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概念
土壤地理学课件(全部)324页PPT
练习:
土壤的物质组成及性质
土壤三相物质组成 固相 液相 气相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胶体
土壤原生矿物是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 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 改变.
2) 、类型及性质
原生矿物
a 、 硅酸盐、铝硅酸盐类 b 、氧化物类 c 、 硫化物类 d 、磷酸盐类
⑵ 次生矿物
1)、概念 又叫粘土矿物,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作用和成 土作用重新形成的另一类矿物,其化学组成和构造都经过改 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它是土壤物质中最细小的部 分(粒经<0.001mm) 2) 、类型及性质
土壤的基本属性―有肥力。
② 土壤是具自动供肥机能和自动调节水、热、气、
③ 肥机能的一类生物体 (中国—侯光炯)
特点:土壤是一种有生命的物质。
2 、土壤性质
① 土壤是一个独立的自然体。 ② 土壤是运动着的自然体。
③ 土壤是具有肥力的自然体。它是土壤的本质属性,是土壤学研 究的中心内容
3 、土壤与土地 ⑴ 区别: ① 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并产生收获的疏松表层
② 土地是由地球一定高度和深度的岩石、矿藏、土壤、水 份、大气和植被等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同时还包括人类劳动 的种种结果
⑵ 联系: ――土壤肥力是土壤和土地的基本要素,是二者研 究的中心环节
二、土壤肥力 1 、概念: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水分、养分、空 气和热量的能力.它是土壤物理、化学、生物性质的综合反应. ◇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质属性。
土壤的污染和治理概述
(风化过程)
液、生)
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
物质的平衡和循环
物理的 化学的 生物的 (土壤胶体表面本质和特性)
(水、 热、 能量) 物质的能量流动和平衡
研 1. 土壤圈与地球生命 究 2. 土壤圈与人类生存条件 方 3. 土壤与自然条件 向 4. 土壤圈与全球土壤变化
5. 土壤圈物质的组成、特性
图1 土壤圈的地位、内涵、功能及研究趋向
80
60 41
40
20
0 肉禽
100
16 奶
48 15
水产品
2004-2050年我国人均食物消费预测:动物类(公斤/人)
同时,我国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难度不断加大
发展模式
约束因素
资源短缺
工业化
成本上涨
城镇化
市场竞争
劳动力外 流等
农业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
守住我国耕地红线(18亿亩)的形势非常严峻
耕地面积(亿亩)
下降,导致土壤环境污染。
天然污染源 矿物风化后自然扩散,火山爆发后降落的火山灰等。
污
染
源
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污水灌溉,使用不符
人为污染源 合标准的污泥,城市垃圾及工业废渣等,固体废
物随意堆放或填埋,以及大气沉降物等。
污 化学污染物 染 物 生物类污染物 种 类 放射性污染物
重金属、硫化物、氟化物、农药等 病原微生物 主要是’*锶、”’铯等
环保部:一些农村调查区的环境形势严峻。地表水轻度污 染;土壤样品超标率为21.5%,垃圾场周边、农田、菜地 和企业周边土壤污染较重。
33
土壤污染现状
2012年,财政部与农业部两部委联合印发了《农产品产 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实施方案》,财政部向农业部拨 款8.27亿,由农业部在未来五年的时间内对全国农产品 产地的土壤污染状况进行调查。
土壤学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的,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2.土壤肥力:土壤能够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第一章1.矿物:概念—矿物是指岩石圈中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通过各种地质作用形成的,并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自然产物。
分类—形成矿物的地质作用,主要矿物可分为三种成因类型:(1)岩浆矿物。
(2)表生矿物。
(3)变质矿物。
2.矿物的物理性质:颜色,条痕,光泽,解理,断口,硬度。
【任记四个】3.常见造岩矿物:石英SiO2、正长石KAlSi3O8、斜长石Na(AlSi3O8)•Ca(Al2Si2O8)、白云母、黑云母、角闪石、辉石、橄榄石、蛇纹石。
【任记三个】4.地质作用:地质学上把引起地壳物质组成、地表形态和地球内部构造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第二章: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地球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中的物理、化学作用的变化。
石发生物理和化学的变化称为风化。
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2.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大小循环学说土壤形成不外乎是由土壤的有机质积累和地球化学两个基本过程组成的。
这两个基本过程则是土壤形成的实质(基本矛盾)。
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的矛盾与统一。
土壤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土壤肥力不断发展的过程。
3.土壤形成的因素:气候、母质、生物、地质、时间。
4.土壤剖面:(1)0层(A0)为枯落物层。
L层:分解较少的枯枝落叶层。
F层:分解较多的半分解的枯枝落叶层。
H层:分解强烈的枯枝落叶层,已失去其原有植物组织形态。
(2)A层:腐殖质层。
(3)B层:淀积层,里面含有由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所以一般较坚实。
(4)C层:母质层5.耕作土壤剖面的形成:(1)表土层【可分为两层】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
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
土壤基础知识
土壤基础知识第一节土壤和土壤肥力的概念一、土壤的概念土壤定义为: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二、土壤的组成土壤的构成物质可概分为固相、液相和气相。
土壤固相物质包括经成土作用改造后留下来的岩石风化产物,即土壤矿物质;土壤中动植物残体的分解产物和再合成产物,以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主要是微生物。
有机质和矿物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土壤颗粒。
土壤矿物质约占固体部分的95%以上,有机物质的质量百分数一般不到5%。
有机质常包被在矿物质土粒外面。
固体部分含有植物需要的各种养分并构成支持植物的骨架。
土壤液相主要是指溶有可溶性盐类和简单有机物的水溶液。
土壤气相指土壤中存在的各种气体。
土壤的液相和气相主要存在于土壤固相之间的孔隙中。
一般情况下土壤固体占50%;液体和气体占50%,气体和液体不稳定,其比例为气体占15%~35%。
无机体——土壤矿物质固体部分有机体——土壤有机质、土壤生物土壤组成液体一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孔隙部分气体——土壤空气三、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最基本的特性是具有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的概念为: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
土壤肥力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1.自然肥力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土壤具有的肥力,如森林土壤、草原土壤等。
2.人为肥力是由耕作、施肥、灌溉、改土等人为因素形成的土壤所具有的肥力。
耕作土壤、果园土壤等已开发的土壤既有自然肥力又有人为肥力,是自然肥力为基础,人为肥力为主导。
3.经济肥力,由于受环境条件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土壤肥力往往只有部分表现出来,这部分肥力称为“有效肥力”,又称“经济肥力”。
4.潜在肥力,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力称“潜在肥力”,指受环境条件和科技水平限制不能被植物利用,但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效肥力的那部分肥力。
第二节岩石的风化和土壤的形成过程风化作用是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石在大气圈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变化。
土壤资料
5.2 土壤土壤概念:是指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的表层。
物质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一、土壤观察:观察内容: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土壤颜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
有些土壤就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如黑土、红壤等。
土壤质地: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分为:石砾、砂粒、粉粒、黏粒等。
不同粒径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在野外可以根据手指研磨土壤的感觉近似地作出判断。
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
大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通气、透水性强,保水、蓄水性能弱,而且有机质易分解,保肥性能弱,但易耕作。
壤土中所含的砂粒、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黏土的优点,不仅通气、透水性能良好。
而且蓄水、保肥性能强,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质地。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通气、透水性差,蓄水、保水性能强,而且有机子分解缓慢,易积累,保肥性能好,但质地黏重,不易耕作。
土粒越细,通气性、透水性越弱,而黏结性、蓄水性、保肥性强。
土壤剖面构造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这些土层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物质转化、迁移和积累的结果。
在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就变成耕作土壤:耕作土壤剖面一-般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
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耕作层:又称表土层或熟土层,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自然土层:未经耕作熟化,不利于作物生长。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气候、地貌、时间等。
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快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环境土壤学
第一章绪论一、土壤的概念1.土壤具有肥力及净化力,这是土壤的本质特性。
2.土壤肥力与土壤净化力的概念1) 土壤肥力土壤具有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条件(水分、养分)和环境条件(空气、温度)的能力。
土壤肥力4要素:水、热、气、肥。
2) 土壤净化力土壤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过程使其中的污染物浓度降低、毒性消失的过程二、土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土壤是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为植物提供水分与养分,支撑植物,是植物生长发育的自然基地。
2.土壤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3.土壤是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土壤圈: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
土壤圈的作用: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各种限制因子也对生物起不良的影响对大气圈:影响大气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吸收氧气,释放CO2,CH4,H2S和N2O等,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
对水圈: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
对岩石圈:是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各种外营力的冲击三、环境土壤学的定义、发展及定位引用传统土壤学的方法寻求土壤环境问题解决办法.环境问题出现后在土壤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环境地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第一节土壤母质成土母质是能形成土壤的物质,出露于地表的岩石经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在地表各种类型的成土母质。
一、土壤母质的来源1.成土的主要矿物(1)矿物:产生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单质或化合物。
(2)矿物的类型★原生矿物:也叫内生矿物,地下深处呈熔融状态的岩浆沿地壳裂缝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结晶而成的矿物,如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次生矿物:也叫外生矿物,原生矿物在地表常温常压下受各种外力作用形成的一类矿物(风化、沉积作用)。
土壤知识点
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层,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表层。
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是由土壤本身属性及发挥肥力作用的外部条件 (包括自然条件、人为因素、社会因素)所共同决定的,它是土壤的经济效应。
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产生成岩作用.是植物营养元素在生物体与土壤之间的循环:植物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形成植物体,后者供动物生长,而动植物残体回到土壤中,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植物需要的养分,促进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
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程特性的层次。
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的土壤,称为土壤发育。
是风化壳(weathering crust)的表层,是指原生基岩(original bed rock)经过风化、搬运、堆积等过程于地表形成的一层疏松、最年轻的地质矿物质层,它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壤的前身。
动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约占固体重量的 5%以下。
来自岩石的风化,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约占固体重量的 95%以上。
泛指土壤中以各种形态存在的一切有机物质的总称,是土壤中的各种动植物残体,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类特殊的高分子化合物。
指与土壤固相处于平衡状态的土壤溶液中游离的H+浓度所直接显示的酸度。
它是土壤酸度的活度指标,通常用 pH 值表示。
一般用水浸出液加指示剂来测定。
指土壤胶体上吸附着的 H+和 Al3+所引起的酸度。
它是土壤酸度的容量指标。
一般情况下它不显示出来,只有当被吸附的H+和 Al3+被交换到溶液中后才显示,所以称为潜性酸度,通常用 100g 烘干土中H+的毫摩尔数来表示。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
土壤科学知识点总结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岩屑、有机质、水、空气以及生物组成的自然体系,是生物生存和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土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岩石经过风化、破碎和化学作用等过程,形成了细小的颗粒并与有机物和水以及生物一起构成了土壤。
二、土壤的组成1.岩屑:岩屑是土壤中的颗粒物质,主要由石英、长石、粘土矿物、碎屑岩等矿物颗粒组成。
岩屑的大小不一,从砾石、砂、淤泥到粘土都有。
2.有机质:有机质是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残体、生物排泄物、腐殖质等。
有机质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3.水:土壤中的水分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也是土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对于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活和土壤的通气透气有重要作用。
5.生物:土壤中有大量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它们对于土壤的形成和营养循环有重要的影响。
三、土壤的性质1.物理性质(1)粒径组成:土壤的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砂、粉砂、粘土等,其大小对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等有很大的影响。
(2)密度和孔隙度:土壤的密度和孔隙度直接影响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透气性。
(3)肥力:土壤的肥力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2.化学性质(1)酸碱度:土壤的酸碱度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态环境和植物的养分吸收都有重要影响。
(2)养分含量: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的含量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非常重要。
3.生物学性质土壤中的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对于土壤的形成和养分循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构成了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气候、地形、岩石性质、植被和生物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其中,气候是土壤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气候对土壤的风化和矿物质的分解有着直接的影响。
地形的高差和坡度对于水的径流和土壤的堆积也有很大的影响。
岩石性质对土壤的颗粒组成和矿物质的含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植被和植物物质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的肥力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性、富含养分的固体物质,是支撑植物根系并供给植物养分生长的重要基础。
在地理学中,土壤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农业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形成、类型、特性、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长期受自然力和生物力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层陆地表层。
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与此同时,土壤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多种物质和作用,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母岩、地形、植被、动植物、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岩石破坏、物质迁移和淋溶、物质聚积和土壤生成。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形成过程、成分、性质和利用方式,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棕土、黑土、沼泽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四、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土壤的孔隙度和贮水性等;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土壤动植物的多样性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土壤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
五、土壤的利用土壤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壤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理学中,土壤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理区域对土壤的利用方式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六、土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污染问题。
土壤的概念
1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疏松表层。
又分为,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2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体土壤约占50%包括:矿物质—来自岩石的风化,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约占固体重量的95%以上;有机质—动植物残体及其转化产物,约占固体重量的5%以下。
粒间孔隙(约占土壤总容积的50%)包括:土壤空气—一部分由地上大气层进入,主要为O2 、 N2 等,另一部分由土壤内部产生,主要为CO2、水汽等;土壤水分—主要由地上进入土中,其中含有溶质,包括离子、分子、胶体颗粒等,实际上是浓度不同的溶液(土壤溶液)。
土壤生物体——土壤动物和土壤微生物等。
土壤是四(或五)种物质组成的三相多孔体3.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期间,土壤能持续不断地、适量地提供并协调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养分、空气、热量等因素及其他生活条件的能力。
4.肥力分类; 根据土壤肥力的来源不同,土壤肥力有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的区别。
自然肥力是指土壤在自然因子即五大成土因素(气候、生物、母质、地形和年龄)的综合作用下发育来的肥力,它是自然成土过程的产物。
人为肥力是耕作熟化过程发育而来的肥力,是在耕作、施肥、灌溉及其它技术措施等人为因素影响作用下所产生的结果。
从肥力的实际经济效益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有效肥力是指在当季生产上发挥出来并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潜在肥力是指在当季生产上未能产生经济效果的那一部分肥力。
5.什么是肥料: 直接或间接供给作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的物质,都可称为肥料。
6.土壤分为那三个学派?(一)农业化学派1840年德国化学家李比希在《化学在农业及植物生理上用应用》中提出了植物的矿质营养学说,主要观点为植物生长需吸收土壤中的矿质营养,创立了农业化学派,开创了土壤科学的新纪元。
(二)农业地质学派19世纪后半叶西欧盛行农业地质学派,他们认为土壤是岩石的风化堆积物,土壤的形成过程只是岩石风化淋溶过程,土壤肥力呈递减曲线下降,忽略了生物因素对土壤肥力的积极作用。
土壤复习资料
土壤总结材料第一章1.1 土壤的基本概念1.2 土壤圈与全球变化1.3 土壤圈演化与人类社会的发展1.4 土壤地理学简介1.5 土壤地理学的发展简史1.1.1 土壤的定义农学: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天然植物与栽培作物的立地条件和生长发育基地。
地球化学:岩石圈表层在次生环境中发生元素迁移和形成次生矿物的近期堆积体。
自然地理学: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一系列生化物理作用而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是一个从形态、物质组成、结构和功能上均可以剖析的物质实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以及全球变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壤的定义不断更新。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一系列生化物理作用而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其特征:具有肥力、有生物活性、多孔隙结构;其功能:有肥力及生产性能;可更新性和再生性;缓冲与净化功能。
1.1.3 土壤剖析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至母质的土壤纵断面;土体构型是指土壤剖面中的土层数目、排列组合形式和厚度;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就构成了单个土体(pedon),如图1-2所示。
聚合土体指在空间上相邻,物质组成和性状相近的多个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
相当于土壤分类中的最基本分类单元-土系。
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指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又称为“土被”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土壤圈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重要环节和活跃场所;土壤圈具有广泛的生态环境功能;具有地理环境指示意义。
土壤圈在地球系统中的地位如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的发生发育、土壤分类及时空分异规律,进而为调控、改造和利用土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的学科,是自然地理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和生产性很强的学科。
土壤地理学是以土壤及其与地理环境系统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史上最全土壤知识!
史上最全土壤知识!史上最全土壤知识!普创职业技能培训中心2017-09-26 17:56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
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
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土壤的主要性状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
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
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
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
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
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
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
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
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
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
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
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
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
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
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地理土壤高一知识点概括
地理土壤高一知识点概括在地理学科中,土壤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对理解地表环境、农业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从土壤的定义、形成、分类以及功能与利用等方面,对地理土壤的高一知识点进行概括。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指地球表层的一种自然资源,是由岩石经过风化、物质分解、有机质的积累、生物活动等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厚度的松散表层物质。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 气候条件:包括降水量、温度、风力等因素,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的过程和类型也不同。
2. 岩石父材料:岩石的成分和性质对土壤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不同岩石父材料产生的土壤类型差异较大。
3. 生物因素:包括植物根系、微生物、动物等的作用,它们通过机械破碎、呼吸作用、排泄等方式促进土壤的形成。
4. 时间: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通常需要几百到几千年才能形成几厘米甚至更厚的土壤层。
三、土壤的分类土壤可以根据其性质和成因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1. 按颗粒大小划分:砂壤、壤土和粉土,主要区分土壤中颗粒的粒径大小。
2. 按发育程度划分:成熟土壤和未成熟土壤,成熟土壤指发育完善的土壤,而未成熟土壤则指较为年轻的土壤。
3. 按酸碱性划分: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和中性土壤,主要根据土壤中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含量来划分。
四、土壤的功能与利用土壤在地理学中有着重要的功能和广泛的利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生存与繁衍:土壤为各类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以及水分、养分等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
2. 农业生产:农田土壤是农作物种植的基础,提供了营养物质和水分供农作物吸收,支持着人类的农业生产。
3. 水循环与水源涵养:土壤可以作为蓄水层,储存雨水,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并保持水分的持久性。
4. 环境净化与改善:土壤有着一定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和降解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环境。
5. 资源提取与施用: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矿物质、有机质等宝贵资源,可以进行提取和利用,如土壤改良、肥料施用等。
土壤知识
(一)土壤及其性状1、土壤的概念: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
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
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
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2、土壤的主要性状(1)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
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
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
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
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
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
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
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
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
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2)土壤结构: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
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
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一是胶结物质。
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
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
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二是外力挤压作用。
凡是作物根系穿插、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和耕作都对粘聚起来的土粒产生一定的外力挤压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团粒。
土壤的基本知识
随着生物量增加,各种营养元素、能量也逐渐聚集在 母质表层,从而逐渐使母质中积累和保存了植物生长 发育所必需的全部营养元素,并具备肥力因素,从而 使母质发展为土壤。
精选ppt
15
成土过程
冰
坡
积
积
物
物
湖 积 物
海 积 物
洪 积 物
风 积 物
各种类型母质
精选ppt各种泥土
各类土壤 16
(二)农业土壤的形成
精选ppt
23
一、 矿物质土粒的分级
(2)粘粒:
a. 粒径<0.01mm,随粒径减小,比表面积和表面 能增大,含带电颗粒增多,土壤颗粒的分子引力和 静电引力增强。故湿时易胀,干时易缩,持水量高, 可塑性大。
b.土壤的通气、透水性能差。 c. 具有一定的吸附Ca、Mg、K、 NH4+等离子态养
料的能力。
由此可以说,土壤肥力是土壤生产力的基础,土壤肥 力的高低决定了植物的生产力,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 素。
人为干预后,土壤肥力的高低并不能单独决定作物产 量,而是各肥力因素之间及其与外界环境条件之间存在 着一个有机协调的问题,这样就引出了土地生产力的概 念。
精选ppt
8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三)土地生产力
精选ppt
3
§1-1 土壤的形成及其物质组成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二、土壤的形成 三、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精选ppt
4
一、土壤及土壤肥力的概念
(一)土壤
什么是土壤,其定义从下面3个方面阐述。
持地质学观点的人认为:土壤是地表岩石风化的碎屑。
持化学观点的人认为:土壤是植物营养的贮存库。
从农业生产的观点来看:土壤是能够生产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 表面的疏松表层。或者说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 松表层。 ( 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下的定义,请大家记住!!)
土壤篇
注5:石砾含量以石砾量占该土层的体积百分数估计。
3、农田土壤采样
一般农田土壤环境监测采集耕作层土样,种植一般农作物采 0~20cm,种植果林类农作物采0~60cm。为了保证样品的代表性, 减低监测费用,采取采集混合样的方案。每个土壤单元设3~7 个采 样区,单个采样区可以是自然分割的一个田块,也可以由多个田块 所构成,其范围以200m×200m 左右为宜。每个采样区的样品为农 田土壤混合样。混合样的采集主要有四种方法: (1)对角线法:适用于污灌农田土壤,对角线分5 等份,以等分点为 采样分点; (2)梅花点法:适用于面积较小,地势平坦,土壤组成和受污染程 度相对比较均匀的地块,设分点5 个左右; (3)棋盘式法:适宜中等面积、地势平坦、土壤不够均匀的地块,设 分点10 个左右;受污泥、垃圾等固体废物污染的土壤,分点应在 20 个以上; (4)蛇形法:适宜于面积较大、土壤不够均匀且地势不平坦的地块, 设分点15 个左右,多用于农业污染型土壤。各分点混匀后用四分法 取1kg 土样装入样品袋,多余部分弃去。
如出现同一个点采多天的必须在第 一天采样周围1m内重新采集同样深度 的土样,不允许在已采过的地方采样。
四、现场记录
采用地点 东经 北纬
样品编号
采样日期
样品类别
采样人员
采样层次
采样深度(cm)
土壤颜色
植物根土壤湿度
其他异物
土壤意思解释
土壤意思解释土壤,作为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资源之一,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繁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土壤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甚至连基本的意思都不太了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土壤的意思以及对人类的重要性。
一、土壤的概念土壤是地球表层的疏松颗粒物质,是由风化作用和生物作用形成的,具有生物、物理、化学和水文等多种性质。
简单来说,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物质、空气、水和生物体系组成的复杂环境。
二、土壤的分类根据其形成历史、成份、性质、斜坡以及生物学功能等不同特点,可以将土壤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棕色森林土、草地土、黄壤、红壤、盐土、沙质土等。
三、土壤的作用土壤的作用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提供生命空间之外,还能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表现:1.养分来源:土壤充当了养分储存库和能量转化平台的角色;在土壤中生活的微生物和动植物能够将有机物质分解成有机和无机养分,提供给植物和动物生物链所需的能源和物质。
2.生命支撑:土壤提供了植物及其它生物所需的栖息环境,保持了生态平衡,维护了自然生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3.水源涵养:土壤自然地质特性和泥土结构设计的制度提供了吸收和存储降雨水的能力;同时也会阻止表层扰动因素及冲刷,缓解环境压力。
4.环境净化:土壤在生态过程中进行了自然净化、污染物吸附、生物转化、放射性元素和有害物质衰变等这些作用。
四、土壤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大规模失去土壤,将会导致很多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
同时,现代的过度开发和消耗也是对土壤有害的行为。
土地减少、土地退化问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是所有环境问题中最重要的生态问题之一。
总之,土壤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中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应该全方位认识和重视土壤的重要性,为土地保护和发展做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