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95ffcf7a417866fb84a8ef0.png)
朱熹《观书有感》(两篇)原文、译文及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ae7965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6d.png)
观书有感全诗及释义朱熹观书有感二首赏析
大家都读过朱熹的《观书有感》一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朱熹关于读书的方法论,换成现在的说法就是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
其实《观书有感》有两首诗,这是第一首,还有一首,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
《观书有感其二》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赏析:
朱熹走到了儒家这条死胡同的尽头,是儒家的补锅匠,某种角度上讲,朱熹之后才算是真正的儒学。
程朱理学自然是封建糟粕,然而朱熹作为学问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却不能否认,当然朱熹也是南宋一朝最顶尖的诗人之一。
这首诗展示了朱熹在读书过程中顿悟或者茅塞顿开时那种酣畅淋漓的喜悦。
读书人常有这个感觉,有时候读一本难读的书,拿起放下,放下又拿起,磕磕碰碰就是啃不下来,忽然有一天,灵光乍现,一通百通。
朱熹说:
以前读书,冥思苦想,绞尽脑汁,犹如纤夫在干涸的河床上拉船前行,事倍功半。
昨日读书的感觉,如同春水爆涨,大船小船都浮了起来,顺流而下,不费吹灰之力。
我也仿佛就像船儿在水中行驶一样,在书籍的大江中遨游,无比轻松。
朱熹这首诗本意是在说读书开窍前后的不同,其实还有一层意思。
掌握一门知识,入门很难,需要不停积累,循序渐进,迎难而上,坚持不懈,方能融会贯通。
观书有感其一意思(翻译、拼音版注释,朱熹古诗赏析)
![观书有感其一意思(翻译、拼音版注释,朱熹古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1e3b42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b.png)
观书有感其一意思(翻译、拼音版注释,朱熹古诗赏析)观书有感其一全文(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其一全文翻译(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观书有感其一字词句解释(意思):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清: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观书有感其一全文拼音版(注音版):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wèn qú nǎ dé qīng rú xǔ ?wèi yǒu yuántóu huó shuǐ lái 。
观书有感其一赏析(鉴赏):观书有感其一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941951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c.png)
《观书有感·朱熹》原文与赏析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托物喻理,以“方塘”喻“书本”,说明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才能保持活力,具有较高的学养。
如果抛开诗题《观书有感》,诗则纯然是咏山水的,咏物中也寓理。
“半亩方塘一鉴开”,小小的池塘犹如镜面样展开,波平浪静,光滑无痕。
这就给“天光云影共徘徊”创设了条件。
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天上和地上相映照,云光明亮,云影舒淡,确为美景。
这美景之所以呈人睫前,关键在于水的“清”。
因此接下来提出“问渠那得清如许”的问题,自然导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答案。
诗既描述了美景,又揭示了美景的成因,给人以“流水不腐”的启示。
如果联系上诗题一看,则会发觉全诗都作为比喻:“方塘”比喻“书本”;“天光云影”比喻书的丰富多采的内容;“水清”比喻知识的明晰;“活水”比喻看书人不断增加学识,有独到的见解。
整个诗意在说明要有好的著作,必须穷究各种典籍。
这首诗由读书写到写书,读书可饱览“天光云影”,写书要有“源头活水”,形象鲜明,事理也明澈。
这首诗妙在写“观书”和“观塘”若即若离,不粘不脱。
写“方塘”则形似书。
“鉴”比方塘之平,也喻书的光洁。
缘此则跃入写“天光云影”,与“书”已无关系,紧切着“鉴”和“水”,从而导出“源头活水”,自然捷便。
可是细思之下,则又为讲的读书、写书之理,将读者的思绪纳入本题之中。
由于作者观察入微,表现熨贴,读来饶有兴味。
当然,以今天的观点来说,“源头活水”不仅包含书本知识,也还包含着生活实践。
这也是作者以喻说理,给人留下想象补充余地的效果。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
![初中语文 文言文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通用)](https://img.taocdn.com/s3/m/c70ed9920b4e767f5acfcecd.png)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0efc4c2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ba.png)
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宋朱熹-《观书有感》的古诗鉴赏
![《观书有感》宋朱熹-《观书有感》的古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50fe4efea5e9856a5712609f.png)
《观书有感》宋朱熹|《观书有感》的古诗鉴赏观书有感作者:朱熹年代: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观书有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
![【观书有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b7e93cdc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65.png)
【观书有感】原文注释、翻译赏析_古诗大全观书有感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及注释】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2、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3、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4、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aee7fab1f01dc281e43af01a.png)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精选朱熹«观书有感»原作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多么,为有源头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赏析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笼统地表达了一种巧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形,同一团体在读书中搞通效果、取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看法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活动、思绪明畅、肉体清爽生动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入,外延丰厚,可以做普遍的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多么,为有源头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由于有源头死水不时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仔细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经常用来比喻不时学习新知识,才干到达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誉一团体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沉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失掉启示,只要思想永远生动,以开通开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普遍容纳,方能才思不时,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死水〞,用以比喻事物开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端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觉得,诗中就是以意味的手法,将这种内心觉得化作可以感受的详细笼统加以描画,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微妙。
所谓〝源头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死水笼统地比喻丰厚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说明了作者共同的读书感受,很契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征,也反映了普通艺术创作的实质朱熹«观书有感»赏析二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
《观书有感》意思
![《观书有感》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a2c5203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f1.png)
《观书有感》意思
摘要:
1.《观书有感》的作者和背景
2.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4.诗歌的价值和影响
正文:
《观书有感》是我国著名诗人朱熹的一首诗。
朱熹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观书有感》是朱熹在观书过程中的有感而发,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歌的主题是知识的力量和读书的乐趣。
诗人通过对书中文字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
他将书中的文字比喻成跳跃的鱼、展翅的鸟,形象地表现了知识的生动活泼和无穷无尽。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读书的乐趣,他说“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意味着读书的乐趣如同寻找梅花般,需要用心去体会,方能领略其中的乐趣。
诗歌的意境深远,表现手法独特。
诗人以观书为主题,运用丰富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将读书的场景和感受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同时,诗人通过对比书中文字和现实世界的景象,表现了知识的广阔和深邃,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观书有感》作为朱熹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影响。
这首诗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也传递了读书的乐趣和价值,
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为后人传颂不衰。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8c3164c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f7.png)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当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观书有感》原文及翻译赏析1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诗简介《观书有感二首》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翻译/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其一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f80973348d7c1c709a1453c.png)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和译文(含赏析)【观书有感】(其一)(朱熹)半亩方塘①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②。
问渠③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④来。
【观书有感】(其二)(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其一: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它,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为:因为。
其二: 1.艨艟:也作蒙冲,古代战舰,这里指大船。
2.向来:从前、往昔。
3.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舰大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顺漂。
《观书有感》赏析(2篇)其一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2023年《观书有感》赏析
![2023年《观书有感》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585810c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dd1195f.png)
2023年《观书有感》赏析2023年《观书有感》赏析1[宋]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2】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3】天光云影共徘徊: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4】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5】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怎么的意思。
【6】清:清澈。
【7】如许:如此,这样。
【8】为:因为。
【9】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作品赏析: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
![《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bdc31bb2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1.png)
《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
摘要:1.诗人简介2.诗的背景与主题3.诗句解析4.诗的意义及启示正文:《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观书有感》是宋代诗人朱熹创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在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悟,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读书可以达到的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境界。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1.诗人简介朱熹(1130 年-1200 年),字元晦,南宋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创立了“婺学”,与程颢、程颐并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诗集传》等。
2.诗的背景与主题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朱熹在阅读前人诗文时,产生了许多感慨,从而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主题是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提倡通过读书来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境界。
3.诗句解析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用半亩大的方形池塘比喻读书的作用,池塘的水面如同镜子一般明亮,可以清晰地映照出周围的美景。
这里暗示了读书可以让我们心境宽广,明辨是非。
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进一步描述了池塘中的景色,天空的光线和云彩的影子在水中共同摇曳,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这里表达了读书可以让我们领略自然之美,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
第三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作者自问池塘的水为何如此清澈。
这里暗示了读书可以让我们心灵清澈,明辨是非,具有高度的道德品质。
最后一句“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回答了前一个问题,指出池塘的水源是活水,所以才能保持清澈。
这里表达了读书可以让我们获得源源不断的知识,使我们的思想保持活力。
4.诗的意义及启示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以及通过读书可以达到的认识世界、提高自己的境界。
观书有感的其一古诗意思
![观书有感的其一古诗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938c7f16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b7.png)
《观书有感·其一》表达了作者对书本的喜爱之情,作者通过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是出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观书有感·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注释:⑴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⑴鉴: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也有学者认为是镜子。
此指像鉴一样可以照人。
⑴徘徊:来回移动。
⑴渠:第三人称代词,它。
这里指方塘之水。
⑴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
⑴清:清澈。
⑴如许:如此,这样。
⑴为:因为。
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的“方塘”虽然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了。
闪耀浮动,情态毕见。
作为一种景物的描写,这也可以说是写得十分生动的。
这两句展现的形象本身就能给人以美感,能使人心情澄净,心胸开阔。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人并没有说“方塘”有多深,第三句诗里边突出了一个“清”字,“清”就已经包含了“深”。
因为塘水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的话,即使很“清”也反映不出“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情态。
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就能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
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
“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宋朝朱熹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
![宋朝朱熹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b1419eb9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a.png)
宋朝朱熹观书有感其一的意思是: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这首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观书有感二首》翻译及诗意
![《观书有感二首》翻译及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eee4af23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0.png)
《观书有感二首》翻译及诗意《观书有感二首》翻译及诗意《观书有感二首》翻译及诗意原文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头活水来。
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如今眼前,天空的光荣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挪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头为它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宏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诗意:《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学者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提醒深入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承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泼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拓展《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朱熹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承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泼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详细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微妙。
所谓“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作品原文观书有感朱熹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彷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的意思及赏析
观书有感(一)
朱熹
半亩方塘1一鉴2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3哪得4清如许5?
为有源头活水来。
1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2鉴:镜。
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3渠:他,指方塘。
4哪得:怎么会。
5如许:这样。
一块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如同打开的一面镜子,池塘水面上荡漾着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
如果要问这池塘为何这样清澈呢?那是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的缘故。
【静谧之美】
《观书有感》中的半亩方塘在朱熹的笔下,平静得像展开的一面明亮的镜子,这样的起笔不但恬静、幽雅,而且给人一种真实的形象,仿佛看见了那面镜子光洁无比,一陽一光和云彩的影子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让人立即展开想象。
这面“镜子”平静得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而知那清澈的水面有多么静谧可一爱一了。
【赏析】
《观书有感》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池塘的美丽的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才气捱止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这就启示我们在写作中怎样从古诗中挖掘语言因素,如何从语言、形象、情感方面入手,把学到
的东西注入我们的写作中,在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的同时,让他们从中获得启发得到益处。
【启示】
朱熹的这首诗寓意深刻,仔细品读,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一性一,这首诗以源头活水来比喻学一习一,告诉我们每个人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才能感知到畅快、清澈、活泼。
诗人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其实,一个人要想获得更大的学问,就得不断地去学一习一,去用新的知识填充就知识,也就一句话:每个人都应该随时给自己充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