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经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什么是经学
我们要研究经学及其对后来者的影
响,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经学。经学的历史很
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孔子所在时期,距今
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春秋末年,儒家创
始人孔子在仕途受挫之后无奈返回鲁国,
开始编订整理传统文献,这便是六经(关于
六经是否是孔子所做,存在争议),即《诗》、
《书》、《礼》、《易》、《乐》、《春秋》。在此之后,
儒生们就以六经为准研习儒家思想。到了
战国时代,儒墨两家并称显学,但是儒家的
影响更大,六经已经被人们公认为经典。但
是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导致大
量经书典籍失传,后来说的儒家经典,一般
指后人经过口耳相传整理得到的儒学十三
经,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
孝经、尔雅、孟子。
所谓经学,就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当中的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的道理的学问。经学中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两汉时期是经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经学产生于西汉,而随后在汉代统治下共400多年中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统治者对教育不同的要求。下面我们就来总结经学是怎么样逐渐演变的,期间发生了哪些标志性事件。
二、两汉经学的演变过程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建立之初,随着秦朝专任法家治国的失败,儒、道两家的学说又开始活跃起来。但是,由于当时外戚、功臣等的大力提倡,还由于道家“黄老之学”的“文武兼备”、“刑德并用”、“以法为符”、“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思想更有利于稳定汉初的政治形式并恢复汉初残败的社会经济,所以道家应时而成了汉初统治者的指导思想,并逐渐形成了一种社会思潮。
汉初几十年道家政治的实行,的确使凋敝不堪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在此基础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愿意像汉文帝、汉景帝那样“恭俭无为”、“贵柔守雌”了,他要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武帝不仅要独揽大权,而且还要试图消除郡国力量过于强大这个内忧与匈奴侵边这个外患以建立“大一统”的汉帝国。因此,到这时以“无为”为标榜的道家思想已经成为了思想上的阻碍。于是公羊学大家董仲舒的以鼓吹“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统”为主旨的儒家学说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被定于一尊。儒家学说由子学上升而成了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经学”。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设立太学,专置五经博士,把原有的诸子传记的几十个博士都罢
免掉,正式确立了“独尊儒术”的政策。
(二)经学会议及谶纬之学的兴起
除了在学校传授研究之外,也有一些
皇帝召集儒家讨论对经学的解释,以表示
提倡经学,且达到统一思想的目的。其中,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皇帝亲自
主持和召集当时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
观讨论五经之同异。这次讨论的初衷一是
由于古文经学出现之后,在文字、思想、师
说各方面都同今文经学派发生分歧,双方
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自西汉武帝时占统治
地位的今文经学派,为保住自己的地位,急
需利用皇帝的权威制成定论,以压倒对方。
二是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提出一整套
“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
体系后,用神学解释经学之风便愈刮愈烈。
到西汉末年,封建神学和庸俗经学的混合物谶纬迷信盛行起来,由于封建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迅速弥漫于学术思想领域。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皇帝也乐于出面,组织一场大讨论,以便使谶纬迷信和封建经典更好地结合起来,使神学经学化,经学神学化。这场大讨论的结果被班固等人整理而成《白虎通义》。这本书综合了今文经学各家的主张,制定了有关经学的标准答案,把封建的三纲六纪法典化了,今文经学向着繁琐与迷信两个方向发展,大大有利于进一步的统制思想和巩固封建统治。从西汉末年谶纬之学逐渐盛行,到了东汉尤加提倡,成为主要的上层建筑。
(三)古文经学的发展和今古之争
秦朝虽然“焚书坑儒”,但是书没有烧光,儒生也没有绝迹。古文经在汉初时期重新流传于民间,尽管当时今文经学占据统治地位,但是汉初今文家也不废古文,因为“博士未立,不以经学为禄利之途,故说经者杂引今古文。”
今文经和古文经的区别主要在于二者对经书的解释与治学方法不同。今文经学认为孔子是“为汉制法”的“素王”,而古文经学认为孔子只是古典文献的整理保存者,是一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师;今文经学认为六经都是孔子所作,是孔子政治思想所托,其中有许多微言大义,而古文经学则认为六经是上古文化典章制度与圣君贤相政治格言的记录;今文经学注重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对经文本义的理解和典章制度的阐明。
第一次古文今文之争出现在西汉后期,以刘歆提出为《春秋左氏传》、《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等四种古文经立博士为开端。当时的皇帝哀帝命刘歆与五经博士辩论,最后以刘歆的失败告终。到了东汉,著名的今古之争又发生了三次。直至东汉肃宗,今古文经的融合已经成为了经学发展的主流,小的争端已经无法对其构成影响。
三、两汉经学对后世的影响
[摘要]经学历史悠久,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到清末废科举为止历经两千多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汉代又是经学最昌盛的时代,今文经古文经交相辉映,朝野内外诵读经书蔚然成风。《汉书》曰:“遗子黄金满赢,不如一经”。在随后的历朝历代,经学始终是封建社会的思想支柱,不论其如何被表述,理论基础始终是汉代经学。
[关键词]两汉经学演变今文经古文经思想基础
闵强(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新乡
453007)
【黑龙江史志2009.17(总第210期)】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