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张世成创造充满活力的生长型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充满活力的生长型课堂
无锡凤翔实验学校张世成
教育即生长,这是杜威先生著名的观点之一。课堂要生长,就必须寻找生长点。课堂如同一棵树,教学生长点就是树的枝杈。枝杈位置生得恰当,长得遒劲有力,大树才会绿盖如伞生气盎然。如何才能找到这些“树杈”,从而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生长型课堂?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问题、智慧、文化等三个方面去实现。
一、在资源的梯度开发中设置问题的生长点
兴趣是学习的万能钥匙,要让兴趣“渐浓”,首先就要设置好问题的生长点,并采用“情景化”的呈现,让问题生长为“问题链”,从而连续不断地地激活兴趣、提升兴趣。
以苏科版《光的折射》这一节为例。教材的编排是很有创意的的,尤其是玻璃砖的安排。在学生刚刚观察“光由空气到水的传播路径”之后来观察玻璃砖,可以理解为有两个层次的意图:上表面是对“光由空气到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一种检验,下表面又是“光由玻璃到空气,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一种新的发现,从而让“玻璃砖成为奠基学生生长的一块砖”。这是资源的梯度开发。要对编者的这个意图进行诠释,还需要再创造,尤其是需要在资源的梯度开发过程中,设置一些问题、冲突、困惑,让资源的开发“始于问题,终于更高水平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生长。
怎么来设置问题呢?受教材编者的启发,笔者在开发“砖”的时候,特意介入了一个“碗”。让“碗”与“砖”遥相呼应,并以“碗”为主线,以“砖”为支架形成一个问题链,从易到难、步步发展。
在课堂的引入时,老师用一个卡通碗,在里面用双面胶粘
一个番茄。在视屏展示台上把碗放在合适的位置,让学生刚好
看不到番茄。老师问:想看见碗里的“宝贝”吗?如何才能看
见?当水加入后,学生看到了番茄。老师问:这是为什么?
在黑板上画出图,眼睛在最边缘一束光线下方(如图)。要
想看到番茄,光的传播路径必须发生改变。是这样吗?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它的传播路径会改变吗?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改变?怎么改变?带着要解开这个迷的愿望,学生就这样上路了。这是“碗”的第一次应用。
当学生探究出“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之后,请学生用这个规律来解释“加水看到番茄”的现象的时候,发现行不通。因为,用“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来解释,折射光线应当偏向法线”,那会更加远离眼睛。这个冲突怎么解决?怎样寻找证据?这是碗的第二次开发。此时,玻璃砖的支架作用体现出来了。原来,刚才我们只是观察和分析了玻璃上表面,即“光由空气斜射进入玻璃的情形”,我们还要继续分析下表面“光由玻璃斜射进入空气的情形”。当我们发现在这种情形下“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的时候,我们第三次回到碗中来,于是,随着资源的梯度开发,我们解决了冲突,我们对折射的认识更全面了,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比较全面的来解释这个现象了。
最后,在应用折射的初步规律来解释现象的时候,老师在碗中放一根筷子。学生发现筷子向上弯折了。怎么解释呢?一个点的问题解决了,一条线的问题怎么解决?当学生尝试着把线看做几个点的时候,他们学会了迁移,学会了运用建模的思想来解决问题。这样,从碗中粘番茄到碗中放筷子再到到碗底(水池)变浅,一系列问题都解决了。到这里,已经是第四次利用碗的资源了。“碗,是一只会下金蛋的母鸡”,生出了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特别贴近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当学生发展之后,母鸡依旧在学生的前面再下一个金蛋,吸引着学生继续前行。“碗”不仅是问题的生长点,也成为兴趣之源,哺育着学生成长,见证着学生的发展。
二、在方案的不断完善中寻找智慧的生长点
《欧姆定律》的探究中,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升学生的智慧来说,是一个难得的生长通道。在研究“电压对电流的影响”这个课题时,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如下图)。
在开始设计时,笔者特别关注潜力生的学习状态,并特意以他们的设计为“毛坯”(图
1),在交流评价中改进和完善。
问题1:“毛坯”(图1)中选择灯泡来进行实验合适吗?
学生设计电路时,首先想到用灯泡是合理的,因为在这之前的几次实验中他们用得最多的用电器就是灯泡。这是学生的经验,也是学生的起点。但是,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必须保持电阻不变。灯泡的亮度变化会引起温度变化,从而使其电阻发生变化。故需要选择定值电阻来进行实验(图2)。通过由图1到图2的改进,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理解将更加深刻。
问题2:图2怎么实现改变电阻两端的电压呢?
方法1:通过改变电池个数改变电压,观察电压改变后电流的情况。
方法2:如果使用学生电源,也可以通过改变电源的输出电压,观察电压改变后电流的变化情况。
方法3:通过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压。这样,根据具体的实验条件,最终我们选择了(图
3)作为最终方案即“精品”方案。
由“毛坯”到“精品”的过程,是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群体在教师的组织和参与下交流、讨论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批判性地考察他人的观点,通过社会协商的方式使群体的智慧为每一个个体所共享,内化为个体的智慧,拓展个体知识视野。这个过程中无论是潜力生还是优秀生,都可以品尝到愉快体验并实现自我导向。学生参与建构知识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在教师指导下的推演,而是学生在不断的质疑、不断的修正、多元化的理解下共同生长的结果。我们从最贴近学生原来发展水平的起点,非常富有建设性的走向了最远点。当我们形成“精品”的时候,别忘记问学生:“是哪位同学为我们提供了走向成功的‘毛坯’?又是哪些同学在将‘毛坯’改进成‘精品’的过程中贡献出智慧?”在这样的课堂上,每一位同学都是团队的建设者。当课堂的智慧在壮大的时候,学生的能力也在发展,课堂也变成了充满活力的海洋。
相反,如果老师在上课伊始就拿出“精品”方案来,那我们只是在传授知识,一张需要反复默写记忆、过一段时间什么也不会留下的一张电路图!学生最终获得的最多也只是知识,而不是智慧。用鲁洁教授的话来说,“这样的教育实质是知识教育,是‘塑造知识人’的教育。” “课程给的是知识,教师讲的是知识,作业练的是知识,考试考的是知识,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当然还是知识。智慧到哪里去了?不是智慧逃遁了,而是智慧被淹没在知识的大海里,智慧被知识挤压了、吞噬了、赶走了。”
由“毛坯”到“精品”的过程,是曲线的过程。“曲线方法”来育人,“直线智慧”来生成。智慧需要知识,但不等同于知识,智慧比知识更重要;
课堂的生长就是要超越知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