学习;②技能的学习;③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二节联结学习理论(P34-43)一、理论要点:1、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起重要作用;3、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形成后,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二、代表学说: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