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1) (1)

合集下载

组织行为学群体概念

组织行为学群体概念
索罗门阿希经典实验
3. 群体结构
地位(status) 地位(status)他人对于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进行的一种社会界 定。
个人驾驭他人的权力
个体对组织目标的贡 献能力
群体成员地位
个体的个人特征 地位和规范:地位高的群体成员中的地位等级是公平的。如果群体成员认 为存在不公平,会引起群体内的不均衡,带来修正行为。
群体转移(groupshift),它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在讨论可选择的方案、 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在某些 情况下,谨慎态度占上风,形成保守转移。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群体 容易向冒险转移。
群体决策技术
互动群体
在这种群体中,成员之间面对面进行接 触,并依赖于言语和非言语进行相互沟 通。
例:由6名成员组成的某个航班的乘务组。
2)非正式群体
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指定的联盟 关系,它们是员工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 而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例:三个来自不同部门的员工定期在一起 共进午餐。
A.命令型群体
由组织章程规定。它由直接向某个管理者 汇报工作的下属组成。
B.任务型群体
由组织确定,它指的是为了完成一项任 务而共同工作的群体。
群体(group)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
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
命令型群体(command group)
正式群体
群体
任务型群体(task group)
利益型群体(interest group)
非正式群体
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 group)
1)正式群体
由组织结构界定的、工作分配很明确的群 体。
1.群体成员不应该完成太多的工作; 2.群体成员也不应该完成太少的工作; 3.群体成员不应向任何主管汇报任何可能使自己同时陷入麻烦的事情; 4.群体成员不应保持社会距离,或者试图在行动上对其他成员发号施令。 这四项群体规范使群体保持了稳定的生产率。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个人要求发展的内在愿 望
相当于马斯洛的尊重需 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个人基本物质生 存条件的需要
相当于马斯洛的生理需 要和安全需要
维持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需要
相当于马斯洛的安全 需要和社交需要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
2.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观点
1 生存需要是先天具有的。而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发展需要则是通过后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
3.自我决定理论
行为
非自我决定
动机
去动机
外在动机
自我决定 内在动机
调节类型 无调节
外部调节 内摄调节 认同调节 整合调节
内在调节
因果感知轨迹 非个人的 相关调节过程 无意向
无评价
外部的 依从 外部奖惩
较外部的 自我控制 自我卷入
较内部的 个性化 意识评价
内部的 自我整合
内部的 兴趣 内在满足感
教授洛克和他的同事经历了近20年的时间,根据对8个国家、88个企业的4000多位工作者进行 调查研究后总结出来的。洛克在他的试验中发现大多数的激励因素都是通过目标来影响 工作动机的,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重视并设置合理的目标是激励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的 一种重要方法。
内容
目标设置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 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达到目标是一种强有力的 激励,是完成工作的最直接的动机,也是提高激励水平的重要过程。成长、成就和责 任感的需要都要通过目标的达成来满足。
• 波特尔和劳勒的综 合激励模式
• 迪尔的综合激励模式
6.激励的应用实践
• 激励的应用原则
• 激励的方法
一、认识“激励”
1.激励的概念 观点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

组织行为学群体行为的基本原理
即产生角色冲突 Eg:津巴多的监狱模拟实验
2 2 规范
8-12
规范–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行为标准;规定了他们在特定的 情境下应该或不应该做的事情
影响行为的有力手段 绩效规范 外表规范 社会安排规范 资源分配规范
2 2 规范:霍桑实验
8-13
1924—1932年间;由埃尔顿·梅奥Elton Mayo领导;在芝加哥的西方电气公司所 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研究
主要结论:
生产率的提高是因为被调查群体人员受到关注而不是因为环境 的改变
员工行为与情感紧密联系 群体的力量显著地影响个人的行为 群体的标准决定单个工人的产出 与群体标准 群体情感和安全感相比;金钱是决定产出的次要因

2 2 规范:从众行为
8-14
从众:群体能够对其成员施加巨大的压力;使他们改变自己 的态度和行为;以符合群体的标准
2 4 规模
8-21
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比大群体快–成员执行力更强 在解决复杂和困难问题方面;大群体比小群体做得更好 大群体有利于获取各种渠道的信息 小群体在利用这些信息从事生产方面
效果更好
2 4 社会惰性Social loafing
8-22
社会惰化:个体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 力的倾向 例如:拔河
由组织结构确定 工作分配明确 非正式群体
既没有正式的结构也并非由组织安排 为了满足社会交往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1 2 群体的四种类型
8-5
正式群体
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图 确定
任务型群体–为完成某项工 作而一同工作的个体组成
非正式群体
利益型群体–团结起来去 实现与每个个体都有切身 利益 共同关心的具体目标
参照群体: 在参照群体中;人们互相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将自己 定义为群体成员或者希望成为该群体的成员;并且感到群 体成员对自己意义重大 个体努力遵从这些群体的规范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管理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心理及其行为管理
群体任务
任务的特点和要求对群体心理有重要影响, 如任务复杂度、目标一致性等。
群体结构
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地位等,这些因素 会影响群体成员的互动和行为。
组织文化和环境
组织文化和环境对群体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 影响,包括价值观、规范和期望等。
02
群体行为管理
群体行为的定义
群体行为
指在特定环境下,由两个或以上的个体组合而成的,具有共同目标、相互依赖、互动协作的一种行为 模式。
群体结构
包括群体内部成员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职业经验等 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影响群体成员的认知、情感和行为 ,进而影响整个群体的行为表现。
群体压力
在特定情境下,群体成员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这种 压力可能促使成员采取符合群体期望的行为,或者对不符 合期望的行为进行自我调整。
群体行为的引导与控制
提高组织绩效的群体心理建设
建立共同价值观
营造积极的心理氛围
通过培训和引导,帮助组织成员树立共同 的价值观和目标,增强团队凝聚力。
鼓励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行为,消除消极情 绪和抱怨,营造健康的工作氛围。
强化团队沟通
培养领导力
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鼓励成员之间的交 流与合作,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传递。
提升各级领导者的心理资本和领导能力, 使其能够更好地引导和管理团队。
04
群体冲突与解决
群体冲突的定义与类型
总结词
群体冲突是指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因目标、价值观、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差异而产 生的对立状态。
详细描述
群体冲突可以分为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类。建设性冲突有助于促进群体 内部的创新和改进,而破坏性冲突则可能导致群体分裂、资源浪费和目标难以 实现。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 最优管理者:高权力需要,低归属需要。 22
成就激励理论的启示
• 高成就需要者喜欢独立负责,希望获得信息反 馈和中度风险的工作环境。独当一面可以被高 度激励,在经营自己的企业、管理组织一个独 立部门以及处理销售业务等方面颇有建树 。
• 对较大规模组织,高成就需要者不一定是优秀 管理者。大型组织的优秀管理者,也未必就是 高成就需要者。
27
第六节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 公平理论是由美国学者亚当斯( J.S.Adams) 于60年代提出的,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它是研 究报酬对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影响的理论。
• 基本观点:一个人做出成绩取得报酬以后,不 仅关心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报酬相对量。 进行比较确定自己所获报酬是否合理,比较结 果将直接影响今后工作的积极性。
• 主观评价和相互比较的方法来进行考察 个人对自己所得感觉 /对自己投入的感觉==个 人对他人所得感觉/ 个人对他人投入的感觉
28
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 横向比较:将获得“报偿”(包括金钱、工作 安排以及获得的赏识等)与“投入”(包括教 育、努力及耗用在职务上的时间等)的比值与 组织内其他人作社会比较。相等时认为公平。
• 通过培训可以激发员工的成就需要。管理者可 以直接选拔找到高成就需要者,可以通过培训 对自己原有的下属进行培养。
23
第五节 佛隆的期望理论
• 期望理论是佛隆(Victor H. Vroom)1964年在 他的《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的。其内容是:
–某一活动对某人的激发力量取决于他所能得到结果 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结果的期望概率。
• 纵向比较:把自己目前投入的努力与所获报偿 的比值,同自己过去投入的努力与所获报偿的 比值进行比较。相等时认为公平。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3-5章

0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3-5章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二、有效沟通
(一)含义:沟通的准确性、实时性和效率。 (二)有效沟通的特征 • 1.信息的准确性 • 2.信息的完整性 • 3.信息沟通的及时性
第二节 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二、有效沟通
(三)有效沟通的技能 • 1.改善沟通环境:包括组织整体状况、组织中人际关系的和谐程度、组织文化氛围和民主氛围、领导者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四、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方法
• 1.头脑风暴法;2.名义小组法;3.德尔菲法;4.电子会议法
(二)群体决策的优点
• 1.可以集思广益,信息和知识更全面; • 2.决策更加民主化,容易被组织接受。
(三)群体决策的弊端及防止措施 • 1.弊端:成员受到群体压力,不敢提出不同意见;领导有可能压制讨论;消耗时间太多;掩
第一节 群体概述
四、群体发展阶段
(一)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 1.形成阶段 • 2.震荡阶段 • 3.规范化阶段 • 4.执行阶段 • 5.中止阶段
(二)间断——平衡模型(鲍姆加特纳、琼斯提出) • 群体发展中第一次聚会很重要,能营造出群体氛围,也能确定群体的领导; • 随后进入均衡期,群体投入正常运作; • 然后变化突然发生,称之为群体发展阶段的中点; • 之后意识任务必须尽快完成,平衡状态打破,群体各项安排上出现革命性的变化。 • 适用于描述临时性工作任务群体的发展变化情况,不适用于长期的工作群体和非任务性的群体。
范俯首帖耳,这时群体规范压力起到来阻碍作用。 5.群体规范的作用 • (1)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 (2)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 (3)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 (4)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第二节 群体行为解释
二、群体结构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群体行为基础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与沟通有着密切关系的概念。 人与人在沟通交往的过程中互相作用,所建立 起的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就是人际关系。
(二)人际关系的作用
• 1.人际关系对组织氛围和组织凝聚力有显著 影响 • 2.人际关系影响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和心理幸 福感 • 3.人际关系影响组织的工作效率和组织目标 的实现
(二)群体的功能
由于群体是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的人群结 合体,因此,他的功能也是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完成组织任务,另一方面满足群体成员 的心理需求,制约成员的行为和沟通、激励员 工。
群体可以满足成员以下的心理需要:
获得安全感。 满足自尊的需要。 增强自信心。 增强力量感。 群体还可以成为进行有效信息沟通的窗口。 群体还能协调人际关系,促进成员间的相互激 励。 群体还有制约个体行为的功能。
3.高凝聚力群体的特征
① 成员之间信息沟通快,意见交流较为频繁, 互相了解较为深刻,民主气氛好,人际关系 和谐。 ② 群体成员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愿意参 加群体活动,不论是生产性活动还是其他有 关群体目标达成的活动,都会有很高的出勤 率。 ③ 群体成员对群体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义务 感,愿意承担更多的推动群体工作的责任, 关心群体,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
(一)群体的类型
2.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命令型群体是指有组织结构确定的并直接 向某个上级主管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的群体。 任务型群体是指由组织结构确定的为完成 特定工作任务在一起工作的人构成的群体。 3.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是指关系共同目标或特定事物 的人形成的群体。友谊型群体是指具有共同特 点、兴趣爱好的人所形成的群体。
2.群体凝聚力的作用
• 凝聚力与员工个人的成长。群体凝聚力对于个 凝聚力与员工个人的成长。 人的成长而言也是一件利弊互参的事情。从有 利于员工成长的一面来说,凝聚力强的群体使 人产生安全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让一得到他 人的帮助;从对员工成长不利的一面来说,从 凝聚力强的群体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依赖性较 强,独立性、进取意识、主动性和创造性都比 较差,而凝聚力差的群体成员成长更快一些。

组织行为学课件_第五章_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组织行为学课件_第五章_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

第五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学习目标第一节卢因的群体动力论第二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第三节奥尔德拂的”ERG”理论第四节麦克利兰的激励需要理论第五节拂隆的期望理论第六节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第七节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第八节波特和劳勤的综合激励理论传统观点与赫茨伯格观点的比较(一)双因素理论的局限统计样本缺乏普遍性调查问卷存在缺陷满意与生产率并没有必然联系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有时并不能完全区分开来作为领导者,要对下属进行有效的激励,首先必须了解他们各个层次的需要,哪个层次的需要在起作用,所起作用大小和重要程度如何等等,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以满足。

图7-4内容型激励理论中的四种理论对比二、强化理论对我们的启发1、要依照强化对象的不同需要次用不同的强化措施。

2、小步子前进,分阶段设立目标。

3、及时反馈。

本章小结补充阅读材料* * 学生应首先了解管理学中的激励的概念,然后对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强化型激励理论以及综合激励模式的各自特点和相互关联有个比较透彻的了解,清楚激励的一般原则。

第五章群体动力与激励理论一、群体动力论1、群体动力论的概念群体动力论是美国学家和行为学家库尔特.卢因所倡导的一种理论;1944年,卢因首先用“群体动力论学”这个术语来表示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社会秩序。

它所研究的群体指非正式组织。

群体动力论事实上涉及群体行为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节卢因的群体动力论2、群体动力论的主要内容:群体的三要素群体的力场观点群体的目标群体的结构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的参与者群体的规模群体规范和压力关于群体的凝聚力和士气二、对卢因的群体动力论的认识群体动力论的启示:1、正式组织中同样存在“力场”。

2、领导者不仅应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还要注重对员工个人素质的激发和培养。

3、群体环境除了包括物质环境外也包括精神环境。

第二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一、四种状态和两种因素赫兹伯格认为,传统的满意与不满意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

个性差异与管理对策
性格特征 开朗直率 沉默寡言 气质类型 多血型 粘液型 行为表现 坦白直爽、兴趣广泛、爱发牢骚、 不拘小节、言行有时易被人误解 管理对策 表扬为主,防微杜 渐
倔强刚毅 心胸狭窄
粗暴急躁 自卑心理 傲慢自负 疲疲沓沓
胆汁型 忧郁型
胆汁型 各类型 多血型 各类型
能吃苦、办事有始有终,但缺乏灵 经常鼓励,多教方 活性,与领导意见不一致时不冷静, 法 容易产生抗拒情绪,求胜心切



气质差异管理:
1、正确认识人的气质类型 2、根据员工气质类型合理安排工作和选 拔人才 3、根据气质特征合理搭配群体成员 4、根据气质特征对员工进行教育和培训
五.性格


性格的概念: 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行为方式中比较稳 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性格和气质: 1、区别:先天与后天、可塑性 2、联系:气质影响性格形成,性格一定程 度上可以掩盖或改变气质。



二.态度



态度的概念: 个体对某一种现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 倾向。 态度的结构: 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意向成分 态度的特征: 对象性/内隐性/后天性和社会性/相对稳 定性



态度的功能: 适应、自我防御、价值表现、认识或理 解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态度影响行为:分离或一致 2、行为对态度的影响 影响态度和行为关系的因素: 态度结构方面的因素/行为反应方面的因 素/态度自身的因素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1、组织行为 可分为微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两大类。 (1)微观行为:个体行为、人际行为、群体行为、 群际行为。 (2)宏观行为: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组织学习。 2、研究对象 个体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和行为、领导心理和 行为、组织心理和行为、组织环境和组织文化。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

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辟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为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答:明茨伯格的企业管理者的角色理论表明,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1)人际角色.人际角色直接产生自管理者的正式权力基础,管理者在处理与组织成员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时,他们就在扮演人际角色。

管理者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分别是代表个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2)信息角色。

管理者要负责确保和其一起工作的人具有足够的信息,从而能够顺利完成工作.管理者既是所在单位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组织内其他工作小组的信息传递渠道 . 整个组织的人依赖于管理结构和管理者获取或者传递必要的信息,以便完成工作.管理者所扮演的信息角色分别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

(3)决策角色。

5.00152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5.00152组织行为学-第五章

五章:团
| 教师:黄佳宁 | 邮箱:29665355@

知识点 回顾
0 1 沟通的功能 0 2 正式沟通的分类 0 3 非正式沟通的分类 0 4 有效沟通 0 5 网络时代的沟通特征 0 6 语言差异
本章节 重难点
0 1 团队的概念和特征 0 2 团队的发展阶段 0 3 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 0 4 虚拟团队特征和作用
B.成员之间的平等与互倍
C.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
D.高素质的成员
2..简述团队的特征。
第二节:团队建设与管理
第二节 团队建设与管理
一、团队建设的发展阶段 选择题 (一)组建期 特点: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团队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
当团队成员开始把自己看作是团队的一员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在这个阶段,开 始形成团队的内部结构框架,团队的内部结构框架主要包括团队的任务、目标、角 色、规模、领导、规范等。
选择题
1.每个团队的建立都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规范期和 A.激荡期 8.信任期 c.磨合期 D.衰亡期
2.团队建立和工作的心理机制,首先是使成员 A.“属于”这个团队 B.“分享”这个团队 C.“表现”这个团队 D.“参与”这个团队
3.虚拟团队的组织边界特征是 A.狭窄型 B.宽泛型 C.有限边界型 D.无边界型
第一节 团队概述
二、团队的特征
选择题
多选题
简答题
(一)价值观共识化 共同的目标与价值观是团队之魂,是一个群体之所以成为一个团队的首要条件。 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可以使团队成员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容易形成有效的合力。
第一节 团队概述
二、团队的特征 (二)团队工作的主旨是委托和授权 从根本上来说,团队工作就是要把责任授予团队,使团队在从事自己的工作时,

第五章群体行为与组织管理组织行为学浙大况志华

第五章群体行为与组织管理组织行为学浙大况志华

环式网络
环式网络相当于链式网络的封闭控制结 构。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全渠道式沟通网络
全渠道式沟通网络表示每个人与其他四 个人可以自由地沟通,并无中心人物。 显然,这是一种民主氛围很浓的沟通网 络。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小组成员
轮式沟通网络
轮式沟通网络是有信息汇集点与传播中 心的控制型网络,表示一个管理者与四 个下级沟通,而下级之间则不存在相互 沟通。
工作时间
实验小结
沙赫特的实验说明,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 关系受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一致性的影响。
因此,组织或群体的领导者在增进群体凝聚力 的同时,必须加强成员的思想教育与引导,克 服群体中的消极因素,使群体目标与组织目标 协调统一,做到这一点是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 基本保证。
四、群体士气与生产率
–群体凝聚力还可以理解为群体对其成员的 吸引力和向心力。
–概 括 起 来 说 , 群 体 凝 聚 力 实 质 是 指 群 体 对 其成员的吸引力程度。
2、高凝聚力群体的特点
一是成员之间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和谐、稳固;
二是群体成员乐于加入到群体中来,积极参加 群体组织的各种活动,群体每个成员都具有较 强的向心力;
K
D
C
J
A
E H
M IB
FG
五、人际沟通的障碍与疏导
(一)人际沟通的障碍 1、信息传递过程的噪声干扰 这里所说的噪声指的是信息传递过程中
的各种客观干扰因素。这些因素主要包 括沟通过程的特定情境,组织结构及相 应的沟通网络,沟通的信息量等。
2、沟通主体的过滤作用
信息的发出者对信息的输出和信息接收 者对信息的接收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 信息进行选择和过滤。

(组织行为学)专题5群体行为及其管理-严鸣

(组织行为学)专题5群体行为及其管理-严鸣

群体决策
决策(Decision-making)是从多个方案中选择 其中一个方案的过程。
企业中的群体决策是指对企业中的重大问题, 在领导主持下通过集体充分讨论而做出合理 决定的过程。
群体决策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差异比较
决策方 式
速度
个人决策

群体决策

准确 性 创造 性
效率
较差
较高,适用于工作结构不明
皮尔尼克(S.Pilnick)的规范分析方法
明确规范内容。了解群体已形成的规范模式,特别要了解起消极作用 的规范、习惯,听取改革意见,如分别负责任而非联合负责任,彼此 攻击而非互相支持等负面行为。
制定规范刨面图。进行影响企业经营的规范分类,如图、表。每类定 出理想的给分点,这种理想的给分点与实际评分的差距,称为规范差 距。
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原则: 寻求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目标的协调一致 利用非正式群体加强沟通,提高满意度 利用其沟通特点,进行决策 提高对群体成员价值的承认,促进个人发展 对舆论的扩散和疏导作用 通过非正式群体的中心人物,纠正其成员的行为
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
上梁山 留学生会 志愿者组织 党派 上学 名流俱乐部
需要、价值观的冲突
群体内行为
角色问题的解决原则
明确角色行为 对角色进行选择 使实际行为与角色行为或期望相一致 增强对角色的适应能力
群体内行为
角色 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所预期的
一系列行为模式 角色相关概念
1、角色认同 2、角色知觉 3、角色期待 4、心理契约 5、群体内的角色
安全需要 情感需要 尊重和认同需要 权力需要 实现目标需要 地位需要
群体发展的五个阶段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探讨个体、群体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第二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核心是激励及核心创造力的问题,即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问题。

涉及到个体的需要、动机、态度等;同时还涉及到人的认识差异、能力差异、个性差异等。

群体心理核心是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的测评、人际关系的条件、人际关系的障碍与改善等。

还涉及工作团队与团队精神、团体凝聚力、团体士气、团体信息交流与意见沟通、团体的决策、团体的竞争与合作、团体意识等。

领导心理领导的素质、结构、功能与影响力;领导者的选择、考核、培训;领导体制的演变等。

组织心理组织理论及其变革;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的内容、特点及管理原则;组织改革的心理分析(比如改革的目的、过程、动力、阻力及其克服);组织发展与组织效能(组织气氛、形象、文化建设)等。

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激励问题3.领导科学问题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除了实验室实验或现场实验等传统方法外,还有经验总结法、观察法、测验法、研究者与实践者相互参与的准实验方法、案例比较法、现场研究法等。

观察法:也叫自然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任何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观察者以感觉器官(眼、耳等)为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的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并通过对外在行为的分析推测人们的心理状态。

优点:目标明确、简单易行、真实有效缺点:难以深入、无法进行统计分析实验法: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通过有效因素的变化来分析发现被试者的行为变化,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优点:严格控制条件缺点:推广性差谈话法: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调查。

优点:简便易行,双向沟通,加强感情交流,增加相互了解。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

群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

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学教学教案课件第一章:群体行为简介1.1 群体与个体差异解释群体的概念探讨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强调群体行为的重要性1.2 群体行为的特点描述群体行为的主要特点分析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探讨群体行为的优势与劣势1.3 群体行为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群体行为分析不同类型群体行为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类型群体行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1.4 群体行为的挑战与机遇探讨群体行为所面临的挑战分析群体行为带来的机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群体行为中的挑战与抓住机遇1.5 群体行为的研究方法介绍群体行为研究的主要方法分析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research method 来研究群体行为第二章:群体结构与过程2.1 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探讨群体结构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群体结构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群体结构对群体行为的影响2.2 群体结构的特点与类型介绍群体结构的特点与类型分析不同群体结构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根据群体结构来优化群体行为2.3 群体过程的重要性强调群体过程在群体行为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群体过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有效的群体过程2.4 群体沟通与决策介绍群体沟通与决策的要素与过程分析不同沟通与决策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提高群体沟通与决策的效果2.5 群体冲突与管理探讨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群体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冲突第三章:群体动力学3.1 群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解释群体动力学的概念探讨群体动力学的主要要素强调群体动力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3.2 群体内部动态分析群体内部动态的特点与影响因素探讨群体内部动态对群体行为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优化群体内部动态3.3 群体成员的角色与地位介绍群体成员的角色与地位的分类与特点分析不同角色与地位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适应不同的群体角色与地位3.4 群体规范与凝聚力解释群体规范的概念与作用探讨群体凝聚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增强群体规范与凝聚力3.5 领导力与群体动力学分析领导力对群体动力学的影响探讨不同领导风格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领导力来优化群体动力学第四章: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4.1 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探讨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群体行为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提高组织绩效4.2 群体多样性与组织绩效强调群体多样性对组织绩效的重要性分析不同多样性维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利用群体多样性来提高组织绩效4.3 群体冲突与组织绩效探讨群体冲突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冲突来提高组织绩效4.4 团队建设与组织绩效介绍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与方法分析团队建设对组织绩效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团队建设来提高组织绩效4.5 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解释组织文化的概念与特点探讨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塑造积极的组织文化来优化群体行为与提高组织绩效第五章:案例研究5.1 群体行为案例研究的重要性强调案例研究在理解群体行为方面的作用分析不同案例研究方法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case study 来深入理解群体行为5.2 群体行为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群体行为案例探讨案例中的关键问题与挑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案例中吸取经验与教训5.3 群体行为案例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强调通过案例讨论来提高对群体行为第六章:群体行为与个体心理6.1 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心理因素探讨群体行为中个体心理因素的作用分析个体心理因素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个体心理因素在群体行为中的重要性6.2 群体行为中的社会影响解释社会影响的概念与类型探讨社会影响对群体行为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社会影响以优化群体行为6.3 群体行为中的从众与服从分析从众与服从的概念与特点探讨从众与服从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应对从众与服从的压力6.4 群体行为中的自我效能与动机解释自我效能与动机的概念与作用探讨自我效能与动机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提高自我效能与动机以优化群体行为6.5 群体行为中的情绪与情感探讨情绪与情感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分析不同情绪与情感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管理情绪与情感以优化群体行为第七章: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7.1 组织变革中的群体行为探讨组织变革中群体行为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不同组织变革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行为以应对组织变革7.2 组织变革中的领导力与沟通强调领导力与沟通在组织变革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领导风格与沟通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领导力与沟通来优化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7.3 组织变革中的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解释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的概念与作用探讨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文化适应与变革管理7.4 组织变革中的冲突与管理探讨组织变革中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变革中的冲突7.5 组织变革中的培训与发展介绍培训与发展在组织变革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培训与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培训与发展来优化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第八章: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8.1 群体行为与创新的关系探讨群体行为与创新之间的联系分析不同群体行为对创新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促进创新8.2 群体行为中的创意与扩散解释创意与扩散的概念与过程探讨创意与扩散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激发与传播创意8.3 群体行为中的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强调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的重要性分析不同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知识共享与创新激励来优化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8.4 群体行为中的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探讨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团队合作与跨部门协作8.5 群体行为中的创新文化与组织氛围解释创新文化与环境的概念与作用探讨创新文化与环境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塑造有利于创新的组织文化与氛围第九章: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9.1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群体行为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中群体行为的特点与挑战分析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9.2 招聘与选拔中的群体行为介绍招聘与选拔的概念与过程分析招聘与选拔中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招聘与选拔来优化群体行为9.3 培训与发展中的群体行为强调培训与发展对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分析不同培训与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培训与发展来优化群体行为9.4 绩效管理中的群体行为解释绩效管理的概念与过程探讨绩效管理中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绩效管理来优化群体行为9.5 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中的群体行为探讨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员工关系与福利制度来优化群体行为第十章第十章:群体行为与决策制定10.1 群体决策的重要性强调群体决策在组织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群体决策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群体决策过程10.2 群体决策的过程与步骤介绍群体决策的基本过程与步骤分析不同决策过程中的群体行为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群体决策10.3 群体决策中的心理偏差探讨群体决策中常见的心理偏差分析心理偏差对群体决策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识别与避免心理偏差10.4 群体决策中的冲突与管理探讨群体决策中的冲突起因与影响分析不同冲突管理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群体决策中的冲突10.5 群体决策的评估与改进解释群体决策评估的概念与方法探讨评估群体决策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评估与改进来优化群体决策第十一章:群体行为与领导力11.1 领导力与群体行为的关系探讨领导力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领导风格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领导力在优化群体行为中的作用11.2 变革型领导与群体行为介绍变革型领导的概念与特点分析变革型领导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变革型领导来优化群体行为11.3 领导力中的沟通与激励强调沟通与激励在领导力中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沟通与激励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沟通与激励来优化群体行为11.4 领导力中的道德与信任探讨领导力中的道德与信任的重要性分析道德与信任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建立与维护道德信任11.5 领导力发展与管理介绍领导力发展的概念与方法分析不同领导力发展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进行有效的领导力发展与管理第十二章:群体行为与冲突解决12.1 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探讨群体冲突的起因与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冲突类型与冲突解决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预防与解决群体冲突12.2 冲突解决的理论与模型介绍冲突解决的理论与模型分析不同冲突解决模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冲突解决模型来优化群体行为12.3 协商与调解在冲突解决中的应用强调协商与调解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分析不同协商与调解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协商与调解来解决群体冲突12.4 第三方介入与冲突解决探讨第三方介入在冲突解决中的作用分析不同第三方介入方式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第三方介入来解决群体冲突12.5 冲突解决的组织文化与氛围解释组织文化与氛围对冲突解决的影响探讨如何塑造有利于冲突解决的organization culture 与氛围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组织文化与氛围来解决群体冲突第十三章:群体行为与团队建设13.1 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与目标强调团队建设在组织中的作用与重要性分析不同团队建设的目标与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如何优化团队建设来优化群体行为13.2 团队建设的理论与模型介绍团队建设的理论与模型分析不同团队建设模型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团队建设模型来优化群体行为13.3 团队沟通与协作强调团队沟通与协作的重要性分析不同沟通与协作策略的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优化团队沟通与协作来优化群体行为13.4 团队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探讨团队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的作用分析不同领导风格与团队动力学特点与应用场景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领导力与团队动力学来优化群体行为13.5 团队评估与发展解释团队评估的概念与方法探讨评估团队的效果与影响因素引导学生了解如何通过评估与发展来优化团队建设与群体行为第十四章:群体行为与组织文化14.1 组织文化与群体行为的关系强调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分析不同组织文化的特点与应用场景-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群体结构、过程和动力学3. 群体行为与组织绩效的关系4. 群体行为中的个体心理因素5. 群体行为与组织变革6. 群体行为与创新管理7. 群体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8. 群体行为与决策制定9. 群体行为与领导力10. 群体行为与冲突解决11. 群体行为与团队建设12. 群体行为与组织文化难点:1. 群体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2. 群体内部动态和群体规范与凝聚力的培养3. 领导力、沟通与决策在群体行为中的作用4. 群体行为中的心理偏差和冲突管理5. 团队建设和团队动力学的优化策略6. 组织文化对群体行为的影响和塑造本文旨在帮助读者了解群体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以及如何通过优化群体行为来提高组织绩效。

2016《组织行为学》课后案例分析提示【精选资料】

2016《组织行为学》课后案例分析提示【精选资料】

课后案例分析提示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案例分析:2010年5月富士康跳楼事件1. 就富士康跳楼事件进行头脑风暴,讨论导致富士康跳楼事件的背后原因有哪些?分析提示:1)讨论形式:先由同学课后查阅资料,然后进行讨论;2)富士康跳楼事件的背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看,可以从工作与生活的冲突、多元化背景下员工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满足、组织边界模糊化导致组织需要与员工需要的不平衡问题以及组织的道德难题等视角进行分析。

2. 富士康跳楼事件中,个体、群体、组织的行为有哪些特点?请用组织行为学的一般模型进行分析。

分析提示:组织行为学的一般模型揭示个体、群体或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自变量)及其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这一模型的大致原理,分析富士康跳楼事件中个体、群体、组织的特点(自变量)与“跳楼”行为(因变量)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3. 富士康跳楼事件是个别现象吗?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无论是国家还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为什么当年霍桑试验预示的问题在今天的企业中仍然存在?分析提示:霍桑试验有四条基本结论:1)职工是“社会人”,企业应注意从社会心理角度调动职工的积极性;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管理者应当给予足够重视;3)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员工积极性的提高又主要取决于员工的态度以及企业内部的人际关系;4)新型的企业领导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即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中国今天部分企业之所以没有重视霍桑试验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已发现的问题,与经济发展阶段、企业管理理念、“人”的工具性价值与主体性价值选择等因素有关。

4. 富士康跳楼事件给组织行为学提出了什么样的新问题?我们该如何用科学的理论进行解释,并提出相关建议。

分析提示:如企业内部的组织生态环境建设,如何更好地平衡组织的绩效目标与员工的幸福等内在冲突。

可以用积极组织行为学与组织生态学等理论进行分析。

组织行为学 重点(2)

组织行为学 重点(2)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导论组织行为学定义: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研究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

研究组织环境中人的心理、行为表现及其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个体心理和行为知觉定义: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具备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1,整体性的四个规律:连续性规律:将对象看成是有连续性的事物的倾向。

组成字母X的形状。

接近性规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部分易被作为整体来感知。

看成一个三点和一个四点。

封闭性规律:视野中的封闭的曲线容易组成图形。

一个三角形没有完成封闭。

相似性规律:视野中相似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一排空心圆和一排实心圆,竖着看更加舒服。

2,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是指知觉者在知觉外部世界的过程中会有选择性地挑选知觉对象,也称为只觉得相对性,即知觉对象和知觉背景是相对的。

3,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4,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发生变化。

错觉的定义:错觉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的知觉,产生错觉的原因主要有知觉者生理和心里的状况以及知觉对象和背景的特点。

人际知觉的常见偏差:首因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是指知觉者最初得到的信息,对于知觉的形成具有强烈影响。

晕轮效应:指对一个人形成的整体印象或评价,受到个体某一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力,外貌)而普遍偏高或偏低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的是在社会交往环境中,时间上离知觉最近的,也就是最近的信息,容易给人留下深刻而强烈的印象,对认知和评价有着较大的影响。

定型效应:刻板效应,指对某人进行知觉时,可能会依据一些明显得特征,对某人进行归类(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国籍、职业、所属组织、所属宗教)根据这群人已有的固定形象作为判断某人的依据。

投射:指由于自己具有某种特性,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体要素
相互 作用
群体规范
活动 感情
群体类型
1、按照群体规模分类
大型群体、小型群体
2、按照群体组织属性分类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3、按照群体要实现的目标分类
命令型群体、任务型群体、
利益型群体、友谊型群体
群体功能
把个体力量汇合成新的力量 完成组织所赋予的任务 满足群体成员的需要
第二节 群体发展阶段
间断——平衡模型

工 作 绩 效
低 A
阶段一
阶段二
B
第三节 群体行为特征
群体行为模型
群体任务 群体成员 资源 作用于群体的 外部环境 群体运行过程 群体结构 绩效与满意

群体的外部环境
• • • • • • • • 组织战略 权力结构 正式规范 组织资源 人员甄选过程 绩效评估与奖酬体系 组织文化 物理工作环境
分别寄发问卷 专家匿名作答后寄回 归纳意见反馈结果
(3)名义群体法(nominal group technique) 名义群体法的特点是决策时融合书面的 形式,从而使个体在群体决策表决中减少他 人的影响,保证个体决策的独立性。
(4)电子会议法 (electronic meetings)
是名义群体法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
从众行为的研究来自心理学家阿希 20世纪50年代所作 的实验。他将几组大学生作为被试者,让他们对图3-1所示几 条线的长短进行比较,判断图右边的A,B,C三条线中哪一条与 左边的 X 线是同样长度。试验组每组成员 7~9 人 , 其中只有 一名是真正的被试者 ,其他几个都是实验人员事先串通的合 作者。
群体决策的优点 ? 更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 增加观点的多样性 ? 提高了决策的可接受性 群体决策的缺点 ? 浪费时间 ? 从众压力 ? 少数人控制 ? 责任不清
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
群 体 思 维 (groupthink) 指 由 于 群体压力所导致的思 考能力、事实检测和 道德判断的退化。 影响因素: 群体凝聚力
– 我觉得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 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成是 畜生,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 们做坏事;
• 个体非常容易进入一种新角色,如果有相应的 外部条件保障。
• 3、群体规范
• 什么是规范:从狭义的角度讲,规范就是群
体成员共同接受的,群体及其成员的行为准则; 广义地讲,规范就是群体对成员所预计和期望 的行为。
•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群体成员在一 起的时间、群体成员之间的物理距离、群体规 模、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外部威胁、以前的 成功经验、奖惩体制、领导方式等。 • 凝聚力的作用: 满意感
沟通
生产率
群体意识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绩效的关系
强凝聚力+积极诱导
弱凝聚力+积极诱导
生 产 率
对照组 弱凝聚力+消极诱导
的一种方法。
激发创造性的群体决策技术
(1)脑力激荡法(brainstorming)
它是为克服群体压 力抑制不同意见而设计 的,旨在营造一种鼓励 大家畅所欲言的氛围, 不论有人提出看来多么 可笑的意见,在没有逐 一讨论之前,不得批评 或嘲笑。
(2)德尔斐法 (Delphi technique) 选择各个方面的专家
• 德国心理学家瑞格尔曼的拉绳实验:
3人群体产生的拉力是1个人拉力的2.5倍, 8人群体产生的拉力还不到1个人拉力的4倍。
• 是什么原因导致“社会惰化”效应?
群体规模对群体的可能影响
衡量标准 2-7人 对领导的要求 低 群体规模 8-12人 中等 13-16人 高
领导与成员的区别
领导的指挥作用 成员对领导指挥的容忍
1、五阶段模型 •1 形成 • 2 震荡 • 3 规范化
•4 执行任务
•5 中止
2.间断—平衡模型
(1)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以惯性运行;
(3)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群体发生一次转变, 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4)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以惯性进行; (5)群体召开最后一次会议,活动速度明显加快。
群体任务 群体成员 资源 作用于群体的 外部环境 群体运行过程 群体结构 绩效与满意


群体结构 领导 角色 规范 地位 群体规模 群体构成
1、领导 正式领导人 非正式领导人
2、角色 角色是指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 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 为模式。 角色表现:自我中心角色、任务导 向角色和关系导向角色。
强凝聚力+消极诱导
0
工作时间
3、群体互动对个人行为的影响 ①社会协同效应,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 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单一物质作用的总和; ②社会促进效应,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 高或降低的倾向; ③社会致弱效应,工作压力可能妨碍成员能力 的发挥,降低活动效率;
④社会标准化倾向,指群体成员的行为在群体 规范的影响和制约下,差异缩小,而趋向于相 同的意见、看法以及行为倾向。
2、凝聚力
所谓凝聚力就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意留 在群体中的愿望及愿意为群体承担责任和义务的强烈 愿望。 高凝聚力的群体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成员之间 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人际关系和谐;二是群体成员 乐于加入到群体中来,积极参加群体组织的各种活动, 群体对每个成员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三是成员对群 体拥有责任意识,自觉维护群体的利益和荣誉;四是 群体成员具有较强的归属感、尊严感和自豪感。
群体运行过程
•群体压力与从众行为 •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互动 •群体决策
1、从 众 从众是指个人在群体中,由于规范的存在以及要求 遵守规范的压力,使个体改变态度和行为,与群体其 它的成员保持一致。 从众行为的表现形式各异,主要有两类: • 屈从是指由于确实存在的或想象中的某种群体的压力, 迫使个人改变成或继续保持与群体所希望的行为一致。 • 个人接受,这种从众是以个人对群体规范的接受为基 础的,在个人接受式从众的情况下,个人的行为、态 度或信仰,是与群体的规范和愿望相一致的。个人会 自觉自愿地遵守群体的规范。
第三节 群体行为特征
群体行为模型
群体任务 群体成员 资源 作用于群体的 外部环境 群体运行过程 群体结构 绩效与满意

群体成员的资源
• 能力与个性特征
– 人际技能
• 冲突解决 • 团队任务解决 • 沟通
– 个性特征
• • • • 善于社交 主动精神 开放性 灵活性
第三节 群体行为特征
群体行为模型
斑羚飞渡
狩猎队分成好几个小组,在猎狗的帮助下,把七八十只斑羚逼 到戛洛山的伤心崖上。 伤心崖是戛洛山上的一座山峰,像被一把利 斧从中间剖开,从山底下的流少河抬头往上看,宛如一线天,其实 隔河对峙的两座山峰相距约6米左右,两座山都是笔直的绝壁,斑羚 虽有肌腱发达的4条长腿,极善跳跃,是食草类动物中的跳远冠军, 但在同一水平线上,键壮的公斑羚最多只能跳出5米远的成绩,母斑 羚,小斑羚和老斑羚只能跳4米左右。 开始,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 蹿跳。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一声吼叫, 随着镰刀头羊 的那声吼叫,整个斑羚群迅速分成两拨,老年斑羚为一拨,年轻斑 羚为一拨。接着一老一少结对起跳,一先一后,在半空中,年轻的 踏在年老的身上,就像踏在一块跳板上,跨越到了对岸,而年老的 则坠入万丈深渊。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 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 在面临种群灭绝的关键时刻,斑羚竟然能想出牺牲一半挽救一半 的办法来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可见他们的集体凝聚力和奉献精神。
群体领导者行为
与外部人员的隔离
群体转移 (groupshift)是指在 群体中进行决策时, 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 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 保守,向某一个极端 偏斜,从而背离最佳 决策。
原因:
风险分摊 领袖影响 文化放大
群体决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术
1.脑力激荡法(头脑风暴法 ) 2.德尔斐法 3.名义群体法
4.电子会议法
人数
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缺勤率与离职率的关系
•群体规模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
群体的规模与工作满意度呈负相关。

群体规模与缺勤率的关系
国外对蓝领工人的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缺勤 率呈正相关,但在白领管理人员的研究中没有发现 二者之间的关系。

群体规模与离职率的关系
国外研究表明,群体规模与离职率呈正比。
6、群体构成
经 济 与 管 理 学 院
组 织 行 为 学
第三篇
组织的重要 组成部分
群体行为
群体
第五章 群体行为
第一节 群体及其功能
群体与人群 定义
群体是为了实现 某个特定的目标,两
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
用、相互依赖的个体
的组合。
群体特征
•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 • 稳定的结构 • 共同的目标 • 成员意识到彼此同属一群
• 规范的类型:⑴群体绩效方面的规范有关;
⑵群体成员的形象方面的规范;⑶非正式的社 交约定;⑷资源的分配有关规范。
• 群体规范的形成:①群体领导或某个有影响
力的人物所做的明确规定;②群体历史上的关 键事件;③私人交往;④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 为。
• 群体规范的功能: ① 群体支柱的功能;②
评价准则的功能; ③对群体成员的约束功能; ④行为矫正功能。
4、群体决策
组织、群体 解决问题的
有效方法。
决策与解决问题 决策是为解决问题,是管理的第一要义。 解决问题质量=决策本身质量+贯彻执行决策质量
理性决策:寻求最优化方案
理性决策六环节 1 情况分析 3 搜寻备选方案 5 制定决策 2 目标设置 4 评价备选方案 6 决策复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