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合集下载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1. 介绍1977年是我国高考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

在此之前,由于的影响,高考被迫停止了11年之久。

然而,随着国家的改革开放,1977年恢复高考,给了数以亿计的我国学生一个实现梦想、改变命运的机会。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深入探讨1977年恢复高考的意义。

2. 历史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前时期,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然而期间,高考被认为是“资产阶级学术权威”,遭受了批斗和摧毁,导致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严重滞后。

1977年恢复高考,标志着我国教育重回正轨,为培养人才和国家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现实意义除了历史意义外,1977年恢复高考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不仅使得有能力的年轻人有了进入大学的机会,也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毋庸置疑,高考制度的实施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公平竞争的舞台,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高考改变了社会结构,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4.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1977年恢复高考的重要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作为一项教育制度,高考并不完美,但它却是公平、公正的。

每一位参与高考的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而这个机会,正是1977年恢复高考赋予我们的。

5. 总结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它不仅代表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复兴,也标志着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的建立。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为我们的梦想努力奋斗,为社会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以上深度和广度兼具的文章,读者可以更全面、深刻地理解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对其意义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6. 高考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高考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

1977年恢复高考标志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复兴,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考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近年来,高考制度的改革一直备受关注和讨论。

而作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前身和基石,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也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本文将从历史视角出发,探讨古代科举制对现行高考制度的借鉴与启示。

古代科举制起源于隋唐时期,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其核心在于通过考试选拔出优秀的人才。

与现行高考制度类似,古代科举制度也有严格的考试科目和评价标准,通过公平竞争选取人才。

古代科举制度在当时起到了推动社会进步和培养人才的作用,对现行高考制度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古代科举制度鼓励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观念值得借鉴。

在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考试的科目包括经义、法律、文学等多个领域。

这就要求考生要有全面的学科知识和综合的素质。

古代科举制度的这一特点可以启示现行高考制度,在选拔人才时,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考核,也应考虑综合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发展。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古代科举制度强调选拔有志者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对现行高考制度的改革也有深远的意义。

古代科举制度要求考生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上进心态,这种精神是对人才选拔的重要要求。

在现实中,很多高考生因为关注分数和升学压力过大,而忽略了对知识本身的追求。

因此,在高考制度改革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术追求的培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

古代科举制度的另一个值得借鉴之处是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科举考试的评判上有着公平公正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多是客观的。

这一原则为输赢都要公平竞争的思维方式构建了框架,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选拔的公正性。

可以说,古代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人才选拔中的不公平问题。

现行高考制度改革中,也需要强调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确保选拔过程的公正性,减少不公平因素的干扰,使人才选拔更加科学合理。

古代科举制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启示,即选拔和教育的关系。

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300字

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300字

关于高考改革的看法300字
《高考改革:重塑选拔机制》
高考是一项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选拔考试,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参加高考是他们学业生涯中最重要的考试之一。

近年来,高考改革一直备受关注,有人支持改革,有人反对改革。

我认为,高考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应当在选拔机制上进行重塑。

首先,当前的高考选拔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只看作一门考试的成绩,会导致盲目攀比、功利主义等问题。

另外,高考过于功利,导致学生在高考为一个狭窄的目标而去追求,忽视了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素养培养。

因此,高考改革需要对选拔机制进行重塑,增加多元化的选拔方式,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次,高考改革应当注重学生的发展,而非单纯追求分数。

学生应该在学业之外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参与社会实践、课外活动,培养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而非为了应试需要而盲目备考。

因此,高考改革应当使选拔机制更加贴合学生的生长发育规律,更好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总之,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在选拔的过程中更能体现他们的多元素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

因此,我们期待高考改革能够重塑选拔机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更全面的提升机会。

关于新课程改革下高考历史复习的经验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下高考历史复习的经验思考

关于新课程改革下高考历史复习的经验思考作者:郝向煜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28期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行,高考对历史的检测重点也有所改变。

本文结合历史复习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了当下高考历史复习中的几点经验,希望通过不断改革历史的复习方法,最终优化高考历史成绩。

关键词:历史复习;新课标;经验方法结合近几年来高考历史的考查形式来看,高考对历史这个学科的要求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记忆、基本概念技能的掌握等,更注重于对学生参考历史资料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新课标下的高考历史试卷与传统试卷有较大的区别,着重体现在考试区域的地方特色,并且突出当下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现实和历史进行结合,由知识考查逐步向能力考查转变。

因此,在当下的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要求历史教师结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着重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训练,促进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并要求其进行学习方法的改进,这也成为新课标下高考历史复习的有效策略。

下面介绍了笔者在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的几点经验与方法。

一、注重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虽然近几年来,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历史的重点,但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不能松懈。

知识的完整准确掌握是提高能力的基础,没有夯实的知识积累,能力问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现阶段的历史复习教学之中,要以掌握基础知识作为学生的基本学习任务。

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一轮的通史复习中要求学生掌握每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认识,准确完整的掌握历史教材中提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原因、过程、内容、结果、影响、意义、局限、教训、成败的原因等。

其次,二轮复习在讲专题时,仍然注重基础知识的回顾,在每一专题的复习前,可将专题相关的知识点做成填空题要求学生课前复习完成,课上再将这些知识点串成线,换个角度复习基础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深入掌握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因果联系,揭示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规律,进一步分清易混淆的概念。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1. 背景介绍1977年,是中国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事件。

在期间,中国的教育制度严重受损,高考被取消,大量知识分子受到打击迫害。

然而在1977年,中国政府做出了恢复高考的决定,这一举措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在现实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历史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2.1 教育制度的重建:高考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标志性考试,恢复高考意味着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和恢复正常秩序。

2.2 对知识分子的宽恕与赎罪:恢复高考也是对期间受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宽恕和赎罪,开启了知识分子们重新接受教育的大门。

2.3 社会稳定与发展:恢复高考为中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后来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现实意义1977年恢复高考的现实意义同样重大,影响至今:3.1 教育机会的平等与公正:高考的恢复使得每个有志于接受教育的人都有了平等的机会,不论其社会地位,都可以通过努力和考试获得公平的教育机会。

3.2 人才选拔与社会发展:高考是中国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其恢复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3.3 教育改革的启示:恢复高考的成功经验也为后来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对于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4. 个人观点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1977年恢复高考对中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各地区的人才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提升人才素质和社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结回顾1977年恢复高考,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在现实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事件对中国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个人观点的共享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思考角度。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摘要: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但是之前的教学模式较为传统,由于部分老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对于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不够深刻,仍然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认识到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继而使得整体的教学效率不高,从而教学质量堪忧。

为了改善这一现实情况,在新高考背景之下,加强对历史教学的改革刻不容缓,这也是突破教学瓶颈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新高考背景;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引言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是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重要内容。

而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切实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要重视教学理念的更新,还要重视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与实践,通过有效教学方法的介入,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教学的各个环节。

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既要立足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施有效教学,又要重视有效教学方法的创新运用。

1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创新的意义1.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当中,甚至在学生的人生道路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作用。

兴趣体现在学生身上是一种好学精神,日常学习中不可或缺,它能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学习原动力。

而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然需要进行改革创新,使学生与老师的沟通变得更加简单方便,老师通过加强对学生实际学情的分析,加强对学生学习认知规律的探索,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将教学手段变得更加多元化,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以高涨的热情,自主自愿参与到历史课堂当中,思维变得更加发散、活跃,学生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能够更快速地实现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内化迁移,以此实现教学效果最佳化。

1.2有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新高考背景之下,老师需要拥有新颖的教学思维,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运用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教学形式,构建一个全新的、高效的、充满趣味的高中历史课堂,让整个教学气氛从枯燥变得生动,从沉闷变得活跃。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权威资料]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权威资料]

高考户籍制的历史溯源与现实反思本文档格式为WORD,感谢你的阅读。

高考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现象,它主要是指高考在户籍方面的制度规定,也就是高考与户籍捆绑在一起,考生必须在户籍所在地报考、考试及录取的一项制度规定。

[1]高考户籍制度的本意是让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享有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促进各地教育以及文化的平衡发展,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一制度却成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阻碍人口自由流动的主要障碍。

由于高考户籍制限制的存在,导致大量考生不能在户籍所在地以外的省市参加高考,这也就催生了两类现象,即“异地高考”与“高考移民”。

人们往往将两者混为一谈,笔者认为虽然两者在表面上很相似,但在性质上是有区别的。

异地高考是指户口在流出地,但在流入地高中就读并注册学籍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在不改变户籍的前提下,在流入地参加高考以及录取的一种考试方式。

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进入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是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行高中阶段的学习,进而产生在就读所在地参加高考的诉求,这一诉求在一定层面上否定了高考户籍制度。

而高考移民恰恰相反,它并不否定目前的高考户籍制度,而是在参加高考之前将考生的户籍从录取分数线较高且录取率较低的地区迁往录取分数线较低且录取率较高的地区。

高考移民现象是一些考生及家长基于原户籍所在地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从而竞争激烈,为享有更丰富的教育资源,寻求更多的教育机会,把户籍从一个地区迁到另一个地区的情形。

这种情况的主流趋势是从经济发达而高教资源稀缺的地区迁往经济欠发达地区,从基础教育发达的地区迁往基础教育欠发达地区。

无论是异地高考现象还是高考移民现象,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而这两种现象之所以产生,高考户籍制度是根本原因。

高考户籍制度在我国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根基,早在科举时代,我国就存在科举户籍制。

因此,要想了解高考户籍制的由来以及去向,就有必有全面认识我国古代的科举户籍制。

对高考改革的深刻情怀和理性分析——刘海峰教授主编《高考改革研究丛书》读后

对高考改革的深刻情怀和理性分析——刘海峰教授主编《高考改革研究丛书》读后
究 中心 , 已成 为我 国考试 研究 的重 镇 , 海峰教 授 以刘 为领军 人 的 “ 厦大 团 队”长 期 以来将 高 考改 革作 为 ,
重 点研究 方 向之一 。而 华 中师范 大学 出版社也致 力
为了将高考改革推向深入 , 高考研究亟待深化 。
于支持 考试研 究成 果 的 出版 , 并逐 渐成 为品牌 , 这次
教 育 考试 2 o 第1 o年 期 1
●新 书评 论
对高考改革的深刻情怀和理性分析
刘海峰教授主编《 高考改革研究丛 书》 读后
田建 荣
我国的高校招生考试是从近代才开始 的。古代
高 等 教 育是 在 科举 考试 制 度 的规 范 下 进 行 的一 种 “ 宽进严 出” 的教 育体 制 , 式 基本 上不 存在 招生 考试 ,
《 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美 ( 唐滢著)《 、台湾地区
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研究 》 李娜著)《 国高校招 ( 杨 、英 生考试制度研究 》王立科 著) 高考 形式与 内容改 ( 、 《
而只是一种学位考试或任官考试 , 学校内部的考试
也为 科举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右 , 举考 什 么 , 生就 学 什 么 , 试 科 学 考
阐述 自己的观点 , 发表不重复的系列论文却很难 ” 。 目 , 国还很少有专 门的高考改革研究专著, 前 我 更没 有成系列的高考改革研究著作 。这套丛书既是在原 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和深化的研究成果, 也是与时 俱进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 像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
高校招 生 考试 法 治研 究 、 国高 校 招 生 考试 中 的 区 中 域公平 问题 、 台湾 地 区 大学 入 学 考 试 制度 研 究 以及
刘海峰教授主编的十卷本《 高考改革研究丛书》 由华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问题与对策作者:翟晓亭来源:《新课程》2022年第36期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已经启动,根据甘肃的“新高考”改革方案,甘肃省从2021年秋季学期起启动实施高考综合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的科目组合为“3+1+2”模式,届时参加高考的考生将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门为首选科目,方案的出台将对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产生深刻影响。

“3+1+2”模式的正式开启,历史学科成为首选科目,势必给整个高中历史教学各个方面带来一系列变化,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任务面临新挑战,教师和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困惑,解决这些问题是顺利备战高考的开始。

面对新高考,学生和教师分别存在哪些不适应症状,需要高中历史教师认真思考。

只有认真分析和研究新教材,对照新课标,以问题为抓手,切实改变课堂教学策略,提高高中生学习历史课程的针对性,才能为更好地应对新高考改革做足准备。

一、高考综合改革带来的新变化新高考涉及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方式、考试评价方式和高考形式、招生录取等方面,新高考综合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改革,文件的发布和政策的出台将深刻影响高中课程教学。

根据《方案》,甘肃省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

合格性考试成绩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以及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选择性考试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从价值取向来看,新高考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为最高指标,学校应建立并规范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对于高中教师来说,应当树立并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教育规律”两大取向,给予所有学生同等、无差别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应尽早适应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树立新目标、应对新挑战。

总之,高中教师和学生应跟随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变化,更新理念,摆正心态,努力实现课程教学与考试评价改革之间的有机衔接。

二、高考综合改革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的问题新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正式生效之后,参加高考的学生需要从物理或历史科目中选择一门,并且不再分文理科。

新高考改革下历史学科遇到的困境与对策

新高考改革下历史学科遇到的困境与对策

新高考改革下历史学科遇到的困境与对策随着我国高考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高考题型、高考模式以及高考内容等均在不断变化发展中。

特别是高考试题近年来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高考题型的新颖度上升,并且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在历史学科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高中历史教育处于高考改革的转型阶段,因此也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转变高中历史教学思路与策略迫在眉睫。

标签:历史学科;高中;高考改革;困境;策略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对于学生知识的考查形式和方式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适应新高考改革政策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需要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进行转变。

特别是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改变教学思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探索历史课程的全新教育模式,使课堂教学更加贴近于生活,突出历史课程的时代感,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探索的历史学习精神,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历史学科面临的困境(一)学生层面的历史学科困难目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不高,并且对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

学习方式较为传统,学生缺乏良好的探究精神,不少学生都认为历史学科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枯燥无味,学习历史知识就等于背书。

但由于历史学科是高考考试科目,因此学生对于历史学科又不能忽视,与其他学科相比学生对于历史学科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依然延续着应试教育的习惯,在学习中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解和任务布置,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因此使得高中历史教学面临困境[1]。

(二)教师层面的历史学科困难新课程改革在江苏已经实施多年,然而仍然有不少高中历史教师依然未能更深入透彻的理解高中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依然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权威标准。

并且认为历史教学的目标和服务对象均是高考,将高考作为教学中的核心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

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

文章标题:1977年高考恢复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启示一、1977年高考的历史背景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标志着文革结束后我国教育的重建和改革。

在这一年,我国政府决定恢复高考,为数以千计的年轻人打开了追求知识和学术的大门。

这一决定改变了我国教育体制,并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1977年高考的影响1. 教育机会的平等化:1977年高考的恢复打破了阶级和地区的差异,使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

这促进了教育机会的平等化,推动了社会的公平发展。

2. 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人才选拔更加客观公正,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

3. 社会风气的改变:高考的恢复改变了社会对知识和学历的态度,使知识成为一种更加受人尊重和追求的品质,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三、1977年高考的现实启示1. 重视教育的重要性:1977年高考的恢复表明,教育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对培养人才、改变社会风气具有重大作用。

现代社会应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2. 推进教育改革:深入思考1977年高考的历史意义,现实启示我们应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完善教育体制,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3. 培养正确的教育观念:高考的恢复改变了社会对教育的观念,启示我们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培养,不仅重视分数和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对我国教育体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现代社会应从中吸取教训,重视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结:1977年高考的恢复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事件,它改变了我国教育体制,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发展。

历史的回顾和现实的启示告诉我们应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

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

新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2022年6月27日,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云南、陕西、青海、宁夏等八个省(区)陆续公布高考改革方案,从2025年起普通高考将实行“3+1+2”模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

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

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

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

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作为中央部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国务院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于2014年9月4日正式发布,这也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策略

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策略

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策略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高考改革的全面发展,高考模式、高考内容、高考题型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尤其是近几年的历史高考题,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考试的中心转向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考察,体型也非常贴近实际生活。

接下来,本文将根据笔者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经验,简要论述高考试题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考;历史教学;改革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对于老师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标准。

现阶段的历史教学,正处于传统的教学向新的教学模式转变的转型期,积极地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究和推行,成为了高中历史教学所面临的的、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历史教学应该立足社会实际,突出时代感和反应社会生活高考改革之后,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考试的中心转向了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的考察,体型也非常贴近实际生活。

“社会史观”“近代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对于这四大历史观的考察非常突出。

同时,还注重与新的社会热点的融合,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历史学的新方向和新发展。

比如说,在2012年的高考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柏拉图和孔子的比较,这道题目实际上考察的就是个体素养与和谐社会化的相互融合。

科举制这道题目,就是变相的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高考。

市长畅想这道题目,实际上就考察了“城乡”关系的和谐发展。

在历史试卷中,有很多古代人类对于历史社会生活的说明,这也反映出了命题者对于文明史的理解和认识。

不仅包括历史通史等相关的内容,还包括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宗教等许多领域,从历史的发展中,我们完全可以体验到中华民族为了民族发展、民族近代化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史为鉴”,正确的引导学生们应用历史史观和心态去分析看待当前的社会热点和时政热点,从而大大缩短现实社会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另外,高考试题还注重对学生们历史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察,目的是为了选拔更加优秀的学生。

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意义

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意义

历史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融合的意义1、“史时结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要,是高考改革的需要。

“史时结合”教学是将历史课堂、历史教材、时事素材、现实素材整合成一个开放性、探究性、协作性的课堂,一段纪录片、一段影视作品、一段新闻,一些图片、一首诗歌、一篇文章、一首歌曲、一个童话故事、一副对联、一些学生的生活经历等等,只要对我们教学有协助的都能够设计成情境,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历史课堂上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充分发挥教师、学生、教材和时事素材或现实素材四要素的整体功能,从而创建既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

2、“史时结合”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理念,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①利用“史时结合”创设课文情境,构建生活化的历史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

②利用“史时结合”创设问题情境,构建思辩的课堂,培养学生的理论水平,提升分析历史问题和理解历史问题的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发现、主动探索的学习水平。

③利用“史时结合”的特点,构建情感的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和主动探究精神。

④利用“史时结合”教学的策略,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水平,提升合作竞争意识。

3、“史时结合”教学,促使教师认真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掌握了“史时结合”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与步骤,在课题研究中持续学习新课程理论,大大提升了教师的自身素养,使教师牢牢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树立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历史教育思想,努力构建符合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历史教学质量观。

高考文理分合的历史与反思

高考文理分合的历史与反思

[ 稿 日期 ] 2 1—51 收 0 00—8 [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重点 研 究 基 地 重 大 课 题 “ 基 自主招 生 与 高 考 改 革 研 究 ” ( o 9J 8 o 1 ) 2 o JD 8 O 6 [ 者 简 介 ] 刘 希 伟 ( 9 1) 作 1 8 一 ,男 ,山 东 烟 台 人 ,厦 门大 学 博 士 生 ,主要 从 事 高 等 教 育 理 论 与 历 史 、科 举 学 研 究 。
求 意见 稿 中 ,“ 中取 消 文 理分 科 的必 要性 和可 行 高 性 ”被 列为 2 0大 重要 教 育 改 革 议 题 之 一 。针 对 高 中教育 阶段 究竟 应否 实行 文理 分科 的 教育教 学模 式 这 一 问题 ,教育 学界 与社 会各 界展 开 了广 泛而 激烈 的探讨 ,各 学术 报 刊 、新 闻媒 体也 纷 纷刊 发 了相关 的系列 专文 。这 些探 讨多 是从 高 中教 育本 身一 端 出 发 进行 的 ,但 问题是 ,高 中文理分 科 问题并 非 是 中 学 教育 一方 的事 情 ,其解 决还 必须 同时考 虑高 考文 理 模式 的 问题 。高 考 由于 巨 大 的 “ 挥 棒 ” 功 能 , 指 其 分科 与否 及科 目具 体设 置状 况 ,直 接影 响到 基础 教 育 的教育 与 教 学 。 “ 要 高 考 分 文 理 不 同科 目, 只
公平 。
[ 考文献] 参
[] 刘 海 峰.高 考 改 革 中 的 全 局 观 [] 1 J .教 育 研 究 ,0 2 0 ) 2 — 2 0 ( 2 :1
25 .
部分 “ 搭便 车 ” 院校不 能够 坐享 其成 而使 其 生源 的
受 到影 响 , 而将 院校 全 部 投 向 了社 会 市 场 化 选 择 从 的前沿 , 会使 高等 院校 面 临 着 从 观 念 到管 理 上 的 巨 大冲击 。其 次 , 录取 制 度 的改 革 会使 高等 院校 内部 本 来就 显现 的专 业 不 平衡 现 象 加 剧 , 要 扶 持 的专 需 业 以及 基础 学科 就 需 要 国 家采 取 相 应 的保 证 措 施 , 同时会 迫使 院校 采 取 大类 招 生 , 至 以 院校 为单 位 甚 进 行招 生 , 生进 入 学 校 后 通 过 选修 相 关 课 程 进 行 考 再 次选 择专业 , 接 影 响 到 包 括 教 学 、 程 、 生 管 直 课 学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究与思考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究与思考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探究与思考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实行了新的高考政策。

新高考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考查。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新高考需要。

文章分析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针对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探究引言: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在新高考背景下,不同科目的考核标准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教师讲课的方法主要是单方面进行灌输,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为了适应新高考要求,历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分析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针对传统高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弊端.捍由方日应的改革措施。

1.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首先,教师可为学生搭建一个历史知识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学习平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所学内容。

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高考历史题目逐渐由传统的提问式题目转变为以图片材料为主的新型线索题,学生需要自行理解题目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题目进行深入分析,根据题目中的线索推断出题目蕴含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人物等相关内容。

这种新型的题目可以检验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以及文字分析能力。

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具有开放性氛围的历史课堂。

在开放的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与其他同学的交流,进行思维上的碰撞。

新高考背景下的高考历史试题已经逐渐向口语化发展,题目通俗易懂,更加生活化,目的是将学生从书本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将历史知识融入生活,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再次,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与优势,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与此同时,新高考支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最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不应是单一的、枯燥的,而应是丰富多样的。

高考改革的心得体会

高考改革的心得体会

高考改革的心得体会2021高考改革的心得体会1“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一年年的高考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功成名就的学子,正所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

”但同时也带给了无数学子两行清泪,所谓“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学子泪。

”高考结束后,总是几家欢喜几家忧,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又有多少人掉下了桥。

泪水和汗水并存,十数年的奋斗付之一炬。

有人不甘心,打算从头再来,但是韶华易逝,又有多少个明年经得起蹉跎?总不能吊死在这棵弯脖树上吧,一年的等待,带来的仍是一个未知数,值得吗?因此我们学会了隐忍,学会了沉默,学会了打掉牙往肚里咽,也学会了虚伪,学会了附势,学会了随波逐流,放弃了一些我们当初所谓的原则,因为那里有我们的“终极目标”。

不敢轻易去描绘未来,那些未知的以后不再是一种完美的向往,而是似漩涡般深不见底的恐惧。

其实,高考但是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高考没有成功并不是对你人生失败的宣判,哦不,也许“成功”这个词根本就不适合用于高考,而高考考得好也并不意味着你会从此鹏程万里,青云直上,一辈子衣食无忧。

不要让高考成为自己的一种阻碍,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人生的失败是不敢于去应对,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则可。

高考不是绊脚石,而是你一路向前、披荆斩棘的垫脚石,不要把它看成是一种负担。

放松心态,勇于应对,高考是道坎,但它绝不可能不可逾越,相信自己有这个实力,只要自己努力过,奋斗过,那么胜固欣然,败也该从容。

相信自己,以一种无畏的态度去应对一切,就没有什么坎我们会过不去。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不要再为自己的懦弱与懒惰费神去寻找逃脱的借口,也不要再为自己的挫折和艰难而产生毫无好处的怨言,有些事情你改变不了,正如你不能决定你降临在这个世上一样,既来之则安之,高考是山,我们就要做移山的愚公,高考是海,我们就要做填海的精卫,应对高考,我们要大声的说,清华北大,宁有种乎?堪堪十二载,十二载的寒窗苦读,这十二个年头我们不能白过,寒来暑往,我们低着头来回穿梭于校园和家之间,无暇顾及那静谧的夜色,又何尝见到我们放弃,纵使不值得,已经付出了这么多,有何在于最后的这几步路。

论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弊端优秀PPT

论恢复高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弊端优秀PPT

尚,对于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对于推进新时期中国现
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均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此同
时,它对于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也具有强烈的
现实意义。
2020/4/28
2
一、高考的历史沿革
1.建国初期阶段 (1949一1951)
过渡 单独
3.废除考阶段 (1977-1976) 群众推荐、领 导批准、学校
1.招生对象的改革
对象范围的扩大 ,将应届高中毕业生列入对象范围, 并特 别提出注意招收“六六、六七届”高中毕业生 。
2.招生对象条件的改革
打破“阶级路线 ”“唯成份论”
“初中毕业即可”
3.招生方法的改革
是对“推荐入学”的改革
2020/4/28
16
2020/4/28
17
“凡是工人 、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 (包括按政策留城而尚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 、 干部和应届高中 毕业生 ,年龄二十岁左右, 不超 过二十五周岁, 未婚 。 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 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 , 年龄可放宽到三十 岁 , 婚否不限 (要注意招收一九 六六、一九六 七两届高中毕业生 )。”
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71.04) 初中毕业 两年以上劳动锻炼“实践经验” 取消文化考试 招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年限: 2-3 “工农兵学员”
中共十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1977.07.16-21)
《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1977.10.12
2020/4/28
2020/4/28
14
“历经磨难的我们 ,犹如盲人重见光明 ,兴奋得忘记了一 切 ,每天发疯似的 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 。 ……秋天蚊 子厉害, 没钱买 蚊香, 只得全副武装, 脚蹬干农活用的

浅谈高考制度改革感想

浅谈高考制度改革感想

高考制度改革感想篇一当最新的高考改革方案出台后,引起了广大教育人士的讨论。

我们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及时把握国家高考改革的方案,把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为孩子们将来的高考铺平道路。

虽然说学习不是为了考试,但是如果不考试怎么评价自己平时的学习。

最新的高考改革要求考试科目上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学校的要求和自身的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

相应的招生政策也发生一定的改变,现在已经实行了上海、浙江两个试点。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主要关注的是考试科目的改变,在这样的改革下,课堂应该怎么变,相应的主课课时是否应该增加,副科应该怎么组织课堂?很多教师认为副科应该适应走班制,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堂。

这为学生带来很大的方便却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扰,这就要求每个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应该有很好的领导和亲和力。

对教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所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奋起了。

不管是在什么样的高考体制下,教师都应该与时俱进,因为我们的对象是在不断的变化,如果我们因循守旧就会被学生所不喜欢,学生不喜欢你,怎么可能喜欢你的课堂?怎么可能学好这门课呢?所以我亲爱的同事们都开始加油吧!争取让自己成为高考改革的典范,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

高考制度改革感想篇二以纪念中国恢复高考三十年为主题的高峰研讨会于7月14日(星期六)上午八点整在清华大学FIT大厦二楼多功能厅召开。

我本人有幸被邀请参加了会议。

在各位教育行政官员及专家唇枪舌剑的论争中,我的发言积极性被激发起来,作了即席发言。

由于时间有限,很多内容没有说清楚,再由于中国教育网现场直播的文字稿,有许多地方错讹,所以基本按照当时的内容,稍加补充、订正,放在这里。

我来自山东的泰安。

我是77年参加高考,考了222.5分,我想我的数学不是0分大概也就几分,其他的分都是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得的,历史、地理这样的课我们从小学都没有开过,也没有课本,但是我觉得考得还是不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改革: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创建于1952年的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是我国一项独具特色的教育考试制度。

自建制以来,统一高考虽经历了“文革”的劫难和社会各界不时的诘问与非议,但仍因其公平、高效等优点,得以沿用至今。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不断扩大,以及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日益多样化,高考制度在考试形式与考试科目上相应地进行了多样化的改革尝试。

与此同时,在考试内容特别是命题上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改革。

由于高考制度影响重大,加之采行了50年之久,利弊都十分明显,使高考改革这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也不时陷入“为改革而改革”的被动境地。

因此,很有必要理清改革的思路,把握好改革的方向,以助益于高考制度的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基于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从形式与内容两个角度谈谈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统一高考的建立——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创举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后,伴随着欧风美雨的强劲东来,中国各地纷纷创立新式学堂。

与此同时,西方大学自主招考的办法也被直接搬入中国的新式大学中,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

不过,民国时期也曾短期采行过统一招生的办法。

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结构性教育失业问题逐渐显现,需要对高校招生进行宏观调控。

1937年,中央大学、浙江大学和武汉大学三所国立大学试行联合招生。

1938年,教育部规定国立大学实行统一招考。

到1940年,实行统一招考的学校范围又扩大到公立院校。

私立学校和公私立专科学校仍实行自主招生。

[1](P674-676)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战事严峻,统一招考办法实行仅三年便被迫中断。

此次统一招考是我国自1905年以来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有效地控制了高校科、系发展的不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高校招生的区域公平,同时加强了中等和高等教育的衔接,提高了高校新生质量。

1949年,为执行“暂维现状,立即开学”的方针,保证教育上的衔接与过渡,除北大、清华等少数几所高校实行非实质性的联合招生[2]外,当年全国绝大多数高校仍沿旧制,实行单独招生考试,招生的计划、条件和办法都由各校自行决定。

由于各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声誉高低有别,单独招考造成许多高校招生不足额和新生报到率低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方便考生与考,更为了克服建国之初教育工作的混乱状态,使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纳入国家计划轨道,1950年5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了新中国第一份高校招生考试文件《关于高等学校一九五零年度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要求各大行政区教育部“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分别在适当地点定期实行全部或局部高等学校联合或统一招生”。

如统一招生有困难,各大行政区可“在符合本规定之基本精神范围内,允许各校自
行招生”[3]。

这项规定的主要意图是促进高等学校招生的统一性和规范化。

但由于单独招考操作上的惯性,该年度的招考方式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既有校际的联合,又有大区的统一,还有学校的单独招生,体现了过渡时期招生形式的复杂多样性和政策的不稳定性。

但总的看来,1950年度的招生考试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大部分学校一次招生即招满足额。

1951年,教育部要求,高校招生继续沿用前一年度的办法,而且统一招生要在单独招生之前举行。

[4]在这一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下,1951年统一招生的规模迅速扩大。

据笔者粗略统计,全国214所高校中参加统一招考的学校达149所,比例高达%,在前一年度36%的基础上翻了将近一番。

[5](P254-265)当然,该年度的统一招生在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各大行政区的生源不平衡,又没有作必要的跨区调剂,导致生源较少的东北、西北地区高等学校招生不足额。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统一考试初始阶段经验缺乏的原因,也有当时各大行政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在总结前两年大区联合或统一招生经验的基础上,1952年教育部明确规定,自该年度起,除个别学校经教育部批准外,其余高等学校一律参加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采取统一领导与分省、市、自治区办理相结合的招生办法。

[6](P802)至此,统一高考制度基本形成。

应该说,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决非一日之功,而是从民国时期和建国后三年过渡时期的统一或联合招考办法一步步发展而来。

但1952年的统一招考和以往的招考办法相比有很大不同,它在招生名额、报考条件、考试内容、命题、阅卷、录取及调配等各环节,都由国家明确做出并严格执行统一性规定。

因此,可以说,1952年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近现代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一次量变积累后质的飞跃。

从外部因素看,社会政治、经济建设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统一高考建制的重要契机。

1952年7月21日,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现一九五二年培养国家建设干部计划的指示》,强调指出,各地高等学校严格实行统一招生,是实现这一干部培养计划的关键。

[7]同年,中国共产党中央还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各条战线都急需大量高级专门人才。

1951-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院系调整,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为使调整后的各类院校能招收到合格足额的新生,巩固这次全国范围高等教育重新布局的成果,亟需加强高等学校招生的计划性。

而过去的经验证明,只有统一招考才能较好地解决各高等学校招生的失衡问题。

此外,数千年的中央集权制统治所带来的统一观念,以及存在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所积淀的文化上的“统一考试”基因,也为广大国民接受和认同统一考试制度,奠定了潜在而深厚的心理和文化基础。

[8] 从内部因素看,统一高考则是大规模考试自身发展规律的产物。

首先,作为一种大
规模考试,追求效益是最为现实的考虑。

由国家主持的统一考试,无论在经济效益上,抑或在考试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上,都比各校单独招考更高。

实践证明,1952年的统一招生制度,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为考生提供了经济便利的投考条件,而且解决了以前各校普遍存在的招生不足额问题。

同时,充足的生源和科学的考试办法也保证了新生的质量,新生水平高低不齐的现象也得到很大的改观。

其次,追求公平是大规模考试的题中之要义。

以考试成绩而不是以金钱、权力为录取标准,才能保证大规模考试的健康发展。

统一考试正是从制度上排除了考试之外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了考试的公平与健康发展,使全体国民享有平等参与接受高等教育的竞争机会。

因此,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是考试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以上分析表明,1952年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需要与考试自身发展规律相结合的产物。

它开创了高校招考制度的新纪元,对于当时高校选拔合格新生、平衡各地教育水平、改善教育布局、提高教育[1] [2] [3] [4] 下一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