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测量与评价(1)PPT课件
合集下载
《教学测量与评价》PPT课件
• 二、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分类 • 根据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 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常规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 • 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 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 三、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功能 • 1、为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 • 2、是学校前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
式; • 3、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4、是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和技术
• 对于认知和技能领域的学业成就,最常用的教学评价 手段是标准化成就测验和教师自编测验。
• 对于情感以及道德行为表现,常采用非测验性的评价 手段。如案卷分析、观察、问卷量表以及谈话。
• 一、标准化成就测验
•
1.客观题
•
(1)选择题
•
(2)是非题
•
(
2.主观题
•
(1)论文题
•
(2)问题解决题
• 三、非测验的评价技术 • 案卷分析 • 观察
1.行为检查单 2.轶事记录 3.等级评价量表 • 情感评价
• 四、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 • (一)评分 • (二)合格与不合格 • (三)其他报告方式
第十四章 教学测量与评价
第一节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
• 一、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 教学评价是指有系统地手机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 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其目的是对课程、 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 – 包括:确定评估目标 • 搜集有关资料 • 描述并分析资料 • 形成价值判断 • 做出决定 – 教学评价与测量及测验的关系 • 测验和测量是对学习结果的客观描述,教学评价是 对客观结果的主观判断和解释。主观判断和解释以客 观描述为基础,测验和测量的结果,通过教学评价赋 予意义。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件(第一章-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发展)
数。
思考题 教育测量属于哪一种水平的测量,为什么?
2020/12/18
11
答:
(1)教育测量属于顺序测量的水平。 (2)① 从所使用的参照点来说,教育测量领域的参照点均为相对参照点; ② 从所使用的单位来说,教育测量的单位远没有其他测量的单位成熟和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 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2020/12/18
教育测量的定义与特点
教育测量的定义 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
过程。 教育测量的特点
(1)本书的观点: ① 间接性和推断性;
② 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③ 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2)其他的观点:
有人概括为:① 间接性; ② 相对性。(金瑜) 有人概括为:① 间接性; ② 相对性; ③ 客观性。(郑日昌) 有人概括为:① 间接性; ② 不确定性; ③ 明确的目的性。(朱德全、宋乃庆)
测量、等距测量、比率测量。这四种不同水平的测量产生了相应的四种类型的量表。
称名量表和顺序量表
称名量表(命名量表或名称量表或类别量表) 称名量表是最低水平的测量量表,它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在这种
情况下,数字只是事物的符号,而没有任何数量的意义。 适合于对称名量表进行统计分析的统计方法有百分比、次数、众数和χ2 检验。
量表及其种类
量表的概念 量表(量尺)是指确定了测量单位和参照点并具有取值系统的测量工具。
量表的类型 由于事物的属性(特征)不同,以及所制定的规则不同,致使用数的属性来描述事物属性(特
征)所达到的程度不同,这就产生了不同测量水平的问题。 史蒂文斯根据对测量结果数量化描述的不同水平,将测量分成四种不同水平:称名测量、顺序
思考题 教育测量属于哪一种水平的测量,为什么?
2020/12/18
11
答:
(1)教育测量属于顺序测量的水平。 (2)① 从所使用的参照点来说,教育测量领域的参照点均为相对参照点; ② 从所使用的单位来说,教育测量的单位远没有其他测量的单位成熟和完善,既无统一的单位, 也不符合等距的要求。
2020/12/18
教育测量的定义与特点
教育测量的定义 教育测量,就是针对学校教育影响下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侧重从量的规定性上予以确定和描述的
过程。 教育测量的特点
(1)本书的观点: ① 间接性和推断性;
② 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免性; ③ 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2)其他的观点:
有人概括为:① 间接性; ② 相对性。(金瑜) 有人概括为:① 间接性; ② 相对性; ③ 客观性。(郑日昌) 有人概括为:① 间接性; ② 不确定性; ③ 明确的目的性。(朱德全、宋乃庆)
测量、等距测量、比率测量。这四种不同水平的测量产生了相应的四种类型的量表。
称名量表和顺序量表
称名量表(命名量表或名称量表或类别量表) 称名量表是最低水平的测量量表,它只是用数字代表事物或用数字对事物进行分类。在这种
情况下,数字只是事物的符号,而没有任何数量的意义。 适合于对称名量表进行统计分析的统计方法有百分比、次数、众数和χ2 检验。
量表及其种类
量表的概念 量表(量尺)是指确定了测量单位和参照点并具有取值系统的测量工具。
量表的类型 由于事物的属性(特征)不同,以及所制定的规则不同,致使用数的属性来描述事物属性(特
征)所达到的程度不同,这就产生了不同测量水平的问题。 史蒂文斯根据对测量结果数量化描述的不同水平,将测量分成四种不同水平:称名测量、顺序
第一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ppt课件
.
结论:
教育测量的度量单位是相对的,使得教育测量具有 不等距性和不稳定性。
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好坏、智力高低和能力大小等, 都是就其在所在团体的整个分数序列、行为序列中 的地位来说的,其测量的分数单位,并非绝对的。
为了使教育测量的分数具有可靠性、可比性,必须 根据标准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编制测验量表,制定 科学的评分标准和方法,并将测量所得的原始分数 转换为可以直接比较的量表分数(百分等级分数、 标准分数、T分数等)。
测量: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识;评价:认识 活动,人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综合反 映
.
教育测量与教育统计
教育测量与统计是教育评价获取教育事实材料的一 种定量手段。
教育测量
测量
教育评价
.
一、测量的含义与要素
(一)测量的含义
史蒂文斯:从广义而言,测量系根据 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
测量这一定义包含了三方面的特性:
1、法则——给事物的属性分派数字的依据 2、事物——测量的对象或目标 3、数字——描述事物属性的符号
.
一、测量的含义与要素
(一)测量的含义 测量即:
教育测量与评价
主讲教师:周荣秀 联系邮箱:zhrx503@
.
绪论 学习意义 教学目标 内容组织 参考书目 考核方式
.
一、课程学习的意义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也是诸 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 ——格兰朗德
“评价是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 为了改进。” ——斯塔费尔比姆
.
四、学习与考核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外集体讨论学习。 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学以致用,要求积
极参与讨论,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计分办法:平时作业、考察占30%,期末
结论:
教育测量的度量单位是相对的,使得教育测量具有 不等距性和不稳定性。
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好坏、智力高低和能力大小等, 都是就其在所在团体的整个分数序列、行为序列中 的地位来说的,其测量的分数单位,并非绝对的。
为了使教育测量的分数具有可靠性、可比性,必须 根据标准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编制测验量表,制定 科学的评分标准和方法,并将测量所得的原始分数 转换为可以直接比较的量表分数(百分等级分数、 标准分数、T分数等)。
测量: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识;评价:认识 活动,人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综合反 映
.
教育测量与教育统计
教育测量与统计是教育评价获取教育事实材料的一 种定量手段。
教育测量
测量
教育评价
.
一、测量的含义与要素
(一)测量的含义
史蒂文斯:从广义而言,测量系根据 法则给事物分派数字。
测量这一定义包含了三方面的特性:
1、法则——给事物的属性分派数字的依据 2、事物——测量的对象或目标 3、数字——描述事物属性的符号
.
一、测量的含义与要素
(一)测量的含义 测量即:
教育测量与评价
主讲教师:周荣秀 联系邮箱:zhrx503@
.
绪论 学习意义 教学目标 内容组织 参考书目 考核方式
.
一、课程学习的意义
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也是诸 多教育决策的重要依据。
“评价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 ——格兰朗德
“评价是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 为了改进。” ——斯塔费尔比姆
.
四、学习与考核方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外集体讨论学习。 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学以致用,要求积
极参与讨论,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 计分办法:平时作业、考察占30%,期末
《教学测量与评价》PPT课件
h
8
二、教育评价
1.评价(evaluation):衡量、判断人物或事 物的价值。
2.教育评价: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和分析信息, 对教育活动满足预期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以达 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美国教育学家泰勒R.W.Tyler ,
1930年)
h
9
(1)对教育评价含义的理解:
a.教育评价的本质在于“价值判断”,必然要涉及教育 价值问题。所谓教育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教育现象的 属性与主体需要的关系。教育价值包括个体价值与社 会价值。
b.教育评价的对象是教育领域中的任意元素,既可以是 教育的参与者,也可以是教育现象和活动。
c.教育评价的手段是运用科学 的评价技术和方法,既有 定量的,又有定性的。
d.教育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h
10
(2)教育评价的范围:
学业成就评价,智力能力评价,性格、道德品质评价, 身体评价,环境评价,教师评价(主要包括教师资格和 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课程、教材评价,学校评价, 等等。
所以,我们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其他学生的判断, 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 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h
4
第一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发展历史 学习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意义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步骤
三、教育测量与评价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h
16
第四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类型
一、按测量与评价的内容分类
1.智力测量与评价(如: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பைடு நூலகம்
教育测量与评价(1)ppt课件
1.间接性和推断性 2.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
免性 3.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4.测量目的的针对性
6
二.教育评价
评:评定 评价
价:价值
教育价值
注重效果:美国的泰勒
教育评价 注重资料的获得:美国的克龙巴赫
注重评价方法、手段:中国的张秀理、 日本的长谷川容
7
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 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 行.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 获得实际,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而 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 判断 。
第二,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 突出特点是客观性。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 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
美国桑代克的巨著《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问世。标志 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测量理论的诞生。
桑代克在这本巨著中提出: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存在, 总存在于数量之中
麦克尔提出:任何东西,存在于数量中的,都可以被测 量
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凡存在的东西必有数量;凡有数 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这两句话,看成是构成一切测验和量化评价的公理。 1909年,桑代克根据“等距原理”发明了编制量表的单
21
对教育测量批判的原因
教育测量虽然能使教育成就定量化、客观 化、标准化;但毕竟不能测量出人的学力 和人格的全部内容。
第一次大战以后,人们的教育观点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不在将教育看成是单纯的传 授知识,而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 标。而人的全面的重要因素如:社会道德、 人的情绪态度、动机 兴趣、鉴赏力等是 不能光靠测量的。
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主客 体价值关系、价值实现过程、结果及其意 义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揭 示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客体对主体的需要、 目标的价值意义。
免性 3.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4.测量目的的针对性
6
二.教育评价
评:评定 评价
价:价值
教育价值
注重效果:美国的泰勒
教育评价 注重资料的获得:美国的克龙巴赫
注重评价方法、手段:中国的张秀理、 日本的长谷川容
7
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 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 行.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 获得实际,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而 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 判断 。
第二,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 突出特点是客观性。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 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
美国桑代克的巨著《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问世。标志 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测量理论的诞生。
桑代克在这本巨著中提出: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存在, 总存在于数量之中
麦克尔提出:任何东西,存在于数量中的,都可以被测 量
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凡存在的东西必有数量;凡有数 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这两句话,看成是构成一切测验和量化评价的公理。 1909年,桑代克根据“等距原理”发明了编制量表的单
21
对教育测量批判的原因
教育测量虽然能使教育成就定量化、客观 化、标准化;但毕竟不能测量出人的学力 和人格的全部内容。
第一次大战以后,人们的教育观点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不在将教育看成是单纯的传 授知识,而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 标。而人的全面的重要因素如:社会道德、 人的情绪态度、动机 兴趣、鉴赏力等是 不能光靠测量的。
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主客 体价值关系、价值实现过程、结果及其意 义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揭 示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客体对主体的需要、 目标的价值意义。
第一章 化学教育测量与评价概述PPT课件
13
• 江苏必测科目(小高考)各科满分为100分, 按考生得分分为A、B、C、D四个等级。其 中:A为100分-90分,B为89分-75分,C为74 分-60分,D为59分及其以下。
• 江苏高考化学选修等级划分:按全省参考 人数的百分比来划定的。全省排名前5%是 A+。前5%-20%是A。前20%-30%是B+。前 30%-50%是B。前50%-90%是C。最后的10% 是D。
六级常模群体选自全国五所重点大学 的约五千名非英语专业的考生。
12
表 1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CET-4 )报道分数百分位对照表
听力 20%
阅读 40%
综合 25%
作文 15%
总分
报道分 百分位 报道 百分位 报道分 百分位 报道分 百分位 报道 百分位
பைடு நூலகம்
(%) 分 (%)
(%)
(%) 分 (%)
50
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 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潜能得以 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今天我们完全忽略了这个目标, 我们实行的是一视同仁的教育,仿佛要把每个人都教育成 大学教授,对每个人的评价也都是依据这个狭隘的标准。 我们应该做是是减少评比,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的天赋加 以培养。成功可以有无数种定义,成功的途径是千变万化。
1 110 1
80
1
20
1 330 1
55
3 120 2
85
2
25
2 350 3
60
5 130 3
90
4
30
5 370 4
65
6 140 4
95
6
35
9 390 7
《教育评价与测量》课件
详细描述
标准化处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Z 分数法、百分位数法等,将原始数据 转换为标准分数或相对位置,以消除 不同评价指标之间的量纲和量级差异 。
04 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
评价计划的制定
确定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
确定评价方法和工具
明确评价的目标和评价的对象,为后 续的评价工作提供指导。
根据评价标准和指标,选择合适的评 价方法和工具,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 可靠性。
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总结词
权重分配是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 度对其进行加权处理,以突出重要指 标在评价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权重分配应根据教育目标和评价目的 进行合理设置,可以采用专家打分、 层次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 法进行权重赋值。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总结词
标准化处理是将不同性质和单位的评 价指标转换为可比较的统一标准,以 便进行综合评价。
测量的效度与项目分析
效度评估
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验证效度。
项目分析
对测验项目的质量进行评估,包括难度、区分度和项目功能差异等指标。
03 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确定
总结词
确定评价指标是教育评价的关键步骤,需要综合考虑教育目 标、学生发展需求和课程要求等因素。
详细描述
在确定评价指标时,应首先明确教育目标和期望学生达到的 发展水平,然后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能够反映学 生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可测量指标。
教育评价的类型和特点
总结词
教育评价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特 点和应用范围。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评价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 照评价目的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可以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 程评价、学校评价等。每一种评价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应 用范围和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评价类型 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评价效果。同时,不同评价类型 之间也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 用。
标准化处理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Z 分数法、百分位数法等,将原始数据 转换为标准分数或相对位置,以消除 不同评价指标之间的量纲和量级差异 。
04 教育评价的实施过程
评价计划的制定
确定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
确定评价方法和工具
明确评价的目标和评价的对象,为后 续的评价工作提供指导。
根据评价标准和指标,选择合适的评 价方法和工具,确保评价的有效性和 可靠性。
评价指标的权重分配
总结词
权重分配是根据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 度对其进行加权处理,以突出重要指 标在评价中的作用。
详细描述
权重分配应根据教育目标和评价目的 进行合理设置,可以采用专家打分、 层次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 法进行权重赋值。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总结词
标准化处理是将不同性质和单位的评 价指标转换为可比较的统一标准,以 便进行综合评价。
测量的效度与项目分析
效度评估
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验证效度。
项目分析
对测验项目的质量进行评估,包括难度、区分度和项目功能差异等指标。
03 教育评价的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的确定
总结词
确定评价指标是教育评价的关键步骤,需要综合考虑教育目 标、学生发展需求和课程要求等因素。
详细描述
在确定评价指标时,应首先明确教育目标和期望学生达到的 发展水平,然后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选择能够反映学 生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的可测量指标。
教育评价的类型和特点
总结词
教育评价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具有不同的特 点和应用范围。
详细描述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育评价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按 照评价目的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 评价;按照评价对象可以分为学生评价、教师评价、课 程评价、学校评价等。每一种评价类型都有其特定的应 用范围和特点,需要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评价类型 和方法,以达到最佳的评价效果。同时,不同评价类型 之间也存在相互补充的关系,应该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 用。
《教育测量评价》课件
展望
技术进步
随着技术的发展,将会有更精确、更 有效的测量和评价工具出现,这将极
大地推动教育测量评价的发展。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人们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意识 的提高,教育测量评价将更加重视这
方面的规范和标准。
公平性追求
随着社会对公平性的追求,教育测量 评价将更加注重公平性,使每个受教 育者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
测量工具与技术
标准化测试
经过标准化处理的测试,具有较 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常用于大
规模评估。
问卷调查
通过问卷形式收集数据,适用于了 解受访者的态度、行为等方面。
观察法
通过观察受试者的表现来收集数据 ,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观察员进行 操作。
03
教育测量评价的实施过程
确定评价目标
总结词:明确性
详细描述:在实施教育测量评价之前,需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包括要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标准 以及评价的目的。目标明确有助于确保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战。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在收集和使用教育数据的过程中,如 何确保数据的安全和隐私不被侵犯,
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平性问题
在评价教育效果时,如何确保评价标 准的公平性,避免因为某些群体的特 性而产生偏差,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 题。
评价标准的更新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理论的发展, 如何及时更新评价标准以适应新的教 育环境,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分析数据
总结词:深入性
详细描述:数据分析是教育测量评价的核心环节,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运用 统计分析、内容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描述和解释,以揭示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意义。分析数 据时应注重深入性和综合性,挖掘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教育测量与评价(1)ppt课件
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主客 体价值关系、价值实现过程、结果及其意 义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揭 示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客体对主体的需要、 目标的价值意义。
8
教育评价概念的特点
第一,肯定了教育评价是以对教育活动或 行为中的主客体及其价值关系的认识为前 提的,或者说,是以认识教育活动或行为 中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的事实为前提的。
1.间接性和推断性 2.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
免性 3.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4.测量目的的针对性
6
二.教育评价
评:评定 评价
价:价值
教育价值
注重效果:美国的泰勒
教育评价 注重资料的获得:美国的克龙巴赫
注重评价方法、手段:中国的张秀理、 日本的长谷川容
7
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测量与评价
1
教育测量与评价参考书目
1.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胡中锋,李方编著《教育测量与评 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
第一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3
第一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
一.教育测量
测量: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史蒂文斯)
30
新旧课程优劣的评价比较
学校 类别
教育目标
市民 信仰
平标 均准 分差
独立 活动
平标 均准 分差
协作 精神
平标 均准 分差
记忆 活动
平标 均准 分差
进步学校 传统学校
123 .05
108 .68
14. 88
15. 54
86. 7
32. 0
50. 5
8
教育评价概念的特点
第一,肯定了教育评价是以对教育活动或 行为中的主客体及其价值关系的认识为前 提的,或者说,是以认识教育活动或行为 中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的事实为前提的。
1.间接性和推断性 2.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
免性 3.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4.测量目的的针对性
6
二.教育评价
评:评定 评价
价:价值
教育价值
注重效果:美国的泰勒
教育评价 注重资料的获得:美国的克龙巴赫
注重评价方法、手段:中国的张秀理、 日本的长谷川容
7
教育评价的概念
教育测量与评价
1
教育测量与评价参考书目
1.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胡中锋,李方编著《教育测量与评 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2
第一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3
第一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
一.教育测量
测量: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史蒂文斯)
30
新旧课程优劣的评价比较
学校 类别
教育目标
市民 信仰
平标 均准 分差
独立 活动
平标 均准 分差
协作 精神
平标 均准 分差
记忆 活动
平标 均准 分差
进步学校 传统学校
123 .05
108 .68
14. 88
15. 54
86. 7
32. 0
50. 5
《教育测验与评价》幻灯片
( )。
教育学
本章真题练习 №2
• 单项选择〔2004.1〕只关注考生是否到达了应该到达的水平的测验
是D( )。
• A.学能测验 B.成就测验 C.常模参照测验 D.标准参照测 验
ABCDE
• 多项选择〔2003.4〕良好测验的标准是(
教育学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评价
三、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p378-381〕〔多项选择〕 1、学生开展评价: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单、
多项选择〕 包括:学业成就、行为表现、身体状况3方面。 2、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简答2004.10〕* 3、课程和教材评价。
四、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根本步骤〔p382-385〕〔多项选择〕 1、建立评价目标:评价的关键。〔单项选择〕 2、选择评价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强不强取决于抽样方法。 3、收集评价信息。 4、报告评价结果。
教育学
本章真题练习 №1
• 单项选择〔2007.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
绩的过程,是C指〔 〕
•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 单项选择〔2002.10,2003.4〕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展的测验
是D( )
• A.形成性测验 B.诊断性测验 C.总结性测验 D.安置性 测验
B
• 单项选择〔2004.1、2004.4〕以调控教学为根本目的的测验是( )。
•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
验
C
• 单项选择〔2006.4〕以发现问题、找出学习困难原因为目的的测验 是〔 〕
•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 单C项选择〔2003.4、2021.4〕反映了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的测验是
教育学
本章真题练习 №2
• 单项选择〔2004.1〕只关注考生是否到达了应该到达的水平的测验
是D( )。
• A.学能测验 B.成就测验 C.常模参照测验 D.标准参照测 验
ABCDE
• 多项选择〔2003.4〕良好测验的标准是(
教育学
第二节 中小学教育评价
三、中小学教育评价的内容〔p378-381〕〔多项选择〕 1、学生开展评价: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指标。〔单、
多项选择〕 包括:学业成就、行为表现、身体状况3方面。 2、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简答2004.10〕* 3、课程和教材评价。
四、中小学教育评价的根本步骤〔p382-385〕〔多项选择〕 1、建立评价目标:评价的关键。〔单项选择〕 2、选择评价样本:样本的代表性强不强取决于抽样方法。 3、收集评价信息。 4、报告评价结果。
教育学
本章真题练习 №1
• 单项选择〔2007.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编制试题、评定学生学业成
绩的过程,是C指〔 〕
•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 单项选择〔2002.10,2003.4〕为了分班、分组的目的所进展的测验
是D( )
• A.形成性测验 B.诊断性测验 C.总结性测验 D.安置性 测验
B
• 单项选择〔2004.1、2004.4〕以调控教学为根本目的的测验是( )。
•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
验
C
• 单项选择〔2006.4〕以发现问题、找出学习困难原因为目的的测验 是〔 〕
•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 单C项选择〔2003.4、2021.4〕反映了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的测验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2
对教育测量批判的原因
教育测量存在的弊端
为测量而测量,盲目追求量 化,忽视教育服务对象的整 体目标与价值。
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只有心 理学、统计学和测量学,而 没有教育学原理。
.
23
二.教育评价的产生
教育评价产生的社会背景 1929—1933年席卷美国、波及全球的
经济大萧条 社会与教育危机四起 生产过剩、工厂倒闭、工人下岗 学校因经济不景气,部分学校关闭,有些
客观事物及其属性
测量 所依据的规则或方法
数量化的结果
.
4
教育测量
广义:对于教育领域内的事物或现象, 根据一定的客观标准,作缜密地考核, 并将考核的结果予以数量的描述。
测考 验试
狭义:是指对学生某些学科经过学 习和训练之后,所获得的知识、技 能的测量。又称成就测量、学业成 绩测量或学科测量。
.
5
教育测量的特点
教育测量与评价
.
1
教育测量与评价参考书目
1.黄光扬主编《教育测量与评价》,上 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胡中锋,李方编著《教育测量与评 价》,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
2
第一章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学科发展
.
3
第一节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概念
一.教育测量
测量:根据法则给事物赋予数量。(史蒂文斯)
教育评价是评价者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主客 体价值关系、价值实现过程、结果及其意 义的一种认识活动过程,其核心内容是揭 示教育活动或行为中的客体对主体的需要、 目标的价值意义。
.
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教育评价概念的特点
第一,肯定了教育评价是以对教育活动或 行为中的主客体及其价值关系的认识为前 提的,或者说,是以认识教育活动或行为 中主客体的价值关系的事实为前提的。
科举制的特征:逐级考核、制度完备、考场严格、 命题规范
科举制的考核方法:口试、贴经、墨义、策间、诗 赋
.
17
产生在中国、发展在西方 美国贺拉斯曼 1845年将“笔试”引入美
国 英国费舍在1864年《作业量表集》 美国赖斯在1897年的《拼字实验》
.
18
1904—1915年教育测量的开拓期
美国桑代克的巨著《精神与社会测量导论》问世。标志 着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测量理论的诞生。
桑代克在这本巨著中提出:无论什么东西,只要存在, 总存在于数量之中
麦克尔提出:任何东西,存在于数量中的,都可以被测 量
这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凡存在的东西必有数量;凡有数 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这两句话,看成是构成一切测验和量化评价的公理。 1909年,桑代克根据“等距原理”发明了编制量表的单
教育测量是教育评价的基础,教育评价要 在教育测量所获得的客观信息的基础上进 行.同时,教育测量的结果要通过评价才能 获得实际意义.
.
14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区别
第一,测量是对事物数量特征的获得,而 教育评价则是对教育现象客体的价值进行 判断 。
第二,教育测量是一种纯客观的过程,其 突出特点是客观性。而教育评价则具有两 种属性,即客观性和主观性
1.间接性和推断性 2.测量对象的模糊性和测量误差的不可避
免性 3.量表具有多样性,结果具有相对抽象性 4.测量目的的针对性
.
6
二.教育评价
评:评定 评价
价:价值
教育价值
注重效果:美国的泰勒
教育评价 注重资料的获得:美国的克龙巴赫
注重评价方法、手段:中国的张秀理、 日本的长谷川容
.
7
教育评价的概念
.
9
第二,指出了教育评价活动虽然不同于对 事实的认识活动,但其本质上是一种认识 活动、一种思想建构活动
.
10
第三,揭示了教育评价活动的基本结构, 即评价主体、评价客体(对象)、评价标准 (需要和目标)
.
11
第四,涵盖了教育活动或行为的全过程, 既包括了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活动或行为的 评价,即形成性评价,又包括了对教育活 动或行为结果的评价,即总结性评价。
学校的班级减少。 整个社会和教育皆处于反省之中
.
24
教育评价产生的社会背景
1930年美国有25%的失业,青年近乎 100%找不到工作,1910年14—17岁 的青年17%上大学,而到1930年上生 到51%。
有相当一部分人上高中并不想上大学,而 当时的美国高中设课就是为了上大学服务 的,为此中学设课与失业青年的需求就产 生了尖锐的矛盾
.
25
教育评价的起源
美国进步主义联盟负责人艾钦于1933— 1940年领导了中学课程改革实验研究, 其中课程评价委员会由俄亥俄州的州立大 学教授泰勒主持,这就是美国教育历史上 著名的“八年研究”,也是教育评价问世 的开始。
.
15
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区别
第三,测量的任务是对事物的量的认识 , 而评价是人的意识对实践活动及其结果的 综合反映,它反映的是活动的过程和终点, 又是新的实践活动的起点。
.
16
第二节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一.教育测量的产生
1904年以前(教育测量的萌芽期)
中国的科举制(隋炀帝大业二年, 公元606年)
.
12
第五,囊括了教育评价活动的主要内容。 教育评价活动既包括对教育活动或行为中 的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事实的认识,也包教 育活动或行为中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及其实 现过程、结果的认识,还包括对评价功能 意义的认识
.
13
三.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关系
联系: 教育测量就是指根据一定的理论、规则, 运用一定的测量工具对教育现象进行数量 化描述的过程 教育评价是对教育现象状态和价值的判断, 这一判断是以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为前 提的,没有对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就不 会有对评价对象价值的客观判断
位,编制了标准化的测验量表。
.
19
1915---1930年教育测量的兴盛期
在桑代克的影响下,教育测量的运动轰轰 烈烈的开展
测验品种有算术测验、书法测验、学科测 验、智力测验、个性测验、兴趣测验等, 在数量上已有3000多种
标准化测验的问世
.
20
1930---1940年教育测量的批判期
批判的原因是什么?
.
21
对教育测量批判的原因
教育测量虽然能使教育成就定量化、客观 化、标准化;但毕竟不能测量出人的学力 和人格的全部内容。
第一次大战以后,人们的教育观点发生了 很大的变化,不在将教育看成是单纯的传 授知识,而是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目 标。而人的全面的重要因素如:社会道德、 人的情绪态度、动机 兴趣、鉴赏力等是 不能光靠测量的。